是什么改变了马戛尔尼的“中国观”

合集下载

是什么改变了马嘎尔尼的中国观?

是什么改变了马嘎尔尼的中国观?
开 眼界 的是 , 白河返程 时 , 于 水位 下 降 , 沿 由 船
津大 沽 1 , 5外 中国官员 隆重迎接 , 送上 大量礼物 食 品 。 国使 团副 使 斯 当东 的 记 述 甚为 详 细 , 英
“ 后 不 须 提 出请 求 , 以 大批 免 费 供 应 的物 资 源 源 不 断 送 去 ” 《 使 谒 见 乾 隆 纪 实》) 这 个 排 场 的 (英 。 见 面礼 , 英 国人大感 意外 , 让 因为 按 照 他 们 的 外
捞 起 来 , 干 净 后 腌 在 盐 里 ” 洗 。
河 时 , 伙 看 热 闹 的 人 压 翻 了河 中 的 一 艘 小 船 , 一 许 多 人 掉 进 河 中 , 虽 然 这 一 带 有 不 少 船 只 在 行 “ 驶 , 没 有 一 艘 船 前 去 自 己船 上 的 人 开 过 去 救 援 也 英 得 不 到响应 。 马 嘎 尔 尼 对 中 国 皇 帝 及 其 官 僚 逼 迫 他 下 跪 叩 头 更 是 深 感 屈 辱 , 中 国 文 明 的 敬 意 和 好 感 对 也 因 此 荡 然 无 存 , 至 于 他 后 来 成 为 主 张 用 武 以 力 “ 训 ” 廷 的 主 战 派 。 当 东 编 辑 的 英 使 谒 教 清 斯
关 怀 和 公 共 观 念 也 大 为 惊 愕 。 团 的 船 经 过 运 使
物 、 品的船 只载着 两名 中国官员 刚刚离开 , 食 由
于 “ 些 猪 和 家 禽 已经 在 路 上 碰 撞 而 死 ” 所 以 有 , 英 国 人 把 一 些 死 猪 、 鸡 扔 下 了 大 海 。 上 看 热 死 岸 闹 的 中 国人 一 见 , 先 恐 后 跳 下水 , 马上 把 它们 争 “
在十七八世纪长达百余年的 “ 国热” 间, 中 期 欧 洲 涌 现 出 了 许 多 对 中 国 充 满 好 感 的 “ 国 中 迷 ” 英 国 人 马 嘎 尔 尼 勋 爵 就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典 , 型。 而 , 是 这个 “ 然 就 中国 迷 ” 清 廷 “ 冰 之 旅 ” 对 破

论乾隆帝对马嘎尔尼使团态度的转变

论乾隆帝对马嘎尔尼使团态度的转变

当时 的英 国 已经 确 立 了资 本 主 义 的政 治制 度 , 自认 为是 “ 世 界 上 最 强 大 的 国家 ”, “ 特使 ( 马 嘎 尔 尼) 的信件 、 笔 记 和报 告 中充 满 了这 类 字 眼 ” , 所 以一定 不 会 以这 样 卑 贱 的 口吻 与 中 国进 行 文 书往
和探讨 , 本 文 拟从 乾 隆帝 对 马 嘎尔 尼 使 团态 度 的转
两广总督郭世勋有欺君邀宠之嫌 , 将一封对等商谈
的文 书 , 译 成 了 藩 属 国 对 宗 主 国 的所 谓 “ 表 文” 。 《 掌故 丛 编》中收 录 了时 任 署 理 两 广 总 督 郭 世 勋 上
奏皇帝的译文两篇 , 其中一篇有这样一段 :
马 嘎尔尼 访 华是 中外 交流 史 上 的一 件 大事 。乾
尼使 团来 华为 乾 隆帝祝 寿 的意愿 。 由于清 廷陈 旧 的
外 交 观念 和落 后 的天 朝 上 国 思想 , 再 加 上 时任 署 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隆五 十八 年 ( 1 7 9 3年 ) , 英 国派遣 官方 使 团 以向乾 隆
帝祝寿为名到达中国 , 希望与 中国最高统治者进行 谈判 , 以扩大 中国市场 , 谋求商业利益。尽管马嘎尔 尼出使中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 但其影响十分深远。 中外 学界 对 于马 嘎尔 尼使 团来 华 的相关 研究 成果 丰 硕, 但 主 要是 对与 该 事 件 相联 系 的客 观 事 实 的研 究
举得到 了乾隆帝的高度重视 , 并对英使 团表现 出欢迎 的态度 。但 随着中方与英使 团在觐见礼仪 问题上的艰难
交涉, 乾隆帝对 于不谙礼 节的马嘎 尔尼使 团深为不 满, 而 当乾 隆帝 了解到英使 来华的真 实 目的后对 马嘎 尔尼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五《从马戛尔尼访华看乾隆盛世的危机》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五《从马戛尔尼访华看乾隆盛世的危机》

