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劳动力逆城市化流动配置问题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阶段检测(一)(第一~三章) 含解析
阶段检测(一)(第一~三章)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2.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A.①B.②C.③D.④美国佛罗里达州号称“阳光之州”,旅游和农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下图为该州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3~4题。
3.每年冬季,美国退休老年人纷纷从北方迁移到此越冬,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平坦B.气候温暖C.森林茂密D.就业率高4.上图农业区中,该州下列经济作物产量占美国比重最大的是()A.甘蔗B.棉花C.大豆D.甜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人口空心化”,也使农村耕地低效益趋势越来越突出。
为提高农业收益,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耕地流转。
据此完成5~7题。
5.上述材料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最科学的表述是()A.男性比例降低B.女性比例降低C.青壮年比例降低D.村中心人口减少6.“人口空心化”引起的耕地低效益趋势主要表现在()①播种面积减小②机械化水平下降③农药用量增加④技术进步缓慢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推测耕地流转将会带来的变化是()A.农产品种类更加丰富B.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C.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D.人口大量向农村回流湖北省省会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之一。
下图示意近四年来湖北和武汉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四条曲线中代表湖北常住人口和武汉常住人口的分别为()A.a b B.c dC.a d D.c b9.造成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异的原因是()A.人口流动B.人口老龄化C.国家政策D.人口自然增长10.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异()A.加剧武汉市人口老龄化B.促进地区间人员交流C.削弱湖北经济发展实力D.延缓武汉城市化进程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所以实施新型城市化不能过度追逐城市化率,而要在“化”字上做文章。
高考地理人口重点易错题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人口重点易错题选择题1、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扩散蔓廷,疫情覆盖面较广。
完成下列下题。
(1)流出湖北的人口中,河南.湖南.安徽和重庆的人数较多,主要原因是()A.政府安排B.文化水平C.生态移民D.地理位置(2)大规模的人口流动()①减慢了两地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联系,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的人才余缺④缓解了交通压力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DD【提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2、2005年,我国某城市的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32,全部劳动力的性别比为108.06。
从劳动力要素配置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收入增长有积极影响,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
下表示意2005年该城市不同性别人口迁移前后的收入增长幅度。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男性()A.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B.劳动参与率低于女性C.劳动收入率高于女性D.劳动收入率低于女性(2)通过人口迁移,该城市农业人口收入()A.高于城市人口B.低于城市人口C.增长快于城市人口D.增长慢于城市人口(3)该城市最应鼓励()A.相对发达地区的男性迁移B.相对发达地区的女性迁移C.相对落后地区的男性迁移D.相对落后地区的女性迁移答案:AC【提示】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该城市的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32,全部劳动力的性别比为108.06,略高于总人口的性别比,表明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
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战略思路及政策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总报告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战略思路及政策措施王洛林魏后凯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经济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矿业城市资源枯竭、大规模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就业困难、大量农产品积压、地方财政包袱大、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等,这些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本报告着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演变为了全面揭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演变趋势,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在全国的地位东北地区土地面积79万多km2,约占全国的8.2%。
2004年,东北地区总人口107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RP)15133.9亿元,占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的9.3%;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6789.5亿元,占全国各地区工业增加值总额的9.6%。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新兴工业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其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
从1980年到2004年,东北地区GRP占全国GRP总额的比重由13.7%下降到9.3%,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由17.8%下降到9.6%。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在2000年东北地区这两个比重略有提高,但近年来又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尤其是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已明显下降。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东北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要比GRP所占比重高4.2个百分点,而2004年仅高0.3个百分点。
