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人物形象分析(3)
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 ——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扭曲的现实、扭曲的人性——于连人物形象分析汉语言文学1303班 1370309 付锦阳在小说的法国世界里,于连是可怜的,值得惋惜的。
单纯从人来看,一个有才华、有学识、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
于连的命运本不该如此,他应当得到爱情、名誉以及财富。
可是他得不到,因为他是木匠的儿子。
跳出小说的世界,回到现实。
于连又是虚伪的,应该被砍头的。
一个自卑到了极点的人,一个妄想的野心家,一个冲动的不顾他人的人,他本应该得到他应有的结果。
他搅动了周边的生活,造成了别人的伤害,他自私的为了自己而毁了别人,他应该上断头台。
可站在个人的角度,我是喜欢于连的。
他懂得如何运用别人给予的机会,懂得如何去适应周边的环境,懂得如何去操控别人的思想,懂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搅动所谓的‚阶级‛。
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勇敢的,又是可悲的。
一、愤世妒俗的反阶级革命者看完《红与黑》之后,我发现这部作品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反映的阶级问题,这是在每个时代都面临的共同话题。
相信很多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是身处一个讲究出身和等级的社会,同样的压抑个人自由和信仰,同样充满了各种谎言和野心家,可是我们,却终究屈服于这个时代,屈服于这个社会的阶级不公,但是于连没有,他选择的是攀登自己向往的那个阶层的道路。
虽然身体羸弱但是于连有出众的容颜和惊人的智力,但这一切并不能使他在以出身论英雄的国家赢得什么,除了那些非正常的途径。
所以他去当教堂见习、去当教师、去当修士、去当秘书、去当上尉,甚至当情夫、奸夫或者是诱拐犯,这一切都是为了赢得他在正常渠道无法得到的东西——财富和地位。
虽然中间的路途让他变得扭曲、麻痹、多疑、偏执……但他走出的这步,的确称得上是反阶级的革命者。
于连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并不是虚幻的遥不可及的,但却每当在他触手既得的时候与他悄悄滑过。
他发挥了他所有的天赋里但他所力求接近的那个阶层却竭尽全力压制着他,从雷纳尔到瓦勒诺到副院长到伯爵到副主教,这些人始终都把他当作一个过分聪明的下等人使用,即便是他的才智远胜他们身边的那些碌碌之辈。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
于连的人物分析曾经看过许多的电影,这是第一次看《红与黑》这部电影。
曾经认识过许多电影的主角,于连是第一个让我为之感叹、纠结、而深省不已的。
曾经赞同过许多名人写过的影评,这是最深的一次折服:歌德说《红与黑》是司汤达“最好的作品”,于连是司汤达写《红与黑》中通过“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为造就的,歌德说的好透彻。
毋庸置疑,司汤达对于于连的性格刻画和对于连内心那惊涛骇浪般矛盾斗争的描写的强大力度和烈火炙烤般的灵魂折磨,使得小说震撼人心之处。
司汤达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和抗争,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红与黑》不愧为一部心理描写小说的典范。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闭塞的小城维里业市某锯木厂主的家庭里,他是一个自小没有母亲的孩子,缺少母亲温柔的关爱,相反,他的父亲老索雷尔却是粗暴蛮横的,在身体强壮的哥哥面前,身体瘦弱无用的他被视为累赘,在父兄的拳脚相加中度过辛酸,孤独,卑怯的童年,这种生活环境潜移默化为支配个体无意识的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感作为深层的动机,于连时时生怕被蔑视,有着强烈的渴求平等的欲望,希望被贵族阶级和上流社会认同,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抵制自卑的更强烈自尊和征服欲。
这时,他遇到了一位经历了拿破仑时代的老军医的爱护。
老军医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生活和教育的同时,还灌输给于连对于拿破仑和战争时代的崇拜,使于连从小就追念拿破仑,崇拜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的时代是属于于连的,是他所向往的时代,因为那个时代能够给予于连展示才华的天地,这个时代,是一个门阀地位决定一切的时代,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于连,他没有资格投身行伍,建功立业,于连处于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它生长在一个英雄的时代却不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生活。
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
”。
在这种社会面前,于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屈从退避,要么勇敢反抗。
于连的天资和股子里的不服输的气质,他拒绝过一种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他追求的是他青年时代的所有英雄的梦想。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法国玻旁王朝复辟时期,在这一时期,历史出现了短暂的倒退,社会迅速转型,贵族与资产阶级力量共存并相互对抗,这一切现象使得青年充满了迷茫与矛盾,于连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青年。
于连是个有才华也有理想的青年,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他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然而他却生活在复辟王朝时代,不能借助穿上拿破仑军队的军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便寄希望于穿上教会的“黑袍”来成就自己。
于连不仅选择了一条违背自己初衷的成名道路,他更是被判了自己原来的信仰,这就使得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生不逢时”与“怀才不遇”让他对贵族感到愤怒与不满,然而他到教会学习;与张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交往的目的又是为了挤入贵族社会。
于连拥有俊秀的外表和过人的才华,这是他自傲的资本,然而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于连拥有的才华与自己地位、荣誉极不相符,因此当他面对复辟贵族时高傲反而使他感到自卑,并产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上进心。
例如: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是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并最终和瑞娜夫人发生了奸情;他对玛特儿也是一样,她只是于连往上爬和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于连选择了“不能他们打倒就加入”的这条路,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原有的信念,放弃了对理想的追逐与思考。