马戛尔尼在给乾隆帝祝寿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1、开放通商口岸 2、将舟山附近一 海岛割让给英国人 居住和存货
区探别究:对对待于,马在戛领尔土尼方的要面求要,求如断果然让回你绝处理,,对你 改会善如何贸回易复的应要对求?,结合实际积极应对,不 应该闭关自守。
清廷的回答
领土:
维护了国家主权,抵制了殖 民主义的侵略。
结论:历史不能假设,更无法重来!!!
推荐书目:
马戛尔尼访华以失败而告终。1794年9月,马戛 尔尼回到英国,向国王和议会呈送了一份使华报 告。假如你是马戛尔尼,请你从政治、经济、外 交、思想、科技等方面概述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
尊敬的国王陛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 便准行。” 通商: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无。尔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买卖, 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盲目自信,闭关自守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经济 文化交流的机遇。
马戛尔尼中英见闻 中国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56年,英法联军侵华

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戛尔尼访华

马戛尔尼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最后,我们说18 世纪末中国融入世界的最 后一次机会,随着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而告终。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和封闭思想等等,
从马嘎尔尼访华这一事件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 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尚有可能,那么到19世纪中
叶,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也正应了清华
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蒋廷黻的一句话:“鸦片战 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
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虽然历史
已过去,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
感谢观看!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 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如此 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如果妥善 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大家都不无 裨益。所以马嘎尔尼使华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这个事件已经 是世界史的意义)上至关重要的偶然事件,就是这个事件决定 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 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马戛尔尼访华
——车辆151 唐田尧
一、源起:欧洲商人不愿再扮演朝贡者的角色
二、马嘎尔尼使华:寻求主权平等却极尽屈辱
三、尾声:用大炮轰开中国关闭的大门
四、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三点影响
乾隆时期的中英贸易
1.输入低于输出
2.贸易额逐年递增
3.英国扩大贸易的愿望多于中国
源起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自17世纪起,东南沿海一带的欧洲商人日益增多。 中国官方称这些“西洋蛮夷”为“贡使”或“夷商”。在 清廷的眼里,中国与西欧诸国商人的有限往来反映了朝廷 的怀柔。中国人认为,允许外国人与中国通商,彰显了天 子的仁厚。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教学内容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教学内容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班级:环境工程121姓名:孙胜宇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

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

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其主要目的是请求扩大通商事宜,包括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降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

在觐见乾隆皇帝所行理解这一关键问题上,中英双方发生了严重争执。

其实,这一争执早在天津已经开始。

中方认为,英国使节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对此,马戛尔尼断然拒绝。

而中国官员则极力坚持,双方相持不下。

马戛尔尼表示:他愿意在符合他对本国君主所行的礼节限度内,尽其所能,在觐见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的敬意,但他坚决反对作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藩属国的事情。

乾隆皇帝得知后,很不高兴,下令办理接待事务的大臣进一步开导对方。

但是,马戛尔尼却拒绝开导。

最后,这位特使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时,使用了他觐见英国国王时所行的礼节,只象征性地行了屈膝礼。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明显是对中国皇帝权威的蔑视和挑战。

乾隆皇帝的恼怒和不满是不言而喻的。

皇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而英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一个也没有答应,全盘予以拒绝。

英国使节这种强硬态度,本来就是大英帝国向大清帝国发出的挑战信号。

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时人的注意和回应。

依然沉醉在“一统无外,四夷宾服”传统美梦中的士大夫们,仅仅把这位“英吉利贡使”拒绝行跪拜礼的动机理解为远方夷狄不开化的表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外来异质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挑战和试探。

