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刻铜墨盒的创作过程
延绵百余年的独特技艺
延绵百余年的独特技艺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22年第01期文房刻铜享有“最后的文玩”的称誉,是因为它在所有文房用器中出现的年代最晚,并在辉煌了百余年后,随着自来水笔的流行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堪称绝响。
正如自来水笔取代了毛笔,敲击电脑键盘替代了書写一样,其实古人在生活中对快捷便利的追求丝毫不逊色于我们,这也是文房刻铜的前身——素面铜墨盒出现的主要原因。
清同治四年(1865年),创办了一得阁墨汁店的谢崧岱在他的《论墨绝句》中说:“古用砚,无所谓盒,因砚而变通者也。
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递变,亦其势然欤。
”按照这一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推测出文房刻铜产生的大致脉络:一些文人为求便捷而使用墨汁,于是可盛贮墨汁、携用方便的素面铜墨盒开始流行。
基于审美需求,刻铜工艺被施于铜墨盒上,并涉及铜镇尺、铜印章盒、铜笔筒等物。
民国马晋作品《兰石图》墨盒(范大鹏藏)提到铜墨盒的出现,不少人更愿意相信明清史学家邓之诚在他的《古董琐记全编》中讲述的一个带有爱情色彩的故事: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有个读书人进京赶考,妻子在为丈夫收拾行装时,怜惜他带着一块石砚既沉重,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于是,聪明伶俐的妻子突发奇想,找出一个自己日常使用的粉盒装进丝绵,把墨研好后,将墨汁倒入粉盒,浸在丝绵中。
后来,丈夫将其带入考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并被他人效仿,随后铜墨盒应运而生。
不过,谢崧岱之弟谢崧梁则认为:“墨盒盖上刻文镌画则始于咸丰年间,盛于同治年间。
盖创制不远,约未及百年也。
论其适用,实较砚便。
”民国马晋作品《鸣禽图》墨盒(范大鹏藏)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今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文房刻铜出现、发展的过程:嘉庆、道光年间,携用方便的储藏墨汁之器——素面铜墨盒开始出现。
咸丰年间,一些文人雅士把自己篆刻的技艺施于素面铜墨盒之上,镌刻出诗文或简单的山水、花卉等图案,置于案头自用或赠送亲朋,以为乐事。
一些文具店也开始效仿,颇受文人青睐,文房刻铜日渐成风。
刻铜墨盒——“江南四大才子”
文化 遗珍34刻铜墨盒——“江南四大才子”◎姚士荣 朱星星苏州古称吴,历史上曾作为政治中心,自古有“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一说,素有“人才甲天下”之誉。
其中声誉遍及华夏的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文徵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堪称翘楚。
以“江南四大才子”为主题的刻铜墨盒具有原创性,不仅体现苏工金属非遗技艺的创新意识,又深入挖掘了刻铜艺术的多样性。
创作刻铜墨盒,是以刀笔呈现,传统工艺的创新实践,使得古老的传统工艺开出了一朵新花。
刻铜技艺是随着甲骨文字的进化和青铜器的铸造而产生的,我国现存世最早的刻铜可追溯至3000年前商周时期,如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的“晋侯稣钟”,钟上铭文为利器刻成,笔画刀痕明显,证明那时已经制造出极为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
其他出土文物如内部刻290字铭文的大克鼎、盖和腹外壁刻有469字铭文的战国铁足铜鼎等。
商至春秋时期青铜器物上的铭文或纹饰,一般均为铸造,偶有镌刻而成,至战国秦汉时期,又出现了凿刻而成的皇家周秦玺印和秦代诏版。
由此至清历朝历代绝大多数传世古印玺均为铜印,铜印时代起自周,大盛于汉,衰于宋元,历经2000年。
其中被誉为古代印玺艺术之巅峰的汉代铜印钮式造型奇绝,工艺精湛,镌刻风格多样,官印、私印、肖形印款式繁多,也为明清篆刻艺术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印学家称明代以前为“铜印时代”。
盛行于汉魏时期的博山炉,明宣德炉,历代金属佛像,民间各种日用铜器等等,均常有铭文和各类图形纹饰镌刻其上。
中国文人使用石砚台由来已久,而素面铜墨盒的出现,极大方便了文人雅士的书写。
一得阁墨汁店创办者谢松岱《论墨绝句》“古用砚,无所谓盒,因砚而变通者也。
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递变,亦其势然欤”。
文人雅士为求书写便捷而弃砚使用墨汁,可盛储墨汁并且携带方便的素面铜墨盒开始流行。
综合各种文献,如明代屠隆所著《文房器具笺》、高濂所著《燕闲清赏笺》、文震亨所著《长物墨盒(镌刻者朱星星 墨盒制作者肖峰)文化 遗珍35志》、清代姚培廉所著《类腋》,均无铜墨盒记载。
铜活字印刷操作方法
铜活字印刷操作方法
