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十九)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疾病分类

合集下载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小结
要点:
1、本篇为全书的首篇,相当于全书的总论。

该篇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都以举例的形式作了原则性的提示,故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

本篇的许多观点,尤其是治则部分都具体贯穿在各篇文中。

因此,学习时应与以后各篇相互联系。

2、本篇从广义上阐发了未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后防止疾病的传变的思想。

这种思想实为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故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是有深刻意义的。

要预防疾病,就要内养真气,外避邪气;一旦发病,就要早期治疗,并根据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根据五脏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3、本篇从邪正两方面阐述了病因病机。

认为自然界与人体息息相关。

不正常的气候,常为影响人体发病的外在条件,但是否发病,关键还在宇正气的强弱。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由入其滕理。

而邪入经络,深入脏腑的疾病,必有内在因素。

4、本篇以疾病的位置为主结合致病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类的病因三途径归类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5、诊断方面,对望色泽、闻语声、视呼吸、问病情察脉象,都作了示范性的介绍。

并提示诊断要四诊合参;四时气候的变化,可影响于色脉。

这些原则性的论述,均启示后人在临证时,要认真收集疾病资料,全面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辨明疾病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诊断。

6、关于疾病的治疗,强调虚实必须异治,表里当分缓急,新久宜有先后,攻邪当随其所得等。

此外,对病人的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也提围了原则性的方法。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五常:即五行。

风气:指自然界之气候。

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疢难:指疾病。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甲子:冬至之后60日,正当雨水节气。

六微:指六腑。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症,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大邪:指风邪。

小邪,指寒邪。

谷饪:指饮食。

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3、病机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0)厥阳独行:阳气上逆,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王时:指一年四季中五脏所主的当令之时,此时色、脉有相应特征。

卒(促)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症。

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出。

二、论治1、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上工:高明的医生。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十三条:阳病、阴病的种类有哪些,五邪又是什么样的病症?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十三条:阳病、阴病的种类有哪些,五邪又是什么样的病症?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十三条:阳病、阴病的种类有哪些,五邪又是什么样的病症?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还是有不同的感觉,《伤寒论》是按六经来讲,《金匮要略》是按病类来讲,系统地学习这两个内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再一次的学习,对于原来的一些治疗思路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十三条: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问曰: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饦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后,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阳病有十八,这是为什么?阳病有:头痛、项、腰、脊、臂、脚和制痛。

阴病也有十八,这是为什么?阴病有: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计为九十种病。

人又有六微,微各有十八病,合计为一百零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女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在上,浊邪居在下,大邪伤于表,小邪伤于里,谷物的病邪,是从口入的宿食造成的。

五邪(风热暑湿躁寒)伤于人,各有其自己的方式:风伤于人的前面;寒伤于人的后面;湿伤于人的下面;雾伤于人的上面;风使人的脉浮;寒使人的脉急;雾伤到人的皮腠;湿伤到人的关节;食物伤到人的脾胃;极寒伤到人的经脉;极热伤到人的络脉。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十九)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疾病分类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十九)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疾病分类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十九)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疾病分类下面我们开始学有关张仲景对疾病的分类,这《金匮要略》讲的是内伤病,外感病是在《伤寒论》里面,这是内伤病的分类。

我们对这部分,只需要读懂,理解就可以。

第十二节、疾病分类【原文】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原文】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原文】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阳病十八,何谓也?”就是说阳病有十八种,说的是什么呢?老师回答说:阳病十作种,是指头痛,项,腰脊,臂,脚这六个部位的病,这六个部位的病怎么就来了一个十八呢?其实就是这六个部位,每一个部位有内因,有外因,有不内不外因这三种类型的病,那么,六个部位再乘以三个病因,那就是十八种。

也就是六个病位,三种病因,合起来就是十八类病因。

指的体表的病,我们常说的四肢百骸。

阴病十八,指的都是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共九项,这九项都是从嘴一直到肠道,指的都是里面的病。

