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00701
070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真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课程代码:0022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的大气污染造成的四日市哮喘事件和多氯联苯污染造成的“米糠油”事件发生在现代环境法的( )A.产生阶段B.发展阶段C.萌芽阶段D.完备阶段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动植物检疫法律所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A.“物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能流物复”律D.“负载定额”律3.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 )A.实现环境质量标准B.保护人群健康C.使生态良性循环D.达到环境基准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控制和防治泥状废弃物质污染的法律是( )A.《水污染防治法》B.《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C.《海洋环境保护法》D.《矿产资源法》5.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的时候,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 )A.环境与资源管理B.污染防治C.总量控制D.资源保护6.作为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立法依据的是A.行政法B.经济法C.民法D.宪法7.根据法律规定,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行为,体现了( )A.“物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负载定额”律D.“协调稳定”律浙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第1 页(共6 页)8.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三同时”制度C.土地利用规划制度D.排污许可制度9.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A.开发许可证B.排污许可证C.建设许可证D.生产销售许可证10.目前我国针对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开采采用的收费方式是( )A.生态税B.开发税C.自然资源税D.排污费11.确定某地区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是(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保方法标准D.环保基础标准12.《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A.10天B.15天C.30天D.45天13.下列物质中,导致地球臭氧层破坏的物质有( )A.用于制冷的氟氯烃类物质B.二氧化碳气体C.二氧化硫D.甲烷14.《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境外的废弃物( )A.不得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B.不得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运输C.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特别许可证D.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紧急许可证15.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 )A.《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C.《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D.《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6.下列不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噪声危害的是( )A.社会生活噪声危害B.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的噪声危害C.航空噪声危害浙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第2 页(共6 页)D.建筑施工噪声危害17.《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陡坡地是( )A.45度以上B.小于25度C.25度以上D.5度以上18.《森林法》规定,对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树木的株数是( )A.盗伐株数1倍以上B.盗伐株数3倍以下C.盗伐株数5倍D.盗伐株数10倍19.我国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体制,实行( )A.分部门和分级管理体制B.分级管理体制C.分部门管理的体制D.统一管理体制20.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内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A.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B.1982年召开的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C.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D.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会议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乡村等。
环境的分类
①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②根据人类的视野或人类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许 多层次,如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地面环境、地质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 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宇宙环境等。 ③环境的定义不一定必须以人类为中心,一些国际文件和外国法律就摒 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目录 CONTENTS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何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法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环境法的目的何作用 环境法律关系 环境法的体系
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蓝图,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正 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环保法全文
环保法全文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并颁布的法律,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本文将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期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法律的了解和实践。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
在30年的实践中,环境保护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原则等内容。
其中,第一条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二条规定了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环境保护活动。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章主要规定了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浓度、总量和辐射水平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工程和其他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第三章主要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其中包括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大气污染防治的组织和监督等内容。
同时,该章还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特殊规定,例如,严禁使用高污染燃料等。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四章主要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水污染的防治行动、河流、湖泊、地下水、浅海和海洋功能区划、水污染的控制和减少、水功能区域划定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土壤污染防治第五章主要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土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土壤污染的防治、农用地质量保护、建设项目用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章噪声和振动污染防治第六章主要规定了噪声和振动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本章内容包括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噪声和振动对职业卫生的危害的控制以及相关的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第七章主要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法保护环境
第二条环境污染防治是国家基本政策第三条加强环境保护的责任制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
第四条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第五条防治大气污染
第六条保护水体环境和海洋环境
第七条防治土壤污染
第八条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条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第三章: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第十条加强污染物排放限值管理
第十一条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第十二条推行清洁生产
第十三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第十四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章:环境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第十六条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十七条督促环境违法行为的整改
第十八条建立环境信用体系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二十条国家环境损害赔偿
第二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环境权益保护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法解释权
第二十三条本法施行日期
第二十四条过渡期
附件:
1.环境污染防治法
2.生态环境保护法
3.大气污染防治法
4.水污染防治法
5.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环境污染:指人为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中某一物质或环境组分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或容量,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
