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文言文阅读(一)_名词和名词的

合集下载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愚公移
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黔之驴》
14、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

《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
18、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源记》。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文言复习专题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一个词在某个句子中丧失了
它本来属性,起着其他词类的语
法作用。
临 时 功 能
左右欲刃相如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二、名词作状语
三、 使动用法
四、 意动用法
五、 其他
一、名词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如果只能用一个和它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代替它,意 思才讲得通,那么,这个名词就活 用成动词了。
如: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很普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一般作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以目示意,使眼色
2. 用在能愿动词“欲、能、可”等后面的名词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水——游水,游泳 如: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3. 用在介词结构前面的名词作动词 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筑舍定居 雨——下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名词在古代文言文中的地位

名词在古代文言文中的地位

名词在古代文言文中的地位
1. 指称事物
名词作为古代文言文中的一个主要词类,主要用于指称各种事物。

在句子中,名词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等,起到指向事物的作用。

通过名词的使用,可以明确句子的主体和客体,使句子更加清晰明了。

例如:
>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在这句话中,名词“吾身”指称了自己的身体,在句子中起到了主语的作用。

2. 表示性质和状态
名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通过名词的形容和修饰,可以使句子更具描述性、细腻和生动。

例如:
> 朝发白帝城,暮至江陵渚。

——李白《早发白帝城》
在这句诗中,名词“白帝城”表示了一个具体的地点,名词“江陵渚”表示了江边的一块地方,通过这些名词的描绘,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旅行情景。

3. 增强修辞效果
古代文言文中,名词的使用还可以起到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通过选择适当的名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感受。

例如: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甫《春望》
在这句诗中,名词“长安花”通过对花朵的描写,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繁荣。

综上所述,名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指称事物,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同时还能够起到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因此,在学习和使用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名词的运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的语言形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材助解1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边__邑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以__…__…__为__边__邑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鄙__陋__、__见__识__短__浅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粗__俗__、__未__开__化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轻__视__、__看__不__起___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_安__心___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 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安抚、安慰,使……安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 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 “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文言文阅读
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落实得分点一 关键实词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实词:充分理解,分类积累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 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 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 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 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文言文名词的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名词+名词名词后面跟名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愿为市鞍马。

(2)籍吏民,封府库。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所+名词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

(2)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能源动词+名词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

(1)狼不敢前。

(2)沛公欲王关中。

4、副词+名词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1)二月草已芽。

(2)范曾数目项王。

5、名词+代词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名词+而+动词“而”连接一个动词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1)范夫五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

(2)衣冠而见之。

7、名词+补语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少年雄于地球。

8、介宾结构+名词介词后跟宾语会构成介宾短语,如果名词前有这种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状语起修饰作用,该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9、活用作状语的名词+名词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

文言文中,几个名词连用且其中的一个名词活用作状语时,跟在它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10、者+名词少数情况下,虚词“者”前为名词时该名词也可能活用为动词。

(1)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二、名词作状语1、表比喻一般由具有具体形态、形状的名词充当,抽象名词不具备该语法功能,它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译为“象……一样”。

(1)其一犬坐于前。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箕踞而骂曰。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一般由方位名词和表示具体地点、场所的名词充当,译为“在(从)……”。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 以其无礼于晋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延伸检测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 的人在树下休息。 •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翻译:请让我奉你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翻译: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 •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 翻译:(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
观察下列句子
• 人无不立死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群臣侍殿上者
• 根据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说 说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 中心词在定语前
判断方法
• 一是从形式上寻找定语后置 的标志; • 二是从内容上看是否顺畅, 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否 合理。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 人马烧死者甚众。 •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 虫。 • 中心语+定语+者
1、选出下列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荆州之民附操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答案:D。状语后置
2、选出下列是定语后置的一项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以为桂林、象郡 答案:A。中心语+数量词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 中心语+数量词
注意
• 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 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 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 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 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 言形式区别开来。例: • 村中少年好事 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村中少年之好事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吧。

文言文语法难点:词类活用下面我先来看第一类: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1)【举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解析】这个句子中的“名”本是名词,这里由于前受不能”的修饰,后带宾语“其一处”,因此可以判断是活用为动词,是“说出”的意思。

(2)【举例】: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中“目”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做谓语。

