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基础——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现代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群体

现代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群体

7
4.社会学家的观点 以F. Ma ill为代表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规范是由历 史沉淀下来的行为与活动的标准,是人们以交换为目的 建立的行为准则。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人们需要一系列 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之间各种错综复杂 的关系,规范就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建立或自然形成 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比如,约定俗成的风俗,明 文规定的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各种规范之 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之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9
(三)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根据社会规范的控制手段和产生的历史顺序,可以 将社会规范划分为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 律规范和法律规范。但无论是哪种规范,都有其共同的 特征: 1.标准性 社会规范规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哪些行为是可取的、 必不可少的和应予以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 害的和应予以禁止的界限,它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 模式和标准。
11
3.导向性 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是在 人们将他人的行动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的过程中实现的。 人们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都会以他人遵 守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后果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通 过与他人行为的比较,估计自己行为与社会要求行为的 偏差,同时预见社会和团体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预见到对自己行为所承担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人们 不断地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当人 们运用规范时,就会不自觉地根据积累的关于规范的奖 惩知识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导向性有一定的灵 活性,它可以使人们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出自 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2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那么,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它与一般的聚集有何区 别? 街上一些人偶然站在一起,或者同一机舱的旅客是 群体吗?回答是否定的。但如果这些人或这些旅客是同 一单位的,他们就可视为一个社会群体。这是因为,偶 然相聚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 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而一个单位出去 旅游的人们,却有共同的目标。可见,群体目标是群体 构成的前提条件。

《社会学》自学重点范围六

《社会学》自学重点范围六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第一节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它展示的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具体的社会结构。

2、群体的共同特征群体的共同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通过群体之间区分的标志如服装、说话的风格、行为作派等来判断一个人的群体所属。

跟在多克后面出出入入的就是诺顿帮的成员,他们在群内得到认同,称自己为该群体成员,期望本群体成员做出某种行为;也有来自群体外的认同,他不期望本群体外的成员界入其行为中。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在诺顿帮看不出已婚男子与单身汉的区别,他们每周留一个晚上与妻子出去,或有一些机会一起外出,招待客人,除此之外,几乎可以一周内每个晚上在街角找到他们的踪迹,活动路线大致是:下班回家-→出去闲逛-→回家吃饭-→回街角-→去洗澡-→再闲逛,他们的交往不是临时性的,是比较长久的。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相互交往中形成彼此遵守且具有约束力的义务、规范,对领袖,对下属要求都很明确。

长期交往形成彼此很深的情感,通过一些特殊的意义和规范产生群体文化。

通过共享群体的意义和规范,群体中的人就产生了一种作为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感。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在内部活动以及与外界交往时,群体将按不同地位予以明确任务,进行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在群体意识与规范影响下,能够由群体中地位高的人发起群体活动。

3、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类型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可依据不同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类型。

一般而言,社会学界通常采用以下五组分类,它们分别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4、初级群体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社会学家很早就区分了群体的这两个基本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社会学概论(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社会群体)

集体行为(集体、大众)概念: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脱离或者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特点:1.人数众多2.非个性化(集体匿名):自我约束力大大下降3.暂时性4.狂热性:个人理性被集体狂热影响常见集合行为(一)恐慌(二)流行1.具有新奇性、消费性、周期性和选择性2.流行是个人表现和从众心理的统一(三)谣言1.简略化:过分概括2.片面化:断章取义3.同化:添油加醋4.逻辑化:自圆其说社会群体(p111)定义:又称社会团体,一般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广义: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者是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与集群区分集群:临时集中起来的人群(乘客)与社会类属区分社会类属: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一类人(老年人、大学生群体)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形成归属感)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亲疏远近)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初级群体:不明显次级群体:明确严格5.有一致行动的目标和能力类型(p113)(一)根据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1.初级群体(首属群体):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2.次级群体(次数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目标(二)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划分1.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无明确规章(三)按照成员的心理归属划分1、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的自觉认同2、外群体:内群体外的人组成(四)按照成员的身份归属1.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于的群体2.参照群体:被某些成员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五)按照人际关系划分1.血缘:血缘或生理关系2.地缘3.业缘:劳动环境和职业4.趣缘社会群体的结构和作用过程一、群体凝聚力(内力)定义: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之中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二、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层次1.人际吸引2.形成规范并遵从3.统一群体和自身目标、内化群体规范三、影响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是否有吸引力以及成员是否能够感受到吸引力2.个人和群体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互惠性原则3.群体关系的结构是否有互补性和一致性一致性:目标、利益互补性:气质、性格功能1.正功能(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1)压抑个性和积极性:群体压力与盲从(2)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小团体”。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

