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核心考点总结
《物质结构_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_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用于描述元素的组成和性质。
接下来,我将对《物质结构_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元素周期律的历史元素周期律最早由俄国化学家孟德莱耶夫于19世纪提出,他将已知元素按照原子质量的增加顺序进行排列,发现元素的性质会随着原子质量的增加而周期性变化。
2.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也称为核电荷数)为基础的表格。
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逐个排列,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
3.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主要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性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原子半径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减小,电离能和电负性则随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金属性则随周期的增加而减弱。
4.元素分类元素根据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和延展性,非金属则相对较差,而半金属则介于两者之间。
5.钡行和铂系元素除了8个主族之外,元素周期表中还有两个特殊的族:钡行和铂系元素。
钡行元素是位于周期表倒数第二行的元素,它们的电子结构较稳定,常见化合价为+2、铂系元素是位于周期表第八族的元素,它们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通常用作催化剂。
6.化学键的特性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电子的转移产生的,共价键是由电子的共享产生的,金属键是由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产生的。
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强度。
7.元素的周期律规律和化学反应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对于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可以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为元素间的化学反应提供了依据。
8.伦纳德琼斯体系伦纳德琼斯体系是根据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将元素划分为s、p、d、f四个区域的分类法。
根据该分类法,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方式有明显的规律性。
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而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逐渐总结、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高三化学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相邻元素的性质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2.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区域:周期表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两大类区域,其中主族元素又可分为典型元素和过渡型元素。
二、离子和离子键知识点1. 离子定义: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 阳离子和阴离子:失去电子的离子是阳离子,获得电子的离子是阴离子。
3. 离子键的形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形成。
三、酸碱中和反应知识点1. 酸的定义: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
2. 碱的定义: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3.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产生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4. pH值和pOH值: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pH值表示酸性强弱,pOH值表示碱性强弱。
四、单质与化合物知识点1. 单质的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 化合物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3.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其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五、氧化与还原知识点1. 氧化的特点:指物质失去电子或氧原子,或者获得了氢原子。
2. 还原的特点:指物质获得电子或氧原子,或者失去了氢原子。
3. 氧化态和还原态:用来表示元素或化合物中元素的电荷状态。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知识点1. 电解质的定义:能够在水中导电的物质。
2. 非电解质的定义:不能在水中导电的物质。
七、原子核与放射性知识点1. 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处于原子的中心。
2. 放射性的定义:指原子核不稳定,通过放射射线来变得更加稳定的现象。
3. 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分别代表放射性现象中的三种射线。
总结:以上仅为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的部分内容,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定义和特点,并进行反复总结与训练。
高中化学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 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质量数 1、原子的构成微粒2.有关粒子间的关系 (1)质量关系①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量数。
(2)电性关系①电中性微粒(原子或分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带电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具体如下表:(3)数量关系:原子序数=质子数。
3.符号A Z X ±c m ±n中各个字母的含义:规律总结组成原子、离子的各种微粒及相互关系知识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电荷数。
②用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如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布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 Mg :――→-2e-Mg 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F :③离子结构示意图中,阳离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且差值为离子所带电荷数。
④单个原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其最外层可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K 层为最外层时可形成2电子稳定结构)。
【特别注意】☆规律总结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几个特殊关系知识点三常见的等电子微粒1.常见的“10电子”粒子2.常见的“18电子”粒子(1)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N2H4等。
(2)阳离子:K+、Ca2+。
(3)阴离子:P3-、S2-、HS-、Cl-。
3 常见等电子体: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考点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考点总结元素周期表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理解和掌握其相关考点对于高考化学的备考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
周期的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
其中,第 1、2、3 周期称为短周期,第 4、5、6、7 周期称为长周期。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行,分为 16 个族。
7 个主族(ⅠA 族至ⅦA 族)、7 个副族(ⅠB 族至ⅦB 族)、1 个第Ⅷ族(包含 3 个纵行)和 1 个 0 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3、分区元素周期表分为 s 区、p 区、d 区、ds 区和 f 区。
s 区包括第ⅠA 族和第ⅡA 族,价电子构型为 ns1 2;p 区包括第ⅢA 族至第ⅦA 族和 0 族,价电子构型为 ns2 np1 6;d 区包括第ⅢB 族至第ⅦB 族和第Ⅷ族,价电子构型为(n 1)d1 9 ns1 2;ds 区包括第ⅠB 族和第ⅡB 族,价电子构型为(n 1)d10 ns1 2;f 区为镧系和锕系元素。
