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传》经验思维析辨
解读 系辞传下 (之四)
用科学发展观解读<系辞传(下)> (4)《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原始要终即开头结尾,指乾、坤、既济、未济这四卦;周易作为一本书来讲,它是以其开头结尾的四卦为本质的。
六爻的互不相同形成六十四卦看起来复杂,其实只不过是显现某事物各时期的适时的情况而已。
初爻该怎样解释是最难的,而上爻易知,因为有本末的关系。
作为根本的初爻它的释辞拟定以後,按其规律的推演是一直贯穿到末尾的。
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若夫’是现代汉语至于的意思;至于人间事物的人情世故,要辨明是非则无中爻不可行、不完备。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噫和抑相通,连词,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人间事物)也想要明辨存亡和吉凶,只要有了初中上爻,我们仍然可运筹帷幄而知之。
其实智者一看卦的彖辞,就能想到一大半了。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句中的善指擅长特点。
总括而论,卦的中爻有二、三、四、五爻四个,其中二与四同为阴位都有其用柔的功效,但位置迥然不同,主要指它们到(离、距)处在君位的五爻距离远近不同,从而造成它们的擅长特点不同。
二爻多赞誉(善于吹捧),四爻多戒惧(善于示弱),因为四比二距离近。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
其用柔中也。
这一小段文字是议论二爻的。
柔的作用规律不利于距离远者,但对二爻来说无大碍,亦即无咎,因为它居内卦的中位,即,以柔居中,其用无碍。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其柔危,其刚胜耶?三爻与五爻都在阳位同有刚的功效,但爻位不同,三爻(用刚)多凶,五爻(用刚)多功,是臣位与君位的主次差别所致。
如果它是阴爻,可能会有危险,若是阳爻可能会好些、较能胜任用刚功能,不过,用刚过强也有凶险,视不同卦象而定。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详解易经系辞传
读书笔记
书不尽言,言不尽义,义不容辞,辞不容过,过益有往,往益有得,得不尝失,失不尝悔,悔不当初,初不 当终,终而复始,始而复文。
《孟子·公孙丑篇》:“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作者创作不易,饱读诗书,用完美的的笔法对易经系辞传进行了分析,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有好多可以当作 知识点收藏!在此感谢作者,向作者学习,热爱学习!永远都要活到老,学到老![微笑]。 无别今古,无知总是无畏亦无为。 读《易经》只知神秘,不知其理。在这本书加入书架以后,并没有一气看完,这是我读书的弊病,读不动就 想放弃,但是看到又觉得读了定很了不起,别人都看不懂的东西,我竟然把他读完了,事情本身就有挑战性,所 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此书读完了。这本书,说理透彻,用词精炼,是我读的比较薄的书之一。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愚智差焉,又惰。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 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目录分析
第1章汝闻天籁乎 ──易简以成
第2章可以无大过矣 ──观象玩辞
第3章恐惧修省── 各指其所之
第4章至大无外—— 曲成万物而不遗
精彩摘录
简易并非肤浅的简单容易,而是懂得化繁为简、以简御繁的高深智慧。人要修到简易,必须降低嗜欲,化除 我执我见,练达以公正客观的立场阅历行事。
神即天道,明即人道,人道取法天道,功参造化,便是神而明之。
易即生生之象,虽千变万化,仍有其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类若能去其嗜欲私心,虚怀体察宇宙的奥秘, 必可化繁为简,以简御繁,进而建立知识,发为行动。
周易全集《系辞》原文赏析与注解
周易全集《系辞》原文赏析与注解系辞【题解】《系辞》阐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论述了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求卦的原理《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四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是卜占。
《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
《系辞》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它强调“《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蕴涵着宇宙生成论,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篇【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1]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2]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3]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4]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5]矣。
是故刚柔相摩[6],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7]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8]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9],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10]乎其中矣。
【注释】[1]定:确定。
[2]位:依序而排定。
[3]断:断定,断然可知。
[4]吉凶:所处位置的得失。
[5]见:显现。
[6]摩:交错。
[7]乾道:乾的法则。
[8]知:主宰。
[9]知:知晓。
[10]成位:成就不朽的名位。
【译文】天高地低,乾坤的关系就确定了。
低与高陈列在一起,贵与贱的地位便显现出来。
动静的转化有一定的常规,刚柔就有了判定的依据。
宇内的东西以类相聚,各类物种以群相分,由此产生了吉和凶。
天上的东西形成一定气象,地上的东西形成一定形体,由此出现了变化。
所以,刚柔相互交错,八卦相互推动。
《周易》软思维模式探讨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硬软这两种因素。