这是历史的悲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和后来的鸦片战争有和关联?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思考?当今中国对外交往时又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首先,从当时的世界背景及中外实际状况来了解。

简析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_原因_影响及其现代意义_陈娟娟

简析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_原因_影响及其现代意义_陈娟娟
期的目的,但他们看到了一个华而不实并正日益落后的中国,
此次使华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
英国在西方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
展,而国内的资源有限性和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促使英国急于
向海外扩张,以寻找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一
直以东方第一大国自居的中国,在乾隆时达到了%康乾盛世&
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
三$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影响
虽然英国使团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但他们用所
见$所闻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华而不实并正日益落后的国家,更
重要的是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预示着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到来#可以说马
戛尔尼使团使华是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相遇最有说服力的例
四$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现实意义
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并非始于 %’#$ 年,而是比这要早得
多,但是 %’#$ 年却成为长期对抗的意想不到的起点#法国著
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鲁代尔就被 %’#$ 年的英使使华事件所
吸引,他认为虽然这是不成功的约会,却是文明与思想比较史
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时刻#这是古老中国与近代化英国的
瓜分完毕!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华正是标志着世界将不再是闭
塞的,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到来#
其次,改变了英国人的中国观#过去曾有不少西方人来中
国,但是他们的记述不但不能解决西方对中国的疑问,反而更
增加了对它的好奇#这些记述有的互相矛盾,有的内容可疑,但
是它们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中国是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的
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和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介绍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介绍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介绍马戛尔尼是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那么你了解马戛尔尼访华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根据记载,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有许多,但是最终导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因为中英礼节问题,往大里说就是中国和英国的主权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1793年6月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就已经到达天津港。

由钦差大臣亲自到天津接待。

此时正是夏天,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内避暑,于是便让钦差大臣护送马戛尔尼等使者去避暑山庄觐见。

但是外交活动还没有开始,礼节的问题就已经发生。

清朝政府强烈要求马戛尔尼他们按照附属国的礼仪行中国的三跪九叩大礼。

但是马戛尔尼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歧视的行为。

关于利益的纷争从天津一直到承德都没有妥协,乾隆皇帝听到后十分生气,对英国使者不予理睬。

这便是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与清朝是两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并且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使臣,是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

但是在大清国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认为天下万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万国仰视大清国。

天下没有人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就算是英国皇帝亲自来也得下跪。

乾隆皇帝直接避而不见,让马戛尔尼很苦恼,为了这次来到中国的协商成功,英国全国准备了很长时间。

所以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一直是中英两国之间的隔阂,触怒了乾隆皇帝,这次访华也就不欢而散。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马戛尔尼访华影响十分深远,史料记载马戛尔尼访华是一次失败的经历。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和对中国的态度。

当时清朝军事十分落后,马戛尔尼都看在眼里,并且看透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并且清朝落后的封建体制和官僚制度危机重重,马戛尔尼看破清政府的问题所在。

当时清政府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从上到下都十分自负,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

这群欧洲使者却看出中国早已外强中干。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第二点就是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马戛尔尼访华 PPT

马戛尔尼访华 PPT
2
2、共800多人,5艘船。
轻步兵、炮兵等。
1
3、以庆贺乾隆皇帝寿辰为名义。
3
英国尽一切努力来表现 与中国合作的诚意,
然而,然而......
寻却 求极 主尽 权侮 平辱 等
马戛尔尼使团的所有具体目标 全部落空,因为双方的观点简直相 差十万八千里。中国皇帝把他的礼 物视为贡品,奉行重农方针。中国 的士大夫官吏对工业化的要素—— 蒸汽机、信贷和资本、私有财产及 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
第一,西方人开始了对中国形象的修正和对中国态度的改变。
经过1793 年英国对中国的印象清晰了,也改 变了。 首先,中国军事设施的落后让马戛尔尼看清楚 了清政府的实力。 其次,清朝的官僚制度让马戛尔尼看过了清政 府浮华背后的隐忧。官吏只会迎合上级而不顾百姓 生死,不计成本的挥霍百姓钱财。 再次,清政府办事的自负和不务实、浮夸让马 戛尔尼更加轻视中国。清政府为了显示天朝的物产 丰盈,招待使团的物品过于丰盛且全部免费提供。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概述
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 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 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清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 政府又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 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 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并由此导致了外交谈判的失败。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 对中西双方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国丧失了一 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 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戛尔尼使团 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 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 暗淡下去。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 模的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 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 如果妥善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 大家都不无裨益。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虽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 要的偶然事件,但它仍决定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 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礼仪”与“外交”:从马嘎尔尼事件看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礼仪”与“外交”:从马嘎尔尼事件看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礼仪”与“外交”:从马嘎尔尼事件看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793年英国国王的特使马嘎尔尼率领使团访问中国,试图与清帝国建立正常的双边政治与贸易关系,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四十六年后,英国人再次造访,只是这一次,他们用坚船利炮的方式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么,马嘎尔尼事件作为鸦片战争前清帝国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究竟在对外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此次事件是否与鸦片战争有必然逻辑关系,如何理解或定义此次事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马嘎尔尼事件的爆发1792年5月2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马嘎尔尼为使华全权代表,访问遥远的大清王朝。

