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发展概述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言自古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的话题。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推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本文将探讨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科学发展观的概述1.1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的,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旨在实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1.2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对比传统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追求数量增长;科学发展观则更注重协调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均衡发展。
传统发展观是短期发展战略,而科学发展观则是长远发展战略。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2.1 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是,实行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强环保、保护生态、促进消费、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是,实行全面发展和全面保障的方针,注重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以提高全民素质,缩小贫富差距。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教育、推广文化、响应民意等方面的政策,使得中国社会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2.3 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实践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环保、生态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建设。
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以解决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1 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双轮驱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社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全面协调的问题,将可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地理题目为矿产资源发展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地理题目为矿产资源发展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矿产资源的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我有以下建议:
1. 制定科学规划:建立全面、长远的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开发区域,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避免滥采滥用现象的发生。
2.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矿藏评价与探测技术的精准度,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排放和环境影响。
3. 强化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推进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确保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同时,加大对矿业企业环境管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监管力度。
4.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推动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循环,减少资源的浪费。
5. 推动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制定政策措施,引导资源向高端产业领域转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矿产资源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提升资源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科学发展矿产资源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保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能源安全。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绪论: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自然资源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全球化、战略化、管理化、定量化、现代化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概念的基本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辟利用能力。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辟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者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实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实用产品或者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伤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者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者人口)数量。
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划分: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演变的。
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可更新资源: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者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一、人均资源量少(二)矿产资源:(三)耕地资源:(四)水资源:资源开辟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第一章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六、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2)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 个整体系统。 3)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24
4)多用性 5)变动性 ★增值性: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不断 增值。 ★报酬递减性:当对一定量大自然资源不断追 加劳动和资本投入时,很快就会达到一点, 在这点以后每一单位的追加投入所带来的产 出将减少并最终成为负数。 6)社会性 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类劳动是自然资源 中的社会因素。
东北师范大学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自然资源学
natural resources
讲师:陶岩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
第一章 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2
一、人地关系演变与资源科学的产生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 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11
三、自然资源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任务
★自然资源学概念: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 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 互关系的科学。
12
研究的内容: 自然资源系统之间、自然资源系统与 社会经济资源系统之间、自然资源系统与 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 系。 研究的目的: 寻求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 间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资源的永续 利用、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一定生产方式下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 境。
3
地理环境
人类系统
人地关系正从早期的自然属性为主向人为化渐 强的趋势转化。
福建省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基 础 上 .分别 开 展 了 1 0万 福 建 省 耕 地 和 林 地 土壤 质量 评 价 :5
和1 :5万 荔 城 、 同安 和 闽侯 县 ( )耕 地 土 壤 质 量 调 查 与 评 区
价 系 列 研 究 。建 立 了福 建 省 耕 地 土 壤 质 量 调 查 与 评 价 的 技 术 方
一
t a bs) 的 简 称 。 S T R 把 土 地 看 作 由 地 形 和 土 壤 个 体 a D t ae l a OE
组 成 的 自然 实 体 的组 合 ,用 地 形 、岩 石 、 地表 形 态 、坡 度 、母 质 和 土 壤 的 一 种 明 确 和 常 常 重 复 的 方 式 来 对 区域 土 地 进 行 辨 识 。陈 健 飞 、陈 松 林 主 持 的 国 家教 育 部 项 目福 建 土 壤 一 体 数 地 字 化 数 据 库 的研 制 和 应 用 (0 1 20 ) 以福 建 省 1 0万 中 20—05 , : 2 比 例 尺 S 1 数 据 库 和 漳 浦 样 区 11万 S T R 数 据 库 为 目 o ER : OE 标 ,分 别 编 制地 貌 图 、岩 性 图 、 坡 度 图 及 土 壤 图 ,并 在 G S技 I 术 的 支持 下 ,生 成 地 形 体 、 地 形 体 组 分 和 土 壤 组 分 三 级 S T O. E R单 元 及 建 立 相应 属 性 数 据 库 。并 用 A E U V N E语 言 编 程 以 实
