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合集下载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社区精神卫生:是为所在辖区的全体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精神卫生服务。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1、开展精神疾病的浒病原菌学调查,2、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3、培训基层精神卫生保健人员根据不同对象,给予不同类型的培训。

4、精神卫生宣教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精神疾病的社区医疗:是社区精神卫生的最基本服务形式。

主动式社区治疗程序(PACT):主要针对每个病人的应对技能缺陷、资源能力、以及社区生活需要,采用因人而异的社区治疗程序。

社区精神卫生护士的角色功能:1、治疗者;2、管理者;3、照顾者;4、辅导者;5、教育者;不具备“做决定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应由其合法代理人或监护人完成知情同意过程,合法代理人或监护人的合理排序通常依次为配偶、父母、其他直系亲属、一般亲属等。

精神疾病患者的刑事与民事法律问题:1、精神疾病患者的刑事犯罪 2、精神疾病患者的民事问题。

失职行为判断:1、延误救治的行为;2、未尽职守的行为;3、查对失当的行为;4、忽略规则的行为;5、草率文书的行为;6、违反道德的行为。

侵权行为判断:1、剥夺患者权利的行为;2、泄露患者隐私的行为;3、侵犯患者身体的非职业行为;4、有辱患者尊严的行为。

掌握与患者沟通的分寸:与精神疾病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样是精神卫生工作者胜任岗位的职责的关键。

与患者交往时,精神卫生工作者尤应注意把握分寸。

如态度自然大方,举目端庄稳重;女医护人员不宜过分打扮,对异性患者不宜过分(英)勤,以免其因受病态思维支配,产生误解、幻想等不得其康复的情感思维倾向。

与异性患者谈话或予以其他心理干预时,不宜在单间病室停留时间过长,护士应尽可能靠近门坐,留有退路,以防意外。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而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

早期症状:1、类神经衰弱状态;2、性格改变;3、情绪反常;4、意志减退;5、零星出现难以理解的行为;核心症状:1、阳性症状;2、阴性症状;常见的阳性症状有:1、知觉障碍;2思维障碍;3、情感障碍;4、意志行为障碍;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____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一、引言精神卫生是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____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状况。

2. 原则:(1)公益性原则: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

(2)预防为主原则:加强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教育,提升自我调节能力,预防精神问题的发生。

(3)综合治疗原则:提供多元化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三、计划内容1. 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1)在每个社区设立精神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业人员和必要的设施。

(2)开展精神卫生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精神卫生意识。

(3)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评估等服务,为居民提供精神支持。

(4)组织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辅导活动,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 加强精神健康教育(1)组织定期的精神健康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培训、宣传展览等,提高居民的精神健康意识。

(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供心理健康教材和资料,让居民了解常见的精神问题和应对方法。

(3)提供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辅导,帮助家庭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预防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3. 实施精神疾病预防和干预(1)开展重点人群的精神疾病筛查,包括孕产妇、老年人、青少年等,及早发现并干预潜在的精神问题。

(2)建立精神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长期监测和干预,防止精神障碍的发生和加重。

(3)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和康复服务,提供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降低社会再次犯罪的危险性。

4. 加强社区协作和多元化服务(1)与医院、学校、社会工作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开展。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标准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标准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标准一、前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本工作计划标准,明确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工作程序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通过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2. 任务:(1)完善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别化的精神卫生服务;(2)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精神卫生意识和知识水平;(3)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精神卫生技术和手段,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怀和帮助,提供精神卫生支持和辅导服务。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1. 完善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网络(1)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防治院、精神康复中心等,配齐专业人员和设施设备;(2)完善社区精神健康服务队伍,培训和发展一支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精神卫生服务人员队伍;(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联动,共同推进精神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1)组织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2)加强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精神卫生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和减少相关心理问题的发生;(3)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

3. 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精神卫生技术和手段(1)推广智能化精神卫生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供远程咨询、在线康复等服务,方便居民随时随地获取精神卫生帮助;(2)加强心理测量和评估技术的应用,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个体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3)加强精神康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心理疏导、社交能力训练、职业康复等手段,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实现社会适应和自我认同的能力。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护理概述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护理概述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护理概述
社区(community),是指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界限(行政划区、社团、工厂、商店、机关、公司、学校等),并由一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人群所组成。