使团此行的目的,在乔治三世至乾隆帝的信函中可以清楚知道,这次访问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由,其真实目的在于试图与中国建立符合国际法准则的双边外交关系,以便能够建立正常的双边贸易机制,当然,其中自然也包括鸦片贸易。

1793年7月份船队抵达渤海湾,在即将入港时,马嘎尔尼特意向团队成员重申,此次来华应慎言行,并抛锚听候清廷安排,31日马嘎尔尼第一次见到了由天津地方政府派来的两位官员。

在两位中国地方官员的带领下,使团换乘小船驶向北京东郊通州码头。

8月15日,使团快要抵达通州时,觐见礼仪问题首次出现。

乾隆皇帝任命的钦差大臣长芦盐运使微瑞、直隶总督梁肯堂来到马嘎尔尼船上,向其详细说明了乾隆祝寿典礼的活动计划以及作为使节应当注意的宫廷礼仪。

其中中国传统觐见礼仪中,臣子觐见皇帝时必须施行的三跪九叩礼,让马嘎尔尼不能接受,他明确表示不愿意奉行其中的“三跪九叩”大礼,但他表示可以向中国皇帝施行其拜见英国国王时的单漆跪地礼。

马嘎尔尼的显然不可能得到中国官员的认可,双方僵持不下,作为缓冲,马嘎尔尼表示这个问题可以等使团到达北京后再行讨论。

数天后,使团在地方官员的引导下到达通州码头,此时地方官员再次向使团提出觐见礼仪问题,还表示如果使团不懂如何施行中国礼节的话,他们愿意向马嘎尔尼及其成员演示并教会他们如何施行三跪九叩礼节,直到此时,马嘎尔尼才发觉觐见礼仪问题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第2 2 卷 第 5期 2 0 1 3 年 5月
文章编号:1 0 0 8 — 8 7 1 7( 2 0 1 3 )0 4 . 0 0 2 8 . 0 2
牡丹江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o1 . 22 N o . 5 Ma y. 20 1 3
倾 向 ,提 出 了全 新 的研 究方 法 ,给 历 史研 究提 供 了新 的 思路 。
关键词 :马嘎 尔尼 ;宾礼 ;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 :1 1 0 6 文献标识码:A
《 怀柔远人 :马嘎尔尼使华 的中英礼仪冲突 》 ( 以下 简称为 《 怀柔远人 》) 作者是美籍历史学教授 何伟亚 ,该 书在 1 9 9 5年 由美国杜克大学 出版社出
评 《 怀 柔远 人 :马嘎 尔尼使 华 的 中英礼 仪 冲 突 》
王 锋 曲阜 2 7 3 1 6 5 ) ( 曲阜师范大学 , …东

