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薄暮:傍晚;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词句含义赏析题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词句含义赏析题一、常考题型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
③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④请结合加点词,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①结合上下文理解: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句子就如无水之鱼,当然不会表达出生动丰富的意义来。
②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理解有些句子含义,其实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行了。
这些句子一般都不很长,关键是其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得非同一般。
③根据修辞手法理解:如运用了比喻、象征、借代等修辞,就根据语境找出“本体”,揭示出形象的含义即可。
反语修辞则反向分析含义。
④根据表达方式理解: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答题模式:①句式特点+突出(强调)......内容+表达效果(好处)。
②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效果+内容+情感(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
③此句运用......描写,表现了(刻画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赏析角度角度一:修辞手法复加强感情的作用。
引用可使所表达的内容生动活泼,感染力增强;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供有力的依据,增强说服力。
例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情感例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考生对不同类型的现代文阅读进行熟悉和掌握,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些练习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希望能对考生加深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对于母亲来说,她对儿子好,是基于她深深的爱。
但是如果只是母爱之名,而实际上却是模糊的父母手段,那么她对儿子并非只有好处。
1. 为什么母亲对儿子好?答:是出于母亲深深的爱。
2. 如果母亲对儿子好,只是出于模糊的父母手段,会有什么结果?答:会让母亲对儿子并非只有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题。
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他或她的孤独丝毫看不出瑕疵,仿佛孤独、寂寞已经融合到了血液里,让他或她变得如此自然、淡定。
他们会享受自己的孤独,默默地走自己的路,不畏困难,也不求人陪伴。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孤独仿佛是一场战争。
很多人宁愿降低自己的要求,去迎合周围人的喜好,想方设法争取别人的欢心,只是为了不要恐惧地独处。
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独自面对时的孤单感,总是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让孤独缠身。
1. 有些人的孤独仿佛是一场战争,请以“孤独的默默无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孤独的看法。
一篇参考答案:孤独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孤独的人常常会感到心灵上的空虚和孤单。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孤独仿佛是一场战争,有人可以说是孤独的默默无闻。
他们会享受自己的孤独,并且不畏困难、不求人陪伴,有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态度。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常常是他们无法承受的负担,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独自面对时的孤独感,总是希望在生活中有一个可以相依相伴的人,减轻孤独的痛苦。
我认为,孤独不是非常值得怕、不是非常值得厌倦的,孤独也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
与独处相伴的是多余的思考和沉思,这些思考和沉思会唤醒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理性和我们的感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我。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吴黎宏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
如“玉雪飘零贱似泥”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
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山流水(1)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2)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3)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4)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5)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6)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真不该来。
(7)山,并没请谁来!(8)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9)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10)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困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11)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第09讲:词句理解与赏析(练习)-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原卷版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全国通用)第09讲:词句理解与赏析(练习)一、(2023·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让生命走向蓬勃①楼下有个角落,多少年来无人打理,总是稀稀拉拉长些杂草。
一天,儿子吃完西瓜后,将一把西瓜籽撒到那里,嚷着说要种个西瓜。
我笑道:这么荒僻的角落,还想种西瓜,想得美呢!然而,事实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②几周后,在这个角落里,竟长出了四株西瓜藤。
最粗壮的那一株幼苗,盘绕着绒绒的卷须,这里试试,那里试试,吐出一片又一片厚实带毛的绿叶子。
没几天,葱绿的西瓜藤似蛇一般攀爬,沿着围墙一角,不断延展,扩大着自己的地盘。
③一株小小的植物,竟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你看,它是那么安静从容,毫不张扬,却一直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执拗地做好一件事:在贫瘠的泥土里,聚精会神、拼尽全力地生长发芽,舒展枝叶,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瓜熟蒂落之后,待种子萌动,又将在下一轮的生长过程中重启战斗,继续拼搏,以期瓜瓞绵绵,与天长久,想到这些,心里就有朴素的感动生了出来:越是处在某种原始的生命状态.......,越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④那些来自山海村野的人,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为什么依然拥有那么多真实的欢乐,依然那么富于生命力?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自然的母体中剥离开来,是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粗砺而浑朴的生命力。
⑤反观今天的部分年轻人,身逢中国经济腾飞的盛世,身为独生子女备受宠爱,他们被一群无怨无悔的亲人源源不断地、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作为巨大的消费终端、食物链的最高端,他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便利,被快递、外卖、家政、电子支付围绕着。
然而,这些年轻人却陷入了低迷的人生状态.......。
⑥种种外部因素的加持,反而使他们失去了直接从大自然母体获得生活能力的机会。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这部分年轻人难以承受生命之重,于是他们不再向外拓展、探索,而是向内收缩、敛藏,他们躲进自己的小世界,过早陷入激情消退、精神老化的生命状态。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知识讲解(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责编:薛燕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核心。
理解是指领会并作解释。
从这个解释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涉及到这一考查内容,因此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之外,还要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
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主要是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讲解【高清课堂:现代文阅读精讲ppt11--17】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
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查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七:赏析文中词句 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七:赏析文中词句散文考点七:赏析文中词句常见问法:①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②请问文中画线句好在什么地方?③请问文中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技巧点拨:完成此类题目,可从修辞、写作手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动词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1、修辞手法①比喻,可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回答。
