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

合集下载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中药汤剂配方

中药汤剂配方

中药汤剂配方十全大补汤:当归10g 白术10 g 熟地15 g 炙黄芪15 g茯苓8 g 肉桂8 g 川芎5 g 炙甘草6 g党参10 g 白芍8 g3.5元/贴狗肉料:当归20 g 枸杞20 g 山药2 g 茯苓15 g陈皮6 g 山奈4 g 党参25 g 香叶2 g黄芪20 g 大茴5 g 小茴5 g 熟地20 g鱼腥草30 g4.6元/贴卤料:花椒3 g 胡椒3 g 草果3 g 大茴5 g木香1 g 砂仁3 g 山奈3 g 丁香3 g肉桂3 g 白芷3 g 小茴5 g 高良姜3 g肉豆寇3 g元/贴花椒3 g 胡椒3 g 草果3 g 大茴5 g山奈3 g 丁香3 g 肉桂3 g 白芷3 g小茴5 g 高良姜3 g 肉豆寇3 g泡酒方:熟地15 g 续断10 g 千张纸10 g 高良姜3 g木瓜15 g 杜仲10 g 巴戟天15 g枸杞15 g 菟丝子15 g 肉苁蓉15 g 威灵仙15 g山茱萸10 g 补骨脂15 g5.3元/贴(25斤酒+2斤冰糖+海马)月子酒:黄芪50 g 党参50 g 熟地50 g 白芍20 g川芎20 g 杜仲30 g 枸杞50 g 当归50 g红花15 g 田七50 g 阿胶60 g (10-30斤酒)(腰酸:巴戟30 g 红花30 g 淫羊霍30 g 菟丝子30 g ) 调经补血:夏草3g 当归5g 枸杞3g 白芷3g降压平脂:夏草3g 山楂5g 杜仲5g 丹参3g田七5g健脑安神:夏草3g 百合3g 元肉5g 甘草2g柏子仁3g壮腰健肾:夏草3g 淮山5g 芡实5g 杜仲5g枸杞3g养颜乌发:夏草3g 首乌8g 枸杞3g 当归5g开胃强身:夏草3g 淮山5g 元肉5g 枸杞3g芡实5g益阳备气:夏草3g 巴戟天5g 杜仲5g 淫羊藿3g肉苁蓉5g炖鸭汤:白果1个白芷3g 甘草6g 党参30g当归10g 丁香3g 参片5g 枸杞20g黄芪15g 肉桂2g甘草梅配方:甘草100g 丁香50G 陈皮50g枳实10g佛手5g 麦冬10g 沙参1g 桔梗10g山楂20g 枸杞50g 板蓝根10g降火:黄连5 g 生地15 g 木通10 g 竹叶10 g茯苓15 g 麦冬15 g 甘草5 g 大黄5 g声音哑:诃子10 g 故纸10 g 杏仁10 g 丹皮10 g 泽泻10 g 熟地10 g 桔梗10 g 茯苓10 g(1.6元每贴)清肺止咳炖品夏草3g 川贝3g 北杏3g 沙参5g止咳:金银花20 g 沙参15 g 元参20 g 知母12 g麦冬20 g 紫苑12 g 诃子肉12 g 冬花12 g鱼腥草30 g 牛蒡子12 g咳喘:款冬花10g 党参10g 半夏8g 茯苓10g 杏仁8g 陈皮 8g 黄芩10g 紫苏子10g 白术9g 桑白皮8g 山药10g 柴胡6g前胡6g 甘草3g 紫苑6g咳嗽金银花6g 陈皮5 g 甘草3 g 桔梗5 g杏仁10 g 苏子6 g 葶苈子3 g 麻黄3 g鱼腥草6 g1.3/贴(儿童5岁~12岁,成人用量的一半)慢性咽炎银花15g 连翘10g 山豆根10g 元参10g 桔梗6g 百部15g 僵蚕10g 茯苓10g 菊花10g 甘草3g类风湿性关节炎:羌活8 g 独活8 g 怀牛七15 g 桂枝10 g 制川乌6 g 鸡血藤30 g 蜈蚣1条甘草6 g 当归10 g 黄芪30 g 防风10 g 苍术10 g 炒白芍10 g 秦艽10 g(6.3元/贴)雀斑巴戟天15 g 炒白术15 g 当归12 g 党参30 g甘草6 g 合欢皮15 g 黄芪30 g 鸡血藤20 g木香6 g 山楂15 g 