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六个想法
马戛尔尼六个想法【原创实用版】目录1.马戛尔尼其人及其历史背景2.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简介3.分析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内容及影响4.对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评价5.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现实意义正文马戛尔尼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曾在印度殖民地担任要职,并多次参与英国对法国的战争。
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马戛尔尼在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
本文将介绍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并分析这些想法的内容、影响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包括:1.提倡国际合作,反对战争。
他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而非诉诸武力。
2.倡导民主制度,反对专制。
马戛尔尼认为民主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权益,遏制权力的滥用。
3.强调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提倡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素质。
马戛尔尼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应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5.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人权。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国家不应干预宗教事务。
6.倡导文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马戛尔尼主张各国之间应相互尊重、学习,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
马戛尔尼的这些想法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国际合作观念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对民主制度的倡导为世界各国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他的经济发展观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他的教育普及观念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宗教信仰自由观念为世界各国宗教事务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文明交流观念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在当今世界,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应继续发扬马戛尔尼的国际合作精神,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应借鉴马戛尔尼的民主制度观念,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
此外,我们还应学习马戛尔尼的教育普及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民素质。
马戛尔尼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最后,我们说18 世纪末中国融入世界的最 后一次机会,随着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而告终。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和封闭思想等等,
从马嘎尔尼访华这一事件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 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尚有可能,那么到19世纪中
叶,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也正应了清华
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蒋廷黻的一句话:“鸦片战 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
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虽然历史
已过去,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
感谢观看!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 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如此 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如果妥善 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大家都不无 裨益。所以马嘎尔尼使华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这个事件已经 是世界史的意义)上至关重要的偶然事件,就是这个事件决定 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 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马戛尔尼访华
——车辆151 唐田尧
一、源起:欧洲商人不愿再扮演朝贡者的角色
二、马嘎尔尼使华:寻求主权平等却极尽屈辱
三、尾声:用大炮轰开中国关闭的大门
四、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三点影响
乾隆时期的中英贸易
1.输入低于输出
2.贸易额逐年递增
3.英国扩大贸易的愿望多于中国
源起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自17世纪起,东南沿海一带的欧洲商人日益增多。 中国官方称这些“西洋蛮夷”为“贡使”或“夷商”。在 清廷的眼里,中国与西欧诸国商人的有限往来反映了朝廷 的怀柔。中国人认为,允许外国人与中国通商,彰显了天 子的仁厚。
马戛尔尼使团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 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 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 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嘉庆帝的敕谕
返回
马戛尔尼的礼物
• 天体仪、地球仪、铜炮、开花炮弹、自来火枪、 能载110门火炮的“君王”号军舰模型、望远镜、 热气球等。
• 按:实际上,一般认为,当庆典之际, 英使仍单膝下跪,鞠躬九次代表九叩。
使团的要求
• 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 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 之礼款待之。
• 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 • 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
海关税则。 • 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
返回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长处,任何文明, 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随时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瞄住世 界生产力、文化等等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兼收并 蓄,海纳百川,不断吸取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 的经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
走向世界,振兴中华!
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对马戛尔尼访华一事作出了 这样的评论: “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术与造纸术、 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的 国家把它们的发明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与欧洲双方都 会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初入中国
• 马戛尔尼一行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后,受到了 清政府的热情接待。马戛尔尼惊奇地发现,和 别的地方举止严肃的陪同官吏相反,天津官吏 好奇心强。他们毫无拘束地仔细察看英国人的 一切东西:衣服、书籍和家具。
• “如果必须把他们和欧洲人相比较的话,那 么他们像君主制度下的法国绅士们:举止潇洒, 对人一见如故——但是,内心却是孤芳自赏, 并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与失望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国度,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土。