铜活字印刷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技术,下面是其操作方法的简要步骤:
1. 准备工作:选择需要印刷的文字或图案,然后用电脑设计制作铜活字模具。
2. 制作铜活字:将设计好的文字或图案利用电脑控制的刻字机或者激光雕刻机雕刻在铜板上,然后将铜板处理成合适的尺寸。
3. 墨汁准备:准备一定量的油墨或者颜料,将其加入墨盒中,然后均匀地涂抹在墨辊上。
4. 刷墨:将墨辊轻轻地滚动在铜活字上,使其上下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墨汁。
5. 排版:将铜活字按照字母或者文字的顺序排列在活字架上,并用活字架固定。
6. 印刷:将需要印刷的材料(如纸张)放在平台上,然后用墨刷或者压印机用适当的压力将活字放置在纸张上。
7. 清洁:在每次印刷完成后,要及时清洁铜活字、墨辊和墨盒,以保证下次印刷的质量。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伤到手指或者其他部位。
2. 活字架要牢固,以免活字松动或者移位。
3. 墨汁要均匀涂抹,避免出现印刷不清晰的情况。
4. 为了保持铜活字的质量,需要定期检查和修整活字的表面。
5. 清洁工作要认真完成,避免墨汁残留影响下次印刷。
6.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尽量避免吸入墨汁等有毒或者有害物质。
以上就是铜活字印刷的操作方法的简要步骤,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铜为纸 以刀代笔——平遥文房刻铜技艺流程简述
以铜为纸 以刀代笔——平遥文房刻铜技艺流程简述1.选材可供选择的材料有镍白铜、黄铜、紫铜等。
铜材的质地有粗细刚柔之分,不同的材质可以刻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因作品不同,所选材料也不同。
平遥文房刻铜制作有着严格的工序,一般为选材、裁板、焊制、初步打磨、画稿、镌刻和凿刻、再次打磨、上墨上色等。
作品要达到好的艺术效果,则必须依赖于刻铜刀法,针对不同的图案运用不同的刀法。
刀法从
形式上主要有阴刻法、浅刻法、深刻法等。
2.裁板、焊制铜板按作品的设计图纸裁剪下料,再
上模具定型,用银或者锡将其焊接成型。
刻
铜
工
具
5.镌刻和凿刻刻法有镌刻和凿刻,其中镌刻最为关键。
镌刻操作时要心手双畅,以刀代笔,挥洒自如;凿刻操作时要手、锤、刀协调一致,才能刻出自然流畅的线条。
3.初步打磨将成型的铜器上多余的边角料打磨去掉,再经砂纸或砂布抛光处理,使表面光洁平整。
4.画稿有直接在铜器上起稿和翻稿两种方法。
6.再次打磨
刻好画稿后,用细钢锉或砂纸将刀口的毛刺磨掉,再用细水砂纸抛光。
7.上墨上色将作品抛光后,通常要在刀口内填入石青、石绿、朱砂、墨汁,整理好后,一件精致的刻铜作品完成。
刻铜艺术——铜墨盒
刻铜艺术——铜墨盒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江南谢崧岱发明了墨汁。
同治四年(1865),谢崧岱进京赶考时为劣质墨锭耽误,誓欲发明出无须研磨之墨,最终在北京琉璃厂获得成功。
谢松岱墨店就是现在依然知名的“一得阁”,店名取自谢崧岱所书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的上下首字。
中国的刻铜艺术在商周时期就已产生,但几千年来唯有清中至民初的刻铜墨盒达到了顶点,它的制作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在铜墨盒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如今这一传统的文房用具俨然走入了收藏者的视线,成为了一门新兴的收藏种类。
由于铜墨盒上所刻多系书画篆印,又常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故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收藏价值。
如果说木工墨斗是由鲁班发明的,那么这不就是今天墨盒发展的雏形吗?但铜墨盒又出自于何时?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南京明代吴祯墓葬发掘简报中指出(载于1986年第4期《文物》)在该墓室石壁龛出土一件铜墨盒,外加木盒,长10.2厘米,宽9.8厘米,高5厘米,并且盒中还残存吸过墨汁的干丝棉,可见铜墨盒至迟在明代就已出现,又根据《孟子》曰:“木匠不为拙工而改废墨。
”屈原《离骚》也有“修绳而不陂”的记载,正式提出墨斗的,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云:“如绳木所墨斗也。
”从这里可以说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屈原所处的年代,那时虽未出现墨盒,但墨盒的雏形墨斗即已出现,说明墨盒的起源还是比较悠久的,只是到真正流行就比较晚了。
松鹤延年清震钧《咫尺偶闻》云:“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也绝不识,士大夫案头,墨盒之外,砚台寥寥。
”可见这时铜墨盒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时髦之物。