酸枣仁9 g 菟丝子15 g(6.5元/贴)输卵管阻塞黄连6 g 板蓝根12 g 陈皮3 g 黄芩9 g 连翘12 g 丹皮6 g 紫丹参15 g 路路通20 g 赤芍10 g 柴胡6 g 香附9 g 川芎9 g紫花地丁8 蒲公英8 野菊花3 苦参6 蛇床子6(3元/贴)黄连6 g 板蓝根12 g 陈皮3 g 黄柏9 g 茯苓12 g 丹皮6 g 紫丹参15 g 路路通20 g 赤芍10 g 柴胡6 g 香附9 g 川芎9 g(3.27元/贴)头痛何首乌15g 熟地15g 枸杞15g 山茱萸10 g山药15g 当归15g 杜仲15g 川芎10g钩藤15g 地龙15g 天麻6g 白芷12g柴胡15g 半夏10g 茯苓12g小儿疝气黄芪10g 白术5g 陈皮3g 升麻5g柴胡5g 党参8g 甘草3g 当归5g骨质增生天麻15g 熟地15g 枸杞15g 川芎12g肉桂10g 当归10g 茯苓10g 丹参10g白芍10g右输尿管结石车前子15 g 丹参50 g 海金沙(布包)25 g 红藤 25 g虎杖 30 g 黄芩10 g 金钱草 30 g 木香 6 g生地 15 g 栀子 10 g 石伟 15 g 王不留行15 g脚酸肉桂 10 g 牛七10 g 姜黄10 g 黄芪10 g川芎 10 g 地黄 10 g 独活10 g 续断10 g海桐皮10 g胃炎黄芪 20 g 防风 10 g 陈皮10 g 代赭石15 g蒲公英10 g 甘草 3 g 党参 10 g 旋复花6 g苍术10 g 白芍 10 g 桔梗 10 g 败酱草10 g肝炎丹参10 g 白芍12 g 龙胆草6 g 滑石 12 g茵陈10 g 栀子6 g 木通6 g皮肤瘙痒通草10 g 地夫子10 g 蝉蜕3 g 白鲜皮 15 g生地 12 g 甘草6 g 苍术9 g 苦参9 g防风 9 g 荆芥6 g3.5/贴癣症苦参10 g 白鲜皮10 g 白花蛇蛇草5 g 地肤子10 g吴茱萸10 g 泽泻10 g 防己8 g 牡丹皮10 g生地12 g 甘草10 g 意苡仁15g 白芍10 g肠炎炒扁豆6 g 苍术6g 厚朴6g 木香6g神曲6g 焦山楂6g 鸡内金5g 泽泻6g薏苡仁6g 车前子4g 北沙参10g1.3/贴神经炎黄芪30 g 鸡血藤25 g 白芍15 g 牛膝10 g肉苁蓉10 g 山茱萸10 g 麦冬15 g 益智仁10 g陈皮10 g 天麻10g 钩藤15 g 僵蚕10 g全蝎10 g 郁金6 g 红花10 g 石菖蒲10 g黄柏10 g 苍术10 g 栀子6 g 山楂10 g锁阳 15 g 续断10 g 肉桂6 g 连翘10g出虚汗麦冬15 g 黄芪30 g 知母20 g 龙骨25 g牡蛎25 g 元参18 g 怀山药30g 牛蒡子12 g银花30 g 山棱8 g 莪术8 g 丹参10 g山茱萸15 g治虚汗黄芪30g 白芍18g 桂枝3g 大枣15g 麻黄根10g 浮小麦10 g 龙骨15g 牡蛎15g炙甘草6g小儿消积、出虚汗太子参5g 鸡内金5g 茯苓5g 麦芽5g怀山药5g 神曲5g 山楂5g 党参5g芡实5g 荞麦5g腰椎间盘突出杜仲20 g 川楝子20 g 黄芪40 g 当归20 g白芍30 g 桑寄生20 g 白花蛇1条川牛膝2 g元胡20 g(二)连翘12g 射干3 g 车前子10 g 防风10g穿山甲5 g 大黄3g 黄芩10g 黄柏25 g川芎9 g 栀子12g 土茯苓10g 银花10g 甘草5 g 生姜3片椎间盘突出当归 6 g 熟地 20 g 木瓜25 g 元胡 6 g枸杞 25 g 牛膝10 g 山甲(大小)8 g腰痛熟地黄15g 川芎10g 白芍10g 当归10g六汗10g 寄生10g 黄芪20g 白术10g桂枝8g 川牛膝10g 茯苓10g 香附10g元胡10g 枸杞15g 杜仲10g 秦艽10g结石金钱草30g 车前子15g 