比如,盖房子,建筑工人砌瓦铺瓦是硬的,建筑师设计图纸就是软的;音乐中歌唱、演奏是硬的方面,作词谱曲、编剧和导演就是软的方面------。
但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们总是首先看到硬的因素和"实在的东西",而忽略软因素的作用。
孰不知,随着事物的发展,软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致成为一种独立因素和重要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最后的决定性作用甚至超过了硬因素。
例如电子计算机的"软件"开发,其发展已越来越成为促进计算机发展的主导因素。
软、硬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这必然会反映到人脑的思维过程中来,人们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自己的思维方式打上软性或硬性的印迹。
有一则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从前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
张三向李四借了一笔钱,李四为了好向张三讨债,他提出:把黑、白各一粒石子放在一个袋子里,叫张三任意摸出一粒。
如果摸出的是黑石子,张三就必须立即还钱,如果摸出的是白石子,李四便自动取消债权。
张三发现李四取的两粒石子都是黑的,怎么办?如果按着硬性的想法沿着"必须取出石子"这个思路找点子,张三只能采取下列三种办法:一是拒绝摸出石子。
二是立刻打开袋子,当面揭穿李四的阴谋。
三是摸出黑石子,立即还钱。
可这些都对张三没有益处。
于是他采取了软性的想法,完全从既成事态的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由"剩下的石子"这个思路考虑问题,采取了出乎意料的行动:他从袋子里摸出一粒石子,故故意掉在了有很多粒石子的地上,并抱歉对李四说:"怎么办?真对不起!但不要紧,看一下袋子里剩下的石子就晓得我掉的那粒是黑的,还是白的了!"结果李四只好被迫放弃了债权。
当然,这个故事是从狭义上来讲的。
那么何谓硬思维?何谓软思维呢?所谓硬思维则要求精确度、准确度,既非此既彼,限定一种选择的思考方法。
周易系辞传第四章赏析
周易系辞传第四章赏析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周易系辞传》是《周易》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对《周易》的卦辞、爻辞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赏析。
本文将会对《周易系辞传》第四章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并呈现穿插其中的个人感悟。
第四章概述第四章是《周易系辞传》中的核心章节之一,主要讲述了宇宙的形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透露出一种崇尚天道的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第四章共有三个部分,分别为《象经》、《彖辞》和《说明》。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解读。
《象经》《象经》是第四章的开篇部分,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天地之间的某种关联。
其中,“天风姤”这一卦象被提及,这一卦象象征着风的形成和运动。
风象征着自然界的活力和变动,同时也寓意着人与天地连接的纽带。
“天风姤”传达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不能与自然隔离。
在个人感悟上,我深感自然界的伟大和无穷的能量,我们应当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与自然和谐共处。
《彖辞》《彖辞》是第四章的第二部分,它以深刻的哲学思考解读了“天地”这一概念。
《彖辞》中提到,“履”卦是由天地之象组成,表达了天地之间的无限延伸和无处不在的存在。
通过对“履”卦的解读,我们领悟到天地之间的关系是永恒而无穷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被繁杂的事务所困扰,无法感受到天地之间的关联。
《彖辞》提醒我们应该从日常琐事中抬头看远方,感受到天地的存在,并从中汲取智慧。
《说明》《说明》是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整个章节的总结部分。
它通过对“履”卦的解释,告诉我们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
《说明》中提到,“神用之秀,锺用之衡”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天地之间的准则和规律。
天地之间存在的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定位。
这种秩序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顺应天地之道,而不是随意妄为。
对我而言,这一句话启示了个人生活的原则。
我们需要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并遵守相应的规律,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秩序。
《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
《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中国具有非常深远的善于辩证思维的传统,而《周易》则是其最初的源头。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
成书于西周初年的《易经》,由八卦重叠组合而形成六十四卦。
八卦是由‚-‛和‚--‛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
这表明《易经》试图用两个对立性质的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这就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开始。
显然,这个开始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的因素。
在这部用来卜筮的书里,这种辩证思维的科学因素是与迷信、神话掺杂在一起的。
这就象蕴含于矿石之中的美玉,由于未经剖析、琢磨,还未能显露出来。
随着先秦时期的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诸子百家争鸣,成书于战国末期的《易传》,将潜藏于《易经》中的辩证思维因素揭示出来,孕育成了辩证逻辑的雏形。
《易传》的辩证逻辑的雏形,在中国以后的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引伸和发挥。