方 面 取 得 的 突 出进 展 . 以及 各 自未 来 的 发 展 趋 向 。
【 奠 词 】 资源 科 学 关
研究进展
福 建 省
(9 0 2 0 )利 用 动 力 学 理论 ,在 研 究 福 建 省 主要 耕 作 土 壤 钾 19-00 素 状 况 和 含 钾 矿 物 的 基 础 上 , 开 展 主 要 耕 作 土 壤 钾 素 释 放 动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现状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现状简介资源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涉及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专业设置与内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设置与内容是根据社会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来确定的。
主要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能源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将学习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气候变化与适应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现状就业前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乐观。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毕业生可以从事环境评价与监测、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就业机会较为广泛。
社会贡献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贡献。
专业培养了一批能够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在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术研究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术研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者们在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治理和适应策略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科建设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
学校在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合作,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得到了提高。
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跨学科研究: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以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将更加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应用。
•国际交流合作: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将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中国稀土分布概况和我国稀土资源与地质科学发展述评和世界稀土资源分布
中国稀土分布概况中国的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山东等地。
自1927年丁道衡教授发现白云鄂博铁矿,1934年何作霖教授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中含有稀土元素矿物以来,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国地质构造演化、发展的特点,运用和创立新的成矿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并探明了一批重要稀土矿床。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并探明超大型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江西、广东等地的风化淋积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山东微山稀土矿床,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四川凉山"牦牛坪式"大型稀土矿床等。
这些发现和地质勘探成果为中国稀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源保证,同时还总结出中国稀土资源具有成矿条件好、分布面广、矿床成因类型多、资源潜力大、有价元素含量高、综合利用价值大等最基本的特点。
截止目前为止,地质工作者已在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发现上千处矿床、矿点和矿化产地,除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江西赣南、广东粤北、四川凉山为稀土资源集中分布区外,山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湖北、河南、山西、辽宁、陕西、新疆等省区亦有稀土矿床发现,但是资源量要比矿化集中富集区少得多。
全国稀土资源总量的98%分布在内蒙、江西、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区,形成北、南、东、西的分布格局,并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
中国稀土资源的时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晚元古代以后的地质历史时期,太古代时期很少有稀土元素富集成矿,这与活动的中国大陆板块演化发展历史有关。
中晚元古代时期华北地区北缘西段形成了巨型的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早古生代(寒武系)形成了贵州织金等地的大型稀土磷块岩矿床;晚古生代有花岗岩型和碱性岩型稀土矿床形成;中生代花岗岩型和碱性岩型稀土矿床广布于中国南方;新生代(喜山期)有碱性花岗岩和英碱岩稀土矿床的形成;第四纪有中国南方风化淋积型稀土矿床的形成。
中国稀土矿床成矿时代之多、分布时限之长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与学科体系
•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民以食为天,粮 食的安全问题不仅是中国人民关心的问题,也是世 界关心的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对 世界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 共同点:资源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椎推动作用, 使资源科学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家的资源科学发展特点:
• 1.中国科学院系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 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综合考察 委员会, 并设置了专门管理与资源学科相关的司局级机构,他们主要开展 资掘的调查、评价、开发与利用研究。
• 2.是在国家有关的资源管理部门下设资源相关的研究院所,他们主要重视 资惊开发利闸的技术领域,而较少地涉及资源科学的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很少关注资源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 除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外,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影响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一 个重要因素。
•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门然资源的短缺是世界性的 ,它既是源于自然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也是源于资 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敢系列的环 境问题,环境问题反过来义会影响土地资源水资源 等可再生资源的再也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短 缺所有这些都促使了资源科学的产生。
第一阶段
• 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很严重的水士流失,早在1933 年美国就开始了研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计划(TVA)
• 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展全英大比例尺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 工作
• 苏联基于自然资源、调查, 根据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情 况来合理布局生产力。
• 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 《土地经济学原理》( Ely and Morehouse, 1924 )美,它
• 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丹尼斯 ·米都斯, 他在 1972年出版了《增伏的极 限》一书,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但对土地的科学定义没有统一的理解。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土地有许多不同的表述。
虽然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达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土地的理解相对较近。
2.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3.国土土地是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空间的一部分,即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区域。
土地不仅指土地,还指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
土地是一个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
4.景观景观是基本的自然地理单位,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明显观察得到的一组限区形成的特定的有规律的地域,是由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发展史。
