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空气,理解空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一根吸管,一些碎纸片。

教师准备一个大塑料袋,一些实验器材。

2.教学环境:教室里要有足够的空气流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吗?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塑料袋装空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力量。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优质教学设计

永远元气满满!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 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3篇)

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1)在完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后,我深感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

这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运用感官,结合之前学过的研究方法,去探究并认识空气这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在聚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和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以此作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有所遗忘,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的重要性。

在探索环节中,我设计了收集空气、观察空气以及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等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空气的特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收集空气时存在困难,无法有效地将空气装入塑料袋中。

这可能是由于我对实验步骤的讲解不够清晰,或者学生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验步骤的详细讲解和示范,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此外,在引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时,我发现学生能够运用之前学过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记录来发现空气的特征。

然而,在描述空气特征时,部分学生使用的词汇不够准确或丰富。

这可能是因为我对科学词汇的教学不够深入,或者学生在运用词汇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科学词汇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科学词汇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总的来说,这次《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设计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的重要性,加强对实验步骤的详细讲解和示范,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词汇运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2)《认识一袋空气》是我在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一年级科学课上进行的一次教学活动。

本课作为《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书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和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空气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其性质和组成了解不多。

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渴望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水等)2.课件、教学素材3.课堂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特性,如气球的膨胀、塑料袋的吸附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如吹气球、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课堂记录表,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并进行分享。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道关于空气的探究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6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的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空气、认识空气。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解读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

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

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

教科版《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优质版1

教科版《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优质版1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的质量相对很轻,并且空气的质量是可以测量的。

掌握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方法。

2.经历测量一袋空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科学实验的趣味性与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的质量虽然相对很轻,但却能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测量出来,掌握测量一袋空气的方法。

【教学准备】透明塑料袋,细线、天平,小塑料桶、回形针、棉签、绿豆(或红豆)、乒乓球、小立方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打气筒给一个袋子打入一定量的空气,提问学生:估计一下,这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呢?2.学生汇报。

3.上节课我们做过类似的实验,它能怎样帮助我们测量出这袋空气的质量呢?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板书课题)6.学生根据上课节的实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准确性;二是从小天平倾斜了表示什么?小天平平衡了代表什么?2.实验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教师提供学习记录单并组织学生解读。

与20筒空气质量相等的物品物品名称预测数量实测数量回形针棉签乒乓球(2)学生观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从实验结果来看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2个回形针的质量,等于5个棉签的质量,等于1个乒乓球的质量。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测量100筒空气的质量。

(1)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测量了20筒空气的质量,如果向塑料袋中充入100筒空气,它的质量又是多少呢?同学们预测一下。

(2)学生先根据数学计算,可知100筒空气为20筒空气的5倍,再汇报预测结果。

(3)学生说一说测量100筒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一、内容概述前面课程已经研究了固体(小木块等)、液体(水等)的特征,学生对研究物体特征的方法和描述词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空气进行观察,研究空气的特征。

二、教学准备1.下载美丽科学资源《认识一袋空气》、《你同意吗》教学素材。

2.教师需参考教材结合实际,自行准备用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建议1.课堂引入,展示《认识一袋空气》视频(大约5分钟)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认识一袋空气》实验视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包裹了充气袋的鸡蛋掉在桌面上完好无损,于是很自然地会好奇充气袋里有什么(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个实物充气袋,用于课堂展示)。

接着引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空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知道空气吗?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以此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

2.回顾本单元学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词汇(大约5分钟)如何研究空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研究方法和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接着提出本课的探索任务,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3.课堂活动:收集一袋空气,观察描述它的特征(大约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活动,结合活动手册观察并记录。

1.用透明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观察它是什么样的,你能看见空气吗?2.打开袋子,让袋中的空气吹向自己,你能感受到它吗?它会流动吗?3.比一比袋子里的空气和袋子里的水的异同,把它们都倒入杯中,有什么发现?空气、水、木块有什么不同?4.展示《你同意吗》视频,思考讨论,总结空气的特征(大约10分钟)课堂活动结束后,展示《你同意吗》视频。

学生需要通过仔细聆听视频中不同人物对空气的描述,结合本节课掌握的知识,对视频中传达的信息的正误作出自己的判断。

其中1号信息的核心为空气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2号的核心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3号的信息核心为空气具有各种气味(这显然是不对的,空气本身并没有味道)。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总6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0xx年春季、教学进度表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

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2021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

2021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我们周围的物体1. 发现物体的特征这节课中,好的有以下几方面: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而这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

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更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

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讨论和探究活动都比较多,有些超时。

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科学探究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只有探究真正落实了,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事物的特征,形成探究的技能。

2. 谁轻谁重《谁轻谁重》这一节课是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它的前一课是《认识物体的特征》。

