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复习

合集下载

传播学原理复习题

传播学原理复习题

传播学原理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媒介接近权。

1967年,美国学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方面是“反论权”,第二个报道是“意见广告”,第三个方面是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自主参与的“开放频道”的附加条件。

2、决定流言(rumor)流通量的要素。

留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某证据的暧昧性3、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耐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的功能概括: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拉扎斯菲尔德和徳和莫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传播学的奠基人。

拉斯韦尔为宣传下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群体态度。

总结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传播的要素——五“w”定理: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该要素勾勒出传播学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出版《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卢因研究群体传播问题,提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即说服效果实验。

拉扎斯菲尔德开创了传播学的经验性研究施拉姆创立传播学科5、传媒的所有制。

西方的公共媒介,私营媒介。

中国的国有媒介。

6、拟态环境。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1.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在社会中传播的现象和过程。

传播学可以关注广告媒体、传媒理论、公共关系、政治宣传等各个领域的传播活动。

2.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传播模型包括西雅图传播模型、拉斯维加斯传播模型、双步流程模型等。

传播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研究信息传播结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效果可以通过观察受众的反馈、行为变化等来衡量。

常见的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社会效果等。

4.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

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体。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使用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5.受众研究:受众研究是研究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和行为的学科。

受众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传播策略和目标。

6.传播伦理:传播伦理研究的是在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传播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受众的权益和确保传播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7.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传播行动计划。

传播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情境、受众特点和目标来制定。

总结起来,传播学原理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复习传播学原理的要点,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传播模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受众研究、传播伦理和传播策略等关键概念和理论。

这些要点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的传播活动中。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信息科学与传播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对传播学产生了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加以考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符号学语义学的角度: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字等对信息的生产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信息接收者不需要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视等传受双方都必须使用机器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根据现在的推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的时间仅仅需要18个月至5年的时间。

专升本模拟题答案-新闻学-传播学原理

专升本模拟题答案-新闻学-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复习模拟题一一、名词解释1.传播学的“共享”说2.组织传播3.大众传播的监视环境功能4.地球村二、简答1.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2.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及其重大贡献3.自由主义理论的原则4.议题设置理论的内容,分别解释从议题设置效果的形成方式看,形成的三种模式三.论述试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理论参考答案:三、论述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的强效果论,即认为大众媒介有十分强大的威力,能形成意见信仰,改变生活习惯,并或多或少按媒介控制者的意图支配受众的行为,几乎无所不能。

其代表性理论是“子弹论”。

从方法角度看,以思辨性的评论和探讨为主,还没有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的”研究。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所谓“有限效果”,并非说媒介毫无影响力,二是说媒介总是在一个现存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运行的。

代表理论是贝雷尔森的“某些传播,在某些问题上,被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所注意,有某些作用”和克拉伯的“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一个可以对受众发生影响的充分且必要的起因,它其实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的联络环节,而发挥着各种功能。

”还有理论是“劝服性传播”,即利用媒介积极主动地告知消息并进行劝服。

第三阶段——起始于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阶段。

代表理论有卡茨、麦奎尔为代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麦克姆斯和肖为代表的“议题设置论”,伯格纳为代表的“培养分析”等,这一时期的效果研究,转向媒介的长期、潜在和间接的效果,以及信息的认知、社会环境等中介因素、舆论气候、信仰结构、文化模式乃至社会制度。

西方效果理论研究由“强”到“弱”,再转向“强”的转变,与此相连,人民对媒介影响力的认识,经历了强-弱-强这样三个时期和两次转折。

《传播学原理》复习模拟题二一、名词解释1.人际传播2.大众传播的传递社会遗产功能3.获知权4.媒介即讯息二、简答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2.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3.培养理论的基本论点4.分别解释“两个环境”理论三.论述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参考答案:三、论述(一)媒介背景从政治角度看,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1.传播学基本概念:复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传播定义、传播过程和传播媒介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传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2.传播理论:掌握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传播学经典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回顾传播学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威冯提德的态度变迁模型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并了解现代传播理论如传播生态学、演化传播学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过程和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变量,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媒介等。

