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航空兵的衰落——一份值得研读的美军战后最早的研究报告
二战中搞笑的日军空降兵战史
二战中搞笑的日军空降兵战史一说起二战的空降兵部队大家就会想到美国的101空降师,英国的红魔,德国空降兵部队。
但对与二战时的日本空降兵部队就不怎么了解了吧,因为它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40年11月组建到1945年4月,不到四年多就全部覆灭。
这里有因它是侵略的工具而灭亡,更重要的是太多的依赖他国的帮助而加速了整个空降兵部队的覆灭。
这里我就向大家叙述一下二战日本空降兵部队的从组建到覆灭的全部经过。
在二战中,德国的空降兵部队取得不菲的成绩。
日本对此羡慕不已,看在眼里,谗在心里,也急于想组建自己的空降兵部队。
于是在1940年11月开始筹备组建空降兵部队。
经过日军陆军的不段努力,终于在1942年初组建了一个空降兵旅团。
但是在此之前由于日军无力装备自己的空降兵部队,而它的盟友德国也拒绝为他们提供先进的空降装备,所以日本陆军空降兵部队还是沿用的是步兵的战术,根本无法进行空降兵的演练,更别说运用空降兵的空降战术了。
为了能早日使空降兵达到使用要求,日本不得不一而在,在而三的请求德国给与帮助。
终于在1941年9月得到了从德国引进的空降装备,才得以进行日本陆军空降兵真正意义上的空降训练。
但日本陆军空降兵在随后的实兵演练中,因训练质量差,整体协同跟不上,而造成了不少的损失。
直到1941年9月日本陆军空降兵部队演练才基本达到战术要求,在此期间,日本陆军空降兵部队曾经在我国战场上使用了空降兵,进行了小规模的战术使用,获得了一定的实战经验。
,空降兵以伞降、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的特殊兵种部队,(机降部队在盟军阵营中被称为滑翔冀部队,是坐着大型胶合板制飞机进入战场的部队,但胶合板制滑翔机的性能实在不怎么样,常会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在安布罗斯先生著的《兄弟连》中,就有提及,当时10 1空降师师长威廉•C•李少将乘坐胶合板飞机空降时,摔断了他几根肋骨。
要是想亲身体验一下机降时的感受,请玩游戏《使命的召唤》英国部份。
另外机降实用性小,除了在平原广布的欧洲利于机降外,其他地区都易造成事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对日作战经验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对日作战经验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同盟国之一,对打败日本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在对日作战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战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后来的军事战争打下了基础。
一、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早上,日本军队进攻了美国在夏威夷珍珠港的海军基地,这次攻击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此次事件由于损失惨重,成为了美国参与二战的导火索。
珍珠港事件给美国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也让美国认识到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威胁。
二、中途岛海战1942年中途岛海战是美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一役。
该海战是为了保护位于太平洋中途的美国海军,避免被日本军队攻击夺取制空权的战役。
美国通过协调各大舰队,从而形成实力强大的联合舰队,最终战胜了日本海军。
三、瓜岛战斗1943年2月,美军和日军在所罗门群岛的瓜岛展开战斗。
由于该地区的重要性,日军派出了一支强大的部队进行保卫。
但是,由于美军采取了突袭进攻的战术,成功地占领了瓜岛,这场战斗使得美军获得了对日本军队的更多了解。
四、关岛战役1944年7月,美军在对日作战中又取得了重要胜利,攻占了关岛。
这场战役对于日本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损失,在此次战斗中,日本损失了数万人员以及重要的军事资源。
五、冲绳岛战役1945年4月1日,美军开始了对冲绳岛的战役,这也是对日作战中最大规模的一场战斗。
该战役持续了约三个月之久,期间美军兵力不断增加,得益于空中的优势,最终美军也成功地占领了冲绳岛。
这场战役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总的来说,对日作战中美军经历了多场战役,胜败交替,但对于接下来的军事行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战斗也让美军积累了更多的对日作战的经验,为后来的战争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战时,日本航空兵的惊人秘闻
二战时,日本航空兵的惊人秘闻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二战时,日本法西斯为了节省燃油,很多战机飞行员匆匆投入到战场,结果可想而知。
以战代练,一次出击损失率就超过30%开战之初,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接二连三的胜利,与该国飞行员能够进行有效的战术训练有关。
日本联合舰队在偷袭珍珠港之前,进行了充分的战术训练。
其中,水平轰炸机在志布志町的海军靶场进行练习,利用画在地面上的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同样大小的白色标志进行投弹训练,最后达到了在3000米高度投弹误差不超过30米的水平,保证了80%的命中率。
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之前完全处于攻势,在所罗门群岛海域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处于僵持阶段。
在此之前,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状态还不错,许多飞行员都有超过700小时的飞行时间。
但由于种种原因,飞行员的战术训练水平在1942年以后开始直线下滑。
1942年底至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之间,日本海军本有时间加强战术训练强度,扩大训练规模。
但因急功近利、燃油供应不足等问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度,对于军事活动急需的石油完全依赖进口。
开战前,仅海军一家,每小时消耗的燃油就多达400吨,一旦开战,石油的使用量更是巨大。
进入1943年秋,随着美军的节节推进,特别是在日本控制区的交通运输线遭到美国潜艇的全面威胁后,自南洋向日本本土输送石油已经成为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
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联合舰队第一机动舰队不得不离开条件最适于训练和维修的日本列岛,来到靠近婆罗洲的原油产地新加坡进行训练。
不过这里的3个陆军机场面积太小、设施简陋,又缺乏后勤保障,实际训练水平着实不敢恭维。
由于战情紧迫,为满足前线需要,日军从1943年以后不得不减少飞行员的训练时间,仅完成起降、编队、投弹等基本科目的操练,就匆匆地将航空队派上前线。
为弥补飞行员经验不足的弊病和节省用油,居然想出了让新手集体观看电影这样的“高招”。
东宝电影公司找个地方挖了个水塘,摆了一些6英尺长的美国军舰模型。
二战零式战斗机的兴与衰
二战零式战斗机的兴与衰作者:惠哲沈海军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10期2014年底,一架经过复原的二战日军零式舰载战斗机经拆解后,由美国运抵日本展出。
该机计划在今年二战结束70年之际重新飞上天空。