2、名词做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情况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现代汉语中,名词要做状语,后面必须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加上介词,构成介宾短语。

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较为普遍,有以下几方面的修饰、限制作用:(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修饰动词“坐” ,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是“依照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修饰谓语“斩”。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空”是“在空中”的意思,修饰谓语“游”(4)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是“当面”的意思,修饰谓语“刺”。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的表示的动作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高考复习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词类活用1

高考复习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词类活用1

练习
• 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 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 1.吾师道也(师 ) 2.吾从而师之( ) 圣) 愚 4.师道之不传也久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矣( ) 师 5.而耻学于师(耻)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羞 )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 ) 2.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 函 军 3.沛公欲王关中( 王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 七、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 “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B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 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 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 一项是: 1.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A ) 2.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 师道也 ( A)
• 三、下列加线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 1.函梁君臣之首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沛公军霸上 5.火尚足以明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1、2、4、6、8 B.1、3、4、6、10 C.2、 4、5、6、8 D.5、6、8、9、10
• 七、动词为动用法 •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 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 哭泣 •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 国事而死 •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 为……哀叹 •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易错点10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解析版)

易错点10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解析版)

易错点10 文言文阅读(一)【易错点1】断句抓不到层次。

断句题是文言文阅读题,缺少断句中心原则。

作为断句题,我们要本着一定的原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四个选项的细节比对,根据上下文语境,排除错误选项,选择最佳答案。

【对策】一、抓主谓宾断句(依主干,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

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

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1 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常见名词有: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地名等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常见的谦辞: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贱妾、婢子等。

2 动词: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二、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关键所在。

在断句中,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类虚词:常见句首发语词:盖、夫、且夫、今夫、嗟夫、至、若、至若、若夫等常见句首关联词,“苟、纵、故、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凡、微等常见句首的时间词,“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俄顷)、是时、昔者、囊者、向者、、方今、有顷(顷之、顷间)、乃今(乃今而后、而今而后)”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常见句首复音虚词:岂唯(岂独、岂特)、然则、故夫、大抵、得无(得毋)、何为(何谓、胡为、曷为、奚为)、何以、何其、何必、何不(胡不)、何乃、未必、无乃。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解读】《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

我们虽然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绝不表示这个考点不重要。

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

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

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

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应予以足够地重视。

【例题精析】《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I)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重难点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一)-备考2023(解析版)

重难点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一)-备考2023(解析版)

重难点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掌握七大断点——断得准断点(一) 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会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会断句。

断点(二) 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

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断点(三) 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对话词来判断人物间的对话,从而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虽然在高考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断点(四) 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断点(五)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固定结构,如“如……何”“况……乎”“何……为”等;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

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

因此,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断点(六)对称的句式。

断点(七)常用修辞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表现在语句运用上,具有前后相连、句式整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解说)
认为
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某种 形态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 当作某种事 物
意动用法(例句)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把他当作老师
名词意动用法举例: ①吾从而师之 ②鱼肉百姓 ③孟尝君客我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⑦襟三江而带五湖
⑧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名词—使动,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让……做王
3、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意动,以……为宾客 4、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状语,像奴隶一样
一、名词活用的大概类型
活用为动词 活用为状语
使动用法 名词 活用 意动用法
1、名词——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
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代词(宾语) 踢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称帝称王) 吾师道也 (师:学习) 天雨墙坏 (雨:下雨) 朝服衣冠 (服:穿戴)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道芷阳间行 (取道,名作动)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 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驴不胜怒,蹄之。
规律三: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
坚固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较)
现代汉语: 主语+……+……+……+宾语
名词或代词 名词或代词
活用
(形容词) (形容词)
主语+……+ ……+……+宾语
古代汉语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作主语
聪明的人 愚蠢的人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规律

试译以下文句(见材料)
发廷龙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
钟毓yù 、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yàng ,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qiān裳(撩起衣裳 )。援萝,履苍莽中。(2012福建卷)
译: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
试译以下文句: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向东走”
“吃饭”
“有了疑惑”
1
2
3
4
Hale Waihona Puke 5(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2013福建卷)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01
02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捕”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放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恐怕被曹操抢先。)
6、 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2) 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3、 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1)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唱着歌回家。 “驻扎” (2)项王军壁垓下。(《项羽之死》) “设营驻守”