同时,考虑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复习量表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以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

4.传播媒介:复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同时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衡量媒介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变化。

5.社会媒介环境:复习社会媒介环境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考虑传播自由、媒体所有权集中、信息多样性等社会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同时了解传播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以及社会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文化和传播:理解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

考虑文化差异和传播的适应性,以及文化创意和文化认同的传播。

复习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7.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调查等。

复习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8.传播技能和实践:回顾传播学所提供的实际应用和技能,如传播策划、媒体写作和公共关系等。

了解传播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并思考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复习传播学教程时,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以促进对传播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传播学原理自己整理

传播学原理自己整理

传播学原理自己整理1.传播过程原理传播过程原理主要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传播介质、传播途径、传播源、受众等方面的内容。

(1)传播介质原理:传播介质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传播过程中的媒介选择和使用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2)传播途径原理:传播途径是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方式。

不同的传播途径会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果。

(4)受众原理: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对象。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

2.传播效果原理传播效果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受众行为和社会影响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方面。

(1)认知效果原理:认知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受众知识、态度和观念的影响。

通过传播,受众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观点,并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2)情感效果原理:情感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受众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的影响。

传播可以引起受众的兴奋、愉悦、悲伤等情感反应。

(3)行为效果原理:行为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受众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通过传播,受众可能改变消费行为、投票行为、社交行为等。

3.传播理论原理传播理论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模式,包括传播模型、传播范式和传播规律等方面。

(1)传播模型原理:传播模型是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构建。

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双向模型、网络模型等,用于解释信息在传播中的变化和传递。

(2)传播范式原理:传播范式是指传播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框架。

例如,传统的传播范式包括集中传播、双步流说等,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范式则包括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规律原理:传播规律是指信息传播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趋势。

例如,热点效应、社交影响和新闻门户效应等都是传播规律的体现。

总结起来,传播学原理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传播过程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媒介、途径、源和受众等方面;传播效果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受众行为和社会影响的效果;传播理论原理从传播模型、传播范式和传播规律等方面解释传播现象和解析传播规律。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涵盖了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1.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和目的,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2.传播过程:传播过程包括发送者、信息、媒介和接收者等几个基本要素。

传播过程中,发送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转化为能够被接收者理解的符号或信息单位。

接收者则需要对信息进行解码,还原成发送者所表达的含义。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传递信息的手段,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媒介对于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4.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内容、媒介选择、接收者特点等。

评估传播效果需要根据特定的目标和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

5.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原理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关人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和预测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和法规原则,如保护隐私、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等。

了解相关的伦理和法规原则有助于确保传播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以上是常见的传播学原理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理解传播现象和开展有效的传播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学原理重点

传播学原理重点

传播学原理重点一、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基本类型)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6、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开创者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勾画了整个传播学的框架和蓝图A、五个“W”:who-谁-传者研究、says 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 Which 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 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B、大众传媒的三大功能2、心理学家卢因(1)、团体动力学(群体传播)(2)、“把关人”理论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人民的选择》(2)、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毕生研究“态度”问题=“传播效果”(1)、“态度”问题的研究(传播效果)(2)心理实验法5、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学科建设成就(2)传播学理论集大成者四、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始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局限:空间距离有限,转瞬即逝,易变性。

(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传播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社会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下面将从传播学的起源、传播过程模型、传播效应以及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对传播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随着新闻、电影、广播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于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新闻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

二、传播过程模型1.传播者模型传播者模型关注的是信息的源头,即信息是通过哪些个体或组织进行传播的。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个人传播行为和组织传播战略,提出了传播者的角色和功能。

2.传播媒介模型传播媒介模型研究的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包括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社交媒体等。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传播效果。

3.受众模型受众模型研究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和影响,包括受众的特征、态度和行为反应。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过程。

4.双向模型双向模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还包括信息的解码和理解。

三、传播效应1.一致效应一致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当受众面临信息过载时,会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并加强这种观点。

2.增强效应增强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信息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公共议题上具有重要影响。