大联考长沙市一中 2025 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地理试题(解析版)
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地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区域人口迁移通常经历“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的过程。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部分时期人口迁移的空间演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人口迁移的通道较少B.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小C.人口仅在小城镇间流动D.人口迁移的频次更高2.在多核心阶段,若次级城市吸引力增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①疏导核心城市的人口压力②加剧核心城市的逆城市化③降低核心城市的行政级别④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D 2.C【解析】【1题详解】由题图可知,与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的通道较多,A错误;多核心阶段出现次级引力范围,说明在多核心阶段,由于受到次级城市的吸引,人口除了向核心城市迁移外,还向次级城市迁移,与主要向核心城市迁移的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迁移的范围、规模更大,B错误;在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既存在小城镇向核心城市的迁移,也存在向中心城市的迁移,C错误;在多核心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移的规模大、迁移通道较多,使得人口迁移的频次更高,D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多核心阶段,若次级城市吸引力增强,使得人口向次级城市迁移,减少了人口向核心城市迁移的数量,这有效疏导了核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因此①正确;逆城市化指的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由题图可知,核心城市主要迁移至次级城市,而非小城镇及农村迁移,故不会加剧核心城市的逆城市化,所以②错误,A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人口的迁移方向的改变不会影响核心城市的行政级别,因此③错误;人口向次级城市迁移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的迁移,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因此④正确,C正确,D错误;故选C。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
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
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 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 会更加进步。
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 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 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住宅区。这些城市的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 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目前每年城镇人口增加约2000万人, 这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我国城镇人 口有8亿多,但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 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 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特点: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 区的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 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镇化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要的补充和修 改 ,形成了 “ 拉尼斯 一费模
内容 摘 要 :从 国际 比较 看 ,美 国 、 日本 的城 镇 化 成 功 路 径 是 以 工 业 化 为 主 导 , 东 欧 和 东 南 亚 的 许 多 发 展 中 国 家存 在 城 市 化 滞 后 问 题 , 而拉 美 国 家 则 大 多 陷 入 过 度 城 市 化 状 态 。 本 文认 为我 国 应 借 鉴 国 际 经 验 , 开 展 我 国 的 新 型 城 镇 化 建设 。 关键 词 :城 镇 化 路 径
启 示
美 日的城 镇 化 成 功 路 径
这 两个国家城镇化 的起源 ,都 离不开 工业化的 “ 拉”动。工业化 的发展 主导城 市化发展 的步骤 ,而 劳动 力的供给面不存 在短板约束 , 可 以满足城市化发展 的要求 , 是两国城市化顺利 完成 ,并且伴随经济高
增 长 的重 要 经 验 。
美 国的城市化进程具 有典 型分散型特 征 。可分 为三个 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一 次 时间与空间的大跃迁 。第一阶段发轫于 1 9 世 纪初期 ,当时处于大西洋东面 的纽约凭 借 其天然深水港 的地理优势 ,成 为承接欧 洲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率 先进 入工业化阶 段。 以纽约 为辐射 中心 的 “ 东北部新英格 型” 。 他们把劳动 力向工 业部 门的流动 过程
划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另一学派则认 为,城镇 的经济发展将
农民 “ 拉 ”到城镇 生活 。这 一派的支持者
提 出了区域发展 不平衡理论以及产业集群 与城镇化 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
兰地区”和 “ 大西洋 中部地 区”大都会城
东北地区城市化过程
试论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过程及特点试论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过程摘要:东北地区城市化整体历程可分成快速起步时期、快速发展期、曲折发展期、新的增长时期、相对缓慢发展时期五个阶段。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城市化的推进也能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有助于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地区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工业化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bstract: the whol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rapid initial period,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ortuous period, new growth period, relatively slow development period.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urn,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can als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area.keywords : Urba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dustrialization1.城市与城市化的内涵1.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综述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综述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是一个长期存在并具有重要影响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迁移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而对于劳动力迁移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劳动力迁移带来的各种问题。
