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易》文本
周易程氏传正文
周易程氏传正文
程氏传是二十四史之一,它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六经之一的《周易》由周文王创作,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哲人、
大君。
程氏传涉及周文王之子程颐与周襄王结拜为叔侄、程颐代经学习、程颐和窦文仲在管仲统治时期所做的活动等事宜。
程颐原为周文王之子,后来被窦文仲应命分封加州太守。
程颐在
加州造化,把老子、易经、《诗经》、《书经》教授给百姓。
在此期间,程颐又学习到《易》,也研究出《易典》的诠释,他的著作《易典》一路盛行至今。
随着周襄王登基,程颐受命晋太原,管理规模更大的地理范围。
程颐改造了政治制度,把经学教育推广开来,使得立法、政教、行政
等活动宣扬更加规范化、有序化。
程氏传还记录了程颐及其弟子窦文仲在管仲统治时期所做的活动,程颐为管仲建议将近三百种习俗整理为《礼》,以建立一种精神支撑、共同遵守的社会秩序。
管仲时期,窦文仲提出了以道德法令为核心、
实施包容性管理的统一方针,远超出了上一代所能尝试的管理方法。
程氏传中有关于程颐和窦文仲的事迹,也记载了他们在晋国建立
新政府,为社会秩序和理想设定更高的标杆的行为。
程氏传属于二十
四史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也说明了春秋时期老子思想和易经学说的影
响力,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医古文周易三则原文及翻译
医古文周易三则原文及翻译从古至今,周易是中国十二典籍中最受重视的一部。
它是一本包含了各种玄学道理和传统文化的古老书籍。
在众多经典中,有三则原文和翻译深受世人推崇。
它们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理,是人们思考,了解和探索文化深处的经典资源。
首先是《易大畜小畜》原文和翻译:“没之有,益者天之道也。
柔弱胜刚强,德之长也。
”翻译过来便是,低调的才是有利的,是上天的法则;柔弱胜过刚强,是美德的长久之路。
其次是《易坤》原文和翻译:“顺其自然,能久也。
自然畅无碍,其道久也。
”翻译过来便是,顺应自然的话,可以持久久;自然畅通,他的道理永远不变。
最后一则是《易复》原文和翻译:“变易在石,吉凶可见。
变易在人,吉凶难测。
”翻译过来便是,石头能够表示变化,可以观察到吉凶象征;人的变化,很难判断出吉凶吉凶。
从这三则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的道理深刻而复杂,探讨自然界变化与吉凶象征,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真知灼见。
它提出了“柔弱胜刚强”、“顺其自然”和“变易在石及人”的论点,指导人们正确面对万物变化,勇敢探索未知,有效避免吉凶可见和难测之中的不确定性,寻求自由自在。
一直以来,周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它的古老书籍不仅是古代传统的珍贵文献,也是玄学研究的宝藏,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学者和读者们的珍视,其原文和翻译也被广大群众所推崇,弘扬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要想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周易,掌握它的深刻与多样性,我们必须打开一扇窗口,望着古代的传统文化,去认识它的精髓,去搜索它的种种秘密。
它不仅仅是一本古老书籍,也是探索人类思想深处的宝藏。
让我们踏上一段探索的旅程,开启一段寻找真理的探寻之旅,深入了解周易,发掘它里面隐藏着的深度。
古老而珍贵的文化经典,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它涵盖着无穷的智慧和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而《医古文周易三则原文及翻译》正是周易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文字,在古老的周易传统中,它们承载着无穷的人文精神,激发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拥抱真理,去运用真理。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全文《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三字经》全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周易》文本
据《国语·楚语》: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
古者民神不杂。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
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
蒸享无度,民神同位。
民渎齐盟,无有严威。
神狎民则,不蠲其为。
嘉生不降,无物以享。
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
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
