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一下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空气,理解空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一根吸管,一些碎纸片。
教师准备一个大塑料袋,一些实验器材。
2.教学环境:教室里要有足够的空气流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吗?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塑料袋装空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力量。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书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和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空气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其性质和组成了解不多。
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渴望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水等)2.课件、教学素材3.课堂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特性,如气球的膨胀、塑料袋的吸附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如吹气球、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课堂记录表,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并进行分享。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道关于空气的探究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6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的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空气、认识空气。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袋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知,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其性质、作用等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2.观察、操作等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一袋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特性。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空气的认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袋空气,用于展示。
2.准备实验材料,如气球、水等。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袋空气,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空气的存在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吹气球、用水代替空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作用。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如:空气在哪里?空气有什么作用?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除了我们生活中的空气,还有其他的空气吗?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空气。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观察周围的空气,记录下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他们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珍惜空气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空气的概念,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经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生动地呈现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例如,用气球吹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的轻盈;用塑料袋装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用气球吹空气,用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的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需要空气,植物生长也需要空气等,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价值。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2.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摸一摸……3.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有哪些?(说一说)轻重……2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3.让学生回顾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用到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接着把词汇卡呈现给学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袋子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回顾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用到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环节二:感受空气(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观察烧杯,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
2.我们周围有空气吗?我能用这些材料来证明吗?与小组同学动手试一试。
材料:餐巾纸、保鲜袋、圆形卡片、塑料盒3.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依据是什么?(1)餐巾纸飘起来,说明空气在流动;(2)……教师活动21.出示一个空烧杯,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
2.提问:我们周围有空气吗?我能用这些材料来证明吗?开展小组活动。
3.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依据是什么?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和交流,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存在空气。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而且还发现了很多空气存在的证据。
环节三:收集一袋空气(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31.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是看不见的……2.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想要好好观察、认识它,有什么好方法?3.用一个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再在同伴的帮助下用橡皮筋或细绳紧紧地扎起来。
教师活动31.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比如“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等。
2.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想要好好观察、认识它,有什么好方法?3.对收集空气的方法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用一个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
活动意图说明:说出自己对空气的初认识,动手收集一袋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实验能力。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袋空气的外观、重量以及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已经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来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但对于空气这种无色无味的物质,他们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如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来了解空气。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一袋空气的外观、重量等。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袋空气,让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袋空气,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的外观、重量等,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例如,用气球吹空气,让学生看到气球的膨胀;用水的吸入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的流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空气的知识。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拓展对空气的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气球吹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并和家长分享空气的知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7.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简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在本节课中要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研究一袋空气。