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冲突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 的吸引力。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1)群体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当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具有互惠
性或一致性利益关系时,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削弱。
(2)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
2022/1/9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组织程度、群体目标、控制手段、满足需
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1)在组织程度方面,非正式群 体较低,而正式群体较高;(2)在群体目标方面,非正式 群体是不明确的,是泛目标,而正式群体是明确而专一的; (3)在控制手段方面,非正式群体依靠的道德、习俗的力 量,而正式群体则主要是依靠纪律、制度的力量;(4)非 正式群体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而正式群体则只能满 足人们的部分需要。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五、基本群体的功能(《教程》p127)
1、社会化功能。 2、经济功能。 3、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4、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2200222/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形态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最早的原始人没有 家庭,没有婚姻制度。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 一群女子互为所有,是一种血亲杂交。
份和边界线。 (2)冲突具有群体保护功能,或者说具有“安全阀”作用。
(3)群体内成员的关系亲密程度与冲突的后果有密切联系。 群体成员关系越紧密,群体内的冲突破坏性后果可能会越 强烈。
(4)与外群体的冲突会增强内部的团聚力。因此,寻找敌 人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手段。

社会学——社会群体

社会学——社会群体

五人群体的特征(稳定的、令人满意的)
(1)奇数的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 (2)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 少数派,没有人会完全感到被抛弃。 (3)规模的大小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 到另一种角色,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一种位置 它似乎提供了最好的机会,限制也最少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白丁”是指曾
经把丁克当作一 种目标,宣称自 己决心要丁克的 人,在过了一段 时间后又主动放 弃,意思就是说 “白白地丁克了 一回”。
节日里孤独的老人们
空巢家庭,指因为
子女在外工作、求 学等造成老人独自 生活的家庭,也包 括突发家庭成员死 亡、致残或遭遇重 大疾病的家庭。
同性家庭
三、家庭问题
“圈子”关系的距离
和离 工圆 具心 性越 责近 任, 越道 重德 性

家庭
父母 亲属 他人
三、小群体研究
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
在二人群体中,只有A与B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在三人群体中,既有A与B,A与C,B与C之间个人与
个人的关系,还有一种群内群的关系,即AB与C,AC 与B,BC与A之间的关系。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
1.它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2.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
3.具有一定的负功能
抑制个人发展、过庭
一、家庭的涵义及功能
家庭: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基 础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一)家庭的基础
家庭从婚姻开始,婚姻是家庭建立的直接基础。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不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穆勒尔(德)
联合家庭——由两对或者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 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父母

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分类与特征总结

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分类与特征总结

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分类与特征总结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群体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社会学中,人们将社会中的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进行分类,并对各种群体的特征进行总结与分析。

本文将概要介绍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分类与特征。

一、社会群体的分类1. 根据规模与范围分类:社会群体可以按照规模与范围的大小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大规模群体:指的是成员众多且范围广泛的群体,如国家、民族、种族等。

(2)中等规模群体:指的是成员数量适中的群体,例如城市、企业、学校等。

(3)小规模群体:指的是成员数量较少的群体,如家庭、小组、朋友圈等。

2. 根据社会角色与地位分类:社会群体可以按照成员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职业群体:指的是具有相同职业或从事相似工作的人群,如医生、教师、律师等。

(2)年龄群体:指的是按照年龄段进行划分的群体,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

(3)阶级群体:指的是按照经济地位或社会等级进行分类的群体,如贫富阶层、社会精英等。

3. 根据社会关系与交往方式分类:社会群体可以按照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亲属群体:指的是由血缘或婚姻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人群,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友谊群体:指的是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友情而组成的群体,如球队、俱乐部等。

(3)社交群体:指的是通过社交活动建立起联系的群体,如聚会、社交网络等。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总结1. 共同性与异质性: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或利益,使他们形成共同性。

然而,社会群体内个体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异质性可以体现在个体的意识、态度、行为等方面。

2. 相互依赖性与互动性: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和互动。

群体成员之间通过沟通、合作和冲突等方式相互联系,形成一种特定的群体动态。

3. 归属感与认同感:社会群体为成员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成员与群体之间存在着情感上的联系和认同。