海金沙10g 木香6g通草6g 党参 10g 甘草3g伤药当归1头黄芪20 g 苏木10 g 泽泻15 g 白芥子6 g 川芎10 g 牛膝10 g 红花10 g元胡9 g 桃仁 10 g 续断10 g 丹皮 12 g 泽兰6 g 桂枝8 g 赤芍 6 g 陈皮 3 g甘草6 g风湿痛何首乌9 g 肉苁蓉10 g 骨碎补15 g 党参10 g白术10 g 当归10 g 杜仲 15 g 生地12 g熟地12 g 牛膝10 g 巴戟天10 g口腔炎生地 15 g 熟地15 g 茯苓8 g 丹皮10 g 知母 10 g 地骨皮12 g 元参10 g 苍术g 10白术 10 g 山茱萸10 g 土茯苓12 g 桂皮 3 g泽泻12 g右下便牙防风5 g 荆芥5 g 枣皮5 g 石膏 5 g升麻3 g 甘草3 g 黄苓5 g 桔梗5 g青皮5 g左上便牙防风5 g 荆芥5 g 枣皮 5 g 石膏5 g升麻3 g 甘草 3 g 胆草5 g 羌活5 g右上唇牙痛龙胆草 7 g 荆芥7 g 升麻 3 g 青皮 7 g防风 7 g 石膏25 g 丹皮7 g 羌活5 g甘草5 g 生地15 g牙周炎生地黄20 g 黄芩12 g 玄参12 g 紫花地丁15 g石膏30 g(后下)板蓝根15 g 大黄6 g调节肠胃苍术10 g 黄柏 8 g 牛膝 15 g 淮山15 g薏米仁20 g 桑寄生15 g 扁豆20 g 茯苓15 g砂仁10 g 槟榔8 g皮肤瘙痒生地20g 赤芍10g 丹皮10g 栀子10g炒白术15g 当归10g 徐长卿10g 海桐皮10g车前草10g 甘草5g 薏苡仁20g 防风10g天花粉10g 蝉衣5g 槐花10g 蛇床子10g白鲜皮10g 泽泻10g 威灵仙10g糖尿病药方(一)太子参15 g 赤芍10 g 黄芪15 g 枸杞15 g 生地12 g 菊花10 g 麦冬10 g 丹参10 g玄参15 g 苍术10 g 天花粉12 g 山楂30 g半夏10 g 黄连6 g 泽泻10 g6.605元/贴(二)麦冬15g 茯苓15g 五味子10g 熟地30g 黄柏10g 山药15g 牡丹皮10g 泽泻10g山茱萸15g 知母10g 天花粉10g月经量少一、肾虚菟丝子10g 杜仲10g 枸杞10g 山萸肉10g当归30g 熟地 10g 山药10g 茯苓10g二、血虚人参 8g 山药10g 黄芪15g 白茯苓10g川芎 8g 白芍10g 当归25g 熟地15g三、痰湿茯苓10g 法半夏8g 陈皮10g 甘草10g苍术10g 香附6g 胆南星10g 枳壳10g生姜2片神曲6g四、血瘀桃仁15g 红花5g 川芎10g 当归25g白芍10g 熟地15g月经量过多一、气虚人参10g 黄芪15g 白术15g 升麻10g炙甘草10 g 续断10g 破故纸8g 艾叶5g正值经期量多:阿胶10g 焦艾叶10g 乌贼骨8g 炮姜碳5g月经过长:炒蒲黄10g 益母草10g二、血热1、生地10g 熟地15g 黄芩10g 黄柏10g白芍15g 山药10g 续断10g 甘草8 g2、生地10g 黄芪10g 生龙骨10g 生牡蛎10g生白芍10g 茜草10g 海螵蛸10g 川续断10g3、黄连10g 黄芩10g 黄柏10g 栀子10g生地黄15g 当归30g 白芍15g 川芎10g败酱草9g 红藤10g 桃仁10g 丹皮10g4、生地10g 柴胡10g 白芍12g 茯苓15g白术13g 栀子12g 黄芩10g三、血瘀蒲黄10g 五灵脂10g 血余碳10g 茜草10g益母草10g 沙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痛经一、气滞血瘀当归30g 川芎10g 赤芍20g 桃仁15g红花10g 枳壳10g 延胡索10g 五灵脂10g丹皮10g 乌药10g 香附10g 甘草10g。