零式战斗机,这个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些陌生的名词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其实,早在2013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监制的动画电影《起风了》就以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者、“日本航空之父”堀越二郎为原型,讲述了关于零式战斗机及其设计者的故事。
应运而生二战初期,鉴于第一款金属战斗机96式舰载机存在速度不够快,航程、滞空时间有限等缺陷,1937年5月,日本海军提出了一项名为“十二式舰载战斗机”的设计计划。
参与该项计划竞标的公司有两家——日本三菱公司和中岛公司。
十二式舰载机于日本昭和十五年(天皇历2600年)服役,因为纪年的后两个数字刚好是两个零,因而这款舰载机也被称为零式战斗机,简称“零战”。
在战争前期,日本国民并不知道这款飞机的正确名称。
报纸、广播等在发布战果的时候,宣称其为“海军新锐战斗机”。
美军在1942年6月捕获首架零式战斗机时,见其机翼下有“零”字样,零在英文中是zero,后来盟国便称其为“zero”。
最初,在零式战斗机论证会上,日本军方内部分为两派,双方观点相左,互不让步。
一派认为,飞机空战主要取决于转弯格斗性能,为了获得更加优越的格斗性能,可以牺牲部分航程与速度;另一派则认为,日本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已经足够优越,应该尽可能多增加其航程与速度,战斗机续航力应至少达到8小时、1300海里以上。
至于格斗性能,可以适当牺牲。
对于日本当时的科技和工业生产水平而言,要兼顾上面两个要求,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此,中岛公司知难而退,放弃竞标,只留下三菱公司独自支撑。
1939年3月,在飞机设计天才堀越二郎的领导下,三菱公司在名古屋工厂研制出了第一架零式战斗机,并于日本各务原陆军机场进行了首次试飞。
除了机轮刹车、滑油系统、螺旋桨出现了极小的故障外,试飞异常顺利,并且非常成功。
二战日本失败的原因
二战日本失败的原因二战,牺牲了大量的人力,军力,财力,终于日本败了,二战结束了,不过这就有个问题的发生了,二战中日本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为什么还会战败呢?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导致二战日本失败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二战中日本失败的原因日本陆军:日本陆军二战初期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确实打的很顺利,这于它的对手实力太弱有关,中国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装备陈旧,训练不足,而且日军还使用了毒气,中国军队的防毒面具在淞沪抗战后就基本损失殆尽,日军通常都是在毒气大量杀伤中国军队后再发起进攻的,但是由于怕对方报复,日军在与美军作战时未使用毒气。
由于日本国力有限,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不过对手更弱,所以这个缺点并不明显,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军队差距太大,太平洋岛屿战上显示不出来优势罢了。
日本陆军的战略也有问题,日本陆军本来数量就不多,还要四处征战,除了中国之外还有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尼,印度,作战区域恐怕比纳粹德国陆军还大,而且每占一处就要分兵留守,结果机动部队越来越少,战争后期基本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陷入可怕的消耗战被拖死。
其次日本军队的军事教育体系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光陆军就有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校、陆军幼年学校、陆军宪兵学校、航空士官学校、陆军经理学校等不下十几所,海军也不比陆军少。
陆军士官学校的起源是明治元年(1868年)在京都设立的兵学校,这个兵学校第二年迁到大阪,改名为大阪兵学寮,1871年又搬到了东京。
1874年明治政府正式制定了《陆军士官学校条例》,在市谷台以兵学寮为基础组建了陆军士官学校。
翌年2月首期学生入学,这个时候的学生后来被称作旧×期。
这时候采用的是法国式教育制度,学生被称为士官生,来自军队。
学制按兵科不同而大有区别,步兵和骑兵是两年,炮兵、工兵一开始为三年,第二年改为四年,到1881年居然改到了五年。
因此在晋升为少尉以后还在学校里,也被人称为少尉学生。
所以日本在二战期间缺少军官和这一制度也不无联系。
消失的弹痕案例
消失的弹痕案例今天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美国一位统计学家沃德教授奉命研究一个问题:如何降低战机被击落的概率。
教授经过大量研究发现,飞机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位,而飞行员座舱和飞机尾部则较少被击中。
由于当时技术限制,为避免战机过重,只能对飞机进行局部加强。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该对战机的哪个部位进行加强呢?当时出现了两种声音,其中一种是建议对飞机机翼进行增强。
另一种是建议对座舱和飞机尾部进行加强。
沃德教授属于后者。
究其原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虽然机翼被击中概率远远大于座舱和尾部,但是通过研究发现,飞机机翼即便弹痕累累也可以保证飞机安全返航,而飞行员座舱和飞机尾部(发动机的位置)一旦被击中,便会一招致命,导致飞机无法安全返航。
从这个角度来看,持有第一种建议的人,更适合解决“如何保证飞机不受损坏”的问题,而后者才可以称得上解决了目标问题。
二、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
专家指出,机翼常常会出现弹痕,而座舱和飞机尾部则很少看到有弹痕。
这是因为座舱和飞机尾部受到攻击后,直接一招致命坠落深渊了,死者是不会开口说话的,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探索,而只是从充满弹痕的机翼这个表象来看待问题的话,往往不会知道,让飞机坠落的真正原因是座舱或者飞机尾部所受到的攻击。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将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更要分配一部分时间放在发现问题上,因为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提前纠正,才不至于犯下那些棘手的错误。
三、为什么听了很多成功者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统计学领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幸存者偏差”,它的意思是指人们都倾向于在幸存者身上寻找一些特质来说服自己,而结果事实并非如此。
这是一种由于信息不足而导致的偏差。
我们常常会在成功者身上发现很多闪光点,这些特征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在学习这些特质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些更加重要的东西,即什么更容易导致我们失败。
如果将获得成功与不让飞机坠落相类比的话,不难发现,真正可以帮助我们成功的东西,是要从失败者身上找规律。
