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哮病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 藏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 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 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 的病理因素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
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 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 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 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 促
加减
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 者,酌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片、肉桂; 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冬虫夏草。另可常服紫河车粉 补益肾精
预防调护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 避免海膻发物 避免烟尘异味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正气,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 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 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 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 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 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 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 言”
西医学命名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
疾患)引起的哮喘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 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 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病因
外邪侵袭
体虚病后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 素质不强,则易受邪侵
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哮病】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哮病】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哮病】哮病一、概念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的发作性疾患。

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常见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引起的哮喘等。

二、诊断要点(一)诊断依据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有哮病史。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呈反复发作性。

2.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4.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二)鉴别诊断1.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支饮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气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

哮病则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

三、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反复发作者,正虚邪实,均需兼顾。

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应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二)分证论治1.发作期(1)寒哮证证候: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

基本处方:射干15g,麻黄15g,细辛3g,紫菀10g,款冬花10g,半夏10g,五味子15g,生姜10g,大枣9g。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常见中医病证——哮病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常见中医病证——哮病

哮病是⼀种发作性的痰鸣⽓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1.病因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不布津,聚液⽣痰。

或因吸⼊烟尘、花粉、动物⽑屑、异味⽓体等,影响肺⽓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致哮。

(2)饮⾷不当:过⾷⽣冷,寒饮内停,或嗜⾷酸成⽢肥,积痰蒸热,或进⾷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上⼲于肺,壅塞⽓道,⽽致诱发。

(3)体虚病后:素质不强,则易受邪侵。

如幼⼉哮病往往由于禀赋不⾜所致。

若病后体弱,如幼年患⿇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久等导致肺虚。

肺⽓不⾜,阳虚阴盛,⽓不化津,痰饮内⽣,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均可致哮。

⼀般⽽⾔,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2.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的产⽣主要由于⼈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候、饮⾷、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候变化为主。

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精,肾不能蒸化⽔液,⽽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升,⽓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致痰鸣如吼,⽓息喘促。

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闭,以邪实为主。

若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如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引起发作者,可以表现为外寒内热的寒包热哮;痰浊伏肺,肺⽓壅实,风邪触发者则表现为风痰哮;反复发作,正⽓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者,可表现为虚哮。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虚弱之候。

医学知识之哮证

医学知识之哮证

哮证【证候特征】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引起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为哮病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哮病的征候特征。

本病呈发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

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

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燥汗出,甚则面青肢冷。

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发作时病人除具上述证候特征外,还可呈现或寒或热的征候。

哮病反复发作,正气必虚,故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

【病因病机】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优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造挛急。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塞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或吸入风尘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2.饮食不当贪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油腻甘肥,积痰蕴热,或因进食海鲜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能运化,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不同食物致病的敏感性亦有区别,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病后体质不强,或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气亏虚,阳虚阴盛,气不化律,痰饮内生;或阴虚火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

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上述各种病因概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病的诱因,如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

本病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增高,诚如《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证的中医名词解释

哮证的中医名词解释

哮证的中医名词解释哮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疾病范畴,它包括了多种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中医对于哮证的认识和解释与西医有所不同,它基于中医理论体系,更强调人体整体的平衡和调节。

在中医中,哮证被视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病理状态,不仅与呼吸系统的异常有关,还与心脑肝肾等多个脏腑器官的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有密切联系。

根据中医理论,哮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外界邪气入侵、内因失调等原因导致病理变化,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的功能异常。

中医将哮证归纳为“喘证”的范畴,即由气滞、气陷、气逆等引起的气喘症状。

其中,气滞指的是气机运行障碍,气陷指气机下陷,气逆则是气机逆行的表现,这些都会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起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哮证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认为哮证的类型众多,主要有寒哮、热哮、痰湿哮等不同类型。

寒哮主要是气滞于肺所致,症状多为喘息声音低、咳嗽有黄痰;热哮则是肺经火旺所致,症状多为喘息声高、咳嗽有痰血等;痰湿哮是指痰湿病邪阻滞肺气所致,症状多为喘息有痰多、咳嗽有黏痰等。

治疗哮证的方法也是中医的重点之一,中医治疗哮证主要采用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

在中药疗法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麻黄、杏仁、石膏、苏子等,它们有助于疏通气机、平喘化痰、清热解毒等作用。

而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机,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对诱发哮证的刺激物质的接触,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尽管中医在哮证的治疗上有一套独特的体系,但病情严重的患者还是需要联合西医进行综合治疗。

在西医的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它们能够缓解炎症反应、扩张支气管、减少黏液分泌等。

此外,西医还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于哮证的认识和管理能力,降低病情复发的风险。

