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_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阶级斗争的理论认识之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坚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工具,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才能找到改造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过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我们正确的改造社会的方向和路径。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事物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则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和改造社会历史。
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范本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范本2024年,我们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新发展和新进步。
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为存在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力量推动的,并且始终是以质变、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为前提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推动的,人的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制约的。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拓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拓展。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现代科学表明,微观粒子和宇宙宏观的规律不同,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突出,这使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辩证唯物主义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研究各种矛盾和冲突。
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和解决。
再次,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人类问题等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和引领。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调与发展在新时代,历史唯物主义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强调和发展。
首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更加广泛和深入,世界各国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命运正在日益交织在一起。
这使得我们需要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分析和理解历史的发展。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矛盾和冲突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阶级斗争的矛盾凸显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而当代社会则出现了更加复杂和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如社会公平与效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
马克思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原理马克思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形成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其次,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再次,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总之,马克思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基本的理论体系,它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参加考试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并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详细解释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基础理论,强调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应当从整体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相互矛盾的力量推动而产生的。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唯物史观,即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变革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的发展是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进行的。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存在剥削关系,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身所得的工资,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按照劳动付出和贡献分配收入。
共产主义是最终的理想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财富的普遍共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的应用1. 政治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事业单位人员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可以提高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
2. 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等。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的思想体系。
____年,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总结,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原理和核心价值观。
以下是对____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总结,共计____字。
第一部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人类的社会形态和性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第二部分: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解放是通过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第三部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和表现,不同阶级之间存在意识形态斗争,通过阶级斗争达到社会的进步和革命的胜利。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是最终的目标,是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第五部分:实践和革命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唯一不同的地方,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反思和改变,才能不断推进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第六部分:民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民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民主是人民的需求和权利被充分尊重和保障的体现,法治是通过法律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七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4.空间是指(B)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对立统一的观点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3。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哲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历史渊源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而推动的。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斗争理论则强调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改造世界。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深入地理解并改变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源起于德国草地哲学家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并在批判和继承中发展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建者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60年代在欧洲成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国际工人协会。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导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4)
④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 任何不同事物及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相符的事物也同样如此。所不同的 是,不同领域(如:自然、社会和思维)否定之否定的 形式各具复杂性,(如:同属植物的种子物与根苗物, 其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各具特点;同属动物的卵生物与胎 生物,其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领 会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能只看单一的形式,必须 依据具体事物的具体内容。 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复杂性: 一方面,否定之否定事物的特殊性反映着否定之否定 规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构成事物的复杂条件也无不 如此,如: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显现情况,复杂各异。 2014-11/11-15 15
2014-11/11-15
4-2-3
4、新事物及其不可战胜性
5、否定之否定规律含义及认识要求
8
4-2-3 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内容提要
2014-11/11-15
9
1、肯定(或肯定方面)与否定(或否定方面): ①、含义: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②、作用:肯定,起着促使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和 维持自身存在的作用;否定,却起着促使事物改变自身 稳定性和引起自身变化直至灭亡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否定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③、两者的辩证关系:a.两者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肯定 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b.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没有肯定就没有否定,没有否定就没有肯定;c.两者相 互包含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或者说,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2014年下学期电子教 制作人: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曹学平
2014-11/11-15 1
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章练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不定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A、B、D、E)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存在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E、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是(A、E)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4、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体现在(A、B、C、D)A、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B、它在价值决定上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C、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会创造剩余价值D、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E、它的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源泉5、商品的价值量 (A、B、C、D)A、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C、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是商品交换的基础E、与劳动时间无关6、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有 (A、B、C、D、E)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7、把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是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 (A、B)A、价值量不发生增殖B、价值量只发生转移C、不转移价值D、不被消费E、不改变物质形态8、可变资本是 (A、C)A、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转移的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D、实物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不变的那部分资本E、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9、剩余价值率是(A、D、E)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之比C、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D、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E、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依靠(B、C)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D、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E、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11、超额剩余价值(A、D)A、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是商品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就是相对剩余价值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E、超额剩余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1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无人工厂”现象,那么(B、C、D)A、自动化的机器已经取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B、“无人工厂”在本质上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C、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为先进了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E、科技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13、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E)A、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B、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下降是一般趋势C、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D、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E、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1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A、B)A、c的比重不断上升B、v的比重不断下降C、c和v按相同比例上升D、c和v按相同的比例下降E、v的比重不断上升15、资本积累(A、B、C、E)A、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B、加剧两级分化C、造成失业现象D、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E、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积累了物质条件16、关于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B、C、D、E)A、要经历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B、要分别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职能C、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D、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E、资本循环运动及其规律作用的发挥,受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17、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包括 (C、D、E)A、生产资料B、消费资料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E、剩余价值18、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A、B、C、D)A、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B、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实现补偿C、两大部类的生产在规模上保持一定比例D、两大部类的生产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E、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1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B、C)A、时而尖锐时而缓和,但总体趋势是缓和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D、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E、固定资本增长与流动资本增长之间的矛盾20、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B、D)A、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所以只能否定B、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C、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糟粕,要全盘抛弃D、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它的社会作用主要还是进步的E、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未起过进步的社会作用二、辨析题: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____。
①大家自发形成的世界观②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③科学的世界观④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双项选择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____。
①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③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④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⑤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三、多项选择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有____。
①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②确立了科学实践观③实现了唯物论与实践论的结合④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⑤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四、判断分析1.政治制度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五、简答1.为什么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六、论述1.试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为什么“不谋万世者,难谋一时;不谋全局者,难谋一域”?一、单项选择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_。
①斗争性②同一性③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④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二、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____。
①相对论②进化论③经典力学④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⑤细胞学说三、判断分析1.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
四、简答1.关于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五、论述1.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说明:因本次考试由其他教师出题,故只从A卷每种题型中选登一题,其余试题及评分标准省略。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6分。
只有一个选项是对的,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空格):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是____。
①社会主义学说②自然科学③政治经济学④哲学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是____。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矛盾观③一切从实际出发④与时俱进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
①运动②存在性③结构性④客观实在性4.下列关于意识能动性的选项中属于不正确的是____。
①与本能没有关系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③有目的性④能指导实践,改造现实5.描述事物发展状态的规律是____。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其形成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一重要的思想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斗争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产生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由物质生活条件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而推动的过程。
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实践性原则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实践性原则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通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包括对矛盾的分析、事物发展的辨证法、实践与认识的统一等。
通过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纠正了以前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科学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在当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实践改造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重要内容。
这
两个理论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之一。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
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和矛盾运动。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同一斗争等基本原理。
通过辩证法的运用,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认识到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现象及其演变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强
调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变革的动力,揭示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各种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事物的辩证观察和历史的唯物解释,强调社
会现象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通过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深入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化过程,为实践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两个基本理论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为分析社会现象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在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哲在线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3:38窗体顶端?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世界观就是(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2、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C、社会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D、人的思维才式和方法的看法?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坚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哲学( )。
A、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具有时代性D、具有民族性E、具有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法知识点解析(4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法知识点解析(4 对范畴)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理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辨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四,现象是丰富多彩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辨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本质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辨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都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转化为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3、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
A.唯意志论B.宿命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4、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和量的统一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7、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8、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直接认识B.全面认识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9、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主观性B.能动性C.随意性D.物质性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11、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B.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C.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1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13、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A.政治原因引起的B.经济原因引起的C.精神原因引起的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14、历史唯物主义一条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1、黑格尔:贡献: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足:他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不彻底的。
2、费尔巴哈(德):贡献: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不足: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贡献: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不足: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法),欧文(英):贡献: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矛盾,预见到资产阶级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不足: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度的表现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世界关系,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4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50 分。