社区内的人群具有观念、情感等取向上的亲和力及凝聚作用。

在地域人文特征上,社区具有沿袭性和随时代发展的流动性(如交往模式、生活习俗、行为规范)。

社区精神卫生,是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和措施来开展工作,使社区内的全体居民具有良好的应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避免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其中,精神障碍的防治及家庭护理是现阶段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精神障碍尤其是重性精神障碍,大多属于致残性慢性疾病,病人只在急性发作期才住院治疗,其他时间则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需要在家庭和社区得到照料。

对精神障碍病人的社区护理,又是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值得探讨的方向。

工作在社区的护理人员,除了要熟悉前述机构内护理工作的共性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一些额外的社区工作方法,才能向生活在家庭和社区的精神障碍病人提供康复、治疗和整体护理服务。

如何帮助病人减轻从医院返回到家庭后的困难;如何协助病人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康复休养,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如何恢复社会适应力,
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都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护理需要关注的问题。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一、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居民身心健康,我们制定了以下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

二、目标1.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的认知水平,增强精神卫生意识;2.建立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提供便捷的精神卫生服务;3.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精神卫生管理,提供个性化的精神健康服务;4.推进社区心理疏导工作,增进居民心理健康。

三、主要工作内容1.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活动(1)制作精神卫生宣传资料,包括海报、宣传册等,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2)组织开展精神卫生讲座、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就精神健康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增加居民对精神卫生的认知。

(3)举办精神卫生公益活动,例如组织开展精神健康文化节、精神卫生主题运动会等,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的关注度。

2.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1)设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提供精神卫生咨询、评估、干预等全方位服务。

(2)提供定期的免费精神卫生体检,开展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的精神卫生问题。

(3)建立健全社区居民精神卫生档案,记录重点人群的精神卫生情况,为个性化的精神健康服务提供依据。

3.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精神卫生管理(1)建立健全老年人精神卫生服务机制,加强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关注和管理,开展定期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讲座,组织老年人精神文娱活动,提供老年人心理疏导服务。

(2)增加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关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长讲座,提供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

4.推进社区心理疏导工作(1)培训社区工作人员心理疏导技能,提高其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心理干预能力。

(2)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提供24小时的心理援助服务,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范本(3篇)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范本(3篇)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范本一、背景精神卫生是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社区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制定本计划。

二、目标1. 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2. 提供全面、及时、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3. 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4. 建立健全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体系,推动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工作1. 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制作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的认知和关注度。

2. 建立健全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站点,配备专业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服务,方便社区居民就近获得精神卫生服务。

3. 开展志愿者培训和服务活动:招募、培训精神卫生志愿者,组织开展心理援助、社区减压和心理疏导等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关爱和支持。

4. 加强危机干预与处理:建立危机干预热线,统一接受社区居民的求助电话,及时处理紧急精神卫生事件,避免事态扩大和不良后果。

5. 促进社区文化与精神卫生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戏剧表演和书法比赛等,增强社区居民的精神满足感和幸福感。

四、实施方案1. 组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

2.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

3. 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和社区志愿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

5. 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的调研活动,了解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和意见。

6. 制定监督和评估机制,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五、资源保障1. 组织申请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用于购买相关设备和培训费用。

下半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

下半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

下半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需求的服务,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下半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1. 组织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讲座,向社区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2. 进行心理自助训练:组织开展心理自助训练课程,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3. 开展心理辅导班:组织心理辅导班,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针对心理困扰提供专业帮助。

二、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1. 配置专业心理咨询师:聘请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作为专职心理咨询师,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整体治疗服务。

2. 提供心理健康筛查: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活动,针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和筛查,及早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

3. 设立心理健康档案:为每位社区居民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每次咨询和治疗的内容和效果,为长期的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参考。