是以腑为主。

这九项,每一项有两类病因,就是内所因和皮肤所中因,不内不外因,不在这里面,所以,一共就有十八类病因以脏腑为主的叫阴病,以四肢百骸为主叫阳病人有五脏,五脏病各有十八类病,所以,共有九十类病,人又有六腑,六腑各有十八类病,那么算起来共有一百零八类病。

以上讲了这么多类病还不包括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

1、阳病十八:6 (头+项+腰+脊+臂+脚) *3 (内所因+皮肤所中因+亦内亦外因) =18 类疾病。

2、阴病十八:9 (咳+上气+曙+哆+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x2(内所因+皮肤所中因)=18类病3、五脏病18脏病[(咳+上气+嘴+哕+咽+肠呜+胀满+心痛+拘急)x2 (内所因+皮肤所中固)] x5=90 类病。

4、六微病18腑病[(咳+上气+瑞+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x2 (内所因+皮肤所中因) x6=108 类病,5、五劳: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

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
5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提要:
本条主要论述发病机理、病因分类以及疾 病预防和早期治疗。
6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
(1)风气生万物,水能浮舟——自然界提供人类 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空气等
(2)风气亦害万物,水亦能覆舟——自然界存在 各种致病因素——细菌、病毒、微生物等
7
2、发病的基本机理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 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 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 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 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 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提要:
上二条论述卒厥的病机及疾病预后的一 般规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唇口青,身冷——入脏,即死 卒厥
(气血逆乱) 身和,汗自出——入腑,即愈
浸淫疮
口 四肢
四肢——可治 口——不可治
规律 (非为一病
百病皆然)
病在里,由外传内——难治 病在外,由内传外——可治
脉脱
三、论治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内容归纳】
总纲——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发病
气候反常——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

雾—清邪居上—伤皮腠


湿—浊邪居下—流关节 极寒伤经

预防
病邪特性 风—大邪中表—脉浮
极热伤络

《金匮要略》卷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

《金匮要略》卷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
治肝补脾之要妙: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脾能伤肾——伤,(伤害,损害;约束,管制。)这里取约束,管制之意。
五行生克制化原理:
相生:木(肝)生火(心),火(心)生土(脾),土(脾)生金(肺),金(肺)生水(肾),水(肾)生木(肝)
第一条第三段:虚实异治——杂病的治疗总则。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已病防传:
①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肝实证(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传脾(脏虚则受邪,实则不受邪)。泄肝实脾,泄肝顾脾。
②脾旺不受邪(重要立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③肝虚治法(五行生克制化原理)。A.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的意义。B.知传是治未病的前提。C.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D.五行学说(医用时,整体的调控系统,使之自稳)。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金匮要略》卷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
《金匮要略》卷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
金匮要略
勤求古训,思术经旨,博采众方精益求精(精求方术)。
平脉辩证——平其脉辩其证。
理、法、方、药全备的辩证施治。
病、证、症。
原文分析:表里同病,当分缓急。“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治实证者,以逐邪为急”。
第十五条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原文分析:痼疾——旧病,卒疾——新病。新旧同病,宜分先后,先治卒病,后乃治其痼疾。
第十六条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病不外邪正虚实,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则邪正统于虚实中也。

夫上工治未病者,见肝邪之为实病,知已病之肝必传未病之脾,当先实脾。

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所以然者,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也。

中工不晓邪实则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先实未病之脾,惟治其肝,不防其传也。

夫肝虚之病,补其本脏之体则用酸,经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补之犹恐不及,则用助,助其阳必用焦热之药,使心旺而气感于肝也,助其阴必以苦,用苦寒之药,养心液之不足,泄君火之有余,则木得其养矣。

助之犹恐不足,以用益。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盖稼穑作甘,则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

