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平时作业&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
实用心理学平时作业
心理学平时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与看法。
A情绪情感B性格C个性倾向性D需要2.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是,观察法。
A不使用仪器B效果不好C不用分组D不进行条件控制3.心灵的原子是圆球形的,特别光滑,可以随意滚动,因此灵魂是能动的。
这是的观点。
A 柏拉图B阿奎那C德谟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4.主张心理学应该和哲学、生理学区分开,用特殊的方法来研究自己的特定对象,并且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赫尔巴特B冯特C华生D亚里士多德5.被美国的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的著作是。
A《生理心理学纲要》B《心理学教科书》C《经验心理学》D《脑的反射》6.2至7岁,儿童脑重达1250克,相当于成人的,这个时期儿童头脑中储存了各种事物的表象,掌握了许多前科学概念,儿童的想象力突出,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
A1/2 B8/10 C1/5 D9/107.同一部作品,人们欣赏后评价可能是不同的,这反映了心理活动的。
A主观性B复杂性C社会性D个别性8.神经冲动传播的电变化过程中,受刺激部位发生离子通透性的改变,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启,允许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减小,钠离子进一步加速内流,膜内局部由负变正,膜电位差消失。
这种使极化状态改变乃至消失的过程称为“”。
A去极化B复极化C反极化D超级化9.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弥散到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升高,加强了膜的极化(称为超极化),产生对抗兴奋的电位变化,显示出抑制效应,这就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A甘氨酸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10.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躯体肌肉的运动,保证随意及不随意动作的实现。
A大脑B中脑C小脑D间脑11.在睁眼、视物、听突然的音响或进行心算以及作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时会出现,以额叶最为明显。
Aβ波B a波Cθ波Dδ波12.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再以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条件反射的强度逐渐减弱以致消失,这种内抑制叫做。
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一)2024
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一)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一)的相关内容。
在这篇作业中,我们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应用。
本文将按照以下五个大点来展开,包括: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神经科学与行为的关系、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以及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正文:一、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1. 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不同心理学领域的特点和研究方法3. 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4. 心理学在社会和工作环境中的应用5. 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的可靠性与效度二、神经科学与行为的关系: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 人类大脑的研究方法3. 神经递质及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4. 与认知和情绪相关的大脑区域5. 大脑和行为的相互作用三、感觉与知觉:1. 感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感觉心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3. 感觉的门控理论和注意力的作用4. 知觉的构建和认知模型5. 特殊感觉和知觉现象的解释四、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作用2. 探索性学习和操作条件作用3. 记忆的存储和检索过程4. 遗忘和记忆差异的原因5. 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策略和技巧五、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1. 心理障碍的定义和常见症状2. DSM-5的使用和心理障碍分类系统3. 焦虑障碍和情绪障碍的特征和治疗方法4. 心理障碍与个体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5. 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干预和预防措施总结:本文从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开始,展开讨论神经科学与行为的关系、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以及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等五个大点。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和改善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方法》平时作业(华师)
《心理学研究方法》平时作业(华师)心理学研究方法平时作业 (华师)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我们将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常用的研究设计和测量方法,并讨论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步骤1. 问题确立: 确定研究的问题或目的。
问题确立: 确定研究的问题或目的。
2. 设计研究: 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如实验设计、调查研究或观察研究。
设计研究: 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如实验设计、调查研究或观察研究。
3. 确定变量: 确定需要研究的变量,并明确它们的操作定义和测量方式。
确定变量: 确定需要研究的变量,并明确它们的操作定义和测量方式。
4. 选择样本: 选择研究的参与者或样本。
选择样本: 选择研究的参与者或样本。
5. 数据收集: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收集数据。
数据收集: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收集数据。
6.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7. 结果解释: 解释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限制。
结果解释: 解释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限制。
8. 撰写报告: 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成报告。
撰写报告: 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成报告。
研究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
- 实验设计: 操纵自变量,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用于比较结果。