要: 《 怀 柔远人 :马嘎 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以 1 7 9 3年马嘎 尔尼英 国使 团访 华为例 ,详述
了清政府 以及英帝 国对宾礼 的不 同看法 ,强调 了双方在 不同观念框 架、思维方式下执 行的 实际操 作的差 异性 。何伟 亚所标榜 的 “ 后现代主义”历 史研 究方法 ,抛弃 了西方史学界在研 究中国所带有 “ 东方主义”
慈心肠之上的。它不仅反映 了 “ 中国中心秩序观 ” 。
还反 映了中国在外交 中的礼仪核心 。 作者选用 “ 怀
柔远人”作 为本文标题 ,正是对 “ 自然化了的霸权 话语 ”的批判性反思。 ”何伟 亚认 为 ,今 E t 存在 的 以国际法为基础 的国际关 系已成为一种 “ 自然化 了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3000字左右)发生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焦点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及专著,争论也是一直不断。

本文将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与分析,并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来对其影响再进行一下浅谈。

一、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首先,回顾下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

此次马戛尔尼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访华。

1792年9,英王乔治三氏于18世纪末(1792)为了发展其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派遣马戛尔尼勋爵(1837-1806年)为特命全权大使率领400多人的船队来华,借为乾隆帝贺70寿辰,提出在中国沿海设立贸易港口,在北京常驻使节等等要求。

但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遭遇“礼仪之争”,在是否需要磕头的问题争执不休,因此会谈就此不欢而散,其结局,马戛尔尼使华所提出的贸易通商要求被清政府谢绝,并在结束祝寿典礼后一再被催促起程归国。

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无功而返。

于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9月6日回达两年前始发港普利茅斯港,马戛尔尼结束了他的使华之行。

这次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颇有些狼狈,正如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所说的:“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1 以上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大致事件简述。

至于它的结局,我们采取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说,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主要有三种范式。

其一为现代性范式。

其二,文明冲突范式。

其三,后现代主义范式。

在这里不再一一解释,这三种范式可以从关于马戛尔尼访华几本典型的著作中获得,如著作《历史之岛》([美]马歇尔?萨林斯Sahlins?M,2003,368)、《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95),以及《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美]何伟亚James L?Hevia,2002)等。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班级:环境工程121姓名:孙胜宇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

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

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其主要目的是请求扩大通商事宜,包括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降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

在觐见乾隆皇帝所行理解这一关键问题上,中英双方发生了严重争执。

其实,这一争执早在天津已经开始。

中方认为,英国使节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对此,马戛尔尼断然拒绝。

而中国官员则极力坚持,双方相持不下。

马戛尔尼表示:他愿意在符合他对本国君主所行的礼节限度内,尽其所能,在觐见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的敬意,但他坚决反对作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藩属国的事情。

乾隆皇帝得知后,很不高兴,下令办理接待事务的大臣进一步开导对方。

但是,马戛尔尼却拒绝开导。

最后,这位特使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时,使用了他觐见英国国王时所行的礼节,只象征性地行了屈膝礼。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明显是对中国皇帝权威的蔑视和挑战。

乾隆皇帝的恼怒和不满是不言而喻的。

皇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而英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一个也没有答应,全盘予以拒绝。

英国使节这种强硬态度,本来就是大英帝国向大清帝国发出的挑战信号。

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时人的注意和回应。

依然沉醉在“一统无外,四夷宾服”传统美梦中的士大夫们,仅仅把这位“英吉利贡使”拒绝行跪拜礼的动机理解为远方夷狄不开化的表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外来异质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挑战和试探。

这是历史的悲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和后来的鸦片战争有和关联?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思考?当今中国对外交往时又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首先,从当时的世界背景及中外实际状况来了解。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观后感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观后感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观后感
在看完《英使马戛尔访华》后,使我感触颇深。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

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

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其主要目的是请求扩大通商事宜,包括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降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

在觐见乾隆皇帝所行理解这一关键问题上,中英双方发生了严重争执。

其实,这一争执早在天津已经开始。

中方认为,英国使节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对此,马戛尔尼断然拒绝。

而中国官员则极力坚持,双方相持不下。

马戛尔尼表示:他愿意在符合他对本国君主所行的礼节限度内,尽其所能,在觐见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的敏意但他坚决反对作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藩属国的事情。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中西双方的影响是长远的。

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暗淡下去。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由两国文化直接造成的,由资本主义民主文化和封建小农专制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
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此,为避免国家在外交上的失利,必须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为基础。

弱国无外交。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与失望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国度,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土。

马可波罗曾来到这里,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用文字向西方的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甚至在书中说中国“遍地黄金,喝了河水就能变年轻.....”。