马可波罗曾来到这里,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用文字向西方的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甚至在书中说中国“遍地黄金,喝了河水就能变年轻.....”。
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无限神往,瞻仰这个神秘和富饶的国家,并且想到这个国家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这就为马戛尔尼访华对中国的失望,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失望埋下了铺垫。
由期望到失望,原因众多。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doc
关于的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戛尔尼访华的三种视角:国际博弈中的文化冲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中国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 1.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摘要: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一直以来都成为史学界的焦点,在对于此次访华事件中所出现的诸多外交摩擦的评价上争议颇多。
本文试图通过史学界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三种评判视角初探其中的外交理由,并得出对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些启迪。
关键词:马戛尔尼;外交;国际关系1003-949X(2014)-07-0048-01一、事件背景。
1557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居住。
其后,陆续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向中国人介绍欧洲,同时也在欧洲人眼中勾勒了一个文明而先进的、儒教的开明君主国,加之13世纪《马可波罗行记》激发的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英国积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乾隆时期实行广州单口通商制度。
早期中西间的商业贸易主要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制约的,后来由于英美商人和政府的不断拓展,英、美势力渐渐占据了中西贸易的主要地位。
1787年,英政府派遣凯斯卡特使团访华,但此次出访由于凯斯卡特途中不幸病逝而夭折。
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尽快打开中国市场,最终选中了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是:1. 向皇帝寻求对英国利益的保护,在北京常驻外交大臣;划定供英国商人、国民居住的区域,以存留货物,并由英方行使刑事裁判权;2. 通过向皇帝及中国人展示英国的科技产品、枪支火炮战舰,转变他们对英国人的印象,提高英国地位;3. 取得相对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贸易特权;4. 改革公行制度,消除广州贸易弊端;扩大通商口岸,如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从中不难发现,在英政府眼中,中国的贸易政策是十分落后愚昧的,需要英方的促力加以“改善”,而更深一层的,英国已把中国划在自己殖民势力扩张的范畴之内,使团任务中透露出的殖民性、扩张性不言而喻。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 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导语: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
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
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
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资料。
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在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中国和英国绝对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什么往来。
到了大约18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大帝国,国势蒸蒸日上。
中国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渐完美,成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帝国。
这两个帝国之间的接触,必然要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也势必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我们就从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封国书开始吧,这封国书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乾隆与马戛尔尼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
皇上,今年是您的
生活常识分享。
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
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
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
副使斯当东(George L. 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
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导语: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
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
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别有用心的访华使团18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广州一口通商已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
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国国王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遣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却未料使臣在中途病死。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政府又派曾任外交官和殖民地行政长官的马戛尔尼为特使,代表英王乔治三世前往中国,祝贺乾隆皇帝83岁寿辰。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英国政府对这次出使十分重视,为使团的组成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首先,对使团成员做了精心安排。
特使马戛尔尼是一位有经验的外交官和殖民主义的老手,曾任驻俄公使,与俄国签订了十分有利于英国的商务条约,以后又历任格林纳达总督和英属印度马德拉斯总督。
副使斯当东是马戛尔尼的挚友,有从事殖民外交的丰富经验。
使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其中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以及有经验的军官。
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和大量军事人员。
生活常识分享。
马戛尔尼
案例:马戛尔尼的“诅咒”[案例文本]马戛尔尼是出生于爱尔兰苏格兰贵族。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他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
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清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
根据马戛尔尼自己的记载,他只是向乾隆帝行单膝下跪礼,没有叩头。
但据马戛尔尼随行人员回忆,迫于压力,尽管很别扭,马戛尔尼还是在中国官员的指导下完成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毛瑟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同时,他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第一,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第二,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第三,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第四,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第五,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第六,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第七,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这些要求。
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
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
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