实验设计: 操纵自变量,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用于比较结果。
- 调查研究: 使用问卷或面访等方式收集数据,研究参与者的观点、态度或行为。
调查研究: 使用问卷或面访等方式收集数据,研究参与者的观点、态度或行为。
- 观察研究: 对参与者进行观察,记录其行为和环境情况。
观察研究: 对参与者进行观察,记录其行为和环境情况。
测量方法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测量方法包括:- 问卷调查: 使用标准化问题,收集参与者观点和态度的数据。
2022年社会心理学平时作业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1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旳人际关系是狭义旳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旳心理关系,更关注心理关系旳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2、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体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旳互相关联旳主体之间旳紧张、不友好、敌视甚至斗争旳关系。
3、冲突管理: 指在一定旳组织中对多种冲突旳管理。
4、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济时,在场目睹此情境旳人越多,出面相救旳也许性越小旳现象。
5、侵犯行为:又称袭击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旳行为。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1、在人际交往中,正面旳评价更易受他人欢迎。
错。
由负面转向正面更易受他人旳欢迎。
2、在平行冲突中,存在客观旳分歧,但双方都未能精确地知觉到分歧旳存在。
错。
双方都精确地知觉到这种分歧。
三、简答:1、简述费斯克提出旳社会关系旳四种模式。
答:费斯克认为社会互动重要有四种模式:²共享:由团体组员共享感情与资源,不分彼此。
²权威排序:根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旳权威与顺从关系。
²看待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旳平衡。
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旳比率。
2、试述影响人际发展旳重要原因。
答:相貌旳吸引、正面旳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3、简述社会侵犯行为旳原因。
答:对侵犯行为旳反击;为到达某种目旳而侵犯;本能旳体现;由于受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四、论述1、试述阿得曼旳社会渗透理论。
答:阿特曼认为人际关系由交往旳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系旳发展由表层向深层发展,一般通过四个阶段;人们根据对回报成本旳计算来决定与否增长对关系旳投入;良好人际关系一般通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2、怎样应对平常生活中旳侵犯行为?答:学会采用自持行为,即在不侵犯他人权利旳状况下维护自己旳权利。
采用自持行为旳技巧:基本旳自持是对维护自己权利旳简朴体现在受到他人没有充足理由旳批评时,采用模糊化旳措施,然后深入阐明你旳主张;在发现和对方在某件事上此前到达旳约定被他忽视时,可以用自持旳陈说或提问提醒对方;使用坚决而稳定旳语音和以事实为基础旳语气;不训斥或指责对方,也不要威胁对方。
社会心理学试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答案社会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B.社会行为C.个体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群体研究D.理论研究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 )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B.行为C.目标D.刺激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 )A.同化B.内化C.服从D.从众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 )A.场合B.声调C.热情程度D.表情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 )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 )A.中国学者孙*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D.法国学者塔尔德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提出的A.强效力论B.适度效力论C.子弹论D.有限效力论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 )中得到较好的解释A.匿名理论B.还原理论C.价值累加理论D.紧急规范理论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 )A.勒温B.伯德C.斯德克迪尔D.若拉列夫19.俄国学者( )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A.列宁B.巴甫洛夫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A.同化B.服从C.从众D.内化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 )A.社会舆论B.社会认知C.社会动机D.聚集行为E.社会态度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 )A.内化B.磨尖C.同化D.削平E.弥补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 )A.行动人群B.临时人群C.常规人群D.松散人群E.表意人群24.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合作者B.共同的环境C.共同的目标D.直接沟通E.行为配合25.身势语主要有( )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26.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 )A.孙*B.埃尔伍德C.时蓉华D.吴江霖E.G钒露27.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A.社会学B.民族学C.心理学D.语言学E.人类学28.理智的对抗方式有( )A.消极对抗B.发泄不满C.侵犯行为D.自我辩解E.改变策略29.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 )A.情感B.认知C.模仿D.印象E.意向30.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被认为的原因有( )A.理论脱离现实B.实验室的局限C.不科学D.不能解决实际问题E.社会期望过高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31.归因32.团体内聚力33.民族社会化34.刻板印象35.角色冲突 36.拟态环境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7.简述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名词解释1.社会行为 2.人格 3.信度与效度 4.角色知觉 5.心理定势 6.归因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简述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
3.模型与理论的区别4.选择典型要遵守那些规律?5.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特点?6.为什么说通过外表认识他人是可能的?7.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8.埃里克逊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哪八个阶段?9.简述影响角色知觉的因素。