简述汤剂

简述汤剂

汤剂汤剂, 古称汤液, 是将药物主要采用煎煮的方法, 经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剂型。

汤剂是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剂型。

汤剂药效显著,作用快捷,因此金代李杲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在中医几千年防病治病的用药实践中,汤剂始终作为中药的最重要剂型发展运用。

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症的特殊性。

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适用的药物,而发源自我国的中医具有它一整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主要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即对不同病症,因人因时、因地施治,对于不同情况,不同的症状而随证加减,临时调配,组成灵活多样性的不同的方剂,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汤剂的灵活性正是能够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保持中医特点的传统剂型。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汤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受到新剂型、新技术的冲击, 另一方面由于中药材的栽培、炮制与贮存、处方调配、饮片浸泡及煎煮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使汤剂质量下降, 疗效降低, 给病人精神上,经济上;中药信誉上造成一定损失。

目前药材饮片常见的质量问题:中药饮片炮制不规范,药材不净,炮制不均匀、不完全;某些中药饮片有异味;临床医师对处方应付规定缺乏应有的了解,临床医师对处方应付规定不十分了解,常使药房中药师在调配时,处方应付与临床医师处方用意相违,;患者煎药方法不规范,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极为重视,著名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明确指出“: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可见,中药煎煮不当,药物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

经调查发现,煎药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忽视了中药饮片的浸泡。

患者煎煮前不用冷水浸泡饮片,直接加水煎煮,有的即使浸泡也只将正煎群药浸泡,先煎、后下的药材不浸泡,或只浸泡先下药材,而正煎群药不浸泡。

煎煮中药饮片所需要的时间适用于煎煮前已浸泡过的饮片,如果不用冷水浸泡,直接加水煎煮,会降低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另外,煎煮经浸泡过的饮片可缩短煎煮时间,从而减少易挥发及遇热易分解破坏的有效成分的损失。

第四章 汤剂合剂口服液ppt课件

第四章 汤剂合剂口服液ppt课件

中药汤剂的现代研究点析
药材的产地:产地不同,药效不同。 如:山西黄芪 甘肃黄芪 新疆元绵毛黄芪(毒性最大,7倍) 山西膜荚黄芪 山东黄芪 降压、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差异很大。
中药汤剂的现代研究点析
药材的粉碎度: I. 根、根茎、种子、果实类。 甘草 (药典法测定甘草酸含量) 煎煮方法 总煎煮效率(%) 全剂量饮片法 51.35 半量 颗粒法 79.01 如:山药、玉竹、茯苓、附子、天花粉、太子 参、天冬、麦冬、沙参、薏米、麦芽、枣 仁、芡实、香附、金樱子、黄芪。
中药汤剂的现代研究点析
药材的毒性: • 苍术炒焦后辛燥之性大减,用于固肠 止泻。 • 现代研究表明: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 镇静作用,并略使脊髓反射功能亢进。大 剂量可使中枢神经抑制,终致呼吸麻痹而 死亡。可见过量的挥发油对肌体是不利的。
中药汤剂的现代研究点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药材的毒性: 斑蝥中有毒物质为斑蝥素,对皮肤、 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充血、发赤 和起泡。口服毒性很大,可引起口、咽部 灼烧感、恶心、呕吐、严重者能引起肾功 能衰竭或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斑蝥素的理化特性是,在84℃开始升 华(升华点为110℃),米炒时,锅温为 128℃,使部分斑蝥素升华,从而毒性降低。
中药汤剂的服药法
(1)服药温度: 热服:急症用药 解表用药 热服以助药力。 寒症用药 真热假寒,宜寒药热服。 若病人顺应性差,易于恶心、呕吐,最 好在服药前,咀嚼一点生姜和桔皮末。
中药汤剂的服药法
(2)服药时间 《汤液本草》曰:“药气与食气不欲相 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 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 一般汤剂早、晚各服一次或在两餐之 间服用,即上午10时,下午3时各服一次。 民间习惯是睡前和次晨各服一次。 但不同疾病,不同方药,服法宜有不同。

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

1、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组成】荆芥9g 防风9g 羌活9g 独活9g 柴胡9g 前胡9g 川芎9g 枳壳9g 桔梗9g 茯苓9g 甘草3g【功效】发汗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外感风寒挟湿。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或胸膈痞闷,舌苔白,脉浮。

【运用】 (1)本方常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及皮肤瘙痒等属于外感风寒挟湿者。

(2)若兼有咽喉肿痛里热证,去独活,加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若用于风毒瘾疹皮肤瘙痒症,可加蝉蜕、苦参以疏风止痒,清热【方歌】荆防败毒草茯苓,枳桔柴前羌独芎,风毒瘾疹感冒愈,风寒挟湿有奇功。

2.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 9g 五味子6g【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运用】 (1)本方用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目的在于散寒行水,以恶寒发热,不渴无汗,咳喘为辩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或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等属于外寒内饮者。

