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些针对中国文化史的复习题及其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回顾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1. 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2. “仁者爱人”的观念属于哪种思想?答案:这个观念属于儒家思想,代表了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核心理念。

3. “无为而治”是哪个思想的核心观点?答案: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主张顺应自然,不做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4. 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路连接了哪些国家?答案: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西亚、中亚、印度、欧洲等国家。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

6. 唐朝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以下哪种艺术形式是唐代的代表?答案: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被称为“唐诗”。

7.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答案: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

8. 以下哪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紫禁城是哪个朝代的皇宫?答案: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

10. 以下哪种戏剧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11. 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哪一天?答案: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每年的日期不同。

1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通过以上的复习题,大家可以回忆和巩固对中国文化史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思想体系、艺术形式还是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历史与文化复习题

中国历史与文化复习题

中国历史与文化复习题一、填空题1、在元代写定的藏文英雄史诗被称为()。

2、理学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光大在()。

3、明清两朝都大兴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实行()。

4、元代时用傣文写的西双版纳编年史,原名叫()。

5、在清初三大思想家中,()的政治主张影响最大。

6、唐代医学上最杰出的医学家是()。

7、《西厢记》的作者是()。

8、理学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光大在()。

9、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

10、《琵琶行》的作者是()。

11、我国第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著作是()。

12、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是()。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14、道家的创始人是()。

15、人们通常把殷商西周称为()时代。

16、在多元一体的文化发生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

17、为了综合处理边疆事务,清王朝特地在中央机构内设置了()。

18、《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19、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

20、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第一个开拓者是()。

21、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22、在中国历史上,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人是()。

2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

24、()时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

25、刻划在陶器上的(),就是我国原始形态的文字。

26、甲骨文和器物铭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字已经达到()的阶段。

27、殷商西周一向以()著称于中国文化史。

28、()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29、我们的祖先原始崇拜的对象大体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崇拜三大类。

30、宗法制度导致中华文化形成()文化。

二、单选题1、《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A. 吴敬梓B. 蒲松龄C. 凌蒙初D.冯梦龙2、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定的药典是()。

A. 《唐新本草》B.《经效产宝》C. 《诸病源候论》D.《备急千金要方》3、在古代,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达到顶峰的朝代是()。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1、五礼①吉礼:对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鱼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望百物等的祭祀典礼。

②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还应该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

③军礼:主要指战事,实际还包括若干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

④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个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⑤嘉礼:有婚礼、冠礼、飨燕、立储、诸侯间的庆贺、朋友间的宾射。

2、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小戴礼)3、什么是和亲一种政治权利直接干预下,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结亲的特殊婚姻。

4、婚姻六礼纳礼:男家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礼物是大雁。

①问名:男家聘媒人询问对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排名,女方具告,以便男方拿着这些资源占卜问媒。

②纳吉:订媒阶段的主要仪式,男方将两人的生辰八字通过巫师占卜,看婚姻是否吉利。

③纳征:大聘、过大礼,男方正式给女方下聘礼。

④请期:男方择好合婚的具体日期、并准备礼物请人通报女方。

⑤迎亲: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

5、什么是宗法制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的、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在宗法制度,家族—宗族是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

6、周公的宗法制的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封邦建国制③宗庙祭礼制度7、自命号的方式(书P14)8、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文化”与“文明”一、有关“文化”的定义一定意义上,文化可以归结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合,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文化,特指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诸如宗教信仰、学术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技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制度组织等。

♦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独立的形态系统和结构,我们可据此对文化做出各种各样的划分。

同时文化又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Culture)文明(Civilization).♦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文化与自然相对,文明与野蛮相对。

♦文化更多强调共时性,文明则更多强调历时性。

♦文化指向永久,文明则强调状态。

♦文明的整体可以因社会变迁而崩溃,文化因子则会留存而积淀为文化传统。

♦文化创造了文明,文明推动并发展了文化。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中国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在古老华夏大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创造的产物,同时也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元素的结果。

♦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流变过程中历代积累相对不变的文化因子。

换言之,就是能最深刻地表现中国民族性和自我特色的东西。

它体现的民族风貌和民族精神,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亲族关系,在古代文化中拥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并影响至今。

♦对“天”“人”关系的特殊理解,使“阴阳五行”观念盛行,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汉字及其对古代思想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

♦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了解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普通知识第二章哲学与宗教第一节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体说来,儒家文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四个阶段。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2.封邦建国制3.甲骨文4.玄学5.文化基本精神6.长善救失二、简答题: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

