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导学案和前置作业

合集下载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3.探索性问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尝试解答。
-题目1:你能找出一个数,它既是5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吗?
-题目2:你能找出一个数,它既是7的倍数,又是8的倍数吗?
-题目3:你能找出一个数,它既是9的倍数,又是10的倍数吗?
-题目4:你能找出一个数,它既是11的倍数,又是12的倍数吗?
-题目5:你能找出一个数,它既是13的倍数,又是14的倍数吗?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乘、除法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乘、除法的实际应用。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相关的数学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课后作业
1.计算练习:请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题目,并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题目1:计算8 × 5的结果。
-题目2:计算15 ÷ 3的结果。
-题目3:计算12 × 7的结果。
-题目4:计算18 ÷ 2的结果。
-题目5:计算9 × 9的结果。
2.应用题练习:请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题目,并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题目1:小明有12个苹果,他要将这些苹果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
为了改进这些方面,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我将在讲授乘、除法的概念时,增加更多的提问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其次,我将在案例分析环节,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乘、除法的应用。此外,我将在实践活动环节,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和互动,例如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中。

第一单元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3. 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和除法,那么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探究新知-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 讲解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 实践应用-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改正。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P15-16的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乘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七、板书设计略八、教学资源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九、教学时间2课时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乘除法意义及各部分间关系的掌握程度,评价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和除法是基本的数学运算,它们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

名师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名师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名师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乘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除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乘、除法的意义。

2. 新课讲解:2.1 讲解乘法的意义,展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2 讲解除法的意义,展示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除法的理解和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掌握。

2.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灵活运用乘、除法,以及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乘、除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工程等。

2. 鼓励学生探索乘、除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resources: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

3. 练习题和作业题。

4.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十、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为一课时。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延长或缩短课时。

3.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滔河戚士玲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到屏幕里的图片,有什么感觉?(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预设)生非常漂亮,感觉很香……2.师: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

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导学提纲:1、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1)对照主题图提出一些自己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同桌或小组学生互相交换提出的问题,并解答。

(3)小组交流(4)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乘法?什么是除法?2、小组交流,明确乘、除法各部分关系(1)回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探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汇报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互动——展示探究结果。

1.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师板书一个乘法计算和一个除法计算的.生汇报:(1预设)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预设解决方法)生1:3+3+3+3=12生2:3×4=12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预设)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

生2: 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

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4。

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预设)生: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乘除法混淆,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正确地进行乘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乘除法运算规律的探索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自主探索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生动展示乘除法的运算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乘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分析例题,引导学生发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3.讲解演示:教师讲解乘除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明确各部分间的关系。

4.练习巩固: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
部分间的关系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
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
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名师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名师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名师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乘数×乘数= 积;乘数= 积÷另一个乘数;因数×因数= 积;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乘法各部分之间的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法的意义。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明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转化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乘法的意义。

2. 新课讲解:讲解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乘法各部分之间的转化方法。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乘法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乘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乘法,还有哪些运算可以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2. 引导学生探究: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课件: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练习题:含有多项选择的题目,判断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工具:卡片、白板等。

九、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乘法的意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计算。

2.让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乘、除法的意义2.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乘除法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2.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乘法的关系,例如:3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为3×4。

二、新课讲解1.乘法的意义(1)讲解乘法的定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2)举例说明乘法的意义,如:4个3相加可以写成3+3+3+3,也可以写成4×3。

2.除法的意义(1)讲解除法的定义: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举例说明除法的意义,如:已知4×3=12,求12÷4或12÷3。

3.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讲解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乘数×乘数=积。

(2)讲解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

(3)引导学生发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如:3×4=12,则12÷3=4。

4.乘除法的应用(1)讲解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算面积等。

(2)举例说明乘除法的应用,如: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重量为4克,求小明手上苹果的总重量。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乘除法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讲解答案。

四、课堂小结2.强调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乘除法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教案设计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新讲课设计说明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动力根源于自己对知识的盼望,所以,在教课中,教师要充足调换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唤醒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欲念,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景。