本节课是在广泛认识物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物体的轻重。

因此这节课的核心概念是让学生认识到轻重也是物体的特征之一。

在试讲中,我在参考教参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将这一课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猜一猜在泡沫块儿、小木块儿、勾码、大橡皮、小橡皮这五种物体中谁轻谁重;然后再让学生用手掂的方法,再比较一下谁轻谁重;最后再用小天平来量一量谁轻谁重。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他们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珍惜空气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空气的概念,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经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生动地呈现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例如,用气球吹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的轻盈;用塑料袋装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用气球吹空气,用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的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需要空气,植物生长也需要空气等,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价值。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有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大胆表达、耐心倾听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透明塑料袋,针筒,气球教师材料:透明塑料袋,橘子,木块,水,抹布,针筒、气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认识了许多周围的物体,谁能来说一说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认识和观察它们?生1: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师:是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上经常用到的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你记得可真牢固呀!生2:我们用乒乓球、小木块对比物体....师:真好!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比来观察物体。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7.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简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在本节课中要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研究一袋空气。

这节课也是一节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

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建立初步认识、观察比较和总结交流。

在建立初步认识中,学生首先回顾之前学习的研究方法;在观察比较阶段,学生自己收集一袋空气,进行观察研究,并和木块、水进行比较,发现气体的特点;在总结交流阶段,不仅要交流观察到的空气特征,还要说出观察方法,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利用好记录表进行有序探索,对研究的开展具有帮助作用。

【学情分析】空气这种物质,无时无刻不存在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忽视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会有较大的困难。

但是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观察物质的方法,并会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因此,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有序引导,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探究方法和物质特征描述加以总结。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其他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并能描述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空气的特征,能对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

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态度责任]在对空气初步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

[难点]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记录表[学生]透明保鲜袋,橡皮筋,木块,水,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身边的空气,记录表1.出示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说明
及教学建议
主要内容
教材整体介绍《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分析《动物》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
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标对应学习内容
课标对应学习内容
课标对应学习内容
科学探究目标
科学态度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理解和把握单元的三条主要逻辑 认识对象由一般到特殊。先探究常见的固态类物体,再去认识比较特殊的两种物体:一瓶水和一袋空气。认识目标从物体的一般特征逐渐转向物体的基本属性。即由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特征转向重量和形状两个基本属性。探究方法从感官观察到简单的对比分类,再到反复运用。
第3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统计和记录不同物体不同平铺方式放入的数量。
2.可以选择四种其它的物体来进行平铺。
可从第一课中的8种物体进行选择。
第4课 给物体分类
本课学生将学习如何对多个物体进行分类。在前3课中学生探索了物体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在本课中将作为分类的依据。正如教科书序言所述,科学家对物体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容易地认识世界。本课中,学 生将学习给物体编号,一次选择一个分类标准,以及将结果用集合的形式进行表达等。分类活动同时也是交流活动,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加深对固态物体特征的认识, 提高分类的能力。
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属性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占地方)的状况。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活动,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的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
教学建议
1.分类标准指导学生用“有没有……”“会不会……”来记录。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1课:春天的秘密第2课:春天的植物第3课:春天的动物2.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水和冰第5课:磁铁的神奇第6课:太阳和影子3.第三单元:探索宇宙第7课:夜晚的星空第8课:太阳和月亮第9课:地球和宇宙4.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第10课:天气和季节第11课:动物的家第12课:保护我们的环境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1课:春天的秘密1.导入:带领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好奇心。

2.新课:讲解春天的特点,如气候、植物、动物等。

3.实践: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的植物和动物,记录观察结果。

第2课:春天的植物1.导入:展示春天的植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植物的喜爱。

2.新课:讲解春天植物的生长特点,如种子发芽、植物开花等。

3.实践:组织学生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第3课:春天的动物1.导入:展示春天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动物的喜爱。

2.新课:讲解春天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迁徙、繁殖等。

3.实践:组织学生观察春天动物,记录观察结果。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水和冰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水和冰的关系。

2.新课:讲解水和冰的性质,如状态、溶解等。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水和冰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5课:磁铁的神奇1.导入:展示磁铁的神奇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新课:讲解磁铁的性质,如吸铁、同性相斥等。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6课:太阳和影子1.导入:带领学生观察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新课:讲解太阳和影子的原理,如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等。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太阳和影子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三单元:探索宇宙第7课:夜晚的星空1.导入:带领学生观察夜晚的星空,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7 认识一袋空气 -教科版 18张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7 认识一袋空气 -教科版  18张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2017课标版
认识一袋空气
我们用过哪些研究方法?