我们在这里着重阐述《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也将适当涉及它与中国古代辩证逻辑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易传》与‚言意‛之辩在先秦,关于逻辑问题的争论,是围绕着‚名实‛之辩而展开的。
诸子在名实关系上提出不同的学说即不同的逻辑理论:孔子讲‚正名‛、老子讲‚无名‛、墨子讲‚以名举实‛。
我们不在这里讨论这些逻辑理论,而是要指出‚名实‛之辩包含着‚言意‛关系问题。
‚言意‛关系问题就是讨论‚言‛能否达‚意‛,特别是‚言‛和‚意‛能否把握‚道‛(即逻辑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统一原理和宇宙发展法则)的问题。
这对哲学家是个尖锐的问题,这也是辩证逻辑的根本问题。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一章》)认为可以用普通语言、概念表达的‚道‛和‚名‛,就不是恒常的‚道‛和‚名‛。
他说:‚道常无名‛。
(《老子〃二十二章》)认为‚道‛处于‚无名‛的领域,名言、概念不足以把握它。
庄子则更为尖锐地提出了‚言‛和‚意‛能否把握‚道‛的问题。
他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孙维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现象为本位来看待世界,用经验来表述对现象的总结,形成了既对立统一又交参转化的辩证法思维。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卦象,爻辞等阐述《易经》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并通过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探索与阐述,提示人们运用这个古老的智慧为现实的社会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周易;辩证;对立统一[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96-01《周易》的思维从根本上讲,是拥有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思维的一套逻辑符号系统。
阴(--)、阳(一)两者具备相互对立的方面,然而却处在同一体中,也就是所谓的对立统一。
这是所有事物都具有的最根本,也是最普通的“阴阳结构”模式。
统一、协调、和谐是阴与阳的内在关系的底蕴和基础。
阴、阳互相依存、联结,相反相成,缺一不可。
虽然乾卦卦画只有阳爻、坤卦卦画只有阴爻,但阴中有阳,阳中含阴,并且乾坤两卦作为《易经》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存在是其“父母卦”,万物都是有阴阳而化生而来的。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系辞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说卦传》),阴与阳的相互关系是易卦成为对立统一体的基础。
“阴”、“阳”二字常出现在《易传》当中,二者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被视作是一个整体,因此,阴阳成为了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主要因素,而它们的对立和谐是解读《周易》最重要的基础和依据。
首先,宇宙整体的和谐性与秩序性在《易传》中被提到了宏观的哲学高度。
《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就把乾、坤作为了天和地的象征性符号,而宇宙整体的和谐再次展现在天地的这种承顺关系中,而这种承顺的和谐关系也就成了万物生存的前提。
《易传》触及到事物变化的根源问题,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其本身包含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正是由于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了事物的变化。
《周易》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看来,《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所处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一切学术的根源。
⑴《周易》的阴阳变易思想:《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即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
例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虽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在阐明《周易》的阴阳观是鲜明的,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既是《周易》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原则。
“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周易》的经文中虽有“—”(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却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
如《系辞下传》解释八卦的性质时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数量的多少,确定其它卦的阴阳性质。
坎?,一阳二阴,则为阳卦;离?,一阴二阳,则为阴卦。
可见《周易》不仅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而且也把这种阴阳理论推演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就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
《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刚、柔,乃阴阳之义,皆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
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明确指出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宇宙运动的根本。
浅论《易·系辞传》的文艺思想
浅论《易·系辞传》的文艺思想《易·系辞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杰作,它处处显示了古代哲学家的文化思想。
他们将道家学说、儒家思想和法家理论作为文学思想的表达和思维工具,融入了“系辞”的文学表达中。