三、组织社区心理互助小组活动1. 成立心理互助小组:邀请有心理经验的居民组成心理互助小组,通过小组座谈、互相支持和鼓励,帮助社区居民共同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 组织心理康复活动:组织心理康复活动,如户外徒步、拓展训练等,帮助社区居民放松身心,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3. 开展心理亲子活动:组织亲子互动活动,促进家庭和睦,增加亲子沟通,帮助家庭解决心理问题。

四、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助1. 关爱老年人:提供老年人心理咨询和情感支持服务,组织开展老年人心理康复训练,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

2.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问题,提供专业咨询和支持。

3. 帮助残障人士:为残障人士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尽快融入社会。

五、加强与相关机构合作1. 合作医院:与医院心理科建立合作关系,提供转诊和随访服务,确保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和心理治疗服务。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程序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程序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程序一、社区康复护理中家访服务的要点(一)预约社区康复护士在家访前电话与病人或家属联系,在确定病人或家属是否在家、是否方便进行家访和确定家访时间后,护士才去家访。

(二)交谈家访中护士与病人谈话的内容可包括:1.病人服药后有什么感受,病人对药物的看法。

2.了解病人有无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3.询问病人每次药物的名称、剂量等,检查病人是否正确服药。

并检查病人所剩余药物的量是否与处方一致。

4.了解病人与家人相处的情况。

5.了解病人生活中有什么困难。

6.了解病人孩子的成长情况。

7.与病人预约复诊的时间。

8.了解病人个人卫生、家务料理和环境安全性等情况。

9.训练指导病人进行家务料理,社会交往及认识社会资源等内容。

(三)评估在家访时采用合适的评定量表实行定期的康复评估,可酌情在当时或事后予以记录,定期给出阶段小结。

康复评估反映病人的功能水平,依服务的展开至少有三次评估。

1.初次评估在病人出院后2周内,即进行初次评估。

通常采用对指定项目进行定式评估,以便了解功能状况、障碍程度、发展原因、康复潜力及康复预后等。

并以此作为制订康复目标和康复计划的依据。

2.中期评估在病人接受社区康复治疗护理数月或半年后进行评估。

目的在于了解经过一段时期的康复训练后的功能改变情况,并分析原因。

以此作为调整康复计划的依据。

3.年末评估对一年后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以便确切评出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为以后重返社会或进一步康复,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根据服务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进行如下评估:1.对病人个体的评估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精神障碍症状、求医过程、基本生活能力、文化背景及由于精神障碍带来的角色改变后的适应程度。

同时也可通过个案的筛检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2.对家属的评估社区精神卫生护理人员评估家属与病人的互动方式和家庭的负担。

评估项目包括家属的情绪,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压力源,心身的需求,对疾病的看法和经济状况等。

3.对社区的评估社区的评估项目包括影响社区的人口学资料、经济水平、科技发展、政府决策方针与社会文化发展背景,社区精神卫生资源运作方法和社区内群众对精神障碍病人的态度,以及社区精神卫生护理工作的基础。

下半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

下半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

下半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一、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精神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管理和预防社区居民的精神卫生问题,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我们制定了下半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

二、目标1. 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2. 预防和减少社区居民的精神疾病发生率。

3. 提供及时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帮助患者康复。

三、计划内容1.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健康知识,教育居民正确对待压力、情绪管理、睡眠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2. 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建立社区心理咨询热线,并设立咨询室,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在社区进行咨询服务,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扰。

3. 开展精神健康宣传活动利用社区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定期发布精神健康宣传资料,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醒居民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4. 创办精神健康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精神健康讲座,解答居民问题,增加居民对精神卫生的了解和认知。

5. 组织社区活动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运动健身活动等形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交和交流机会,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6. 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招募一批关心精神卫生的居民作为社区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培训,通过社区志愿者的参与,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加强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管理。

7. 加强精神病人管理建立健全精神病人管理制度,提供定期随访和康复指导,帮助精神病患者融入社区生活,预防再次发作。

8. 开展心理干预活动针对社区居民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干预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居民解决心理困扰,增强抵抗能力。

四、组织与实施1. 成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小组,负责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并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进展和问题。