1. 劳动力迁移的概念和特点劳动力迁移是指劳动力从一个地区或单位向另一个地区或单位的转移。
在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找更具吸引力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迁移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密切相关,通常是由于城市相对于农村的工资水平更高,就业机会更多,生活条件更好等原因,导致了劳动力的集中流入城市。
2. 劳动力迁移的原因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的原因可以从个体层面和宏观环境层面进行分析。
在个体层面,劳动力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社会福利等因素。
在宏观环境层面,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也影响着劳动力的迁移。
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原因。
东北地区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制度都对劳动力迁移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3. 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劳动力迁移对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经济结构调整等是劳动力迁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劳动力迁移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城市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力流失对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的影响等。
研究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
4. 劳动力迁移的理论研究在劳动力迁移的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劳动力迁移的模型和理论。
人口流动理论、经济结构转型理论、城乡关系理论等是较为常见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并且为我们理解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提高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与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
20 1一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城市 的发展 , 促进 全省农村城 镇化和城乡一体 化进 程 。对 于提 高城镇 化质量 具有重要 的意
义。
4 改善城镇基础 设施 . 4 优化 基础设 施 的建设 能够 创造 出良好 的 生存 和发展环境 。 加强 基础 设施的建设是实现 经济和社会 共 同发展 的重要手段 。 目 , 前 黑龙 江省在基 础设施建设 中仍存在着不足 , 以 尤其 中小城镇居 多。今后 , 省的城镇化建设应 根 我 据 城镇 的实 际情况 ,重视 基础设施 的建设 , 增 但与 国内其他省份相 比, 化发展与建 设 中 信 心 , 民解 除后 顾之忧 。同时应积极 推进 强 城市 的辐 射能 力 ,从 而吸 纳更多 的农业人 城镇 为农 仍存在着许多 问题 。一方 面, 村城镇化 规模 农 村劳动力转移 基地的建设 , 向定点输 出劳 口 。 农 定 的扩张有相 当一部分原因是 由于“ 行政强 制建 务 , 障进城农 民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也应 充 保 我省 应积 极稳 妥地 解决农 民工 的社会保 制” 实现 的。 由此造成城镇化水平 “ 高”城 市 分 发挥 自身 的作用 , 合新农村建设 和发展农 障 问题 , 更多 的农 民工能够享受 到社会保险 虚 , 结 使 人 口比重并 不能真实 、 准确地反 映黑 龙江省 城 业 现代化 的总 要求 ,积极 引导农 民工 回乡创 的待遇 。把农 民工 纳人城市公共 服务体系 , 健 镇化 的真实水 平。另 一方面 , 由于黑龙 江省 资 业 , 为农 民工 回乡创业创造 宽松的政策环境 。 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切实为农民工 源型城市数量较多 ,且森 工林矿 资源丰富 , 使 为了使转移人 口的质量不断得到 提高 , 劳 提供相关 公共服务 。同时 , 促进农村剩余 劳动 得黑龙江省城镇化率 达到了一个较 高的水平 , 动力素质将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政府应加 强农 力 就地就 近转移 ,扩大基 础设施 的覆盖 面, 并 但城镇化率质量仍较低 , 尚属 于显性城镇 化状 村劳动力转移 的培训 ,普及九 年义务教 育 , 发 统 筹考 虑长 期在 城市 就业 的农 民工 对公共服 态。 展职业教 育 ,同时加 强农 村劳动 力 的继续 教 务 和基础设施 的需求 , 增加 公共财政支 出, 提 2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 动力 转移现状 育, 建立 有效 的培训 和监管 机制 , 并加 强培训 高城 市综合承 载能力 。 促进社会 的和谐发展与 农 村剩余 劳动 力的转 移不仅 要受 到 自然 基地 基础建 没, 从而进 一步提高转移 劳动力 的 安定 团结 。 条 件的影响 , 同时还受到经济和社 会等条件 的 知识 和职业技能素 质。 4 . 化城镇产业结 构 5优 共 同影 响【。近年来 , 龙江省农村 剩余劳 动 1 】 黑 4 - 2树立 正确的战略思想 在 农业 发达国家 , 农业是指包括农 产品加 力转 的移 数量 均处 在上升阶段 , 年转移到城 每 加快 我省城 镇化 进程应 通过 树立 “ 小城 工和流通 在 内的完整 的产业体系 。 产业的发展 镇 的人 口 数量 仍在不断增加 。 江省农村剩 镇 、 黑龙 大战略 ” 的思 想 , 市 县城镇体 系 规划 , 可 以吸收 不断 增长 的劳 动力 ,繁荣城镇 的经 做好 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与城乡收人的巨大差异 改革城镇行 政管理体制 。 制定和完善 有利于小 济。 和城镇 的就业机会及产业结 构密切相关 。 农村 城镇发展 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 障制度 , 大投 加 黑龙 江 省应尽 快 解决农业 产业结 构纵 向 剩余劳 动力的转 移与第 一产业 产值 的 比重关 资体制改革 ,建立 多渠道投人 机制等途径 , 创 缺 位 的问题 , 和完 善产业 链条 , 步实现 延长 逐 系要依 黑龙江省 的实际 发展情 况而定 , 与城 镇 造 良好 的政策 环境 , 以达到建设现 代化小城 镇 农 产品生产 、加 工和流通等 环节连一体化 、 协 失 业率成负相关的关系 , 与城乡 收入的差距 呈 的战略规划要求 。 调运 转的农业 产业体 系。 应加快发展农产品冷 正相关 。 这说 明城镇失业 率越高农村剩余 劳动 同时, 应转 化政府 职能 , 把握好 城镇 化 发 藏 、 储 和精 深加 工等技 术 , 动对外 贸易 的 仓 推 力转移数 量越 小 , 城乡收入 差距越 大劳动力转 展规律 ,协调处理好有关农 村城镇化 研究 、 规 发展 。