2.清洁生产:指通过改良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等手段实现环保的生产方式。
3.节能环保产业:指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方向的产业,包括节能设备制造、环保工程、可再生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
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01
02
03
04
05
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
是指在开发建设活动中, 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 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 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的法律制度。
“三同时”制 度
是指在建设项目中,环保 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 产使用的法律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是指向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和个人收取一定数额的费 用,以促进污染治理和环 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历史与发展
国际先驱
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碱业法》和《河流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开创了以立法手段保 护环境资源的先河。
全球行动
20世纪7பைடு நூலகம்年代,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等重要文件 ,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中国成果
1979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进 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成
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指由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构 成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总称。
环境保护基本法与专门法的关系
环境保护基本法是制定专门环境法律的依据和基础,专门法是对环境保护基本法 的具体化和补充。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 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 制度。
。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合作原则
各国应互相协作,共同应对全球环 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境保护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
本法所称环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自然因素的总体,无论是天然的还是经过人工改造的。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前提下,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
为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同时,对于为改善环境而采取转产、搬迁、关闭等措施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全文资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简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的各种物质、现象和过程及在人类历史中的社会、经济成分。
环境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给环境下定义:一是用概括的方法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二是采用列举方法对环境外延进行描述。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作出规定。
3.我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和含义: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4.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概括性解释为: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中国《宪法》第9条中所说的自然资源,指的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突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不仅包括生物群落,而且还包括环境条件,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6.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联系: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属于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统一体。
区别:环境体现自然界的静态属性,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模板一:正式、专业风格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保护环境,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污染者负责的原则,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第五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发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第六条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国家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第七条国家保护环境的方针是:保护、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国家对环境质量实行统一标准,制定目标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九条国家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第十条国家加强环境监测,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环境监测,及时发布环境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第二章 环境保护基本原则、义务和权利第十二条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公众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第十三条国家和政府有义务保障公民的环境安全权、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十四条公民和法人有义务保护环境,不得损害环境,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十五条公民和法人有权了解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行使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十六条政府部门和环境保护组织应当依法组织和推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听取公众意见。
第十七条环境污染者应当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或者减轻污染物排放,修复受损生态。
第十八条对虚假环境信息发布者和环境违法行为者,依法追究责任,保护公众利益。
第十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组织和社会公众开展环境保护宣传、监督、咨询和举报等活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体系的构成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不同层次的环境与资 源保护法律规范组成。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 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法律是环境保护领域的 核心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行政 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包括《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自治条例和单行条 例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范和引导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意义在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于推动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全球合作治理的 重要领域之一。
02
主要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法律责任。
04
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广义概念
指所有旨在保护和管理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狭义概念
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规范,以及国务 院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有关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和 地方性法规。
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开始受 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逐步完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宪 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目的与意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全文资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简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的各种物质、现象和过程及在人类历史中的社会、经济成分。
环境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给环境下定义:一是用概括的方法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二是采用列举方法对环境外延进行描述。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是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作出规定。
3.我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环境”定义和含义: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4.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1987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概括性解释为: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中国《宪法》第9条中所说的自然资源,指的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突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不仅包括生物群落,而且还包括环境条件,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6.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联系: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属于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统一体。