2. 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

3. 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活动安排和时间表,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模版(2篇)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模版(2篇)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模版一、背景和目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计划旨在通过加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全面的精神卫生服务,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具体目标如下:1. 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2. 加强社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3. 建立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及时和全面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4.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爱和帮助,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工作内容1. 宣传和教育工作:1.1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包括宣传海报、宣传单页等;1.2 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班,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1.3 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向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 筛查和评估工作:2.1 开展社区精神卫生调查,摸清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2.2 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筛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2.3 对筛查出的人群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计划。

3. 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3.1 建立社区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3.2 提供个体和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居民解决心理问题;3.3 开展心理治疗工作,组织心理治疗小组和心理治疗活动。

4. 社区心理支持工作:4.1 建立社区心理支持小组,由心理专业人员和社工组成;4.2 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援助服务,关注困难群体;4.3 组织心理支持活动,如心理支持小组、社区心理团体等。

5. 重点人群关爱工作:5.1 针对关爱对象,制定个性化关爱方案;5.2 定期拜访关爱对象,了解其生活和心理状态;5.3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三、工作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2. 建立多学科的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3. 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4. 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5. 建立信息系统,方便工作的信息共享和交流;6. 定期评估和总结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策略。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及家庭精神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及家庭精神护理
要》 • 1996年,国务院又批转了《中国残疾人“九五”计划纲要》 • 2004年9月,精神卫生项目正式进入国家公共卫生项目
三、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预防问题
为病因学预防,在于预防危险因素,是在发病前采
一级预防 取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
目的是防止精神健康危害发生前期及发病期患者或 需紧急照顾的急性期和危重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简况与发展趋势
• 理想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应具有:多部门协作、多学科团队、 连续性、综合性、效果最大化及便利性。
• 建国初期 • 1958年南京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会议 • 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精神疾病防治领导小组 • 1990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 1991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
三级预防
服务对象为需要康复和长期照顾的患者,防止病情恶 化、防止残疾。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社会功能,预 防疾病复发,减少功能残疾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第二节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Nhomakorabea一、潜在的护理问题
(一)患者方面
1 2 3 4 业角色以及对自身所患 疾病的认识能力
(二)家庭方面
1 2 3 4 5 6 7
第一节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工作的范围和要求
一、社区精神卫生护理概述
• 社区康复是指在社区的层面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 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来进行的,包 括依靠有残损、残疾和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 社会。
•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是精神病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社 会精神病学与其他行为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护理,对一定 地域内人口的精神障碍进行预防、治疗、康复和社会适应 的指导及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1.成立地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 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上报精神卫生工作统计报表。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 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 建立随访制度。

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 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 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 做好重点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范本(四篇)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范本(四篇)

2024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范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范围都将随着工作的深入而不断的增加和扩大。

根据西安市及未央区卫生局的要求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服务计划主要有: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

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继续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在社区继续进行精神疾病线索调查。

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达到上级要求。

并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健康检查。

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

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个案管理员,每月有电话或入户随访,并按时网络直报。

每季度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进行随访,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

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

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卫生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关注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需求,提供全面、综合、连续的精神卫生服务。

第三条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应在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

第四条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应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人性化,尊重居民意愿,保护居民隐私,提高服务质量。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设立精神卫生科,配备合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负责社区精神卫生工作。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制度,明确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与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业务联系和协作,提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定期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三、服务内容第九条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等。

第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居民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精神卫生服务计划,并提供上门服务。

第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和随访,确保病情稳定,减少复发。

第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消除歧视。

四、服务流程第十三条社区居民如有精神卫生需求,可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接到申请后及时安排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服务计划。

第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按照服务计划,为居民提供全面、综合的精神卫生服务。

第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服务过程进行记录,并及时向居民反馈服务效果。

五、质量控制第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服务达到国家标准。

第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定期对精神卫生服务质量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名词解释------1.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指维护与促进人类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的保健措施。

2.社区精神卫生:指确信社区应对其成员的心理健康负责,社区精神卫生机构应该为预防心理问题提供服务,并促使社区及整个体系运转良好。

3.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疗技术,对社区范围内全体人群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群心理健康,提高个体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

4.失职行为:指医护人员因主管不良行为或明显疏忽大意,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5.侵权行为:指医护人员侵害精神病患者的权利而导致患者利益受损的行为。