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
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寔上天,黎寔下地。
’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
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乾卦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疏]正义曰:“乾”者,此卦之名。
谓之卦者,《易纬》云:“卦者挂也,言县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
”但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乃谓之卦也。
故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
但初有三画,虽有万物之象,于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下之能事,故六画成卦也。
《易传》全文及翻译
《易传》全文及翻译(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今译: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
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
(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
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
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
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
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
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
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
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
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
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
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
(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二)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今译: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
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
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
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
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
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
周易-文言传
周易·文言传2010-12-08 13:52醉醒堂周易文化中心刘大钧字号:T|T周易·文言传①原文:“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②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③初九曰:“潜龙勿用。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④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⑤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⑥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⑦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
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覩。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⑧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⑨注释:①文言:对“文言”二字之义先儒众说不一,一、乾坤为门户,以文说乾坤;二、依文而言其理;三、因卦爻辞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四、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五、单就卦爻辞而推衍之,故曰“文言”,等等。
笔者以为当依文言理之说近实。
②元:开始。
长:训首,君。
亨:古文字有祭祀之义,此训为通。
嘉:美。
古者婚礼称“嘉”。
会:聚合。
利,本指铦。
“利”从刀主分,分故能裁成事物使各得宜;“利”从禾。
禾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如《说文》所言:“利……和然后利,从和省。
《周易》全文及翻译(完整版)
《周易》全文及翻译(完整版)周易《易经》,全名为《易经纬度卦辞象传》或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典籍,是周朝人所创作的一部哲学经典。
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即《卦辞》和《象传》,共有64卦,每卦又有六爻。
本文将为您呈现《周易》的全文及翻译(完整版)。
第一卦乾卦《乾(qián)卦》上九,井谷尽,无咎。
翻译:《乾卦》上九,井谷干涸,没有危险。
《乾卦》乾为天,为阳刚之象征。
其性格刚健、刚直,象征创造、力量、成就、刚强以及激烈的行动。
乾卦象征无限,天地万物都是从无中而生。
上九爻表示是乾卦最高的阶层,也表示了乾卦阳刚之气到达顶峰,万物成熟。
第二卦坤卦《坤(kūn)卦》九四,屯(tún)龙(lóng)有凶。
翻译:《坤卦》九四,乌龙遇到凶险。
《坤卦》坤为地,为阴柔之象征。
其性格温和、贤淑,象征接纳、包容、忍让、顺从以及安稳、柔软。
九四爻表示坤卦中居中的位置,表示稳固的状态,但也暗示了有可能遭遇到意外的不幸。
第三卦屯卦《屯卦》六三,屯其膏(gāo)。
翻译:《屯卦》六三,积蓄能量。
《屯卦》屯为水雷屯,为动起来的能量。
其性格内敛、爆发力强,暗示潜存的激动和动荡,象征善于积蓄能量的状态。
第四卦蒙卦《蒙卦》九四,击蒙(mēng)不(bù)利(lì)残(cán)贞(zhēn)。
翻译:《蒙卦》九四,击溃不利,应该保持正直。
《蒙卦》蒙为山水蒙,象征启蒙和教育的过程。
其性格迷惑、冒险,表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模糊不清的阶段。
九四爻表示发展到较高层次,但面临了不利的状况,必须要坚守正直,才能度过困境。
第五卦需卦《需(xū)卦》上六,需(xū)有孚,兑(duì)\.翻译:《需卦》上六,虽然有需要,但必须要诚信。
《需卦》需为水雷需,为行动发动的起点。
其性格需求、要求,表示有所需求但需要通过诚信才能实现。
上六爻表示需卦最顶层,虽然面临需要,但只有通过坚持诚信,才能达到所求之物。
易传全文带解释
易传全文带解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易传.系辞推演天地之数、阴阳之理的大衍之数为五十,在实际占筮过程中只用四十九数。
第一步操作:将象征着阴阳未分、天地浑沌之时的太极四十九根蓍草一分为二,分置左右案头,象征着太极生成了两仪,左边的一族象征天,右边的一族象征地。
第二步操作:从左右两族中分别取出一根,将取出的两根悬挂于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着天地合气、阴阳交合而生人。
第三步操作:将左右两族蓍草分别每四根一组的数出,以象征寒来暑往的春夏秋冬四季。
第四步操作:将左右两族间四数过之后的奇数余数与悬挂在指间的其中任意一根合并在一处放置一旁,悬挂的另一根蓍草继续参与剩下的蓍草进行第二变演算,这象征着为了调整太阳、太阴不齐之周期积至三年需要设置一个闰月。
以上算是完成了第一变。
五年需要设置两个闰月,因此在第二变中需要继续重复第一变的步骤,即再扐再挂。
如此三变才能求得一爻。
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天数有五个,地数也有五个。
天数为阳数,地数为阴数。
天地之数各秉五行,也各有相合: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
天数之和为二十五,地数之和为三十,天地之数的总和为五十五。
六气回旋以成四时、五行化生以成万物,此所以形成了万千变化有竦然而接神灵之想。
老阳之时,正策数为三十六,一卦六爻,乾卦的策数是三十六乘六,得二百一十六;老阴之时,正策数为二十四,一卦六爻,坤卦的策数是二十四乘六,得一百四十四。
周易全文--易经全文原文
周易全文--易经全文原文《周易》全文:---传统上易经即指周易,故此文即《易经》全文上经01.乾(卦一)ⅰⅰ(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雲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易经全文及白话
易经全文及白话2022-08-29 发表于湖北《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之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第一卦:《乾卦》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
'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易文言文解释
易文言文解释t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t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之谓化成天下。
t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t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分天下为十有二,以象十有二月。
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二十有八宿以象二十八舍。
因而重之,以象周天;故六十四卦。