区别:环境体现自然界的静态属性,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全文推广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全文推广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环境保护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第二章环境污染防治第六条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七条排放污染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条禁止下列污染环境的行为:(一)随意倾倒、堆放废弃物;(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三)非法捕捞、狩猎;(四)其他污染环境的行为。
第三章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九条国家实行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止生态恶化,保障生态安全。
第十一条禁止下列破坏生态的行为:(一)非法砍伐、破坏森林资源;(二)非法捕捞、破坏水生生物资源;(三)非法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四)其他破坏生态的行为。
第四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第十二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查阅、复制环境信息。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一)未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二)未取得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许可的;(三)未按照国家规定报告环境信息的;(四)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索贿受贿、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环境1、概念:(法律上的定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太阳及其光和热不属于)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要素: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法采、最常见)2、按环境功能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三、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2、环境的两种能力:为了维持人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四、(了解)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五、区别:土地、森林、草原、渔业、水、矿产,野生动物,几种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1/10定律: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级所利用。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七、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PPT课件
这个阶段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受苏联的影响较大 第二,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防治环
境污染方面的法律较少。 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效力等级和立法级
别较低,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只有一 些有关土地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要求在宪法中有简单 的规定。 第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内容规 定比较原则和粗糙,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较差。
第三个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称为 中国现代环境保护
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的发展很不平衡。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中国现代 环境保护的萌芽阶段,以保护森林、矿产、水产 资源、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为主 ,也有少量防治污染工作,但还没有全国性的环 境保护管理机关和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
2 创业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 重,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 法开始进入艰难的创业时期,因而称为创业时 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该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目标明确、防 治污染为主的特点,但是,缺乏宪法基础,效 力等级和立法级别低
1972年我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受 这次会议的影响,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 保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 若干规定》,会后由国务院签发执行。这是新中国 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其三,环境法是“调整人类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环 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2.综合性 3.科学技术性 4.公益性
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资源保护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以规范环
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本文将就我国环境资源保
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
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责和措施。
根据这部
法律,我国实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在重大工程建设前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同时,《环境保
护法》还规定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对超标排放、非法倾倒
废物等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
除了《环境保护法》,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法
律法规。
《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
环境防治法》等专门针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水、大气、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管理和保护。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标
准和排放限值,规定了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有力地推动了环境资源
的保护工作。
另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如《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
这些国际公约对全球环境问题
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为促进国际环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
性环境挑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相关法规不断更新和修订,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法治化水平。
保护环境资源是全社会的责任,希望每个人都能积极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依法保护和改善环境,控制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
第三条环境保护的目标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款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大气环境。
第二款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水资源安全,保护水环境。
第三款减少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保护土地资源。
第四款防治噪声、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卫生。
第五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第三章:环境保护责任
第六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等都有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七条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第八条企事业单位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保护环境。
第十章:附件
1、某某法律法规一览表
2、某某规范性文件一览表
3、某某监测标准一览表
第十一章:法律名词及注释
1、环境保护:指采取措施,预防、控制和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2、生态平衡:指各种生物群落和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污染物:指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能量的总称。
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全文结束,附件,请参照附件列表。
