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4课诗词五首
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4课《诗词五首》ppt课件1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重病期间,周总理仍旧坚持工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晓镜”(早晨起来梳妆)的是谁?“夜吟”的又是谁?女主人公愁的是什么?
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爱情诗。首句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二句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重心,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五、六句想象被怀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结尾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如此解说,则这场恋爱必是难有成果的苦恋。此诗乃义山诗中最为传诵的名篇,缠绵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写作背景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南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
苏轼
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有的?举起酒杯我问青天。不
知月亮上,今晚是何年何月,何种情景?我想乘长风到月 宫上去看个究竟,但有担心经不住月宫上的寒冷。月下起 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温暖的人间呢。
月光转移,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的透进雕花
的门窗里,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 憾事,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才月圆呢?人生总 有悲欢离合之事,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只 希望别离后的人能各自珍重,长期珍摄,可远隔千里,共 浴月光,同赏皎月。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 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 一问,问得更加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 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 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诗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冷清 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再现 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
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 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 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 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造成一种和谐的美。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太和三年进 士及第。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得罪当权,所以不为 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浪迹于江湖,饮酒赋 诗以自谴。他做诗技巧甚高,文字鲜明华丽,却又充满了 对人生的感慨,在晚唐中自成一格,为了别于杜甫,世称 “小杜”。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 唐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激烈的斗争中,李在政治上受到压 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 诗有的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 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 为后代读者喜爱。这类诗中,尤以写相思、写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 迷离、优美动人。有《李山义诗集》。
最新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精品课件
第十九页,共44页。
19
首联:“相见”句: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相见难,所以相别 之时更加难舍难分了。两个“难”字凸现出两人情深意厚。
“东风”句: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情别绪(líqíng bié xù),
景语亦颔情联语(。hàn lián):是警句。春蚕吐丝,到死才吐尽;蜡炬成灰, 烛泪才流干。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 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 之间颈生联死:不写渝女的子爱离别情后,的比担心喻。新既奇担巧心容妙颜。变老,又担心男人一人在外,夜里读
第二十三页,共44页。
23
晏 殊(991——1055):北宋著名的 宰相、著名的词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 童(shéntóng)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一生 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 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 语雅丽,词集名《珠玉词》。
第二十四页,共44页。
24
体裁(tǐcái)介绍
第三十二页,共44页。
32
第三十三页,共44页。
33
前人曾有论: “中秋 (Zhōngqiū)词 自东坡《水调 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第三十四页,共44页。
34
背景简介:
《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 “中秋(Zhōngqiū)词”,是作者任密 州知州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 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 山城”密州,已经整整5年了。政治 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词 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 遣愁绪。
31
名句(míngjù)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sì céng xiāng shí)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 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 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 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 济于事(wú jì yú shì),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 “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 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 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 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 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 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 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 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 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29张PPT)
掌握字词的读音
汉塞(sài) 鬓(bìn) 探看(kān)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
候骑( jì)
浣溪沙(huàn)
燕然(yān)
(一)学习《使至塞上》 介绍作者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世 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苏东坡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
“蜡炬” 句用蜡烛作比 喻,却不是单 一以蜡泪比拟 痛苦,而是进 一步以“成灰 始干”反映痛 苦的感情众生 相随。
的思念如同春蚕吐死,
到死不休。“蜡炬成灰 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
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
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 烧成了灰烬方才流尽一
春蚕”句表现的追求是
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 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
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学习《泊秦淮》
介绍作者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 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
唐杰出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名作 品有《阿房宫赋》《过华清宫绝句》《 赤壁》等。有《樊川文集》。
理解文题
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三)学习《无题》 介绍作者
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演讲人姓名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使 至 塞 上 唐 ·王维
背景资料: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出塞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融情于景的手法中,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既似恬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感触。
名句赏析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使至塞上 ——五言律诗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版)上册第24 课诗词五首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词文学常识2、理解诗词思想内容以及情感3、领悟诗词重点语句教学步骤一、《使至塞上》1、王维简述王维,字摩诘,蒲州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史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苏轼称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文体①诗歌格律:五言律诗②内容:边塞诗3、诗歌内容分析①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叙述自己出使边塞的经过(叙事)②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描写边塞情势。
“征蓬”意为飘远的蓬草,暗示自己奉命出使边塞,远离繁华喧闹的长安,心有孤寂凄凉的感受。
“归雁”意在渲染秋日的凄冷肃杀,“胡天”意指荒凉偏远,荒无人烟的塞外。
“征蓬”、“归雁”、“胡天”3种诗歌意象隐含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情感③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日落时分边塞所见,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画面壮阔,意境雄浑)。
王国维称其“千古壮观”名句。
④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照应诗题与起首。
4、诗歌主题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同时表现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二、《泊秦淮》1、杜牧简述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文学家,擅长七绝,世称“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代表作《阿房宫赋》、《江南春》、《赤壁》。
2、诗歌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逐渐走向没落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黯淡。
于是产生忧时伤世的思想,《泊秦淮》就是在如此的思想基础上产生。
3、诗歌内容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描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以及岸沙的情景,描绘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情境。
轻烟弥漫江面,月光流淌于秦淮河两岸的沙滩给予人朦胧凄美的印象,江水寒冷,月光冰凉如江水,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落寞。
夜泊秦淮近酒家----暗点秦淮河之地的繁华富庶,为灯红酒绿之地。
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主题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诗词五首》中的主题思想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 对离别的感慨,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和人文关 怀。
艺术手法分析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 物来表达思想、情感或描绘形 象。例如,“君当作磐石,妾
当作蒲苇。”
拟人
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形态、 情感或动作。例如,“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某 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例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排比
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意义 相近的句子来加强语势。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延伸阅读推荐与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07
教师总结与课程评价
教师对本课内容的总结
内容深度
本课主要涉及了诗词的韵律、意 境和情感表达,通过五首经典诗 词,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词的美
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03
诗词主题探讨
主题思想概述
01
《诗词五首》收录了五位不同时 期、不同风格的诗人的作品,主 题涵盖了友情、离别、山水、田 园等多个方面。
02
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意象和语言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 会的感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和时代背景。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观赏咏月诗词。