3.平面效应平面效应是指信息传播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效果差异。

传播学研究发现,不同的传媒对信息接受和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例如电视广告对观众的影响力较大,而电台广播对听众的影响力较大。

四、新传播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对传播学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新传播技术的知识点: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8《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本质: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定义(三说)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压影响的行为。

信息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符号)的流动。

3.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4.传播的划分(16面)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为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前三个和大众传播后三个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间提高。

从客观方面看,传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

大众传媒发达程度、科学认识的水准。

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拉斯韦尔:5w、社会传播概念、内容分析法。

卢因:把关人、群体动力学拉扎斯菲尔德: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实地调查法”霍夫兰: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的模式32.传播的功能2343.传播研究的三个范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媒介理论麦克卢汉4+评价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第六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信息符号第七章受众受众:、受众的界定与类型第八章效果(理论)两级传播理论、魔弹论、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理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2.传播的定义(三说)3.信息4.传播的划分(16面)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施拉姆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传播学原理复习提纲

传播学原理复习提纲

传播学原理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传播①传播是人类传递与接受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②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中介物质和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总过程。

③人类的传播行为通常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若干种形式。

④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

2芝加哥学派①定义: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研究城市、移民、犯罪、卖淫、贫穷和社会无序等方面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家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②代表人物:它的方法论途径导致被称为解释学派的一批当代传播学学者出现。

代表人物有哲学家杜威、社会学家库利、米德、帕克等。

③地位:它是折中主义,20世纪30年代前处于北美社会科学崛起的中心位置,之后开始将统计的方法运用到量化资料的分析中。

④传播学:它提供了有关传播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更统一的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基本的人类过程。

⑤贡献: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为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构筑了后来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模型。

3法兰克福学派①定义:20世纪20年代成立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最初名为:社会研究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阿尔库赛、哈贝马斯、霍尔。

③地位:60年代以来,以法兰克福学派为基点的批判传播学研究日益升温,逐渐成为与传统经验传播学相对立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传播学: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观为价值取向,从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政治经济结构、意识形态霸权入手,分析大众传播中暗存的“异化”现象,指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业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和意识形态霸权的工具。

4拉斯韦尔①基本情况:【美】传播学奠基人之一,著名政治学家。

②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并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奠定了传播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传播学原理郭庆光版

传播学原理郭庆光版

传播学原理复习1、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对象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③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的现象、人类传播的规律、社会传播的系统、传播的发展。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3、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4、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

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传播学定义:研究“传播”的学问,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播的定义:主要用以表达某种事物(多指消息、意识等精神内容)的传播。

传播的特性:①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书面语言),图像传播(拍照录像)②时空遍布性:时间纵贯人类史,空间横跨人类社会③行为伴随性:很多行为的进行和完成都离不开传播,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传播实物传播:第四种传播类型(其他三种见①,如模特表演)分为:“无意”传播(传者无意而受者有心);“有意”传播④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因为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传播的定义①“共享”说强调信息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②“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③“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结论: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二分法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划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划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自我的思维活动,非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特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随双方需要而进行(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大众传播:大众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目的: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显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检测环境优点:快——传播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负功能:麻醉精神,文化侵略,降低审美能力缺点:反馈不及时、不充分、不直接变化:过去一般只使用亲身传播手段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起大众传播技术(网络、手机等)来各类传播的特点周期:人际传播偶发,最没有规律;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开会上课);大众传播最有规律(报纸杂志的周刊月刊,电视的播出时间)角色:人际传播传者受者随时交替;组织传播的传者受者有限定,上下级差异大;大众传播,媒介是专职的传者,大众是固定的受者(新兴网络使传者受者的角色随时替换,是革命性的变化)反馈:人际传播反馈容易,组织传播反馈困难,大众传播更加困难(但网络技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始突破传统的僵硬格局)信息:表达不规范的问题人际传播最不规范,组织传播有所规范(军事行动中的暗号),大众传播最为规范(媒介作为一种“规范转换器”,在一定条件下将“非规范性符号”转化为“规范符号”,如略语、流行语的形成和普及)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主观方面,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传播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大众传播学》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并借助一定的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运动。