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日军为何惨败?——观《中途岛之战有感》1942年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为重要一次战役,它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不仅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的进攻,也使得美国获得了太平洋的主动权,成为了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论军事实力,日本并不完全低于美国,不久前,日本海军刚对美国珍珠港进行了偷袭,此次偷袭几乎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得美国海军得以重创,兵力严重不足。
并且日军仅用三个月的时间横扫了整个东南亚战场,掠夺了大量的物质资源。
根据综上所述分析日军确实拥有较大的优势,并在此之前在整个上太平洋从未失败。
可就是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日军为何会在中途岛惨败?首先,日本在横扫东南亚后,准备继续向南太平洋推进,夺取新几内亚岛的莫尔兹比港和所罗门群岛的图拉吉岛,掌握该地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以切断美国通往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因此爆发了珊瑚岛海战。
此次战争,日本海军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由于作战半径过长,导致航母和受损飞机没有得到及时的供给,日军的侵占第一次被遏制。
因航母和人员受损较为严重,消弱了在中途岛战争中日军的实力。
不过日本最终失败的原因,还应归结到情报的失利。
每个国家在通讯的过程中,都有属于本国的通讯密码本。
日军曾派潜水艇到澳大利亚港外埋伏,等待澳大利亚海军舰队以及美军舰队出港。
其中一艘航母其编号为“伊—124”柴电力潜艇,因电力不足,需浮出水面充电,结果导致遭到澳大利亚和美国海军、空军的联合围攻,最后被击沉。
就在这艘被击沉的潜艇中,便藏有日军最高机密的通讯密码本。
但打捞潜艇的工作也是十分困难的。
首先必须尽快进行打捞工作,否则时间过长,密码本会受到损坏,如果潜艇沉入较深的海沟,想要打捞便成了天方夜谭。
日军也正是抱有这种侥幸心理,所以并没有过多的去寻找密码本的下落。
谁都没有想到,潜艇恰好沉在了较浅的大陆架上,并且被美军打捞了上来。
美军拥有了密码本,破获了日军的大量电报。
但日军的电报是经过加密的,电报中的地名是“AF”两个字母代替。
二战奇闻录
• 这是一张知名的二战老照片,照片上这条 整整拐了24道湾的路,让无数经验丰富的 老司机也为之胆寒。这样险峻的道路究竟 在哪里,成了二战结束后的一个未解之谜, 人们只知道,“二十四拐”在滇缅公路上, 照片中的开车的,是勇敢的中国司机。为 了寻找这条道路,人们在云南省境内找了 几十年,终于才在2002年,在贵州省境内 发现了这条道路,拍摄了这张几乎一模一 样的照片。
• 日军士兵以决不投降闻名于世,但很少有人知道, 在二战中,参加美军的日裔美国人,达到了三十 多万,这超过了1931年前日军的总数,也超过了 1940年初美军的数量。这些日本美军在欧洲作战 极为英勇,其中有九千多人为美国战死,还有成 千上万的人在太平洋战场,为美军破译情报、审 讯俘虏。(贴士:很多日军不知道美军中有日本 人服务,以为美军不懂日语,直接用不加密码的 日语发送电报,而美军用一种世界上最偏的印第 安语言纳瓦霍语做密码,日军完全无法破译。) 而这些特殊的美军士兵的榜样,欧洲战场盟军总 司令艾森豪威尔,其实也是一名有着日耳曼血统 的德裔美国人,正是他,率盟军与鼓吹“日耳曼 人优越论”的纳粹德国作战到底。
第一集团军群司令 官麦克奈尔,1954 年追授上将
• 而德军的一位上将军长,冯· 溯贝特(von Schobert),却是因为坐飞机,在降落时误入雷 区而亡的,可以说是坐着飞机踩地雷的“最离奇 空难”了。 • 生性浪漫的意大利人,却似乎不怎么擅长作战。 • 关于他们的二战笑话,也是最多的。据说在北非, 一场战斗中,占据优势的意大利军队,却向英军 投降了。原来,他们的弹药箱没有配撬棍,他们 没办法打开。意大利被中还流传着两句话,一 句是,“喝醉了便不会畏惧战斗了”,另一句是 “连打两场败仗,我们就应该回去谈恋爱了”。
• 而另一个美军飞行员的故事同样神奇,他 的飞机被日军击落,他是唯一获救的人, 而他的8名战友全部被日军俘获,饥饿的日 军把他们做成了恐怖的“人肉大餐”。如 果不是他,而是另一个人获救,可能战后 就少了两位美国总统,这个飞行员就是老 布什。
日本航空兵早期发展之我见
环球智库019日本航空兵早期发展之我见日本在一战后,和美国一样,没有组建独立的空军。
飞机分属陆军、海军两大军种的航空兵部队。
二战前,日本陆海军共装备各型飞机3,750架。
飞机问世后不久,日本就开始尝试独立制造飞机。
相比于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日本是后起的工业国,科技实力较为落后。
1909年,日本成立了“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主要负责航空器的研发。
1911年,日本制造出了第一架国产飞机——“会式一号机”。
一战期间,日本引进了法国的MF—7(毛里斯·法尔芒,Maurice Farman)、MF—11战斗机,1919年,日本人还取得了法国NiD—29战斗机的生产许可,并将其命名为“甲式四型战斗机”。
1924年4月,陆军制定《航空部管掌器材审查方针》,强调了飞机的国产化。
1925年,日本陆军将航空兵科提升为独立兵科,并将陆军航空部升格为陆军航空本部。
宇垣裁军以后,陆军航空本部等陆军直属机构不再负责飞机的研发,主管飞机设计研究的所泽飞行学校的研究部被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研究机构,其余设计生产职能则由川崎(Kawasaki)、三菱(Mitsubishi)、中岛(Nakajima)、立川(Tachikawa)、石川岛(Ishikawajima)等企业竞标。
为了实现国产化目标,陆军在1925年11月要求川崎、三菱、石川岛三家公司,制造日本国产的新式侦察机, 1928年2月,川崎成功制作出88式侦察机。
该侦察机全长12.28m,最高速度为220km/h,最大续航时间为6h,该机采用金属主翼与金属骨架,显示了日本意图独立设计并开发飞机的决心。
但由于日本发动机水平相对低下,本架飞机采用了德国的宝马六型(BMW VI)12汽缸水冷发动机,设计师为德国人理夏德·福格特(Richard Vogt),日本陆军的飞机并没有做到完全国产化。
在潜心研究了德国人的技术后,1938年,日本陆军制造出了机动性强、火力迅猛的一式战斗机(Ki—43)“隼”(不是日本海军的“一式陆攻”飞机)。
失道寡助——浅谈侵华日军战斗力的衰败(上)
失道寡助——浅谈侵华日军战斗力的衰败(上)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2期殷杰近年来,一些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充斥银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些“神剧”里,我方军民如神兵天降,杀鬼子如同割韭菜,看似“过瘾”,貌似“宏扬正能量”,其实是在侮辱我抗战军民。
试问,如果侵华日军当真如此不堪一击,全民抗战为何要打八年之久?为争取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为何要付出数千万人的高昂代价。
罔顾历史事实,毫无底线和起码常识的“艺术加工”,实际上却抹杀了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牺牲。
抗战初期日军的强悍战斗力当年的侵华日军,虽然经历了一个战斗力由强转弱的衰退过程,但即使到战争结束时,其战斗力仍然不容小觑。
尤其是在抗战初期,经过长期战争准备的侵华日军,战斗力相当惊人。
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日军士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
像掷弹筒这种概略射击的曲射武器,在日军士兵操纵下,可以达到90%的命中率。
即使是遭到中国军队伏击,日军掷弹筒手也可在1分钟内开火,准确命中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
拼刺刀时,两个日军士兵背靠背,就可以对抗一个班的中国士兵。
抗战初期的侵华日军不仅军事技术过硬,而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即便是部队伤亡惨重,失去军官指挥的情况下,日军士兵都能顽抗到底,甚少被俘。
