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探源
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
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别有用心的访华使团18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广州一口通商已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
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国国王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遣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却未料使臣在中途病死。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政府又派曾任外交官和殖民地行政长官的马戛尔尼为特使,代表英王乔治三世前往中国,祝贺乾隆皇帝83岁寿辰。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英国政府对这次出使十分重视,为使团的组成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首先,对使团成员做了精心安排。
特使马戛尔尼是一位有经验的外交官和殖民主义的老手,曾任驻俄公使,与俄国签订了十分有利于英国的商务条约,以后又历任格林纳达总督和英属印度马德拉斯总督。
副使斯当东是马戛尔尼的挚友,有从事殖民外交的丰富经验。
使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其中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以及有经验的军官。
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和大量军事人员。
使团乘坐的船只和携带的大批礼物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特别制造的。
乘坐的“狮子号”炮舰,装有64门大炮,是当时英国一流的军舰。
使团携带的礼物除一部分是投中国皇帝之所好外,更多地是为了显示英国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地理仪器、乐器、钟表、车辆、武器、船只模型等。
总之,这是一个耗费巨大、人员众多的外交使团,具有商务和政治的双重目的,是英国向东方进行殖民与贸易扩张的一个环节。
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形象,英国不敢贸然行动,而是尝试与中国建立关系,加强交往。
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的原因
这 次 出访 中国
儿 乎 所有 的 学 者 都 认 为 马 戛
。
基本 上 是 一 次成 功 的 尝 试
,
。
。
尔 尼 使 团 出访 中 国是 失 败 的 说 交
: “
谢兴尧 在
年
马 戛 尔 尼 本 人 和 斯 当东 等 人 的 评 价
由于 不 言 而 例如 马 戛
这 次英 国同 英 使 抱 很 大 希 望 想 调 整 中英 外
年说
他 固 然 没 有 像 后 来 的 亚 墨 尔斯 那 样
年 年增 长 的 前 景
生 了 兴趣 见
, 。
,
使 节 团 还 为其 他 制 造 品 在 中 国
,
当场 出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可 是 他所 负 的 使命一 一谈判 英 国 在 华
。
开 辟 市场 打 开 了局 面
使 中国 人 对 更 多 的 产 品 产
,
商 务 的 改 进 一一 也 是 同 样 地 没有 完 成 等在
就有
R
o
b i b
n
幼
,
在
1 90 8年也
以 同 样 的 论调 说
在 马 戛尔 尼
,
使 团 访华以 后
,
迎 来 了 一个 长 期 的 商业 太平 时
。
人 们 一 向就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
期
以 前 所 遇 到 的种 种 困 难 后 来 都 消 失 了
”
③
有 的 人认 为 该 使 团访 华 是 以 失 败 而 告 终 的 人认 为 该 使 团 的访华 是成 功 的 使 团 如 果 是 失败 的 历来也有争议
。 , 。
以史为鉴:清朝错失的八次革故鼎新历
以史为鉴:清朝错失的八次革故鼎新历史机遇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
几乎同时,1649年(顺治六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
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虽有“康乾盛世”,出现一段辉煌,却仍恪守祖制,未能革故鼎新,错过了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清朝入关之初,皇太后和顺治帝礼遇外国传教士汤若望,为清帝了解西方开启一扇窗户;但随着顺治帝病故,汤若望被讦告,下狱而死,从而使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户刚打开便被关上。
第二次,在康熙朝,西方耶稣会士将西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送到皇宫,使得康熙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由此组建了被西方誉为清朝皇家科学院的“蒙学馆”,但康熙死后,人亡政息,没有使之成为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
第三次,雍正时期,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
雍正帝驱赶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关上。
第四次,乾隆朝,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但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
乾隆帝看不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
第五次,嘉庆朝,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罗尔·阿美士德为正使的访华使团,再次向中国提出通商的要求,再遭拒绝,从而使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鉴、学习的机会。
第六次,道光朝,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但不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进行改革,却继续封闭,狂妄自大。
第七次,同治朝,恭亲王奕讠斤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行同治新政,派出留学生,但不久却遭节制,致使同治新政夭折,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第八次,在光绪朝,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将这场维新变法葬送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历史给清朝最后一次图强维新的机会。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时作业(十一)
