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04
合集下载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终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西汉的中(内)、外朝制度;
汉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一分为二 趋势:
皇帝总揽大权
相权不
隋唐
三省六部制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北宋 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官制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汉初
巩固
武帝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完 善
唐 道府县、藩镇割据
削弱
加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官设通判;设转运使 积贫积弱
新 发元 展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 山东、
中书省 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总结: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形成 秦
巩 汉初 固 武帝
地方官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完 善
唐
加 强
宋
道府县、藩镇割据
新 发元 展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削弱 加强
削弱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阶段 朝代
形成 秦
汉初
巩固
武帝
完 善
唐
地方官制
郡县制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加强 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64张PPT)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侯权力,基 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刺史 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 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形成一套监察制度。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 东汉末年,刺史改称为州牧,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 政区,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遗留了王国问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 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 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 不能为已。”
汉景帝削藩
汉景帝采用了晁错 的“削藩” 措施, 直接导致发生了 “七国之乱”。在 平定叛乱后虽然景 帝采取了一些削弱 诸侯王势力的措施, 但地方分权的问题 没有得到彻底的解 决。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 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 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 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 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 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 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 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 时代
盛行于西周,是奴 隶社会的行政机构
几乎盛行于整个 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侯权力,基 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刺史 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 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形成一套监察制度。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 东汉末年,刺史改称为州牧,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 政区,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遗留了王国问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 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 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 不能为已。”
汉景帝削藩
汉景帝采用了晁错 的“削藩” 措施, 直接导致发生了 “七国之乱”。在 平定叛乱后虽然景 帝采取了一些削弱 诸侯王势力的措施, 但地方分权的问题 没有得到彻底的解 决。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 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 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 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 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 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 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 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 时代
盛行于西周,是奴 隶社会的行政机构
几乎盛行于整个 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电视剧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一前87年在位。 景帝之10子。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 基,在位54年。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 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பைடு நூலகம் 茂陵博物馆
请你欣赏
汉武帝陵墓远眺
汉武帝陵墓——茂陵
2.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 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渐渐发 展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严 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陈涉起义
1、中央集权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课标要求 :
1.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2.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 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制度演变的特点。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汉武帝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4、元朝: 行省制度
元 世 祖
元朝行省图
◎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削弱相权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位 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 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西 汉 的 中 、 外 朝 制 度
中朝:皇帝侍从、 秘书任尚书令、侍 中,参与军国大事 决策。尚书令权力 日显重要。 外朝;以丞相为首 三公九卿组成。且 布衣为相。
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①都实行分权; 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都有积极作用。 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不同。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1、汉朝的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历程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
学而优则仕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 个人见解。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 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 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 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中举的知识分子, 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历程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
学而优则仕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 个人见解。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 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 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 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中举的知识分子, 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思考: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 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 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 措施?目的何在? ”“外朝”。 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3)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 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 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进新课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夏商周)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 立于唐,发展于 北宋,衰落于明 清) 贵族子弟 继承祖权 官吏察访 推举 品评官评 定授官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 演变为学识才能
演 变 趋 势
选拔途径:地方评议推荐演 变为考试选拔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参与军 国大事,削弱相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
汉代察举制——魏晋时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
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相关随堂
(2)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
推进新课
君主专制的演进
2.魏晋南北朝时期 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
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 省六部制。
推进新课
君主专制的演进
3.隋唐时期 上奏 下诏 皇帝
中书省
审议 封驳
门下省
推进新课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 问 大夫牵制。 汉初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 题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 设 影响? 计 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48张PPT)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大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3.选官用官制度、监督制度的变化
秦朝 从汉到元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汉 至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
政 治
(中央制度的变化)
制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的
演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变
四、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行政监督问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积极作用;但长期
以来其残余势力
破坏国家的统一 和社会安定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点
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是:
导致国家 分裂!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 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吸取唐末五代十国地方权力过大导 致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力的教训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大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3.选官用官制度、监督制度的变化
秦朝 从汉到元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汉 至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
政 治
(中央制度的变化)
制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的
演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变
四、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行政监督问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积极作用;但长期
以来其残余势力
破坏国家的统一 和社会安定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点
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是:
导致国家 分裂!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 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吸取唐末五代十国地方权力过大导 致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力的教训
课件4: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观察P12-13的两幅出行图,说说有什么明显区别?简要分析 这种区别出现的原因。
唐代武将逞威;宋代文官势强。 唐代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但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往往 发展为割据势力。 宋代——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P13),改变了唐末五代以 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至此,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后的双重影响。
——《日知录集释》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缺乏创新精神。
选官制 世官制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标准
评价
先秦
血缘
察举制
九品 中正制
汉
魏晋 南北朝
德行 门第
科举制 隋唐至 明清时期
才学
唐代:三省六部制
运转机制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作用: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 了皇权。
②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决策的失误。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宋代: 二府三司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皇帝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 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卷五八
依据材料,结合P13的地图,了解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和 概况。
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①中书省直辖“腹里”: 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②全国设行省:
③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观察P12-13的两幅出行图,说说有什么明显区别?简要分析 这种区别出现的原因。
唐代武将逞威;宋代文官势强。 唐代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但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往往 发展为割据势力。 宋代——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P13),改变了唐末五代以 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至此,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后的双重影响。
——《日知录集释》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缺乏创新精神。
选官制 世官制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标准
评价
先秦
血缘
察举制
九品 中正制
汉
魏晋 南北朝
德行 门第
科举制 隋唐至 明清时期
才学
唐代:三省六部制
运转机制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作用: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 了皇权。
②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决策的失误。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宋代: 二府三司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皇帝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 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卷五八
依据材料,结合P13的地图,了解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和 概况。
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①中书省直辖“腹里”: 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②全国设行省:
③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3、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
(1)措施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 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了冗兵、冗官和冗费和积贫积弱 的后患
4、元朝
(1)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
(3)影响: ①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①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②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 不断发展
秦朝 汉初
汉武帝 唐朝 宋朝 元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两对矛盾
①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中央直管)
元朝的行省制度 ★ 穿 越 : 回 到 元 朝 , 你 在 哪 里 ?