不 断扩 大市 场份 额 , 出特色 、 突 绿色经 移数量越 大。 划、 建设和 政策 等问题 , 改变 目前多 部 门管理 济 , 成黑 龙 江省农 副产 品品牌 , 形 实行农 企合 3黑龙江 省农村 城镇化 建设 与剩余 劳动 状 况 。 作 , 立农 业经 营 的产 业化 模式 , 建 与本行业 的 力转移 的关系 分析 43充分发挥城镇 的集聚功能 . 龙 头企业对 接 , 延长产业链 , 增加农 民的收人 。 农村 城镇化 建设 与剩 余 劳动力转 移之 间 城 镇化 的本质是 通过 聚集效 应使 更多 的 将城 镇化发 展与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相协调 。 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 城镇化 建设与剩余 劳 人享受 到现代 物质 文明所 创造 的一切 现代 化 使 其进人 良性 的循 环 , 二者 相互促 进 、 同 使 共 动力 转移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 约。 劳动力 的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因此 , 在城 镇化 的过 发展 , 而加快 实现我省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 从 的转 移在 促进城镇人 口增长 的同时 , 也使各种 程 中 , 村剩余人 口就必 然会从经济 落后 的地 奋斗 目 。 农 标 物质 、 、 能量 信息等在城 乡之间流动 , 而 促进 区向经 济发达 的地 区转移 , 从 或从农村 向城镇转 参考 文献 了城镇化 的进一 步发展 , 动 了农村 经济 的发 移 。这 就需要政府着手增 加 中等城 市的数量 , 【祁金 立冲 国城 市化与农 村经济协调 发展研 带 1 ] 展和农 民的致 富增 收。 但是农村 劳动力的总体 这样有 利 于扩 大辐射 面 ,带 动 中小 城市 的发 究f1 M. 武汉: 中科技 大学 出版社。 0 华 2 4 0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 如果转移 的劳动力 质量较 展 。 我省应根据 实际情况 , 确立重 点发展城市 , 【 王德 勇, 华, 华. 村城 镇化发展 问 2 】 王悦 李友 农 低且数量较多就会影 响城镇 化发展 的水平 , 反 扩大其 规模 , 发挥 其典 型示 范作用 , 同时借 助 题探 索兀 1 Ⅵ. 北京: 中国农业 出版社, O 2 5 0 过来, 如果城镇化发展 的水平 不能满足 大量流 他们所处 的中心地 区的辐射作 用 , 扩大城镇 集 [李益梅 . 3 】 中部地 区农 村 劳动 力转移与城 镇化 人 人 口的需要 ,不能提供 更多适 合 的就业 岗 聚规模 , 进一步带 动周边城镇的发展 。 明. 科技广 场 , 0f3—5 2 5 ) 3 0 4 位 , 带来 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 也会 黑龙 江省 有各级各类城镇 近 5 0 , 们 0个 它 作者简 介: 孙璐 , 尔滨 商业 大学 , 哈 管理学 4黑龙 江省城镇 化 建没与农 村剩余 劳 动 是 黑龙 江省未来 城镇化的主要力量 。 加快 中小 院 , 教 授 。 副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究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其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比例的提高和年龄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对个人的生活和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原因1.1经济结构转型引发人口流动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富集地,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但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传统工业产能逐渐下降,一大批劳动力随之失业或转移出地区。
这导致传统的人口流入东北地区的状况得以逆转,使得东北地区的总人口规模受到了影响,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从而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1.2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长时间内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由于一孩政策的影响,80后、90后的子女数量普遍较少,导致未来的老年人口数量减少,而当前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这会导致老年化加速。
1.3医疗卫生水平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的居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
据统计,东北地区的老年人口寿命普遍在80岁以上,养老金支出日益增加。
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东北地区的老龄化程度。
2.1 经济影响人口老龄化不仅会给东北地区的家庭和社区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也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养老金、医疗保障、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给东北地区的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
随着东北地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对社会养老保障、医疗服务、家庭关系等方面的需求也将增加。
我国逆城市化及其原因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速度突飞猛进,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化大都市纷纷建成。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人口大量向大城市集中,交通拥挤、城市污染严重、住房难、子女入学等城市问题日益加剧,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北京等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乡村回流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且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
对于中国“逆城市化”这种现象,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城市基本特点,正确区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异同,合理分析我国“逆城市化”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城市化建设道路或发展模式选择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1逆城市化理论1.1逆城市化理论背景逆城市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经济地理学家布赖恩·J ·L ·贝里在1976年第一次提出。
1940年后,美国大都市区的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不断扩张,同时,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大都市的发展。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大城市开始出现发展趋缓的现象,在1970年3月到1974年4月期间,大都市的人口减少了180万。
同时,其它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大城市发展放缓现象。