同时为追求古玩的韵味,对铜墨盒的制作开始讲究,并着意在铜墨盒盖及四周,以书画设计和铜刻技巧,把刻铜作为一门艺术,一时刻铜墨盒的工艺盛行,水平也甚高,如“竹石图”“二乔赏花”“王羲之观鹅”“陶渊明爱菊”“鸣春图”“前赤壁赋”“桃花源记”“兰亭序”等,应有尽有,各领风骚,真可谓百花齐放,不胜枚举。
历史印记:刻铜墨盒艺术赏析
历史印记:刻铜墨盒艺术赏析刻铜墨盒乃盛放墨汁之文房器具,它以精美厚重的历史印痕和文化承载,在浩如烟海的我国文物中,堪称绚丽多彩的瑰宝。
清末民初,刻铜墨盒不仅因实用、方便、省时,更因怡情可人、玩味无穷,而成为文化雅士案头必备之物。
刻铜墨盒起源于何时?据说清乾隆年间,有一秀才赴省城赶考,其妻恐其滴水磨墨耗时,遂用一团扑面的棉丝粉饼汲墨汁后装入化妆粉盒,让夫携去考场备用。
应试时秀才思绪专注,一气呵成,名列榜首。
此事传开,学子仿效,原始墨盒诞生了。
这当然是传说。
我国历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说:“墨盒之制,阮文达道光丙午年(1846年)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无盖地式,光绪初叶,尚藏其家。
”阮文达即阮元,系两江总督,又系编纂《十三经注疏校刊记》的大学者,他是嘉道年间人物,其断可信。
经文献考证,刻铜墨盒最迟始于清中期,而盛极于清末民初无误也。
刻铜墨盒制作材料主要有白铜和黄铜两种,内胆多为红铜,所盛墨汁不易腐臭,墨盒内嵌石砚板,墨盒底部不少铭有作坊和商铺名称,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自清同光出现在素面铜墨盒上,镌刻诗文书画后,给呆板、单一和枯燥的铜墨盒,赋予了艺术、灵感与生命,从而使铜墨盒变成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于是盈寸之间,天宽地阔,常集诗书画印多种艺术于一体。
一方书画艺术与镌刻技艺俱佳的刻铜墨盒,往往是达官贵人,文人才子竞相追捧和寻觅的宠珍。
有记载,从民国以来,像鲁迅、周作人兄弟等书画名家,经常到京城琉璃厂去选购刻铜墨盒,或自用,或送人。
盖因小小刻铜墨盒的背后,积淀着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刻铜墨盒在中国有100余年历史,虽时间不长,然沧海遗珠,熠熠闪光。
当时人们在交往及活动中将刻铜墨盒作为馈赠、纪念与奖品的情景仍依稀难忘。
而《北京繁吕记》中则把北京刻铜墨盒、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物的记载将永存旧档。
那么上品的刻钢墨盒是怎样刻制的呢?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匠人自写自画自刻。
老刀说同古堂刻铜
老刀说同古堂刻铜作者:陈洪超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在当今刻铜界一提起刻铜,就不能不提及张樾丞先生和张寿丞先生,就不能不谈及同古堂。
清晚期,文房刻铜艺术以北京为中心兴盛起来。
由于大批书画名家如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姚茫父、陈半丁、溥心畬、章浩如、汪慎生、王雪涛等的积极参与,同时出现了以同古堂张樾丞先生、张寿丞先生(原籍冀州新河县)兄弟为代表的刻铜艺术大家,民国时期发展至鼎盛。
这种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大批文人书画家如此广泛、深入的直接参与到一种文房用器制作过程中的现象,堪称空前绝后!正是他们的参与,赋予了刻铜极高的艺术魅力,也为今人留下了大量的刻铜艺术珍品。
张樾丞先生对刻刀、刻铜技法的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
经过张少丞、张幼丞、张国睿、陈洪超几代人的传承,发展至今。
我作为张氏刻铜第三代传人,感到无比的幸运和自豪,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经常有全国各地刻铜藏友在微信里、电话里询问有关刻铜方面的问题,大致可归为三个问题:1. 冀州与同古堂的关系;2. 同古堂铜墨盒的制作;3. 同古堂刻铜技法。
一、冀州历史悠久,行政区划几经更迭。
在清代冀州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五县。
当时这五个县的人出远门,都自称“冀州人”。
张樾丞、张寿丞先生在北京都自称是“冀州人”(《师曾画铜》一书中就误将张樾丞先生原籍写作冀县,冀州与冀县是有一些差别的)。
雍正三年(1724)冀州升为直隶州。
民国三年撤直隶州,设立冀县,始有冀县一词。
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划归衡水专区。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
2016年撤销县级冀州市,设立衡水市冀州区,原冀州市行政区域改为冀州区行政区域。
清晚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90%店铺由冀州人开设。
孫殿起(冀州市北安阳城村人)《琉璃厂小志》这样说:“琉璃厂书业,乾嘉以来,多系江西人经营,相传最初有某姓者,来京会试未中,在此设肆,自撰八股文试贴镌板刷印出售,恃以生活,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后,此种集团无形取消,代江西帮而继起者,多河北南宫、冀州等处人,彼此引荐子侄,由乡间入城谋生,偶有他县人插足其间,不若南宫冀州人之多,若外省人,则更寥寥无几矣。