(3)若表寒甚者可加重麻黄、桂枝用量,并加姜枣调与营卫;若寒痰水饮重而见胸满、咳吐稀痰,气急不得卧者,宜重用细辛、半夏,再加生姜以增强降逆下气,温化寒痰水饮之力;若表寒已解而仍具痰饮内停,喘咳未止者,可去桂枝之辛散,加陈皮、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内热烦躁者加生石膏以清热除烦。

【方歌】小青龙汤芍桂麻,干姜细辛草味夏,外感风寒内痰饮,解表化饮效甚夸。

3.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银花15g 连翘15g 薄荷9g 牛蒡子9g 荆芥穗6g 淡竹叶6g 淡豆豉6g 桔梗9g 芦根15g 甘草6g【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咽痛,口渴,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科普】中药汤剂的煎煮知识

【科普】中药汤剂的煎煮知识

【科普】中药汤剂的煎煮知识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

其中,药材的煎煮过程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汤剂的煎煮知识,包括其背后的原理、煎煮的工具和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中药汤剂的制备过程。

第一部分:中药汤剂简介1.1 中药汤剂的历史中药汤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甚至早于文字记载。

早期的中药煎煮可能是基于观察草药的效果,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

古代医家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中药方剂,这些方剂的使用经验被传承下来,为后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2 中药汤剂的疗效中药汤剂在中医治疗中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践验证。

它们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慢性疼痛等。

中药汤剂的疗效常常表现为症状的明显改善、病程的缩短以及患者整体健康状态的提升。

中药汤剂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为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自然、温和而有效的方法。

虽然中药治疗的机制和效应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但它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部分:中药煎煮的原理中药煎煮是中医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原理和方法是确保中药汤剂有效性的关键。

中药煎煮的原理基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煮沸水提取。

以下是中药煎煮的主要原理:1.温度控制:在中药煎煮过程中,精确的温度控制至关重要。

不同的药材需要在不同的温度下煎煮,以释放其有效成分。

一般来说,开始时将药材加入冷水中,然后逐渐升温。

这个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提取药效成分,确保其稳定性和疗效。

2.时间控制:煎煮时间是决定中药汤剂浓度和药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煎煮时间,以确保有效成分的充分提取。

医师通常会根据处方中的药材和治疗目标来确定煎煮时间。

一些药材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煎煮,以保证提取所有药效,而其他则需要较短的时间。

3.提取药效成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常包括挥发性成分、水溶性成分和不溶性成分。

中药汤剂的发展历史

中药汤剂的发展历史

中药汤剂的发展历史
中药汤剂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
1.神农期:神农氏曾称为“神农帝”,系古代文明文化的创始人,他将中
药汤剂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历史上,有记载表明神农氏于公元前
3000年左右利用中药汤剂,彻底除掉一种青蛙类怪异疾病。

2.商朝:商朝时期,以黄帝和传说中的仓颉为代表的思想家,运用中药汤剂解决了特定疾病的症状。

仓颉的《伤寒杂病论》中出现了用中药
汤剂治疗疾病的原始方法,是中医论治学术史上以来最早的一部著作。

二、中国古代
1.魏晋时期:到了魏晋时期,除了《伤寒杂病论》,还产生了《温病条辨》、《外台秘药》、《太平圣惠怀》等,从而形成了中医论病诊治
的系统学术体系。

2.唐宋元明:唐宋元明时期,以《伤寒论》为基础,学者们不断修订、完善,增补了有关治疗各种疾病时需要用到内服外用和中药汤剂的方法。

三、近现代
1.清末:清末,现代中药学的形成,是由一批专家们依靠以往的学术传统,将公认的中药学说以及治疗经验归纳、整理而成的,被称为“新编中药论”。

2.20世纪中叶至今:到了20世纪中叶以来,在中医药学术发展上呈现出了一定度的回归,中药汤剂所涉及的知识学科变得更加全面,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治疗疾病。

中药汤剂资料

中药汤剂资料
• 中药汤剂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抗氧化等多种途径,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 中药汤剂的作用机制研究为现代药物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药汤剂在治疗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与效果
中药汤剂在治疗常见病中的应用与效果
中药汤剂在治疗疑难病中的应用与效果
• 中药汤剂在治疗感冒、高血压、糖尿病、胃病等常见病
唐朝时期,中药汤剂的应用更加广泛
• 《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中记载了大量的中药汤剂
• 中药汤剂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中医治疗的主流方法
宋朝时期,中药汤剂的研究更加深入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了众多的中药汤剂方剂
• 中医学术界对中药汤剂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中药汤剂在现代健康事业中的发展
• 中药汤剂在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 中药汤剂在现代健康事业中的发展和挑战
中药汤剂在现代中医治疗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 中药汤剂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 现代中医临床中,中药汤剂的使用率仍然很高
中药汤剂在现代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中药汤剂中的药效成分研究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根据药物的毒性、药效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剂量控制
• 注重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与技巧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 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和煎煮方法,如砂锅、瓦罐等
• 控制好煎煮的时间和温度,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

