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概论述题大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概论述题大题及答案
1. 论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8分)答: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其特征。
地震波是由地震激发出来的弹性波,它分为体波和面波。
其中,面波是沿地表面传播的,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意义不大。
体波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又进一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P波较S 波快,S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从地表向下大陆平均约33km处P波从/s突然增加到s,横波也有突然的增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
把莫霍面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
在大约2890km深处,P波从s突然降到s,S波向下消失了,这个面称为古登堡面,把古登堡面之上、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核。
根据地震波还可以把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圈层,如软流圈等。
2. 论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运动意义。
(7分)答: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它可以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其中不整合接触可进一步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层之间不同的接触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运动特点。
⑴ 整合接触是指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接触关系。
它表明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
⑵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接触),其特点是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但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它反映的是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然后地壳再下降接受沉积。
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⑶角度不整合是指新老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以一定角度相交,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它反映了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升,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然后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
地球科学概论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西北地区的沉积作用及其主要沉积物类型。
(09)风的沉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沉积作用。
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沉积下来形成风积物。
高空的悬浮物,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砂、微尘可作为水滴的凝聚核心,并随雨滴降落到地面。
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干旱的风源地区以风成砂沉积为主,形成沙漠地貌;在风源外围的半干旱地区则发育风成黄土,形成黄土地貌。
综述断层构造及其野外识别标志?(08、10)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要破裂,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
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三种基本形式。
在野外,可根据下述几方面的标志去识别断层及判断断层的运动:(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岩层、含矿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体或地质界线等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的现象,说明可能有断层存在。
但要注意与不整合界面、岩体侵入接触界面等造成的不连续现象加以区别。
(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一区域内,按正常的地层层序,如果出现有某些地层的不对称重复,某些地层的突然缺失或加厚、变薄等现象,这都可能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3)擦痕、磨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局部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磨擦镜面。
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呈连续过渡,称为阶步。
它往往是断层间歇性活动或因断层运动受到某种阻力而形成的。
擦痕、磨擦镜面及阶步均是断层滑动的直接证据。
此外,擦痕的方向指示断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其中手摸擦痕面时感到光滑的方向即为对盘运动的方向;阶步的陡坡倾斜方向也指示断层对盘的运动方向。
断层带中因断层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称断层岩或构造岩。
如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
断层岩不仅是断层存在的岩石标志,而且断层岩的特征还能反映断层的性质、运动方向及形成的物理环境等。
(4)地貌及水文标志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称断层崖。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及
1 [名词解释]天穹
参考答案:
人们所能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型的天空。
2 [问答题]简述沉积作用及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根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3 [问答题]试述地质作用的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
4 [问答题]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哪几种典型的变质岩它们的原岩是什么
参考答案:
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有斑点板岩和角岩,原岩为泥岩;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
5 [单项选择题]诱发海啸的原因是〔〕
A.台风
B.龙卷风
C.海底地震
D.大陆地震
参考答案:C。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
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
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
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
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
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考试试卷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 【考试试卷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 课程代码: 日期: 适用专业:一、名词解释(共20分、5分/个) 1、温室效应: 2、月食: 3、剥蚀作用: 4、不可再生资源: 二、判断题(共10分、1.0分/个、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日地距离就是一个天文单位,都是1.496 108Km 。
( ) 2、冰的搬运作用是一种机械作用,搬运方式包括推移、跃移、悬移。
( ) 3、地球约有46亿年的寿命,是根据地表上最古老的化石测定的。
( ) 4、酸雨就是PH<5.6的酸性降水。
( ) 5、 岩浆的粘度取决于SiO 2的含量,SiO 2的含量越高,粘度越大,越不易流动。
() 6、6亿年前的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主要是三叶虫、水母等。