手工刻铜印
手工刻铜印作者:山西雁有人问,铜印咋刻啊?俺整了铜印坯,自然要刻。
几方过后,略有心得。
请方家指正。
1. 磨印面,同石印差不多,用金刚石磨盘、砂纸都可以,因为铜比较黏,用相对粗些的磨盘更好用。
如果刻坏了重磨,俺试过了,80号磨盘,5分钟可以搞定。
2. 上印稿,印面不可太光,不然沾不上颜色。
常用的油性笔直接写、复印稿+指甲油或洗甲水都可以,直接用毛笔写,墨与铜粘不牢固。
3. 粗笔白文、朱文打底均用半圆刃刻铜刀+台钳凿刻。
刚开始刻不直,熟练工种而已。
4. 普通白钢刀+印床或台钳细刻印文。
对于8毫米的小印,不用凿,直接刻就好。
俺觉得碳钢刀和钨钢刀韧性不如白钢刀,不宜刻铜。
白钢刀的刀刃最好比刻略薄些,但太薄不结实。
刀刃比较锋利为好,可以经常用500号左右的砂纸备几下。
5. 500-1000号磨盘或砂纸轻磨印面,去除凿刻产生的飞边。
6. 油性笔或墨涂黑印面,略作修整,大功告成。
注意:1. 铜比较软,夹持时最好在钳口垫一层紫铜板。
2. 黄铜印坯凿刻时铜屑会飞溅,最好戴上护目眼镜,以免受伤。
刻铜不需太大力,不然会刻崩,尤其是在印边附近,一定要小心从事。
3. 刀要锋利,入印时角度不要太小,落实再凿刻,以免滑刀。
凿刻后用刻刀整修的情况完工了布钮连珠小印可不敢凿了,直接上白钢刻刀12-1-3 19:35 上传下载附件 (35.02 KB)8毫米整4个字,在俺是极限了。
12-1-3 19:37 上传下载附件 (28.85 KB)刘先生的印床真好治铜印刀不必太锋利,接近锋利就可以了关键刀角要锐利,铜就可以一点一点地剔去了谢谢兄指教。
我们的刻法也许有些不一样。
俺说的是凿后修理,用锋利的刀是用片的。
如果直接刻,不能用太薄的刀。
铜印就是个细致活。
刻铜艺术在民国时期比较盛行,那时候的铜墨盒这些上面的笔画都是慢慢凿刻出来的。
有这方面的刻铜的书,孔夫子搜索’铜刻‘就可以找到。
前段时间我买了本,启发意义还是蛮大的。
话说回来,刻铜要精美绝对离不开艺术的功底。
民国铜刻工艺流程
民国铜刻工艺流程民国铜刻工艺流程铜刻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工艺,其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民国时期,铜刻工艺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艺品。
以下将介绍一下民国铜刻的工艺流程。
首先是图案设计。
在民国时期,铜刻的图案设计一般以历史人物、文人墨客、花鸟虫鱼等为主题,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铜刻家会先根据自己的创意和灵感,用铅笔在纸上绘制出图案的轮廓和大致构图。
随后,会细化和修饰图案的细节,使其更加精美和生动。
接下来是版面制作。
民国铜刻一般采用浅浮雕的方式,所以需要制作一个版面来进行雕刻。
版面一般是由黄铜或纯铜制成的,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耐腐蚀性。
铜刻家会将设计好的图案转移到版面上,然后用机械或手工雕刻工具将图案雕刻出来,以形成浮雕效果。
雕刻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因为一丝不慎可能让整个版面报废。
然后是版面的打磨。
雕刻完成后,需要对版面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洁平滑。
打磨一般采用砂纸、砂轮和研磨膏等工具和材料进行。
打磨的目的是去除表面的毛刺和瑕疵,使版面更加光滑,便于印刷和保护。
接下来是墨面制作。
民国铜刻的特点之一是采用蝶式墨面,即在版面的凸起部分涂上墨汁,然后用刮刀将多余的墨汁刮掉,使凸起部分能够存留墨痕。
墨面制作需要使用砚台和墨汁等工具和材料,铜刻家需要掌握适量的墨汁和合适的刮刀角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是印刷和装裱。
印刷时,铜刻家会将墨面的版面放在印纸上,用硬物或机械设备进行加压,使版面的墨面能够印到纸上。
印刷完成后,需要对作品进行装裱,一般采用纹章纸进行包裹或卡塞,然后上缀上署名和作品的名称。
民国铜刻工艺流程繁琐而精细,需要铜刻家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以上的工艺流程,民国铜刻作品能够展现出细腻、生动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沉淀。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有不少艺术家致力于将传统铜刻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推动了铜刻工艺的繁荣和传承。
手工制作铜工艺品过程作文
手工制作铜工艺品过程作文
拿起那块铜,哎呦,沉甸甸的!这手感,真是没谁了,金属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开始敲打,哐哐哐的声音,还挺带劲的。
每次敲,都感觉铜块在慢慢变样,像是在跟我说话。
打磨的时候得细心,一点点来,不能急。
看着铜屑一点点掉下来,像下雪似的,还挺好看的。
上色环节最有趣了!我挑了几种颜色,往上一抹,哇塞,立马变得不一样了。
颜色在铜上流动,感觉像是在给它穿上新衣服。
最后打磨完,整个工艺品亮闪闪的,我都舍不得放手了。
看着它,心里那个美啊,感觉自己真是个艺术家!