若中工不解,误以酸入肝,焦苦人心,甘人脾,三句为克制之治,然则肝虚正治之法,当从何处求之?以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误,以为补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以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则上工治肝虚之病则用此酸甘焦苦之药,按调补助益之妙法,若治肝实之病则不在治肝虚之例可用之。

经曰:无虚虚,无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余脏,他脏也。

实者,防其传,先治其未病之脏;虚者,补其虚,求本脏之体用。

遵经旨而治之,则得矣。

(1)此论五行之理,以次而传,别中上二工之治,学者当审其虚实,而分其治法焉。

按:肝阴脏,论标本,挟心包之火;论表里,含少阳之气,故恶燥而复喜暖。

治之之法,补用酸者,肝属木,木生酸,酸生肝,补本脏之体,顺曲直之性也。

助用焦苦者,焦药性温,人心,俾心气旺而感于肝也。

如木得阳春之气,则欣欣向荣矣。

过暖则为热,如盛夏溽暑熏蒸,枝垂叶萎,故必作以苦寒之药,人心以清其火,养液以维其阳,阴长阳潜,木得遂其条达之性矣。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二条:人生病不外乎有三种原因,有病时要及时做好治疗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二条:人生病不外乎有三种原因,有病时要及时做好治疗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二条:人生病不外乎有三种原因,有病时要及时做好治疗这个病有三因与之前所说的三因还是有区别的,虽然名为内因、外因与外伤(不内不外因),但实质内容与我们平时说的有所不一。

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致病的三因:内因是病人的心情所致,外因是病人受外邪所致,以及不内不外因),但不管理如何分类,治疗的思路还是一致的。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二条: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载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皮肤所中,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外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窃,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内所因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窃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甘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理者,是皮肤藏腑之文理也。

人是禀受木火土金水的变化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着事物的生、长、化、收与藏,人需要五行中的任一行,但是任一行的异常变化也会引起人的身体问题。

人的五藏对应五行,五藏或者说五行运行顺畅,人就会安然无恙。

人生病等各种原因无外乎三种:一是由皮肤中了邪风,通过经络进入脏腑,这是致病的外因;二是由于四肢与九窃的问题,血脉循环出现了堵塞等问题,这是致病的内因;三是房事过度、刀剑、动物所伤。

如果人能够谨慎生活,不让邪风侵入经络,就是邪风侵入经络但被阻止进入脏腑,就可以很好的医治。

如果病人觉得四肢沉重,那么可以使用导引吐纳、针灸按摩等手段,可以使九窃通畅,适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不被动物所伤等,还要饮食冷热、味道等,不让身体受到额外的损耗,那么病就不可以进入腠理了。

腠是三焦通过元真的地方,理是脏腑在皮肤的反应。

其实这个养生之道还是顺应《黄帝内经》中的顺天地之道,做人事之事。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表里缓急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表里缓急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表里缓急第十四节、表里缓急【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瘤疾也。

在临床上,遇到疾病的时候,病,有一个部位,另外,有一个轻重缓急。

关于这个,张仲景是怎么讲的呢?“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人一生病,有的要先救里,有的要先救表,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来做,什么时候救表,什么时候救里?如果生病以后,医生用了泄下的方法治疗,出现了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急当救里,也就是伤了人体的正气了。

如果之后出现了身体疼痛,大便正常,说明外受邪了,这时就需要救表。

第二条,就是这个人有旧疾,总是治不好,再加上突然又生新病,这种情况,就要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比如说,这人糖尿病十年,突然感冒了,那就要先治感冒,感冒治好了,再继续治糖尿病,就是这个意思。

这两条是一个指导原则。

[要点题伸]1、正气虚甚、外受病邪者,急当扶正为主兼祛病邪;2、老病基础上又增新病,先治新病,再治老病正气虚甚,外受病邪的,急当扶正为主,兼祛病邪,我们上面讲的的痼疾加卒病的时候,是先治卒病,也就是先治新病,再治旧病。