1.精神障碍:指个体发生的具有诊断意义的行为和心理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伴有当前的痛苦烦恼或功能不良,或较多伴有明显的发生死亡、痛苦、功能不良或丧失自由的风险。

2.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而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以基本个性的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

3.阳性症状:指正常心理功能的偏移或扭曲,涉及到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多在疾病的早期和急性发作期出现。

4.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5.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感知没有偏差,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

6.联想结构障碍:指思维联系过程缺乏连贯性、目的性和逻辑性。

7.思维逻辑障碍:指概念的形成及判断、推理方面的障碍。

8.意志行为障碍:指表现为无故发笑、独处、发呆、冲动行为、表情和行为姿势的做作、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违拗、被动服从、刻板语言或行为等。

9.阴性症状:指正常的心理功能缺失所表现的各种障碍。

10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 通过初级卫生保健提供精神卫生服务) (通过初级卫生保健提供精神卫生服务)
增加预算 培训精神卫生工作队伍 满足特殊弱势群体的需求 社区必须接触危机的中心 必须接触危机的中心, 社区必须接触危机的中心,以便管理紧急 情况 必须确保广大公众对社区 社区护理保健的支持 必须确保广大公众对社区护理保健的支持
社区的定义
生活在一定区域空间结构的特定人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空间结构的特定人群,这 特定人群 些人群享有同等政策和社会服务 具有特 同等政策和社会服务, 些人群享有同等政策和社会服务,具有特 定的文化背景、相同的兴趣或宗教信仰, 定的文化背景、相同的兴趣或宗教信仰, 并有一定的管理机构 如我国城市的街道、 一定的管理机构。 并有一定的管理机构。如我国城市的街道、 生活小区、居委会和农村的乡、镇、村。 生活小区、居委会和农村的乡、
家庭治疗的原则: 家庭治疗的原则: 1.家庭每个成员都是治疗者 1.家庭每个成员都是治疗者 2.家庭治疗必须与药物治疗及和谐的家庭气 2.家庭治疗必须与药物治疗及和谐的家庭气 氛相结合 3.必须长期坚持 3.必须长期坚持 家庭治疗的作用 1.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 1.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 2.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2.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3.改善家庭内部关系 改善家庭内部关系, 3.改善家庭内部关系,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
第三节 慢性精神疾病的护理
慢性精神疾病的特点 1.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1.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2.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2.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3.心理应变能力低 3.心理应变能力低 4.需要长期治疗 4.需要长期治疗 5.自尊心低落 5.自尊心低落 6.动机缺乏 6.动机缺乏
慢性精神疾病的护理特点 1.一般护理 1.一般护理 2.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 2.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 3.生活与社会功能的训练 3.生活康复的目的: 精神科康复的目的:通过各项 康复措施,使精神病人残疾程 康复措施, 度降到最低点, 度降到最低点,使其剩余能力 得到最大的发挥. 得到最大的发挥.

社区护理 第十章 社区精神卫生与护理

社区护理 第十章  社区精神卫生与护理
第十章 社区精神卫 生与护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社区护士在社区心理健
康中的角色与职责。
2.熟悉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特点和预防。
3.掌握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
质滥用(酒依赖、毒品依赖)的预防和社区护理干预。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维护
第二节 常见精神疾病的社区护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维护
二、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特点和预防
3.三级预防
预防精神疾病的并发症,减少疾病残疾 家庭教育 提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防止精神疾病的复发
三、社区护士在社区心理健康中的角色 和职责
(一)社区护士在社区心理健康中的角色
照顾者 协调者 疾病预 防者
资料管 理者 提供治 疗者
教育者
三、社区护士在社区心理健康中的角色 和职责
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社区护理
1.酒依赖 指反复饮酒引起的特殊心理状态,表现为对酒的
渴求和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
2.饮酒所致戒断综合症 指长期或大量饮酒过程中,相对或
绝对停酒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精神与躯体症状。 精神症状主要为内感性不适、焦虑、头痛、恐惧、抑郁。
(3)睡眠护理:创造良好睡眠环境。 (4)加强饮食及生活护理。 (5)设法打断患者的负性思考。 (6)加强安全管理,房间布置尽量简单。
(1)了解引起抑郁情绪的原因、诱因,分析、去除不良刺进因素。
(7)坚持服药。
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社区护理
2.狂躁状态
(1) 创造安静、和谐的氛围,房间宜用冷色调, 环境宜安静。 (2)态度和蔼、亲切、耐心。 (3)做好存在冲动、伤人、毁物行为病人的护理。 (4)做好生活护。
一、心理健康概念、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名词解释------1.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指维护与促进人类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的保健措施。

