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4.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气球里面有什么?”“我们周围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
活动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子里。”(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聚焦
1.学生回顾已经用过的研究方法,如:利用感官观察;借助一些工具进行对比观察。(出示有关观察方法的图片:看、闻、摸、比较)
2.学生回答:
3.学生回:“气球”、“空气”等。
4.学生回:“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的。”“空气是摸不着的。”
活动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1.全班学生研讨:“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回:
3.师生对班级记录表上进行补充完善。
活动一:聚焦
1.教师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研究方法?”
2.教师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来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有哪些?”。(板书词汇)
3.教师出示课本第18-19页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
活动三、探索2:将一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空气,理解空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一根吸管,一些碎纸片。

教师准备一个大塑料袋,一些实验器材。

2.教学环境:教室里要有足够的空气流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吗?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塑料袋装空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力量。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书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和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空气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其性质和组成了解不多。

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渴望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水等)2.课件、教学素材3.课堂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特性,如气球的膨胀、塑料袋的吸附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如吹气球、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课堂记录表,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并进行分享。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道关于空气的探究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6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的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空气、认识空气。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性。

2.掌握空气的组成和构成。

3.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空气一袋、放大镜、磁铁、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空气吗?”、“你有没有想过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等等。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教师简要讲解以下内容:2.1 空气的定义和特性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存在的气体的混合物,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它具有质量、重量,可以产生压力,将物体向上推。

同时,空气可以被压缩和膨胀。

2.2 空气的组成和构成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占空气的约21%,氮气占空气的约78%,其他微量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氩气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例如:3.1 使用一袋空气•将一袋空气放入水中,观察袋子的变化,解释原因。

•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上放一小袋空气,观察袋子的浮沉变化,解释原因。

3.2 使用放大镜观察空气•将放大镜紧贴眼睛,并关闭一只眼睛,观察通过放大镜和不通过放大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差别,解释原因。

3.3 使用磁铁与空气互动•将磁铁悬挂在水平方向,用一块纸板遮挡住磁铁,使之与周围空气隔离,并在纸板上撒一些铁屑,移开纸板,观察铁屑的运动情况,解释原因。

4. 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归纳知识点,例如:•空气对物体的浮力和推力的作用。

•空气与光的传播的关系。

•空气对铁屑的吸引力。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场景,例如:•空气的压力在汽车和自行车的轮胎中的应用。

•空气的浮力在热气球中的应用。

•空气的振动在音箱和乐器中的应用。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他们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珍惜空气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空气的概念,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经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生动地呈现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例如,用气球吹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的轻盈;用塑料袋装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用气球吹空气,用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的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需要空气,植物生长也需要空气等,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价值。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2.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摸一摸……3.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有哪些?(说一说)轻重……2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3.让学生回顾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用到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接着把词汇卡呈现给学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袋子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回顾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用到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环节二:感受空气(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观察烧杯,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

2.我们周围有空气吗?我能用这些材料来证明吗?与小组同学动手试一试。

材料:餐巾纸、保鲜袋、圆形卡片、塑料盒3.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依据是什么?(1)餐巾纸飘起来,说明空气在流动;(2)……教师活动21.出示一个空烧杯,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

2.提问:我们周围有空气吗?我能用这些材料来证明吗?开展小组活动。

3.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依据是什么?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和交流,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存在空气。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而且还发现了很多空气存在的证据。

环节三:收集一袋空气(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31.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是看不见的……2.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想要好好观察、认识它,有什么好方法?3.用一个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再在同伴的帮助下用橡皮筋或细绳紧紧地扎起来。

教师活动31.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比如“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等。

2.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想要好好观察、认识它,有什么好方法?3.对收集空气的方法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用一个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