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O、F 除外),最低负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减去 8。
3、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电负性差值大于 17 的两种元素通常形成离子键,小于 17 的通常形成共价键。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中子N(核素) 原子核质子Z → 元素符号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决定原子呈电中性电子数(Z 个):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 运动速率高(近光速), 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 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①、核电荷数, 电子层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②、原子半径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决定 编排依据 具体表现形式七主七副零和八三长三短一不全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 电子层越多, 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 核电荷数越多, 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 最外层电子数越多, 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 Na>Mg>Al>Si>P>S>Cl.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 Li<Na<K<Rb<Cs具体规律: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梳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梳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梳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梳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2.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原子(Z(A)X)中子(N)不带电()(2)原子中两个数量关系①核电荷数=质子数(Z)=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②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粒子间的关系二、元素、同位素、核素的比较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因为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有差异,天然存在的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一般不变⑴比较物质非金属性强弱时,应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而不是非金属元素对应氢化物酸性的强弱。
⑵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ⅢB族,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在第ⅣA族。
⑶化学键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稳定性等;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等。
⑷并非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分子间都存在氢键,常见的只有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如N、O、F的氢化物分子间可形成氢键。
⑸金属性是指金属气态原子失电子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是指在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二者顺序基本一致,仅极少数例外。
如金属性Pb>Sn,而金属活动性Sn>Pb。
⑹利用原电池原理比较元素金属性时,不要忽视介质对电极反应的影响。
如Al—Mg—NaOH溶液构成原电池时,Al为负极,Mg为正极;Fe—Cu—HNO3(浓)构成原电池时,Cu为负极,Fe为正极。
六、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①分界线:沿着元素周期表中铝、锗、锑、钋与硼、硅、砷、碲、砹的交界处画一条斜线,即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分界线(氢元素除外)。
②各区位置:分界线左面为金属元素区,分界线右面为非金属元素区。
③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2)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列共六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律概述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描述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变化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并据此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二是元素的电子排布决定了其化学性质。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周期律排列元素的表格,它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规律进行分类。
周期表由若干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每一周期代表一个电子能级,每一族代表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
1. 周期:周期表中的水平行称为周期,从上到下依次为1周期、2周期……7周期。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其电子排布的能级。
2. 族或组:周期表中的垂直列称为族或组,从左到右依次为第1A族至第8A族(主族元素),以及第1B族至第2B族(过渡金属),还有第3B族至第12B族(后过渡金属),以及第8B族(镧系元素)和第9B族(锕系元素)。
三、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1.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族内,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内,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从左到右逐渐增加;同一族内,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基本相同。
3.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内,电负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加;同一族内,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4. 离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内,阳离子半径小于阴离子半径;同一族内,阳离子半径小于上一族的阳离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下一族的阴离子半径。
四、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 预测元素性质:通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预测其化学性质、反应性和化合物类型。
2. 指导化学实验:元素周期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条件进行化学反应,预测反应产物。
3. 材料科学:元素周期律在新材料的开发和性能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等。
五、结语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科的基石之一,它不仅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内在联系,而且为化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律学问点总结 1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力量增加,即金属性渐渐增加。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渐渐增加。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推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简单,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3.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像性和递变性:1)相像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渐渐增大(反常) ②熔点、沸点渐渐降低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像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像性和递变性(二)卤族元素: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渐渐加深;2)密度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上升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2 = 2 HX卤素单质与H2 的猛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4. 非金属性的强弱的推断依:1. 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推断。