或许于连面对的一切是每个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都要面对的,在这样的时期青年失去了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包括信仰、理想、价值观等等,有人会坚持思索和对现实得反抗,然而更多的人会选择或被迫选择随波逐流,于连真正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亡或他“奋斗”的无果,而在于他在病态社会的环境中被异化从而背离了自己的信仰,他虽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但他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而活,一个有才华的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就这样在社会中沉沦了,这才是最可悲的。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于连通过追逐权势和爱情,逐渐墮入道德沼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于连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充满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于连是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高大,黑发碧眼,面容英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性格上看,于连聪明机敏,学富五车,擅长操纵人心,富有魅力。
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权势的骑士。
然而,与于连高大威猛的外貌相对应的是,他内心的骄傲和冷酷。
于连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利用心机和谎言,暗中操纵他人,追逐权势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的道德沼泽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于连身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他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于连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尽管他野心勃勃,追求权势,但他也有着对理想和真实的渴望。
他向往着理想和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他明白自己的境遇,深感自己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但最终陷入了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于连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他深刻揭示了贵族子弟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境遇和矛盾,他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准则。
尽管他努力追求理想和幸福,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成为了一个道德沼泽的囚徒。
于连的形象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揭示。
红与黑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
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是人们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
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
”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
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
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
他有毅力,敢于行动,这是其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是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所克服。
于连的两次恋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二、双重的、矛盾的性格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
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青年文学家·外国文学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李欣娱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摘 要:本文介绍了关于形象的概念,从虚伪性的根源和悲剧性的根源分析了于连人物形象的特点,得出高尔基称赞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的结论。
关键词:形象;事物;根源作者简介:李欣娱(1994.2-),女,籍贯:云南曲靖,云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会计学 。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48-01 一、关于形象的概念简言之,形象是事物内在和外在的特质。
外在的特质表现为事物的形态、状态和情况,内在的特质表现为事物的形式、方式和格式。
形态与形式表征事物的存在性,状态与方式表征事物的运动性,情况与格式表征事物的关联性。
那么,相应地,具有存在性的事物的质称为本质,具有运动性的事物的质称为品质,具有关联性的事物的质称为性质。
而事物的特质就具体地包括有:形态、形式与本质的统一,状态、方式与品质的统一,情况、格式与性质的统一,共三种情形。
但是,只着重于形态与本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形式与本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状态与品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方式与品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情况与性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格式与性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
上述各种特质都称为事物的属性。
此一事物不同而区别于彼一事物的属性称为事物的特性。
特性又叫特质。
二、于连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既然是从人物形态、状态、情况、形式、方式、格式、本质、品质、性质上概括而来,那么首先就要在上述内容上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
在此刻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实事件的矛盾冲突性进行。