10.第一印象作用是如何形成的?谈谈如何才能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11. 维纳的归因理论有何实践意义?12.为什么说现场实验具有较大的事件意义?《社会心理学》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社会动机 2.冷漠行为 3.旁观者效应 4.侵犯行为5.社会态度 6.态度的两极性 7.活动参与 8.认知不协调理论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动机具有复杂性?2.本能论是如何解释人的动机的?3.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旁观冷漠行为?4.什么是侵犯行为?5.简述挫折——侵犯理论的基本内容。
6.简述态度的心理功能。
7.用经验积累过程与群体规范制约过程解释态度的形成机制。
8.论述影响社会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
9.说服宣传要注意哪些问题?《社会心理学》作业三一、名词解释1.人际交往 2.群体 3.观看效应 4.责任分散 5.冒险转移 6.去个性化二、问答题1.群体规范是如何形成的?2.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有何关系?3.为什么会产生从众行为?4.现代传播媒介对儿童的社会化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5.艺术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其社会控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何有效地控制越轨行为?《社会心理学》作业四一、名词解释1.文化控制 2.“皮格马利翁效应” 3.社会舆论 4.流言与谣言5.个性差异 6.能力 7.自我实现 8.积极强化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际交往具有心理发展动力功能?2.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怎样才能使沟通双方实现思想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3.如何改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4.根据气质差异原理,为员工安排工作要注意遵守哪些原则?5.简述性格与职业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二)
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二)引言概述:本文档是关于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二)的内容,旨在探讨与分析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进行详细阐述,每个大点下又包含了五至九个小点,以全面介绍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二)的内容。
正文:大点一:认知与感知1. 认知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范围2. 认知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3. 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与注意力的调节4. 感知的定义和类型5. 感知与认知的关联与区别大点二:学习记忆1. 学习的概念和类型2. 学习理论的理论派别与主要代表3. 记忆的分类与特点4. 记忆的过程与影响因素5.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大点三:行为主义1.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与特点2. 爱弗里德·伯斯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3.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4.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原理与应用5. 行为主义的局限性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大点四:人格心理学1.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2. 人格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代表性理论3. 个体差异:性格特质与人格特点4. 人格发展与成长的影响因素5. 人格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困境大点五:心理测量1. 心理测量的概念与基本原则2. 预测性测量与评估性测量的区别与应用3. 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与工具4. 常见心理测量的信度与效度评估5. 心理测量中的伦理问题与注意事项总结:通过本文对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二)的全面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认知与感知、学习记忆、行为主义、人格心理学以及心理测量等五个大点的相关知识。
这些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模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的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1(二)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练习: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平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A. 霍妮(K. Horney) 著的《自我的挣扎》B. 弗洛伊德(S. 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C. 米德(J. 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D. 詹姆斯(W. 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2.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它们分别是()A. 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B. 自我评价、自我情感、自我意向C.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控制D. 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意向3.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4.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A. 自我认知B. 自我情感C. 自我意向D. 自我觉知5.公开的、社会的,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自我是()A. 实用自我B. 社会自我C. 理想自我D.公我6.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A. 生理自我 B. 物质自我 C. 社会自我 D. 心理自我7.有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这种自我意识是()A. 可能自我B. 心理自我C.理想自我D. 实用自我8.发动和维持自我意识的条件是()A. 自我意向B. 自我表现C. 自我觉知D. 自我评价9.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A. 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 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 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10.下列有关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基础,没有自我意识,不可能存在自我觉知B. 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条件,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C. 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的产生有关,但却不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D.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必要条件,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11.