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精简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填空(10分)
2、单选(10分)
虚词的用法:介词、连词
①介词是一种虚词,同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合成为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
者形容词的状语、补语,来表示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常用的有“以、于、为。

之”。

其中“之”既可以判断为介词也可判为连词。

②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者句子的虚词。

常见连词有“与、而、以、则”。

助词的用法
修辞方式:
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
并提: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和“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羲”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说不通的,这里用的是并提的修辞方法,应该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羲”“自非夜分不见月”
互文:特点是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不能理解为东方和西方种上了松树和柏树,左边和右边种了梧桐,而是东西左右都种了松柏梧桐
训诂发展历程
《十三经注疏》注解:
1.《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
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3.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3、判断(10分-5个)
词类的用法、意义修辞手法虚词的用法
代词的用法:如:肯定性无定代词:“或”,有人,有的人。

只能做主语,一般之人。

“或劳心,或劳人”。

4、名词解释(20分—4个)
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诗词格律
关于诗律的几个概念:(1)押韵:也叫压韵,指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安排在诗歌和韵文的句尾。

(2)韵脚:指诗歌韵文的句子中押韵的字。

(3)平仄:在中古语音声调的平、上、去、入四类中,“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音调: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用韵:首句入韵,用庚韵。

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韵,韵脚分别是“明、清、声、成、惊”,这些字都是“平水韵”中的庚韵字。

章法——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4、简答(20分—4题)
古书注解:萌芽时期是战国,古书注解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古书注解主要内容有:解释字词,串讲文意,校勘文献,说明句读,说明修辞手段,叙述典章制度,注明字音。

常见情况有4种:第一,释词。

第二,串讲,即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第三,释词并串解,这是头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第四,通释全章大意。

音韵
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修辞(例句)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乾·文言》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系辞》
(二)分类:
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
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龙·事类》②分类:
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
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陆游《诉衷情》
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2)譬喻(比喻)
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②分类:
A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肤如凝脂。

《卫风·硕人》
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代称(借代)
①定义: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词,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②区别代称与譬喻:譬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某事物,译为“像”。

代称是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译为“是”。

训诂(简答)
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
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

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

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训诂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3)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

(6)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重要的训诂专著:
如:《经传释词》:清代王引之编著的专门研究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训诂专著,论证充实,断制谨严,多有创见。

《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

分为214个部首,共收4万7千多字。

该字典体例完备、引证详实,注音、释义都比较准确可靠,使用便捷,对后世的字典编纂影响较大。

5、古文标点、翻译(30分)——见文选作品
B
分析训诂现象
训诂语素
诗词体制
C
宾语前置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