课时作业 (十一)
2.“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西北
各部朝国力强盛 B.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他主张对外开放 D.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课时作业 (十一)
解析:唐太宗统治时期实施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 民族的拥戴。到唐太宗晚年,漠北地区各部又相继归附。西北 各部首领都来长安朝见,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称其 为“天可汗”。据此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课时作业 (十一)
课时作业(十一)
课时作业 (十一)
1.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经商,沿线 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遏制匈奴的侵扰。这
些举措( C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课时作业 (十一)
解析:A项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对材料概括不全面,而且 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A项错误;宋夏互市只是材 料反映的一个方面,缓和民族关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 项错误;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 的发展状况,所以可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 的面貌,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十一)
13.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国之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影响深 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 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 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 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
A.①④ B.②③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 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导语: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
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
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
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资料。
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在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中国和英国绝对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什么往来。
到了大约18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大帝国,国势蒸蒸日上。
中国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渐完美,成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帝国。
这两个帝国之间的接触,必然要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也势必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我们就从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封国书开始吧,这封国书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乾隆与马戛尔尼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
皇上,今年是您的
生活常识分享。
马戛尔尼出使何以失败?
马戛尔尼出使何以失败?2013年12月16日0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金山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是中英首次政府间的正式接触。
马戛尔尼此行是以给乾隆帝祝寿为名,谋求扩大中英贸易,建立外交关系,却没有达到最终目的。
作为中英两国早期影响最大的一次交往,马戛尔尼出使为什么会失败,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礼仪之争觐见礼仪一直是西方使者面见清朝皇帝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马戛尔尼此次使华,也对礼仪之事有所了解,还收集了一些相关情报作为参考。
此前的任职经验(他曾担任过英国驻俄国全权特使、加勒比群岛总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让马戛尔尼对觐见礼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见解,但一直没有渠道和机会加以表达。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负责接待的钦差大臣徵瑞则在汇报中一直称马戛尔尼为“贡使”,夸赞使团成员很是“恭顺”。
最终,在使团提交一封关于觐见礼仪的信件之后,“礼仪之争”爆发。
马戛尔尼建议两国君主享有同等待遇,由双方级别相同的官员分别向对方君主(或其画像)行礼。
乾隆帝不悦,认为这是“无知”的要求,英使妄自尊大,应予制裁。
由此,中英双方围绕礼仪问题展开了多轮较量:首先,中方主持接待的大臣和珅假称自己腿部受伤,试图迫使英国使节先去拜访他,以获得礼遇上的优势;马戛尔尼则以旅途疲劳、身体不适为由推脱,派其副手斯当东出面。
随后,斯当东出席了和珅主持的接见和晚宴,但并未在觐见礼仪方面做出任何妥协。
此后,中方又降低使团的伙食标准,以惩戒英方逼其让步,但马戛尔尼仍然没有妥协。
就在“礼仪之争”陷入胶着之际,中方鉴于乾隆帝寿辰临近,英使又属首次来华,最终同意马戛尔尼如期觐见。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使团在避暑山庄以“适当的礼仪”完成了觐见,不过双方对行礼的记载完全不同:中方记载马戛尔尼当日行了叩头礼;英国方面则认为特使只是单腿下跪。
虽然双方各执一词,但作为一项外交活动,关键并不在于马戛尔尼行了什么礼,而在于他终于完成了觐见,中英之间实现了官方的直接接触。
两个帝国的碰撞——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谢谢!
