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630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讲义: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讲义: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第15课劝学(节选)◎第16课过秦论◎第17课师说◎第18课晏子治东阿◎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

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倡导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师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师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夫圣人之所以为圣,惟其在师也而已矣。

师道不复,吾道将何归?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及注释:古时候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向老师学习,那些疑惑终究无法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了道理,那么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一定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了道理,那么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也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拜他为师。

我学习的是道理,难道还要在乎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因此,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没有得到传承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真是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要向老师学习,向他们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他们向老师学习而已。

如果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存在,我们的学问将归向何方呢?李家的孩子李蟠,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经传都广泛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赏他能践行古时的学习之道,因此写了《师说》这篇文章来赠给他。

注释:1. 古之学者:古代的学者。

2. 师者:老师,指传授知识的人。

3. 所以:用来……的。

4. 传道、授业、解惑: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5. 生而知之者:生来就知道的人。

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 师说 课件(56张)

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 师说 课件(56张)

师襄 (xiā) . .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2.通假字
“受”通“授”,传授 (1)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 . “读”通“逗”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 _______________ .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 背景呈现 ◆ 唐代的时候,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 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 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 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 “由魏晋氏以 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 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 ,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 点,是针对唐代人们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当 时是难能可贵的。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17 师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韩愈为李贺作辩护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做过边疆的小官,没料到他的名字 竟给儿子带来了噩运。十八岁的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但李 贺的才华早已引起了一些妒贤嫉能者的不安,他们上书朝廷, 说李贺父亲名字叫“李晋肃” ,因为“晋”与“进”同音,为 了避讳,李贺不能考进士。皇上竟剥夺了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 权利。 韩愈听说后,愤愤不平,亲自提笔写了篇题为《讳辩》 的短论,为这位文坛奇才辩理,文中这样写道:父名“晋肃” , 子不得举“进士” ;若父名“仁” ,子不能为“人”乎?这篇文 章写得犀利有力,但是,同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相比,它也无 疑是以卵击石。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考试。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7课《师说》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7课《师说》

而:表转折,却 焉:代词,指代“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辱
更加愚昧,圣人之所 以能成为圣人,愚人 之所以成为愚人,大 概都出于这(原因) 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 人们爱他的孩子, 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 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 学习为耻辱,糊涂啊!
而:承接连词。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
于:介词,对、对于 耻:意动用教法孩子们读书,学习书
师:从师。“向老师学习” 中的文句的,并不是我
彼:远指代词,“那些”
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
句读:这里泛指文章的字句 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译 不理解(书上的)字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记住文学常识及文体常识 知道有关背景;
▲ 扫除文字障碍,梳通文章 大意,力争能翻译课文;
预习反馈
1.请脱稿说出文学常识 要点
2..请脱稿说出文体常 识。
,注意字音
句读(dòu ) 小学而大遗(yí ) 欤(yú )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 经传(zhuàn)
预习反馈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分论点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无常师。
课堂探究
要求: 1.每组3号回答第一题,
其他人补充; 2.每组1号回答第二题,其他人 将有异议的题目打上记号并逐一 讨论,最终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组 长做好标记。
探究题1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唐.韩愈一、本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文章翻译:《师说》的白话文翻译如下:古代学习的人一定都有老师。

老师的作用是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如果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学习,那么这些疑惑就永远不会得到解决。

那些比我早出生的人,他们比我早听到道理,我应该向他们学习;那些比我晚出生的人,他们听到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我是向道理学习,哪里还会去计较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贵贱、不论老少,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师道的传承已经中断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是多么困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常人很远,尚且要向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比圣人差得更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 说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 说 含答案
(5)介宾短语后置句 (6)介宾短语后置句 (7)省略句
4.(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3)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民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一个国家能否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关键。《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
译文: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答:
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
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文本名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语文必修ⅳ粤教版第17课《师说》课件.