( ) 7、构造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地址作用。
( ) 8、意大利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柱是水平运动的最好例子。
( ) 9、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借助地震波,横波速度快,纵波滞后。
( ) 10、河流的下蚀作用主要出现在河流的上游山区,可使河谷加深加长,因而出现V 型谷。
( ) 三、填空题(1分/空、共20分) 1、通常以 代表海洋的标准盐度,红海的盐度大于 ,波罗的海的盐度小于 。
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考试试卷答案】2、化学元素主要以固体形式在地壳中出现,显微镜下看到的岩石是由组成的。
3、海蚀作用按方式分有、、。
4、银河系的直径约为 l.y, 1 l.y等于 Km。
地球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地球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上约有多少个大陆?A. 5个B. 6个C. 7个D. 8个答案:C. 7个2. 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A. 富士山B. 珠穆朗玛峰C. 喜马拉雅山D. 阿尔卑斯山答案:B. 珠穆朗玛峰3.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A. 冰川和冰雪B. 淡水湖泊和河流C. 地下水D. 大洋答案:D. 大洋4. 地球表面最大的海洋是?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答案:A. 太平洋5. 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是?A. 非洲撒哈拉沙漠B. 亚洲戈壁沙漠C. 澳大利亚大沙漠D. 北美洲莫哈韦沙漠答案:A. 非洲撒哈拉沙漠二、问答题1. 请简要说明地球的内部结构。
答: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位于地球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
2. 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答: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和地球的赤道和极地区域的温差差异。
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度。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不断接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导致季节变化和地球轨道上的不同距离,形成四季的更替。
三、论述题请根据你对地球概论的学习和理解,用500字以上的篇幅,论述地球上灾害的原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多种形式。
这些灾害往往由一系列的原因引发,并且对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首先,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是造成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地球内部,地壳板块以各种速度和方向进行运动,当板块相互碰撞或产生断裂时,会引发地震或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不仅造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的丧失,还会破坏土地和建筑物,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和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和答案**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领域?A. 地球的物理性质B. 地球的化学性质C. 地球的生物性质D. 以上所有2.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是什么?A. 平流层B. 臭氧层C. 电离层D. 对流层3. 地球的内部结构中,最内层是什么?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4. 板块构造理论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B. 哈里·哈蒙德·里夫斯C. 阿尔弗雷德·洛特D. 哈里·哈蒙德·里夫斯5.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分支?A. 地质学B. 气象学C. 海洋学D. 植物学6.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A. 24小时B. 23小时56分4秒C. 26个月D. 365天7.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A. 365天B. 365.25天C. 26个月D. 365.2425天8. 地球的磁场是由什么产生的?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9.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科学中常用的测量单位?A. 米B. 千米C. 光年D. 英里10. 地球的大气层中,哪一层含有最多的臭氧?A. 平流层B. 对流层C. 臭氧层D. 电离层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 地球的自转轴被称为______,公转轨道的平面被称为______。
4. 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______流动产生的。
5.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含有最多的水汽和尘埃。
6.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
7.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
8.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臭氧含量最高的。
地球科学概论真题1999-2012
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普通地质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0分)地温梯度历史比较法差异风化莫霍面矿物解理石林洪积面岩石的结构苦湖分选性与磨圆度海蚀凹槽破火山口二.简述地质年代中年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层次的划分依据(10分)三.试分析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及两种作用的顺益关系。
(10分)四.简述岩石圈板块运动的主要边界类型。
(8分)五.谈谈现代构造运动的一些表现或证据。
(12分)六.试对比河谷、冰蚀谷与风蚀谷的主要形态、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5分)七.试述浅海地区的化学作用于生物沉积作用。
(15分)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普通地质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30分)历史比较法解理球形风化波切台三角洲岩浆作用背斜转换断层化石层序率层理克拉克值古登堡面二、试论述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8分)三、概述河流的侵蚀作用。
(20分)四、简述岩石圈板块于东的主要边界类型。
(8分)五、试述岩溶作用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常见的岩溶地形。
(10分)六、简述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10分)七、简述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
(14分)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普通地质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5分)蚀流承压水夷平面莫霍面地震震级搬运作用岩石结构地质年代风化壳地温梯度将今论古磨圆度中心式火山盆喷发岩株二、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
(12分)三、简述板块边界的主要类型。
(10分)四、试述变质作用的类型。
(13分)五、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
10分)六、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0分)七、对比“V”型谷、“U”型谷和风蚀谷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分)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普通地质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5分)风度大地水准面承压水蚀流变质作用岩石圈地温梯度解理角度不整合温差风化岩溶作用震级威尔逊旋回生态系统二、试述河流的剥蚀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地球科学概论真题答案