2.社区精神卫生:指确信社区应对其成员的心理健康负责,社区精神卫生机构应该为预防心理问题提供服务,并促使社区及整个体系运转良好。

3.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疗技术,对社区范围内全体人群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群心理健康,提高个体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

4.失职行为:指医护人员因主管不良行为或明显疏忽大意,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5.侵权行为:指医护人员侵害精神病患者的权利而导致患者利益受损的行为。

1.精神障碍:指个体发生的具有诊断意义的行为和心理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伴有当前的痛苦烦恼或功能不良,或较多伴有明显的发生死亡、痛苦、功能不良或丧失自由的风险。

2.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而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以基本个性的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

3.阳性症状:指正常心理功能的偏移或扭曲,涉及到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多在疾病的早期和急性发作期出现。

4.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5.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感知没有偏差,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

6.联想结构障碍:指思维联系过程缺乏连贯性、目的性和逻辑性。

7.思维逻辑障碍:指概念的形成及判断、推理方面的障碍。

8.意志行为障碍:指表现为无故发笑、独处、发呆、冲动行为、表情和行为姿势的做作、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违拗、被动服从、刻板语言或行为等。

9.阴性症状:指正常的心理功能缺失所表现的各种障碍。

10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1抑郁:即情感低落、思维缓慢和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呈典型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12躁狂:即情感高涨或易激怒、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又称三高症状。

13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14环性心境障碍: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和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15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一贯、反应个人时候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1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的,男多于女。

17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

18表演性/癔症性: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19强迫性: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点,男多余女2倍。

1.儿童孤独症:1983kanner报道/1968rutter提出的,四大特征缺乏对社会的兴趣和反应,语言障碍,语言形式障碍或无语言,怪异的动作和行为。

2.Rett综合征:多女,7-24月,早期发育正常,随后出现手的技巧性动作和语言的部分或完全丧失,严重的语言发育障碍或倒退,明显交往能力缺陷,并有特征性的手刻板性扭动、目的性手部活动丧失、运动共济不良及过度换气。

3.Asperger综合征:也叫做埃斯博格综合症,多在儿童期发病,是一种类似于典型孤独症的交互性社交活动性质异常,其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刻板和重复、社会互动功能受损、兴趣狭窄、注意力集中困难、运动协调能力差以及情绪很脆弱等。

4.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征,通常表现为严重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力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而没有出现意识障碍。

5.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变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征。

6.血管性痴呆(VD):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7.自杀:直接自我毁灭行为,指自愿并主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8.间接自我毁灭行为:有时又称慢性自杀,指那些明知将导致生命损害的行为,但行为者并无致死的故意,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等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9.自杀死亡:指有意采取自杀行为并导致死亡。

10自杀未遂:指有自杀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有时亦包括那些并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有自杀姿态。

11自杀意念:指有自杀想法而且愿意去死,但尚未采取自杀行为。

12自杀率:是自杀死亡率的简称,指1年内某特定人群中自杀死亡的发生情况,一般用每年每10万人口自杀死亡人数表示。

1.康复:主要指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职业能力的恢复。

1.社区康复:指启用和开发社区的资源,将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区视为一个整体,对残疾的康复和预防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1.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2.亚健康状态:指人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机体各系统功能低下等不够健康的生理状态。

3.生活方式:指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爱好、生活目标和生活态度。

4.应激:意为紧迫、逆境反应、紧张、压力、应力。

1936塞里Selye H提出。

5.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6.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包括理化、生物学因素等。

7.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情境、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以及不切实际的凶事预感等。