活动意图说明:说出自己对空气的初认识,动手收集一袋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实验能力。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袋空气的外观、重量以及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已经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来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但对于空气这种无色无味的物质,他们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如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来了解空气。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一袋空气的外观、重量等。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袋空气,让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袋空气,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的外观、重量等,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例如,用气球吹空气,让学生看到气球的膨胀;用水的吸入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的流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空气的知识。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拓展对空气的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气球吹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并和家长分享空气的知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7.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简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在本节课中要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研究一袋空气。

这节课也是一节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

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建立初步认识、观察比较和总结交流。

在建立初步认识中,学生首先回顾之前学习的研究方法;在观察比较阶段,学生自己收集一袋空气,进行观察研究,并和木块、水进行比较,发现气体的特点;在总结交流阶段,不仅要交流观察到的空气特征,还要说出观察方法,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利用好记录表进行有序探索,对研究的开展具有帮助作用。

【学情分析】空气这种物质,无时无刻不存在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忽视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会有较大的困难。

但是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观察物质的方法,并会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因此,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有序引导,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探究方法和物质特征描述加以总结。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其他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并能描述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空气的特征,能对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

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态度责任]在对空气初步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

[难点]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记录表[学生]透明保鲜袋,橡皮筋,木块,水,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身边的空气,记录表1.出示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学本教学教学设计流动吗?②比一比,袋子里的空气与袋中的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③把它们都倒入杯中,有什么发现?2.小组成员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将空气与水和木块的特征进行对比并进行记录。

3.组长合理分工,做好展学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展讲者: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能够较好的在对比过程中说出空气与水、木块的不同,并能够较好的应对台下其他同学的质疑。

2.倾听者:认真倾听,积极质疑,有效评价。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主问题2预设答案①无色②无味③透明④很轻⑤较重⑥有固定形状⑦无固定形状⑧流动⑨不流动⑩有颜色,不透明三、研讨(教学总结) 1.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四、拓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我们离不开空气。

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课后练习:自主阅读课本21、22页内容板书设计: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气体空气①②③④⑦⑧ 水①②③⑤⑦⑧ 木块⑥⑤⑨⑩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7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

教材中提供了各种观察和实验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难点: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空的袋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袋子里装了什么吗?”2. 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可能会猜是水,有的可能会猜是沙子等等。

3. 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来认识一袋空气。

”(二)新课教学1. 观察空气的颜色教师让学生观察袋子里的空气,并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空气是无色的。

”2. 感受空气的存在教师让学生用手摸摸袋子,感受里面的空气。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虽然我们看不见空气,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3. 收集一袋空气教师让学生用各种工具收集一袋空气。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收集一袋空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收集到的空气。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收集到的空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收集到空气。

”4. 探究空气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有哪些性质?”学生自由发言,列举一些可能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认识一袋空气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带着学生一起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教案的主题是《认识一袋空气》,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并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

二、前期准备:1. 准备一些小袋子、橡皮筋、吸管、气球等材料。

2. 确保教室环境适合进行实验。

三、引入活动:1. 大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空气的问题,如空气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等。

2. 看图猜词: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猜测出与图片相关的单词,如风、气球、呼吸等。

3. 前置知识检测: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回忆关于空气的知识,如空气是否有质量,是否可以看到空气等。

四、探究活动:1. 观察实验:将一袋子完全折叠,然后用橡皮筋绑住。

再用吸管封住袋子的一端,让学生观察袋子中是否有空气。

2. 讨论观察结果:学生观察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袋子中是否有气体,这个气体是什么等问题。

3. 实验猜测:鼓励学生提出对于袋子中气体的猜测,并带领他们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

4. 进行其他实验:利用气球、吸管等材料开展其他实验,如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气球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气体的体积与压强等概念。

五、讲解知识点:1. 学生的猜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 定义空气: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引出空气的概念,并简单解释空气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3. 空气压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的观察,了解空气对物体的作用和气体对容器的压强,简单解释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六、拓展应用:1. 呼吸与空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如何呼吸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2. 空气污染与环保: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并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空气质量。