总的来说,哮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疾病,中医在对它的认识和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 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 (4)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本方补益 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 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 平喘固本汤由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 、胡桃肉、脐带、沉香、苏子、款冬花 、半夏、橘紅、磁石组成。
• 三、相关检查 • (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 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 ,痰检有大量嗜酸粒细胞。 • (二)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 ,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CO2潴留,PaCO2(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参考直为35—45mmhg)上升,表现呼吸性 酸中毒。 • (三)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 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 (2)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 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 (3)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 (4)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 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 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 (5)常用药: • 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 莱菔子——行气祛痰; • 麻黄——宣肺平喘; • 杏仁、僵蚕——祛风化痰; • 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 • 茯苓——健脾化痰。
病因病机示意图
风寒
邪壅于肺,气不布津 津液凝聚,痰浊内生 实哮
外邪 风热 烟尘花粉
冷哮 热哮 寒包热哮 风痰哮
生冷 饮食 酸咸甘肥 海腥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夙根) 发作
虚哮
病后(肺虚) 体虚(肾亏)
缓解期 阴虚火旺灼津
肺脾气虚 肺肾两虚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 .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 .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27
病案分析
杨某,男, 20岁,工人。经常发作性喉间哮 鸣气急6年,入夏即发。最近哮喘又作,喘 息抬肩,喉中痰鸣如锯,不能平卧,痰黄 粘稠,咳吐不利,口渴喜冷饮,胸闷、心 悸,疲乏无力,舌红,两侧糜烂,舌苔薄
膈 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
(舌(脉兼))面口色不青晦渴,或 渴 喜 热 饮 , 形 寒 怕 冷 , 天 冷 或 受 寒 易 发,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
治 法: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 表 方:
射干麻黄汤
16
热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
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证—— 当给予扶正救脱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
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14
(三) 分证论治
哮病
发作期
缓解期
冷 哮 证

肺肺 脾肾 气两 虚虚 证证
15
寒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哮鸣 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
证 候: (主)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 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名词解释哮证

名词解释哮证

名词解释哮证
哮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征。

其病机主要为痰阻气道,肺气上逆。

在中医理论中,哮证与喘证有明显的区别。

喘证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痰饮内停,情志失调所致。

而哮证则以发作性的哮鸣声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通常呈反复发作的趋势。

根据病因和体质差异,哮证可分为冷哮、热哮、痰哮、阳虚哮和阴虚哮等多种类型。

冷哮多因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所致,其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痰液清稀等;热哮则因热邪内蕴,痰热交阻所致,痰液黏稠、痰色黄白相间。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发时治标,缓时治本”的原则。

在发作期,应以祛痰利气、平喘止咳为主;在缓解期,则需调理脏腑、补益肺肾。

中药治疗常用方剂有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等。

此外,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用于治疗哮证。

预防哮证需注意增强体质,避免诱发因素,如寒冷、刺激性食物等。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过于肥甘厚味、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哮喘发作。

同时,应戒烟限酒,避免接触过敏原,如烟雾、花粉等。

总之,哮证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和预防的疾病。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特色疗法,结合患者的生活调养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哮证的发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全文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全文
哮病:为诱因引动宿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肺失肃降而成,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联系:哮病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①首辩已发、未发: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伴咳嗽, 咯痰不利,甚则张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轻微的咳嗽、咯痰、呼 吸紧迫等;日久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吸时喉间 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形衰、腰酸浮肿。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平时应扶正治本
辨其阴阳 区别脏腑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阳虚——温补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益肾
注意事项
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兼顾治疗,不可拘泥于攻邪。 注意治痰。 慎用辛散,汗出伤正,易致复发。 缓解期补益肺肾,可减轻或减少其发作。
(三)分型施治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 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 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 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 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
哮病
一概述: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 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于 气道挛急所致。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药物研究:介绍哮病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预防和康复:介绍哮病预防和康复的方法和措施
02
03
04
谢谢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戒烟限酒
0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预防哮病发生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蛋白质,增强体质
避免烟酒,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02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观念,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局部症状,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如体质、脏腑功能等。
标本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注重消除患者的症状,又要注重调理患者的体质,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预防为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1.
02.
03.
04.
目录
哮病的概述
哮病的辨证论治
哮病的预防与调护
哮病的现代研究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1
哮病的定义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痰多等症状。
哮病分为急性哮病和慢性哮病两种类型,急性哮病通常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的呼吸困难,而慢性哮病则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
环境因素:过敏原、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02
哮病中医辨证论治
发作期中医辨证论治
寒哮
寒痰阻肺,肺失宣降。治宜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 龙汤加减。
热哮
热痰壅肺,肺气上逆。治宜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方用定喘汤加减。
缓解期中医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
肺脾虚弱,气失所主。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
肺肾不足,气阴亏耗。治宜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方用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加 减。
缓解期西医治疗
80%
长期控制药物
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 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等,用 于控制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 数。
100%
规律使用哮喘控制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并指导患者规律使用哮 喘控制药物。
80%
避免触发因素
告知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冷空 气等触发因素,以减少哮喘发作 。
生活起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接触过敏原,保持适宜的 温湿度。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 波动,减轻精神压力。
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
定期到医院随访,了解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指导正确使用药 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 停药。
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 现气急、喘息、咳嗽等症 状加重或持续不减等情况, 应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CONTENCT