(传播信息共享)二、人类传播有四种类型:(网络传播)1.自身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的定义: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或娱乐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特点:①传播者职业化、组织化;②讯息复制化,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③媒介机械化、电子化、网络化;④受众大众化,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人员隐匿;④反馈间接迟缓,具有积聚性。

第二讲: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一、编码:编码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传送和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二、译码:译码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信息或意义。

三、编码和译码达到理想状态必须满足的条件:(1).“线路”通畅无噪音干扰;(2).符号系统为双方所熟悉;(3).符号形式与内容基本对应;(4).编码和译码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

四、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他是传播学的奠基者之一。

贡献:①提出了五W模式;②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③重视和倡导内容分析法。

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传播学的重要文献。

他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1948年)是构筑传播学大厦的蓝图,该文首先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提出了五W模式和五种相对应的传播研究。

该文还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三大作用,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此后,莱特续而提出“提供舆论”。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1)“谁”(Who)—控制分析—传播主体(2)“说什么”(Says What)—内容分析—传播内容(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传播媒介(4)“对谁说”(T o Whom)—受众分析—传播对象(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效果分析—传播效果(二)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卢因:创立了“团体动力学”(又称“群体动力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原理复习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具有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其中极端重要性既是传播的特性之一,同时又是传播的本质,即,从本质上看,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类型特点:①自我传播②人际传播: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随双方需要进行③组织传播④大众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多、信息质量好,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⑤各类“社会传播”特点之比较:3传播学诞生地是美国的原因:(了解)媒介背景:①从政治角度看,政治家“宁要报纸而不要政府”。

具体表现为:平时,政治家都不能不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获得选票或维持已有权利。

②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二,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丰厚的利润。

③从社会角度看,好处是大量使用信息的快速传播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娱乐信息的提供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坏处是暴力、低俗、色情和煽情信息的泛滥,污染了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心灵;不真实、不恰当信息的流传,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学科背景①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等作用下,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方“沃土”。

各国、各地区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②许多成果与传播现象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如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符号学、三论等,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4主要奠基人及其贡献:①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架构;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代表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②卢因:首创“场论”和“群体动力学”,核心观点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积极投身于实践,深入到各阶层,开展研究,检验和完善理论;提出“把关人”概念,有力促进了传播学的科学研究。

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③拉扎斯费尔德: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④霍夫兰:实践“控制实验法”,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

代表作《传播与劝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⑤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传播研究机构;培养大批人才;编辑出版了约30部著作;20C70S末,给中国带来传播学的新鲜信息,刺激传播学在中国的兴起。

代表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拉斯韦尔“5W”模式:(了解)贡献①第一次较为详尽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的过程。

5W,即传播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即,从5W着眼,划分出5个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缺陷①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导致后人误以为他忽略了反馈机制,以及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②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5W模式本身的架构,未呈现两者的关系③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④“效果“在传播过程中不同于其他要素,它事实上不一定出现,即传播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准确的说,并非“要素”,而只是一个“环节”2 二功能说: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实用性传播、娱乐性传播,或者说工具性传播、消遣性传播。

强调传播“工具性”的学者可举托尔曼,称人类的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强调“消遣性”的斯蒂芬森最为典型,他称无论传播的理论或实践,都应把注意力集中于能给人带来快乐、与“游戏”相当的功能。

3 四功能说:先由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和“传承社会遗产”,后又加上一个由赖特提出的“提供娱乐”功能而构成。

拉斯韦尔的原意是解释“传播在社会层次上的功能”,而赖特称之为“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是指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是指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传承社会遗产是指通过“教育”是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调节身心是指借助“娱乐”是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

4 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拉扎费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授予地位。

是指无论个人、组织、事件,一旦上“报”或登“台”,即名扬天下;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凡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越轨”行为,一旦被媒介“曝光”,就可望迅速、有效地得到制止;麻醉精神。