贝里认为“逆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就是规模的下降、密度的下降和异质性的下降”,这一趋势是使得人口分布“从一种比较集中的状态到一种不太集中的状态的运动”[1]。
他描述了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也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
相反的是,经过70年代之后,80年代起美国又出现了再集中化和“再城市化”的趋势,进而美国学者推导出城市发展四阶段理论,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2]。
1.2各国“逆城市化”发展趋势各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各不相同。
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发展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组“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又称“黑河―腾冲线”,是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云南省腾冲县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人口远少于东南半壁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面积较小B.生育政策严格C.生态环境脆弱D.矿产资源缺乏2.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答案】1.C 2.B【解析】1.我国西北半壁主要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布少于东南半壁,C正确;西北半壁土地面积广,矿产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相对宽松,ABD错误。
故选C。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所以人口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山麓绿洲地带,或邻近河流的地方,B正确;西北地区属于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A错误;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工业发展水平较低,C错误;西北地区沙漠广布,土壤贫瘠,D错误。
故选B。
【点睛】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021年春节期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我国虽然已经基本控制疫情,但受境外输入影响较大。
2020年出省工作的人们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综述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综述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资源枢纽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东北地区的劳动力迁移现象日益突出。
劳动力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迁移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劳动力迁移对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进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的现状东北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迁移现象日益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劳动,成为城市建设和生产的重要力量;二是城镇劳动力向其他地区迁移。
在东北地区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部分城镇居民也会选择到其他地区求职或创业;三是跨国劳动力迁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北地区也吸引了一些外国劳动力前来工作。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因素。
东北地区工业发达,对劳动力需求旺盛,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二是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需要向其他产业或地区转移;三是人口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
东北地区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也对劳动力迁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为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是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大量的劳动力迁移,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对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变化。
劳动力迁移也导致了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对东北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
大量的劳动力迁移也会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来自外地的劳动力可能存在的适应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出现。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政府支持的减少,东北老工业基地步入了困境,资源性产业资源枯竭,后续替代产业缺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产品竞争力不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使计划经济时期人为设计和维持的较高级别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就业结构也随之调整,致使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
由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下降,不仅其本身挤出了劳动力,而且更加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以工业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从数据上看,1980-2004年东北三省GDP平均增长率为8-10%,而同期的劳动就业平均增长率仅为2-3%,这就意味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进行身份转化成为城市居民,这无疑会对东北地区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本文将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进行探讨。
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呈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与其他国家所经历的过程是一致的。
而与全国相比,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较慢,就业下降的趋势更加突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第一,东北地区就业量绝对减少,特别是第二产业就业量大幅度下降,城镇登记失业率较高。