1999年《普通地质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0分)1、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 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历史比较法: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现实主义原则”)。
3、差异风化: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那么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其抗风化能力也就不同,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矿物组成的岩石被风化后而形成凹坑,而抗风化能力强的组分相对凸出,在岩石表面就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这称差异风化作用。
4、莫霍面:该不连续面是1909年由前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
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
在该面附近,纵波速度从7.0km/s突然增加到8.1km/s,横波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
5、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6、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芽”,称石林。
7、洪积面:8、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些特点。
9、苦湖: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形成CaSO4.2H2O(石膏),Na2SO4.10H2O(芒硝)、Na2SO4(无水芒硝)等矿物,这类盐湖又称为苦湖。
10、分选性与磨圆度:分选性是指碎屑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磨圆度是指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B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B 答案【考试试卷答案】1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B 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20分、5分/个) 1、日食: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便是日食。
2、喀斯特作用: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叫喀斯特作用。
3、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4、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二、判断题(共10分、1.0分/个) 1(X ) 2(√) 3(X ) 4(X ) 5(X ) 6(√) 7(X ) 8(X ) 9(√) 10(√) 三、填空题(0.5分/空、共25分) 1、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有 大气 、 水 、 生物 。
2、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 西亚的里海 ,最高的是 西藏的纳木湖 ,最低的是 中东的死海 。
3、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 风化作用 、 剥蚀作用 、 搬运作用 、 沉积作用 、 沉岩作用 。
4、我国水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 农业缺水 、 城市缺水 、 生态缺水 三个方面。
5、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是 推移 、 跃移 、 悬移 、 载移 。
6、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 水平构造 、 倾斜构造 、 褶皱构造 、 断裂构造 。
四、简答题(共30分) 1、答:导致我国耕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每点1.5分) (1)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如开发建设占用耕地过多,象城建、工业、交通等占用大量的土地。
(2) 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我国的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都很严重,沙漠化土壤每年以1000万亩的速度向外扩展,水土流失每年达到50亿吨。
(3) 土壤污染。
首先是来自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其次是垃圾、废渣、污水的污染,还有就是大气、水体污染物的迁移。
(4) 土壤次生盐渍化。
我国有次生盐渍化耕地1000万公顷。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考试会从中选5题)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2.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叫做重力。
3.重力场: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为重力场。
4.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它有两个磁极,其S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N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但不重合。
5.磁倾角:磁针指北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6.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7.纵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P波8.横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横波,又称S波9.地壳的重力异常:在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实际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10.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之为地壳的重力均衡。
11.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12.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13.晶体:晶质矿物在有利的条件下能生长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这种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
14.气压:从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15.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为这个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
16.锋:不同性质冷热气团的交界区。
17.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的综合指数。
18.片流:是指沿着山坡流动的面状暂时性流水。
19.洪流:是指沿着沟谷流动的面状暂时性流水。
20.水系:支流和主流所构成的流水运行网络。
21.冰川: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它是陆地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水。
22.雪线: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
二、填空题(考试从中选15空)1.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大气圈)、(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论述题
地球科学概论论述题(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分析表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改造地球的内,外圈先后形成之后,整个地球的演化主要表现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球进行外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位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是指地壳的表层在气温变化,雨雪、山洪、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风,生物等的作用下,使地壳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将高处物质搬运到低处。
内动力地质作用又称内营力地质作用或内生地质作用。