• 哮病概述 • 哮病中医辨证论治 • 哮病西医治疗 • 哮病中医特色疗法 • 哮病预防与调护
01
哮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呼吸急促、喉间哮 鸣为典型表现的肺系疾病。

中医内科哮病详解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哮病详解精品PPT课件

病机—宿根学说
宿根学说的证据:
反复发作、症状相似、诱因相同、有季节性。
宿根学说的内容:
1.痰: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转输精微 }聚液成痰,伏藏于肺
肾不能蒸化水液

诱因引触

壅塞气道,
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 肺失宣降,痰随气动→痰
病机—宿根学说
2.虚
气虚 阳虚} 阴虚
肺脾肾等脏腑虚弱, 卫外不固,遇劳而发, 持续不解。
治疗原则
治标:祛痰利气(温化宣肺、清化肃肺、 去壅泻肺)
疏风解痉(祛风化痰)
治本:扶正固本(温补、滋养、补肺、


脾、益肾)
攻补兼施:“然久发者,气无不虚…… 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景岳全书·喘促》
分证论治—发作期
1. 寒哮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
如塞。 兼次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稀呈
缓解期不能如常。 哮病反复发作可以发展为肺胀。
辨证要点
1. 辨已发未发 症状
发作期:…… 缓解期:……
辨证要点
2. 辨证候虚实 实: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
痰粘量少、咯吐不利、张口抬肩、不能平 卧、端坐俯卧、胸闷窒塞、烦躁不安、或 伴寒热、苔腻脉实。
虚:气短声低、动则尤甚、喉中轻度 哮鸣、咯痰清稀、自汗恶风、食少便溏、 腰酸耳鸣。
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 必有伏饮。” 哮喘的名称最早见于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经元 代朱丹溪认定,正式从其他病名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 立的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 谓之喘。”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功能紊乱可引起气道 高反应性,导致气道痉挛, 引发哮病。
02
临床表现
发作期表现
01
02
03
04
呼吸困难
哮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 的呼吸困难,感觉空气不足,
呼吸急促。
喘息
哮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喘息 ,即呼吸时伴有哮鸣声,这种 声音是由于气道痉挛引起的。
咳嗽
哮病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咳嗽 ,有时咳痰。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案例分析 • 展望与总结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 呼吸困难,甚至喘息不得平卧为 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类
哮病可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 哮、风痰哮和虚哮等类型。
哮病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六淫邪气均可引起哮病 发作,其中以寒邪和风邪 为主。
疗效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 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对于慢性病程患者效果更佳 。
科研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对 病因病机、临床分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治 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际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为中 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01
长期反复发作的哮病可能导致气道重塑,进而发展为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
心力衰竭
02
严重哮病发作可能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急性心
力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避免接触烟雾、花粉、宠物毛发 等可能诱发哮喘的物质,保持室
内空气清新。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健康 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
康问题。
调护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药,控制哮喘症状,减少 发作频率。
呼吸锻炼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锻炼,改善呼吸功能, 缓解哮喘症状。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减轻心理压力对 哮喘的影响。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contents
目录
• 哮病的概述 • 哮病的临床表现 • 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哮病的治疗 • 哮病的预防与调护
01
哮病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 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 病。
分类
根据发作时间,可分为急性发作 期、慢性缓解期和临床缓解期。
哮病的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风热之邪, 导致肺气失宣,气道痉
挛。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油腻食物, 损伤脾胃,痰湿内生。
情志失调
情绪波动,导致气机不 畅,痰气交阻。
体质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 失养,肺、脾、肾三脏
虚弱,卫外不固。
哮病的发病机制
气道高反应性
哮病患者气道对各种刺激因素呈现高 度敏感,易引起气道痉挛和狭窄。
喘。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散剂,敷于 特定穴位或患处,以缓解症状 。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如肺俞、 定喘、膻中等,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艾灸治疗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 在特定穴位上施灸,以温通经
脉、散寒止咳。
其他疗法

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缓解期如常人或表现为持续性咳嗽、胸 闷。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病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病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病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哮病部分。

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围绕哮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在中医理论中,哮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方面。