《易·系辞传》不仅提供了哲学—抽象的文学论述,而且也在文学技巧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流畅的、准确的表达方式。
由于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可以丰富人们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并发现隐藏在传统文化思想背后的深层思想和道理,起到明示和指导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古代文学文化的档案和研究的水平。
《易·系辞传》属于占易学文学,可以说是易学理论中的精髓所在。
这是一部文学思想的典籍,其中汇集了古代人们研究和推演得出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其中尤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最为重要。
因此,《易·系辞传》在不同时代都受到了充分重视。
《易·系辞传》系统地提出了古代哲学思想中各种思想观点,充分表现了道家学派“天人合一论”“虚实论”“谓实论”“离合原理”“太极有双”“以德受物”、儒家学派“无为而治”“把握定势”“尊重礼仪”“尊孔敬孝”“修身齐家”等学说,以及法家的“三曲调和”“即智即德”“法无定法”等教诲。
该书对于古人文学文化的概念,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它可以说是一门文学文化哲学,其内容在文学思想上普遍而全面、引人入胜,其文艺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
作为一部古典文学,《易·系辞传》拥有优秀的文学特色,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文字极富诗意,深受读者喜爱,是许多古人学者、文人墨客借鉴和继续学习的经典著作之一。
综上所述,《易·系辞传》的文艺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发展。
它不但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哲学文化的理念,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学文化思想探索的技巧,以及文学文化发展的思路。
《周易·系辞》中的“言意之辨”
《周易·系辞》中的“言意之辨”作者:孙玮志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1期一般认为,“言意之辨”是围绕语言能否表意、如何表意的问题展开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 这一问题是魏晋时期重要的玄学论题, 而它的源头则是在中国的先秦时期。
先秦典籍《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a,它们共同构成了玄学的源头。
“言意之辨”最基础的文本也集中在《周易》《老子》《庄子》等先秦经典中。
《周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虞翻注曰:“谓书易之动, 九六之变, 不足以尽《易》之所言。
言之, 则不足以尽庖牺之意也。
”b 这里所提到的“书”,即为《周易》,《周易》的语言即为此处的“言”,是对“变”的记录与思考;“意”则是“庖牺氏”最初画八卦所要阐述的含义。
“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的“圣人”指的就是“包(一作庖)牺氏”。
该处特意使用疑问句,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已然为他们所认识。
《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c 庖牺氏是采取“观象”的方式来进行八卦的绘画。
以《九家易》及荀爽的注释为依据,李道平阐述道:“雷风日月在天,所以‘观象于天’……山泽在地,所以‘取法于地’。
……‘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所以天称象,地称法也。
”d 因此,“观象”中的“象”首先表达的含义是:天象,它充满变化而又具体。
通过帛书《周易》,我们可以从另一层面对“象”进行解释。
其云:“子曰: 圣人之立马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e一般认为,此处的“象”为“卦象”,“马”为“卦马”;而在通行本中,全部认为是“象”。
“马”与“象”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大象”是“象”的原意。
许慎《说文解字》曰:“象,南越大兽。
”段玉裁注引《韩非子》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
《周易》入门之三:系辞传解读篇
《周易》入门之三:系辞传解读篇前面已经对《周易》的全书结构进行了解析,也简短的说明了一下为什么我们会看不懂《周易》,并给了几条不太成熟的建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翻开《周易》的封面,正式开始学习群经之首、万经之王。
《系辞》被理解为《周易》的大义通论、总论,是先秦儒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通行的版本都是将其放在卷首。
内容丰富深邃,探讨了《周易》的起源,揭示了经文的含义和性质作用,尤其对蕴含的哲理作了高度概括,同时精微深入的作了说明。
还具体讲解了占筮的方法,并且揭示了部分爻辞。
要想学习《周易》一定要先从《系辞》入手,对《周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方可着手。
《系辞》是“十翼”中的两篇,分上传、下传各12章。
原义是指依附于卦辞之后的解释,“系”为系属之义。
孔颖达疏:“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
”原本就有捆绑、关联的意思。
《系辞》阐述了《周易》的基本原理,把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
同时又把儒家的思想融入其中,并形成了一套宇宙观和世界观。
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等等世间万物都由阴阳构成,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周易》;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
认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荡”、“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化生的源泉。
提出“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衍生观。
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
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的永恒性。