经过礼仪之争这番折腾,大清政府的态度发生 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在回国后的英国人回忆录中,英国人记述到, 他们与和珅谈判礼仪时,遇到了一副阴沉的脸 色:“和中堂接见公使的时候坐在正中一个铺 着绸缎的高椅上,两旁有四位大臣……他们见 了我们也不起立,态度冷漠,语气傲慢专横。” “(礼仪之争)从此以后,中国人对我们的态 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餐桌上的菜少了三 分之二,剩下了也不再可口了,其他丰富的供 给也减量一半,甚至我们所住的宾馆档次也降 低了一格”
4、马嘎尔尼使团抵达天津后,英国人发现在城外 迎接的不仅有直隶总督,还有一对中国士兵,其中 有弓箭手,火绳枪手和大刀手,一个个挺胸收腹, 权力展示东方人的勇武。“有几个士兵的手里除了 武器之外,还拿着扇子„„列队士兵手里拿着扇子, 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中国军队的分列式表演没有使英国人感到敬畏,反 而让他们发现,虽然世界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但 中国军队却仍然停留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这种 军事展示在英国人眼里成了笑话。
——马嘎尔尼
马嘎尔尼一回国,以武力教训中国的声音就开 始在欧洲响起。马嘎尔尼的出使让欧洲得出了 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不用武力,就无法打开 中国的大门,因为礼貌和沟通对中国人来说不 起任何作用(因为中国人压根不算文明人), 那就意味着中国需要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 亮。
这就意味着中英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中 英战争迟早会到来。
返回
在马嘎尔尼访华之前,西方对东方(中国)的 认识还远远停留在元代的马可波罗和明清的传 教士的记载之上,这次马嘎尔尼使团的到来却 令他们大开眼界。马嘎尔尼在自己的书中描述 了一些所见所闻。这些意想不到的场面彻底改 变了英国人的看法
1、因为(官府)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 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 些死猪、死鸡从船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 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马上把它们捞 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官员们在贯彻皇帝的执意的时候,要在一切环节 中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但是这一旨意并没有被 每一位普通百姓所领会,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的 胃更甚于国家的尊严。这个细节(也是高高在上 的官员始料未及的)一下子暴露了中国的尴尬。
简析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_原因_影响及其现代意义_陈娟娟
此次使华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
英国在西方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
展,而国内的资源有限性和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促使英国急于
向海外扩张,以寻找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一
直以东方第一大国自居的中国,在乾隆时达到了%康乾盛世&
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
三$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影响
虽然英国使团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但他们用所
见$所闻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华而不实并正日益落后的国家,更
重要的是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预示着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到来#可以说马
戛尔尼使团使华是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相遇最有说服力的例
四$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现实意义
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并非始于 %’#$ 年,而是比这要早得
多,但是 %’#$ 年却成为长期对抗的意想不到的起点#法国著
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鲁代尔就被 %’#$ 年的英使使华事件所
吸引,他认为虽然这是不成功的约会,却是文明与思想比较史
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时刻#这是古老中国与近代化英国的
瓜分完毕!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华正是标志着世界将不再是闭
塞的,一个%有限世界&的时代即将到来#
其次,改变了英国人的中国观#过去曾有不少西方人来中
国,但是他们的记述不但不能解决西方对中国的疑问,反而更
增加了对它的好奇#这些记述有的互相矛盾,有的内容可疑,但
是它们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中国是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的
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和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
马戛尔尼 访华失败分析
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分析1.马戛尔尼使华背景18世纪末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
这时,中国不仅达到清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而且也达到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从各方面实力的比较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之一,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英国和欧洲。