我们根据各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整理了东北地区1997-2004年总体及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变动情况。
其中,总体就业人数在1998、2001、2002年均为负增长,从2003年起,尤其是2004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正增长。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有升有降,对总体就业的影响不大,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则保持了较平稳的增长势头,而第二产业自1997年以来始终保持负增长,直到2004年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估计这与2003年振兴政策所带来的大量政策性资金投入密切相关。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四中学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四中学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下列是四幅物体水平运动图,正确表示南半球的是(虚线表示物体原来受力方向,实线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运动方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参考答案:D2. 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A.停止开采非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参考答案:D3. 2009年7月22日,千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我国长江流域发生。
右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回答12~14题。
12.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A.都是光球层 B.都是色球层C.都是日冕层 D.光球层与色球层13.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的太阳活动有()A.黑子 B.耀斑C.太阳风 D.黑子、耀斑14.图中外围发亮的太阳大气层活跃时,可能发生的现象为() A.曾母暗沙夜空的美丽极光B.风调雨顺,农业增产C.磁针指向失准D.流星现象多发参考答案:D A C4. 关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高温多雨的平原地区B. 煤炭自始至终都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C. 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影响到不同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D. 近现代,气候持续增温、增湿导致海平面升高,低地被淹,影响人类生存参考答案:C5.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9.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A. aB. bC. cD. d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是A. aB. bC. cD. d参考答案:9. B 10. C6.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 m2。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9)《城市与城市化》AB卷(含答案)
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A卷全国卷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016·新课标全国Ⅰ,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1~3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而且城市之间相互独立。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四个核心区都有各自的主要服务功能,核心区之间服务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四个核心服务的种类是不同的,但每个核心区的服务范围都覆盖整个城市,等级也相同,人口具有流动性,所以不可能限制服务人口,故选A项。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各核心区分工明确,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因此会导致同类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到一起。
故选B项。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城市群,但城镇扩张程度小,结构体系稳点,说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故选D项。
答案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与城市区位(2014·大纲全国,10~1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4~5题。
4.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5.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解析第4题,图中显示甲城市建有港口,而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故甲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港口。
关于东北地区人才可持续回流机制的研究
关于东北地区人才可持续回流机制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加,人才回流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回流机制。
要解决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东北地区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一直以重工业为主导,而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少。
为了吸引人才回流,东北地区需要积极转变经济结构,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还需要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要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回流机制,需要解决人才回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首先是户籍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东北籍人才在外地工作后,难以迁回东北地区。
需要逐步改革户籍制度,为人才回流提供便利。
其次是待遇问题。
东北地区需要提供与人才的能力和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包括薪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
还需要加大对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业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人才回流后创业就业。
要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回流机制,还需要加强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
东北地区需要吸纳外地的高端人才,同时也需要将本地的人才介绍给外地企业和机构。