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重视和谐的传统思想。
《周易系辞传》经验思维析辨[权威资料]
《周易系辞传》经验思维析辨摘要:《周易・系辞传》总论《易经》大义,是《易传》中哲理化与思辨性最强的篇章。
但是,这并不妨碍其依然蕴含有丰富的经验思维的因素。
文章通过对《系辞传》中有关八卦起源、观象制器、大衍筮法、太极、阴阳、道等概念与四种圣人之道、三材之道、居安思危意识等问题的考察发现,《系辞传》也是具有某种经验属性或带有某种经验色彩的。
关键词:《系辞传》;观象;取数;直觉;归纳B22 A《易传》是《易经》的最古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分别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一般认为,这是一部哲学之书。
其中,《系辞传》总论《易经》大义,应是思想水平最高的篇章,也是哲理化最强的篇章。
然而,就思维方式而言,《系辞传》的说理性如此之强,是否其中就完全充盈着辩证思维或者理性思维的光芒呢?并非如此。
若详加考察,随处可捕捉到经验思维的影子。
学者们多从抽象的哲理的高度进行解析,忽略了其中经验的成分,这正是先前《系辞传》研究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李约瑟曾经隐约注意到这一问题,当谈到《系辞传》中有关圣人观象制器问题的时候,说:“该节提供了古代自然主义思想与技术的开端之间颇为有趣的联系,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圣人们确实与这有什么关系,而是因为有人觉得有必要从概念库中为具体的发明找出理由。
”然而,即使古代自然主义思想与技术这二者之间并无任何可能的联系,但当其探讨到必须依据观察象来制器,这种描述本身就已经具备了经验的性质。
诸如此类,在《系辞传》中有许多。
一、立基于观察之上的积累――观象经验是在无数次反复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所以,在自然科学或技术传承过程中可以发现经验思维的大量存在。
其实,在《系辞传》中,当谈到“象”问题时亦然。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起源问题,二是观象制器。
“象”是《易经》的核心,所以《系辞传》中说:“是故《易》者,象也。
”为什么呢?古人可能认为天下万物纷繁复杂,幽深难见,“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所以必须“仰以观察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来“拟诸其形容,象其所宜”。
【易思维0158】《系辞》学习总结
【易思维0158】《系辞》学习总结“实质上,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某种思维模式的产物。
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式,也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这门学问了。
” ——《周易我读》前边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跟随老师学习《周易我读》的过程中,对《系辞》的一些粗浅认识。
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尤其是学习古人的智慧,这种体会更深刻。
比如看《系辞》,因为是古文,所以有的人开始的时候看不懂。
结合古文的注释,慢慢地能看懂字面意思了。
然而古文是千人千解,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解释的意思也有差别。
看得多了,自己也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这时候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写成日记或随笔保存。
因为灵感有时候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
接下来把《系辞》中所讲的那些思维,合理地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帮助我们来解决问题。
实践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系辞》,会发现又有新的思路出现。
通过这样的反复学习、实践,让自己的思维不断地提升,认识事物就更加地完善。
我们知道在《系辞》中,有几个章节是圣人对一些爻辞做的解释。
我们也可以效法圣人,写出对386条爻辞的学习所感,就像小学生写作文那样。
(参看公众号“玄极文化曾庆鋆”中【鋆说1361】篇从乾卦初九开始)开始可能写不出什么来,慢慢认识提高了,写出来的就会像中学生、大学生……那样了。
认知不是一次性的,是反复提升的,就不会急于一时。
等到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大爆发。
万丈高楼平地起,先做好基础工作。
人是极其复杂、精密的设备。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够正确地使用自己。
如果给人写一本使用说明,用尽所有的笔墨也写不完整。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链接文章【易思维0001】先了解一下《易》【易思维0002】易的来源(一)【易思维0003】易的来源(二)【易思维0004】易的来源(三)【易思维0005】易的来源(四)【易思维0006】易的来源(五)【易思维0007】易的来源(六)【易思维0008】从《易传》入手【易思维0009】《系辞》上传第一章(1)。
周易系辞第四章心得
周易系辞第四章心得《周易系辞》第四章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图,初看时那叫一个懵,再看时又觉得妙趣横生。
这一章就好比是一个超级智慧的魔法盒,里面装满了古人对世界认知的奇思妙想。
那些语句就像一群小精灵,在纸面上跳来跳去,稍不注意就从你眼前溜走。
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着线索,想要破解古人留下的智慧密码。
其中的哲学思想啊,就像一团乱麻,但是又乱得很有艺术感。
就好像是把所有颜色的丝线都揉在一起,乍一看眼花缭乱,可当你静下心来慢慢梳理,就会发现它能织出一幅超级绚丽的锦缎。
比如说那些对天地规律的描述,就像是在给宇宙画一幅超级详细的自画像,而且是那种充满了抽象艺术风格的自画像。
这章里的文字组合起来,又像是一场盛大的文字杂技表演。
每个字、每个词都像是杂技演员,在空中翻着跟头,还能稳稳地落在该落的地方。
有时候一个词的含义就像一个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会儿是这个意思,一会儿又变成了另一个意思,让我在理解的道路上不断地追赶,累得气喘吁吁,却又乐在其中。
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走进古老迷宫的小探险家,《周易系辞第四章》就是这个迷宫。