南京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曾打退一次日军冲锋,有个日军兵没能退下去,硬是在原地顽抗,靠手里一支“三八大盖”,打死打伤100多名企图活捉他的国军官兵,一直坚持到日军再次发起冲锋,把他营救回己方阵地。
对抗战初期日军的强悍战斗力,国共双方都曾有高度评价。
时任八路军115师师长的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经验》中写道:“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
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
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
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却捉不到活的。
失道寡助——浅谈侵华日军战斗力的衰败(下)
失道寡助——浅谈侵华日军战斗力的衰败(下)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4期侵华日军的后勤供给状况日益恶化侵华日军尽管在中国实施了“以战养战”政策,疯狂地对中国进行无情地经济掠夺,并对本国人民进行变本加厉的榨取,但仍远远弥补不了战场上的巨大消耗。
敌后抗日军民亦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斗争方式,粉碎侵华日军的“经济开发”、“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内,抗日军民实行统制贸易、设置关卡、杜绝资敌物资外流等措施;发行货币,禁止敌钞流入。
在敌战区,中国共产党-发动民众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控制的工厂、矿山,抵制日货,使敌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计划破产,同时使其越来越多的财力、物力消耗在战场。
毛泽东指出:“日本国度比较小,其国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使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日本军事经济衰竭、战争财政拮据,反映在侵华日军中,则表现为后勤供给状况恶化,日军士兵生活待遇直线下降。
从侵华日军士兵的月薪表看,侵华日军士兵的工资,从1937年7月至1944年6月的7年中,表面上增长了两倍以上。
但是,侵华日军内部实行强迫储蓄制度,即“贮金”制。
每次发薪水时,规定的贮金先被扣下,战时不得支取。
仅扣除贮金一项,就可看出士兵月薪的增长仅是一种假象。
仅扣除贮金一项,就使侵华日军士兵的薪水额还停留在战争初期的水平上。
除贮金外,因物价不断上张,货币不断贬值,也直接影响了士兵的实际收入。
日军侵华初期,各部队中队以上均设有“酒保”。
所谓“酒保”,就是专卖生活日用品的随军小卖部,为日军官兵服务。
其物价较市场价便宜,烟、酒、糖等物品均大量供应,士兵有钱可随意购买。
但至1940年以后,由于日用品供应不足,大队以下的“酒保”均被取消。
“酒保”供应的物品,物美价廉的优先供应给军官,质次价高的都由军官下令,强迫士兵购买。
1944年以后,一些士兵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更快,面包价格上涨了三倍,纸烟的价格上涨了10多倍,白糖价格竞上涨了100多倍。
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情报失误研究
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情报失误研究成功偷袭了珍珠港的日本军队半年后却在中途岛海战中频频出现情报失误,无论是在情报的计划与指导还是搜集、处理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失误,并对这场战役乃至以后的战斗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造成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有:过分自信的盲目乐观化,对情报侦察的忽视以及在情报处理中相关保密措施的不足等。
通过研究日本军队在中途岛海战中由于情报失误而造成的战役失败,可以深刻认识到情报工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标签:中途岛海战日本情报失误情报工作中途岛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无论从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还是在中途岛局部战场的兵力,日军都占明显优势。
但日军却遭到惨败,不仅损失了4艘主力航母和322架飞机,更重要的是损失了一大批训练有素、技术高超、富有经验的飞行员,这些飞行员大都是战前经过几乎千中选一的高淘汰率培养出来的精英!为何凭借其周密细致的情报工作而成功偷袭珍珠港的日本军队,却在中途岛海战中遭遇如此惨败呢?诚如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E·莫里森把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称之为“情报的胜利”,那么此次战役中日本军队的失败则是一次典型的“情报的失败”。
本文拟对中途岛海战全过程中,发生在情报流程的三个环节上的情报失误及其对战役进程的影响进行阐述,并通过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深刻揭示情报工作的至关重要性。
一、情报的计划与指导——盲目乐观致准备不足计划与指导包括整个情报流程的安排处理,基本上是根据用户的要求。
用户为达成某一目的,必须获得相关的情报,以供决策者参考。
这充分体现了情报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
那么日军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全面考察、客观分析与战争有关的各种重大情况,正确评估国际、国内战略环境,敌我力量对比以及战争特点及其趋势等,才能对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制订出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
相反,缺乏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对战争的长远规划,注定其必然走向失败。
二战期间美日军用飞机历史比较
二战期间美日军用飞机历史比较以下转载自《战争的艺术》二战论坛二战时期日美军用机比较——日本技术员的回忆碇义朗历史与人物1977年8月初步印象1943年,我进入立川的陆军航空技术研究所,在这里不仅接触了日本的各种军用机,还得到了近距离观察敌国美国军用机的绝无仅有的机会。
开始时只是觉得好奇,甚至被陶醉,但当自己开始投入工作,潜心揣摩细节时,就不由自主地对美国产生敬佩的心情。
首先的感觉是美国飞机的构造极为复杂细致,而且看不到所有的日本飞机毫无例外的那机身下斑斑点点的油迹。
开战后不久在爪哇俘获了一架4发的B-17E,就放在立川研究所。
我钻到飞机下,看到象桥面板一般厚的外钣和粗壮的铆钉,心想这样当然不容易被打坏。
另外飞机上下的动力式机枪座、涡轮增压机,在当时的日本都未能投入实用。
尤其是涡轮增压技术直到战争最后结束还没有搞出什么名堂,而美国在开战之初已经安装在了飞机上,使人不得不承认技术上的差距。
而且即使在开战后就获得美国的涡轮增压机实物,但是却一直没有能够成功地进行仿制,直到战争末期比B-17威力更强大的B-29大举入侵日本领空,日本仍然没有克服军用飞机高空性能差的致命弱点。
因此加速了战败的进程。
日军当时还缴获了不少寇蒂斯P-40E,立川也有好几架。
由于这种飞机机动性能差,被驾驶轻巧的“隼”式战机的日本飞行员评价为是“蠢货飞机”。
可是这种飞机机身下没有油迹,操纵手柄也很轻便,只用一个电瓶就足以发动,这些优点也都是值得学习的。
特别可在设计上学习的是零部件有高度的互换性,就连主翼的镶钣的螺丝孔位置都是完全统一的,误差都在公差之内,假设一架飞机的主翼被打坏,立刻可以换别的飞机的主翼钣。