在1790年代初期,乾隆刚刚完成了国内叛乱的平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达到个人功业和权力的顶点,以天朝中心的王者气此时,中国与英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只不过中国对外国商品的有限需求已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英国,同时在英国人眼中,中国的限关政策、公行制度和关税定额存在很多弊端,他们打算向中国派遣使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787年,英国国王就已派出凯斯卡特使团,不过由于凯斯卡特在途中病死,这次出访遂告夭折。
但英国政府并未放弃出使中国,尤其在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过剩危机的压力下,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要更为迫切。
1792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到处煽起不安和动荡,欧洲大陆的旧政权摇摇欲坠。
尽管面临大革命引起的战争危险,英国政府还是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全权特使的庞大使团,以向中国皇帝祝寿的名义出访中国,期望通过此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向中国提出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要求,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
2.马戛尔尼使华过程1792年9月,英国使团驶离普利茅斯港,经过约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到达中国沿海的舟山。
由于乾隆皇帝的重视,使团自进入中国境内,就在沿途得到秉承皇帝旨意的各级官员的盛情接待。
为了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皇帝恭贺寿辰、敬献礼品,使团携带了大量足以显示英国实力的文化、科技、机械工艺和军事产品,例如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天体仪、地球仪、气候试探架、火镜、马车、毛瑟枪、连珠枪、利剑、野战炮、榴弹炮、军舰模型等,其中一些仪器、兵器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最先进的。
马嘎尔尼希望通过展示这些代表先进文明的礼品,以博得乾隆皇帝的好感,进而有助于同中国平等建交。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介绍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介绍马戛尔尼是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那么你了解马戛尔尼访华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根据记载,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有许多,但是最终导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因为中英礼节问题,往大里说就是中国和英国的主权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1793年6月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就已经到达天津港。
由钦差大臣亲自到天津接待。
此时正是夏天,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内避暑,于是便让钦差大臣护送马戛尔尼等使者去避暑山庄觐见。
但是外交活动还没有开始,礼节的问题就已经发生。
清朝政府强烈要求马戛尔尼他们按照附属国的礼仪行中国的三跪九叩大礼。
但是马戛尔尼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歧视的行为。
关于利益的纷争从天津一直到承德都没有妥协,乾隆皇帝听到后十分生气,对英国使者不予理睬。
这便是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与清朝是两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并且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使臣,是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
但是在大清国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认为天下万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万国仰视大清国。
天下没有人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就算是英国皇帝亲自来也得下跪。
乾隆皇帝直接避而不见,让马戛尔尼很苦恼,为了这次来到中国的协商成功,英国全国准备了很长时间。
所以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一直是中英两国之间的隔阂,触怒了乾隆皇帝,这次访华也就不欢而散。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马戛尔尼访华影响十分深远,史料记载马戛尔尼访华是一次失败的经历。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和对中国的态度。
当时清朝军事十分落后,马戛尔尼都看在眼里,并且看透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并且清朝落后的封建体制和官僚制度危机重重,马戛尔尼看破清政府的问题所在。
当时清政府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从上到下都十分自负,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
这群欧洲使者却看出中国早已外强中干。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第二点就是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与思考
马嘎尔尼访华与中英鸦片战争的关系1793年,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勋爵为特使,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其主要目的是请求扩大通商事宜,包括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降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