由于人物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情节的发展依据一定的规律性,发展过程中参与有一定的条件性,那么,在矛盾冲突中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人物的属性,就各有其独立自主的矛盾作用性,但同时各作用间又在一定矛盾制约下趋于集中,统一为只具有一个主要矛盾突出的中心思想。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形象分析1. 介绍于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人物,他是明代著名作家杨慎所撰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之一。
于连是“梁山泊”山寨的一员,他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于连的形象进行分析,从外貌特征、个性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来描绘这一人物形象。
2. 外貌特征于连的外貌特征在《水浒传》中并未详细描写。
根据小说中对整个山寨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于连的外貌应该是健壮、威猛的。
作为梁山泊中唯一的炮车手,他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力量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同时,由于杨慎笔下的梁山好汉无一不是英勇威猛的形象,于连也应该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人物。
3. 个性特点于连在《水浒传》中有着骁勇的个性特点。
他拥有敢于直言的性格,不畏权势,不怕强敌。
在故事的第26回中,于连与公孙胜有一段争吵的描写,可见于连的骁勇傲气。
另外,于连还具备过人的智慧和机智,他在与敌人作战时总是能够想出应对之策,保护自己和同伴的安全。
4. 行为举止于连的行为举止体现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他在入主梁山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法规和道德准则,以确保山寨内部的秩序和公正。
他还在一些关键时刻,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梁山好汉们排忧解难。
同时,于连对待敌人也是狠辣果断的,他从不手软,一旦确定对方是劣迹斑斑、罪大恶极的恶人,他会毫不犹豫地对其实施制裁。
5. 形象评价于连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勇猛威武、正直刚正、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他既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又有过人的智慧和策略,使其成为梁山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于连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在战斗中的表现,还体现在他对伙伴的关心和山寨的规范管理上。
总之,于连是一位在《水浒传》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拥有骁勇、正直和智慧等多重优点。
他的形象既具有典型的英雄形象特征,同时又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
在整个故事中,于连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对于连的形象进行的分析,从外貌特征、个性特点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描绘了这一人物形象。
于连的人物形象
于连的人物形象于连是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留着长长的黑发,戴着一副金色的眼镜。
他的眼神深邃而聪明,透露出一股沉稳和睿智。
他总是穿着一身简约而优雅的服装,给人一种成熟又不失时尚的感觉。
于连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热爱阅读和思考。
他不仅精通古代文学和哲学,还对现代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会在图书馆中寻找一些稀有的书籍,研究各种领域的知识。
他的朋友们都称他为“知识的宝库”。
除了知识渊博,于连还是一个非常有艺术天赋的人。
他擅长音乐和绘画,能够将内心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画作表达出来。
他经常会参加一些艺术展览或音乐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尽管他有这么多的才华,于连却是一个非常谦逊和低调的人。
他不喜欢吹嘘自己的能力,而是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创造中。
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除了学业和艺术,于连还非常关心社会问题。
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他经常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坚信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心他人,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
在于连的朋友圈中,他被大家视为一个可靠、聪明和善良的人。
他总是愿意帮助别人,从不计较得失。
他的朋友们对他充满了信任和依赖,因为他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总体而言,于连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物。
他以他的智慧、才华和善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他的人生目标是不断学习和成长,并用自己的知识与才能来影响和改变世界。
他相信通过持续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于连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年轻人。
他拥有浓密的黑发和明亮的黑眸,独特的气质使他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他身材高挑,运动型的身材透露出他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于连是一个热衷于运动的人。
他经常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如徒步旅行、慢跑和登山等。
他享受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刻,相信身心的健康和平衡来自于与自然的联系。
于连的人物分析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 妥协- 反抗的曲线。
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
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玛特儿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
他是自卑而高傲的。