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无限神往,瞻仰这个神秘和富饶的国家,并且想到这个国家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这就为马戛尔尼访华对中国的失望,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失望埋下了铺垫。

由期望到失望,原因众多。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马戛尔尼日记摘抄

马戛尔尼日记摘抄

马戛尔尼日记摘抄平心而论,中国人以此种盛礼待客,而与吾接见之各官员,又复谦撝和蔼,常带笑容,似亦不能复有所讥议矣。

然于敬礼之中,不免寓有虚伪,诚意乃隐而不露。

觐见记中马戛尔尼对中国式的礼仪有着深刻映像,马戛尔尼笔下的中国官员,大多彬彬有礼,言辞谦和、笑容满面。

但是马戛尔尼很快注意到其中的中国式虚伪。

这种即便表里不一恐怕是马戛尔尼们平生从未见到过的。

务使物力不复能与人力敌,乃且呼且笑,舁物疾行,若自忘其为苦力也者。

国家有此种下流社会以为基础,诚令人艳羡不置也。

使马戛尔尼赞叹的是中国的民众。

中国的民众如此的吃苦耐劳,从来不曾感到自己受到什么压迫,干着欧洲人承受不了的繁重劳力,却拿着比欧洲人更低的收入。

马戛尔尼笔下的这群民众是令人生畏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只要领导们有着一点点的恩惠,小民们都会感恩戴德。

只要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谁也不去说半个不字。

这样的民众,真是让这位英国贵族"艳羡"啊。

中国人民极有礼法,虽人众拥挤而秩序井然。

这是马戛尔尼一行下了船,遭到围观的情形。

在中国的城市管理人员举鞭示威之后,群众立即恢复秩序,进入一种有秩序地围观的状态。

此御前宴会自始自终,秩序异常严肃,执事官按序进馔,既恭谨万状,与宴者亦都沉默不喧,全幄上下人等不下数十,而侧耳听之,竟寂无声息,是可见东方人对于帝王所具之敬礼,直与吾西人对宗教上所具敬礼相若也。

中国人何尝信仰过什么宗教呢?吾乃大骇,以为吾所携礼物,若与此宫中原有之物相较,必如孺子之见猛夫,战栗而自匿其首也。

然而华官复言:此处收藏之物若与寝宫中所藏妇女用品较,或与圆明园中专藏欧洲物品之宫殿较,犹相差万万。

吾直不知中国帝王之富力何以雄厚至此也。

马戛尔尼对在中国的见闻是一个惊叹的态度,中国的物产之富有超出了马戛尔尼的想象。

马戛尔尼直言,中国皇室的奢侈是欧洲任何一国不及的。

但是马戛尔尼后来看到,中国朝廷对于一切赏赐、开销铺张浪费,从来没有经济上的收支考虑。

马戛尔尼揭露满清真面目丨统治100多年没有进步,退化成半野蛮人

马戛尔尼揭露满清真面目丨统治100多年没有进步,退化成半野蛮人

马戛尔尼揭露满清真面目丨统治100多年没有进步,退化成半野蛮人文丨独唱者外国文化名人看中国系列五----《马戛尔尼日记》“乾隆盛世”的背面,一块无比硕大、爬满了虱子的“盛世”绸缎。

乔治·马戛尔尼爵士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18世纪,欧洲纷纷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

“ 统治者“充满了仁慈”,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后来,他真的得偿所愿。

使团成员,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送信官员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在英王乔治三世授意下,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率领庞大使团访华。

使团随员70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95名卫兵,由兵船护送,这是西方国家首次正式访华。

当时的中国,只许广州一地对外经商,而且是季节性的,季节一到,外国商船必须离开,明年再来。

英政府希望通过出使加强政府之间的交往,提升英国商人在华地位。

而天朝从上到下均认为,同东亚东南亚中亚其它国家一样,英国使团是来华目的就是朝贡,“万国来朝”“四夷宾服”是中央帝国兴盛的标志,属国越多证明帝国越强大。

所以,在马戛尔尼见了乾隆,领略所谓“乾隆盛世”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的观念鸿沟,始终鸡同鸭讲,犹如来自两个星球的人。