8.文化应激源,指个体从其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和挑战。

9.应激反应:也可称应激的心神反应,指个体经认知评价,知其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应激源所致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10心身中介机制:指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机体各系统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1认知评价:指个体对所遇时候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危害做出估计。

12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工会等社团组织的精神与物质的联系程度。

13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14否认:指对某些客观事实不承认,特别是否认已发生的悲痛、不愉快或令人难堪的经历,以此减轻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感。

15压抑:指把社会道德规范不能接受、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压制在潜意识当中以保持心境安宁。

16反向:指内心有某种欲望或真实想法,因受社会道德规范或国家法治限制不允许表达,只能尽力伪装,显现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17退化:当人遇到挫折时,有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方式,而恢复早年幼稚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己欲。

18转移:当个体对某一对象情绪、欲望或态度限于理智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时,便在潜意识中将其转移至另一个可代替的对象,如迁怒。

19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中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其难以接受的动机、行为和情感辩护,说服自己免除精神痛苦保持个人自尊。

20升华:指个人把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转向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做表述,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21幽默:指个体遭受挫折、处于尴尬境地时,以奇特、讽喻、含蓄等方式自我解嘲,使之摆脱困境,既无伤大雅有可解除难堪的技巧。

22应对:又称应付、应付策略,指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23问题指向应对:即针对事件或问题的应对策略,着重改变现存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体针对已察觉问题或采取积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回避问题。

24情绪指向应对:即个体情绪反应的应对策略,着重调节和控制应激时的情绪反应,从而降低烦恼并维持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处理各种信息。

25心身疾病:是一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总称。

26心身症,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躯体功能性改变的一类临床病症。

27心身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伴有明显躯体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疾病。

1.初产妇的角色定位偏差:指初产妇在经历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始终处于被众亲友关注的焦点之后,比较习惯于继续被呵护、被关爱,加之因分娩所致的疲惫不堪,大多数初产妇不能很快一意识到初为人母之角色的全部内涵。

2.乳儿:指刚出生到一岁的孩子。

婴儿:指1-3岁的幼儿。

1.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所观察的心理变化及行为特征进行评价和测量。

2.智力评定: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测量技术,它不仅能评估人民智力水平的高低,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与患者有关的其他精神病理状况。

3.广泛智力损伤:亦称痴呆。

4.人格评估:是对人格特点的解释和描述,主要涉及情感或行为的非智力方面,通常包括气质或性格类型的特点、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等。

是英国的弗兰西斯.高尔登francis galton首先提倡。

5.自陈量表:又称自陈问卷,是测量人格的最常用方法,让被试者自己提供关于个人人格特征的报告。

6.投射测验:又称投射技术,人格评估主要方法之一,在临床心理学使用广泛,认为通过某种无特定意义的刺激情境可引导人们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要求、动机冲突等内容不自觉的投射出来,通过分析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真实人格特征。

1.咨询:指商谈、征求意见、寻求他人帮助。

Riesman定义为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帮助、教育和增长的过程。

2.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通过沟通来处理精神疾患、行为适应不良和其他情绪问题的各种形式治疗,即由训练有素的治疗者与患者建立起工作关系,旨在减轻症状、纠正不良行为方式,以及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3.一般心理治疗:又称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最基本的技术,可增强患者的身心放于机能,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反应,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抗衡病痛的信心等。

方法:4.倾听:即治疗者首先应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及问题。

5.解释:即向患者说明道理,帮助患者解除顾虑、树立信心、加强配合、为继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6.保证:治疗者以充分事实为依据,用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坚定语调,向患者提出保证一类承诺,甚至承担责任,以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情绪,换气其治疗疾病的希望和信心。

7.暗示:即通过言语使患者不经逻辑判断,直觉的接受治疗者灌输的观念以消除吸力病症的方法。

8.行为主义治疗: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程序,消除或纠正人们的身心异常或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9.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

10贝克认知治疗:指认知疗法的提倡者贝克所创造改变认知的治疗技术,训练患者根据行为后果检验其信念的可靠性,通过家庭作业、分配任务等方式,让患者看到与其信念对立的证据,从而改变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