这种精密的设计,以及与此相称的技术加工水平,就大大改善了战地后勤保障工作,保证飞机有很高的飞勤率。
另一个令人吃惊的是防弹油箱。
在油箱外覆盖着橡胶,当子弹打穿了油箱,橡胶就会融化堵住弹孔,防止油料泄漏,这也是美国飞机不容易被击落的原因之一。
反思二战美日舰载航空兵发展
反思二战美日舰载航空兵发展反思二战美日舰载航空兵发展一.引言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遮天蔽日的机群已成为每场战役不可或缺的“风景”。
从1941~1945年短短4年间,美国、日本先后将百余艘航母和近9万架舰载机送上了战场,在战争的直接推动下,舰载航空兵的装备呈现出了井喷式发展。
零式、F4U“海盗”式、F6F“地狱猫”……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战斗机被推向前线,创下了辉煌的战绩,绘下了无数令人心潮澎湃的画卷。
二.太平洋战争早期舰载航空兵的发展1941年,日本联合舰队空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共计拥有各型舰载飞机近千架(包括水上飞机),其主力为A6M零式战斗机、B5N九七式舰载攻击机和D3Y九九式舰载轰炸机。
当时,日本零式战斗机堪称世界上最先进战斗机,灵活的机动性,高达3000千米的航程(携中线副油箱时),令美国所有现役战斗机黯然失色。
二九七式舰载攻击机和九九式舰载轰炸机在世界同类飞机中也是佼佼者。
瓦胡岛上空空中翻滚,超低空突进,180°旋转……一系列机动令地面上的美军飞行员叹为观止。
而在对英国远东Z 舰队进行共计时,看惯了“剑鱼”式攻击机慢腾腾飞行的英国士兵甚至来不及反应,就在灵活的日机面前损失惨重。
经过了中国战场上十年的洗礼,日本航空兵种诞生了400名精英飞行员,这些飞行员中最少的一位也有2000飞行小时的战斗经历,多者甚至可达上万小时,这些精英们在战斗中令美军航空兵损失惨重。
然而,出于对短期内战胜美军的幻想日军极其缺乏后备飞行员。
战争初期,日军飞机注重远航程、轻机体,这是因为日本在太平洋诸多岛屿上均有基地,且日本多小岛,故日本舰载机有时需转为陆基飞机使用。
因此,必须有较大的航程。
而轻机体这是为了提高机动性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日本发动机功率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日本缺乏优质汽油,事实上,战后换装美军汽油的日本发动机功率约能上涨30%左右)。
为了保证机动性,不得不削减装甲以达到轻量化需求,这就造成了日本军机结构相对薄弱。
日本的战后重建与现代化进程研究
日本的战后重建与现代化进程研究战争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许多城市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异常困难。
1945年9月,日本在美国海军的轰炸下投降,这也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如何实现日本的战后重建成为当时的焦点。
在经过无数磨难和挫折之后,经过全民的努力和共同进退,日本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战后重建和现代化进程,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
战后初始阶段的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面临巨大的战后重建任务。
当时,日本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和轻工业,主要生产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
战争中,日本生产的大量轻工业产品都被摧毁,重工业基础较薄弱;此外,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农村经济面临瘫痪的危机。
国际金融市场的严重动荡,更是使得战后重建的资金来源异常艰难。
面对如此巨大的重建任务,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它采取了繁重的税收政策,用来征收各种税费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日本政府创立了一系列的经济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防止国外产品的冲击。
这两种政策的实施,为日本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战后重建的成功在日本政府的巨大努力下,整个日本社会开始了巨大的奋斗。
在长期的努力下,日本成功地完成了战后重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一方面,日本的国内经济得到了显着的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成为一个有话语权的国家。
这种巨大的变化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整个重建过程中,日本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其中包括:推行出口贸易政策,引进经济技术和知识,对金融和跨国企业实行监管。
这些措施保证了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稳健增长,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整体框架。
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日本社会也开始了深刻的变化。
其一表现为日本开始追求高速增长,人们接受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这些东西开始影响到日本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其二表现为一些新型城市的出现,繁荣的经济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到城市中心地区。
生死两重天 揭秘日本军人战败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死两重天揭秘日本军人战败后截然不同的命运导语:1945年9月2日,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天皇,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代表大本营陆海军部,在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了无条件投1945年9月2日,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天皇,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代表大本营陆海军部,在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一般来说,那些参加了战争的日本军人的命运分为六种:一、指定为甲级战犯的高级军官。
二、指定为乙丙级战犯的高级军官和士兵。
三、被GHQ重新启用的高中级军官。
四、回到家乡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军官和士兵。
五、被监禁在国外的军官和士兵。
六、自杀的军官和士兵。
第一和第二类:甲、乙、丙级战犯第一类和第二类军人,坦率地说,真正受到追究的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没有受到追究。
有两个原因:其一,在远东军事法庭起主导地位的美国,对日本文化、日本军制缺乏了解。
应该说,美军从战争开始以后就对于结束战争后的战犯处理做了大量工作,从收集情报到审讯战俘,列出了一个庞大的清单。
但是美国人没有(起码当时没有)理解日军参谋的这种特殊作用,和日本军队(特别是陆军)的“下克上”现象,而受其“政府管理军队,军队是职业军人的集团”这种西方固定观念的影响,在决定甲级战犯时是以政府关系为主。