从天津到通州,沿岸百姓看洋人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军港出发,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经过南非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抵达亚洲海域,然后绕过马六甲,进入南中国海,再沿中国大陆海岸线北上。

一直到1793年7月1日在舟山登陆,后从浙江换船,沿内河北上,最后抵达北京,住圆明园。

使团在北京稍作整顿后,被允许前往热河觐见乾隆帝,负责接待的是大名鼎鼎的和绅。

抵达北京这次出使对于马戛尔尼来说,是一次失败的访问,他们渴望扩大通商的要求被一并拒绝。

不过,使节团成员留下的许多珍贵见闻实录,有裨于今天的我们一窥乾隆皇帝和他所处的时代。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doc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doc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中国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 1.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摘要: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一直以来都成为史学界的焦点,在对于此次访华事件中所出现的诸多外交摩擦的评价上争议颇多。

本文试图通过史学界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三种评判视角初探其中的外交理由,并得出对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些启迪。

关键词:马戛尔尼;外交;国际关系1003-949X(2014)-07-0048-01一、事件背景。

1557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居住。

其后,陆续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向中国人介绍欧洲,同时也在欧洲人眼中勾勒了一个文明而先进的、儒教的开明君主国,加之13世纪《马可波罗行记》激发的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英国积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乾隆时期实行广州单口通商制度。

早期中西间的商业贸易主要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制约的,后来由于英美商人和政府的不断拓展,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1. 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存留货物,并由英方行使刑事裁判权;2. 通过向皇帝及中国人展示英国的科技产品、枪支火炮战舰,转变他们对英国人的印象,提高英国地位;3. 取得相对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贸易特权;4. 改革公行制度,消除广州贸易弊端;扩大通商口岸,如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从中不难发现,在英政府眼中,中国的贸易政策是十分落后愚昧的,需要英方的促力加以“改善”,而更深一层的,英国已把中国划在自己殖民势力扩张的范畴之内,使团任务中透露出的殖民性、扩张性不言而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什么改变了马戛尔尼的“中国观”
作者:胡飞雪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9年第10期
中国曾是欧洲人一心向往的圣地,欧洲文化思想界名人如莱布尼茨、伏尔泰不仅大力宣扬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还说服当权者借鉴中国的政治经验。

在17~18世纪长达一百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欧洲涌现出了许多对中国充满好感的“中国迷”,英国人马戛尔尼勋爵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然而,就是这个“中国迷”马戛尔尼勋爵,他对清廷“破冰之旅”的失败根本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中国富强文明观。

1793年7月,马戛尔尼使团乘“狮子号”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中国官员隆重迎接,送上大量礼物食品。

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这个排场的见面礼,让英国人大感意外,因为按照他们的外交惯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团的出访费用都是自理的。

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运送礼物、食品的船只载着两名中国官员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

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在天津登陆后,使团沿白河北上北京。

在英国人眼里,两岸的民居实在是太寒陋了,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有细致的观察,他有一项结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震惊的,是清廷政治上的专制、黑暗和野蛮。

登陆定海时,英国人对当地官员提出一个请求,找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航到天津。

年迈的总兵大人一口答应。

不过,与英国人设想的出资招募、有偿使用不同,定海总兵的办法是派出虎狼之师到街上搜寻抓捕。

巴罗写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

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

”百姓当然厌恶白劳动,就罗列种种理由祈求赦免,“但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更让英国人开眼界的是,沿白河返程时,由于水位下降,船开不动,脾气大发的主事官员竟然“命令手下的兵丁让船长和全体船员挨板子”。

“那些可怜的家伙提供了船只、服了两天的苦役,这就是所得到的唯一奖励!”,在这些英国人以前的中国观中,中国是由开明的皇帝、温良的官员治理,万千子民生活在祥和的环境中,可眼见的事实一下子粉碎了他们对清廷的好感和对中国下层民众的艳羡。

英国人对当时中国人的冷漠、缺乏人道主义关怀和公共观念也大为惊愕。

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

最后,英国人劝说自己船上的人开过去救援也得不到响应。

马戛尔尼对中国皇帝及其官僚逼迫他下跪叩头更是深感屈辱,对中国文明的敬意和好感也因而荡然无存。

他后来成为主张用武力“教训”清廷的主战派。

英国副使斯当东编辑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认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

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