在游历了东部中国之后,于1794年3月17日从广州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马戛尔尼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游历参观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多有了解。
回国后,他写了《马戛尔尼使华记》一书,后来刘半农将其翻译成中文,译名为《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简析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_原因_影响及其现代意义_陈娟娟
此次使华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
英国在西方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
展,而国内的资源有限性和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促使英国急于
向海外扩张,以寻找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一
直以东方第一大国自居的中国,在乾隆时达到了%康乾盛世&
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
三$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影响
虽然英国使团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但他们用所
见$所闻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华而不实并正日益落后的国家,更
重要的是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预示着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到来#可以说马
戛尔尼使团使华是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相遇最有说服力的例
四$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现实意义
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并非始于 %’#$ 年,而是比这要早得
多,但是 %’#$ 年却成为长期对抗的意想不到的起点#法国著
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鲁代尔就被 %’#$ 年的英使使华事件所
吸引,他认为虽然这是不成功的约会,却是文明与思想比较史
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时刻#这是古老中国与近代化英国的
瓜分完毕!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华正是标志着世界将不再是闭
塞的,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到来#
其次,改变了英国人的中国观#过去曾有不少西方人来中
国,但是他们的记述不但不能解决西方对中国的疑问,反而更
增加了对它的好奇#这些记述有的互相矛盾,有的内容可疑,但
是它们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中国是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的
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和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
马戛尔尼 访华失败分析
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分析1.马戛尔尼使华背景18世纪末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
这时,中国不仅达到清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而且也达到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从各方面实力的比较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之一,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英国和欧洲。
在1790年代初期,乾隆刚刚完成了国内叛乱的平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达到个人功业和权力的顶点,以天朝中心的王者气此时,中国与英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只不过中国对外国商品的有限需求已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英国,同时在英国人眼中,中国的限关政策、公行制度和关税定额存在很多弊端,他们打算向中国派遣使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787年,英国国王就已派出凯斯卡特使团,不过由于凯斯卡特在途中病死,这次出访遂告夭折。
但英国政府并未放弃出使中国,尤其在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过剩危机的压力下,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要更为迫切。
1792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到处煽起不安和动荡,欧洲大陆的旧政权摇摇欲坠。
尽管面临大革命引起的战争危险,英国政府还是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全权特使的庞大使团,以向中国皇帝祝寿的名义出访中国,期望通过此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向中国提出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要求,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
2.马戛尔尼使华过程1792年9月,英国使团驶离普利茅斯港,经过约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到达中国沿海的舟山。
由于乾隆皇帝的重视,使团自进入中国境内,就在沿途得到秉承皇帝旨意的各级官员的盛情接待。
为了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皇帝恭贺寿辰、敬献礼品,使团携带了大量足以显示英国实力的文化、科技、机械工艺和军事产品,例如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天体仪、地球仪、气候试探架、火镜、马车、毛瑟枪、连珠枪、利剑、野战炮、榴弹炮、军舰模型等,其中一些仪器、兵器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最先进的。
马嘎尔尼希望通过展示这些代表先进文明的礼品,以博得乾隆皇帝的好感,进而有助于同中国平等建交。
关于清乾隆年间英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礼仪之争的思考
关于清乾隆年间英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礼仪之争的思考1.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并纵火焚烧了圆明园。
在那里,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许多没使用过的英国大炮、炮弹和其他各式武器。
这些西式武器怎么会出现这里呢?这要从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说起。
那时距离1840年的鸦片战争还有将近半个世纪,英国使团抱着与中国谈判互相通商的目的来华,他们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最精巧的科技成果。
但是,这次和平访问彻底失败了。
因为清朝政府要求马戛尔尼等人对皇帝行三拜九叩的大礼,而马戛尔尼却要求施平等的礼节。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不欢而散。
然而这次访问失败的背后真的只是礼仪问题,还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呢?磕头之争背后的深层碰撞,这是新旧世界两个最强大的帝国的第一次正面撞击。
他们拥有的是完全不同的国际秩序和南辕北辙的思想观念。
因为这些根本性的差异,这次访问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访问的失败让英国萌生了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想法,为中国近代所遭受的殖民侵略埋下了伏笔。
2.不仅仅是礼仪问题,是国家尊严地位的问题。
3.这是中国传统的天朝上邦的朝贡外交和英国期待的平等外交之争。
马戛尔尼访华时,英国国力蒸蒸日上,他在进京然后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的途中,已经对中国的国情有所了解。
觐见之后,他的外交使团从中国内陆南下广州,更是深入观察到了大清帝国的外强中干。
可以说从马戛尔尼访华后,欧洲原来对中国的认识——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里的遍地黄金和丝绸,开始破碎,开始客观地观察中国。
本来这次出使,给了中国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好机会,英国使团带来的礼物中,有火枪,地球仪等当时算“高科技”的产品,可惜偌大中华,没有一个人去认真了解,这些礼物到半个多世纪后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抢劫时发现几乎原封未动。
使团里有个11岁的小男孩,叫托马斯?斯当东,当时是副使的孩子,在航行途中学会了少量的中文,据说得到了乾隆——当时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喜爱,特别赐予了香包的小礼物。
这个孩子后来入职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工作近20年,成了中国通。
马戛尔尼访华 PPT
2、共800多人,5艘船。
轻步兵、炮兵等。
1
3、以庆贺乾隆皇帝寿辰为名义。
3
英国尽一切努力来表现 与中国合作的诚意,
然而,然而......