指由于地球自转、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能量在地壳深处产生的动力对地球内部及地表的作用称内动力地质作用。
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及变质作用等因此说:内动力地质作用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它们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内外力地质作用关系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
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2、阐述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人口之间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
“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地球科学概论论述题
地球科学概论论述题1.怎样确定相对地质年代【22】a)依据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以及切割律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b)地层层序律:岩层在形成后,如果未收到强烈的地壳运动的影响而颠倒原来位置的话,则应该是先沉积在下,后沉积在上,一层压一层,保持近水平的状态,延展到元处才渐渐尖灭。
c)化石层序律:根据生物演化规律可知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越老,反之则越新。
d)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2.如何确定地球的年龄【22】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受外界的影响,稳定不变,而且其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就以铀为例,根据一块岩石中的铀的含量,以及该岩石中的铅的含量就能算出这块岩石的年龄。
这种采用同位素方法测定的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龄。
3.简述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基本特征【】a)对流层:贴近地面、最稠密的大气层,整个大气圈质量的75%质量集中在对流层。
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1到13千米,赤道上可达17到18千米,在两极上则只有8到9千米,这是由于地球自传产生的惯性离心力所致。
在对流层中,高度越高,温度越低。
平均每升高1000米约降低6.5℃。
靠近海面的气温,平均约15℃,而在对流层顶部,一般下降到-50℃以下。
大气中的水蒸气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种种天气现象则主要集中在5千米以下的空间内。
尘埃也主要集中在对流层。
b)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一直到海平面之上55千米一带,几乎占有大气圈的质量的25%.在平流层中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到平流顶部温度达到了0℃。
几乎没有大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而是沿着水平方向。
这里几乎没有水蒸气和尘埃。
臭氧层集中在这一带。
4.简述河流的地质作用【75-78】a)河流的下蚀作用:以河水本身的动力及其夹带的沙石,对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进行冲击、撞击、磨蚀、溶蚀,使河床逐渐降低、河谷加深。
最终的侵蚀基准面大致是海平面b)河流的侧蚀作用:侧蚀作用由地转偏向力引起凹岸遭受侵蚀,凸岸接受沉积,使河道变得更加弯曲,形成蛇曲,并可发生截弯取直,形成流轭湖;与此同时,河谷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直,形成宽阔的河漫滩,若地壳抬升,可形成阶地。
地球概论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地球概论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地球概论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地球概论是一门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对地球的构造、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学习,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而课后习题则是巩固和拓展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地球概论第三版课后习题的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一、选择题1. B2. C3. A4. D5. B6. A7. C8. D9. B10. A二、填空题1. 地壳2. 火山喷发3. 沉积岩4. 构造5. 矿物6. 化石7. 地震8. 火山9. 气候10. 水循环三、简答题1. 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地质历史等方面的学科。
它通过对岩石、矿物、化石等地质现象的研究,揭示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内外部的相互作用。
2. 请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状结构,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3. 什么是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岩石的不断变化和再生过程。
它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侵蚀和沉积等一系列过程。
岩石循环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4. 请简述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地球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和植物蒸腾等一系列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论述题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地球概论课程则是我们了解和认识这个家园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地球的构造、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课后习题则是帮助我们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在课后习题中,选择题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与答案地球科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历史、结构和演化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地球科学的过程中,习题与答案的练习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科学概论的习题与答案,以便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地球科学的知识。
第一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两个自转周期是多少?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答:地球的两个自转周期分别是星周日和恒星日。
星周日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4天,恒星日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钟。
2.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分别为多少?答: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4千米,极半径约为6356.75千米。
3.为什么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不同?答:地球自转产生了离心力和阿贝尔效应,使得地球赤道周围的物体离地球中心更远,因此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大。
第二章:地球的磁场1.地球的磁场是由什么形成的?答:地球的磁场是由地核中液态外核的対流运动所形成的大电流所产生的。
2.地球的磁场有什么作用?答:地球的磁场对宇宙射线的影响很大,它可以抵御太阳风及粒子辐射,并将它们引导到地球两极区域形成极光。
此外,地球磁场还对导航、地质方向勘探和航空等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地球磁极的位置和方向有变化吗?答:是的,地球磁极的位置和方向是会随时间而变化的,这种变化称为地磁极漂移。
在过去几千年中,地磁极已经移动了很多,有时甚至会翻转其方向。
第三章:地球的大气1.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是什么?答:地球的大气由78%的氮气、21%的氧气和1%的稀有气体(如氩、氦、氖等)以及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组成。