4、元朝
(1)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中央直管) 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西藏设宣政院,台 湾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
5、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北宋
元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一省二院)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西周 汉朝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标准
方式
血缘关系 贵族子弟 继承祖权
3、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
(1)措施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 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了冗兵、冗官和冗费和积贫积弱 的后患
4、元朝
(1)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
(3)影响: ①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①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②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 不断发展
秦朝 汉初
汉武帝 唐朝 宋朝 元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两对矛盾
①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中央直管)
元朝的行省制度 ★ 穿 越 : 回 到 元 朝 , 你 在 哪 里 ?
4、元朝
(1)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中央直管) 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西藏设宣政院,台 湾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
5、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北宋
元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一省二院)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西周 汉朝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标准
方式
血缘关系 贵族子弟 继承祖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意义:
①使 相权 பைடு நூலகம்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②六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 。
返回
4.二府制
(1)演变:
①五代十国时期: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另设枢密院。 ②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 军事 ,与中书省并重,号称 “二府”。 ③元代:以 中书省 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
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承秦制 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 执掌行政大权,
位尊权重,威胁皇权。
2.内朝外朝制度 (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 的 决策 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 执行 机
构。
返回
返回
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
1.世官制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 门第高下 成为选官主要标准。 2.科举制 (1)演变: ①隋文帝下令用 考试选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开 始形成。
②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 殿试 ,
唐玄宗时,科举成定制。 ③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
本题从政治制度的作用入手,考查学生对
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判断能力。材料所述属于解决相 权问题的内容,排除D项;另一方面从这一制度具有程序 性、合理性和效率高等特点,可以考虑有分工合作的内 容,由此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
返回
如何解读材料式选择题的信息 (1)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 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价值往往 就在几个关键词上。 (2)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 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或从设问的行文中进一步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方面。
3.三省六部制
(1)演变:
①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 尚书台 ,由尚书执掌朝政, 下分六曹办事。 ② 三国时,魏文帝设 中书省 执掌机要,尚书台变 成纯粹的执行机构。
③西晋时设立 门下省 ,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到南北朝,门下省又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④隋唐建立了 三省六部 制度。
返回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决策 、 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
新情境、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如 果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
返回
1.《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 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
晨背关键信息
理解教材新知 第 一 单 元
NO.1 教材全解读 NO.2 知识大迁移 考向一 考向二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第 三 课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返回
返回
返回
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
权不断强化。 2.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相权不断削弱,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 是巩固统治
返回
返回
返回
[例1]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
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
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的尚书台 C.宋朝的参知政事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元朝的行省制 )
返回
[解析]
返回
返回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制 比 较 间 度 分封制 郡县制 盛行于封建社会 是中央政府下属 行省制
盛行时 主要盛行
不 于西周
盛行于元朝以
后 是中书省的派
同 和中央 诸侯国相 点 政府关 对独立, 系 相 同 点 可以世袭
的行政机构,郡
守县令由皇帝直 接任免
出机构,长官
直接对中书省 负责
(2)影响:削弱了 宰相 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
返回
[探究升华]
返回
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结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 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 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
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返回
解析:材料所述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三省长官都是丞相,这样相权一分为三,相权
削弱,皇权加强,因此,A、B、D三项说法错误;三省各
司其职,分工明确,具有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答案:C
返回
(2)作用: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 文官 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返回
科举制的实行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
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
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这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 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 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汉武帝划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 刺史 ,奉皇命监察
郡国。 3.道(路)制度 (1)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 监察区 ,称为道。 (2)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五代、宋、辽、金时期,基本维持道、府、县三级
制。
返回
4.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
(2)内容:除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 地区由 宣政院 管辖之外,地方设行省进行管理。 (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 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因此,它只是一
种“皇权下的民主”。
返回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郡国并行制
(1)内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在中央政府
直辖区,设郡、县直接管理;在诸侯王的封地,王国握有
诸多实权。
(2)措施:汉景帝和 汉武帝 采取措施抑制和削弱王国
势力。
返回
2.刺史制度
返回
返回
[例2]
(2011·广东高考)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