)V1.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 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B. 是历史宿命论C. 是旧唯物主义理论D. 与承认主体选择作用不矛盾满分:分2.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满分:分3.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满分:分4. 国体指的是:A. 国家的民族性质B. 国家的阶级性质C.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D.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满分:分5.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A. 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平衡问题B. 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问题C.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问题D. 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满分:分6.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
A.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 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 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D. 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满分:分7. 从国家起源来讲,国家是()。
A. 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天赋人权和理性契约而形成的B. 为调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矛盾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C.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D. 少数英雄人物为拯救人类免于战乱和灾祸而创设的满分:分8.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其含义是指()。
A.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 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C. 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的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D.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它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分:分9.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主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 平理论。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何谓真理检验的实践标准 (见教材P131页)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品格决定了它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的补充 (见教材133 -134页)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增强自己的认识能力。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是认识论发展 史上的一次革命变革。
二、 认 识过 程 中的 辩 证运 动 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 第一、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的外部 形态表面特征的直接认识。
第一、必要性: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
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二、飞跃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在于实践的能动 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及两者结合。
第三、飞跃的过程和方法是:“ 将丰富的
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
统”(毛泽东语);采用逻辑方法(辩证逻辑、形
式逻辑)和想象、幻想、直觉、灵感、顿悟等非
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见教材108页)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现实基础(前提,
先决条件,主、客体联系的桥梁、纽带、结合
方式)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实践需求决
定了认识的对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信
息,主体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发挥能动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直接经验(直接知识)和间接
第二、三个环节: 感觉:是凭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个别特征的直接反 映,感觉是个别的,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知觉:是感觉在大脑中的综合而形成的整体的感性 形象。 表象:是感觉知觉在大脑中的回忆和再现。 第三、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没有达到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
本讲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主体、客观、反映论、先验论、真理、谬 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本讲要求掌握的基本原理: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认识的本质;认
识过程中的主客体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
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
跃,以及不断反复、无限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真
理观;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真理的实践标准
第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 真理是一种“ 思想形式”,“ 人类经验的组织” 形式 实用主义:“ 有用即真理”
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与多元论
第一、一元真理论与多元真理论的含义
第二、坚持客观真理必然要坚持一元真理论, 反对主观唯心主义的多元真理论。
真理与谬误(教材125页第二段) 第一、谬误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颠倒
主讲:张俊元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世界的物质和人与 物质世界的联系 第三章 辩证法的无穷奥秘-世界的辩证图景与辩证 思维方式 第四章 对真理的永恒追求-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五章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 特征 第六章 社会复杂系统的内在剖析-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七章 探求社会历史演进之迷-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律和动力
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教材128页)
真理的绝对性:
第一、真理客观内容的绝对性
第二、人类获取真理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即在 广度上的有限性; 第二、任何真理都是对对象的一定层次的认 识,即在深度上的有限性;
绝对真理与相地真理的辩证统一(见教材129页)
第一、确定性:
麦克斯韦的理 论 是 他 逝 世 18 年后才被证实 是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理论最终由实践检验
第二、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任何实践都有其局限性(见教材135页) 实践检验是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过程
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略讲) 1、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认识论与思考路线的统一性表现在: 第一、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二、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结论
2、真理的价值性
价值:是揭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效能的范畴,客体同主 体的需要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关系。
真理的价值性:真理对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生活的指导意 义。
真理的价值性与真理的客观性的关系 第一、两者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和内涵 第二、真理的客观内容是真理的价值性的基础,真理的价
值性又体现出真理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第一、理性认识是凭借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第二、三个环节:
概念:是反映同类事物共同特征本质属性的认识范畴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未知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事物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
第三、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一级的程度。”(毛泽东语见教材第123页)
三、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 准 1、真理的客观性(见教材123页) 真理的定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 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 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
是客观的。
唯心主义真理观: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把真 理看作是一种纯主观形式的理论: 第一、客观唯心主义认识:真理是某种客观 精神的“ 自我”体现。
经验(间接知识)的关系(见教材109-110页)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见教材110页) 认识的主体及其属性
第一、认识主体的定义:(见教材) 第二、属性:自然性、精神性、社会性
第三、认识主体的分类:个体主体、群体
主体、社会主体
认识客体的属性及分类 (见教材111页)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 映 第一、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 对立性:两者有不同的规定性,有主动性和受 动性、信息接收和发送的根本区别。 统一性 互相规定互为前提 互相渗透和转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科学史上捍卫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光辉典范
哥白尼
伽俐略
你能否象科学家前辈们那样确定一种一辈子追 求真理捍卫真理的人生价值观呢?
写一篇你读了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 的读书笔记。(要求:一千字以上)
第一、互相渗透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 对之中有相对; 第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 统一; 第三、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 转化的一个环节,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的 理论长河。
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表现为:(见教材 129~130页)
绝对主义
有时科学家当 真理碰到鼻子 尖时也不一定 能把握真理。
第三、两种认识论根本对立的实质是:反映论 与先验论的对立。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 是辩证法在认识中的体现和运用 (见教材115页) 第一、这是由实践过程中主体、客体相互作用 矛盾关系决定的。 第二、旧反映论是只注重“ 的机械的、呆板的反映论。 感性直观形式”
实践的观点启示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第一、实事求是的含义 第二、解放思想的含义 第三、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中强调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精神
与实用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二、认识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的认 识和对客体的改造重构的关系。
第三、认识的实践过程也是主客体之间的价
值关系的产生和价值形成的过程。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
3、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的特点(见教材113页)
继承和坚持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而与唯心主义认识 论根本对立 第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和特点: 反映论是指事物、现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头脑中形成
第二、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阶段的反复,其原因: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理论不能转化为群众的实践
你对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有何体会(联系现实生活)?
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其原因: 任何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无限发展的
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第三、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
第四、由理论必须经受实践检验所决定; 条件:要求理论基本正确或相对正确,坚持一般理论与
具体实践相结的方法。
3、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特征:不断反复和 无限发展)(教材121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第一、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阶段的反复,其 原因: 感性材料的不足或不真实 思维和认识方法上的缺陷
逻辑方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材118页
末段-119页第二段)
第一、两者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处于不同
阶段,深度层次不同,方法不同。
第二、两者的统一性:互相依存,互相渗透, 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从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的能动的飞跃(教材119-120页) 必要性: 第一、是由认识的目的所决定; 第二、由认识对实践的导向功能所决定;
映象而产生认识
唯物主义认识论必然是一种反映论 反映论的特点:承认认识对象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物 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第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和特点: 唯心主义认识论必然是一种先验论 特点:否认认识对象是客观世界而认识是纯 主观感觉、精神、理性分析、内心反省。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表现形式:康 德、休漠、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