虽然制作过程挺累人的,但看到成果的那一刻,啥都值了!下次还得试试别的手工,看看能做出啥新花样来。
浅谈铜墨盒
浅谈铜墨盒铜墨盒是一种传统的书写工具,它是由铜制成的墨盒。
铜墨盒在中国几千年的书写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
铜墨盒不仅外观美观、制作精细,而且其含意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铜墨盒是由铜质管壳和铜质盖子组成,盖子在顶部有环形凹槽,用于放置研墨石和棉纸,利用棉纸吸墨来调整墨的浓度。
溶于水的固体墨粉则被倒入硬质墨池内(盖在管壳内),墨池上面有一个研磨墨粉用的小凹槽,叫“墨宣”。
在书法创作中,墨汁是关键,它分为清水和浓墨两种。
清水用于调节浓淡。
铜墨盒的制作工艺繁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需要挑选合适的铜料进行加工。
然后将铜制管壳和盖子的形状进行切割、平整和钻孔,最后进行抛光和打磨等处理,保证表面光滑。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多次修整和检验,才能达到铜墨盒的制作标准。
铜墨盒是一种书写工具,但也是一种艺术品。
其外形设计、制作工艺和内部造型都要求极其精细,充满了工匠精神和人类文化的智慧。
不仅如此,铜墨盒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珍视。
铜墨盒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墨”的无穷魅力。
中国书法以“墨”为灵魂,其墨意是一切精神意识与文化价值的真实表达。
铜墨盒作为书写工具,亦承载了这种文化内涵。
通过铜墨盒中墨汁的渗透,墨色的分布,可让人感受到古人在书写中的情感、人文和历史渊源。
铜墨盒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书法文化的瑰宝之一。
铜墨盒在书写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能够帮助调节墨的浓淡程度,使字迹更加清晰和准确。
同时,铜墨盒的装饰性也非常强,其造型和设计都非常美观,常常被书法爱好者所收藏。
同时,古代许多文人雅士使用的铜墨盒中常常有诗人自己的题写、印章和落款等,丰富了这些铜墨盒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总之,铜墨盒在中华文化中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铜墨盒既是一种艺术品,也是一种书写工具,在中华书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叙事制作墨水笔盒
制作墨水笔盒
看,这个笔盒怎么跟其它笔盒不一样呀,有两个口,难道一边是装铅笔的?一边是装钢笔的?不,不是的,它的名字叫墨水笔盒,这个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因为大的那一边足够装一瓶墨水,而小的那一边也足够装十几支笔,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墨水笔盒。
你们随便看一下墨水笔盒肯定觉得很容易做,几分钟的功夫就做完了。
其实不然,墨水笔盒至少要花四十分钟的时间才做得完呢!