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研究

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研究

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研究社会群体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由一群个体组成的集合体,这些个体之间通过某种共同特征或共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

社会群体研究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社会群体对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首先,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关键。

社会群体的形成可以通过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或身份认同来实现。

例如,一个音乐爱好者的群体可以由对特定音乐风格感兴趣的个体组成。

而社会群体的结构则涉及到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这些角色和地位的分配往往与个体的能力、资源和社会地位相关。

社会群体的结构对于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社会群体的功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群体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共享资源和信息等方式,满足了个体的需求,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群体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例如,在一个家庭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支持可以让个体感到安全和满足。

此外,社会群体还可以提供经济资源和机会,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例如,在一个职业群体中,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分享工作机会和资源来共同提高职业水平和社会地位。

最后,社会群体的动态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社会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社会群体的动态研究涉及到群体的形成、发展和解散过程。

例如,一个政治运动的群体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和目标的实现,该群体可能会逐渐解散或转变为其他形式。

社会群体的动态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运动的产生。

综上所述,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研究是一个涉及社会群体形成、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综合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群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个体行为的背后原因。

社会群体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1.涵义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持续的互动而形成的、并对彼此行动有着共同期待的人群的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集群:成员之间往往是互不认识的,只是出于某种偶然相同的动机聚集到一起,其关系是临时性的,没有共同的期待和归属感没有相互的作用,无法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

2.特征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②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认识和期待。

③群体中一定有核心人物。

④群体本身具有直接、稳定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⑤群体有一定的边界。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①正式群体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

现代社会各种组织都属于正式群体。

②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同乡会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正式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2.内群体和外群体(“我群”和“他群”)①萨姆纳认为,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②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3.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①所属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②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三、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1.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吸引和聚集成员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影响因素•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否保持一致;•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群体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增强。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会群体

二、基本特征:
1. 规模较小 2. 持久的直接交往
3. 较强的内聚力
4. 综合性的功能
5. 个性的全面投入
6. 浓厚的感情色彩 7. 成员的难以替代 8. 非正式的控制手段
三、我国转型期的初级社会群体:
什么是社会转型? 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
群体效率低。
五、群体决策
——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 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 的重要步骤。 群体决策的过程: 收集信息——做出评估——做出决定—— 恢复关系。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含义
——初级社会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是人数 不多、成员间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往并具 有密切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
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
立的一种标准化观念。
三、群体规模
——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结构要素,对群体 性质有很大影响。 小群体凝聚力大,交往更带私人性质;稳 定性则不如大群体。 成员数量的增加和各种可能关系数目的剧 增,一般会减少群体的一致性,削弱群体的凝 聚力,但可以增加群体的稳定性。
四群体领导存在着领袖和追随者是群体结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没有一种特殊的个人特征能保证他一定成为群体领袖很大程度上是群体的价值观需要和目标决定了哪一种领袖是最合适最有效的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指人们按照(集群)和社会类 属(统计群体)这两个概念区分开。
一个社会群体的理想规模是多大呢?
有赖于群体的目标
二人群体能提供建立密切关系的最大潜力, 使当事人获得最大的情感满足;而较大群体则 可更加稳定,能完成更复杂、更繁重的任务, 同时能够更好地吸纳新成员和新思想。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群体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 血缘群体: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合成的群体,是最
早产生的一种群体类型。 地缘群体:长期居住在相近的区域里所结合成的群体,
基本形式是邻居。 业缘群体: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如工厂机关等。 趣缘群体:因人们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而结成的群体。 志缘群体:因人们的志向、信仰而结合成的群体。如
次级群体强调非个人、非情感的人际关系,要求成员 在群体活动中必须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次级群体成员的成员以间接互动为主。互动不频繁, 一般时间比较短。
内群体和外群体(ingroups and outgroups)
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创造了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词 语来分别描述成员对自己群体和别的群体的感受。
野餐桌旁聚集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社会群体。也许是一 个家庭或者亲密朋友的星期日郊游活动。
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以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为标准)
内群体和外群体(以群体的个体对该群体的关系和态 度为标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否存在 严格规定为标准)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以群体成员的实际归属和内在 愿望为标准)
库利最早使用这个词,primary=first,初级的意义是多 方面的,表示“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 是最基本的”。
后来的学者把这个词扩大到用于有类似家庭纽带关系 的所有群体。例如,家庭、邻里、少儿伙伴、朋友圈 子、某些运动队、班级、政治上或经济上的亲密团体、 以及复杂社会组织内部的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等。
领导风格的不同特点 专制型领导:领导是唯一可以决定群体政策和任务
分配的人。对成员的批评常有个人色彩。 民主型领导:政策的决定和任务的分配通过了群体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七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单位,它们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主要结构和特性,以及作为社会群体基本类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定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来满足其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