需要建立起一个开放的人才流动通道,并加强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合作。
可以通过搭建人才招聘平台、举办人才交流会议等方式,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互通。
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回流机制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解决人才回流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能够为其他地区的人才回流提供借鉴和经验,推动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东三省城市化进程
呼兰——哈尔滨——双城发展轴:该轴线是哈尔滨“南 联北开”战略,落实黑龙江省确定的“点——轴”式产 业空间发展模式的基础。轴线符合中心城区未来发展方 向,连接了哈尔滨中心城区外围圈层的重要工业区—— 平房区、重要城镇——呼兰和双城,对于促进中心城区 向江北拓展,密切这些重要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合作具有 重要意义。 哈尔滨——阿城发展轴:该轴线是黑龙江省确定的 “点——轴”发展模式中“T”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协调黑龙江省东西部地区经济,促进哈尔滨都市圈 副核心城市——尚志的发展,推进江北地区开发,促进 阿城等拓展圈层内重要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的比较(%)
名称 吉林 全国 差值 2000 49.68 36.22 13.46 2011 53.4 51.27 2.13城镇化增速开始缓慢,如何提高吉 林省的城镇化水平成为吉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关于吉林省城市体系的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 “大城市过大,中等城市太少,小城市多却弱”这样 的表述。经研究认为,新的表述应该是:“大城 市规模更大,中等城市数量增多,小城市加强特色”。 吉林省大部分城市尚未达到最佳规模。规模发展、 加速城市化进程,首先应该通过长春、吉林等现有 大中城市的低成本扩张,实现人口和各项资源要 素的集聚。大城市要坚持开发区、城区和县域 “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根据自身特点和功能定 位,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特色发展、错位竞争, 构建“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1)逐步调整以资源初加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立足于资源优势,加大产业关联度,培育既符合本 省实际,又与全国生产力布局有良好协调并具有市 场潜力的产业群体。在巩固石油、石化、煤炭、森 工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农业 及食品、饲料工业、医药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 业、汽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门类。 (2)充分利用沿边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 步加大“南联北开”的力度,充分利用中俄经济的 互补性,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强 大的面向国际的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外 向型农业等外向型经济类型。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综述
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理论研究综述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煤炭、钢铁生产基地,具有较为丰富的劳动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劳动力的迁移现象日益突出。
这种迁移现象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因此,对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在劳动力迁移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解释。
其中,人口流动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等被广泛运用于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的研究中。
人口流动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规律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人口流动是由于当地人口增长率与当地经济增长率不相匹配所导致的。
根据这一理论,东北地区的劳动力迁移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和劳动力供需矛盾所引起的。
而劳动力迁移又会对当地人口增长率产生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地理空间和制度环境的差异是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原因。
在东北地区的劳动力迁移中,地理空间和制度环境的差异也是一个关键点。
比如,东北地区的冬季极长,气候寒冷干燥,不利于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制度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许多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劳动力移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社会网络理论则提出了社会网络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社会网络通常指亲属和朋友之间的联系,它们为个人提供了信息、资源和机会。
在东北地区的劳动力迁移中,社会网络也起着关键作用,不少家庭通过亲戚朋友的帮助,联系到了外地的工作机会。
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应是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原因。
在东北地区,钢铁生产、煤炭开采等传统产业正在逐渐减少,而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现代产业发展较快,从而导致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
因此,劳动力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总体来说,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的研究受到了多种理论的启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劳动力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根据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探究劳动力迁移问题的细节和微观机制。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平中学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平中学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下图为东北三省人口增长变动情况。
完成下列各题。