t 天地絪蕴,而化育万物。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六位时成,八卦而变。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风雷相薄,乃相召也;水火相灭,准绳不可胜用也;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逆顺,成败之建也。
t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者,太极之两仪也。
阴阳者,一太极也。
性含万象,道冠群形。
形变万殊,性含其中。
天地之动静,神明之虚实,万物之变化,可得而言者,着此矣。
t 至于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所谓卦者,列也,列而成章。
所谓象者,像也,莫大乎天地之形容,故天地之道,可以形容,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t 太极既立,两仪生焉。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画而成卦,八卦而成章。
然则乾坤定位,以中央为土;后天八卦,乃以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兑西。
艮东北、巽西南。
离西北、坎东南。
是也。
t 夫干刚而上行,故云行;坤柔而下行,故云履。
动静以合,阴阳以开,而天下定矣。
t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t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t 夫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春秋古易:《易经》解《老子》
春秋古易:《易经》解《老子》
道生一,一即太极。
一生二,二即乾阳坤阴,乾父坤母。
二生三,乾父坤母生三对夫妻卦,即震巽、坎离、艮兑。
三生万物,三对夫妻卦阴阳推荡交替而成六十四卦,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四时成万物生生不息也。
“曲则全”,阴盛则阳曲于阴,阳藏于阴,保合太和乃利贞。
“枉则正,洼则盈”。
坎为狱,为沟渎,阴盛则阳陷于阴为坎,阳入牢则“枉”“洼”。
阳陷于坎而出于坎,枉则正,洼则盈。
“敝则新”,兑为阴盛、为敝,阴陷阳,阴盛阳衰,故曰“敝”。
阴盛必衰,阴衰阳始,生生谓之易,日新其德,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阳盛为多,阳盛生阴,阴消阳,阳将陷入阴,多则惑。
阳衰极为少,阳衰必反始,少则得。
阳盛必衰,阳衰反始,物极必反,阴阳之道也天之道,天之道一也,君子顺天之行而无忧,“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阳主始,阴主终。
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无阳则万物不生,阳无阴则万物不成,阴阳相成,“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不争阳之主,阳不争阴之终,“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
“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几”通“智”。
阴盛为恶,阴盛则阳藏于阴为坎,坎为水。
阳陷于坎而出于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学易文言文翻译注释
易,古之圣贤所创,载道之书也。
文言文,古汉语之文也。
学易者,必通文言,方能窥见易道之真谛。
然文言文晦涩难懂,非一日之功可成。
故此,特为学易者整理《学易文言文翻译注释》,以助其深入浅出,领会易理。
一、《周易》原文《周易》分为上经、下经,各有六十四卦。
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以下为《周易》原文之一卦:乾:元亨利贞。
二、文言文翻译乾:大也,纯阳之卦也。
元亨利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亨,利贞,利见大人。
三、注释1. 乾:大也,纯阳之卦也。
乾卦为八卦之首,象征天,为纯阳之卦,代表宇宙万物之始。
2. 元亨利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亨,利贞,利见大人。
元亨利贞为乾卦之卦辞,意为大哉乾元,为万物之始;亨通,有利,守正,有利于大人。
四、《周易》其他卦例1.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坤:地也,纯阴之卦也。
元亨利牝马之贞: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亨,利牝马之贞,利牝马之利。
注释:1. 坤:地也,纯阴之卦也。
坤卦为八卦之终,象征地,为纯阴之卦,代表万物之成。
2. 元亨利牝马之贞: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亨,利牝马之贞,利牝马之利。
坤卦之卦辞,意为大哉坤元,为万物之生;亨通,有利于雌马之正,有利于雌马之利。
五、学易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1. 熟悉文言文语法:文言文语法与白话文有所不同,学习易者需熟悉文言文语法,如主谓宾结构、四字短语等。