寻却 求极 主尽 权侮 平辱 等
马戛尔尼使团的所有具体目标 全部落空,因为双方的观点简直相 差十万八千里。中国皇帝把他的礼 物视为贡品,奉行重农方针。中国 的士大夫官吏对工业化的要素—— 蒸汽机、信贷和资本、私有财产及 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
第一,西方人开始了对中国形象的修正和对中国态度的改变。
经过1793 年英国对中国的印象清晰了,也改 变了。 首先,中国军事设施的落后让马戛尔尼看清楚 了清政府的实力。 其次,清朝的官僚制度让马戛尔尼看过了清政 府浮华背后的隐忧。官吏只会迎合上级而不顾百姓 生死,不计成本的挥霍百姓钱财。 再次,清政府办事的自负和不务实、浮夸让马 戛尔尼更加轻视中国。清政府为了显示天朝的物产 丰盈,招待使团的物品过于丰盛且全部免费提供。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概述
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 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 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清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 政府又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 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 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并由此导致了外交谈判的失败。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 对中西双方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国丧失了一 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 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戛尔尼使团 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 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 暗淡下去。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 模的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 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 如果妥善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 大家都不无裨益。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虽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 要的偶然事件,但它仍决定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 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马戛尔尼,还是马嘎尔尼?
E4 文史
清史知微
马戛尔尼,还是马嘎尔尼?
编辑 / 谭洪安 美编 /பைடு நூலகம்李琼 校对 / 翟军 tanhongan@ 2015.7.20 CHINA BUSINESS JOURNAL 中国经营报
文 / 董建中
George Macartney(1737~1806 年),是英国政治家、外交家,奉英国国 王乔治三世之命,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
《辞海》(第六版,缩印本,1246 页 )“马 嘎 尔 尼 ” 的 上 一 个 辞 条 是 “马腹一”(星座名),下一个词条是 “马肝”。 无疑这里“嘎”读“ga”(第 一声)。
我们不知道乾隆时期这个译 音如何发音, 而今天据 Macartney 的发音来看,读“ga”(第一声)是恰 当的。
《现代汉语词典》 最新的第六 版,在 414 页上“戛”字有“ga”(第 一声)的发音,用于法国的地名“戛
马戛尔尼肖像
《一管集》)中说到马戛尔尼,还特别 加以注释:“当时文书尚各加口旁, 表示译音”。
以上是正确的解释, 与蔑视外 国人实在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真有 这层意思在,外国人也不至于自己使 用这些“口”旁的字。 再举一例:英国 人对自己国王的介绍是“口英 咭 国 王口雅 口治管 口兰(哂)国并嗳口仑等处地 方”,意为“英吉利国王雅治管理法 兰西并爱尔兰等地”。
对于老一辈见识广博的文化
人来说,加“口”旁的原因乃是常识: 齐如山先生写过一篇文章 《翻
译的故事》(收入《齐如山随笔》),其 中说:“美国最初翻译为咪 口坚,后 为米利坚,末了规定为美国。他每字 多一口旁者,并无恶意,不过这是翻 译的音。 从前规矩多是如此。 ”周劭 先生在《西洋人与跪拜》一文(收入
英国马戛尔尼来华
英国马戛尔尼来华第一幕时间:1793年9月13日地点:承德避暑山庄人物:乾隆皇帝及3位大臣,1位太监,马戛尔尼及2位随从。
旁白(平静):英国早期派遣来中国的官方代表团。
由前驻俄公使、孟加拉总督马戛尔尼任全权大使。
1792年 9月,他率领由科学家、作家、医官及卫队等90人组成的使团,携带天文仪器、车船模型、纺织用品和图画等600箱礼品,乘船自朴次茅斯港启程。
使团带有英王庆贺乾隆帝83岁寿辰的信函和国书。
【乾隆皇帝端坐在柔软的垫子上抽着烟,大臣站在两旁。
突然一太监带马戛尔尼来到乾隆满前。
】乾隆(不情愿地):下面站着的是什么人呐?【乾隆自在地吸了一口烟。
马戛尔尼单膝跪,2位随从拜倒施礼。
】马戛尔尼(尊敬地):英国使臣马戛尔尼。
乾隆(用余光看了他们一眼,生气,大臣们也十分傲慢):大胆!既然是什么国的使臣,那么为什么还不跪下?马戛尔尼(疑惑地):这个——?!乾隆(深吸一口烟,大声呵斥):这个什么,还不快跪下磕头!马戛尔尼:这礼节在我英国并没有!乾隆:好吧,既然你们远道而来,不懂天朝的礼节,那就原谅你们一次。
今天你过来是来干事么的?马戛尔尼:我呢,这次来是送点东西的,不知您……乾隆(把烟往旁边一扔,迫不及待地):有没有iPhone6。
价格好说。
(大臣们也来了精神,纷纷起哄):是呀,快拿出来。
马戛尔尼:呵呵,我没有。
【一大臣帮乾隆捡起被扔掉的烟,递到手边,乾隆继续吸烟】马戛尔尼:不过,我给你们带来了,我们英国最新的科技。
您看如何。
【乾隆着吸烟】乾隆:是什么东西?马戛尔尼: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车船大炮热气球模型……【乾隆继续着吸烟】大臣(骄傲地):你没看见我们大清帝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要这些干事么。