1.借助学习经验,主动建构新知。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长进行的。

所以,在教课中着重了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指引学生主动、踊跃地研究新知,经过知识的迁徙同化新知。

2.以自学指导为扶手,促使学生知识的迁徙,突出建模思想。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我实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碰到看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随时小声讨教同桌或老师,这就使学生不停地对知识进行迁徙,便于学懂新知。

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裸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认识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课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3.发问、指引,促使学生数学思想合理化。

在讲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何,有益于促使学生数学思想的合理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模拟;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

本节课我力争经过不停追问的形式,促使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打破本节课的教课重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讲堂活动卡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成效检测一、复习引入,揭露课题。

(3分钟)1.回想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指名回答。

3.揭露课题,引入新课。

1.独立回想。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计算并验算。

340+ 190=586- 98=二、出示目标,指引自学。

(25分钟)1.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导学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导学案)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列式计算。
①用加法算:3+3+3+3=12(枝)
②用乘法算:3×4=12(枝)
3.讨论交流: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4.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6.学生自由发言。
7.明确除法的意义。
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38=114
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
答案:36÷2=18(只)
答:养了18只鹅。
二、探究新知。(25分钟)
1.出示例2第(1)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板书。
3.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4.小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5.出示例2第(2)、(3)题,提问:这两道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6.引导学生比较第(1)个算式和第(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
7.总结除法的意义。
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9.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5题。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以自学指导为导向,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突出建模思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以及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乘法是将一个数重复相加的过程,而除法则是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即乘法的结果可以通过除法来验证,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并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1. 乘法和除法的概念理解。

2. 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乘法口诀表。

2. 除法算式卡片。

3. 实物模型,如苹果、糖果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模型,如苹果,向学生展示乘法的意义。

例如,将3个苹果每份分成2个,让学生计算总共需要多少个苹果。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是将一个数重复相加的过程。

2. 讲解:详细讲解乘法的意义,并通过乘法口诀表进行巩固。

接着,引入除法的概念,解释除法是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

通过除法算式卡片,让学生亲自进行计算,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3. 活动一: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实物模型,如糖果。

让学生通过乘法和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将糖果平均分给每个同学。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活动二:进行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乘法算式,学生需要迅速计算出对应的除法算式。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理解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5. 总结:通过板书,总结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以及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并回答相关问题。

板书设计:1. 乘法的意义:将一个数重复相加的过程。

2. 除法的意义: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

3. 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乘法的结果可以通过除法来验证,反之亦然。

作业设计:1. 完成乘法口诀表的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计算。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学习目标
1.知道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能熟练运用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互化。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旧知回顾
根据5837+296=613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6133-296= 5837 6133-5837= 296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练习题,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对又快。 21×( 38 ( 34 )=798 368÷( 16 ( 630 )=23
)× 26=884
)÷18=35 )=16
( 612 )÷36=17
816÷( 51
5.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28= 952 576÷32= 18 675÷25= 27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新知导引
同学们都会进行加减法计算,也知道了它们的
意义和名称,但你知道乘、除法它们之间的意义与名 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探究吧!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自学检测
根据题(1)中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列式:①用加法列式 :_____;②用乘法列式:______ 。比较①、②这两种方法,我 发现方法__更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___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___
,乘得的数叫做___。
与题(1)相比,题(2)、(3)分别已知什么?又求什么?该怎样列式呢 ?所列式与题(1)中的式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题(2)、(3)中都用到了___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___,已 知的一个因数叫做___,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___。除法是乘法的___ 。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这次作者给大家整理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

说教学目标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结合新课标中对这一学段的目标,以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我确定了一下几个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概括出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说教法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指导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启发式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学生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同时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章:乘法的意义1.1 引入乘法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或“一个数的几倍”,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1.2 探究乘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发现乘法算式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1.3 练习乘法运算: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巧。

第二章:除法的意义2.1 引入除法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2.2 探究除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发现除法算式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