文言文词性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词性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词性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有着丰富繁复的词性用法。

了解和掌握文言文词性的用法对于正确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性及其用法,并提供相应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等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名词主要用来构成各种成分,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等。

同时,名词还可以通过加上量词或者单纯地放在句子中起到独立个体的作用。

例如:1. 主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2. 宾语:孔子教授学问给后人带来了很大影响。

3. 定语:风华绝代的美女让人们留连忘返。

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拟动词两种类型。

实义动词用于描述真实存在的具体行为或状态,而虚拟动词则用于表示愿望、假设等虚构情况。

例如:1. 实义动词:行百步者半九十。

2. 虚拟动词:为学日益繁荣之可喜。

三、形容词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替名词,表达人或事物的特性和属性。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通常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前面,起到描绘、修饰或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1. 修饰名词:举目纪美景。

2. 代替名词:自古英雄出少年。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成分,描述行为方式、程度和时间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常常放在被修饰的成分前面或后面。

例如:1. 修饰动词:亦余心之所善兮。

2. 修饰形容词:甜蜜而微凉。

3. 修饰副词:温柔地对待每个人。

五、介词介词是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关系的短小虚字。

在文言文中,介词主要用于连接名次或代替前面的内容。

例如:1. 连接名词:乐以忘忧。

2. 代替前面的内容:他与我同志情投意合。

六、连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成分或短语,起到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例如:1. 并列连词:日益升学者众,乃派此信以告之。

2. 递进连词:秀色可餐,且人善良。

3. 转折连词:勿念人之远,亦勿忘己之近。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一、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这个超有趣的话题。

(一)名词活用1. 名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名词常常会被用作动词。

比如说“沛公军霸上”,这里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的意思,但是在这个句子里就活用成了动词“驻军、驻扎”。

就像一个小士兵本来是一个身份,结果它突然就动起来,开始做驻军这件事啦。

再像“左右欲刃相如”,“刃”本来是刀刃的意思,是个名词,在这儿就变成了“用刀杀”这个动词的意思。

这就好像名词突然有了活力,开始执行动作了呢。

2. 名词作状语名词还能作状语呢。

像“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它本来是“翅膀”这个名词,在这里就表示像翅膀一样,用来修饰“蔽”这个动作,也就是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沛公。

这就好比把名词当成了一个小助手,来形容动作的样子。

(二)动词活用1. 动词作名词有的动词会变成名词哦。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里的“伏”本来是动词“埋伏”,但是在句子里就变成了“伏兵”这个名词的意思。

就好像动词一下子定住了,变成了一个可以被描述的东西。

2. 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很有趣呢。

像“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这个“活”本来是“活下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使……活下来”,也就是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下来了。

这就像是动词有了魔法,能让其他的对象发生动作。

(三)形容词活用1. 形容词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也不安分啦。

像“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坚”本来是“坚硬的”这个形容词,在这里就变成了“坚硬的铠甲”这个名词;“锐”本来是“锐利的”,就变成了“锐利的兵器”。

这就像形容词给自己穿上了一件新衣服,变成了可以数可以指的东西。

2.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亲”本来是“亲近的”这个形容词,在这里就变成了“亲近”这个动词;“远”本来是“疏远的”,就变成了“疏远”这个动词。

一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一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一在文言文中作为数词的用法“一”作数词时,有时后面跟着量词(绝大多数是物量词)。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先秦以后的古文中,先秦时期极为罕见。

如:“劝君更尽一杯酒。

”(《速元二使安西》)在先秦时期,“一”和其他数词一样,多数直接用在名词之前。

如:“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作数词时,有时放在名词后,这种词序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如:“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一”作数词时,有时含有“每一”的意思,如果不仔细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这一含义就难以体会,有时还会对原文产生曲解。

如:“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促织》)“一出门”,不是“出一次门”,而是“每一次出门”。

“一”作数词时,有时用来表示分数。

如:“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治平篇》)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兜也。

”(《谋攻》)注意:上述三个例句表示分数的方式是不同的。

“一”作数词时,有时含有“全、整个”的意思。

如:“通计一舟,为人五。

”(《核舟记》)“一舟”即“整个核舟”。

“一”作数词时,还可叠用,表示“逐一”,有“一点一点”“一件一件”之义。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