这些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罢了。
【马戛尔尼摇了摇头,与随从离开了乾隆】马戛尔尼:算了,我们明天再来谈正事。
看他们无知的样子,也不会收的。
随从连连点头第二幕时间:次日地点:承德避暑山庄人物:乾隆皇帝及3位大臣,马戛尔尼及2位随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
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
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
副使斯当东(George L. 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
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3000字左右)发生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焦点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及专著,争论也是一直不断。
本文将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与分析,并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来对其影响再进行一下浅谈。
一、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首先,回顾下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
此次马戛尔尼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访华。
1792年9,英王乔治三氏于18世纪末(1792)为了发展其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派遣马戛尔尼勋爵(1837-1806年)为特命全权大使率领400多人的船队来华,借为乾隆帝贺70寿辰,提出在中国沿海设立贸易港口,在北京常驻使节等等要求。
但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遭遇“礼仪之争”,在是否需要磕头的问题争执不休,因此会谈就此不欢而散,其结局,马戛尔尼使华所提出的贸易通商要求被清政府谢绝,并在结束祝寿典礼后一再被催促起程归国。
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无功而返。
于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9月6日回达两年前始发港普利茅斯港,马戛尔尼结束了他的使华之行。
这次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颇有些狼狈,正如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所说的:“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1 以上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大致事件简述。
至于它的结局,我们采取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说,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主要有三种范式。
其一为现代性范式。
其二,文明冲突范式。
其三,后现代主义范式。
在这里不再一一解释,这三种范式可以从关于马戛尔尼访华几本典型的著作中获得,如著作《历史之岛》([美]马歇尔?萨林斯Sahlins?M,2003,368)、《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95),以及《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美]何伟亚James L?Hevia,2002)等。
马戛尔尼日记摘抄
马戛尔尼日记摘抄平心而论,中国人以此种盛礼待客,而与吾接见之各官员,又复谦撝和蔼,常带笑容,似亦不能复有所讥议矣。
然于敬礼之中,不免寓有虚伪,诚意乃隐而不露。
觐见记中马戛尔尼对中国式的礼仪有着深刻映像,马戛尔尼笔下的中国官员,大多彬彬有礼,言辞谦和、笑容满面。
但是马戛尔尼很快注意到其中的中国式虚伪。
这种即便表里不一恐怕是马戛尔尼们平生从未见到过的。
务使物力不复能与人力敌,乃且呼且笑,舁物疾行,若自忘其为苦力也者。
国家有此种下流社会以为基础,诚令人艳羡不置也。
使马戛尔尼赞叹的是中国的民众。
中国的民众如此的吃苦耐劳,从来不曾感到自己受到什么压迫,干着欧洲人承受不了的繁重劳力,却拿着比欧洲人更低的收入。
马戛尔尼笔下的这群民众是令人生畏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只要领导们有着一点点的恩惠,小民们都会感恩戴德。
只要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谁也不去说半个不字。
这样的民众,真是让这位英国贵族"艳羡"啊。
中国人民极有礼法,虽人众拥挤而秩序井然。
这是马戛尔尼一行下了船,遭到围观的情形。
在中国的城市管理人员举鞭示威之后,群众立即恢复秩序,进入一种有秩序地围观的状态。
此御前宴会自始自终,秩序异常严肃,执事官按序进馔,既恭谨万状,与宴者亦都沉默不喧,全幄上下人等不下数十,而侧耳听之,竟寂无声息,是可见东方人对于帝王所具之敬礼,直与吾西人对宗教上所具敬礼相若也。
中国人何尝信仰过什么宗教呢?吾乃大骇,以为吾所携礼物,若与此宫中原有之物相较,必如孺子之见猛夫,战栗而自匿其首也。
然而华官复言:此处收藏之物若与寝宫中所藏妇女用品较,或与圆明园中专藏欧洲物品之宫殿较,犹相差万万。
吾直不知中国帝王之富力何以雄厚至此也。
马戛尔尼对在中国的见闻是一个惊叹的态度,中国的物产之富有超出了马戛尔尼的想象。
马戛尔尼直言,中国皇室的奢侈是欧洲任何一国不及的。
但是马戛尔尼后来看到,中国朝廷对于一切赏赐、开销铺张浪费,从来没有经济上的收支考虑。
马戛尔尼真的下跪了吗
马戛尔尼真的下跪了吗两百多年以前,马戛尔尼带领的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一幕不仅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更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国家"与"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会面,是两个世界的撞击。