墨水笔盒制作的第一步是找来矿泉水瓶、装鞋的小盒子、剪刀还有纸。
第二步是把小盒子修剪好,用剪下来的纸剪出你喜欢的花纹放在一旁。
第三步是把矿泉水瓶剪好,把放在一旁的花纹用胶水粘上去,再用纸剪出一个横条画出你喜欢的花纹,然后把粘到矿泉水瓶上去,再把矿泉水瓶粘到修剪好的小盒子里。
就这样一个墨水笔盒就出来了。
刻在铜墨盒上的不朽故事
刻在铜墨盒上的不朽故事圯桥纳履米芾拜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圯桥纳履那一年仲秋时节,我替“玩家雅集”购得一方刻铜墨盒。
刻铜墨盒七公分见方,高三公分左右,黄铜质地,包浆浑厚,古旧之色无遮无掩,一目了然。
盒盖上錾刻人物两个(图1),一老一少。
老者一手拄竹杖,一手捋胸前美须,慈眉善目,宽袍高冠,站在石拱桥上说着什么。
他跟前跪着一名少年,手捧一卷书本,毕恭毕敬聆听老者说话。
桥洞下有碧波东去,引桥旁有绿树成阴,略懂些历史典故的都会知道,錾刻的正是黄石公与张良“圯桥纳履”的典故。
那一日,张良散步经过一座石拱桥,与正要下桥的一位老人相遇,擦肩而过时,老人脚下一滑,“哎哟”一声仰面摔倒。
张良快步赶到老人跟前,小心翼翼扶着他坐好。
老人一声不吭,指指掉落在桥阶下的鞋子。
张良明白老人的意思,二话没说,走下桥阶捡起鞋子交给老人。
岂料老人朝张良抬抬脚,示意张良帮他穿上。
张良觉得老人年高无助,自己年轻,理当帮帮他,于是单膝跪下,替老人穿好。
谁知老人皱一皱眉,伸脚一甩,鞋子重又飞下桥阶,然后伸出脚示意,要张良帮他捡拾。
张良料定老人必是有些昏昧,乃至于如此不知礼数,心下好是吃惊。
老人见张良不置可否,举起竹杖就要打他。
张良更是觉得老人举止不近情理,念其年长,不动声色,下桥拾起鞋子,为抬了脚等他穿鞋的老人重又穿上。
老人也不说话,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轻捷站起,大踏步下桥,全然不是刚才老态龙钟的模样。
张良心头涌上些莫名其妙的好奇,不明白老人为何如此轻慢,觉得老人过于倚老卖老,目送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心中略略有些不快。
不料张良正要举步离去时,老人忽然返身折了回来,招手叫张良过去,笑哈哈地对张良说:“你是个很有前途的年轻人,五天后晨起,你来这里等我,我有要紧的话对你说。
”张良更是不知其所以,弄不明白老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老人表情肃穆,显然不是开开玩笑,仍然答应照办。
五天后,雄鸡刚刚唱白,张良便匆匆赶往石桥。
不料老人早便站在桥上等候了,一见张良便厉声呵斥他。
书房雅趣匠心独具的刻铜墨盒
书房雅趣匠心独具的刻铜墨盒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感觉用石砚研墨不方便,而且携带起来又较为笨重,他的妻子就突发奇想,把自己梳妆时用的空粉盒装入丝棉,浇上研好的墨水,让丈夫带进了考场。
这是有关铜墨盒由来的一个美丽传说。
铜墨盒就是盛载墨汁的小器物,也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据齐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记载:“刻墨盒始于陈寅生”。
文物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也记载:“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详于陈寅生秀才…时同治初元也。
”这是关于铜墨盒现有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黄苗子先生的《茶酒闲聊》中也有过关于铜墨盒的描述:“清代同治年间,琉璃厂万礼斋主人陈寅生,以善刻铜墨盒著名。
他自己善书画,刻在铜墨盒盖上,高雅可爱。
当时士大夫及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都以得陈寅生刻铜墨盒为文房珍玩之品。
其后在民国初,同古堂主人张樾丞(又称越臣)及其子少丞、幼丞,都精于制铜墨盒,刻仿古书画,名噪一时。
同古堂还邀请陈师曾、姚茫父等当时名书画家,在铜盒面上书写作画,由张氏父子精刻出售。
”工艺铜墨盒的制作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表现手法极为丰富。
造型刻铜墨盒多种多样,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每一方都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其形状除传统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出现了扇形、心形、连体形、梅花形、蝴蝶形、寿桃形、树叶形等造型应有尽有。
其样式分为单体、双体、三层和多层式。
体积大小不等,有的体形巨大豪放,有的小巧古朴,玲珑秀气,尤令人珍爱。
图案铜墨盒的花纹图案,内容之丰富、图案之多变,在同期各类工艺品中显得极为突出。
其铭刻题材主要以铭文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等形式出现。