”(《狱中杂记》)一在文言文中作为名词的用法表示“整体”。

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课文解释“为一”是“成为一体”的意思。

“一体”即“整体”。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项脊轩志》)这里的“一”也指“整体”。

一在文言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解释为“统一”。

一在文言文中作为形容词的用法“一”作形容词时,有时有“相同、同样”的意思。

文言文语法之名词活用

文言文语法之名词活用

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1)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2)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3)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私: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衣:穿;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连带)——《滕王阁序》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学习)——《师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六国论》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

(舍:盖屋)——《游褒禅山记》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名:命名)——《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出)——《游褒禅山记》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排住宿《廉颇蔺相如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衣:穿)——《廉颇蔺相如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嘻:发出嘻的声音) ——《廉颇蔺相如传》范增数目项王。

(目:看)——《鸿门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下)——《前赤壁赋》(2)名词使动: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做大王)——《鸿门宴》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使……做大王)——《鸿门宴》(3)名词活用为意动: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梅花岭记》)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主谓)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2.曾皙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同上)4.民生涂炭。

(《三元里抗英》)5.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大铁椎传》)*7.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8.士兵德顺昌甚。

(《五人墓碑记》)*9.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10.瓮牖绳枢。

(同上)11.老者衣帛食肉。

(《齐桓晋文之事》)12.子墨衰絰。

(《之战》)13.妇抚儿乳。

(《口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

(《口技》)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2、皆衣缯单衣。

(《西门豹治邺》)3、使人先表澭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一):名词和名词的作用一、高考回顾。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测试有明确的要求。

①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③了胞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④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论;⑤能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到了90年代,文言文测试题有增加难度的趋势。

从1993年届起开始选用二十四史里人物传记的选段,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史是正史,是规范而典雅的文言文,难读难懂。

根据高考的要求,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应重点了解词的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实。

二、A 关于文言文名词的基础知识,文言文名词释例12、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说明:官名,官府名不要翻译3、有关天文、地理的名称4、文言文时间词释倒表(含一部分时间副词)B 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天下缟素,今日量也。

(缟素活用为动词,意为“穿丧服”)②函梁君臣之首(函活用为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着”)2、名词后面带代词代词充当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踢)②汝幸而偶我。

(和我结为配偶)3、紧跟在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①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②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4、名词用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例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水,泅水)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5、名词用“而”连接,无论在“而”前“而”后,一概活用动词。

例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筑墓,建墓)②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养蚕,穿衣)C 文言文名词用作状语文言言语训名词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之一。

1、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有比喻修辞色彩。

可译为“像……一要样”例①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

(像狐狸一样依凭着,像老鼠一样趴伏着)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2、表示动作行为的规格或对人的态度。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当作……”。

例①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把他当作史长来侍奉)②人皆得隶使之。

(把他当作奴隶来使唤)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可译为“用……”,“按……”。

例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养着它)②法该流。

(按法律应判为流放)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方式,时间例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②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用礼节)③良岁更刀(每年)D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1、名词作动词用的使动用法例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使相如居住在……)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白骨长肉)2、名词作动词用的意动用法。

例①吾从而师之。

(以他为老师)②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门客对待)三、典型题解。

下题是1997届全国高考试卷的第二大题。

一共8个小题共20分。

说明:高考文言文测试题是对文言文阅读的综合测试。

不可能针对本课的题目。

但原文涉及到的大量名词和不少的名词活用词组录,仍为我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供了条件。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

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泾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挥令出,仁杰仍,引张释之高庙,率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忏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共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于释之,辛毗于地下。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使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宫廷外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A 题义初探。

上文是文言文的测试的选段。

你要答好下面的8道高考题,必须把上文初步读懂。

至少要细读两遍。

文段讲的是唐高宗(李治,太宗之子)的大理丞(相当于宰相——狄仁杰秉公执法的故事。

权善才将军依法惩处了犯了法的飞骑.这个飞骑向高宗皇帝状告权善才说他砍伐了太宗皇帝陵墓上的柏树,高宗判了权善才死刑。

但狄仁只是罢了权善才的官职。

高宗大发脾气,要即时杀权善才。

狄仁杰公平执法,据理力争,说服了高宗。

文章讲的是“违法必究,执法必公”的故事,有一不定期的现实意义。

B 疑难详解原文的译文权善才,高宗在位的时候担任将军。

中郎将范怀义率卫队在昭陵(太宗之墓)值宿警卫(值宿,整天整夜地值班),有一个侍卫军军士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