1793年7月29日,英国使团抵达大沽口。
30日,清朝两名大臣——通州副将王文雄、天津道乔人杰,奉命亲自到大沽迎接英国使团。
而且为其提供了十分丰厚的食物,盛情款待英国来宾。
这种举动,连英国人也感到吃惊和不可思议。
其实,这是中国政府展示其富裕与强盛,也想借此向英国显示国力与国威,希望给英国方面一个下马威。
意思很明确,你不要小瞧我中华帝国。
经过将近1个月的等待,8月12日,英国使团乘中国轮船,沿运河由天津前往北京。
在此期间,运载马嘎尔尼使团所带的600多箱贺礼的船只,被中国官员插上标明“英吉利贡使”字样的旗帜。
这位曾经出使过亚洲的英国公使尽管心里明白,却假装糊涂,没有提出异议。
因为他知道,如果提出异议,多半也是徒劳无效,反而要坏事,有碍于他外交使命的完成。
8月21日,英国使团到达北京。
然而,在觐见乾隆皇帝所行理解这一关键问题上,中英双方发生了严重争执。
其实,这一争执早在天津已经开始。
中方认为,英国使节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对此,马嘎尔尼断然拒绝。
而中国官员则极力坚持,双方相持不下。
马嘎尔尼表示:他愿意在符合他对本国君主所行的礼节限度内,尽其所能,在觐见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的敬意,但他坚决反对作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藩属国的事情。
乾隆皇帝得知后,很不高兴,下令办理接待事务的大臣进一步开导对方。
但是,马嘎尔尼却拒绝开导。
最后,这位特使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时,使用了他觐见英国国王时所行的礼节,只象征性地行了屈膝礼。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明显是对中国皇帝权威的蔑视和挑战。
乾隆皇帝的恼怒和不满是不言而喻的。
皇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而英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一个也没有答应,全盘予以拒绝。
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
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
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
副使斯当东(George L. 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
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
“礼仪”与“外交”:从马嘎尔尼事件看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礼仪”与“外交”:从马嘎尔尼事件看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793年英国国王的特使马嘎尔尼率领使团访问中国,试图与清帝国建立正常的双边政治与贸易关系,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四十六年后,英国人再次造访,只是这一次,他们用坚船利炮的方式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么,马嘎尔尼事件作为鸦片战争前清帝国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究竟在对外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此次事件是否与鸦片战争有必然逻辑关系,如何理解或定义此次事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马嘎尔尼事件的爆发1792年5月2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马嘎尔尼为使华全权代表,访问遥远的大清王朝。
使团此行的目的,在乔治三世至乾隆帝的信函中可以清楚知道,这次访问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由,其真实目的在于试图与中国建立符合国际法准则的双边外交关系,以便能够建立正常的双边贸易机制,当然,其中自然也包括鸦片贸易。
1793年7月份船队抵达渤海湾,在即将入港时,马嘎尔尼特意向团队成员重申,此次来华应慎言行,并抛锚听候清廷安排,31日马嘎尔尼第一次见到了由天津地方政府派来的两位官员。
在两位中国地方官员的带领下,使团换乘小船驶向北京东郊通州码头。
8月15日,使团快要抵达通州时,觐见礼仪问题首次出现。
乾隆皇帝任命的钦差大臣长芦盐运使微瑞、直隶总督梁肯堂来到马嘎尔尼船上,向其详细说明了乾隆祝寿典礼的活动计划以及作为使节应当注意的宫廷礼仪。
其中中国传统觐见礼仪中,臣子觐见皇帝时必须施行的三跪九叩礼,让马嘎尔尼不能接受,他明确表示不愿意奉行其中的“三跪九叩”大礼,但他表示可以向中国皇帝施行其拜见英国国王时的单漆跪地礼。
马嘎尔尼的显然不可能得到中国官员的认可,双方僵持不下,作为缓冲,马嘎尔尼表示这个问题可以等使团到达北京后再行讨论。
数天后,使团在地方官员的引导下到达通州码头,此时地方官员再次向使团提出觐见礼仪问题,还表示如果使团不懂如何施行中国礼节的话,他们愿意向马嘎尔尼及其成员演示并教会他们如何施行三跪九叩礼节,直到此时,马嘎尔尼才发觉觐见礼仪问题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探源
上海市进才中学 杨国纬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1792年9月26日 英国朴茨茅斯港 狮子号
马戛尔尼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名义上 祝 寿
清高宗乾隆
马戛尔尼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马戛尔尼使团馈赠的礼品
赫歇耳望远镜 天文仪器、地球仪、钟表等
战舰模型、火炮、连发手枪、削铁不卷
刃的利剑等 城市、教堂、城堡、桥梁、陆战与海 战、船坞、赛马等写生画
文明碰撞
增开口岸 增设货栈 租地居留 减免关税
文明碰撞
“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 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 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 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 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 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 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 化革命呀!”