因此与陆军省有关的高级军官(课长以上)几乎全部是甲级战犯嫌疑人。
而参谋本部的有关人员却几乎没有受到追究。
比如田中新一、服部卓四郎等人根本没有受到追究,服部卓四郎还几乎被授命组建现在自卫队的前身警察队。
第二个原因是不少证据被彻底销毁,证人被封口。
1945年8月14日御前会议决定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陆军军部就命令下属各部队、生活常识分享。
压垮日本法西斯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合格飞行员的缺失看日本帝国的灭亡(上)
军 事 纵 横潘文林航空兵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两次世界大战表明,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没有制空权,就没有战争的主动权。
航空兵作为空中作战的主导力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本对航空作战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入侵中国时,就十分注重航空作战;在太平洋战争的进攻和相持阶段,日本航空兵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的原因早有定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日本发动的以蚕食他国领土为目的的侵略战争是极其残忍的非正义行为,犯下了滔天罪行,注定要失败;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澳压垮日本法西斯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合格飞行员的缺失看日本帝国的灭亡(上)大利亚等国,同仇敌忾,组成了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中国人民14年的英勇奋战,拖住了日寇大部分兵力,有利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美国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以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航母战斗群、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地面部队分别组成两支突击力量,在日本列岛外围消灭了日寇的重要兵力,并借助B-29战略轰炸机、战术飞机和潜艇,对日本本土及维系其战争机器运行的生产设施、海上交通线等进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打击;日本国内资源有限,战线太长,企图依靠一次偷袭或几场赌博来取得长久胜利终究无法实现;原子弹的投放,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除了以上诸多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合格飞行员的奇缺。
日本在开战初期,飞行员的素质还不错,在遭受几次重大失败之后,优秀飞行员损失很多,而合格的飞行员一时难以培养出来。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走向衰亡时,不得不依赖自杀飞机攻击盟军舰船甚至飞机的重要原因。
日本战败的因素有很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不说反法西斯同盟、战略、技术、物资等层面的因素,单说飞行员这个因素。
良好培训机制的严重缺失致使日本合格飞行员不足英国、美国的飞行员培训体制和机制 英美等国非常重视航空兵的建设。
航空兵要发挥作用,就需要数量众多的飞行员的积极参与。
二战期间日军情报失误四个典型案例
二战期间日军情报失误四个典型案例目录摘要 (4)Abstract 5绪论 (6)一、课题来源及范围界定 (6)1选题目的 (6)2研究范围 (6)二、选题的意义 (7)1情报工作对战争的影响 (7)2二战期间军事情报工作的特点 (7)3研究日军二战期间情报失误的现实意义 (8)第一章二战期间日军情报失误四个典型案例 (8)第一节诺门罕战役——情报收集失误 (8)一、错误估计苏联内部政治形势 (9)二、严重低估苏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 (9)三、发动细菌战却自食其果 (11)四、点评 (11)第二节中途岛战役——情报传递失误 (12)一、代号“AF”之谜被解开 (13)二、分散兵力——山本五十六犯下的低级错误 (13)三、忽视了侦察任务 (14)四、点评 (15)第三节马里亚纳战役——情报分析失误 (16)一、对美军战略主攻方向的判断失误 (17)二、不完善的分析导致错误的战术 (18)三、侦察装备落后于美军 (18)四、点评 (19)第四节秘密战线上的失误 (19)一、德国入侵苏联的情报消息泄露 (20)二、留希科夫叛苏事件 (21)三、“南下战略”外泄 (21)四、点评 (22)第二章二战期间日军情报失误原因分析 (22)第一节情报体制因素 (22)一、情报体制对情报工作的影响 (22)二、二战期间日军的情报体制 (23)三、体制上的弊端带来的失误 (23)四、冷战后日本对情报体制的改革 (24)第二节民族及文化特点因素 (25)一、日本民族及文化的主要特点 (25)二、民族劣根性带来的失误 (26)第三节科技水平因素 (26)一、二战期间日本情报工作当中的主要科技手段 (26)二、科技水平局限性导致的失误 (27)第三章教训与启示 (27)第一节加强情报体制建设 (27)第二节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28)第三节情报工作人员的选择与素质培养 (30)一、选择情报工作人员要考虑的因素 (30)二、当代情报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31)三、提高情报分析人员整体素质 (31)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情报工作的影响 (32)第一节情报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32)第二节情报工作必须具备连续性 (33)第三节情报内容必须具备全局性 (33)第四节情报工作必须专业化 (34)第五节战略情报必须与战略决策有机结合 (35)后记 (35)参考文献 (36)摘要情报历来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日本人军事研究报告文章
日本人军事研究报告文章
标题:日本人军事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是对日本人军事研究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日本军事发展的历史背景、军事力量、军事科技以及军事战略的研究,我们对日本在军事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1. 历史背景:
首先,报告回顾了日本军事发展的历史背景,并特别关注了二战以来的军事转型。
我们探讨了日本战后宪法限制和自卫队建立的因素,并分析了这一因素对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影响。
2. 军事力量:
报告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军事力量,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
我们分析了各军种的规模、装备和训练水平,评估了日本军队的整体实力和战斗能力。
3. 军事科技:
报告聚焦于日本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发展。
我们探讨了日本军事科技的现状和趋势,包括武器装备、通信技术、情报侦察等方面的新进展,并评估了这些技术对于日本军力提升的影响。
4. 军事战略:
最后,报告分析了日本的军事战略。