2.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力量减弱,失电子的力量增加,即非金属性渐渐减弱,金属性渐渐增加。
3. 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打算元素性质,元素性质反应原子结构。
同主族原子结构的相像性和递变性打算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像性和递变性。
三.核素(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视。
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常考知识点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常考知识点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有哪些?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则金属性就越强。
⑴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⑵一般情况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如Zn排在Cu的前面,则金属性:Zn>Cu。
⑶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金属性就越强。
如Zn与盐酸反应比Fe与盐酸反应更易置换出氢气,则金属性:Zn>Fe。
⑷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就越强。
如碱性NaOH>Mg(OH)2,则金属性:Na>Mg。
⑸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
如还原性Na>Mg,则金属性:Na>Mg,氧化性:Na+<Mg2+。
(6)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Zn+Cu2+=Zn2++Cu,则金属性:Zn>Cu。
特别提醒①一般来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或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或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
故一般来说,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方法与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方法是相一致的。
②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是比较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而不是失去电子的多少。
如Na易失去1个电子,而Mg易失去2个电子,但Na的金属性更强。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本质:原子越易得电子,则非金属性就越强。
⑴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高中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对元素按照行和列组织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物质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且这些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逐渐变化。
下面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外电子的排布顺序)从小到大进行排列,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子序数和符号。
周期表分为横行和竖列,横行称为周期,竖列称为族。
元素按照周期和族的位置可以分为s、p、d、f四个区域。
2.周期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的元素称为周期,共有7个周期。
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原子半径趋于减小,电负性趋于增加,化合价数增加。
3.族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竖列的元素称为族。
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主要是由于具有相似的电子配置。
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8个族,分别是IA、IIA、IIIB-VIIB、VIIIB、VIII、IB-IIB、IIIA、IVA、VA、VIA、VIIA、VIIIA。
4.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根据元素的位置和性质进行分类。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右侧,它们的化合价一般为周期数减2;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间,它们的化合价变化范围较大;稀土元素位于f区,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周期表中元素的物理性质周期表中的元素的物理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等。
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
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与原子半径类似,正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半径,负离子半径大于原子半径。
电离能指的是从一个原子或离子中移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电子亲和能指的是一个原子或离子吸收一个电子的能力。
6.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周期表中的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化合价、氧化还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数,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族别进行预测。
高三化学结构必背知识点
高三化学结构必背知识点化学结构是化学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化学结构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化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高三化学结构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备考。
一、原子的结构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每个能级上电子的数量有限,按顺序填充。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分组。
二、化学键1. 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通常由非金属元素形成。
2. 离子键:通过电子转移产生的化学键,通常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通过共享其外层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三、分子结构1. 分子的定义: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称为分子。
2. 分子式表示: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3. 键长和键角:共价键的长度和角度对于化学物质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四、晶体结构1. 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连接而成的晶体。
2. 共价晶体:由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晶体。
3. 金属晶体:由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连接而成的晶体。
五、有机化学结构1. 烷烃:只含有碳和氢元素的饱和碳氢化合物。
2. 烯烃: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3. 炔烃:含有碳碳三键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六、官能团1. 羟基(-OH):在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官能团,影响化合物的酸碱性和溶解性。
2. 羰基(C=O):醛、酮和酸等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决定了它们的性质和反应。
3. 氨基(-NH2):氨基与有机酸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酰胺。