里面的弯弯绕绕特别多,刚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发现是个死胡同。
然后又得重新寻找方向,这种感觉既让人抓狂又特别兴奋,就像玩一个超级有挑战性的游戏。
它里面讲的变化规律呢,就像是天气一样变幻莫测。
今天还是阳光明媚的简单道理,明天就可能变成乌云密布的复杂概念。
我就像个在天气变化里瞎跑的小蚂蚁,努力地找地方躲雨,也就是努力去理解这些高深的东西。
从这一章里,我还觉得古人的智慧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而我就像山脚下一个仰望着的小矮人。
他们的思想境界已经到了山顶看风景,我还在山脚下琢磨怎么爬山呢。
不过这也很有趣,就像一场追逐赛,我虽然跑得慢,但每前进一小步都充满了成就感。
有时候这章内容又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故意跟我捉迷藏。
我以为我抓住它了,结果它一扭身又跑掉了。
我只能无奈地笑着继续寻找,就像和一个古灵精怪的小朋友玩游戏。
《易经系传别讲》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4
第十章 广大悉备
06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 之至健也
05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易经系传别讲》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编者的话
03 系辞下传
目录
02 系辞上传
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经系辞传》上下篇,是《易经》的通论,内容包括《易经》的义蕴、功用、起源以及 筮法等,历来为世所重。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系辞传》的讲记。南先生的讲解方式是先摘录每一章的原文, 然后综罗古今历史知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逐段逐句地加以阐释。语言平易而哲理深刻。
05
第十一章 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 道
系辞下传
01
第一章 八卦成列
02
第二章 包牺氏之 王天下
03
第三章 易者象也
04
第四章 阳卦多阴 阴卦多阳
06
第六章 乾坤其易 之门邪
05
第五章 憧憧往来 朋从尔思
01
第七章 易之兴也 其于中古 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第八章 易之为书 也不可远
03
第九章 原始要终 以为质也
编者的话
系辞上传
01
第一章 天尊地卑
02
第二章 设卦观象
03
第三章 彖者言乎 象者也
04
第四章 易与天地 准
06
第六章 夫易广矣 大矣
05
第五章 一阴一阳 之谓道
01
第七章 易其至矣 乎
02
第八章 圣人有以 见天下之 赜
03
第九章 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
04
第十章 易有圣人 之道四焉
06
第十二章 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
系辞传 周易 概论和原理
系辞传周易概论和原理概述《系辞传》是《周易》的一篇重要篇章,该篇主要介绍了《周易》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对《系辞传》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周易》。
什么是《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又称《易经》,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和变化规律的哲学著作。
•《周易》包含了64卦和卦辞,通过卦象的变化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
《系辞传》的地位和作用•《系辞传》是《周易》的一篇重要篇章,是对《周易》的解释和阐述。
•《系辞传》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深入探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和变化原理。
•《系辞传》是理解和应用《周易》的重要工具,对于推测未来、指导实践有重要意义。
《系辞传》的基本原理1.天人合一的思想–《系辞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推测人事的变化。
2.变化的原理–《系辞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周易》通过卦象的变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变化。
3.阴阳五行的理论–《系辞传》借用了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解释自然和人事的变化。
–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五行代表了事物的五种属性,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解释世界万物的变化。
《系辞传》的应用1.推测未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卦象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系辞传》提供了一种推测未来的方法,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指导实践–《系辞传》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可以为人们提供指导和建议。
–人们可以根据卦辞和爻辞的含义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3.增长智慧–阅读《系辞传》可以帮助人们增长智慧,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系辞传》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人的素质和修养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系辞传》是《周易》的重要篇章,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深入探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和变化原理。
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
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下面从《周易》的结构、内容和哲学思维三个层面进一步研究周代人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探寻周人早期的哲学辩证思维。