我们研究了日本的防卫政策和军事战略,包括对外扩张、地区安全合作以及应对安全威胁的措施。
我们还评估了这些战略对于日本军事实力和地区稳
定的影响。
结论:
本报告认为,日本作为一个中等强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其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
然而,受到宪法限制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日本军事能力相较其他大国仍有限。
未来,日本应继续加强军事现代化和能力提升,同时与邻国加强合作,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
压垮日本法西斯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合格飞行员的缺失看日本帝国的灭亡(下)
马里亚纳海战期间,正在“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观看空战的美国海军官兵2016.03潘文林压垮日本法西斯的最后一根稻草由胜而衰,日本走上末路20世纪40年代,多方因素交织影响使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经历了大胜至惨败的过程。
为了进行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扩充军备。
截至1941年底,日本海军拥有3500名飞行员 、3089架作战飞机、10艘航母,一线部署的战机有1830架。
陆军方面,日本拥有51个现役师、85个飞行中队。
另外,还有10个用于培训的兵站师和大批的独立旅和卫戍部队,大约相当于30个师。
因此,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超过100万人,并得到将近200万训练有素的预备队的支持。
此外,日本陆军航空队还有大约1500架可供使用的作战飞机,其中部署在一线的飞机为1375架。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位于夏威夷群岛瓦胡岛上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偷袭时,日本共出动6艘航母及一些护航舰艇,搭载了423架由战斗机、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组成的空中突击群。
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里,共投掷鱼雷50枚、炸弹556枚,弹药总计144吨。
击沉、击伤美军各型舰船总计40余艘,其中击沉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2艘和油船1艘,重创战列舰3艘、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2艘,击伤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艘和辅助船5艘;击毁飞机265架。
美军有2403人阵亡,1778人受伤。
日军只有29—从合格飞行员的缺失看日本帝国的灭亡(下)架飞机被击毁,70架被击伤,55名飞行员死亡,5艘袖珍潜艇被击毁,1艘袖珍潜艇被俘。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军队获得了巨大成功。
除了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外,还将魔爪伸向东南亚及大洋洲,侵占了包括泰国、马来亚、菲律宾、中国香港、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等在内的东南亚大部分领土以及大洋洲部分地区。
不过,日本人的好景并不长。
以美国为首的盟国部队,在接下来的数次战役后,彻底扭转了太平洋战场上的形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日军航空兵的衰落——一份值得研读的美军战后最早的研究报告司古编者按:旧书堆里偶然发现的一本老书——1945年12月号美国《空军》(Air Force)杂志。
其中一篇文章发人深思,该文对二战日军航空兵装备、战术、管理等方面的失当进行了总结分析。
该文发表之时,距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仅仅过去4个月。
分析别人的错误,作为自己的借鉴,便是本文的宗旨。
1945年12月号美国《空军》杂志封面战争爆发之初,日军航空兵可不是涉世不深的“小伙子”。
虽然日本人宣称在1901年二宫忠八(Ninomiya Chuhachi)就制造了第一架比空气重的飞行器的说法缺乏足够的依据,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早在1911年就开始制造试验用飞机。
1919年,日本在法国军事航空顾问的指导下奠定了现代航空兵的最初基础。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日本航空兵已经参加了对华作战,虽然作为交战另一方的中国空军当时实力较差,但这些战斗却帮助日军完善了其战术理念,这一点和当年德军在西班牙内战中所作的几乎一样。
航空兵参加东亚地区作战的结果就是,日本人拥有了比美国更好的机会来制定完备空战条令,从而组建起一支作战航空兵。
按照4年前(即1941年)的标准,日军航空兵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
战争爆发时候日军拥有3500架作战飞机。
而当时美军适合作战的飞机尚不足日军的一半,其中在太平洋地区美军只有600架飞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最初阶段,日军的飞机设计和飞行员训练都是针对特定的作战形式进行的,而美军只能被动去适应这种作战样式。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做法本身也是日军速胜理念的体现。
在袭击中日军把攻击重点放在了美军舰队上,而忽略了摧毁船厂、油库等设施。
随着速胜希望的破灭,日军航空兵被迫开始和美军展开数量、技术、后勤乃至国力的较量,而这样的较量日本是绝无获胜可能的。
在珍珠港、菲律宾以及其他早期作战行动中,日军航空兵在攻击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术、精确的配合和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从日军在装备和人员上的准备情况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离奇。
真正令人诧异的是,在“辉煌”的开端之后,日军航空兵迅速地走向了衰落,到1944年末,日本航空兵只能用自杀攻击方式来徒劳地挑战美军的空中优势!8点原因铸成失败要想真正了解日本航空兵的衰落,就必须广泛查阅包括日军档案、政府文件以及美国自己的数据资料。
不幸的是,大部分敌方的官方档案都在1945年8月15日之前被焚毁——这是日本人的习惯,但通过深入研究,我们仍然可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找出导致日军航空兵失败的主要原因。
真正领会这其中的原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因素缔造了历史,更因为敌人曾经犯下的错误(其中许多错误我们自己也可能会因为领导能力不足而出现)应该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日军航空兵的衰落原因可以列成以下8点(请注意这8点原因并非按照重要程度排序):日军最高决策当局的错误判断;对航空力量潜力的基本认识错误;对航空兵的运用缺乏灵活性;指挥方面存在神圣忠君思想航空训练计划的失败在研发和制造较量中的失败;飞机维护体系不当;日本陆军和海军各自内部及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和混淆。
日军航空兵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后来变成了其最大的劣势。
战争开始时,日军航空兵的人员训练和装备都非常适合进行那种闪电般的攻势。