作品皆由知名刻家所镌,做工精巧、无与伦比。
款识铜墨盒的底部一般都铭有制作作坊或古玩商铺之名称,最有名刻铜墨盒作坊号为清末民初陈寅生开设的“万丰号”,其次是民国时期张樾丞创办的“同古堂”。
浅谈铜墨盒
浅谈铜墨盒
铜墨盒是一种金属制造的墨盒,多用于书画、印章等工艺品制作中。
铜墨盒具有优良的特性,如美观、耐用、不易腐蚀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铜墨盒的相关知识。
一、铜墨盒的制作
铜墨盒的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包括铸造、打磨、喷砂、刻纹等。
首先,用富含铜原料的合金熔化,将铜液倒入铜模中,待铜液凝固后,便可取出铜墨盒模型。
接着,对模型进行打磨,以使其表面光滑、美观。
然后进行喷砂,使墨盒表面呈现出班驳感,增加其艺术价值。
最后,用刻刀在墨盒表面进行雕纹,以增强其装饰效果。
1. 红铜墨盒:红铜墨盒是传统的墨盒种类之一,因其色泽纯正、质地坚硬、纹饰华美而备受收藏家喜爱;
2. 黄铜墨盒:黄铜墨盒是最常见的墨盒种类之一,其色泽金黄、质地细腻、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广泛用于铜雕、印章等领域;
3. 青铜墨盒:青铜墨盒属于高档墨盒种类,其色泽已经不再是红铜和黄铜的原色,而是在铜中添加其他元素后形成的独特色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铜墨盒一般需要定期进行清洗和保养,以保持其光泽和美观。
在清洗时,使用中性洗涤剂或者是橄榄油等进行清洗,不宜使用化学性质强的清洁剂进行清洗,以免损伤墨盒表面。
同时,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不要碰撞或摔落,以免造成破损或许其他损坏。
综上所述,铜墨盒是一种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墨盒种类,它的制作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而在使用和保养过程中也需要予以重视。
对于收藏者而言,铜墨盒是不可多得的收藏品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藏百科】刻铜墨盒的往事,写不尽的盛与衰
【收藏百科】刻铜墨盒的往事,写不尽的盛与衰墨盒的历史不长,如果我们从清道光元年算起,到现在只有180余年历史。
而从清同治元年算起,刻铜墨盒至今只有140年历史,实际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墨盒便已经消沉。
因此,刻铜墨盒的真正繁荣期只有90年,在这90年中,有两次前后衔接的刻铜艺术昌盛期,那就是以陈寅生为代表的清同光时期,时间长达约50年。
其后为以张氏同古堂为代表的民国时期,时间几达40年之久。
民国陈年款“振鹭于飞”刻铜墨盒民国敬庵款刻铜墨盒民国开光“世界地图”刻铜墨盒刻铜源自錾花,錾刻之艺早已有之,西周“三年(疒兴)壶”上錾刻有精致线条,战国之“妾子(次虫)圆壶”的腹部两道弦纹间刻有59行182字铭文,錾刻技艺已相当成熟。
唐宋时代的金银器皿上錾花更趋于精细,以上种种均系铸造、碾拓工艺之辅助工艺,錾刻未成为独立艺术品种。
至明清时期,錾刻日臻成熟,刀刻如写,始独立成为刻铜艺术。
至陈寅生首次将此艺施于墨盒,其“盖上或镌篆楷,或镂花木,字有作蝇头楷者,如兰亭序,如柏庐家训。
”(引《光绪顺天府志》)方寸之间,无不精妙。
旧藏“戊子”款(光绪十四年)楷书墨盒一件,底打有“万丰”钢印。
此件作品,可作为鉴定真赝寅生墨盒之依据。
陈寅生当时不仅为自己的万丰斋刻墨盒,亦代松竹斋(包括之后的荣宝斋)、清秘阁等南纸店、墨盒店刻铜。
熟知陈之书法刀法,则无需凭其姓名款认定真伪,无款者不一定不是陈的作品,有款者未必是陈的作品(时人多有仿冒寅生款者)。
陈寅生所以成为清代刻铜代表人物,盛极同光时期,是因其自身文化素养较高,使刀如笔,明书之法理,锋回转折一如纸上挥洒,行云流水,无一丝勉强之处,其艺之高,声播海内外。
凡知刻铜者,必知陈寅生,致使后人称“他所刻的墨盒可以和陈曼生壶并传”、“成为清代刻铜艺术珍品,亦属珍贵文物”。
《北京繁昌记》把北京刻铜墨盒、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之三大名物”。
民国茫父“无量寿佛”刻铜墨盒民国齐白石三余图刻铜墨盒民国慎生款刻铜墨盒同光时期的著名刻铜者还有韩子固、竹庵、濮又翎、陆子康等人。
墨盒玩法DIY
墨盒玩法DIY原创2016-11-18张涛(河南)文艺生活喜欢刻铜收藏几年下来,原先泡论坛,现在看微信,慢慢下来,也攒了不少普品。
作为工薪阶层,画稿实在是玩不动,每次网上看见,条件反射的不是问价,而是点右键,图片另存为,再点右键……怎么办?孩子王李老师的专题收藏理念值得赞赏,但那是对早期藏家,阅尽千帆,普盒早看不上眼了,当然开始玩精品,玩专题,玩画稿。
作为一名非铁杆铜粉丝,难道只有眼馋的分儿?笔者不揣陋鄙,把自己琢磨的DIY玩法拿出来,仅供批评。
一、同一题材不同书法字体,不同工艺方法的收藏。