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看,景观与土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的影响。
5.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
应该指出的是,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对人类毫无用处的土地,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一种资源。
因此,土地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淆。
6.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科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征、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1、简述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但对土地的科学定义没有统一的理解。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土地有许多不同的表述。
虽然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述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土地的理解相对紧密,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
应该指出的是,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对人类毫无用处的土地,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一种资源。
因此,土地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淆。
2、土地的资源特征是什么?1.整体性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组成的综合体。
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发展——历史、现状与设想
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第1期(总第83期)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发展)))历史、现状与设想*黄贤金周寅康彭补拙陈逸(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文章回顾了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学科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在队伍建设、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国内外科研合作等方面的设想。
关键词资源科学学科南京大学中图分类号G64210文献标识码A一、发展历史(一)借壳发展阶段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建设始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创建的东南大学地学系,主要依附于地理学、地质学、气候学三个学科。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编辑出版的5地理杂志6、5地理学报6、5地理教学6等杂志以及编译的5新地学6、5气候学6、5人地原理6等著作都为资源科学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
同时,资源科学学科实践发展迅速,曾出版5两淮水利盐垦实录6等重要报告,尤其是胡焕庸先生的农业区划等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胡焕庸先生提出从黑龙江省爱珲到云南省腾冲可划一斜线,此线标志着我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在地理环境、农业基础和人口疏密等方面的基本差异,被国际地理界称为/胡焕庸线0,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5地理学报6发表了中国农业区划分的研究报告[2],体现了因地制宜指导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思想。
可见,依靠地理学基础,在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南京大学资源科学学科在学科建设与实践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杰出的贡献。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卜凯教授完成的5中国土地利用6(Land U tilization i n China)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任美锷先生在与陈述彭、杨利普、赵松乔及施雅风等四位先生开展实际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5贵州遵义附近之土地利用6,为指导该区域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中国南部农业增产提出了诸多重要建议,并认为/欲图农业增产,科学技术须辅之社会或经济的改革,使能推行无阻,克见成效,故增设农村合作贷款以流通农村金融,改善租赁制度以保障农民利益,实为改良中国土地利用之前提0[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短 期利益,也要考虑长期影响,平衡长期与短期的目标,避 免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 公平。
统筹兼顾
01
统筹全局与局部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决策和实践中,既要考虑全局利益,也要照顾到局部
利益,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实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02
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
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关注当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影响,
避免为了当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03
统筹国内与国际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国内与国际发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存 在着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不 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 统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 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受到了国 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全球气 候变化、资源环境问题等全球 性问题的挑战,促使人们更加 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球性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框架。
0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发展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而 不是少数人或特定阶层。
尊重和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就业权等基本权利,以及少数 民族、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权利。
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满 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各方面的平衡与 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毛概课件ppt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全面的发展思路。
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为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详细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毛概理论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概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理
毛概理论强调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科学发展观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发展观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感谢观看
THANKS
科学发展观毛概课件
科学发展观概述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毛概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未来展望
目录
科学发展观概述
全球化、环境问题、国际竞争等挑战,需要各国采取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国际背景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国内背景
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
发展必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地球资源
科学地球资源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拥有各种丰富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等。
如何科学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科学地球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科学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一、地球资源的重要性地球资源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水资源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资源之一。
人体70%以上是由水组成,水的健康和充足供应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矿产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再次,能源资源是各种生产活动的基础。