摸、捏

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 科学词汇? 颜色 气味 轻重
形状 是否透明
我们想一想用什 么办法可以把它 “逮”住呢?
你能用塑料袋收 集空气吗?
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 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看颜色 形状 是否透明
用鼻子闻
摸一摸 捏一捏
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 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 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研究步骤: 第一步:收集空气 第二步:收集水 第三步:收集木块 第四步:收集到的空气、水、木块进行比较 第五步:得出结论,组长完成班级记录卡
研究时注意事项: 1.组员既要分工合作、又要互相合作 2.研究时动作要轻轻地、声音要小声 3.观察到的结果汇报给组长
认识一袋空气(班级记录表)
特征
物体
颜色
气味
粗糙程度
轻重
形状
木块 有颜色 有气味
粗糙 较重 方形
是否透明 是否流动 是否可见
不透明 不流动 可见
水 无色
空气 无色
无味 ——无味 ——较重较轻无固定形 无固定形状 状
透明
透明
流动
流动
可见
不可见
看了上面图片后, 我们该怎么做?
这节课我们学 到什么?
谢谢大家!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一袋空气》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一袋空气》教科版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空气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环境意识:通过学习空气污染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关注空气质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Fra bibliotek1.教学重点-空气污染的影响: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采取行动保护空气质量。
举例解释:
-针对空气无形性的难点,可以通过吹气球、扇风等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力量,从而理解空气的存在。
-在讲解空气成分时,可以采用简单的比例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各种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和作用。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一袋空气》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认识一袋空气》(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本节课将围绕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科学》单元中的“认识空气”章节展开。内容包括:
1.空气是无形的:通过观察、感受和实验,让学生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2.空气的作用:介绍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呼吸、风、飞行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空气的无形性和空气成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充气气球和简易空气质量检测实验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空气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我们如何保护空气不受污染?”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吸管在水中吹气泡,演示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3.空气的成分:简单介绍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4.空气污染: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培养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认识一袋空气
【教材简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在本节课中要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研究一袋空气。

这节课也是一节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

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建立初步认识、观察比较和总结交流。

在建立初步认识中,学生首先回顾之前学习的研究方法;在观察比较阶段,学生自己收集一袋空气,进行观察研究,并和木块、水进行比较,发现气体的特点;在总结交流阶段,不仅要交流观察到的空气特征,还要说出观察方法,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利用好记录表进行有序探索,对研究的开展具有帮助作用。

【学情分析】
空气这种物质,无时无刻不存在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忽视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会有较大的困难。

但是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观察物质的方法,并会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因此,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有序引导,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探究方法和物质特征描述加以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其他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并能描述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空气的特征,能对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

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态度责任]在对空气初步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

[难点]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记录表
[学生]透明保鲜袋,橡皮筋,木块,水,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身边的空气,记录表
1.出示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

提问:你能猜出这个物质是谁吗?
2.利用身体感官,一起观察身边的空气。

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你是用哪些观察方法知道的呢?
3.记录:是呀,用眼睛看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用鼻子闻知道了空气没有气味……今天我们还可以装一袋空气,观察它更多的特征!揭示课题:认识一袋空气(板书)。

[设计意图]用谜语激发孩子对空气的关注,并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回顾已学的观察方法,进行初步观察,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玩转空气、收获惊喜(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透明保鲜袋,橡皮筋,记录表
1.任务一:挑战装一袋全班最多空气。

(1)发布任务
要求:每人使用相同的一个透明保鲜袋和一个橡皮筋。

(2)挑战任务
提问:你是用了哪些方法,让你争取装更多的空气呢?为什么想到了这些方法?
(3)升级玩法
提问:你还想怎么玩这袋空气?试试看吧!在玩的过程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孩子对一袋空气,会有很多创新的玩法,比如,拍来拍去、挖个洞“吹风”、甚至想捏爆它。

这些游戏,都是空气特征的一种观察与运用。

2.任务二:木块、水和空气的倒杯最快比赛。

(1)发布任务
要求:把木块、水和空气倒入相同的杯中。

(2)讨论交流
提问:谁能又快又完整的倒在杯子里?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对木块、水和空气的形状、流动性进行比较,孩子的兴趣较大,在比较中进行观察与思考。

三、交流我们认识的空气(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记录表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小结: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的
气体。

2.回顾认识物体的学习方法。

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可以用哪些词汇去描述?学生结合活动手册记录表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交流的形式,对空气的认识进行整理,并对本单元学习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认识的物质特征进行巩固加深。

四、空气和我们的关系(预设2分钟)
关心空气
提问: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我们离不开空气。

但是,由于污染,空气不再是原本无色、无味的样子,而变得有色又刺鼻。

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来保护我们的空气呢?
【疑难解答】
1.学生在观察记录的时候,不能准确地描述出词语,对记录文字也存在一定困难,可以怎么办?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对科学词汇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先复习回顾这些词语,并提示学生可以用拼音来表达。

或者利用标注了拼音的词卡,直接进行选择粘贴,效率会更高效。

2.学生对用塑料袋装空气有点困难,可以怎么改进教具?
学生在使用橡皮筋缠绕的时候,空气经常容易跑出去,这也是教育契机,可以观察空气的流动现象。

或者,可以用便于操作的封口夹子,或者带封条的塑料袋等进行替换,让学生更易收集一袋空气。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