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空气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知识点梳理
一、空气的基本概念
1.空气的定义: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氩气(约占0.9%)和二氧化碳(约占0.04%)。
3.空气的质量:空气的质量取决于其密度,而空气的密度又取决于温度和压力。
2.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即使是在密闭的容器中也有空气存在。
3.空气的作用: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如空气支持燃烧、空气中的氧气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等。
4.爱护空气: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针对每个作业,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在检查学生观察空气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如气泡、泡泡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进行空气实验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正确进行了空气实验,如空气炮的制作、空气的流动性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调查空气污染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正确调查了空气污染情况,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制定空气保护计划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制定了一个有效的保护空气的计划,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是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空气,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存在,并通过比较、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科学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他们对空气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性质了解不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空气,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空气的性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颗好奇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吹气球,引出本课的主题——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空气。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空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教师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空气?空气有什么特点?”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用手捧住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用塑料袋收集空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节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节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水、木块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水、木块、杯子、橡皮筋或细绳,科学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四、课堂导学一、导入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2.老师出示谜面请同学们猜。

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3.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研究方法?两分钟时间想。

(“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4.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1.收集一袋空气。

2.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3.在家长和同伴的帮助下,用橡皮筋或细绳扎起来,用刚才回忆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

4.提问你观察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比较轻、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看不见的。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1.提问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2.空气和我们研究过的水和木块有什么区别呢?3.你能把空气与水、木块再次比较研究吗?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把研究结果听写到表格中。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节是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生动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实验操作: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只袋子,里面装有空气。

2.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针筒、气球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一袋空气。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袋子里的空气,让学生观察和感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针筒抽取袋子里的空气,并用气球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空气的性质。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的了解。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空气的性质。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呼吸、气球等。

学生通过举例,加深对空气的理解。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空气,如呼吸、吹气球等,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和实验过程,进行板书,总结空气的性质。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什么,了解空气的成分及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利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3. 学生能够加深对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性质及重要性;空气实验的操作方法。

难点: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1. 实验工具:瓶子、蜡烛、湿纸巾、杯子、吸管、水。

2. 实验材料:一袋空气。

3. PPT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性质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4. 教师备课:准备好实验演示的流程和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关于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入话题。

2. 提问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探究空气的成分(20分钟)1. 实验操作:a. 将一袋空气放在水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袋子的变化。

b. 用蜡烛点燃,吹灭后将蜡烛放入瓶中,将空气袋中的空气吹入瓶中,观察蜡烛重新点燃的情况。

c. 用湿纸巾捂住杯口,用吸管吹气入杯,观察杯子变化。

2. 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得出空气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可以理解空气在燃烧和生物呼吸中的作用。

三、探究空气的性质(30分钟)1. 实验操作:a. 将一袋空气充分吹气,封口后揪紧袋口。

b. 请学生尝试用手指戳破袋子,观察袋子的变化。

2. 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发现袋子被戳破后,空气会逸出,说明空气具有质量和体积。

四、环境污染与空气质量问题(20分钟)1. 通过PPT介绍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环保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2. 与学生讨论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

课后作业:1. 回家后,观察家庭周围的环境污染现象,并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第一篇:《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有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大胆表达、耐心倾听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透明塑料袋,针筒,气球教师材料:透明塑料袋,橘子,木块,水,抹布,针筒、气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认识了许多周围的物体,谁能来说一说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认识和观察它们?生1: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师:是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上经常用到的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你记得可真牢固呀!生2:我们用乒乓球、小木块对比物体....师:真好!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比来观察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
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

使学生发展自己在认识物
体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
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3.记录
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

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
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
究物体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
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
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
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
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

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
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
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
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
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
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

使学生的
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
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
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
究过的专项水。

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
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
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
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教师要
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
方法进行了回顾。

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
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

继续加强培养说和
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
一样的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
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

这节课也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

在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
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