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文的《区域经济学课件ppt》人民大学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第七章 区域经济合作

第七章 区域经济合作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3 创新理论 • 创新理论包括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
(1)创新及其内涵。 • 经济增长只是年复一年地人口与财富的增加,其主要动力
是从外部追加各种生产要素,纯粹的经济增长不能够在质 上产生新的现象。 • 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 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 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 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作为合作 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 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各经济主体虽然在经济实 力和地位上存在有巨大差异,但在区域经济合作活动中, 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
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 力、信息等等。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
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问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 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非实物贸易,是广义区域贸易的组 成部分,是任何开放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合 作也日益向纵深发展。
•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合作主体分为两大 类,即企业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活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 政府的合作活动则同时追求社会效益。从总体上看,企业 是区域经济合作中最重要的主体。
• 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其行为也具有两重性。一 方面,政府也可以作为简单的经济利益主体,与其他区域 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要素合作,谋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最高代表,通常会通过与其他地区政 府之间的往来,就双方进行经济合作的范围和行为规则达 成若干协议,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 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因此,政府 制定的区域经济政策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精品PPT课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精品PPT课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 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
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 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 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 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纳克斯则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பைடு நூலகம்方面,论证同一
个问题。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 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 成低收入。 • 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 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 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1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 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 如何打破这种存在于落后地区的低水平循环?发展经济学家 提出了均衡增长的理论:
• 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足,而外来资 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归根到底,是造就这 种需求。
• 罗森斯坦·罗丹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大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 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 分性.
• 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 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二篇PPT课件

区域经济学-第二篇PPT课件
三、区位因素 1.定义: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如人口
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各区位上区位因素的 差异,才决定各区位的优劣,从而才有区位差异。
2021/3/28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5
2.埃德加·M·胡佛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①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如 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②地区性需求: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③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 ④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净收入 不同的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因素不同,其区位利益具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2021/3/28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9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二次世界大战后, 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
上发 展的“二元性”。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
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
第一节 区位概念
一、经济区位 1.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
的空间坐标。 2.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工业生产--工业区位 场所 居住活动--居住区位
城市经济活动--城市区位
3.由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由于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 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所形成的经济利 益差异。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①均质区域
即某区域内各 变量一致性最 大,区际分异 最大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②极化区域
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 的异质连续地域,其 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 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 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
是指实际存在的管 理区域,它为一定 的管理目的而创造, 是政府计划、政策 的实施地区。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 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因而受到 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 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8
第一节 区位概念
5.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 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13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二、经济区域
1.定义
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 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 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 合体。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4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不能无限划分;
不是固定不变的;
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题重 点 问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位概念 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 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区区域域位与经概经济念济区域 区域经济学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区 济位 区单 位位
区区 位位 因决 素策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六章 区域贸易

第六章 区域贸易
有的经济活动都追求经济利益,区域贸易也是如此。区域贸易 为什么能获取区域利益?区域贸易利益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者说区 域贸易的经济原因何在?古典贸易理论研究并揭示了区域贸易利 益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一、地区差异引起贸易 该学说认为:假定只存在甲、乙两国,生产A、B两种商品,甲、 乙两国经济发展条件存在着绝对差异,甲国生产A商品的生产成 本低于乙国,乙国生产B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甲国,这时甲国专 业化于A商品,乙国专业化于B商品,然后交换。两个交易地区 都以最低成本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满足,并因此获取了区域贸易利 益。 可见,各地区之间由于生产条件极其不同,各地区都进行自己具 有优势的特定商品的生产,通过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交换,能够 以较低成本扩大区域的消费品种类。
7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二、比较利益决定的贸易 (一)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即使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在每一种行业上都比另一个具有较高 的绝对效率,两个区域之间的贸易同样对双方有利,贸易条 件是:在生产不同的产品上两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相对的效率 差异,这时,每个区域都专业化于本区域具有相对有利条件 的商品,并用该商品去换取另一区域具有相对有利条件的商 品,从而产生贸易利益。 (二)区域比较贸易利益的实现过程 专业化与区域贸易可以增加相关区域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 为地区发展带来利益。如果参加交易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不 同地区,那么,贸易总利益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利益。因此, 一个大国,如果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比较 优势,那么促进地区分工,以及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是提 高国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17
第二节 现代贸易理论
三、规模经济效益是产生并获取区域贸易利益的重要 原因
• 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 的经济现象。规模经济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 经济。 •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 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产生于企业之间的分工 和生产专业化。 •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当某一地区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大时,特 别是相关产业的聚集,可以促使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因为当多个关联企业集中于同一个 地区发展时,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产业赢得了发展机会。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幻灯片资料336页PPT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幻灯片资料336页PPT
Thank you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பைடு நூலகம்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幻灯片资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料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经济学教程(第2版)孙久文