200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007年最新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7年最新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3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 3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4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 5 第六章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 5 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 6 第八章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6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 8 第十章环境标准--------------------------------------------------------------------------------------------- 9 第十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 9 第二编环境污染防治法 ---------------------------------------------------------------------------------- 10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10 第十三章大气污染保护法 ------------------------------------------------------------------------------- 11 第十四章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法------------------------------------------------------------------------- 12 第十五章水污染防治法 ---------------------------------------------------------------------------------- 13 第十六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4 第十七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5 第十八章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其他危险物质管理的规定------------------------------------------ 15 第三编自然资源保护法 ---------------------------------------------------------------------------------- 16 第十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16 第二十章土地资源保护法 ------------------------------------------------------------------------------- 17 第二十一章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 18 第二十二章森林资源保护法 ---------------------------------------------------------------------------- 19 第二十三章草原资源保护法 ---------------------------------------------------------------------------- 19 第二十四章渔业资源保护法 ---------------------------------------------------------------------------- 20 第二十五章矿产资源保护法 ---------------------------------------------------------------------------- 20 第二十六章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21 第二十七章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22 第四编国际环境法 ---------------------------------------------------------------------------------------- 22 第二十八章国际环境法概述 ---------------------------------------------------------------------------- 22 第二十九章国际环境法的原则与实施 --------------------------------------------------------------- 23 第三十章环境与资源的国际法律保护 --------------------------------------------------------------- 252007年最新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一章绪论1、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资源保护法
环境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正式由国务院于2016年12月27日第八次常务会议通过,2016年12月28日由国务院发布,是新修订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决定》。
该法共六十四条,旨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当前人口的和未来一代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第一条宣布“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是国家政策。
”在全国实行资源税法,依法限制资源消耗,鼓励节能减排,以及资源循环使用,构建优化的资源结构,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法对国家实行统一的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完善环境保护的技术、法律和管理机制,完善各个环节的环境监管责任制,形成环境保护的法治格局和社会伦理环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环境保护法第三条宣布:“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健全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活动,实施社会教育。
”本法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管理制度为基础,完善环境健康人人有责任的制度,强化公私合作,构建发展循环型经济社会,保证未来一个可持续的环境。
此外,该法还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估的作用,防止和治理环境恶化,强化环境监督,强化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机构、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强国家环境保护干部培训,促进环境文明建设,加强环境统计等。
环境保护法强调,当前和未来一代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一个微妙而又神圣的环境,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所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因任何理由发生安全事故的,都是不可接受的。
国家将主动承担和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整治环境污染,使之恢复原有的良好状态,持续改善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优质生活空间,这是部分中国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高度重视。
第十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三)公众参与原则
——环境保护民主原则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 保证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3) 召开各种形式的环境论证会、听证会,保护公 众对有关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权 (4) 大力发展各种民间环境保护团体和组织
(四)污染者负担原则
包括:(1)污染者付费
(2)利用者补偿
(3)开发者保护
(四)“三同时”制度的执行
有关单位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规定的职责执行,从而保证了“三同时”制度的 顺利实施。
有关单位包括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的主管部 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
四、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一)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概念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排污者根据法律法规 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 其排放污染物的情况,提供防治污染的有关资料 以及在排放污染物有重大改变时的申报制度。
(二)预防为主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基本含义: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把防止产生 生态问题放在首位,事先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在生产、 生活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污染、 破坏,防止生态失衡,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 的或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积极采取措 施进行治理。
主要包括: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 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和污 染事故报告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将环境影响评价、编 制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程序依法进行审批 的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13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 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 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 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第2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2000年9月,县环保局、县工商局组成了联合 执法组,联合签发了《环境保护听证告知书》和《 行政处罚决定书》,因未通过法院审查,同年11月 县环保局、县工商局又联合签发了《撤销环境违法 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12月,县环保局以“未执 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和‘三同时’制度” 为由,单独签发了《环境保护听证告知书》和《行 政处罚决定书》,责令该饭店停止生产。
1999年8月6日原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 法》同时废止。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实施主体与管辖 第三章 一般程序 第一节 立案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三节 案件审查 第四节 告知和听证 第五节 处理决定 第四章 简易程序 第五章 执行 第六章 结案和归档 第七章 监督 第八章 附则
返回
在我国,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企业 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
可分为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
返回
1998年初,王女士租用新建居民楼门市房从事 餐饮业,在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未履行环保 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张营业。随着居民先后 入住,油烟、噪声等环境问题引起的店群矛盾和纠 纷日趋突出。从2000年初开始,该楼住户多次向县 政府、县环保局、县工商局等单位投诉,强烈要求 取缔该饭店的违法经营活动。接到投诉后,环保局 会同工商等部门数次责令该饭店进行整改,并帮助 解决店群纠纷,但成效不明显。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C )。 A、技术性 B、综合性 C、区域性 D、社会性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 C)。 A、物 B、精神财富 C、物和行为 D、物、精神财富和行为
第二章 环资法概述
第一节 环资法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环资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环资法的法律关系 第四节 环资法体系 第五节 环资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第六节 环资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doc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对象是(人类环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和行为)。