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A. 他们存在生理缺陷B. 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 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D. 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12.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A.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B. 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 自我觉知D. 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13.米德(G. H. Mead)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形成的顺序依次为()A. 游戏阶段、博弈阶段、玩耍阶段B. 博弈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C. 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博弈阶段D. 玩耍阶段、博弈阶段、游戏阶段14.对于同一次考试,考试失败的学生认为:“这是一次不能准确测试学生能力的考试。
心理学平时作业(三)
心理学平时作业(三)一.单项选择题1.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A随意运动 B不随意运动 C克服困难 D目的性2.面临高考选择大学时,一所是名牌大学但费用太高,离家太远,而自己的家境又不太好;另一所学校费用较低,离家较近,但师资条件和软硬件设施又差一些,况且,学校的知名度又不够高,于是处在选择的两难之中。
这属于。
A接近-接近冲突 B回避-回避冲突 C接近-回避冲突 D双重接近——回避冲突3.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焦虑性情绪状态。
根据引起挫折的对象的性质,挫折可分为四种,不包括下面的。
A行动挫折 B意志挫折 C需求挫折 D目标挫折4.人们的挫折反应方式可分为消极的反应方式和积极的反应方式两大类。
消极的反应方式不包括 ___。
A攻击 B退化 C倾诉 D幻想5.人们的挫折反应方式可分为消极的反应方式和积极的反应方式两大类。
消极的反应方式不包括 ____。
A冷漠 B固执 C宣泄 D自戏6.在一定程度上说, ___是在其它意志品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其它三种主要意志品质的综合体现。
A坚韧性 B果断性 C自觉性 D自制性7.运动、安全的需要属于。
A自然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8.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这种需要叫。
A需求 B愿望 C意向 D兴趣9.想购买衣服的人,看到商场里漂亮、时尚的服装,就可能产生购买的动机。
这时商场里的服装就是购买活动的。
A需求 B愿望 C意向 D诱因10.下面不是动机的功能。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监督功能 D维持和调整功能11.一位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印象比较好,认为他聪明、勤奋、成绩优秀,因而在评分时不自觉地降低了评分的标准,并有可能忽略了学生试卷中存在的某些错误;反之,对印象差的学生,不相信他在考试时会获得优秀的成绩,因而评分时不自觉地提高了要求,对其试卷中的问题也比较敏感。
2023年兰大社会心理学秋平时作业
兰州兰大《社会心理学》16秋平时作业2一、单项选择(共 15 道, 共 30 分。
)1. 下列哪一项不是人际关系旳特点题1.情感性题2.直接性题3.定向性题4.个体性原则解:2. 在许多状况下, 人们对原因旳解释是武断旳不合实际旳偏见,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归因偏差。
下列归因偏差旳类型中, 属于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旳是题1.题1.忽视一致性信息题2.题2.过高估计内在原因题3.题3.自我防御性归因题4.题4.行动者—观测者效应原则解:3. 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诞生旳著作是题1.题1.《梦旳释义》题2.题2.《性学三论》题3.题3.《精神分析引论》题4.题4.《图腾与禁忌》原则解:4. 爱情旳基本倾向是题1.精神之恋题3.制度化题4.奉献原则解:5. 社会心理学家戴恩(K.Dion)曾经做过一种试验: 让被试通过外表上魅力大大不一样旳人物照片来评估每个人其他方面旳特性。
成果发现, 在几乎所有旳特性方面(如人格旳社会合意性、婚姻能力、职业状况、幸福等), 有魅力旳人得到旳评价最高, 而缺乏魅力旳人得到旳评价最低。
这反应了社会心理学中旳题1.题1.首因效应题2.题2.相似假定作用题3.题3.类化原则题4.题4.光环效应原则解:6. 个体在遭受无多次挫折之后, 会出现一种比自己旳年龄阶段要幼稚许多, 像孩子般未分化旳行为方式,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题1.题1.赔偿题2.题2.退化题3.题3.反向题4.题4.压抑原则解:7. 下列哪项不是自我构造旳层面题1.物质自我题2.理想自我题3.镜像自我题4.反思自我原则解:8. 心理学观点认为, 人际沟通题1.A. 无规律可言题3.C. 有时也可以借助报刊来实现题4.D.不一定有目旳原则解:9. 主从—竞争型人际关系是指题1.双方相处中, 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旳人际关系题2.一种互补与对称旳混合型人际关系, 双方在其中能合谐共处题3.一方处在支配地位, 另一方处在附属地位题4.双方有共同目旳,为了到达这一目旳,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原则解:10. 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际沟通是题1.A. 人与人之间旳联络过程题2.B. 人们面对面旳交流题3.C. 人际关系旳体现形式题4.D.双向沟通原则解:11. 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指出, 战争是不可防止旳, 由于人类之因此发动战争, 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留旳方式, 人们互相杀戮其实是为了不让死亡旳愿望指向自身。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1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更关注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2、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3、冲突管理: 指在一定的组织中对各种冲突的管理。
4、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5、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1、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评价更易受别人欢迎。
错。
由负面转向正面更易受别人的欢迎。
2、在平行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都未能准确地知觉到分歧的存在。
错。
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这种分歧。
三、简答:1、简述费斯克提出的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答:费斯克认为社会互动主要有四种模式:²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感情与资源,不分彼此。
²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
²对待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
2、试述影响人际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相貌的吸引、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3、简述社会侵犯行为的原因。
答:对侵犯行为的反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四、论述1、试述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