2. 理解字词含义:文言文中,很多字词具有多义性,学习易者需根据上下文理解其确切含义。
3. 分析卦象:易卦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都有其象征意义,学习易者需分析卦象,领会卦意。
4. 理解易理:易学博大精深,学习易者需不断领悟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总之,学易文言文翻译注释,旨在帮助学易者更好地理解《周易》原文,领会易道真谛。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位学易者都能在易学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001预:《易》通例
001预:《易》通例此章为预告,无实质内容。
时间精力有限,暂做目录。
珍惜时光,尽早移步。
1.太极2.两仪3.四象4.八卦5.六十四卦6.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7.卦辞、爻辞、彖辞8.上、下经(上:30章、下:34章)9.十翼10.卦时11.爻位12.三才:天、人、地。
13.当位、不当位14.中15.乘、承、比、应。
16.同斥,异合。
17.二体18.错卦、综卦、互卦。
19.变爻、动爻。
20.本卦、之卦。
21.六七八九与筮法22.易图23.太极图24.河图洛书25.先天八卦方位图26.后天八卦方位图27.十二辟卦方位图28.二十四方位图29.卦气图30.六十四卦方圆图31.八宫卦图综上:《易》通例大致这么多。
知识可以花一点时间学习,但是智慧是不能单靠时间积累的。
前几天读了《坛经》和《金刚经》,给人的感受:经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
最为致命的困难是:明知有利却不做,明知害人害己而为之。
很多时候不想写东西的原因:懒得理会,一切自有定数。
王阳明说得好啊:知行合一。
我们不必苛责其他人,只有自己改变。
时代在发展,不用批判或是崇拜,时代的主题迂荡而笃行,不过各安其分。
《国富论》也可,《资本论》也不错。
世界本无区别,人而名之。
这个世界,唯有变才是唯一不变的。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不知何时才会着手,也许不会浪费那个时间。
如《石头记》,残缺才是唯美,露骨方为真知。
就写这么多。
春秋《易》文本
现已确知的最早的《易》文本,是马王堆出土的帛《易》,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年间的文本。
战国以前的《易》文本情况怎样,目前还是不清楚的。
《左传》和《国语》共记载筮案二十二例二十七条,卦象和卦爻辞出现五十一处,涉卦三十一种,考察这些筮案能对春秋时期《易》文本的情况,作具体地把握。
一、春秋《易》文本的结构1.春秋《易》文本的整体已是六十四卦卦,是已知的各种《易》文本的结构单位。
《左》《国》中各卦的卦象符合,一律是“—/--”符号的六联体。
这种情况表明,各筮案所用之《易》文本,其卦象皆为一卦六爻的形式,由此而内在地规定了春秋《易》文本必已是六十四卦整体。
因为,二元符号的六体排列,总有且只有六十四种排列形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春秋《易》文本采取“—/--”六联体的卦象表达形式,只有在六十四种排列已经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正如干支计时只有在干支整体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一样。
因而春秋《易》文本必然是由六十四个卦单位组成的整体。
筮案也广泛地运用了八卦取象的解卦方法。
即以两个“—/--”三联体相重为一个卦象的“—/--”六联体,对《易》文本的卦象进行解释。
这种方法的运用,也必以六十四卦的存在为前提。
否则,八卦相重的复合解释,立即会则到障碍。
它从另一角度内在地证明,筮案所据《易》文本已是六十四卦的整体。
近年来发现了数量可观的考古筮数,它们多以六个数符一组,为一卦六爻的数符形式。
六个数符按奇、偶性质进行简并,②其结果必然是“—/--”六联体的形式,也必然是以六十四卦为结构整体。
因此,考古筮数以实物证据显示,《易》文本的六十四卦结构可远溯至商殷、先周时期。
而马王堆帛《易》直接就是六十四卦。
这早于或晚于春秋之世的《易》文本皆六十四卦,春秋《易》文本岂能外乎?《周礼·春官》论《连山》、《归藏》、《周易》云:“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指明六十四卦的整体结构是诸《易》文本的一般模式,春秋《易》岂能异乎?2.卦名、卦象和卦爻辞,已是春秋《易》文本的结构要素《左》《国》各例筮案的陈述,都将卦名、卦象和卦爻辞作为内容。
上古之《易》
上古之《易》上古之世,无所谓《易》也,但后世之《易》,实本于庖羲。
故《周官》掌太卜者有三《易》之称,因周以《易》名,遂追谥《连山》《归藏》皆谓至易。
余所谓上古之《易》者,亦援斯义而追称之耳。
溯自庖羲一画开天,其时虽文字未兴,而结绳为治,已有等级伦秩之可观。
《系传》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条理井然,而“观法于地”暨“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已能将地之所有,分析观察,颇如近世科学家区地文、地质学为二类,此岂欧洲人所谓上古时代野蛮酋长之可比拟哉。
“以佃为渔”,虽未脱游牧之风,而政治亦已斐然可观矣。
况八卦成列,有形、有象、有声,实已具备文字之作用。
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益之以编发,固已肆应而不穷矣。