——阿兰· 佩雷菲特 《停滞的帝国》
文明碰撞
皆不可行
开放口岸 增设货栈 租地居留 减免关税
文明碰撞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 属。” 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 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 ——乾隆致乔治三世敕谕 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文明碰撞
英使抵天津(W· 亚历山大)
文明碰撞
礼仪之争
坚持
三 跪 九 叩
坚拒
文化冲突
文明碰撞
马戛尔尼的六点要求
①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
②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
③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
放货物之所
④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权利 ⑤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 ⑥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 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从媒介环境学解读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原因
从媒介环境学解读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从媒介环境学解读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从媒介环境学解读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从媒介环境学解读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原因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距离爆发鸦片战争不到50年。
在1793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在历史上不太显眼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出使中国。
这是“天朝上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马克思用这样的语句来描述此次访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随着历史的流逝,这一在当时并不显眼的事件被许多学者重新审视,其意义甚至被提高到“先进社会和传统社会相遇”,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将其描述为“两个世界的撞击”。
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如同多棱镜一般,投射出许多值得讨论的议题。
在这段造就了历史进程矛盾与冲突的传播活动中,虽当时并未有学者提出媒介环境学这一概念,但媒介仍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崔保国曾把媒介比作鱼,信息资源比作水,这段文字恰到好处的描述了媒介:除了媒介自身纵向的发展外,媒介本身的影响还横贯社会的各个方面。
社会结构,心理认知,角色身份,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传播而存在,深受媒介之影响。
①当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时候,通过马嘎尔尼访华事件来讲述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人类思考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并从历史的镜子中找到启迪,无疑是有价值的。
一、媒介环境学及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回顾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由麦克卢汉提出,1970年尼尔?波斯曼接受麦克卢汉的建议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将媒介环境学定义为试图揭示其隐含而固有的结构,揭示媒介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的影响。
林文刚在《媒介环境学北美学术简史》做了这样的分析:媒介环境学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感知、人类意识或者人类思维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的研究。
《清史稿》记述到:“五十八年,英国王雅治谴使臣马嘎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珠山(舟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
历史趣谈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之谜 乾隆为什么拒绝英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之谜乾隆为什么拒绝英国?导语: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与英国是在明崇祯时开始建立联系。
清开放了四个口岸通商。
在中国对外贸易进程中,英国很快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
只有广州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与英国是在明崇祯时开始建立联系。
清开放了四个口岸通商。
在中国对外贸易进程中,英国很快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
只有广州面对西洋人。
要通过行商来交易,这是官府的特许商人。
这些人去收购产品,运到广州,还加价,导致英国人从行商买来的商品,价格就高了,运到英国等价格更高。
还有粤海关,还对英国人收取额外的费用。
英国商人负担重,几次与广州官府商量没有结果。
英国想将自己的棉产品运到中国,卖不动。
这样造成了贸易逆差,而且越来越重。
要解决这个,得开放几个口岸就行。
有些英国商人就选择了宁波。
这儿靠近苏杭,可以节约成本。
但是广州的利益就受损了,坚决反对他们去北方。
乾隆也觉得有安全隐患,也不愿意让他们去宁波,于是1759年乾隆下令关闭三个口岸,只留下广卅对外通商。
而且严格限制他们,这是闭关政策。
到了十八世纪末,英国产品严重过剩,就希望打开中国市场。
马戛尔尼派来中国。
1798年7月25日到达中国。
七月初六,就是8月12日,上奏折,乾隆看过后,要求一定得按中国礼节来叩见自己。
七月初九,就跟他们提出要在觐见时,按中国礼节三跪九叩。
马戛尔尼坚持要按英国礼节。
小住几天后,他们到了避暑山庄,准备参加庆典,大臣们请出和砷,和砷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请求。
英国的记载是和砷同意马戛尔尼以脱帽的礼节来觐见。
而中国记载的是一定得按三跪九叩来见面。
马戛尔尼前往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到帐蓬里等着。
乾隆坐着轿子缓缓而来。
马戛尔尼来,大家是全部跪倒,其他国生活常识分享。
礼物、仪器与皇帝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科学使命及其失败
礼物、仪器与皇帝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科学使命及其失败韩琦
【期刊名称】《科学文化评论》
【年(卷),期】2005(002)005
【摘要】本文结合中西文献,分析英国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来华时选择科学仪器作为礼物的背景,以及乾隆对礼物的看法,从而揭示礼物在这场中西接触和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不仅看出东西方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同时也反映当时英国的科学价值观,和中国人对科学的态度之间的差异,这将为考察18、19世纪之交欧洲人和中国人的科学观提供更广泛的视角.