答:阿特曼认为人际关系由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系的发展由表层向深层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人们根据对回报成本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良好人际关系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2、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答:学会采取自持行为,即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利。
采取自持行为的技巧:基本的自持是对维护自己权利的简单表达在受到别人没有充分理由的批评时,采取模糊化的方法,然后进一步说明你的主张;在发现和对方在某件事上以前达成的约定被他忽略时,可以用自持的陈述或提问提醒对方;使用坚决而稳定的语音和以事实为基础的语气;不谴责或指责对方,也不要威胁对方。
社会心理学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作业一课堂讨论请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攻击行为的例子,并尝试用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来分析这些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讨论后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 字)答:1.为什么有的人要对别人实施暴力,甚至杀戮,比如赵承熙制造弗吉尼亚惨案?为什么有的群体要对另外的群体实施暴虐的行为,比如纳粹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屠杀?为什么一个民族对别的民族要实施侵略,比如德国和日本发动世界大战?在心理学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对攻击行为作了精神分析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存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死亡本能指向生命的结束和毁灭。
死亡本能的攻击性在于,它并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求杀的欲望。
死亡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而当它向外界的侵犯受到挫折时,便退回到自我,体现为自杀和自我惩罚的倾向。
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战争也是由死亡本能决定的,它的破坏和杀害具有生物性的基础,因此是无法避免的。
有一种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相似的理论认为,攻击的本能在人体内会不断积聚能量,达到一定度后就会变成攻击的冲动而向外释放。
2.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开始时,实验员送来许多诱人的玩具让孩子玩。
但不到10 分钟,正当孩子玩的兴高采烈的时候,实验员就打断了他们,将玩具收起来,放在金属丝网的后面(这些玩具看得见却摸不到)。
这时有些孩子的反应非常强烈,他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冲实验员喊叫,用脚踢金属网… …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挫折的一种反应。
“挫折——攻击”的理论假说把攻击行为看作是人受了挫折的一种后果,它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这种理论强调了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由挫折而引发攻击行为的现象,我们的确在生活中能找到不少例子。
但是这种理论假说也很快遭到了否定。
因为人们发现人在受到挫折之后并不必然爆发侵犯行为,有些人在受到挫折之后恰恰表现为退缩的行为。
平时作业(二)心理学及答案
《心理学》平时作业(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个体认知发展的生物学前提是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2.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中代表着活跃的一面的是新的学习需要。
3.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中代表着稳定的一面的是原有的认识水平。
4.情绪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5.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已的感知活动能力,这是感知觉随意性的表现。
6.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7.根据卡特尔的理论,那种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叫做流体智力。
8.根据卡特尔的理论,晶体智力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
9.根据卡特尔的理论,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10.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
11.人格是一个系统,包含着许多成分:认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的五个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人格的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
这五个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
12.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回答“心理学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主要运用的是 a 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2.回答“圆的直径与它的半径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主要运用的是 a 知识。
A.陈述性B.程序性C.策略性D.常识性3、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 b 。
A.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B.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C.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D.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情绪的主要特征是 b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答案
2019年秋季学期开放教育期末纸质形考作业试题《社会心理学》答案(部分答案为表明层次,调为红色加粗,下载后自行修改)1.简述集群行为的形成。
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一是情绪支配性。
参加者的情绪异常兴奋,失去了正常的理智思索,在认知上持有偏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是迅速接受性。
参加者相互传递的每一种信息迅速被接受,并迅速引起反应。
三是容易越轨性。
参加者受情绪支配,容易背离正常的社会规范,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2. 论述偏见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答:偏见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群体间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各个团体、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文化价值观、习惯模式的冲突,这是产生偏见的重要因素。
(2)社会化:文化传统有很牢固的性质,使得最初的文化因素消失后文化传统还长时间的继续存在,作为文化传统之一部分的偏见也同样如此,而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吸收并内化了文化传统,也继承了偏见。
(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首先,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其次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有关,某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感也会导致偏见。