②拟人,可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感情(把……写活了,或把……人格话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态”的句式回答。
③夸张,可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的讽刺/喜爱之情,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的句式回答。
④排比,可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上去朗朗上口,增强文章语势。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渲染了……的感情/使文章条理分明”的句式回答。
⑤反复,可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 强烈表达了……之情”的句式回答。
⑥对偶,可用“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的内容,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读上去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的句式回答。
⑦设问,可用“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句式回答。
⑧反问,可用“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为陈述句),强烈表达……之情。
”的句式回答。
⑨反语,可用“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的本义是……,这样写增强了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有力度”的句式回答。
2、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前后呼应、托物寓意、象征、卒章显志、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借古讽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①对比,可用“此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和……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回答。
②象征,可用“此句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和……的相似点,通过对……的准确的精细描写,更好地达到了……的目的”的句式回答。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将离别推远,再推远王春鸣①已经有好几个晚上了,我从睡梦中惊醒,脸上热泪滚滚。
我想念父亲了,不知道他是否在离我几十里的老屋,安然地睡着。
②我的儿子小树和同学打架,失败后向人示威:“我太阳公公的骨头是铁做的。
”太阳公公就是我的父亲,他力气很大,一掌下去,砖头应声断开。
拍一下桌子,所有的空碗都要一阵乱跳。
就是这样的父亲,除了感冒和牙疼,从来看不见他身上有病。
养育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他就像个太阳一样在无数的日子里穿梭来穿梭去,教书、挣钱、奔波……浑然圆满,活力四射。
③可是,冬天刚来的时候,我回家去看他和妈妈;大清早在橘树下面,我捶了他一拳:爸爸,你为什么不站站直?弓着腰像个老头儿似的?他揉了一下腰,回答我:我每天要到上午十点之后才能渐渐站直,腰椎不行了。
④我装作去追一条狗,迅速地离开他。
离开我弯弯的父亲。
然后,隔了一条田垄又一条河,我远远地,远远地看着我的父亲,弯弯的父亲。
⑤我不想描述他的样子给任何人听,我心痛地等着十点钟的到来。
我也不想问他,他的腰是何时开始这样的。
问什么,难道问了之后,从前那些我没有在意的弯腰弓背的早晨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回去看他,那些下午与黄昏,他将电瓶车开得呼呼生风。
他有时候说他血压高,半夜小便困难,我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觉得那都是人家父亲的病,关他什么事。
还怪他总是听信报纸和电视里的保健品广告,买了那么多没用的灵芝胶囊虫草含片深海鱼油。
他常常粗暴地反击我:我不吃怎么办啊,我已经七十啦!你看好了我一死你妈还能活几天!⑥这些话真没意思。
我不和他吵了。
⑦父亲也来追那条狗了,狗早不见了,我看着河里面他的倒影,风和流水将那块走动的影子,割得破碎和流畅。
蓝天和白云,深不可测地经过父亲水中的身影。
我忽然很想念弟弟,如果他此时在,我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告诉他,我们的父亲老了。
我把眼泪和鼻涕擦在身边的竹竿上,退到林子深处。
中考语文语言赏析精选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语言赏析精选题及答案1、⑦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把母亲的嗓音比作三月的和风和小溪的流水(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母亲嗓音轻柔、甜美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嗓音的喜爱(1分)。
2、④父母一辈子拉扯四个孩子。
母亲是任劳任怨的农民。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父亲月工资36.5元,仅能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是件困难的事,然而总不能让孩子辍学呀?他们与时俱进,开始加快家庭经济建设的步伐。
……我至今还记得父亲夏天打猪草的情景——烈日当空,一人赤裸着背,猫着腰,奋力挥动镰刀,一把一把地刈割河坡的青草。
整个上午不停地挥镰、拭汗,偶尔捶捶酸痛的腰背。
……父亲的汗水没有白白挥洒,我们姊妹读书很争气,先后三人蟾宫折桂。
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整个上午不停地挥镰、拭汗,偶尔捶捶酸痛的腰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动作描写(1分),动词“挥镰”“拭汗”“捶捶”,以及动词前的副词“不停地”“偶尔”形成鲜明的反差,不仅写出了父亲割猪草的辛劳(1分),更写出了父亲心中只有家庭、子女,毫不在意自己的劳累(1分)。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
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
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
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
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
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
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
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
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
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
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七:赏析文中词句 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七:赏析文中词句散文考点七:赏析文中词句常见问法:①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②请问文中画线句好在什么地方?③请问文中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技巧点拨:完成此类题目,可从修辞、写作手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动词的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1、修辞手法①比喻,可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回答。
②拟人,可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感情(把……写活了,或把……人格话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态”的句式回答。
③夸张,可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的讽刺/喜爱之情,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的句式回答。
④排比,可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上去朗朗上口,增强文章语势。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渲染了……的感情/使文章条理分明”的句式回答。
⑤反复,可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 强烈表达了……之情”的句式回答。
⑥对偶,可用“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的内容,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读上去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的句式回答。
⑦设问,可用“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句式回答。
⑧反问,可用“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为陈述句),强烈表达……之情。
”的句式回答。
⑨反语,可用“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的本义是……,这样写增强了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有力度”的句式回答。
2、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前后呼应、托物寓意、象征、卒章显志、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借古讽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①对比,可用“此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和……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回答。
②象征,可用“此句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和……的相似点,通过对……的准确的精细描写,更好地达到了……的目的”的句式回答。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过叶威仲不值(宋)叶适菊苗新擢马兰丛,柳老吹花拂掠空。