于连是自卑而高傲的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力,个人的行为只需要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但于连在社会上又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抑,当父亲要他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
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市长家里,于连的行为又给人感觉到了他的高傲,他不屑于市长和朋友们的言论;当他由于和德·瑞那夫人她们散步而没有教小孩读书被市长怒骂时竟还嘴;他不屑于做家庭教师,更加厌恶和仆人一起吃饭。
在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的关系。
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
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向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手段。
这一点,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去“征服”的,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于连是虚伪怯懦的。
他本来在德·瑞那市长做家庭教师,然而,因为与德·瑞那太太的暧昧,他被迫离开市长家来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教解析JIAO JIE XI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司汤达的代表作。
司汤达经历了整个法国大革命,其《红与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鼻祖”。
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
通过了解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小说《红与黑》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笔者就作简要分析。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的性格非常复杂。
他既热情,又虚伪;既强横,又柔弱;既高傲,又自卑。
在小说中,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于连勇敢而大胆。
他很早就形成了反抗和仇恨权贵阶层的心理,他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
他既敢想,又敢做。
然而,封建等级制度令他的希望逐渐破灭。
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便投靠了教会,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走上奋斗的道路。
但是,他的反抗又是那么的荒唐和消极,他贪婪地攫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的反抗是盲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以捍卫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这也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走向成功。
于连腼腆且害羞。
他曾经是“汝拉山区的穷乡下人”,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家里的人也都看不起他。
礼拜天在广场上玩耍时,他总是挨打。
他爱读书,也因此常常被父亲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
“他的眼里含着泪,肉体的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心爱的书”。
从小就生活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具有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
于连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虽然出身于社会底层,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要努力进入上层社会。
极强的自尊心使得他与贵族阶层格格不入,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也让上层社会的人发现于连不属于他们的阵营,于是他们便恶狠狠地把他抛弃并置于死地。
虽然成为了侯爵的亲信,但是在这个以金钱和门第为重的社会,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和悲凉。
周围人对他的蔑视激起了他的仇恨,他于是开始疯狂地报复,决心要征服上层社会的玛蒂尔德小姐。
于连,一个冲击反动统治阶级的悲剧英雄!
于连,一个冲击反动统治阶级的悲剧英雄!———《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他,作为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仅要处处显示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本文通过对其形象的深入剖析,意在挖掘影响其人生发展的种种根源,尤其是使其产生决定作用的社会根源,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关键词:于连平民反抗悲剧冲击一、小说梗概《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
其副题是“一八三零年纪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年间的生活历程。
二、人物的成长轨迹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
他幼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遭父兄打骂和奚落。
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
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
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然而,在他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引言于连是中国近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度而闻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于连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历史背景于连生活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时期,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战乱和政治运动,这对于他的人物形象的形成和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承受了战争、革命和苦难的洗礼后,于连的人物形象具有坚强、自立和不屈不挠的特点。