此庖羲之易,所以为我国文化之初祖也。
“庖羲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是已由游牧时代而进于农商,且规模宏远,政教并行。
又尝百草以御疾灾,民无夭折,创制显庸,泽及万世。
然其时文字未兴,所赖以为政治之具者,实维庖羲所遗传之卦象。
度神农氏必有所增益而变通之,是名《连山》。
相传以重艮为首,经卦皆八,重卦皆六十四者也。
故神农为炎帝,亦号列山氏。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盖至是文明日进,制器尚象,人事日繁,而旧有之八卦,不足以应用。
于是广卦象为六书,而文字以生。
益以天干地支,而阴阳五行之愈精。
吹律定声,民气以和,而礼乐以兴。
本黄钟以定度量权衡,治历明时,定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绝地天通,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而《易》之为用,益无乎不备。
故黄帝之《易》曰《归藏》,以坤乾为首者也。
尧舜继黄帝之后,于变时雍,垂衣裳而天下治。
今读《系辞》下传之二章,上古进化之历史与三《易》之源流,可概见矣。
此上古之《易》也。
易的文言文意思
易的文言文意思《易》,上经三百八十四爻,下经三百八十四爻。
易的文言文翻译【 1】《易》,上经三百八十四爻,下经三百八十四爻。
(每卦由六个爻组成,共六十四卦,故称)《彖》上说:“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相耦,八卦相荡。
”《彖》上说:“美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这是《易经》上经的第一章。
《象》上说:“至哉坤元!乃顺承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易经》下经的第一章。
(《彖》上、《象》上,为上下经两篇。
)【 2】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崇于中者,知通天下之志。
《易》:“有不吉,悔亡。
”不吉而能敬之,凶丧之。
大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大矣哉。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系辞传》:“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安国注:“学,谓七十以上也。
”孔颖达疏:“易,即《易经》,本易道广大,圣人推本,崇广其义而言也。
言加我数年,七十已外学习易道,皆可免犯大过。
”【 3】圣人作易,设卦观象,系辞焉以断吉凶,刚柔相摩,变在其中矣。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也;所乐而玩者,辞也。
【 4】象以比拟为之者,天地之象也;以书言者,乾坤之辞也。
言近而指远者,乾坤之辞也;体重而施轻者,乾坤之义也。
【 5】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圣人之于万化也,则心为使者,以知来物之情;其应乎世也,则口为辞者,以明去物之用。
是以蓍龟为用,易筮为体;故蓍龟者,卜筮之原也;易筮者,占验之本也。
【 6】《系辞传》:“子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又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又曰:“是故夫易一也,分而为阴阳,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7】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
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125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作者:杨朝明等;导读:文传君【导读】本篇孔子专论经书教化。
孔子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社会调研和政治实践后,自卫反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集古之大成,为后世文化奠基。
孔子首先通论六经之教,分别指出六经之教的益处与不足,认为只要趋益除弊,就能充分理解、中正的把握六经。
孔子还阐述了天地之教的内涵,天地之间的四时周流、风霜雨露、繁育万物实为天地的无言教化,圣人秉清明之德,效法天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施惠万民,福泽四方。
这段材料对于研究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研究孔子的经书教化思想有重要价值,天地的无言之教和圣贤的经教文教,有机融合,共同协调着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
对我们当今每一位学人而言,从这段话也能悟出自己的治学方向和修身要求,圣人真是“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啊。
【家语原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天有四时者,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无非教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