语言学思想时代紧密相连,是时代思潮的体现。
《周易》中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深刻的就是辩证法,下面将从三个层面探寻周人的辩证思维。
一、六十四卦映照出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具有普遍性,人类社会的矛盾无处不在,这一辩证思维早在四千多年前,周人就已经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我们从《周易》的卦象排列、内容等方面均可以发现周人辩证思维的痕迹。
毛泽东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l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周易》的内容和结构也表现了矛盾的这两个方面。
从《周易》的卦名上看,六十四卦就是一个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所反映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形态,是辩证的。
以乾卦为例,初九是“潜龙勿用”,到上九就是第六爻“亢龙有悔”,指事物已经发展到了极致,那么到“用九”,“见群龙无首”[2]就是回到了初九的状态。
乾卦借龙喻事,以龙的变化来象征自然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是从自然界的`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取象的,阐述的也是一种循环变化。
再从结构上看,《易经》也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征。
结构性原则是研究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易经》中,卦象所组合出来的图像,因为位置变化,会引起意义的变化。
既重视单卦所代表的信息,同时也重视单卦在重卦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个位置所代表的意义。
既重卦象本身,也不会轻视卦象之间排列组合之间的关系。
用卦象位置的交换来解释不同或者完全相背离的两两相对的矛盾状况。
由于位置交换,而用来解释政治形势、人际关系乃至自然灾害、建筑结构等两两相对的矛盾的卦象,在《易经》中比比皆是。
二、“阴阳”交合展现出的对立统一《系辞传上》一开篇就描述了几组矛盾对立关系。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系辞传 周易 概论和原理
系辞传周易概论和原理《系辞传》是《周易》的一篇重要篇章,是对《周易》卦辞和爻辞进行了深入解释和阐释,以及其哲学原理的论述。
下面就《系辞传》的概论和原理进行详细探讨。
一、《系辞传》概述《系辞传》作为《周易》的一部分,是对六十四卦辞和爻辞进行详细的注解和诠释,它的内容涉及哲学、道德、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系辞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概论和原理。
二、概论《系辞传》的概论部分主要是对《周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了说明和引导。
它强调了《周易》的起源和应用,并指出了《周易》的核心理念——“易而天下之理也”。
它还介绍了《周易》的整体结构,包括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辞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系辞传》的概论还分析了《周易》的象数体用的关系。
其中,“象”是指《卦辞》中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来描绘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形态。
而“数”则是通过爻辞中的六爻来表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在《系辞传》中,“象”和“数”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印证和补充。
三、原理《系辞传》的原理部分是对《周易》哲学原理的深入探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理。
1.阴阳原理《系辞传》提出了阴阳二气的理论。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阴阳二气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转化。
阴阳的运动变化导致了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也是影响人类行为和命运的重要因素。
2.归藏原理《系辞传》中提到了“归藏”这一概念。
它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即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系辞传》认为,人类应当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归藏的原则,才能达到自身的和谐发展。
3.名实原理《系辞传》强调了名实的对应关系。
在卦辞和爻辞中,名是对实的描述和诠释,实则是对名的实践和体验。
《系辞传》认为,只有名与实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圆满。
四、影响与意义《系辞传》是对《周易》的深度解读,它通过哲学原理的讲解,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阴阳的对立统一原理。
名家要论丨《周易》学说的思维方式、认知思路以及阴阳摩荡的原理
名家要论丨《周易》学说的思维方式、认知思路以及阴阳摩荡的原理笔者认为,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古老《周易》,本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变化过程学”。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其占筮性的外壳、独特的卦象表现形式、简而零散的卦辞说明等等,就使得我们这些后来人认识其精髓要义非常不容易了。
为给想继续对《周易》要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入门有所帮助,在此,在介绍《周易》核心内容《易经》之前,还得对《周易》学说的思维方式、认知思路作最直接的说明,这是因为,在表现学问的方法上,探讨认知的思路等各方面,《周易》与现代学说和方法完全不同。
易经,图片来自网络首先,《周易》讨论认知的基本出发点是: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变化”。
也就是说,惟有“变化”才是事物的永恒性质。
因此,承认这种特征、这种基本性质并用变化的目光、变化的观念认识事物,是《周易》作者们做学问的起始出发点。