2. 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于连的作品中流露出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倾向。
在他的文章中,他勇于探索人性、思考社会问题,并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
这种思想上的独立让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独特存在,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3. 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于连的作品深入关注中国社会的问题,并以批判的态度进行剖析。
他经常关注弱势群体的境遇,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通过对社会的批判,他试图唤起人们对真正公义和人道主义的关注,并鼓励社会进步和变革。
4. 忧国忧民的情怀于连对国家和民族深怀忧虑,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根本问题,提出对建设强大国家的思考和建议。
他的忧国忧民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使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和敬仰的作家。
5. 人性之美的追求除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外,于连的作品还展现了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他关注人类内心的善良和美好,试图通过文字传递积极的力量。
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充满温情和理解的氛围,引发人们对人类共通之美的思考。
6. 文化传承和创新于连不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融入了现代思想和艺术形式。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化眼光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创新态度。
他以传统为基础,却又不被束缚于传统,形成了一种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学风格。
7. 对读者的影响于连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感染力,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们得以思考社会问题、反思个人命运,并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深刻的关怀。
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表和精神领袖。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于连的性格是什么多重性格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
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
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
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
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
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引言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
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实际上于连一生走过了“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过通过“红”走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梦想已无法实现。
而同时于连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披上道袍跻身上层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
但于连的本质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之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
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青年人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在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对“红”的认识有了升华。
第三,也可以从小说的“预言性”场景来看。
于连到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前在教堂里看到了溅在地上圣水的颜色,以及后来在他之前坐过的地方枪杀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披黑;于连在监狱里关于猎人的黑靴子踢翻蚂蚁窝是发出的“火光”思考等,都带有“红”与“黑”的描写,并富于寓意和哲理。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内容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
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
但我觉得,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于于连形象的设计并非是偶然,其中是融合了自己切身的经历,在此作品中,于连就是作者本身。
关键词:正文:《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在他死后他的墓碑上留下了这样的评价: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我想,这九个字是对司汤达一生最贴切的总结吧。
《红与黑》的问世,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她标志着司汤达的创作走向成熟,达到了巅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的崛起。
这个作品的诞生,有着时代的必然,和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但同时,也有些许偶然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司汤达最初产生写作《红与黑》的想法,是受了发生在他的家乡格勒诺布尔的一桩杀人案件的触动。
1827年底,司汤达在《法庭公报》上看到了一个叫安托万·贝尔德的家庭教师开枪杀死女主人的案件的连续报道。
这一案件,点燃了司汤达的创作灵感,为作家提供了生动的生活素材,成了传世之作《红与黑》诞生的契机。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红与黑》主要描写于连野心勃勃的短促的一生。
作品以于连的遭遇为情节线索,从惟利是图的外省小城到省会贝尚松、首都巴黎。
从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到黑幕重重的保王党集团,从爱情生活、宗教活动到秘密政治会议,鲜明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查理十世统治下的社会画面。