我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休息,到单位上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学习,闲暇时间和朋友们一同聊天、游戏……总之,人们的大量活动是在群体中完成,大量的时光是在群体中度过的。

正是因为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群体都可叫做社会群体,社会学里的社会群体概念有着更加严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其组成成员的简单相加,它会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身的特性,区别于每个成员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

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因交通事故而围观的人群等等,由于这些群体中的人们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social aggregate )。

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老年人或青年人、工人或农民等等。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概述解析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概述解析

• 理解: • 1.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本特征,婚姻是 家庭的起点和基础,是连接家庭的第一 纽带。 • 2.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是连接家庭 中的第二纽带。 • 3.家庭以其成员的共同生活活动为存在 条件。 • 4.家庭是正式群体。
• (二)家庭的建立的基础——婚姻 • 1.定义 • 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 规定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 2.婚姻的属性 • 自然属性:两性差别、性本能。 • 社会属性:克服主观随意性、符合社会 规范
• 3.婚姻的动机 • 自然因素:生理要求、延续后代。 • 社会因素:经济、政治、职业、感情精 神需求等各有侧重。 • 4.择偶标准 • 自然标准:年龄、相貌、身体。 • 社会标准:经济、政治、职业、文化、 宗教等。 • 一般是双重标准
• • • • • •
5.婚姻限制条件 血缘关系限制——近亲 民族限制——异族 宗教信仰限制——异教徒 阶级、阶层限制——门不当户不对 身体限制——某些疾病
二、家庭的类型 • 按照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规模等综合 指标分: 1.核心家庭 • 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 特点:只有一对夫妻关系、 • Double income on kids——丁克家庭 • 形成原因: • 追求生活享受、不愿受孩子拖累。 • 为事业 • 女性独立意识增强 • 减轻负担
2. 按照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分为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主要划分标准是看成员之间是否有经常的 面对面直接交往。 (1)初级群体:又称作基本群体、首属群体, 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 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 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 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社会学4(社会群体)

社会学4(社会群体)
这表明群体共同的反应模式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效力。

第二节
1、群体规范
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
二、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2)群体规范的作用:
A.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 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 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B.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 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
第二节
一、群体凝聚力
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

3、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测量群体凝聚力高低的心理学方法有几种。一种是 让群众中的每一成员对其归属感或整个群体作出评价。最 流行的评定凝聚力的方法是运用社会测量问卷测定一个群 体内部的友谊模式和强度。费斯廷格、S.沙赫特和K.巴克 1950年曾以此方法进行评价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在其他 一些研究中也提出诸如“你认为群体应该多长时间聚集一 次”之类的问题。M.多伊奇曾提出一个计算凝聚力的公式, 可以用于实际测定: 即群体凝聚力指数Fra bibliotek第一节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社会群体概述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 这个概念是C.H库利首次提出的。指的是其成员相 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 群体。
第二节
二、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2、群体压力 (1)群体压力的涵义:
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
多数成员对群体规范的评价,决定群体规范的约束力。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力 取决于多数成员对规范的评价。对群体规范的评价基本上是采取承认(赞成)和否认(反 对)两种方式。因此,规范的约束力是建立在各种评价基础上的一种平均值、一种合力。 当人们在一种盛大宴会的场合下,表示喜欢某种服装或者不喜欢另一种服装时已经表现出 对 某 种 穿 着 规 范 的 赞 赏 。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8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8章 社会群体