2.3 练习除法运算: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除法运算的基本技巧。

第三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3.1 探究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如“乘法和除法是相反的运算”,“一个乘法算式可以通过除法算式来表示,反之亦然”。

3.2 练习乘、除法的转换: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转换技巧。

第四章:乘、除法的应用4.1 引入乘、除法的应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的打折问题”或“分配物品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2 探究乘、除法的解决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发现乘、除法在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和技巧,如“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4.3 练习乘、除法的应用: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乘、除法在解决问题时的基本技巧。

第五章:乘、除法的运算律5.1 引入运算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除法的运算律,如“乘法分配律”和“除法的性质”。

5.2 探究运算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发现运算律在解决乘、除法问题时的方法和技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加减法之后,对数学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乘、除法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对乘、除法运算的困惑,特别是在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进行正确的乘、除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际情境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例图片。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张图片,比如一张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每份水果有3个,那么5份水果有多少个?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乘、除法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例如,3乘以4等于12,表示3个4相加的结果;3除以4等于0.75,表示4个3相加的结果。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乘、除法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完成。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导学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导学案)

授课时间:累计:节3各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加法: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减法: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组织学生讨论,0能否作除数,为什么。

5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0不能作除数。

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5汇报结果4列式计算。

1360加上0除以65的商,和是多少答案:3600÷65=3600=360245与0的积,再除以9,商是多少答案:45×0÷9=0÷9=0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0分钟)1填空。

一个数加上0得();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乘任何数都得();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不能作除数。

2计算。

45×26×00÷2575625250÷5201小组内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认真计算,每组选代表板演。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

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加法: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

减法: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得0。

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教案)

【小学数学】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教案)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重点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2.教师报算式:5+5+512+12+12+12+12 (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5页例2(1)。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用加法:3+3+3+3=12用乘法:3×4=12。

2.反馈、投影校对(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①用连加形式写;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B.简便在哪里?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揭示乘法的定义(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3 ×4 = 12因数因数积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

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忽视了语言的输入。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Word版)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Word版)教案

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进一步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意识,发展概括能力。

3.从四则运算出发,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进一步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还记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吗?预设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作加法。

预设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作减法。

预设3: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预设4: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二、探究新知1.探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探究乘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1)】①自主探究。

②反馈交流。

预设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求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就是4个3相加,3+3+3+3=12(枝)。

预设2:4个3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3×4=12(枝)。

③概括乘法的意义。

师: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在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规范表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作乘法。

师:你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请你在这个算式中标出来。

预设:(2)探究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2)、(3)】①自主探究。

②反馈交流。

师: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预设1:(2)求可以插几瓶,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3=4(瓶)。

预设2:(3)求每个花瓶插几枝,就是把12枝花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4=3(枝)。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设计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设计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精品教案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自学目标(一)自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6页例2及做一做。

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乘除意义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自学目标1.借助已有的乘、除法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在交流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乘、除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探讨、归纳等活动,晓得乘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辨认出用文字则表示乘坐、乘法各部间的关系,化解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认知乘坐、乘法的意义,掌控乘坐、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自学难点乘坐、乘法的互OMO关系。

(六)实行资源《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课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作业。

二、自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复习任务请你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和除法。

(二)课堂设计小学数学精品教案1.备考旧知(1)结合实际问题,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2)提、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加、减法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加、减法,我们之前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认识乘、除法。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备考,总结提、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醒学生的尚无科学知识和自学经验,唤起学生自学的性欲,沟通交流科学知识间的联系。

】2.问题探究(1)独立自主探究,乘坐、乘法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第八册导学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六、【提升达标检测】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七、【收获与感悟】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
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
第4、5题。

七、【收获与感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乘、除关系进
行整理,进一
步引发学生
对加乘、除法
运算的深层
次理解,感受
数学严密的
逻辑性。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法、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整个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前置性作业:1、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二(1)班有15个小朋友。

(1)有105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苹果?
(2)每个小朋友还个分的8个桃,总共有多少个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