是指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却还沾沾自喜地误以为参与着社会实践过程。

其主要贡献在于明确的提出了负功能的问题,但既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没有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5 “两个环境”理论:李普曼认为我们人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

其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

即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传播造成。

6 “托马斯公理”:(了解)“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自我达成预言”:默顿认为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这提示我们:即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同时又必须认真对待其负功能第三章传播技术的进展1 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①报纸:定义为以刊载新闻、评论、副刊及广告为主的,面向公众的,定期并连续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优点是:报道较为详尽,解说较为深刻;可供读者反复阅读、思考;容易保存。

但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②广播:优势:在于渗透性、灵活性、通俗性;时效性强缺点:电波易消失,听众无法从容思考、仔细推敲;不能自由选择,重复收听。

③电视:最大特点即“声像并茂”、“视听兼容”。

引发的不良现象:一,它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使人际交流日益淡漠;二,以电视为主要消遣工具的人们中,有些人变得懒于思考问题,懒于读书写字,思想容易受电视控制;三,电视荧幕上的暴力和色情镜头造成精神污染,对世界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的负面效应尤为明显;四,在电视机前久坐不动的人们视力、体力下降,有碍健康④互联网: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而不论采用何种协议与技术的网络。

特点是:技术融合、信息的双向流动、突破传统媒介容量的限制、超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容量大造成选择的盲目性、虚假信息雷同信息垃圾信息多、保密性差⑤手机:其特点是随时随地移动便捷性、高效互动性、传播的及时有效性2 新媒体: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包括传真、录像、有线电视、电脑、互联网、手机等,狭义上是指继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

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即或多或少的不同于传统的六大媒介,因此被称为新媒介;二,不像老媒介那样各自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以新兴技术与原有技术进行各种巧妙的组合的产物;三,最大特征是以电脑为核心;四,不仅与老媒介组合,彼此也不断地相互渗透、兼容、融合,呈现一体化趋势。

3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观点有:媒介即讯息。

他认为人类阶段由部落文化阶段、戈登堡阶段或个人阶段、新部落文化阶段或电子文化阶段三个阶段组成,他从《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中引申出“媒介即讯息”这一核心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他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冷媒介与热媒介。

他提出所谓的“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冷媒介”反之;地球村。

“地球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体感官的功能,还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对其主要评价:首先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概念不尽相同;其次他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也忽略了媒介内容即信息的重要性;再次他的晦涩文风也引起很大争议;最后对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解释得含糊不清。

4 威廉斯的媒介观:主要观点有: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他看来传播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世界本身。

他认为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虽然产品形式单一、内容庸俗,但这种程式化的形式在传送信息时方便而高效,与以往的传播系统相比,大众传播的兴起给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带来了明显的进步;社会意向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他认识到媒介的发展并不纯粹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必然伴随着各种利益取向,他称之为社会意向。

他指出人们在心中先有意向才可能去发明、发展科技。

对其评价:威廉斯把大众媒介及其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中来进行研究,他认为媒介研究应关注大众传媒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为传播学的研究开启了文化社会学的崭新视角。

但他过分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有关决定论的问题上未能始终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观点。

5 梅罗维茨的创新与发展:观点简要论述: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他认为地点其实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人们接触信息的机会,才是情境的要点;电子媒介的普及造成社会情境的变化,他认为这表现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正在打破一系列旧有的情境界限,致使一些不同的情境合并。

另一方面电子媒介的普及又在使旧有情境中的一些联系、结合消失,导致情境分离;媒介的变化促使人们行为的变化,他提出媒介的运用有可能混淆不同情境的分界线、不同情境的分界线的混淆可导致新的情境的产生、新的情境的产生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使其适合新的情境。

与麦克卢汉理论的比较:最具共性的是视传播技术及其变迁为社会变迁的动因。

但他也忽略媒介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的事实,忽略社会意向对媒介技术发明和应用的重要影响。

与麦克卢汉的理论相比,梅罗维茨的理论显得较为具体和扎实。

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1 获知论: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从媒介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媒介有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二是从大众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大众有从当权者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