2.地球大气的结构如何?答:根据大气的温度变化和成分的变化,地球大气被分为五个层次。
从地表起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是什么?答: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表面上向外散发的红外辐射,使其在大气中产生所谓的“温室效应”,增加地球表面和大气的温度。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 考试题(B卷)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B卷)答案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⒈按其SiO含量多少,岩浆可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等四种基本类型。
2⒉地磁三要素是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大小。
⒊太阳系中有8颗行星,其中类地行星有_水星___、_金星_、_地球__和火星。
⒋地壳中的元素按照克拉克值从大到小,位于前4位的依次是氧、硅、铝、铁。
⒌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三种方式。
⒍古生代从老到新依次可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等6个纪。
⒎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
8.变质作用类型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⒈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不同,在于后者具有( C )。
A.大陆坡、陆基;B.海岸、大陆架; C.海沟、岛弧;D.大陆坡、陆架。
⒉关于地震,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D )。
A.总体说来,震级越大,烈度不变;B.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说不清楚;C.总体说来,离震中越远,震级越来越小;D.大致说来,离震中越远,烈度越来越小,但震级是不变的。
⒊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 A )。
A.U型谷;B.V型谷;C.溶洞;D.波切台。
⒋下列各类矿物中最易被风化的是( D )。
A.碳酸盐类;B.硫酸盐类;C.硅酸盐类;D.卤化物类。
⒌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 A )。
A.大;B.小;C.有时大,有时小;D.大致相等。
⒍软流圈位于以下哪一个圈层?答案:( A )。
A.上地幔;B.地壳;C.下地幔;D.地核。
⒎对流层中引起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D )。
A.密度较大;B.天气变化;C.地球自转;D.温度变化。
⒏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石英的硬度大于长石;B.方解石的硬度小于小刀;C.石膏能刻动滑石;D.小刀刻不动萤石。
⒐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1.新构造运动2.风化壳3.莫霍面4.标准化石5.岩石圈6. 矿物7. 向斜8. 转换断层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B、KC、TD、Q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B、二叠纪C、三叠纪D、白垩纪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B、区域变质作用C、埋藏变质作用D、动力变质作用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B、晚古生代C、早古生代D、新生代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B、直立褶皱C、倾斜褶皱D、翻卷褶皱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B、构造窗C、逆掩断层D、冲断层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8分)答: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其特征。
地震波是由地震激发出来的弹性波,它分为体波和面波。
其中,面波是沿地表面传播的,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意义不大。
体波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又进一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P波较S 波快,S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从地表向下大陆平均约33km处P波从7.00km/s突然增加到8.10km/s,横波也有突然的增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
把莫霍面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
在大约2890km深处,P波从13.6km/s突然降到7.98km/s,S波向下消失了,这个面称为古登堡面,把古登堡面之上、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核。
根据地震波还可以把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圈层,如软流圈等。
2. 论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运动意义。
(7分)答: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它可以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其中不整合接触可进一步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层之间不同的接触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运动特点。
⑴整合接触是指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接触关系。
它表明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
⑵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接触),其特点是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但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它反映的是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然后地壳再下降接受沉积。
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⑶角度不整合是指新老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以一定角度相交,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它反映了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缩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升,在陆上环境下,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然后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
新形成的地层与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与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角度不整合反映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⒊论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在固体的地球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较塑性的软流圈;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板块,它们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面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6分)岩石圈板块边界可划分出3种类型:①离散型,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且在此边界岩石圈板块得到增生。
(3分)②汇聚型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且岩石圈板块在此边界消亡,又分俯冲型和碰撞型两种类型。
(3分)③平错型,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如,转换断层等。
(2分)4.论述河流的地质作用(以下苇甸野外地质考察路线为例)。
(15分)答案要点:1.河流的侵蚀作用: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前者是指河水以其自身的动力及所携带的碎屑对河床底部进行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而后者指河水以其本身的动力和所携带的碎屑对河床进行破坏,使河床弯曲,河谷变宽、变直的过程。