中药汤剂的煎煮技巧
• 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煎煮技巧的应用
• 煎煮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清洁和卫生
⌛️
中药汤剂的滤渣与浓缩
• 滤渣要干净,避免药物残渣影响药效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
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数用作调配其他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现将煎膏与外用膏剂简述如下。 (1)煎膏又称膏滋。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病人,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如鹿胎膏、八珍益母膏等。 (2)软膏多用于皮肤、黏膜或创面。软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熔化,药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 (3)硬膏又称膏药。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可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常用的有狗皮膏、暖脐膏等。
02
5.酒剂 又称药酒。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于祛风通络和补益方剂中使用,如风湿药酒、参茸药酒、五加皮酒等。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6.丹剂 丹剂并非一种固定的剂型,内服丹剂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亦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主要用于外科的疮疡、痈疽、瘿瘤等病。
方剂的常用剂型
方剂的常用剂型包括
1、汤剂 汤剂的特点是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有利于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是临床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的不足之处是服用量大,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煎煮费时而不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口感较苦而小儿难以服用,亦不便于携带等。
2.散剂 根据其用途,分内服和外用两类。散剂的特点是制备方法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亦有作点眼、吹喉等用。

标准汤剂——提升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重要桥梁

标准汤剂——提升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重要桥梁

标准汤剂——提升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重要桥梁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现代中药制剂,具有易于服用、方便携带、剂量准确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与此同时,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和生产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其中配方质量的稳定性和颗粒品质的一致性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影响中药颗粒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标准汤剂是一种针对中药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它是指将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制成浓缩汤剂,再加入适量的辅料经过干燥、粉碎等工艺制成的中药颗粒剂型。

标准汤剂通过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一贯性,有效地提高了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和颗粒稳定性,为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标准汤剂的制备中,最为关键的是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和标准汤剂所使用的原材料。

标准汤剂的制备方法是以中药浸泡、煮制、浓缩、干燥等过程为基础的,其选取的原材料也是中草药中含量较高而且药效稳定的部分,例如根、茎和叶等。

通过这些步骤,标准汤剂可以有效地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并保证其活性和稳定性,为后续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准汤剂的优势不仅体现在颗粒的制备过程中,还可以在颗粒品质的控制和提高中药颗粒药效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种口服制剂,其溶解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也是影响药效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标准汤剂的制备过程中,选取的中草药部分含有更多的活性成分,能够保证中药颗粒的药效与中药汤剂相近或更好,从而能够保证颗粒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此外,标准汤剂的制备还有诸多其他优势。

例如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过程中,标准汤剂的制备可以最小化加工过程中的损失和影响。

同时,标准汤剂的制备也可以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肠道吸收能力,促进药效的发挥。

最后,标准汤剂的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随着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标准汤剂也逐渐成为中药配方颗粒制备的主流方式。

中药汤剂给药基本知识

中药汤剂给药基本知识
同时还应忌食萝卜和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减缓排泄,增加吸收。
(七) 安神类药的服法及护理
1. 安神类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病室应保持安静。 2. 做好情志护理,尤其是睡前消除紧张、激动情绪。 3. 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食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品,
晚饭不宜过饱。
(八) 涌吐类药的服法及护理
1、 涌吐药一般分两次服用,如第一次已吐者,需根据医嘱,决定 是否服第二次。
4. 回阳救逆药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阳气将 亡之危证。若昏迷病人可通过鼻饲法给药,同时密切观察病情 变化。
5. 服药中出现咽喉肿痛,舌红,咽干等证时,为虚火上炎,应及时 停药。
6. 服药期间,注意保暖,宜进温热饮食,忌食生冷寒凉,厚腻硬固 之品。
Hale Waihona Puke (四) 清热类药的服法及护理
1.宜饭后服药,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调畅情志,以助药力 顺达。
2. 清热类药多属苦寒,易伤阳气,故服药期间,应注意 观察病情变化,热清邪除后宜停药,以免久服损伤脾 胃。
3. 服药期间,饮食宜素淡,忌食粘腻厚味之品。 4. 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用或慎用。 (五) 消导类药的服法及护理
1. 服消食剂不可与补益药及收敛药同服,以免降低药效。 2. 服药期间,观察大便次数和形状,若泻下如注或出现
4.空腹服:凡滋补类汤药,宜早晨空腹用,以利充分吸收。 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 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5.定时服:平喘药、截疟药和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需要定 时服用。平喘药、截疟药所治疗的喘咳和疟疾一般发作多有规律, 故宜于发作前2-3小时服用,恰好在疾病发作时起效;主治月经 不调的药物,尤其是治疗痛经的药物宜在月经前3-7天服用,起 到调经作用。