能源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二、科学地利用地球资源为了科学地利用地球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监测。
必须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机制,及时掌握资源的利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其次,必须采取合理的资源开发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资源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环保型的资源开发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要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科学地保护地球资源除了科学利用地球资源,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地球资源的保护力度。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地球资源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地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要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该加大对资源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对违反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严惩。
再次,要加强公众教育。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是推动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动力,所以我们要加大资源保护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地球资源的未来地球资源的未来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应对资源问题。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开始探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通过回收再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概念、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概念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回收再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
它的核心思想是“资源循环利用”,即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废物再利用”。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提出了“三废”治理的概念,即对废水、废气、废弃固体进行治理。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应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固体废物处理:通过废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废物的数量和对环境的影响。
2. 污水处理:通过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方式,将污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3. 大气污染治理:通过采用燃烧净化、吸附净化、生物净化等方法,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4. 能源利用: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5. 农业废弃物处理:通过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地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展望:1. 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型的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将不断涌现,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环境污染更少。
2. 国际合作:由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合作将变得更加紧密,共同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资源科学概述
自然资源学第一章:资源科学发展概述1、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以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目的更好的利用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促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传统的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信息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1)、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2)、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平衡机理研究内容: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和潜力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5)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6)新技术新科学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遥感.遥测与计算机的应用)2、资源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能量转化与守恒、物质循环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原理、因地制宜原理、自然节律原理、生态平衡原理、林德曼定律、最低因子限制率原理、系统论原理、价值规律原理3、资源科学分支:1)综合性研究: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信息学、资源法学2)专门性科学:气候、生物、水、土地、矿产、海洋、旅游、能源、药物资源学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新理论支柱:自然资源生态学理论、自然资源地理学理论、自然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地质学理论5、研究方法※5、3s技术及其应用:3S技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获取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各种变化,及时对GIS进行数据库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GPS用于实时的快速的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
资源科学的那些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自然界中各种对生物有影响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交互作用和转化过程,它们通常具有循环性质。
软资源是指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投入到经济系统中,能对人们利用和发挥该系统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非物质形态的稀缺性经济要素的总和。
区位(location)是指某一经济事物或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场所以及该场所与其周围事物之间的经济地理关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含有有用矿物、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地质体,由矿体及其周围的岩石构造组成。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在当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够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资源。
矿石是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并能从中提取有用组分的自然矿物集合体。
矿石中含有多种矿物,有的有用,有的没有用。
品味:矿石中金属或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称为矿石的品位。
缓冲性:受到干扰后保持原有功能的能力详见第八章PPT的19页恢复性:受干扰破坏后能自然恢复接近原平衡点滩涂是指地面高程介于最高与最低潮位之间的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的滩地。
浅海是指水深小于500m靠近海岸较平坦浅水海域。
资源进口集中度反映进口来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占进口来源前3位或5位国家的资源进口量的和占进口总量的比例表示,可分别称为三国集中度或五国集中度。
价格的波动系数,它是指某一时段的最高价格与最低价格的差值同平均价格的比率。
有的物种分布只局限特定的区域称为特有种,如人们说的特产中很多属于特有种。
如我国的珙桐、银杏、麋鹿等。
有的物物种分布极其局限,只严格分布于一个小的区域内,或者分布虽广,但个体及其稀少和分散,称为稀有种。
如大熊猫,扬子鳄,华南虎等。
旅游资源是指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体和服务。
关于资源的研究报告
关于资源的研究报告资源是指人类使用的自然物质或能量的总称,包括土地、水源、矿产、能源等。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以下是对资源的研究报告。
首先,资源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
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存在或有机会生成的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如空气、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人工资源是人类经过加工和制造,以满足特定需求的物质,如人工合成材料、合成化肥等。
按照可再生性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指在合理利用和控制下可以持续生成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不可再生资源指一旦耗尽就无法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煤炭等。