3. 图中时段A. 吉林省人口年均增长率降低,人口负担减轻B. 黑龙江省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2014年呈负增长C. 辽宁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劳动力严重短缺D. 东北三省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渐趋停滞4. 为了应对东北三省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振兴东北经济②调整生育政策③输出国际劳工④提高消费水平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参考答案:3. D4. A【3题详解】图中时段吉林省人口年均增长率2006年到2010年没有降低;2006年到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增长率上升;辽宁人口增长率先下降后上升;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渐趋停滞,D正确。
【4题详解】图中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率低,甚至负增长,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振兴东北经济和调整生育政策,可促进人口迁入和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A正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C.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拉丁美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参考答案:D3. “物联网”是指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网络技术。
某物流公司利用该技术对货车及其承运的商品进行实时的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GPS②RS③GIS④“电子地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参考答案:C4. 目前工业所使用能源的大部分归根结底是来自A.太阳能B.地球内部能量C.核能D.潮汐能参考答案:A5.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
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 动 力 逆 人 口城 市 化 向 农 村 部 门 流 动 配 置 现
对 回归结果进行初步和进 一步 经验 分析 。得 出结论 与政 策启示为从整个地 区看 , 东北地 区劳动力逆城市化配置现
象 与 其 市 场 化进 程 相对 缓慢 、 人 口城 市 化 步 伐 与 就 业 实现
象… : 在人 口城 市化 率保持 升势 的 同时 , 城镇 就 业 比重 则 由 1 9 9 5年 的 5 7 . 0 2 % 下 降到 2 0 0 6年 的 3 9 . 1 2 %, 2 0 1 3年 虽 回复 到 4 6 . 1 1 %, 但 降 幅仍 高 达 1 0 . 9 1个百分 点 ( 见图 1 ) , 此 问题值得 关 注 。
Vo 1 . 1 4, No . 2 Apr ,2 01 5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7 0 3 1 ( 2 0 1 5 ) 0 2 - 0 0 1 0 - 0 7
东北 地 区劳 动 力 逆 城 市 化 流 动 配 置 问题
赵 秋 成 , 王 雪 莹
( 东北财经大学 a . 公共管理学院 ; b . 公共组织 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心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5 )
资料来源 : 根据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 整理 、 计算。
一
业 比重也 由 2 3 . 6 9 % 提高 至 4 9 . 6 8 %, 乡村 就业 比 重则 从 7 6 . 3 1 %下 降到 5 O . 3 2 %, 人 口城 市 化率 与 城镇 就业 比重 的相 关 系数 高 达 0 . 9 7 8 9 , 呈显 著 正
考察人 口城 市 化 与 城 镇 或 乡 村 就 业 比重 间 的 关
系, 可 以发 现 , 在 中 国人 口城 市 化 率 由 1 9 7 8年 的 1 7 . 9 2 % 提高 到 2 0 1 3年 的 5 3 . 7 3 % 的 同时 , 城镇 就
年份
图1 1 9 9 1年 以 来 东北 地 区城 镇就 业 比重 与 人 口城 市 化 率 变动 关 系
在计算国有企业资产率时19911997年使用的是地区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和地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资产数据1998年及之后使用的是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总资产即资产总计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具体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负债合计和所有者权益合计等
摘要 : 回顾 以往文献 , 对1 9 9 0年代 中期 以来 东北地 区劳动
力逆城市化配置现象进行 实证研 究和经 验分析 。阐释模
型设定、 变 量 说 明 与数 据 来 源 , 从 地 区层 面 和 分 省 两 方 面
城 流动 配置趋 势 与 人 口城 市 化 趋 势基 本 一 致 , 然 而, 东北 地 区从 2 O世 纪 9 0年代 中期 后 则 出现 了
向相 关关 系 ; 而且 , 分 区域 考 察 发 现 , 华北 区 、 华
、
文 献 回顾
城 镇或 乡村 就业 比重 的升 降是 劳 动力 在 部 门
间流 动配 置结 果 的 具体 体 现 , 而 劳 动 力 流 动配 置
东区、 中南 华 南 区 、 西 南 区 和 西北 区 的 劳 动 力 乡一
严重脱节、 农村 固定 资产投资快速增加 以及城镇持续 高失
业 率 有 着 密切 联 系 ; 从 分 省 层 面看 , 人 口城 市 化 与 乡一 城 转
移劳动者的稳定就业相分离以及 农村固定 资产 投资增加 、 就业条件改善等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 词 : 劳动力 ; 逆城 市化; 流动配置 ; 东北地 区
的影响导致 , 并 非市场 自发配置资源之结果。 ② 这里按地 理学的 自 然 区划法和《 中国统计年鉴》 的划分标准 , 将 全国 3 1 个省 、 市、 自治 区分为“ 华北地 区” 、 “ 东北 地区 ” 、 “ 华东 地区” 、 “ 中南华南地 区” 、 “ 西南地 区” 和“ 西 北地 区” 六大 区域。其 中, “ 华北 地 区” 包括 京、 津、 冀、 晋 和蒙 , “ 东北地 区” 包括 辽 、 吉、 黑, “ 华东地 区” 包括沪 、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 中南华南区” 包 括豫 、 鄂、 湘、 粤、 桂、 琼, “ 西南地 区” 包括渝 、 川、 黔、 滇、 藏, “ 西北地 区” 包括 陕、 甘、 青、 宁、 新。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1 9 基金项 目: 辽 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 目( L 1 2 A S H 0 0 2 ) 作者简介 : 赵秋成 ( 1 9 6 6一) , 男, 博士 , 教授 ; E - ma i l : z w z h a o _ 0 0 8 @1 6 3 . t o m
第1 4 卷 第2 期
2 0 1 5)
J o u r n a l o f Da l i a n Ma r i t i me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
中图分类号 : F 2 4 9 . 2 7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1 { 丑 } 1 羞
劳动力 随着人 口城 市化 由农 村 向城 市 部 门流
动配 置是社 会 经济 发 展 的常 态 , 中 国近 几 十 年 的
发展 和世 界各 国 的 经 验 已基 本 证 实 这 一 结 论 。
第 2期
赵秋成, 等: 东北地 区劳动 力逆城 市化 流 动配 置 问题
通常受 经 济 、 社 会 和制 度 等 多方 面 因 素影 响。 地 区城 镇就 业 迅速减 少 的重要 致 因 。
L e w i s l 2 及F e i &R a i n s l 3 对二元经济下 劳动力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