闻说先生过山去,钓丝无主系东风。
访沈逸人不遇(明)吴兆闲寻芳草到门迟,云水无心本不期。
枕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
(1)访友“不值”“不遇”,两诗都流露出诗人些许________的心情。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衬托主人形象,请作分析。
【答案】(1)失望(惆怅、遗憾)(2)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情趣高雅。
【解析】【分析】(1)“不值”和“不遇”都是指诗人去拜访朋友,但是朋友都没有在家,都没有遇上,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肯定是失落的。
(2)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的分析。
首先要找到侧面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对刻画主人形象的作用。
这两首诗都没有直接描写主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主人的洒脱、飘逸,而主人的形象是通过诗人的描述刻画出来的,诗人眼中看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这是主人的居住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主人的高雅情操。
故答案为:(1)失望(惆怅、遗憾)(2)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情趣高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人心情的分析。
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和关键词来理解。
⑵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2.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村晚》。
示例: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字词赏析】“敲”“落”极富情致,颇见主人候客的急切之状和焦急难耐的心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水浒》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________(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中考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中考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社戏》(一)1. 轻松;急切;陶醉。
2.驾船技术高超;看戏心情急切。
3.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4.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二)1.月下偷豆2.侧面描写孩子们能干、机灵3.(1)聪明、活泼(2)朴实、大方4.表现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三)1.他的语言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责怪孩子们“偷”豆之事,只是心疼庄家被踏坏,说明他珍视劳动果实。
2.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3.其实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
深化主题。
《故乡》(一)1.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考生的分析或体验符合人物的心理即可。
可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呈现人物当时心理活动的过程。
基本意思对即可。
①表现了“我”久别重逢闰土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的复杂心理。
②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膜的矛盾心理。
2.通过少年闰土与水生脸色的对比以及“银项圈”有无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境遇。
“我”与闰士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的“松松爽爽”的“一路出去”毫无隔膜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
基本意思对即可。
3.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使“我”与闰士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之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考纲解读】2019年杭州中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主观题型之词句赏析和人物心理揣摩,除了解题思路和方法,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最终得分点的关键所在。
考生应该熟悉阅读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阅读的方式,再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便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这几年中考,词句赏析更偏重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难度适中,预计之后会略有提升,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考点分析】回顾最近六年的语文中考真题,每年都有考到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这类题型。
2014年《故乡红叶》中,第10题考查作者惆怅的原因,表面上是原因题,其实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只需按照人物心理分析的方法倒过来回答即可。
2015年考的《继父》,本篇文章第10题为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问法很明确,直接考查认为心理揣摩。
2016年《多彩陶碗》中,第9题为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从本质上来看,仍然可以按照赏析题的答题步骤来操作,但表面上不容易看出,以致解题思路不清晰,最终导致答题不规范。
2017年《回家》中,第9题为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和2015年问法一致,直接考查人物心理揣摩。
2018年《老木匠桑伯》第9题句子反映人物心理,第11题为品味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第9题和2015和2017年问法相似,只不过把加点词改成了句子。
第11题为品味语句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问法比较新颖,涉及到语言特点,问法和高中相近,但答题方法还是按照句子赏析的角度来回答的。
2019年《鸡蛋小面包》第11题为赏析句子好在哪里。
问法另辟蹊径,没有直接问句子的好处,而是给出一个情景,借同学间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提问和作答,但本质还是在考察句子赏析。
备考过程中,在明确解题思路——第一步,赏析句子①看表现手法②抓关键词句③看结构效果;第二步,结合语境(上下文)暗示信息;第三步组织答案——的基础上,注意“一把抓”(五抓):抓关键词语,抓上下语境,抓表现手法,抓结构作用,抓内容情感。
答案表述方式一般为:表达形式(手法、结构)+内容(情感)+效果。
——的基础上,一定要从根本上理解语言赏析的特点,做到灵活运用。
从最近两年的考查情况看,语言赏析更侧重于内容的理解,平时练习中需要多加注意。
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①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3反问句,加强语气4 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②从修辞角度入手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从用词角度入手答题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1、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2、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⑤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
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4:“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5:“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7: 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中的题目(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4.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8: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9: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5.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
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
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0:中考阅读题《父子》中的题目(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
“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
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例句11: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中的题目(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6.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2: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3:“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4:“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