七、配位化学1. 配位键:过渡金属离子与配位体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2. 配位数:一个过渡金属离子和配位体之间的配位键的数目。
3. 配位化合物:由过渡金属离子和配位体组成的化合物。
以上是高三化学结构必背的知识点,学生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牢记这些基础知识,加深对化学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基础复习《4.1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归纳总结
即原子中电子数=质子数。
答案:A
[分级训练·课课过关]
1.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关于该粒子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核电荷数为 17
B.属于金属元素
C.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 1 个电子 解析: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为氯原子,是非金属元素。
答案:B
2.下列有关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 )
构示意图;B 项中最外层超过 8 个电子,而该层最多只能
容纳 8 个电子;D 项中违背了电子通常先排布在能量较低
的电子层的原则。
答案:C
4.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4 个电子,则
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
A.14
B.15
C.16
D.17
解析: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为 2,8,4,得电子数为 14,
4.元素周期表中的数量关系: (1)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记忆口诀: 七个周期横着看,三短和四长;纵看共有十八列,七主七 副零Ⅷ三; 副族元素中间站,主族元素靠两边;若分金属非金属,硼 砹之间划连线。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基础复习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主干知识结构化]
[关键要点条目化]
1.原子结构记忆口诀: 原子构成三子(质子、中子、电子)奇(奇妙),质子正电擎大旗。电子抗 衡带负电,中子中立不带电。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子数为 108-42=66,因此14028Mo 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考点总结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考点总结高频考点一 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A ZX ⎩⎪⎪⎨⎪⎪⎧原子核⎩⎨⎧质子:Z 个⎩⎪⎨⎪⎧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约为1中子:A -Z 个⎩⎪⎨⎪⎧ 中子不带电相对质量约为1核外电子:Z 个⎩⎪⎨⎪⎧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 836(2)核素(原子)的表示及其数量关系 ①表示:表示质子数为Z 、质量数为A 、中子数为A-Z 的核素原子。
(3)阴、阳离子中的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②阴离子::核外电子数=Z +n 。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Z -n 。
(4)符号 b a X +ce d+中各数字的含义2.元素、核素、同位素 (1)“三素”关系同位素的“六同三不同”(2)几种重要的核素及其应用核素 235 92U14 6C 21H 31H 18 8O 用途核燃料 用于考古断代 制氢弹 示踪原子(3)H ⎩⎪⎨⎪⎧11H :名称为氕,不含中子21H :用字母D 表示,名称为氘或重氢31H :用字母T 表示,名称为氚或超重氢3.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原子结构示意图【典例剖析】【例1】(2022•山东卷)138O 、158O 的半衰期很短,自然界中不能稳定存在。
人工合成反应如下:16313a828b O+He O+X→;16315m828n O+He O+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的中子数为2B .X 、Y 互为同位素C .138O 、158O 可用作示踪原子研究化学反应历程D .自然界不存在138O 2、158O 2分子是因其化学键不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可知,结合题中的人工合成反应,推知X 微粒为62He ,Y 微粒为42He 。
A 项,X 微粒为62He ,根据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可知,该微粒的中子数为4,A 错误;B 项,X 微粒为62He ,Y 微粒为42He ,二者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故互为同位素,B 正确;C 项,.由题干信息可知,138O 与158O 的半衰期很短,故不适宜用作示踪原子研究化学反应历程,C 错误;D 项,自然界中不存在138O 2与158O 2并不是其化学键不稳定,而是由于138O 与158O 的半衰期很短,很容易发生核变化,转化为气体其他原子,O=O 的键能与形成该键的核素无关,D 错误;故选B 。
2021年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1.原子构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如Cl-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 用符号A表达.将某元素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整数值,叫做该原子质量数.阐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关系:A=Z + N.(2)符号A Z X意义:表达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一种原子.例如,23Na中,Na原子质量数11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性](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拟定轨道,不能同步精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位置和运动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浮现机会多少.(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浮现几率多少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小黑点不表达电子数,只表达电子在核外空间浮现几率.电子云密度大小,表白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浮现几率多少.(3)在普通状况下,氢原子电子云呈球形对称。
在离核越近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电子层中.因而,电子在排布时顺序为:K→L→M……(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构造是稳定,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P原子、BeCl2中Be原子、XeF4中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2.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顺序给元素编序号,叫做该元素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对于电子层数相似(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1)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K层为最外层时,从1个递增至2个)而呈现周期性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从大至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注: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因测定根据不同,而在该周期中是最大).(3)元素化合价正价从+1价递增至+5价(或+7价),负价从-4价递增至-1价再至0价而呈周期性变化.[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根据]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根据:①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映置换出氢难易限度.