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同时不破坏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是指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减少浪费和损失。
保护则是指采取措施,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此外,还需进行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均衡利用和合理配置。
当前,全球资源消耗速度加快,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研究,推动资源科学的发展。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需要研究环境友好型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资源保护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制定科学的资源保护政策和策略。
总之,资源的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分类研究资源的性质和可再生性,以及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策略,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需要加强资源科学研究,推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子系统 经济资源子系统 社会资源子系统
3 资源科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时空分布规律。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资源系统向有利于人 类的方向发展,免于恶化,就必须了解资源系统的变化 过程,包括资源属性、资源结构的形式与演变机制等。
2)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 诸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换与平衡、水土资源 的平衡、光温水等气候要素平衡、农林牧用地平衡与 草畜等平衡关系分析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
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资源是以一定的质和量分布在一定地域的,资源 的研究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尺度。
6)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 发利用中的应用。
§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 理论基础
1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研究内容
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按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 异性与应用目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 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序与潜力。
要协调人地关系,或者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 的关系,寻求持续发展的途径,必须从资源的质量评价 入手,分析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资源与环 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自然资源系统潜在不稳定性的重要力源。
利用就是物质与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换过程。
(2)物质循环原理: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循环中,与资
源、环境联系较大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循环。根据这 一原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都按自己特有的分解与化合 机理,遵循其固有的轨道,周而复始地进行不断的循环。
(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由于地球表面纬度不同引起了全
球热力分布差异,海陆对比引起了大陆内部温度水分分布的 差异,陆地表面起伏引起了局部地区水热再分配,使得各自 然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共同构成的综合体表现出不同规模的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4)因地制宜原理: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
虑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背景,按自然规律办事。
第一章 资源科学发展概述
资源科学 发展概述
第一节 资源科学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任务
第二节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基础
第三节 土地类型的演替资源科学的研究 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第四节 资源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1 资源科学发展概述
1 资源科学的概念:
实
资
践
财
经
的
资源 科学
验
来
的
源
总
结
研究有关资财
来源实践经验
(3)社会资源学:研究社会资源的分类、属性、质 量评价与时间特征及其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相互关 系的学科。它是资源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一门交叉性 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力资源(学)、资本资源 (学)、科技资源(学)与教育资源(学)。
2 资源科学的理论基础
1) 资源科学发展借鉴的基本原理
(1)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从本质上看,资源的开发与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 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 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 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资源科学是一门集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科学,是 在传统的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信息工程技术等学 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自然节律原理:自然资源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
律性,是适时、适地、适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依据之一。
(6)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
中形成的存在于其内部各组分间的相互补偿和自动调节的能力。
(7)林德曼定律原理:资源的“升值传递”。 (8)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一个区域初始生产力的获得,只有
当所有的实质性因子,都恰好处于容忍范围之内时,才是可能 的。而这个初始生产力的水平总是由一个这样的“本质因子” 所决定,即该因子在限制因子排序中总是处于最低的地位,并 且该因子独立地行使作用,不管其他因子是多么有利于区域初 始生产力的形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限制性因子或瓶颈资源。
(9)系统论原理:资源、生态、经济之间相互密切联系构成
结晶的学科
俄国在1915年成立了自然生产力委员会,从事本国矿 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3 月原苏联科学院向苏维埃政府提出关于吸收科学家勘察 国家自然资源的建议。列宁于同年4月即指出“科学院 已经开始对原苏联自然生产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 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应当立即委托科学院成立一系列由 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以便尽快制定改造原苏联工业和发 展原苏联经济的计划”。
美国在19世纪开发西部时,即开始关注对自然资源的保 护。1891年发布“森林保护法”,1897年由美国科学 院提出关于森林保护政策的意见。1907年2月,美国总 统西澳多·罗斯福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国家“自然保护大 会”。1933年设立了“自然资源委员会”,同年在农 业部设立了“水土保持处”,1935年发布《水土保持 法》,1936年又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的第一次“野生 动物保护会议”。 1949年联合国召开“世界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大 会”。
(1)综合性研究,即综合资源学,研究资源发生、 演化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般性规律,为部门资 源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分支学科主要包括 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信息学与 资源法学等。
(2)专门性研究,即部门资源学,研究各类资源的形 成、演化、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 分支学科主要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 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旅游资 源学、能源资源学与药物资源学等。
2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既包括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 又包括与其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科技与教 育等社会资源;既包括全球资源,又包特定国家或地区 的资源;既包括现实资源,又包括历史资源;既包括单 项资源,又包括复合资源。
资源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大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经济 资源与社会资源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