汤剂

汤剂
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 尽”,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并易干糊;药少水多,虽然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汤液的量过大,不宜病人服 用。药物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著差别,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轻松其容积必大,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其容积必 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叶、全草类及其质地轻松的药材,其用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类及其 它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传统经验是将药物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宜, 第二次煎煮超过药渣1~2cm即可。这是一种行之方便,又比较容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又称汤液。汤剂多为复方,药物之间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并能充 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作用。
汤剂特点
汤剂是药材加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去渣取汁制成液体剂型,主要供内服,少数外用多作洗浴、熏蒸、含漱用。 它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在防治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仍为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剂型之一,据 不完全统计,中医门诊处方中应用汤剂约占50%左右。汤剂主要的优点是;1.能适应中医辩证理论治的需要,其 中处方组成用量可以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加减,灵活应用;2.复方,有利于充分发挥药物成分的多效性和综合作 用;3.汤剂为液体制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4.以水为溶剂,无刺激性及副作用;5.制备简单易行。
次数
实践证明,一次煎煮比多次煎煮有效成分丢失多,药物饮片厚薄或粉碎粒径适宜,一般煎煮2~3次,基本上 能达到浸提要求。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费工时和燃料,而且使煎出液中杂质增多。
特殊中药的处理
特殊中药的处理
汤剂处方中有些药物不宜与药中群药同时入煎,应分别情况,区别对待。

中医经方汤剂

中医经方汤剂

中医经方汤剂权威1. 小建中汤合四逆汤六剂养肝方,黑眼圈肝血不足眼疲劳干涩失眠入睡难多梦等症状桂枝45g白芍90g生麦芽60g生姜45g自购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炙甘草30g干姜60g生附子30g生地90g2. 附子理中汤恢复脾肾功能生附子30g红参15g干姜60g白术30g炙甘草30g橘皮45g选加,食欲不振症枳实30g选加,食欲不振症山茱萸45g选加,泡沫尿症3. 茯苓四逆汤六剂恢复肾气,腰疼,白发脱发,小便不畅,耳鸣健忘等症状茯苓60g红参15g生附子15g炙甘草30g干姜24g4. 甘草泻心汤一剂,最多三剂口腔溃疡、口舌生疮炙甘草60g黄芩45g干姜45g黄连15g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半夏45g5. 小柴胡汤六剂养肝方,口苦,偏头痛,食欲不振,胸胁苦满,子时难入睡柴胡30g黄芩45g红参15g半夏30g生姜45g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炙甘草30g川芎45g选加6. 小青龙汤1-3剂,不多于六剂排肺寒,见喘、痰重、喷嚏、鼻涕等重症麻黄30g桂枝45g干姜60g细辛15g半夏30g炙甘草30g白芍45g五味子30g7. 四物汤合四逆汤1-6剂恢复肾气,头屑多、脱发白发、耳鸣健忘症生地90g白芍60g川芎45g当归60g干姜45g生附子30g炙甘草30g8.四逆汤从根本恢复脾肾功能生附子15g干姜24g炙甘草30g9. 大柴胡汤一剂高血压,考虑四逆汤、泽泻汤柴胡30-120g黄芩45g白芍45g半夏30g枳实45g大枣12枚大黄30g石膏30g 10. 外台茯苓饮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久嗝茯苓60g红参30g白术30g枳实45g生姜60g自购橘皮45g生附子30g干姜45g 生地60g11. 感冒基础方1-2剂葛根60g麻黄30g桂枝45g白芍45g生姜45g炙甘草30g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干姜60g生附子20g选加麦冬45g选加,嗓子痒咳嗽症五味子20g选加,嗓子痒咳嗽症黄芩45g选加,黄鼻涕、偏头痛症瓜蒌30g选加,黄痰症半夏15g 选加,白痰症柴胡30g选加,偏头痛症川芎45g选加,偏头痛症12. 厚姜半甘参汤六剂腹胀、嗳气厚朴45g生姜45g半夏15g炙甘草30g红参15g13. 温经方吴茱萸30g当归60g川芎60g白芍45g红参30g桂枝45g丹皮30g生姜45g自购炙甘草30g半夏30g生地60g生附子30g干姜30g14. 桂枝生姜枳实汤合四物汤心气不足桂枝45g生姜45g自购枳实30g白芍30g川芎60g生地90g当归45g15.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宫寒当归45g白芍45g炙甘草30g桂枝45g细辛30g生姜60g自购吴茱萸30g大枣12枚生地90g干姜45g生附子30g16. 葛根汤合四逆汤颈椎病症葛根60g麻黄15g桂枝45g白芍45g生姜45g自购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炙甘草30g生地60g干姜30g生附子30g。