这个侍卫军军就多次请拜见高宗,他先情不自根本法地痛哭流泪(胜,经得起)说权善才等人砍伐了昭陵的柏树,这是十分不恭敬的事。

高宗也情不自禁地悲伤地痛哭不止,命令杀掉权善才。

大理丞狄仁杰判权善才的罪,仅仅是免掉了官职。

高宗大发脾气,命令迅速执行死刑。

狄仁杰说:“法律是陛下制订的法律,我只是遵守它。

为什么因为砍伐了几棵小柏树而杀掉大臣,请求让我不接受陛下的命令。

高宗流着泪说:”“善才砍伐了我父亲陵墓上的柏树,我作为儿子是不孝,以至因为这几棵柏树要杀掉权善才。

我知道你是一个好法官,但善才等人最终必须判死罪。

”狄仁杰坚持谏争,侍中张文瓘(guàn)挥动笏(hù大臣上朝用的手板)板叫狄仁杰出去。

狄仁杰就举出张释之处理高庙一案以及辛毗(pí)处理牵裾(jǖ衣服的后襟)一案的案例说:“我听说触犯皇上,违背帝五,自古以来是件难事。

但我认为不难。

如果处在桀纣的时代就难,如果处在尧舜的时代就不难。

我瑞有幸遇上了尧舜时代,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到杀害。

陛下不接受我的劝告,我死去之后,在九泉之下见了释之,辛紫还会感到羞愧。

”高宗说“善才犯法在情理上不可宽容,按法律虽然不能判死罪但我恨得很深啊,必须超越法律的界限把他杀掉,狄仁杰说:”陛下制订法律,把它张贴在宫门口,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难道有犯罪不能判死刑,但特意命令要他去死的吧法律既然没有久的宏大定的标准,国家的各个部门凭什么来支配自己的行动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求以今天作为开始。

高宗的主意这才取消。

说:你能遵守法律,我有个认真执法的官。

”命令把狄仁杰的事编入史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善才绳之。

绳:捆绑B 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C 朕之恨深矣,恨:遗憾D 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答案:D。

绳:按法律标准行事。

胜:经得起。

恨:痛恨,仇恨。

遗憾:不称心,惋惜。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仍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C “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 “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答案:B “因”和“乃”都相当于“就”。

“止”和“仅”都相当于“仅”。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A 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 大怒,命促刑。

C 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 我为子不孝答:C.C是回答仁杰的话。

A与政不相连接。

B是针对仁杰来的。

D是原因不是结果,“以至是”是结果。

4、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 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 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运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 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称。

答案:D,应为“自秦始皇开始专为皇帝的自称”。

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徒流及死,具有等差A 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奴次第。

B 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 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 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答案:D。

“徒”服劳役。

“流”流放,“死”处死。

“等”等级差cī。

等级。

6、①不惧比干之诛②高宗意乃解。

A 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责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B 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C ①不怕像比干寻样遭受杀害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 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①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②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③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④卿能守法,朕有法官A ①②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答案:A。

说明:①和②都是转折关系。

③是假设关系。

④是并列关系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竟力要将善才的守错酿成死罪,从而引发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 由于狄仁杰坚持已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 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等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 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答案:C。

仁杰在向高宗讲这一番话后,高宗态度异未改变,还说“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所以此条不合原意。

C、经验小结:①一定要细读原文两遍。

只求初步读懂,知道是讲一回什么事。

然后再逐一回答题目。

②高考题文言文选段一般都是选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的。

③答题过程要回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

四、基础训练①我们已经学过,A 两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B 代词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C 紧跟副词后面的句词活用为动词。

D 能愿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E名词用“而”连接,无论在“而”“前”“而”后,活用为动词。

请你根据上面论述,在下列句子后写上相应的字母。

1、从郦山下,道芷阳音行()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今之紫草末花时采则根鲜泽。

()5、巫医莱蚰百工及之人,君子不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