(4)历史和文化的遗留:当前对某一个群体的偏见,可能是若干年前或若干世纪前的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因为某些原因而形成的价值观的体现。
这些历史的视角强调对群体间甚至国家间的敌意的理解,这些敌意起源于代代传承的老传统、刻板印象、戏谑和信念,而没有考虑事情的真相和变化着的环境。
偏见的消除方法有:(1)消除刻板印象:一般人对某些群体成员常有一些刻板印象,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平等的及个人间的接触都是为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接触双方的独特性,避免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面临共同命运以及因合作而获得奖励是消除群体间的敌对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JC0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单元作业题
J0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单元作业题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2.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
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3.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4.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分析。
A.观察B.实验C.思辨D.归纳5.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
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6.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7.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8.麦独孤W.Mcdougall用()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本能9.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10.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
A.存在主义B.自我实现C.人的尊严D.观察学习11.性别表示男女在()。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12.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A.反思自我B.客我C.社会自我D.镜我13.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
A.C·罗杰斯B.M·米德C.W·詹姆士D.K·勒温14.()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B.大学C.杂志D.意识15.企业家属于()的社会角色。
A.表现型B.功利型C.开放型D.创新型16.自我概念self是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作业一课堂讨论请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攻击行为的例子,并尝试用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来分析这些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讨论后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答:1、攻击本能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或战斗;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动物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存和种族的繁衍而形成的自然本能,这种自然本能表现在人类身上,就是人类为了维护和拥有更多的财富、权力、技能等等而相互攻击;2、挫折攻击理论—某人因工作失误,在单位受到严厉处罚,回到家中又因家务琐事,被家人抱怨,于是对其家人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人的攻击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挫折是加强个人对暴力的关联事件的攻击性反应,是引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3、社会学习理论—弟弟看到哥哥经常欺负别的小孩,风光无比,在父母知道这种事情后,如果父母严厉处罚了哥哥,则弟弟就不会出现与哥哥相同的行为,反之,如果父母对哥哥的行为大加赞赏,则弟弟以后就必然会出现与哥哥相同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人的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后天习得行为,其攻击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在于他所观察的榜样行为是受奖赏还是受处罚。
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5章)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社会认知具有的特点包括:选择性、双向性、整体性和易出偏差性。
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4.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5.个体通过学习形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古典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作用和社会学习。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2.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C)。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宽大效应3.在改变态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
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4.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B)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B.相似性C.吸引力D.可信赖性5.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A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B.潜意识区C.拒绝区D.不明朗区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小题,共25分)1.再社会化P26它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归因P87 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3.基本归因错误P89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4.宽大效应P83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信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
5.态度P94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3道题,共30分)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P74—751.选择性;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很多外界的刺激,但我们只会选择注意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2.双向性;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甲在感知乙,乙也在感知甲。