是故,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
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
‘矢其文德,协此四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已确知的最早的《易》文本,是马王堆出土的帛《易》,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年间的文本。
战国以前的《易》文本情况怎样,目前还是不清楚的。
《左传》和《国语》共记载筮案二十二例二十七条,卦象和卦爻辞出现五十一处,涉卦三十一种,考察这些筮案能对春秋时期《易》文本的情况,作具体地把握。
一、春秋《易》文本的结构以《左》《国》筮案为对象,与传世本《周易》相对照,并参考马王堆帛《易》和其他资料①,可以发现春秋《易》文本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1.春秋《易》文本的整体已是六十四卦卦,是已知的各种《易》文本的结构单位。
《左》《国》中各卦的卦象符合,一律是“—/--”符号的六联体。
这种情况表明,各筮案所用之《易》文本,其卦象皆为一卦六爻的形式,由此而内在地规定了春秋《易》文本必已是六十四卦整体。
因为,二元符号的六体排列,总有且只有六十四种排列形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春秋《易》文本采取“—/--”六联体的卦象表达形式,只有在六十四种排列已经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正如干支计时只有在干支整体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一样。
因而春秋《易》文本必然是由六十四个卦单位组成的整体。
筮案也广泛地运用了八卦取象的解卦方法。
即以两个“—/--”三联体相重为一个卦象的“—/--”六联体,对《易》文本的卦象进行解释。
这种方法的运用,也必以六十四卦的存在为前提。
否则,八卦相重的复合解释,立即会则到障碍。
它从另一角度内在地证明,筮案所据《易》文本已是六十四卦的整体。
近年来发现了数量可观的考古筮数,它们多以六个数符一组,为一卦六爻的数符形式。
六个数符按奇、偶性质进行简并,②其结果必然是“—/--”六联体的形式,也必然是以六十四卦为结构整体。
因此,考古筮数以实物证据显示,《易》文本的六十四卦结构可远溯至商殷、先周时期。
而马王堆帛《易》直接就是六十四卦。
这早于或晚于春秋之世的《易》文本皆六十四卦,春秋《易》文本岂能外乎?《周礼·春官》论《连山》、《归藏》、《周易》云:“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指明六十四卦的整体结构是诸《易》文本的一般模式,春秋《易》岂能异乎? 2.卦名、卦象和卦爻辞,已是春秋《易》文本的结构要素《左》《国》各例筮案的陈述,都将卦名、卦象和卦爻辞作为内容。
因此,它们所据之《易》文本,其结构必以卦名、卦象和卦爻辞为要素。
其中卦名一概为实词,卦爻辞皆为语句,它们都有语义可寻,因而春秋《易》文本具有语义对象文本的性质。
但卦象不是语言符号,没有独立的语义,是语义对象文本中的非语义成分。
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共属于同一文本,是《易》的独特的品质,在春秋之世已是如此。
《左传》筮案十九例二十四条的陈述,卦名、卦象和卦爻辞俱全。
其卦名和卦象的搭配,全与传世本《周易》相同。
其中十一例十六条明言出《周易。
》,其名、其象、其辞皆对应于传世本《周易》,可知传世之《周易》在春秋之世已成,且名、象、辞的结构俱有。
高亨先生有“疑筮辞在前卦名在后”[3]之虑,此虑至少应向春秋之前的时代而发。
[!--empirenews.page--]《国语》筮案三例,只有卦名卦爻辞而不见卦象与之联出,应是行文时的省略,不能当作是春秋《易》文本没有卦象的证据。
三则案例中,共出现《乾》、《否》、《泰》、《屯》、《豫》五卦,前四卦卦象亦见于《左传》,可证《易》文本本有卦象,仅引用时省去。
3.春秋《易》文本没有爻称爻称是对卦中之爻的指称。
它由一个表现爻性的字符(六或九)和一个表现爻位的字符(初、二、三、四、五、上)联缀而成,用于对爻的命名,这个命名是具有唯一性的,不会用混。
传世本《周易》中,爻称是一种结构要素,标写在各条爻辞之前,但通观《左》《国》全部筮案,却全无爻称字样出现,亦无运用“爻性”和“爻位”解卦的痕迹,可知春秋《易》文本没有爻称。
高亨先生曾经指出:“《周易》古经,初始殆无爻题。
”④爻题就是爻称,这个“初时”,至少应包括整个春秋时期。
有了爻称就能直呼其爻,它的功用是定爻。
但没有爻称不等于没有定爻方法。
最初的易学是占筮形式,定爻方法随占筮而转移;随占筮而转移的东西,当然不需要固定为文本的结构。
这是《易》文本原为占筮之书的重要的内证。
根据《系辞》记述,占筮法则有成卦之法和变卦之法两种,成卦之法用于确定所筮之卦,变卦之法用于确定所筮之爻。
因此,在《易》文本尚无爻称之时,定爻就是变卦之法要解决的问题,变卦是在本卦形成之后,通过解并筮数求出之卦的占筮操作,其语言陈述可概括为变卦句型“《A》和《B》”的形式,其中:《A》为本卦,《B》为之卦。
对比本卦和之卦,就能直观发现本卦中的各爻,在之卦中发生了何种变化。
如果本卦中的变异之爻不只一个,占筮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局面,此时占筮就须中止而重新再筮;如果本卦变异之爻只有一个,该爻在《易》文本中的位置是唯一确定的,占筮的结果就不会出现矛盾。
因此,变卦句型“《A》之《B》”具有定爻功能,唯其如此,占筮才能完成。