所以,《周易》理念的第一步就是:变化。
计划赶不上变化,图片来自网络第二,从整体、宏观的审视方式出发,观察、总结、研判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性特征。
《周易》作者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变化,都有变化方向异同的共性特征。
《周易》就是沿着这个基本性认知结论,导出了《周易》专用的第一个概念:阴阳。
顺便在此对《周易》学问方法中的最重要的方式作点介绍,《周易》运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是始终对客观实在中事物变化现象,用深入挖掘内在本质原因和形象表现外在变化方向上的特征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所谓“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分和区别。
所以,《周易》中的第一个有明确内涵的'阴阳'概念,有多种含义:用阴阳表现事物变化中的变化方向上的外在表现特征;用阴阳反映事物变化内在的、决定外在的变化方向的本质原因。
阴阳相摩对环境设计的影响,图片来自网络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方向”,也就是《周易》理念概念中“阴阳”概念的实质,并不是仅类似于几何学或现代各学科关于“空间”性质的含义,而是万事万物在变化时,可以通过观察、识别和区分出的任何互为对立的不同变化趋势的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系辞传 》 ; 观 象; 取数 ; 直觉 ; 归纳 中 图分类 号 : B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C N6 1 — 1 4 8 7 一 ( 2 0 1 4 ) 0 1 — 0 0 7 7 — 0 4
。而关 于八卦 的起源 , 便 是这种 仰观俯 察 的结 果 , 《 易传 》是 《 易经 》的最古 的注解 , 共七 种十篇 , 分 所宜 ” 别为 《 彖传 》( 上、 下) 、 《 象传 》 ( 上、 下) 、 《 系辞传 》 ( 上、 在 《 系辞传 》中有 一段 经典的描述 : “ 古者包 氏之王 天 仰则观象 于天 , 俯 则观法于地 , 观 鸟兽之 文 , 与地 之 下) 、 《 文言传 》 、 《 说 卦传 》 、《 序卦传 》 、《 杂卦传 》 , 一般 下也 , 近取诸 身 , 远取诸 物 , 于是 始作八 卦 。 ”其 中, 包犊 氏 认为, 这是一部哲学之 书。其 中 , 《 系辞传 》总论 《 易经 》 宜, 象 ”指 天象 ,“ 法 ”指 大义 , 应是 思想 水 平最 高 的篇 章 , 也 是哲 理化 最 强 的篇 就是 中国上古神话 中的伏羲 氏,“ 鸟兽 ”指 天上四象 , 即朱雀 、 白虎 、 苍龙 、 玄武 。 章 。然而 , 就思维方 式而言 ,《 系辞传 》的说理性如此之 地形 ,“ 强, 是否 其 中就完全充 盈着辩 证思 维或者 理性思 维 的光 这 里是说 , 伏羲 氏作为古 圣先王 , 仰头观察 天象 , 低 头观 芒呢 ?并非如 此 。若 详加考 察 , 随处 可捕 捉到经 验思维 察 地理 , 观 看鸟兽 的斑纹 和土地 所宜 , 近处 取 自于 自身 , 远处 取 自于万物 , 于是开始创作八 卦。可见 , 伏 羲作卦的 的影 子。学者 们多从 抽象 的哲理 的高度 进行解 析 , 忽略 俯察地理 的过程 , 观察在 此过程 中 了其 中经验 的成分 , 这正是 先前 《 系辞传 》研究 所存在 过程 即是 其仰察天象 、 起 到至关重 要 的作 用 。换言 之 , 如果 伏羲没 有仰观俯 察 的普 遍 问题 。李约 瑟曾经 隐约 注意到这 一 问题 , 当谈到 《 系辞传 》中有关圣人观象制器 问题的时候 , 说: “ 该节提 的过程 , 就不会有 八卦的产生 。 供 了古代 自然主义思想与技 术的开端之间颇为有趣 的联 关于观象制器问题, 前已提到, 此处详述。在 《 系辞 系, 当然 , 这并 不是 因为 圣人们 确实与这 有什 么关 系 , 而 传 》中有 这样一段描述 : “ 作 结绳 而 为 网罟 , 以佃 以渔 , 盖 取诸 ‘ 离’ 。包 横 是 因为有人 觉得有必要从概念 库中为具体 的发 明找出理 神农 氏作 , 斫 木 为耜 , 揉 木为耒 , 耒 耨之利 , 以教天 由。 ”[ 1 然而 , 即使古 代 自然 主义思想 与技术这 二者之 氏没 , 盖取 诸 ‘ 益’ 。 日中为市 , 致 天下之 民 , 聚天下 之货 , 间并 无任何 可 能的联 系 , 但 当其 探讨 到必须依 据观察 象 下 , 各 得其所 , 盖取诸 ‘ 噬嗑’ 。 ……黄 帝 、 尧、 舜 来 制器 , 这种描 述本身 就 已经 具备 了经验 的性质 。诸 如 交易 而退 , 垂衣 裳而天 下治 , 盖 取诸 ‘ 乾’ 、‘ 坤’ 。刳木 为舟 , 剡 木 此类 , 在《 系辞传 》中有许多 。 为楫 , 舟楫 之利 , 以济不通 , 致远 以利天下 , 盖取 诸 ‘ 涣’ 。 立基于观察之上的积 累——观 象 引重 致远 , 以利 天下 , 盖取 诸 ‘ 随’ 。重 门击 经验是在无数次 反复的过程 中积 累而 成的 , 所 以, 在 服 牛 乘马 , 柝 , 以待暴 客 , 盖取 诸 ‘ 豫 ’ 。断木 为杵 , 掘地 为 臼, 臼杵 自然科学或技术 传承过程 中可 以发现经验 思维的大量存 万 民以济 , 盖取诸 ‘ 小过 ’ 。弦木 为弧 , 剡木 为矢 , 在 。其 实 , 在 《 系辞传 》中 , 当谈 到 “ 象 ”问题 时亦然 。 之利,
摘要: 《 周易・ 辞传 》总论 《易经 》大义, 是 《易传 》中哲理化 与思辨性 最强的篇章。但是 , 这 并不妨 碍其依 然蕴含有 丰富的经验 思维的 因素 。文 章通过 对 《系辞传 》中有关八卦起 源、 观 象制器 、 大衍 筮法、 太极、 阴阳、 道 等概念 与四种 圣人之道 、 三材之道 、 居安 思危意识等 问题 的考察发现 ,《系辞传 》也 是具有 某种 经验属性 或带有
离两离相重离搅为目两目相连外实中虚互体又有巽酎巽为绳故有结绳为网罟之象2钿299可见先民们通过观察离卦卦象找到了卦象与渔猎之间的联系泅卦象为网罟之象故而渔猎要用网罟所庳以得出了渔猎盖取诸离的结论
文史论苑
《 周易 ・ 系辞传 》经验思维析辨
蒋 开 天
( 上海 师范大学 哲学与跨文化研 究所 ,上海 2 0 0 2 3 4) : 一是八卦 的起 源问题 , 二是观象制 弧 矢 之利 , 以威 天 下 , 盖 取诸 ‘ 睽’ 。上 古穴 居 而野 处 , 后 世圣人 易之 以宫室 , 上栋下 字 , 以待 风雨 , 盖取 诸 ‘ 大 器。 。古 之葬 者 , 厚衣 之 以薪 , 葬之 中野 , 不封不树 , 丧期 “ 象 ”是 《 易经 》的核心 , 所以 《 系辞传 》中说 : “ 是 壮 ’ 盖取诸 ‘ 大过 ’ 。上古结绳 故 《 易 》者 , 象也。 ”为什么 呢?古 人可能认为天下万物 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 以棺椁 , 后世圣人易之 以书契 , 百官 以治 , 万 民以察 , 盖取诸 纷繁复杂 , 幽深难见 ,“ 圣人有 以见 天下之赜 ” , 所 以必须 而治 , 央’ 。 ”这 是 取象 比类 思想 的生动 再现 , 主要 表现 在渔 “ 仰 以观察 天文 , 俯 以察 于地理 ” , 来 “ 拟 诸其形 容 , 象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