这个已经有藏友开始玩了,对于古代名言名句、长篇散文,历代书法家也多有作品流传,米芾、苏轼、赵子昂等名家各种字体都玩得转,赵松雪更是把千字文写了六种字体。
书法墨盒上名句或名篇在清末民国的文具市场上应该就很受欢迎,自然制作的量大,能遇见重复内容的几率颇高。
对比把玩不同字体,品味书法和内容,本来不认识的字尤其是篆体或草书也因此认识了,既让人增长了知识,又增添了墨盒的收藏乐趣。
大唐三藏圣教序墨盒铭二、同一题材的书法和绘画墨盒搭配。
一方墨盒,书画皆备,自然人皆宝之,但价也高,但把同一题材或书法和绘画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有互动的墨盒放在一起,收藏难度降低,书法和绘画互相参照,欣赏起来也自有其妙处。
赤壁赋节录三、同一题材的墨盒与其他文房器收藏。
刻铜与金石拓片、刻铜与刻瓷、刻铜与刻竹、刻铜与大漆眼镜盒、人物刻铜与瓷塑……只要搭配合适,其审美的根源都是传统文化艺术,内在的美是一致的,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魅力,摆放在一起欣赏比较,别有一番滋味。
金文墨盒与刻瓷壶书法、腐蚀版墨盒与梅花刻瓷壶人物墨盒与竹臂搁二十四诗品墨盒与诗品拓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收藏愈久就愈觉得其乐无穷。
都说市场疲软,几年前买不到的东西,现在反而有希望买到了,这对于藏家也不啻是个机会。
目前我认为还有一些被忽视的墨盒种类仍然有潜力可挖,比如:1.腐蚀版墨盒的研究仍然欠缺,在刻铜仿品也与时俱进的今天,腐蚀版墨盒本身具有容易鉴别更能保真的特点,而落款也没有后加的嫌疑,考据起来更可靠。
浅谈铜墨盒
浅谈铜墨盒
铜墨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书法用具。
它的制作材料一般选用纯铜或者
铜合金,外观华丽典雅。
铜墨盒的制作工艺独特,历经多道工序,体现着中国传统工艺的
精髓。
铜墨盒的材料选择非常关键。
传统制作铜墨盒的材质主要选用纯铜或铜合金,这种材
料坚固耐用,不易氧化,非常适合制作墨盒。
而且铜质的外观金黄华丽,增加了墨盒的美
观性。
铜墨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
工匠们需要将铜材切割成合适的形状,然后进行锻打和拉
伸处理,使其更加坚固。
接下来,工匠用锤子进行精细的打磨,使铜墨盒表面光滑细腻。
工匠们使用独特的技术在墨盒上雕刻精美的花纹或图案,营造出雅致的艺术品。
铜墨盒的功能多样。
它可以用来保存墨汁,保持墨汁的湿度,使得书法家在书写时更
加顺利。
铜墨盒也是一种书法家的身份象征。
在中国,铜墨盒的使用意味着书法家对传统
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铜墨盒也是一种艺术收藏品。
它不仅可以作为书法家的重要工具,还可以作为艺术品
摆放在家中,增添一份文化气息和雅致。
一些历史悠久的铜墨盒甚至成为博物馆馆藏的珍品,被人们视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铜墨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的制作工艺精湛,融入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铜墨盒不仅是实用的书法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
和文化象征。
无论是作为书法家的工具还是艺术品收藏,铜墨盒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独特之处。
我们应该重视并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一个刻铜墨盒的创作过程
作者:宋国柱
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02期
今年八月的一天,天气闷热,心情也随着天气异常烦躁。
幸喜一些书画界的老友从天津、石家庄、衡水相约到访寒舍,纵谈书画、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相谈甚欢,烦闷的心情一扫而光。
其间,一位作协的朋友指着窗外的两株小树说:“国柱,你窗外那是种了两棵什么树?”
我答:“桂花。
”
他问:“为什么不种两棵竹子?苏东坡不是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吗?你要是在院子里种两棵竹子多雅啊!”
晚饭后,送走客人,天下起了小雨。
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细细的雨丝,想起了下午的相聚,想起了朋友的话。
我想,是啊如果窗外雨中的桂花变成竹子,应该是很美的一景。
突然诗兴大发,做小诗一首:
陋室雕虫他念无,
孤灯夜雨伴诗书。
浮名富贵尽抛却,
闲看窗外两三竹。
随手取来光素墨盒,提笔蘸墨,画竹题跋,操刀刻铜,遂成一个我比较满意的刻铜作品。
虽然不是什么好的艺术品,但它却是我内心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