这节课也是一节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
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建立初步认识、观察比较和总结交流。
在建立初步认识中,学生首先回顾之前学习的研究方法;在观察比较阶段,学生自己收集一袋空气,进行观察研究,并和木块、水进行比较,发现气体的特点;在总结交流阶段,不仅要交流观察到的空气特征,还要说出观察方法,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利用好记录表进行有序探索,对研究的开展具有帮助作用。
【学情分析】空气这种物质,无时无刻不存在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忽视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会有较大的困难。
但是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观察物质的方法,并会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因此,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有序引导,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探究方法和物质特征描述加以总结。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其他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并能描述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空气的特征,能对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
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态度责任]在对空气初步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
[难点]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记录表[学生]透明保鲜袋,橡皮筋,木块,水,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身边的空气,记录表1.出示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
【科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内容概述前面课程已经研究了固体(小木块等)、液体(水等)的特征,学生对研究物体特征的方法和描述词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空气进行观察,研究空气的特征。
二、教学准备1.下载美丽科学资源《认识一袋空气》、《你同意吗》教学素材。
2.教师需参考教材结合实际,自行准备用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建议1.课堂引入,展示《认识一袋空气》视频(大约5分钟)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认识一袋空气》实验视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包裹了充气袋的鸡蛋掉在桌面上完好无损,于是很自然地会好奇充气袋里有什么(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个实物充气袋,用于课堂展示)。
接着引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空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知道空气吗?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以此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
2.回顾本单元学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词汇(大约5分钟)如何研究空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研究方法和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接着提出本课的探索任务,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3.课堂活动:收集一袋空气,观察描述它的特征(大约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活动,结合活动手册观察并记录。
1.用透明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观察它是什么样的,你能看见空气吗?2.打开袋子,让袋中的空气吹向自己,你能感受到它吗?它会流动吗?3.比一比袋子里的空气和袋子里的水的异同,把它们都倒入杯中,有什么发现?空气、水、木块有什么不同?4.展示《你同意吗》视频,思考讨论,总结空气的特征(大约10分钟)课堂活动结束后,展示《你同意吗》视频。
学生需要通过仔细聆听视频中不同人物对空气的描述,结合本节课掌握的知识,对视频中传达的信息的正误作出自己的判断。
其中1号信息的核心为空气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2号的核心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3号的信息核心为空气具有各种气味(这显然是不对的,空气本身并没有味道)。
【科学】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内容概述前面课程已经研究了固体(小木块等)、液体(水等)的特征,学生对研究物体特征的方法和描述词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空气进行观察,研究空气的特征。
二、教学准备1.下载美丽科学资源《认识一袋空气》、《你同意吗》教学素材。
2.教师需参考教材结合实际,自行准备用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建议1.课堂引入,展示《认识一袋空气》视频(大约5分钟)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认识一袋空气》实验视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包裹了充气袋的鸡蛋掉在桌面上完好无损,于是很自然地会好奇充气袋里有什么(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个实物充气袋,用于课堂展示)。
接着引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空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知道空气吗?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以此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
2.回顾本单元学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词汇(大约5分钟)如何研究空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研究方法和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接着提出本课的探索任务,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3.课堂活动:收集一袋空气,观察描述它的特征(大约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活动,结合活动手册观察并记录。
1.用透明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观察它是什么样的,你能看见空气吗?2.打开袋子,让袋中的空气吹向自己,你能感受到它吗?它会流动吗?3.比一比袋子里的空气和袋子里的水的异同,把它们都倒入杯中,有什么发现?空气、水、木块有什么不同?4.展示《你同意吗》视频,思考讨论,总结空气的特征(大约10分钟)课堂活动结束后,展示《你同意吗》视频。
学生需要通过仔细聆听视频中不同人物对空气的描述,结合本节课掌握的知识,对视频中传达的信息的正误作出自己的判断。
其中1号信息的核心为空气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2号的核心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3号的信息核心为空气具有各种气味(这显然是不对的,空气本身并没有味道)。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学本教学教学设计流动吗?②比一比,袋子里的空气与袋中的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③把它们都倒入杯中,有什么发现?2.小组成员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将空气与水和木块的特征进行对比并进行记录。
3.组长合理分工,做好展学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展讲者: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能够较好的在对比过程中说出空气与水、木块的不同,并能够较好的应对台下其他同学的质疑。
2.倾听者:认真倾听,积极质疑,有效评价。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主问题2预设答案①无色②无味③透明④很轻⑤较重⑥有固定形状⑦无固定形状⑧流动⑨不流动⑩有颜色,不透明三、研讨(教学总结) 1.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四、拓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我们离不开空气。
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课后练习:自主阅读课本21、22页内容板书设计: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气体空气①②③④⑦⑧ 水①②③⑤⑦⑧ 木块⑥⑤⑨⑩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空气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知识点梳理
一、空气的基本概念
1.空气的定义: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氩气(约占0.9%)和二氧化碳(约占0.04%)。
3.空气的质量:空气的质量取决于其密度,而空气的密度又取决于温度和压力。
2.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即使是在密闭的容器中也有空气存在。
3.空气的作用: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如空气支持燃烧、空气中的氧气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等。