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经济学教程(第2版)孙久文

12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 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3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 •2 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23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 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 的城市社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 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 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趋 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 已经成为现实。
24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 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16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都下降的情况 下,城市化水平依然能够不断提高呢? • 答案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化发展 的产物。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 中高档消费阶层,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对社 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生活性服务成为 最富活力的产业。 •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 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 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 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20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 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K<0.5意味着城镇 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化水平很 低,增长缓慢。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起 步阶段。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孙久文)
????3?????1???2??????3????1??1???2???????3?2??1?12?1826?1234?pevt??pvet??6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孙久文
第一讲

导论
要点: 界定基本概念 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 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 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


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 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衡量最优规模有 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 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用这两个标准确定 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 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 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企 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 越分散。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 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MI)= ———————————— — 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 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 (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 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
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 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 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 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 多样化。 自从有了区域的概念,才有在此之上的与 区域有关的各类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把 区域概念的建立作为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 点。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
6
第一章
导论
要点
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7
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 的大国。
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膨胀区、萧条区、衰落区,我国 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 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 区域政策。
4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去掌 握微观区位理论(企业)、中观区位结构理论( 产业)、宏观区位理论(城市、区域结构)、区 域增长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政策、区域经济 学理论前沿、区域经济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
5
参考书目
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施祖麟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 埃德加·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教程》
32
➢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理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 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 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 ,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 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 额高达50%。
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202X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 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 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 7.2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工业区位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 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 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 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 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首先,韦伯阐述了区位三角形,然后将区位三 角形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因为一个工厂往往 不只有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地,他假定有n个 原、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 件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已 经远远超出自然资源的范围,经济资源、 社会资源以及技术、文化等等资源,都对 的提高,后者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现 在指的资源开发指对各项资源的综合开发。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按照德国著名地理 学家赫特纳的观点,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 上加上人类和经济的因素。而按照可持续发展 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 在某些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 明显些,在另一些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 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把一个地区的 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 关系的科学。 我们区域所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六大部 分, 区域经济原理、区域经济规划、区际经 济政策、区域经济方法、区域投资环 境和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 应用性,就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对在现实的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 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 第二,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 决提供思路和方法。
(3)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 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那种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 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显 然是把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 征搞混淆了。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 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 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

2.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 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 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 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 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韦伯对区位多边形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 了一系列概念。韦伯将原料划分为广布原 料(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原料)与地方原料 (只分布在某些地点的原料)两类。地方 原料又分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 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与地 方失重原料(在生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 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 原料)。


第三,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 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 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1)自然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人们对区域的认识,首先是考查各种不同空间 和地点的特征,考查大陆、国家、土地和地点, 完善对这些研究对象的认识,探索其分布的情 形。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 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 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区域经济学的第二个来源,或者说这门学 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 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 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 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 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如:专业化生 产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 相互依存理论和区域贸易理论等。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展 望,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区域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第一,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 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 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 题。 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 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 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与措施。

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畜牧为重点; 第六圈层为畜牧圈,以畜牧为主。 第六圈层以外是荒野。 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 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 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 业布局学的鼻祖。
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 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 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 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 多样化。 自从有了区域的概念,才有在此之上的与 区域有关的各类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把 区域概念的建立作为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 点。

(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 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MI)= ———————————— — 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 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 (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 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

(1)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1)德国 农业最好应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程 度达到什么水平最好?(2)在由自给性农业转 向专业化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应怎样布局才能 获取最大利润? 杜能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 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 杜能认为,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 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 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 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 即农业区位论。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 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衡量最优规模有 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 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用这两个标准确定 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 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 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企 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 越分散。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 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 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 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 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 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 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 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 的规模。

类型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 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 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 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 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 份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 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 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 性。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孙久文
第一讲

导论
要点: 界定基本概念 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 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 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 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 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 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运输区位论



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 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 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 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 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 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 因之一; (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 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 本区位。

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 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 必然手段。事实上,人们对区域的观点和对区 划的观点是紧密相连的。按照赫特纳的观点, “区划就其概念来说是整体的一种不断进行的 分解,一种地理区划就是地表不断地分解为它 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把地表看作一 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 区域系统。

3.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的主观行为。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 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 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 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