(2分)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河谷、急流、瀑布,通过向源侵蚀作用使河流的源头上移,加长河谷。
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叫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3分)侧蚀作用由横向环流引起,凹岸遭受侵蚀,凸岸接受沉积,使河道变得更加弯曲,形成蛇曲,并可发生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与此同时,河谷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直,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如地壳抬升,河漫滩可转变成阶地。
(3分)2.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河水将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从上游往下带走,此过程即河流的搬运作用。
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从上游到下游,其颗粒由粗变细;其外形由于被磨圆而呈圆形,或碎屑物质被分选而使得某个粒径颗粒碎屑集中在一起。
对于扁平的砾石,其扁平面微倾向上游(即扁平面为迎水面)。
(3分)河流由于运力降低,将搬运物在河床或河口堆积下来,即为河流的沉积作用。
最粗的砾石在河床底部沉积;在河流的凸岸形成边滩沉积(主要以砂为主,在上游可夹些砾),在洪水期可在边滩上沉积河漫滩物质(以黏土为主,上游可夹些砂),形成二元结构的沉积物。
(2分)河流的沉积物叫冲积物,在野外可见有层理构造,其中砾石呈叠瓦状排列,扁平面倾向上游,砾石的磨圆度好,冲积物的分选性也好,且具有二元结构。
(2分)5.简述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准则。
(7分)答案要点:①相对地质年代的含义: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1分)。
②地层层序律:地层的概念,只要未发生倒转,则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3分)。
③化石层序律:化石的概念,根据生物演化律可知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越老,反之则越新(2分)。
④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1分)。
6.简述大气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答案要点:大气圈对岩石圈的作用表现为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作用以及风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风化作用指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在大气、温度、水、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风化作用的产物主要有岩石和矿物碎屑、细小的粘土、土壤和风化壳。
风的剥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形成各种风蚀地形,如风蚀蘑菇石、风蚀谷、风蚀城、风蚀穴、风蚀柱等。
风的搬运作用是指风将碎屑物质从一个地点搬运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
一旦风力减小,风所携带的碎屑物质会逐渐沉积下来,即发生风的沉积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往往在原地和异地分别形成岩漠、戈壁和沙漠、黄土等。
7.论述成岩作用的概念、成岩作用方式及常见的沉积岩类型。
答案要点: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方式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压实作用: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沉积物中水分排出、孔隙减小、体积缩小的过程。
胶结作用:充填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沉积物粘结成整体的过程。
重结晶作用: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分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的过程。
常见的沉积岩类型有碎屑沉积岩、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岩、生物沉积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等。
8.断层的基本类型及相因特征(10分)断层是地壳中岩石受到力(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通常由断盘、断层面和断层线组成。
位于断层面以上的断盘称为上盘,以下的为下盘。
断层按照两侧端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正断层一般断层面较陡,表现为沿断层面倾斜线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逆断层断层面相对较缓,表现为沿断层面倾斜线上盘相对相上运动。
平移断层断层面一般陡立,两盘沿断层面走向作水平运动。
这只是断层标准的运动方式,在多数情况向断盘表现为沿断层面倾斜线的斜交方向的运动,成为斜滑断层。
9.“将今论古”原则的基本内容(5分)“将今论古”原则是指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作用,现在仍在发生着。
地质历史上所出现的地质现象,是由现在正在发生着着的各种运动,经过长期作用造成的。
10. 简述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
(10 分)回答要点: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现简述如下:①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露天采矿破坏土地;废石、尾矿堆放占用土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矿山井下开采,由于岩石易落、地面发生大面积变形塌陷和积水,致使大量农田废弃、村庄搬迁。
②对水环境的影响:矿井突水;海水入侵;地域地下水位下降;矿渣、选矿废水等对地表及地下水污染。
③斜坡效应,引起滑坡、崩塌灾害。
④对大气的污染:包括开采矿石、运输矿石等的粉尘颗粒以及释放的气体物质等。
⑤海洋矿产开发造成的污染:如油井漏油、喷油等,固体矿产开发也会危害环境。
11. 试以冲积物和冰碛物特征为例,简述机械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
(10 分)答题要点:碎屑物质在流体介质中机械搬运一般时通过推移、跃移和悬移进行的,搬运过程中一般要发生下列变化,即随着搬运距离和时间的增加,碎屑颗粒由大变小,磨圆度提高,分选变好,碎屑成分由复杂变简单等。
如河流冲积物,在河流的上游主要以粗大的砾石为主,分选差,磨圆度也不好,一般以次棱角状为主,成分以比较复杂;河流的中游较之上游碎屑物质在成分、分选和磨圆等方面都有变好的趋势;而河流的下游特别是平原河流的下游碎屑颗粒变细,一般以砂和泥为主,分选性好,磨圆度高,成分相对单一;由于不同季节河水的流量、流速不同,特别是在中下游发生沉积,形成透镜状层理等。
而冰川搬运的碎屑物质由于是载移方式进行,碎屑颗粒之间不能进行相互摩擦和碰撞,故此其磨圆度和分选性都不好,成分也比较复杂,一般不显示层理构造等。
[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机械搬运方式和不同运动介质搬运方式的理解情况;考察学生对表层地质作用过程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考察对磨圆度、分选性等概念的理解等。
故此,要求学生答出要点即可给分,答的不全面者,可视具体情况给分(如果能联系路线实习的内容再加2 分),但必须回答(1)机械搬运方式或河流及冰川搬运的特点(4 分),(2)举例区别冲积物和冰碛物主要特点(4 分)]12. 论述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及其论证的主要依据和特点(至少 4 个)。
(12 分)答题要点:大陆漂移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主要思想为:较轻的硅铝质的大陆块就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a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可能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4 分)主要证据:1)大西洋两侧海岸线的相似性;2)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如古生代时期的中龙;3)构造方面的证据,如美洲和非洲古生代造山带可以连接;4)气候方面的证据,如现在印度南部、南美洲东南部、奥洲北部、非洲南部的古生代冰川遗迹可以连成一体。
(4 分)如果还有其他证据加 2 分,或表述清楚等加 2 分。
13.简述三大岩的相互转化当原先形成的岩石,一旦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岩石将随之发生改造,可以转化为其它类型岩石。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重新形成沉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