3、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有:(采用了目的二元论;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法律规定的目的可以分解为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①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②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③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是(文字表述不同,实质含义完全一样)。
5、最早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6、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最基本的环境政策是(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7、被称为污染控制法的“支柱”的制度是(许可证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是(资源利用许可证)。
9、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的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
10、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11、构成环境科学中常用的环境分类依据的是(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功能;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不同要素)。
12、首先提出立法的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文献是(《21世纪议程》)。
13、属于协调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的有:)德国的联邦内阁环境委员会,意大利的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澳大利亚的环境委员会)。
14、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主要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15、“三同时”制度首创于(中国)。
16、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17、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18、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中介)。
1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权、公民的环境权益,公民的保护环境的义务)。
20、我国立法上的“资源税”主要是指(矿产资源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的大气污染造成的四日市哮喘事件和多氯联苯污染造成的“米糠油”事件发生在现代环境法的( )
A.产生阶段
B.发展阶段
C.萌芽阶段
D.完备阶段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动植物检疫法律所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能流物复”律
D.“负载定额”律
3.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 )
A.实现环境质量标准
B.保护人群健康
C.使生态良性循环
D.达到环境基准
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控制和防治泥状废弃物质污染的法律是( )
A.《水污染防治法》
B.《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C.《海洋环境保护法》
D.《矿产资源法》
5.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的时候,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 )
A.环境与资源管理
B.污染防治
C.总量控制
D.资源保护
6.作为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立法依据的是
A.行政法
B.经济法
C.民法
D.宪法
7.根据法律规定,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行为,体现了( )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负载定额”律
D.“协调稳定”律
8.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D.排污许可制度
9.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
A.开发许可证
B.排污许可证
1
C.建设许可证
D.生产销售许可证
10.目前我国针对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开采采用的收费方式是( )
A.生态税
B.开发税
C.自然资源税
D.排污费
11.确定某地区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是(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方法标准
D.环保基础标准
12.《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
A.10天
B.15天
C.30天
D.45天
13.下列物质中,导致地球臭氧层破坏的物质有( )
A.用于制冷的氟氯烃类物质
B.二氧化碳气体
C.二氧化硫
D.甲烷
14.《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境外的废弃物( )
A.不得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
B.不得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运输
C.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特别许可证
D.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紧急许可证
15.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 )
A.《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16.下列不适用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噪声危害的是( )
A.社会生活噪声危害
B.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的噪声危害
C.航空噪声危害
D.建筑施工噪声危害
17.《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陡坡地是( )
A.45度以上
B.小于25度
C.25度以上
D.5度以上
18.《森林法》规定,对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树木的株数是( )
A.盗伐株数1倍以上
B.盗伐株数3倍以下
C.盗伐株数5倍
D.盗伐株数10倍
19.我国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体制,实行( )
2
A.分部门和分级管理体制
B.分级管理体制
C.分部门管理的体制
D.统一管理体制
20.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内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A.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B.1982年召开的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
C.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D.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主要的陆地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包括( )
A.《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公约》
B.《世界遗产公约》
C.《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D.《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养护公约》
E.《生物多样性公约》
22.我国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立法主要有( )
A.关于自然保护区立法
B.野生动物保护区立法
C.风景名胜区立法
D.对外开放地区立法
E.文化遗迹地保护立法
23.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将矿产资源分为( )
A.能源矿产
B.金属矿产
C.燃料矿产
D.非金属矿产
E.水气矿产
24.我国《渔业法》关于渔业养殖和捕捞作业的规定主要有( )
A.实行渔业养殖使用证制度
B.鼓励和扶持外海和远洋捕捞
C.实行捕捞禁、限措施
D.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
E.限定捕捞场所、时间、方法和工具
25.我国法律对林权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
A.确认权属
B.返还非法占有
C.排除妨碍
D.赔偿损失
E.土地承包
26.土地违法犯罪的罪名有( )
A.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
B.非法占用耕地罪
C.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D.非法转让、倒卖土地所有权罪
3
E.非法弃荒罪
27.目前法律控制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有( )
A.化学危险物品
B.农药
C.放射性物质
D.核材料
E.危险废物
28.环境行政处罚的处罚机关有( )
A.环保行政主管机关
B.工商行政主管机关
C.依法对环保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政机关
D.税收行政主管机关
E.文化行政主管机关
29.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经济刺激制度普遍采用的形式有( )
A.财政援助
B.罚款
C.税收
D.低息贷款
E.收费
3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有( )
A.综合性
B.技术性
C.社会性
D.共同性
E.普遍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原则。
3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
33.根据法律规定,针对大气污染物及其产生设施实行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哪些?
34.简述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试述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主要体现。
36.试述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
5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S省渭河流经王村和刘村两座村庄,在一次渭河改道中,河道向北偏移,侵蚀了王村数十亩耕地,同时,由于河道北移,在刘村一侧原来的河道上新形成了一块面积略小于被侵蚀耕地的滩涂。
后王村村民渡过渭河对渭河新增加的这块滩涂进行了开发和耕种,刘村村民也对这片滩涂进行开发改造,两村村民由此发生纠纷。
两村均主张对这片土地享有所有权,经多次协商不成,纠纷拖延多年未能解决。
问:本案中新增的滩涂应归谁所有?为什么?
38.某村村民徐某等人于1985年春在该县清水河边开始建井采煤。
1986年《矿产资源法》公布后,徐某等人曾多次申请采矿许可证,但由于其矿井位于1986年《矿产资源法》规定的“重要河流、堤坝两侧一定距离内,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地区”,故县矿管局始终未予批准发证,而徐某在没有开采许可证的情况下,无视法律继续开采。
县矿管局和劳动局责令徐某等其他无证开采者停产封井,但徐某等人拒不执行此令,继续开采,终于酿成重大恶性事故。
问:本案中徐某等人违反了什么制度?为什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