【总页数】8页(P11-18)
【作者】韩琦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相关文献】
1.英国首次遣华使团的夭折——卡斯卡特使团来华始末 [J], 侯毅
2.清乾隆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状况及其原因管窥——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记录为视角 [J], 刘帅
3.国书与表文背后的话语权力——马戛尔尼使团国书翻译的批评话语分析 [J], 廖迅乔
4.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的原因 [J], 朱雍
5.互文·图像·数据与中国形象构建——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著作为中心 [J], 钟珍萍;葛桂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碰撞
“天朝物产丰盈,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致乔治三世敕谕
22
文明碰撞
18世纪
工业革命 殖民霸主
英国
扩大 通商
中国
马戛尔尼使华
康乾盛世 天朝上国
文明碰撞
交往失败
23
大不列颠的锋芒毕露 天朝上国的落日辉煌
12
文明碰撞
“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 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 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稳妥 干练)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礼 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 惟愿大皇帝恩施远夷,准其永远通好, 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 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13
文明碰撞
17
文明碰撞
增开口岸 增设货栈 租地居留 减免关税
?
18
文明碰撞
“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 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 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 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 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 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 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 化革命呀!”
11
文明碰撞
“……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 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 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 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 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 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 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百灵致郭世勋信函
——马克2思5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国书
6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船只年均总吨位
1711-1720年
690 吨
1721-1730年
1380吨
1731-1740年
1650吨
1741-1750年
2350吨
1751-1760年
3300吨
1761-1770年
5850吨
1771-1780年
6940吨
7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阿兰·佩雷菲特 《停滞的帝国》
19
文明碰撞
开放口岸 增设货栈 租地居留 减免关税
皆不可行
20
文明碰撞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 属借。外”夷“货天物朝以物通产有丰无盈。,特无因所天不朝有所,产原茶不 叶、瓷器、丝帛,为西— 洋—各乾国隆致及乔尔治三国世必敕谕 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大家好
1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1792年9月26日 英国朴茨茅斯港 狮子号
马戛尔尼
2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名义上 祝寿
清高宗乾隆
马戛尔尼
3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马戛尔尼使团馈赠的礼品
天文仪器、赫地歇耳球望仪远镜、钟表等 战舰模型、火炮、连发手枪、削铁不卷 刃的利剑等 城市、教堂、城堡、桥梁、陆战与海 战、 船坞、赛马等写生画
英吉利
万 国 来 朝 图
14
文明碰撞
英使抵天津(W·亚历山大)
15
文明碰撞
礼仪之争
叩三 坚持 跪 坚拒
九
文化冲突
16
文明碰撞
马戛尔尼的六点要求
①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 ②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 ③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 放货物之所 ④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权利 ⑤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 ⑥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 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4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英国为什么选择送这几类礼品?
➢天文仪器、地球仪、钟表等 ➢战舰模型、步枪、连发手枪、削铁不卷刃 的利剑等 ➢ 城市、教堂、城堡、桥梁、陆战与海 战、 船坞、赛马等写生画
5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本国早有心差人来,……便为着要见 识普天下个地方有多少处,各处事情物件 可以彼此通融,别国的好处我们能得着, 我们的好处别人也可能得着。……各国互 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
8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海上的霸权常常给那些握有这种霸 权的民族以一种自然的骄傲;因为他们 觉得他们能够到处凌辱人。他们以为他 们的权力就和海洋一样地广大无边。”
——孟德斯鸠
9
英国对华谴使目的
清高宗乾隆
名 义 上祝 寿
实质上 扩大通商
马戛尔尼
10
文明碰撞
康乾盛世
实现了稳定的大一统局面 经济发展达到传统社会极致 完成了一系列大型文化工程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探源
24
这场命运的决斗是那样不可思议——一个行将腐朽 的王朝为了捍卫自己合法的生存权利而战,然而,这正 义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一个正在兴起的帝国,为了自
己的私利,用暴力的方式推行先进的工业文明,可是, 这非正义的成功又似乎是历史的安排。
“……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 异的对联式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