于连是一个木匠出身的锯木厂老板的儿子。
这个富有才干的青年,在一个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启蒙学说。
他嫌恶贫贱的出身和低微的地位,向往拿破仑时代的生活,渴望进上层社会,将来能入军界。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作者:赵海燕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下层人物,是所处时代典型的边缘人之一。
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对女性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他又沉醉于自我,且对外界十分敏感,只要感觉到上流社会有窥探他内心世界的企图,不管是真是假,他都会迅速做出反应,就像碰到东西的蜗牛一样,立刻将自己的触角縮进坚硬的壳中,将自我包裹起来。
一、于连的情况简介于连是《红与黑》描写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出生于法国维立叶尔小城一个锯木场家庭,身处资产阶级革命和教会恶势力猖獗复辟的交迭时期。
由于不会挣钱,只会读书,他在目光短浅的父亲心中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被视作眼中钉。
实际上,他性格倔强、行动干练、头脑聪明、内心敏感,具有炽烈高傲的性格、奔放的热情就如同火焰,自尊心极为强烈,同时又以自己卑微的出身为耻,因此想拼命想挤进上流社会。
但因出身在低贱的第三等级,在那个以等级、出身为标准看人的社会,于连从小就受尽了来自上层社会的冷眼、奚落和侮辱,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冷暖,他对上流社会伦理观念和现存社会秩序有天然的抵触,他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孤独地同社会奋战,在上流社会人的眼中他是个叛逆者,这些性格就埋下了他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的祸根,他的超越就以自身的毁灭而告终。
二、于连性格的形成于连从小就崇拜拿破仑,幻想能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奋斗,用武器征服世界,做世界的主人。
他在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野心勃勃,立志要创造一番事业,在世上扬眉吐气。
但是,于连的成长受到了童年时代的影响。
更可悲的是,他身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残酷的现实使贵族教会重新掌权,等级森严的社会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复辟的王朝憎恨一切带有拿破仑思想特质的人,时刻虎视眈眈,一旦发现就会立即将其送上断头台。
生不逢时的于连不得不小心谨慎地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他把拿破仑头像压在枕下,他沉默寡言、脸色苍白,眼睛时常呈沉思状,有时偶尔一闪就透出憎恨的目光,老军医在世时,还能有些共同语言,老军医死后,他更没有可说知心话的人,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孤独的人。
于连形象分析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索莱尔的故事。
许多人认为于连.索莱尔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他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拥有才华与行动幼稚、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看是无情却有情,这正如书的题目一样“红”与“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爱情理想矛盾悲剧一、于连.索莱尔的理想。
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能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生存。
他总追求“英雄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像拿破仑一样,这是于连.索莱尔才华与雄心的体现;但是他也是一个不折手段具有野心行动又那么幼稚可爱的人。
为了他的前途依靠女人、利用贵族小姐玛蒂尔德对他的“爱”向上爬。
有人说“红”与“黑”是于连的理想的对比。
“红”代表军队,象征着战争的鲜血,衬托了于连的理想——像拿破仑一样披上军装;“黑”代表黑衣,象征着王政复古年代的教会,也预示了于连最终披上的是教会的黑衣成为一名教徒。
二、于连对于爱情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充满了利益。
于连和德.瑞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
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
但是德.瑞那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
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夫人。
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
而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
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却在临死之前说只爱了德.瑞那夫人。
他对德.瑞那夫人爱情的执着,对玛蒂尔德只是暂时的一种利用,可以说是无爱的。
所以有人说于连的爱情也如红与黑的悲剧。
“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
也许正是于连.索莱尔复杂的个性才会使他的年轻生命跌宕起伏,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
三、于连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于连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他憎恨巴黎的一切,认为“巴黎是阴谋伪善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因“终于要在伟大的事业的舞台上显露身手”而高兴。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
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
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房间的,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
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
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
于连的人物形象和典型意义
于连的人物形象和典型意义1. 于连的形象塑造在《莎士比亚的失落的盛宴》中,于连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个“奇葩”,怎么说呢?他就像那种老是被朋友拉去喝酒,却总是出糗的人。
首先,他身上有一种执着,执着于理想、执着于爱情,仿佛天上掉下个仙女就能让他兴奋得不得了。