外邪侵袭主要是指风寒、风热、湿邪等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肺脏功能;饮食不当如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导致肠胃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肺脏;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惊恐等情绪波动,致使肝气犯肺,引起哮病。

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

咳嗽通常为阵发性,且多在夜间加重;气促通常伴有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喘息、鼻翼煽动、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

对于哮病的诊断,中医常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进行诊断。

望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喉咙等情况,闻诊主要包括听患者的呼吸、咳嗽声音等方面,问诊则是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其它体征,切诊则是指通过把脉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这四种方法相互补充,有助于准确诊断哮病。

在治疗方案上,中医根据哮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

对于外邪侵袭引起的哮病,常采用宣肺解表的方法,如用麻黄、桂枝等中药宣肺通气,排出邪气;对于饮食不当引起的哮病,则采用消食导滞的方法,如山楂、神曲等中药帮助消化,调理肠胃;对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哮病,需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还可能会采用止咳、平喘、抗炎等西医治疗方法。

本文对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哮病进行了详细探讨。

哮病作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的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哮病的发病机制,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还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的研究,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寐,也称为失眠,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足,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多梦、早醒等症状。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细目一:概述一.哮病的概念及源流1.哮病的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哮病的源流《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于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有专篇论述,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二.哮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若因肺系或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痰鸣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围,但亦可与本篇辨证论治内容联系互参。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常见病因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体虚病后,素质不强,或病后体弱。

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二.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病理性质:发作时为痰阻气闭,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哮病

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哮病

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哮病2017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哮病哮病,中医病名。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

病因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其他如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而致诱发。

3.体虚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虚为主。

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病理性质为发作时痰阻气闭,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有寒痰、痰热之分。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脏气虚弱之候。

大发作时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痰浊壅盛,严重者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中医内科学课件62哮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62哮证

• 病因
• 主因:宿痰内伏于肺
• 诱因:很复杂,如外邪、饮食、异味剌 激,花粉吸入、劳倦、精神因素等皆可 诱发哮病发作,尤以气候变化关系最为 密切。
2019/11/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机(宿痰产生的原因)
••• 外邪侵肺→肺不布津→聚液成痰
宿
饮食不当

脾不健运→聚液成痰

思虑过度

先天不足

•••
• 病因:宿痰内伏于肺
肺气不降
• 症状:发作时有哮鸣音, 无

反复发作有夙根, 无

发作时必兼喘
喘不兼哮
预后:易反复发作难断根 视原发病

2019/11/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六、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虚实
• 实证:新病,喘哮声高气粗,体质状实。
• 虚证:久病,喘哮声气怯声低,体质虚 弱。
肾虚不能蒸化水液→聚液成痰 肺
肺病及肾
2019/11/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宿 感受风寒
痰随气升→
••• 痰 诱 饮食不当
气机升降不 哮
••• 内+ 七情劳倦 触发伏痰 利→呼吸气 喘
••• 伏 因 异味剌激


于 花粉吸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痰阻气逆→ 作

痰气搏击
2019/11/16
中医内科学课件
四、诊断
• 1、•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甚则 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发绀。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丹溪心法.哮喘》“哮 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明虞搏始把哮证与喘证区分为二证。《医学正传. 哮喘》•“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 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 之喘”。 •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 •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扶正为主,既发时 以攻邪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剂: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等。
附:喘脱危证
主症:哮病反复久发, 喘息鼻扇 ,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烦躁,昏蒙 ,面青, 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病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山药、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略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病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代表方剂: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附子、甘草、山萸肉、五味子、麦冬、龙骨、牡蛎、冬虫夏草、蛤蚧等。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剂: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物: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等。
5.虚哮证
主症: 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 ,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 口唇、爪甲青紫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病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剂: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等。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剂: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等。
3.寒包热哮证
主症: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 ,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 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 ,烦躁, 发热,恶寒,无汗,身痛 ,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苔白腻罩黄 ,舌尖边红, 脉弦紧 。
常用药物: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等。
2.热哮证
主症: 喉中痰鸣如吼 ,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 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 ,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 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
病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病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等。
4.风痰哮证
主症: 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 ,或鸣声如吹哨笛, 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 ,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 无明显寒热倾向 ,面色青暗,起病多急, 常倏忽来去 ,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苔厚浊,脉滑实 。
主症: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 ,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 色白而多泡沫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病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剂: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类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
【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中医治法: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 剂: 射干麻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喉中哮鸣有声为主症,诊断为哮病。患者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 ,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 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 ,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浮紧 ,辨证为冷哮证。其病因病机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中医病症鉴别: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诊 断: 中医疾病诊断:哮病。中医证候诊断:冷哮证。
病例:
张某,女,28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 ,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 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 ,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浮紧 。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