日军的飞机重量很轻,速度很快,具有优异的机动性,在攻击菲律宾行动中,从台湾基地出发的日军战斗机航程达1200英里(1920千米),几乎相当于美军P-40的两倍。
日军战斗机可以从滩头、简易机场甚至修剪过的草地上起降。
日本人认为本国航空工业应该依据这种方针制造战斗机,他们以为在战争初期的空袭之后,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空中力量即便不被彻底摧毁也将所剩无几,而此后日军航空兵便可以畅行无阻,再无敌手。
日军只能如此,因为他们只做好了胜利的准备。
日军航空兵的整个作战准则和使用机制都是以攻击作战为基础的。
日本人在建设航空兵时几乎没有考虑过防御,因为他们希望在遭到足够强大的反击前就取得胜利。
这种糟糕的猜测——或者说是错误判断——让日军付出了输掉整个战争的代价。
对于后来美军迫使日军进行的那种战争,日本人在装备上和战术理解上都没有任何准备;在遭到攻击的时候,日军那种轻快机动的飞机变得非常容易受损,常常成为“飞舞的火炬”。
此外,在最初的空中作战规划受挫以后,日军没能及时拿出比较好的第二方案。
日军飞行员都接受过典型的进攻型作战训练,但在防御作战中,他们却不是美军飞行员的对手。
经历了最初几个回合后,日军在战争初期攫取的那点空战信心遭到了沉重打击。
自那以后,日军很少真正夺得过空中优势,即使在莱特湾那样的战役中,日军虽然拥有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但其空中力量的打击规模却远远不够。
除了战争中头几个月,日军大多只是进行小规模的袭扰性空袭,一旦他们准备实施大规模作战,便常常会遭遇极为可怕的损失。
从装备发展和航空兵规模角度看,日军很少重视对美军补给中枢和通讯线路的空袭,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中高度打击那些非战略性的前方目标上。
甚至在1942年夏秋日军沿欧文·斯坦利山向莫尔斯比港推进时,其航空兵还在集中力量为前进中的地面部队提供近距支援,而对于莫尔斯比这样的美军防御中心的打击却显得苍白和无力。
执行机器战争初期,日本陆军航空兵的领导核心由颇具才能的飞行人员担任,此后,随着高级航空军官日渐稀少,日军当局开始让地面人员进入航空兵高级领导岗位,而不是由计划地提拔下层飞行军官。
战争末期,日军航空兵最高指挥层几乎没有一个出身飞行人员的军官。
这种做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现象,如日军为何会失掉了对航空兵的信心,为何美军每次新的战术和技术进步都会让日军困惑,以及日军缘何在飞机的使用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战术上创新思想的缺乏在日军航空兵内很快蔓延,从最高决策层一直到普通飞行员的作战表现,都受到了影响。
这个问题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天皇是至高无上的,军方常常用天皇的神圣名义下达命令,而这些命令本身在战术可行性上几乎没人敢于质疑。
日本军人只能刻板地执行命令——不论执行的结果如何。
当作战计划在中途岛、珊瑚海、瓜达尔卡纳尔以及新几内亚等战役中陷入失败境地后,日军指挥官却根本没有可供使用的备选方案。
除非接到从上层发来的取消命令的决定,他们会坚定不移地执行最后接到的指示,不惜为之付出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
指挥官们必须作出选择——如果那还能够称之为选择的话——是蒙受违背天皇意愿的耻辱(即使他们知道高层的决策可是错误的),还是承担失败的耻辱。
绝大部分日本军官选择了后者。
日军244战队部分飞行员,背景为一式战斗机“隼”。
日本飞行员在作战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更多地依赖刻板的命令。
因为在当时,是否忠实地执行命令和是否终于天皇是划等号的。
日军官兵个体主动性的缺失,其中一个原因来自日本传统神道教理念。
中级指挥官不会质疑东京方面的决定,日军士兵也不会质疑自己指挥官的命令,反之,神道教的信仰传统也断绝了基层官兵利用自己的思想来应对形势变化的可能性。
日军官兵只要得到正式命令,就会一字一句地遵照执行。
在中国、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等地,成百上千的日军飞行员被击落,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在试图遵守那些已不再适用的条令。
如果上层的决策和使用得当,日军飞行员就能具有不错的战斗力,但如果要依靠飞行员自己的创造性,那他就无法和物资充足的敌人对阵。
日军指挥中的这种神性概念影响了军事决策的各个方面,在航空力量的运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航空兵作战本来就要求最大的灵活性。
(编者:这也是航空兵的最大特点)自杀攻击正是这种精神传统的土壤中产生了日军的自杀攻击部队(编者:即日军所谓的“神风”部队)。
在战争初期,这样的自杀攻击还能够让人理解,当时日本飞行员驾机撞机盟军舰船或飞机完全是出于个人强烈的冲动,有时候西方飞行员也会这么做。
但在莱特湾战役中,美军士兵把一名死亡的日军飞行员从飞机残骸中拖出来时,竟然发现他穿着绿色和金色的仪服,这说明在起飞前他已经参加过自己的丧礼,这就令人无法理解了。
在莱特湾战役中,“特攻”行动正式被纳入日本军事理念。
此后,在冲绳战役中,陆军航空兵司令官河边正三(Kawabe)大将说,“显然我们最后将不得不用所有的飞机来进行特攻”。
于是日军开始征召用于自杀性特攻的志愿者。
到战争末期,大约一半的日军空勤人员都被吸收进了特攻部队。
1945年初,日军已经完全不再进行正规的空战训练,全部飞行学员接受的全都是用于特攻的飞行训练。
在这些被美军戏称为“终结学校”的特攻学校里,学员们要进行8到25小时的飞行训练,这已经足以让他们完成自杀攻击了。
那些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则被保留下来用于执行其他的任务。
二战末期,日军设法把每一名飞行员都培养成“神风”队员,这种做法已经失去了战争的理性。
图为“神风”队员合影,他们每人手里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字条,以便日后人们能够记得。
面对美军气势逼人的进攻九州的庞大部队,日本全部的陆海军航空力量,无论是老手还是新手飞行员,全都参加了最后关头的自杀特攻。
几乎每一架能飞的飞机都随时准备用于特攻,当时日军总共拥有8000~10000架飞机,其中能够作战的战斗机不足2000架。
一般而言,4架自杀特攻飞机中有1架可能命中敌舰,按照日军当时的飞机数字,他们估计8000架飞机可以干掉美军2000艘舰船,这样的战果足以遏制美军的进攻。
自杀攻击无谓地消耗了日军宝贵的飞行人员和作战飞机。
面对美国大型主力舰只完善的防空火力配置,“神风”攻击收效甚微。
单纯从数字上看,日军的想法过于乐观。
他们没有充分考虑美军的对抗/防御措施,没有考虑美军防空炮火对付那些老旧教练机和运输机的效能,也没考虑到美军4500架飞机对日军30个机场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他们计划中的自杀攻击就准备从这些机场出动。
战后接受盟军讯问的日本陆军航空兵参谋长田副登(Tazoe)中将在最近的讯问中情绪激动地说,“在司令官的领导下,我们全部的航空兵都作好准备,要将盟军舰队歼灭在近岸海域。
我们明知会损失掉全部的空中力量,但我们知道那是我们的职责。
”河边正三评价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常规空中突击力量。
我们只能保卫本土诸岛,我们期望用特攻这种防御方式帮助我们最终赢得战争。
”特攻的倡导者把这一做法引以为傲。
直到今天(当然指1945年),日军航空兵领导者仍然不愿承认特攻行动是一种自杀式的攻击。
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别,他们解释说,自杀攻击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自决牺牲生命,而特攻是出于军事命令的作战行动。
事实上特攻部队的全部成员都是自愿者,但这并不能改变特攻行动本身的性质,日本人自己也承认,每次特攻行动都有正式命令,特攻部队飞行员自己无法改变上层的攻击决定。
日本三菱96轰炸机,该机载弹量还不到1吨,只能算是战术轰炸机。
日本人希望拥有美国B-17那样的重型轰炸机,但到战争结束也没能真正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