1.群体决策的含义: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 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 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 群体决策的发展阶段:
搜集信息
评估 决定 维持
2.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 群体思维是指一个团结的很紧密、凝聚力 很高的群体,由于群体压力等这样那样的 原因,往往会做出脱离实际的决议,造成 不良后果。
2.内群体和外群体
❖ 内群体是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之间有 共同归属感,相互团结与合作的群体。
❖ 外群体是与内群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指凡是自己没有加入的由他人组成的或 这群人与自己无关的群体 。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明确 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是指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 由组织确定,而是单纯以个人之间的好感、 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构成的群体。
三、社会群体形成的动因
❖ 生物性需要 ❖ 工具性需要 ❖ 表意性需要
四、社会群体的分类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
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 群体。 ❖ 次级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 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 成具有正式关系的社会群体 。
二、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 交往各方活动空间接近 ❖ 互动时间比较频繁和长久 ❖ 交往各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差异较小
三、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
1.家庭 ❖ 核心家庭 ❖ 主干家庭 ❖ 联合家庭 ❖ 其他类型家庭 2. 邻里 3. 伙伴群体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1.正功能 ❖ 社会化的功能 ❖ 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功能 ❖ 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作用 2.负功能 ❖ 从微观心理角度看 ❖ 从宏观结构角度看
❖ 群体转移是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 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观点和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基础》教案
(第七周第2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六章社会群体(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了解社会群体的类型,掌握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群体,从而增强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理解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二)难点
本章的难点在于掌握有关社会群体的结构。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
本次课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Ⅰ、复习旧课
(提问)考察社会互动的纬度有哪些?(约5分钟)
Ⅱ、讲解新课
第六章社会群体(幻灯)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幻灯)
导入:鲁滨逊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如果想象一下,你是现代的鲁滨逊,长期的与人类社会断绝了所有的联系,你会是什么反应呢?也许有人说,感觉很好,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用多大的声音唱歌就用多大的声音,可是,你能坚持多久呢?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答案是坚持不了多久。

因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讨论的内容。

(约3分钟)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幻灯)(重点)(约25分钟)
(一)含义(幻灯)(启发法)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
(二)特征(幻灯)(讲授法,启发法)
(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自我介绍时都是怎么介绍的,除了姓名、年龄,还会介绍些什么,结合学生的答案来说明初级群体的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和规范。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幻灯)(重点)(约20分钟)
(一)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

(幻灯)(讲授法)
(二)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

(幻灯)(讲授法)
三、群体的类型(幻灯)(约20分钟)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幻灯)(讲授法)
依据成员间的亲密程度来划分。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
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幻灯)(讲授法)
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提出的。

形式但属临时形式的群体。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幻灯)(讲授法)
根据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的,由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提出来的。

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以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幻灯)(讲授法)
依据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
所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参照群体,人们可能实际上并不属于它的实际成员,却感到自己“属于”它,是人们在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进行估价时所参照的群体。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幻灯)(讲授法)
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
血缘群体,指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地缘群体,指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业缘群体,指基于劳动或职业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群体。

趣缘群体,指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四、社会群体的结构(幻灯)(难点)(约25分钟)
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内部已因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了一定的结构模式。

规范、地位、角色、权威及其成员间的关系,都是这种结构模式中的要素。

(一)群体凝聚力(幻灯)(讲授法)
1、含义(幻灯)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表现为三个层次(幻灯)
第一,人际吸引。

第二,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第三,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的规范自觉的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幻灯)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看,群体自身是否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到这种吸引力。

(2)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二者的利益是否一致。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从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二)群体规范(幻灯)(讲授法)
1、含义(幻灯)
是群体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2、形成(幻灯)
群体规范的形成有一定的心理机制。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其格式化、规范化的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类似情况时尽快做出反应。

群体规范的形成还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的影响。

(三)群体内部关系(幻灯)(讲授法)
部分。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
1、从群体规模入手,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

(幻灯)
美国学者葛福达提出一个群体人数与潜在关系的公式:
)123(12
1+-=+n n X (X 表示潜在关系数,n 为人数) 2、利用“社图网”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幻灯)
3、我们可以通过群体内部信息的沟通方式,来分析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幻灯)
Ⅲ、归纳总结(约2分钟)
1、社会群体的含义。

2、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3、社会群体的类型。

4、社会群体的结构。

六、思考题(幻灯)
1、在现代社会为什么人们更加强调合作?
2、你认为现代中国社会和传统社会相比,差序格局是否有所改变?
七、主要参考资料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

5、梁旭光,社会群体理论学刊 1986.5。

6、曾杰人作为社会群体是怎样思维的? 哲学动态 1985.10。

八、课后记
(以下为课后记在纸质教案上的内容)
本次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对该问题有很大的兴趣,能积极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本次课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是关于群体存在的基础讲解的不是很清楚,所举例子不是很有说服力;另外一个是对社会群体结构的说明从三个方面来说,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说明群体内聚力、群体规范和群体内部关系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两个问题是以后需改进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