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映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相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碱性越强,相应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还原性越强金属元素原子,相应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金属互相置换)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根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难易限度(或生成氢化物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相应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相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非金属元素单质,相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非金属互相置换)[两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映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映生成盐和水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1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映:A1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两性氢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映又能跟碱反映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如A1(OH)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映:Al(OH)3+3H+=2A13++3H2O A1(OH)3+OH-=A1O2-+2H2O[原子序数为11—17号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把电子层数相似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似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至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一种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周期]具备相似电子层数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而成一种横行,叫做一种周期.(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短周期(3个):涉及第一、二、三周期,分别具有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3个):涉及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具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2)某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该元素所在周期数.(3)第六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电子层构造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4)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电子层构造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后来各种元素,大多是人工进行核反映制得,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族]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似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成纵行叫做一种族.(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如下:①既具有短周期元素同步又具有长周期元素族,叫做主族.用符号“A”表达.主族有7个,分别为I A、ⅡA、ⅢA、ⅣA、VA、ⅥA、ⅦA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第1、2、13、14、15、16、17纵行).②只具有短周期元素族,叫做副族.用符号“B”表达.副族有7个,分别为I B、ⅡB、ⅢB、ⅣB、VB、ⅥB、ⅦB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第11、12、3、4、5、6、7纵行).③在周期表中,第8、9、10纵行共12种元素,叫做Ⅷ族.④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普通状况下以单质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称为0族(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第18纵行).(2)在元素周期表中部,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列,涉及第Ⅷ族和所有副族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由于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故又叫做过渡金属.(3)某主族元素所在族序数:该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与化合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以及族序数奇偶关系](1)原子序数为奇数元素,其化合价普通为奇数,原子最外层有奇数个电子,处在奇数族.如氯元素原子序数为17,而其化合价有-1、+1、+3、+5、+7价,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元素位于第ⅦA族.(2)原子序数为偶数元素,其化合价普通为偶数,原子最外层有偶数个电子,处在偶数族.如硫元素原子序数为16,而其化合价有-2、+4、+6价,最外层有6个电子,硫元素位于第ⅥA族.[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1)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与原子构造、元素性质三者之间关系:(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①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能力削弱,得电子能力增强.a.金属性削弱、非金属性增强;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映置换氢由易到难;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d.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增强、碱性削弱.②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削弱.a.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削弱;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映置换氢由难到易。
高中化学规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规律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即核中质子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3. 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二、化学键与化合物1. 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的稳定的连接。
2. 离子键: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5. 氢键: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存在于氢原子和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如氧、氮)之间。
三、化学反应原理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2.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3. 热化学: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如热量)关系的分支。
4. 电化学:研究电子转移反应及其与能量转换关系的科学。
四、酸碱与盐1. 酸:能够释放出质子(H+)的化合物。
2. 碱:能够接受质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3.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4. 盐:由阳离子(通常为金属)和阴离子(通常为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失去电子)的物质。
3.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获得电子)的物质。
4. 电势序列:不同物质氧化还原电势的排列顺序,用于预测反应的可行性。
六、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以碳为主要元素,并与氢、氧、氮等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2. 烃:仅由碳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3.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特定原子团。
4. 立体化学:研究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其对化学反应性的影响。