语文必修ⅳ粤教版第17课《师说》课件.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 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惑:迷惑。
文章论证严密,层层衔接,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韩愈这篇文章的 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 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文章开头第一段,先正面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 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接着第二段,就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 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最后 第三段,又从正面下结论,举出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目的也在加强结 论的说服力量。
整合你的思 路
(第1段) : 正面阐述观点, 提出择师标准。 (第2 ~ 3段) : 正反对比, 批判士大夫之族。 师说 (第4段) : 以孔子为例, 论证观点。 (第5段) : 交代写作缘由。
提升你的素养
立意深远 结构严谨
《师说》立意深远,高屋建瓴,从大处立论,又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 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性,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 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解惑”。其中又暗斥时人以 从师为耻。接着以“师”“惑”“道”“耻”等为中心话题,列举了“童 蒙之学”与“成人解惑”,“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古之圣人的 从师之举”,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论证,从而将小学大遗、贵不及贱、今不 及古、圣益圣、愚益愚的不足为怪的缘由,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 阐述得极为精辟,对当时的耻师风确有校正之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

17师说诗海拾贝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二月初惊见草芽”,“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时的惊喜神情。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语林撷英韩愈名言集锦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4.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6.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7.师其意不师其辞。

8.多才自劳苦,无用只因循。

9.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0.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1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者卡片姓名韩愈生卒年768—824朝代唐代字号称谓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吏部,又称韩文公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相关资料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崇奉儒学;文学上,破骈为散,主张文以载道。

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背景呈现唐代的时候,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师说的原文和翻译

师说的原文和翻译

师说的原文和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师说的原文和翻译师说的原文和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62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62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测试题 2019.91,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羞:④登泰山而小天下小:⑤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宾客:⑥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①古之学者古:;今:②句读之不知古:;今:③小学而大遗古:;今:3,(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如是而已。

(2)师者,__________ ______。

(3)是故无贵无贱,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惑矣!7,师者,。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0,吾师道也,?测试题答案1, ①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

②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

③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

④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

⑤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

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

⑥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2, ①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②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③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3, 略4, 而耻学于师5,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6,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7,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9,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60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60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测试题 2019.9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A.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今()D.小学而大遗古()今()2,对下节有关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A.“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同义,即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B.“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经”,指经典著作的正文,“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C.“李氏子蟠”,姓李,字子蟠。

D.“不拘于时”中的“时”,指作者所处的时代“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风气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君乃返迎而贺C.吾从而师之 D.其皆出于此乎?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5,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6,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7,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9,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61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61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测试题 2019.9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答:〔〕与〔〕②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答:〔〕与〔〕③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答:〔〕与〔〕6,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舍于其址(舍:屋舍)B.比好有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得:取得)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到悲伤)7,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师说课件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师说课件粤教版必修4

1.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作怎样的理解? [名师指津]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围绕老师“传道”的重 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师道”的中心作用即可。
我的理解:韩愈以儒家传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 儒家传统思想。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 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 “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 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 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__动__词__,__遗__漏_____
(2)遗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__动__词__,__丢__失_____ _动___词__,__脱__离_____
④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__动__词__,__馈__赠_____
(3)常①②圣十人七无为常君.师妇,心_形__中容_常_词.__苦,_悲_固__定___的__副___词__,__时__常_____
贻.(yí) 或不.焉(fǒu)
2.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__”___通__“__授__”__,__传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___“__读__”__通__“__逗__”
3.一词多义
(1)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固__定__短__语______, ___用__来__…__…__的____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固__定__短__语__,__…__…__原_ 因
是故无
贵无 贱、无 长 无少, 道之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
所 存,师 之 所 存也。 师:用作动词,学习。庸: 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岂,哪。知:了解,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测试题 2019.9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2,嗟乎!,!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5,,,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

6,是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4.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6.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8,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2.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词①仆道不笃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益不事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因抗颜而为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__________________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__________ ____。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本语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老师的职能是什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10,张纲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以纲为广陵太守。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C.南州晏然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B.思以爵禄相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以乱易整,不武C.公其深计之D.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惧其不已,告之于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

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

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

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测试题答案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 犹且从师而问焉4, 官盛则近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6,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7, 1.A 2.D 3.C 4.D 5.B 6.D8, 1.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①专、深厚②从师③指态度严正不屈④就⑤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冒犯学生3.略4.例证师道衰落9, 1、C.2、A.同为判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