可是,偏偏他总是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像个做梦的孩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1.1 追求理想的傻瓜于连的理想主义让他显得有些傻乎乎的。
他总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能赢得心爱的姑娘,结果呢?总是被现实啪啪打脸。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但于连偏偏是个例外,似乎他连天都没打过。
每当他心里鼓足勇气去追求心中的梦时,往往得到的却是冷漠的回应。
让人忍不住想,哎,兄弟,你是不是该醒醒了?1.2 爱情的无奈再说说他的爱情。
于连爱上了美丽的阿尔莎,简直就是“愚公移山”的典型。
为了她,他拼命努力,甚至连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都愿意放弃。
可阿尔莎却不是那种容易被打动的姑娘,她的心像是铁打的,坚硬无比。
于是,于连的追求就像是那“鸡蛋碰石头”,简直是一场悲剧。
想想,他为爱付出那么多,却换来一声叹息,实在是让人心疼。
2. 于连的典型意义于连的形象不仅仅是个搞笑角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的经历反映了社会中许多年轻人的困境,像是我们生活中的“缩影”,无处不在。
2.1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于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简直是个“绝妙的讽刺”。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像于连一样,热血沸腾却总是被现实打回原形。
就像“打脸”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想哭又想笑,情何以堪。
2.2 年轻人的迷茫而且,于连的迷茫也特别有代表性。
在当下这个社会,年轻人面临着太多选择,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走上歧途。
于连的故事就像是个警示,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得清楚自己的方向,否则就会像他一样,费尽心力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种感觉,简直是让人心里一阵阵发凉,难道人生就这么艰难吗?3. 于连的启示不过,尽管于连经历了种种挫折,他的故事依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希望。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
复辟王朝下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起起落落——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前言一本卷帙浩繁的大书,一部包罗万象的巨著。
司汤达用他犀利的眼光、严峻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1830年前后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社会景象。
在这个封建专制与新兴资产阶级相抗衡的时代,孕育出一批批心怀抱负,追名逐禄的平民。
他们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权威,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利的唯一合理依据。
但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生活在最底层。
吃不饱、穿不暖、被人瞧不起,人格和尊严被无情地践踏着。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注定了在这群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反抗与妥协的因子。
于连便是这群人中的佼佼者。
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成了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先驱和典型。
他的命运起起落落,在复杂的人生际遇中表现出复杂的性格特征……玻璃市的生活——英雄主义的平民反抗意识受过良好教育、头脑灵活、相貌出众、自尊心极强,恐怕你很难将这些特征同一个法国乡下佬联系在一起,可这恰恰就成了我们小说的主人公——于连。
“他低着头,脸颊通红。
这是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两只眼睛在平静的时刻会发射出深思和热情的光辉,但在这时,却恶狠狠地流露出仇恨的表情。
”于连的出场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羞涩又倔强的小伙子。
在第一阶段的人生里,于连是无助的。
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享受不到父爱,时常被两个哥哥欺负,身体羸弱,面色苍白,他所能做的只是不断积蓄力量,为将来某一天的飞黄腾达做准备。
18岁的某一天,幸运之神降临了。
于连的人生也从这里开始转折。
他成了市长德﹒雷纳儿子的家庭教师。
“我不愿做佣人。
他心里想:也不能为了这一切就落到和佣人同吃的地步啊!父亲要强迫我去,那还不如死了好呢……”从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连虽出身平民,却拥有极强的自尊心。
不愿做佣人,不愿和佣人同桌吃饭,就连这些琐碎的事情,他都在抗争。
然而,平民的反抗意识才刚刚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3)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两声枪响,唤回了于连真实的自我,"我将死去这句伟大的话大概已经把那些生自野心的希望一个个从他的心中拔去了。
"在死牢里,由于直面死亡,于连看清了自己的一生的不幸,也看清了自己的灵魂。
他对英雄主义已感到厌倦。
正是在他头脑的自我的力量开始消解,变得脆弱的时候,德雷纳尔夫人发自心灵的真挚的爱情完全唤醒了他心灵的自我。
于连对自己的软弱坦然面对。
对爱的渴求,并让这一切毫不掩饰地袒露出来。
心灵的自我完全战胜了头脑的自我,那两种自我的激烈冲突带来的痛苦也随之烟消云散。
此时的于连享受到了平静的幸福。
三、冲突显现出的意义
为了便于透过复杂多绪的生活表象去发现于连这一人物形象的本质和意义,我们不妨先"向后站",同作品拉开一点距离来看于连在其生活的四个主要场景中的感受。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两种自我的冲突掀起的情感风暴使得于连痛苦不堪。
但他也有感到幸福的时刻,那是他忘记了他的野心,他的职责,与德雷纳尔夫人相处的时光。
德雷纳尔夫人天使般的性情、真挚的爱情唤起了他心灵自我的力量,使他不时的感到幸福。
在神学院,于连的正直与虚伪的环境发生激烈地冲突,他的生活毫无幸福可言。
在巴黎,因人与人之间普遍的敌视与虚伪,于连的两种自我冲突更加激烈。
此时的于连只能感受到野心得以满足后的狂喜,而真正的幸福的感觉则离他越来越远了。
他的不幸达到了顶点,最终出现了病态的人格。
但监狱里的于连却获得了幸福,那是心灵的自我击败了头脑的自我后,心灵世界真实的袒露。
从上述宏观粗放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司汤达写作《红与黑》的真正目的,那就是要告诉人们是真正的幸福和才能得到它。
在《红与黑》的总目录下,司汤达用英文写了一句题词:"献给少数幸福者"。
这可以理解为这本书是为"少数幸福者"而写。
那么谁是这"少数幸福者"
呢?至少,狱中的于连是其中一个。
司汤达所谓的幸福是什么?郭宏安先生在《红与黑序》(译林出版社)中说:"人还是要在社会关系中求得幸福,那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反求诸己,追求精神价值;一是承认并享受平常的幸福。