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经过。

先秦时期到近代,教材选取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百家争鸣、汉代黄老学说与经学、佛教与道教、宋代理学等知识要点进行分析。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基调的形成、百家争鸣、汉初儒法之争、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的代表、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入。

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1)孕育阶段: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

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2.宗法制度:中国古代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它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3.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

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4华夷之辨:我国封建史学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统观念,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夷之辨是根据《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春秋》来区分华夏和蛮夷,其中《春秋》是华夏礼仪的宗旨,三礼是具体的规则。

“华夷之辨”的实质就是文明与野蛮之辨,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文化民族主义。

其重点在于保卫文明、学习先进,抵抗野蛮侵略和落后倒退,防止一切野蛮侵略文明导致的文明破坏、社会倒退的悲剧的发生,并追求对落后野蛮地区文明的感化。

5.《周礼》:亦称《周官》,儒家经典之一。

战国时代儒者搜集周王室官制和当时各国政治制度,并附以儒家的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一部关于理想政治制度的著作。

内容十分丰富、庞杂,包含有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重点难点问题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重点难点问题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重点难点问题复习思考题)1.原始宗教的内容有哪些?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图腾崇拜。

对具体自然物的崇拜,后来抽象为图腾崇拜,即相信每个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并将其视作族徽。

生殖崇拜。

两性关系的原始本能和对生殖繁衍的渴望,又造成原始时期生殖崇拜盛行。

祖先崇拜。

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由此产生灵魂与鬼神观念。

鬼神崇拜兴起,源于对血亲先辈的敬仰,并在鬼神崇拜的基础上又产生祖先崇拜。

2.代表性的新石器考古文化有哪些?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由于遗物常有彩陶,所以也被称为“彩陶文化”。

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陶器为黑陶;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距今约6000年,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的黄河下游地区,陶器为灰陶为主,红陶次之;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以小型彩陶为主;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3.如何认识传疑与信史之间的关系?•向来的史学研究都以中国史前史为“传疑时代”,认为“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固不足信;然而历史传说中自有“历史真实”存在。

•一方面,虽然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多有附会演义,但它毕竟以远古时代的历史线索作为素材核心,具有部分的“历史影象”。

若剔除其中因后人的加入而衍生讹误、互相矛盾的内容,再与今天部分原始民族的人类学资料对照参证,便可以参见上古传疑时代的部分遗貌。

再将历史考核(文献考索和考古测定)与自然观测(天象观测和历象推算、气象及地质考察)相结合,必将使中国古史系统中的年代断定趋于精确。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汇总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汇总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选择题:请详看ppt1、1871年,泰勒发表《原始文化》一书,第一次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3、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新产品,包括一切社会形态。

4、心态文化层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

5、中国大地上文明运动的核心区域是中原地区,它是借助于国家权力的形成。

6、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得以长期持续,与其紧密相连的是宗法制延绵不绝。

7、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的伦理性。

8、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以儒、释、道文化为主流,融会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主要文化形式的动态文化系统。

9、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表达为“刚健自强、贵和尚中”八个字。

10、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强调的是人。

1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中世纪以前以神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迥然而异,它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

12、我国笛子的鼻祖是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

13、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

14、现存青铜器中刻有最长的铭文的是毛公鼎。

15、周人祭祀祖先,与商人的“周祭制度”不同,实行的是所谓“昭穆之制”。

16、周初“天命转移”思想直接启迪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17、“天命转移”观念宗教神学从观念我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开始分离出来。

18、敬天法祖的宗法宗教构成中国宗教的主体。

19、考古学家在河北磁山遗址发现大约8000年前原始先民遗存的灰坑中有稷的遗迹。

2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整罐的黍类作物。

21、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麦的炭化籽粒2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类遗存,同时还发现人工栽培的葫芦籽遗存。

23、礼乐中的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

24、战国时对官吏的任免是以玺为凭。

25、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3.农耕经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4.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5.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6.文字狱: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2]7.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8.经学: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9.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10.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回顾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节点和特点,帮助读者复习相关知识。

1. 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是原始、简单而实用。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下来,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商代文化以青铜器、甲骨文等为代表,展现了古代华夏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 儒家文化的兴起与传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等价值观。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教育制度、政治体制,还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3. 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的到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有趣的碰撞。

佛教思想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推动了艺术、建筑等领域的繁荣。

4. 唐宋文化的繁荣与开放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程度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唐代以诗词、绘画、音乐等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宋代则以科技创新、文人墨客等为特点,开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巅峰。

5. 明清文化的变革与传承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过程。

明代文化以文人雅士为代表,注重个体的表达和独立思考。

而清代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望,形成了清代文化的特点。

6. 现代文化的嬗变与创新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西方文化的传入、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在创新中保留了自身的特色。