4.爱护空气: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针对每个作业,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在检查学生观察空气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如气泡、泡泡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进行空气实验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正确进行了空气实验,如空气炮的制作、空气的流动性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调查空气污染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正确调查了空气污染情况,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制定空气保护计划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制定了一个有效的保护空气的计划,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是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空气,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存在,并通过比较、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科学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他们对空气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性质了解不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空气,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空气的性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颗好奇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吹气球,引出本课的主题——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空气。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空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教师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空气?空气有什么特点?”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用手捧住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用塑料袋收集空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本节课的教材为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内容包括《认识一袋空气》的相关知识。学生需要提前预习,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的特点和组成,准备了一系列的图片和图表,包括空气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空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等。此外,还准备了一些实验视频,以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正确操作。
3. 实课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以观察和分析空气的特点。实验器材包括:气球、针筒、吸管、塑料袋等。教师需要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将教室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配备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以及实验器材。此外,还设置了一个实验操作台,用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一袋空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空气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空气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科学 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课程名称是《认识一袋空气》。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关于空气的相关知识后,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来进一步认识空气。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空气的特点,即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有质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来理解空气的组成,即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认识一袋空气-教科版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认识一袋空气一、设计意图空气是大自然的产物,它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是我们人类与动植物都不可或缺的。
大班幼儿喜欢探究、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本次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解决问题。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要让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特点。
2.初步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体验探究的乐趣,尝试记录,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蜡烛、玻璃杯各一;塑料袋若干;分组实验材料:气球、饮料瓶;吸管、几盆水;土块、几盆水;实验记录表,笔;空气课件。
四、活动重难点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点。
难点: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五、活动过程(一)感知空气的存在1.以邀请学生到神奇的“智慧乐园”游玩引入。
2.观看小实验:不吹自灭。
教师点燃蜡烛,然后用玻璃杯慢慢罩住蜡烛,请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结:没有了空气,蜡烛就不能燃烧。
3.请学生在“智慧乐园”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空气在哪儿?并在记录表上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发现。
学生操作:第1组——玩气球,将气球套在空矿泉水瓶口处,用手挤压瓶身,观察气球的变化;第2组――用塑料吸管往水盆里吹气,观察发现;第3组――将土块放入水中,观察发现;4.交流操作发现:你玩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空气了吗?你在哪儿找到空气的?小结: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二)通过尝试感受空气的特点1.游戏:装空气。
玩法:把塑料袋口张开,捉空气,然后把袋口捏紧,观察袋里有什么?(空气)并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颜色没味道,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躲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做游戏。
2.游戏:放空气。
先用袋子捉空气,然后朝着自己的脸放开,感受空气的存在。
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拓展资源:
(1)空气的性质:介绍空气的轻、无颜色、无气味、透明等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如呼吸、传声、散热等。
(2)空气的重要性:阐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维持生命、环境调节等方面。
(3)空气污染:介绍空气污染的类型、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如PM2.5、SO2、NO2等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
(4)环保意识:介绍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
(5)科学探究方法: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以及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方法。
2.拓展建议:
(1)观察空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空气,如观察空气的流动、感受空气的存在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我会进行一次随堂测试,通过测试评价学生对空气的性质和作用的理解程度。我会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以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深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我会根据测试结果和学生表现,制定一些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这些改进措施可能包括调整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及提供更多的反馈和支持。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2)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1.7认识一袋空气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教案(教科版)
1.7 认识一袋空气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教案(教科版)教学内容:1.7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特征和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空气的重要性,学生可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可以了解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概念。
此外,学生可能已经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了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如空气可以占据空间、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对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充满兴趣。