大小汤剂比较

大小汤剂比较

大小汤剂的比较大陷胸汤组成: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配伍特点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之邪从大便去。

小陷胸汤组成:黄连一两半夏瓜篓实大者一枚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特点两者合用,一苦一辛,体现辛开苦降之法;与瓜篓相伍,润燥相得,是为清热化痰,散结开痞的常用组合。

从大的方面讲,大陷胸汤是泻下剂,而小陷胸汤是祛痰剂。

大陷胸汤治隔上结胸证,小陷胸重在开痞。

证有轻重,破开大异。

大陷胸丸组成: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功用:泻热破结,下气逐饮。

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主治:热实结胸,胸中硬满而痛,颈项强直,自汗出,大便不通,脉沉实。

太阳病,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时气结胸,热实在内,其脉沉坚,心下痛满,按之如石。

太阳经病,项背强,如柔痉状,自汗直视,脉寸沉、关浮、尺弱。

阳明热喘,及水肿初起形实者。

胸胁积水,痞满疼痛,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者。

相对大陷胸汤,丸适用于结胸病轻症,适用不但胸中有水且肺里也有水。

- ----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大青龙汤在发表之中兼有清热除烦的作用;小青龙汤在发表之中兼有温化水饮的功效。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是外有表寒,里有郁热,也就是外有寒里有火;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呢,是外有表寒,里有水饮,也就是说,外有寒,里有水。

水和火是相对的,所以大小青龙都以青龙来命名,大青龙汤治疗外有寒里有火,小青龙汤治疗外有寒里有水。

但是用大青龙汤病人必须有寒邪闭表,或者湿郁闭表,必须有表闭,用大青龙汤主要的目的是发汗,没有表闭就不能用大青龙汤;而小青龙汤就不同了,小青龙汤的主要作用是化饮,没有表证也可以用。

临床应用:大青龙汤: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医1、内科:(1)流感: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止嗽散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屙,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宜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五仁丸五仁柏仁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此方效。

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黄龙汤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十枣汤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禹功散儒门事亲禹功散,牵牛茴香一齐研,行气逐水又通便,姜汁调下阳水痊。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尊与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疏凿饮子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煎加生姜阳水服。

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清营汤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末咀。

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丸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

苇茎汤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玉女煎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枯宜煎尝。

芍药汤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功效奇。

六一散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桂苓甘露饮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祛暑清热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热自阴来仔细辨,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清骨散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扶,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顾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理中丸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寻,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阳和汤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蛤蚧散补益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咳喘,桑皮二母杏苓草,若非虚热慎毋餐。

四物汤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八珍汤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泰山磐石散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苓加芪芩断联,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全。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一贯煎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补肺阿胶汤(原名阿胶散,又名补肺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益胃汤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肾气丸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精气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牡蛎散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九仙散九仙散中罂粟君,五味乌梅共为臣,参胶款桑贝桔梗,敛肺止咳益气阴。

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四神丸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桃花汤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享之,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最宜施。

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芡莲须,蒺藜龙骨与牡蛎,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桑螵蛸散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蒲远志当归入,补肾宁心健忘却。

固冲汤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固经丸固经丸用龟版君,黄柏椿皮香附群,黄芩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

易黄汤易黄白果与芡实,车前黄柏加薯蓣,能消带下粘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清热养阴可复康。

磁朱丸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证宜服之。

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酸枣仁汤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甘麦大枣汤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紫雪紫雪羚牛朱朴硝,硝磁寒水滑石膏,丁沉木麝升玄草,不用赤金法亦超。

至宝丹至宝朱砂麝息香,雄黄牛角与牛黄,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同玳瑁良。

行军散诸葛行军痧胀方,珍珠牛麝冰雄黄,硼硝金箔共研末,窍闭神昏服之康。

苏合香丸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襄,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徨。

紫金锭紫金锭用麝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太乙玉枢名又别,祛痰逐秽及惊风。

越鞠丸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四磨汤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