而关于那场觐见中,马戛尔尼是否下跪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有的历史学家不惜时间和精力去考证此事,结果却仍然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实际上这次会见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历史的误解,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信息严重不对称。
十八世纪,英国在率先实现工业革命之后成为当时的西方第一强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要求其急于向外扩张,寻求原料与市场,而庞大的中华帝国成为当然的首选。
正是在这种扩张主义的战略下,英王派马戛尔尼率团访华,希望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并建立经常的外交关系。
而大清帝国当时虽然已过鼎盛时期,但仍然以"中央帝国"自居,当权者认为,中国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番邦的关系,马戛尔尼的来访顶多只能说是朝贡,或者俯首称臣,他们甚至一直认为英国是因为仰慕中华文明才远涉重洋为乾隆皇帝祝寿的。
于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次觐见充满了不可理喻的荒唐故事,历史学家称之为"聋子的对话",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清政府派出了两位官员--王大人和乔大人陪同英国使团在中国的全部行程,其实他们还有两个更重要的任务,一是沿途监视英国使团,不允许他们与中国的百姓有任何的接触,二是不断劝说马戛尔尼接受中国人觐见皇帝的礼仪--三叩九拜,并不时对使团成员言传身教。
但马戛尔尼觉得行跪拜礼有辱大英帝国的尊严和国王的身份,始终没有同意。
于是从1793年6月19日马戛尔尼的船队看到了中国开始,到9月14日在热河觐见乾隆皇帝的前一天,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就跪与不跪之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直到最后时刻,马戛尔尼终于得到乾隆皇帝的许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1793年9月14日清晨,马戛尔尼及两位随从斯当东父子被同意面见乾隆皇帝,那么马戛尔尼究竟有没有下跪?请读小斯当东的日记:"我们离开了帐篷,因为有人通知我们皇帝快过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治·马戛尔尼,第一代马戛尔尼伯爵,KB(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英国政治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
马加尔尼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在爱尔兰出生。
1759年,他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之后进入伦敦坦普尔大学进修,师从荷兰伯爵亨利·福克斯。
1764年,他被任命为全权特使,赴俄国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谈结盟事宜。
之后他进入英国议会。
1769年,他返回爱尔兰出任爱尔兰议会议员,并出任爱尔兰事务大臣。
1772年,在他辞职之后,被封为骑士。
1775年,他出任加勒比群岛总督,1776年被封为马加尔尼男爵,属爱尔兰贵族序列。
1780年,出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驻今昌奈。
1786年,他拒绝出任印度总督,返回英国。
1792年,他被加封为马加尔尼伯爵。
出使中国: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1793年8月5
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
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要求签订正式条约:
∙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
∙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
∙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
∙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
∙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
∙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同时,英国使团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他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
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
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
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
在游历了东部中国之后,11月9日,使团抵达杭州,12月9日抵达广州,两广总督在广州送行。
之后,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于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1]
晚年经历:
1795年,马戛尔尼作为密使出访撒丁王国,商谈反法同盟事宜,之后他再次被封为马戛尔尼男爵,不过这次是作为大不列颠贵族受封。
1796年底,他被任命为好望角总督,统治新获得的开普殖民地。
1798年11月,他因健康原因辞职。
1806年他逝世之后,马戛尔尼家族绝嗣,爵位由他侄女的儿子继承。
注释:
1.^佩雷菲特【法】:《停滞的帝国》
延伸阅读:
∙Cranmer-Byng, J. L. "Lord Macartney’s Embassy to Peking in 1793."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 4, Nos. 1,2 (1957-58): 117-187.
∙Hevia, James Louis. (1995).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