他们在观察和动手操作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实际操作来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征时可能遇到困难,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直接看到或摸到。
此外,学生可能对空气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难以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并理解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注意实验安全。
4.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了解空气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2. 通过实验认识和观察空气的性质。
3. 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板书:主题:认识一袋空气内容:空气的特点、存在方式、应用价值示例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2. 实验器材:一袋空气、透明杯子、吸管、针等。
3. 实验原料:可乐、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请几个学生回答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我们将一起认识一袋空气。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板书空气的特点和存在方式,并解释每个特点和方式的含义。
讲解完毕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3. 实验操作(30分钟):实验步骤:(1) 将一袋空气用针扎一个小孔。
(2) 将针头靠近杯子的表面,轻轻挤压一下袋子。
(3) 观察杯子中的现象。
学生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4. 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询问学生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并明确指出杯子中发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为此现象找到合理的解释。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和理解,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5. 实验及观察(20分钟):分组进行更多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1) 将一袋空气放入水中,观察袋子的情况。
(2) 将一袋空气紧贴在鼻子上,感受气流。
(3) 用吸管抽取一袋空气中的气体,然后通过吸管将气体吹出。
6. 知识梳理(10分钟):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总结空气的特点和存在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有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大胆表达、耐心倾听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透明塑料袋,针筒,气球教师材料:透明塑料袋,橘子,木块,水,抹布,针筒、气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认识了许多周围的物体,谁能来说一说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认识和观察它们?生1: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师:是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上经常用到的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你记得可真牢固呀!生2:我们用乒乓球、小木块对比物体....师:真好!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比来观察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用问题的方式,提示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方法研究另一类物体——1袋空气的特征,这里只是建立初步的认识,即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探究“空气是什么样的”。
2.探索。
主要包含3个活动。
(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2)将这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
3.研讨。
这个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通过实验发现空气特征的。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空气特征,还要说出观察的方法。
这是在培养学生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再用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
此外,教科书还呈现了两个总结性的问题。
一是让学生总结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的;二是给出描述不同物体特征的词汇。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从第1课沿用至本课的表格,重点关注不同类别的物体具有的不同典型特征。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认识物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利用感官充分观察、对比观察、借助工具(简易天平、放大镜)观察等。
【学情分析】
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
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1.小组(两两合作):透明塑料袋、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
2.全班: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研究方法?”引导学生
回顾已经用过的研究方法,如:利用感官观察;借助一些工具进行对比观察。
(出示有关观察方法的图片:看、闻、摸、比较)
2.教师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来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关词汇呈现在黑板上。
3.教师出示课本第18-19页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当学生说到“气球”、“空气”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气球里面有什么?”“我们周围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如:“我们周围有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的。
”“空气是摸不着的。
”
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预设10分钟)
1.教师讲述:“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子里。
”(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课题)
2.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两人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另一个同学用皮筋扎紧袋口。
(出示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4.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袋空气的特征。
5.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三、探索2:将一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15分钟)
1.教师出示一袋水和一块木块,提问:“我们刚才观察了一袋空气,如果把它和这里的水、木块比一比,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呢?”
2.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如:“可以从颜色、是否透明、轻重、气味、是否流动等多个角度观察空气与水和木块的异同。
”“如果分别把水和空气倒人杯中,可以比较它们的流动性。
”“用耳朵听空气流动的声音。
”等等,教师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比较空气与水、空气与木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新的发现。
如:水和空气都会流动,水在流动时是从上向下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却无法被观察到。
四、探索3: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
(预设5分钟)
1.教师出示第1、5课的班级记录单或引导学生看《活动手册》第1页的记录表,让学生说说木块与水的特征。
2.教师组织学生描述空气的特征,并在《活动手册》第1页的表格中进行记录。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记录的内容,引导他们描述空气的特征,同时说出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特征的。
4.用词汇记录空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很轻、流动、气体
5.观看科学阅读的资料,说说空气的颜色变了,我们有什么感受。
五、研讨、拓展(预设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集体研讨:“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描述空气的特征,还能说出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特征的,从而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2.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如:像木块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水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空气一类的物体还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
3.师生合作在本课的班级记录表上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