七、化学实验技术1. 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色谱法等,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授课主题高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目的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2、掌握对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3、认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关系教学重点1、同周期、同主族的性质变化规律2、元素原子结构、位置、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称为周期(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称为族........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2)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10)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18)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36)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4)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86) 6 32种元素(镧系元素)期第七周期(118)7 32种元素(锕系元素)表主族:ⅠA~ⅡA 、Ⅲ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第ⅠA族(氢除外):碱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第ⅡA族:碱土金属元素(铍Be镁Mg钙Ca锶Sr钡Ba镭Ra)第ⅢA族:硼元素(硼B铝Al镓Ga铟In铊Tl)第ⅣA族:碳元素(碳C硅Si锗Ge锡Sn铅Pb)第ⅤA族:氮元素(氮N磷P砷As锑铋Bi)第ⅥA族:氧元素(氧O硫S硒Se碲Te钋Po)第ⅦA族:卤族元素(氟F氯Cl溴Br碘I砹At)0族: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②除铯Cs外,其余都是银白色,柔软,有延展性③密度都比较小,由上往下,密度逐渐增大(钾K除外ρ(K)=0.86g/cm3<ρ(Na)=0.97g/cm3)④熔点比较低,导热性导电性好,由上往下,熔沸点逐渐降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相似性:①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4Li+O22Li2O 2Na+S Na2S②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③均为强还原剂:M-e-== M+(M代表碱金属)从锂到铯递变规律: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金属性逐渐增强。
2、卤族元素(氟F氯Cl溴Br碘I)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②F2 淡黄绿色气体Cl2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③由上往下,密度逐渐增大④由上往下,熔沸点逐渐升高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卤素原子最外层上都是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因此,卤族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非金属性,其单质都较活泼,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2)从上到下,由于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表现:①与H2反应渐难;②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生成的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XO4)的酸性逐渐减弱:HClO4>HBrO4>HIO4 (F无正价)(3)置换反应:Cl2+2Br-=2Cl-+Br2Br2+2I-=2Br-+I2Cl2+2I-=2Cl-+I2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因: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是因为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核素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2.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氕1H、氘2H、氚3H各为一种核素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氕1H、氘2H、氚3H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核外电子的排布★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二、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三周期元素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3)主要化合价+1 +2 +3 +4-4+5-3+6-2+7-1—(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冷水剧烈热水与酸快与酸反应慢———(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 HCl —(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Na2O MgO Al2O3SiO2 P2O5 SO3 Cl2O7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10)化学式NaOH Mg(OH)2Al(OH)3 H2SiO3H3PO4 H2SO4 HClO4 —(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氧化物弱酸中强酸强酸很强的酸—(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第2周期元素3Li 4Be 5B 6C 7N 8O 9F 10Ne气态氢化物——————CH4NH3H2O HF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LiOH Be(OH)2——H2CO3HNO3——————★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④单质还原性强(弱)(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⑤单质氧化性强(弱)(Ⅰ)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 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单质还原性:N a>Mg>Al 非金属性: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单质氧化性:Si<P<S<Cl(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Ⅲ)金属性:Li<Na<K<Rb<Cs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F2>Cl2>Br2>I2还原性:F-<Cl-<Br-<I-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r(Li)<r (Na)<r (K)(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r(O2-)>r (F-)>r (Na+)>(Mg2+)>r (Al3+)(3)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相同时,比较电子数r(Cl)<r (Cl-)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2、原子半径越大,失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3、原子半径越小,得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离子的还原性越弱4、Cs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5、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第三节化学键一、化学键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键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非金属元素之间成键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只有共价键)大多数盐类:NaCl、K2SO4、NH4NO4、CaCO3、Na2S离子化合物较活泼的金属氧化物:Na2O、CaO、MgO、Al2O3判断强碱:NaOH、KOH、Ba(OH)2、Ca(OH)2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等:SO2、、N2O5、NH3、H2S、SiC、CH4共价化合物酸类:HNO3、H2CO3、H2SO4、HClO、CH3COOH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不对称: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对称: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或铵根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形成过程:左边是原子的电子式,右边是物质的电子式本章整合知识网络专题归纳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掌握四个关系式:①电子层数=周期序数②质子数=原子序数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要熟练掌握周期表中的一些特殊规律,如各周期元素种数、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及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