[5]故而《左》《国》中的变卦句型几乎全是关于一爻变卦的,其定爻功能与爻称相同,以至可以获得以下等式:《左·庄二十二年》:《观》之《否》=《观·六四》;《左·闵元年》:《屯》之《比》=《屯·初九》;《左·闵二年》:《大有》之《乾》=《大有·六五》;《左·僖十五年》:《归妹》之《睽》=《归妹·上六》:《左·僖二十五年》:《大有》之《睽》=《大有·九三》;《左·宣六年》:《丰》之《离》=《丰·上六》;《左·宣十二年》:《师》之《临》《左·襄二十五年》:《困》之《大过》《左·襄二十八年》:《复》之《颐》《左·昭五年》:《明夷》之《谦》=《明夷·初九》;《左·昭七年》:《屯》之《比》=《屯·初九》;《左·昭十二年》:《坤》之《比》=《坤·六五》;《左·昭二十九年》:《乾》之《姤》=《乾·初九》;《乾》之《同人》=《乾.九二》;《乾》之《大有》=《乾·九五》;《乾》之《夬》=《乾·上九》;《坤》之《剥》=《坤·上六》;[!--empirenews.page--]《左·哀九年》:《泰》之《需》=《泰·六五》。
以上列举确凿无疑地证明,在没有爻称的情况下,一爻变卦句型的陈述具有相当于爻称的功能。
但这种功能的发挥要依赖于占筮操作,在实现占筮过程中发生,故而在占筮易的文化背景中,《易》文中没有爻称是当然的。
筮案中,还有两例变卦句型“《A》之《B》”,陈述的是非一爻卦的情形,它们是:《乾》之《否》;(《国·周语下》) 《乾》之《坤》;(《左·昭二十九年》) 第一例是不可定爻的,其文“配而不终,君三出焉”不见于《周易》,当文出别《易》,对应于何种筮法尚无可知。
第二例是《周易》筮法中的特例,具有定爻功能,《乾》、《坤》两卦互变都唯一地确定其本卦的“用爻”。
在朱熹的《易学启蒙》中就已经明确了此特例的占法:“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
”此特例再度表明,定爻依赖于占筮,占筮易时的《易》文本当无爻称。
以句型“《A》之《B尸的一爻变卦来定爻的格局,至战国时期已经结束,马王堆帛《易》文本已有爻称,今本《象》、《彖》、《系辞》等传中亦有爻称。
爻称进入《易》文本,是易学自身的质变在文本结构上的反映。
表面上看,它只是在文本中添加了一个爻的称谓,免去了变卦之累而直呼其爻,实际上,它标志着《易》文本对于占筮的解放成为独立的解释对象。
爻称对于占筮易学是无所谓的,因为占筮定爻依赖于筮法,占断解释要参照祈筮。
但爻称对于学术易学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每爻都是一个研究对象,都[1][2][3][4]下一页是可具独立意义的思想主题,需要有一个名字称呼。
于是,《易》文本转化为独立的思想理论的典籍,占筮的脐带脱落了,“孩子”长大了,爻称即是爻的冠礼。
4.春秋《易》文本没有上下卦的标称传世本《周易》具有上下卦的标称结构,每一卦的卦象皆被注明区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别以乾、坤、震、巽、离、艮、兑之名称之,形成“X下X上”的标称格式,如三乾下乾上、离下坎上等等。
春秋《易》文本则没有如此标称。
根本原因是筮法春秋易学的基础仍是占筮易,筮法是占筮的法则,无论是成卦之法还是变卦之法,都只与“一/一”六联体相关,没有与三联体打交道的位置,故而文本中无此结构。
有些筮案的解释中已经有了关于上下卦的议论:《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
(《僖十五年》) 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昭元年》) 雷乘乾曰《大壮》。
(《昭三十二年》) 它们能够说明,取象释卦在春秋时期已经盛行,却不能说明上下卦标称已经纳为《易》文本结构,解释中出现的内容,不一定就是文本的结构。
筮案中取象释卦的案例很多,但无一例直言“X下X上”的标准格式,表明上下卦标称在春秋之世尚未作为《易》文本内容。
这种状况至少延续至战国时期,马王堆帛《易》亦无上下卦标称,如果春秋《易》文本上已经有了上下卦的标称,它们不可能在战国的文本上突然地消失。
以上下卦对《易》卦象作系统化解释起于《大象》,《大象》是春秋后期鲁国的作品,⑥不可能在此之前就将上下卦标定于《易》文本。
将上下卦称固定在《周易》文本上,看来是汉儒的手笔。
“《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在春秋只是个别案例的说法,也有与之完全矛盾的“贞《屯》悔《豫尸的说法,汉儒取其偏,搞成“内卦曰贞,外卦曰悔”的理论。
这种理论与《洪范》、与变卦之法都是有矛盾的,但它具有明确的构造性,故而能揉《大象》和《说卦》的内容,结构成关于卦象上下卦标称的统[!--empirenews.page--]一格式,窜进《易》文本作为结构而固定下来。
5.春秋《易》文本已有“用爻”,《乾》《坤》两卦已居群卦之首前面在变卦的特例中,已经看到了“用爻”存在于筮案中,其存在方式仍是“《A》之《B》”变卦陈述。
《左·昭二十九年》的“蔡墨释《易》”有:在《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
这正是传世本《周易》中《乾》卦用九的爻辞。
有“《乾》之《坤》”就必有“《坤》之《乾》,因为用爻为这两卦的专有。
可知在春秋《易》文本中已载入了这两个爻条,其爻的总数为三百八十六,与传世本《周易》同。
马王堆帛《易》明标“用九”和“用六”的爻称,卦共三百八十六爻。
用爻仅为《乾》《坤》两卦所专,说明这两卦在春秋《易》文本中已居突出地位,马王堆帛《易》突出这两卦地位的方式是,《乾(键)》居卦序的第一,《坤(川)》居卦序的第三十三,分别领袖半部文本。
李学勤先生认为,帛《易》卦序晚出,“传世本是渊源久远的经文原貌,帛书本则是学者出于对经文的爱好改编经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