总结: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中国文化史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以下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期末复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先秦时期的著名学派和思想家1. 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2. 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墨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4. 法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5. 名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二、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1. 秦朝统一思想和文化的举措2. 汉朝文化的发展和繁荣3. 宋代理学对汉朝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中古时期的文化变革和发展一、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1. 唐宋文化的特点和代表作品2. 唐宋文人和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3. 唐宋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交流二、元明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1. 元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2. 文艺复兴对明代文化的影响3. 明代科技和航海事业的发展第三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化变迁和振兴一、清代文化的困境与复兴1. 清代文化的断裂和纷争2. 白话文运动和文言文的变迁3. 清末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多样化1.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和思潮2. 文艺界的革命和鲁迅的文学传统3. 当代文化的开放与全球化第四部分:中国文化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中国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1. 思想文化对国家发展的贡献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3. 文化自信和自觉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二、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机制和平台3. 文化交流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结语中国文化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仅仅通过这篇文章是无法全面展示其内容的。

希望以上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梳理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你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做好笔记,将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林刚(副教授)主讲绪论▪一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内容和目的▪1.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

▪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

绪论▪2.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1)意义: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通过文化的途径,能够获得社会进程的深层次信息。

▪(2)目的:▪一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二是深入地了解国情(历史和现实);▪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绪论▪二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1.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性▪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1)广泛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2)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因如下:绪论▪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

▪二是中国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

▪三是文化发育程度高。

▪(3)平和性▪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

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4)独特的价值取向▪指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例如: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绪论▪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自强、贵和尚中▪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参考.doc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参考.doc

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由纪昀编撰于乾隆后期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对传世古籍的一次总整理。

全书结集了上古至乾隆时期的主要古籍,总数近80000卷,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整理和保存有重大作用;但纪昀在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传统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破坏。

2.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

由解缙主持,《大典》收书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无所不包,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

清末毁于战乱,现存世量较少。

3.宗族制度:4.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的重要经典。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又称《国风》,即15国风,保存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小雅》和《大雅》,多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和后世叙事诗很接近。

《颂》《周颂》、《鲁颂》、《商颂》,内容是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约作于春秋中期。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后代各类诗体的基础,并开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5.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6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7.中庸:《中庸》为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著作,原为《礼记》的一篇,主要阐述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一、先秦思想1.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性和个人修养,主张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尚重孔子、孟子等思想家。

2. 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虚无缥缈的道,详情略带神秘,主张不为名利所动,追求自在自得的境界,尚重老子、庄子等思想家。

3. 墨家思想:重视兼爱和利益最大化,反对战争和贵族崇拜,主张实际、务实的道德规范,尚重墨子等思想家。

4. 法家思想: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主张以刑法威慑,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尚重韩非、商鞅等思想家。

二、秦汉时期1. 法律制度:秦朝推行法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制定律令,加强军威,汉代取消了秦朝的苛政,改善百姓生活,制定了令、章、律、诏、案等法律制度。

2.文字文化:秦朝推行小篆,汉代开始使用隶书,普遍使用胶纸、竹简等文字载体,促进了书写与学问的发展。

3.艺术:秦汉时期,出现了青铜器、陶器、织锦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品,展现了民族艺术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玄学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玄学和史学为研究重点,强调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和人文精神。

2.文艺:文学作品、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亮点,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陶渊明、阮籍等。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旗帜思想:唐宋时期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两宋理学”和“宋明理学”等学派,随后的明清时期出现了“阳明心学”等自由思想。

2.文学艺术:唐宋时期诗词成为流行的艺术形式,长篇小说的兴起使得小说成为主打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3.文化交流:唐宋时期咖啡、火药、造纸等技术和文化传统流传到了西方,形成了“丝路经济”和“丝绸之路文化”。

五、近代文化1. 改革思想:明清之际,进入了一个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拓为主的时期,产生了大量重视理性和真理的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吴敬恒、王充、黄宗羲等。

2.现代文学艺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文学风格开始崛起,文学界的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课后题答案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课后题答案

导论重点难点问题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然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特殊发展阶段,是进入阶级社会才产生的,阶级消灭也就无所谓文明不文明。

而文化则早于文明,自人类产生就有。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从性质特征上看,文明不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只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有的特殊关现象,而文化则是人类的根本属性,与人类共生共荣;文化是以人类活动的表现形式而存在,而文明以社会进步的价值形式而存在。

⑤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

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

联系:①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文化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不间断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文明则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跃进式发展过程。

