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和简答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自考-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一、名词解释

1.微处理器:即中央处理器CPU,它是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器件总称。

2.单片机(单片微型计算机):把CPU、存储器、I/O 接口、振荡器电路、定时器/计数器等构成计算机的主要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构成一台具有一定功能的计算机,就称为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3.程序计数器:程序计数器PC是一个不可寻址的16位专用寄存器(不属于特殊功能寄存器),用来存放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具有自动加1的功能。

4.数据指针:数据指针DPTR是一个16位的寄存器,可分为两个8位的寄存器DPH、DPL,常用作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的地址寄存器,也可寻址64K字节程序存储器的固定数据、表格等单元。

5.累加器:运算时的暂存寄存器,用于提供操作数和存放运算结果。它是应用最频繁的寄存器,由于在结构上与内部总线相连,所以一般信息的传送和交换均需通过累加器A。

6.程序状态字:程序状态字PSW是一个8位寄存器,寄存当前指令执行后的状态,为下条或以后的指令执

行提供状态条件。它的重要特点是可以编程。

7.堆栈:堆栈是一组编有地址的特殊存储单元,数据遵循先进后出的存取原则。栈顶地址用栈指针SP指示。

8.软件堆栈:通过软件唉内部RAM中定义一个区域作为堆栈(即由软件对SP设置初值),称软件堆栈。

9.振荡周期(晶振周期):振荡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的周期,是最小的时序单位。

10.时钟周期:把2个振荡周期称为S状态,即时钟周期。1个时钟周期=2个振荡周期。

11.机器周期: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1个机器周期=12个振荡周期。

12.指令周期: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指令周期。MCS-51单片机的指令周期一般需要1、2、4个机器周期。

13.地址/数据分时复用总线:是指P0口用作扩展时,先输出低8位地址至地址锁存器,而后再由P0口输入指令代码,在时间上是分开的。

14.准双向并行I/O口:当用作通用I/O口,且先执行输出操作,而后要由输出变为输入操作时,必须在输入操作前再执行一次输出“1”操作(即先将口置成1),然后执行输入操作才会正确,这就是准双向的含义。

15.冻结运行方式:它是节电运行方式的一种,在冻结运行方式时,振荡器继续工作,中断系统、串行口、定时器电路继续由时钟所驱动,但时钟信号不送往CPU,即CPU处于冻结状态。

16.掉电保持运行方式:它是节电运行方式的一种,在掉电保持运行方式时,振荡器被停止工作,但片内RAM和特殊功能寄存器内容被保存,由后备电源继续供电。

17.时序:在统一的时钟信号的控制下,指令执行的过程。

18.总线:连接各部件的公共信息线称为总线。总线分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19.随即存取存储器(RAM):又称读/写存储器,它可对任意存储单元按需要随时读出或写入,且工作速度快。

20.只读存储器(ROM):ROM固化后的信息在工作时是不可改变的,只能从中读出信息,一般用来存放固定的程序和数据。

21.地址码:代表每个存储单元的号码称为地址码。

22.指令地址:存放指令代码的地址称为指令地址。

23.操作数地址:存放数据的地址称为操作数地址。

24.寻址:寻找操作数的地址称为寻址。

25.寻址方式:寻找操作数地址的方法称为寻址方式。

26.立即寻址: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27.直接寻址: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的寻址方式。

28.寄存器寻址:被寻址的寄存器中的内容就是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29.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内容为操作数地址的寻址方式。

30.变址间接寻址:将指令中指定的变址寄存器和基址寄存器的内容相加形成操作数地址的寻址方式。

31.相对寻址:以PC的当前值为基准,加上指令中给出的相对偏移量(rel)形成的有效转移地址,这种寻址方式称为相对寻址。

32.位寻址:以位为单元进行寻址的方式。

33.布尔处理器:即位处理器,它包含有位累加器Cy、位寻址寄存器、位寻址I/O口、位寻址内部RAM、位寻址指令系统、程序存储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功能很强的位处理器。

34.指令:指令是机器能直接识别和接受,并指挥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操作码表明指令要执行的动作性质,即“做什么”,操作数说明参与操作的数据和数据存放的地址,即“对谁做”。

35.目标程序:由机器码编制的计算机能识别和执行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目的程序)。

36.汇编程序:用汇编语言编写的能实现某些功能的程序称为汇编程序。

37.机器语言: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语言。

38.汇编语言:一种面向机器的用助记符表示的程序设计语言。

39.高级语言:面向过程并能独立于计算机硬件结构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

40.溢出:表示运算结果超出了数值所允许的范围。

41.中断:由计算机内部或外部某种紧急事件引起并向主机发出请求处理的信号,主机在允许情况下响应请求,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保存好“断点”处的现场,转去执行中断处理程序,处理完后自动返回到原断点处,继续执行原程序,这一处理过程就称为“中断”。

42.中断现场:指转入中断程序前,原主程序中某些存储单元的信息,如Acc、B、PSW等的信息,由PUSH和POP完成保护及恢复的工作。

43.中断现场保护和恢复:为了能使中断处理完后正确返回到被中断的原程序的断点处继续往下执行,必须将断点处的现场压进堆栈保护。待执行完中断处理程序,恢复现场,返回原断点继续执行原程序。这一过程就称为中断现场保护和恢复。

44.中断源:引起并发出中断请求的源头(如某设备或事件)称为中断源。

45.查询中断:是中断通过软件逐个查询各中断源的中断请求标志的方式,其查询顺序反映出各中断源的优先顺序。

46.向量中断:以硬件为基础,为每个中断源直接提供对应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

47.中断入口地址:由系统统一分配给五个中断源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该地址不可由用户自己设定。

48.可编程的:是指通过软件可实现对相关系统功能的设置与控制。(或者:可由用户通过指令对SFR的各位进行编程来实现相关的功能。)

49.可屏蔽中断:即通过软件对片内特殊功能寄存器IE的设置,实现对各中断源中断请求的开放(允许)或屏蔽(禁止)的控制。

50.断点:程序正常运行时被中断请求信号打断的地方称为断点。

51.全双工串行通信:即用两根通信线各自连接发送/接收端,由两个单向线组成双向传输。(或者:指在任何时候均可实现接收、发送的双向传输通信方式。)

52.波特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位信息量。(或者:每秒钟接收或发送数据的位数。)1波特=1位/秒(1bps)。

53.溢出率:单位时间(秒)内定时器/计数器1回0溢出的次数。

54.伪指令:又称汇编程序控制译码指令,属说明性的汇编指令。汇编时不产生及其指令代码,不影响程序的执行,仅产生供汇编用的某些命令,在汇编时执行某些特殊的操作。

55.汇编语言源程序:用汇编语言编写的能够实现某些功能的指令集合。

56.汇编:将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并执行的机器语言的过程称为汇编。

57.流程图:用来展现总体设计思路和程序流向的图形称为流程图。

58.干扰:把单片机应用系统所不需要的,影响其正常可靠工作的信号称为噪声,又称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