于是就有贺拉斯平凡的幸福、就有司汤达的生活在巴黎,年金一百路易,读书、写字。
"由此可见,司汤达是个追求平凡幸福的人。
他把这种幸福观投射到于连入狱后的体验中去。
监狱里,于连空前的平静,他睡得着觉,还有心欣赏监狱里建筑的优美和"令人心醉的轻盈",注意到"很深的院子的一边从两堵墙之间的狭窄的空隙出去有一片美丽无比的景致。
"这与他以前紧张、痛苦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不再有野心,往日的奋斗、成功以及为自己设计的各种角色统统失去了迷人地光彩。
他认识到"两三千法郎的年金收入,平平静静地生活在一个像维尔吉那样的山区里"是幸福的。
他希望让蜉蝣延长五个钟头的生命,让它"看见并理解什么是夜",希望自己再获得五年的生命,让他和德雷纳尔夫人生活在一起。
他看清了这个社会,看清了自己不幸的根源。
死亡让他卸去一切伪装和面具,露出一个真实、美好的自己。
因为迎合了自己心灵的需求,于连获得了平静,同时享受到了真正的幸福。
可是为什么"幸福者"是少数?是什么阻碍了大多数的人们获得幸福呢?司汤达用于连的悲剧深刻地指出:阻碍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的罪魁祸首乃是对名誉、金钱、地位的贪欲。
为了得到这些外在所谓的成功,人们不惜掷内在心灵的真实呼唤于不顾,不择手段地去获取,而结果只会使人们远离幸福,甚至造成人生的悲剧。
"众所周知,司汤达非常痛恨对金钱、荣誉、头衔、权力等的贪欲。
在他看来,这种贪欲是令人消沉的偶像,大多数的男人把他们束缚在利益上。
空谈家、头等人物、资产者、丈夫--所有的都压抑自己,不再追求生命及生活的生气。
"司汤达在《红与黑》里正是借于连的悲剧来抨击这种为外在牺牲内在,以及为了光彩的地位、壮观、头衔和荣誉而付出了"真正幸福"的不智行为。
于连曾经是这一"不智行为"的执行者,他为了获得社会所公认的成功,不惜压制来自内心真正的情感的需求,用虚伪、计谋等手段混
迹于上流社会。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和他内心的呼唤本质上相矛盾,所以他始终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状态。
虽然他实际上确是马到成功、步步高升,但却未曾尝到片刻的快乐。
他的社会成功不但未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淹没了他真实的自我。
因此,惟有丢弃那种世俗的幸福的标准,响应来自心灵的真实的呼唤,才有可能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否则,就永远只能徘徊于幸福的大门之外了。
司汤达正是用于连精神的分-裂与冲突来展示这一人物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同时,也用精神冲突的结果显示了作品的主题,即"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篇2]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立叶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
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
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来适应社会。
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人前诋毁他,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
于连有着十分敏锐的贫民意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
”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刻刺激着他,他惟恐自己出身贫民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蔑。
于连18岁时,西朗神父介绍他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听到市长给他的待遇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当佣人。
”第一个问题是“我跟谁同桌吃饭呢?”他因为意识到自己地位的低下,所以他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丑陋观察的十分透彻,怀着强烈的愤懑。
在市长家他所感受到的是“对上流
社会的仇恨和厌恶”,他虽然痛骂他们所取得的肮脏的财富和建立在这种财富之上的享乐,但同时又渴望着这种财富和享乐,不断追求。
这是他矛盾性格的体现。
于连时刻在反抗着这个社会,他的性格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反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不断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冲突,这都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在于连的性格中还有深刻的恋母情结,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恋爱上。
于连和德.瑞纳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贯穿了整个小说,但是最引人注意的便是他和德.瑞纳夫人的这段感情。
通读全本小说,我们便再也不能把于连对德.瑞纳夫人的感情单纯定格在爱情上,因为这中间包含着太多对于母爱渴望的成分。
童年的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切的影响,于连在童年时就失去了母亲,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在粗暴的父亲及蛮横的哥哥的打骂下长大的他俊美柔弱的外表与父亲的五大三粗格格不入,那么就说明这是与他早逝的母亲相象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从小失去母爱而强烈的恋母情结。
他对于母亲的依恋使他一往情深的爱着比他大十多岁的德.瑞纳夫人,这体现在他对德.瑞纳夫人手的迷恋上。
全书中大约有12次描写于连对于德.瑞纳夫人手的迷恋。
他亲吻德.瑞纳夫人的手,一方面是出于自我征服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母亲的手的向往,于连对于手的依恋仿佛婴孩在母亲的抚摸下感受温暖和呵护,是对童年时代母爱的情愫的一种回放似体验,他对漂亮的德.拉莫尔小姐就没有过这种期望与举动。
恋母情结还体现在对山洞的依恋他在看望好友富凯的路上,翻越大山时发现在一面几乎垂直的峭壁上有一个小山洞,他进入山洞,他说:“在这里,谁也伤害不了我。
”用弗洛伊德来分析一下,这是典型的年轻主人公回归母腹的现象,如同婴孩一样在母腹的保护下自由自在,不受打扰。
就连到最后于连因为知道了德.瑞纳夫人写的信而对她开枪都是强烈的恋母情结的反映:于连和德.瑞纳夫人的感情是建立在纯洁、平等、真诚的基础之上的,而德.瑞纳夫人的信则毁灭了这一基础,割断了俩人精神的联系,于连的恋母情结是如此的浓烈,所以他无法容忍如同母亲的爱人对自己的背叛,无法容忍自己
有过的纯洁爱情受到玷污,无法容忍自己心中高尚的德.瑞纳夫人的形象受到破坏,于是他举起了枪,而且在开枪后也没有想过要逃跑,他选择死亡,同时也是选择了对于母爱的回归。
于连是世界人物画廊里的一个经典形象,由于他复杂的性格也历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在此做的也不过是一个粗浅的分析,我想随着时间的打磨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会对这部作品和于连的性格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