2、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适应。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这首词上段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关于天上仙境的奇想。
作者把〝人间〞与〝天上〞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同时毫不模糊地回答。
〝何似在人间!〞充分麦达出作者流连人世,热爱人一辈子的思想感情。
下段写望月怀人,感念人一辈子的离合无常。
结构上,推开一层;写法上,亦月亦人。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并非一样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刻、空间以及人一辈子如此一些重大咨询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域的丰富和阔大。
2、教学重点学会观赏咏月诗词3、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初一学生对词不生疏,关于诗词的积存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专门喜爱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存的局限,又使他们关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
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投影仪、光盘、录音机和flash的运用,激发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五、网络资源六、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了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节日,什么节啊?〔中秋节〕中秋节有如何样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中秋之夜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呢?〔又圆又亮〕我们一样用中秋月亮的大、圆来比喻什么?〔团圆〕那么,当月圆之时独在他乡的感受会是如何样的呢?〔孤独、孤寂〕用曾经学过的诗句概括一下那种心情〔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想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想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课文复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复习【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胡天:指西北地区。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乐妓。
百花残:百花凋零。
晓镜:早晨照镜子。
无多路:没有多远。
殷勤:热情而周到。
探看:探望,慰问。
把酒:举起酒杯。
把,举,拿着。
宫阙:宫殿,古时帝王宫殿门前有反阙,所以称宫殿为宫阙。
琼楼玉宇:指神话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这里指代明月。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3.背景链接《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
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水调歌头》课件1
chán shèng
juān
琼楼玉宇 : 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这里指月 中宫殿。 朱阁: 朱红的阁楼。 绮户: 雕花的门窗。 婵娟: 美好的样子,这里之明月。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水调歌头
把酒望月
对月怀人
欲等琼楼玉宇 把酒望月 矛盾心理
留恋美好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对月怀人 豁达心胸
课文小结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 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 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
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布置作业
1.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
2. 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 柔美的。课后将本文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 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比较阅读。 3.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之中。
2. 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
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
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 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
退出
語文
水调歌头
苏轼
目录
01
情 境 导 入
02
学 习 目 标
03
整 体 感 知
04
研 读 课 文
05
课 文 小 结
06
布 置 作 业
情境导入
《水调歌头》这首词千古传诵,王菲就曾经
将它唱出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感受中
秋佳节时月圆人未圆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诗歌内容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 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 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 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 曲调,借陈后主之事,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 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 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 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11
名句赏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了曲笔的手法,表面上是在斥责商女,实 际上是在指责坐中听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 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针砭时 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18
本文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本首诗抒写了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全诗抒情回 环往复,深沉婉转,双关语及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形象贴切,生动深刻。
19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0
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 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以 词著名于文坛,尤擅小令, 有《珠玉词》,存有一百三 十余首词,风格含蓄婉丽, 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 致,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 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 都护在燕(yān)然。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 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王 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 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 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 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 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 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 独到的造诣。著有《王右丞集》。 4
7
写作背景
泊秦淮
《后庭花》,即 《玉树后庭花》,据说 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 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 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 正寝了。可是,如今又 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 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 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 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8来自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 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 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
9
修辞:互文
指古诗文的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 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诗歌内容
首联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记事写景之中 微露失意情绪。三、四两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 之感。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壮阔雄奇的景象,境 界阔大,气象雄浑。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首将正在燕 然前线作战。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 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 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 然。 5
这首诗有两个画面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 点?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既突出了边塞气氛,又再现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 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6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流传的名句。诗
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 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 壮观”的名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特点。
诗词五首
1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2
写作背景
737年(开元二十五 年),王维奉命赴西河 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 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 作。这是一首纪行诗, 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 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 使途中所见所感。 3
15
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爱情诗。首句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二 句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三、四句是脍炙 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重心,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 相以。五、六句想象被怀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离 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结尾说 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 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如此解说,则这场恋爱必是难 有成果的苦恋。此诗乃义山诗中最为传诵的名篇,缠绵 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12
本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 讽刺了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
苟且偷安的丑态,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13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14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 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 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 南沁阳),祖辈迁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 杜牧合称“小李杜”,与 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16
双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 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 方式。 诗中哪两句运用了双关修辞?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17
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 丝,蜡烛烧尽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 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它还寓含着一种 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 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 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21
诗歌内容
这首词大约写于某次宴饮歌乐之后。词中透露出 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把酒而唱新词,本是开心的雅事, 但却忽然想到节气可复而人生不可复,亭台依旧而人之岁 月已逝,遂对乐景而生悲怀。这是晏殊式的人生反省,在 不经意间淡淡泛出,强烈地撞击着智慧人类的心灵,引发 人灵魂的悸动。晏殊冷静地深思,当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感 觉掠过心际时,他没有绝望,只是一缕高贵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