3.整体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即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2.由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06费斯廷格担出,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
因此说,人们所持有的认知是非常多的。
在费斯廷斯看来,这些认知之间首先是存在相关的和不相关的关系。
其次,在具有相关关系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的或一致的关系,才会产生协调或失调状态。
3.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P110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第一,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
第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第二,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五、论述题(20分)劝说宣传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促使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
试述在使用劝说宣传法时,发起者的特性和目标人群的特性对说服效果有哪些影响?P1111.发起者的特征;发起者自身具备的各种特点常常对态度改变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些重要特征本身往往就是一种有效的宣传证明,仅此就足以使人们信服而不再猜疑。
其中,发起者的几个特征会影响说服的力度,如权威性、可信赖性、吸引力和相似性等。
(1)权威性。
这是由发起者所受过的教育、专业训练和所从事的社会职业、所具有的专业身份决定的。
一般情况,专家身份足以使发起者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所说服的信息比没有专家身份的人更易被人接受,更令人信服。
(2)吸引力;这是指发起者自身具备的人格特征,仪表体态以及言谈举止所具有的吸引力。
(3)相似性。
这是指发起者自身的身份、职业、背景及态度、观点等与被说服者有相似或相近的特征。
相似性也是喜欢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有助于态度改变。
2.目标人群的特征;目标人群,也就是被说服者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对说服效果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作用,或者是有助于说服的有效进行,或者是妨碍和抵制说服的进行。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被说服。
毋庸置疑的是,不同的个体对说服的易感性各不相同。
(1)目标人群的原有态度。
人们自小形成并保持一生不变的态度难以改变,因为这种态度已经是一种内化了的态度,已经成为个体主观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目标人群的人格特点。
有的人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信服权威,因而较易接受他人的说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有的人则固执己见,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见,故态度较难改变。
(3)目标人群的信息加工。
在说服中,除要考虑到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及自身人格这两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被说服者是如何接受说服信息,也即是说服信息在被说服者的头脑中是怎样被加工、储存和提取的。
(4)目标人群的心境与卷入。
目标人群的心境与态度改变相关作业三案例分析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18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
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一好心男子,将刘某抱入诊所。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200字)答:造成这种“1. 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主要原因有:1.“责任扩散”。
所谓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2. “集体淡漠”的形成。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能提供帮助,那么这个人就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会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以及不愿给予帮助所付出的心理代价都由大家共同分担,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减少,这样当然会减少利他行为。
而且,旁观者甚至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产生一种“即便我不去,也会有别人去救”的想法,造成“集体淡漠”的局面。
3.情境的社会定义当我们遇到一个件事时,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是否需要我们介入?我们要做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动。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
4.影响旁观者效应的第三个因素是评价焦虑。
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者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
作业四阶段性测验(第6至10章)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2.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3.根据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可将其分为反社会的攻击行为、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被认可的攻击行为的攻击行为。
4.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5.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D)行为的普遍存在。
A.模仿B.暗示C.从众D.服从2.“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C)现象。
A.社会抑制B.社会促进C.社会惰化D.从众3.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体现的暗示属于(A)。
A.自我暗示B.间接暗示C.反暗示D.直接暗示4.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现象的存在。
A.模仿B.暗示C.从众D.服从5.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A)。
A.顺从B.从众C.服从D.盲从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小题,共25分)1.领导方式P254又称领导风格,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时所采纳的行为方式和所表现的行为特征。
2.群体规范P236群体所确立的一套规定成员如何做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3.社会促进P207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就称为社会促进。
4.攻击行为P179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5.偏见P261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其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四、简答题(每题10分,3道题,共30分)1.简述从众的定义以及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P212—215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