渐进文化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跃进继而出现新的文明,在新的文明基础上经过文化的进步还会创造更高级的文明。

②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现。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在随文化的发展而提高。

③文化决定文明的前进,文明促进文化的发展。

文明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进步的杠杆,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①地理环境。

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②经济土壤。

以商品经济为动力源的新的经济结构开始形成,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更新了的土壤。

③社会结构。

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方能创造并发展文化。

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约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进化。

④国际条件。

由于中国文化在古代明显领先于周边地区,所以中国虽然广为吸收周边文化成果,但主要是中国文化施影响于周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

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正确)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

(错误)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

(错误)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错误)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

(错误)改正:地支是“辰”,天干是“壬”十天干对应的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十二地支对应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印刷术。

(错误)改正: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中国戏曲之美首先表现在程式化,其角色分行大致为生、青、净、末、丑。

(错误)改正: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9、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雅、兴三类。

(错误)改正: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10、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设。

(错误)改正:我国古代的语言研究讲究“神而明之”。

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三、简答题1、宗法制度的三项主要内容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2、中华先民宗教崇拜的三大分类主要是什么?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3、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实用性(2)整体观计算方法先进,观测记录精确,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其中实用性是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4、请列举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的任意五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5、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指那几部?[汉]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班固的《汉书》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三国蜀]陈寿的《三国志》6、宋元四大数学家是谁?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并称宋元四大数学家7、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散点透视,以大观小,遗貌取神,平面色彩与骨法用笔8、请列举诸子百家中的任意五家。

《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论述题1、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对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形成有何影响?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同时中华大地的广阔领域造就了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的特点。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而农耕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守旧性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2、如何看待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汇合。

①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自我禁锢的系统,汉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党项人、吐藩人、女真人等,都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经济交往使民族文化互相同化;贸易之路成为连结各民族文化的纽带;成功的民族宽待政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提。

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在历史上大多是汉族同化其他民族。

因为汉族文化有着强大的融合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渐渐被同化,使全民族文化得以交流、融合而不断延续发展。

答案2、一个国家,必然有个主体民族作为主干,中国就是汉族。

所以在历史上大多是汉族同化其他民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汉族文化有着强大的融合力,所以大多时候不会因为差异而诉诸武力,不过当有战争爆发的时候,却因为汉族是主体,不会造成改朝换代这种巨变。

当然当这个过程反过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当汉族衰弱的时候,少数民族再文化融合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就会带来血腥和杀戮--针对主体民族汉族而言,蒙元和满清的入主中原可为见证。

3、对中西文化的交汇,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①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机整体。

②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并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③中西文化在伦理观念、文化价值观、文化结构、思维方式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世界的多样化,在多样性中和谐共生,在差异性中谋求发展,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大国心态和大国胸怀,倡导文化共融,兼收并蓄,收为己用,不必盲目排外,要先深入了解学习西方文化,领悟到精髓后,再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

3、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

在隋唐时候,城市被里坊划分,有坊门和坊墙,宅门一般不允许外开,更不可能出现沿街店铺,购物要到专门的“市”,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安全。

到了宋代,随着南方商业资本的兴起,物质的丰富,政治、经济重心东移,也促成了经济的更快发展。

这个时候死守严格的里坊制度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城市被断面宽度较小的街道划分,沿街出现了大量的商铺,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盛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

在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

傀儡戏、参军戏是中唐以后市井间流行的歌舞小戏。

一些记载描述说,当这些歌舞小戏演出时,台下观众云集,大声应和,其情景颇为热烈。

明确标明以“市人"为读者对象的“市人小说"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

在一些繁华的大都市,产生了市民文化表现自我的固定游艺场所——瓦舍。

每个瓦舍里划有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众多勾栏上演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节目,如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角抵、舞旋、花鼓、舞剑、舞刀等。

瓦舍中士庶咸集,老少毕至,热闹非凡。

一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士人情调的市民文化天地,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4、明清文化专制政策对中国文化发展造成何种消极影响。

文字狱是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统治的又一重要措施。

如果说八股取士是通过利诱的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统治,文字狱则完全是以血腥的暴力镇压来推行文化专制统治。

明、清两朝统治者推行文字狱的原因及文字狱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明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

朱元璋时期的文字狱大多直接起因于朱元璋对文人的猜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朝建国之初统治尚未完全稳固时期统治者对文人的排斥与不放心。

朱棣时期的文字狱主要起因于朱棣打击忠于建文帝的势力,也是出于稳固自身统治的需要。

历代统治者都信奉文化专制主义,推行愚民政策,清朝尤其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