其实,不要分开,不要一定要分先后,可以同时进行,新病老病一起治。

不是说有感冒了,先治感冒,原来的糖尿病就不管了,不是这样的,可以感冒和糖尿病一起治。

扶正为主兼祛病邪,是针对特别重的病人,也就是正气亏损得太厉害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分先后了,同时进行。

老病基础上又增新病,先治新病,再治老病,这是指正气不是亏损得厉害的,也就是说,正气还可以,这人精神也很好,那就先治新病,再治老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四)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病因分类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四)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病因分类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四)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病因分类第三节、病因分类【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这一节的病因分类,是作为整个《金匮要略》的第一篇,相当于一个总纲,里面设及到各个方面。

病因分类的这一段话,大家都比较熟悉。

学习经典的时候,也会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学习,其实,学完了,也只是知道有一个三阴分类罢了。

真正它的用处,实际上还是没有重视,也就是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什么叫“五常”?我们都知道五行,木、火、土、金、水。

它有一个很规律性的变化,而且是在正常限度内,这就叫五常。

人就是在正常的五行生化变化当中,这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就是说风是助长的,因为风与木相关联。

木代表的是长,是动,所以说风的本意,风的特征是“动”,因为“动”才能“长”。

所以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是因为自然界的生长,运动,人受它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与自然保持一致的,所以,我们常说天人合一,我们人与大自然是完全相通应的。

“风气虽能生万物,变能害成物。

”也就是说风气在五常的范围内对人体是有益的,这就叫能生万物。

如果风气失常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说风气也能害万物。

也就是说动荡太大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会受到伤害。

风大子,可以把树吹倒;把房屋吹蹋。

自然界万事万物要是生长得太快了也不行。

或者我们人体的某一个脏腑生长得太快了也不行。

必须要保持协调,保持平衡的状态,才可以持久的发展和生存。

所以,“风”正常就是好的,如果失常,那就是不好的。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就是怕人们理解不了风的正常和失常,做了一个比喻。

就像水一样,既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打翻。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九条:通过望闻问切的切诊,根据切得病人的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症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九条:通过望闻问切的切诊,根据切得病人的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症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九条:通过望闻问切的切诊,根据切得病人的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症在《伤寒论》中就讲过很多脉诊的条辩,如何通过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情,综观以前学过的条辩,对于脉象的变化主要是几种比较简单且是常见有脉象,对于这些脉象我们还是有必要好好理解与掌握的。

这有助于增加我们诊断病症的能力。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九条: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搭(切)病人的脉,如果病人的脉象是浮的且在前面,那就意味着病人的病症是表症;如果病人的脉象是浮的且在后面,那就意味着病人的病症是里症,这时候病人就会腰酸背痛而无法走路,同时一定会呼吸短促。

浮在前、在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前、在后代表脉的寸与尺;在前代表的部位是上焦(心肺);在后代表的部位是下焦(肾)。

在前浮,即上焦热,或者说心肺热,在《伤寒论》中讲过,寸为浮即为阳症、表症;那么这个时候使用的经方大致是桂枝汤、麻黄汤或葛根汤等;葛根汤处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用法: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馀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在后浮,即是尺热,或者说是下焦热,对于尺的部位应该沉的,按之有之才是正常的,而现在却是脉浮在上,有可能是热入血室,也有可能是肾阳虚热等,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方等经方,小柴胡汤方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疾病预防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疾病预防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疾病预防第四节疾病预防【原文】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负、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若人能养慎”,“养”就是指的养生,如果能谨慎的进行保养。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就是不让外邪伤了我们的经络,这样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生病了,如果是邪风侵犯了经络,怎么办呢?“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就是刚刚得了病,还没有影响到脏腑,就要立即进行治疗。

这句话的意思又是在预防。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寒。

”就是说四肢刚刚感觉到沉重,活动不灵活,就要立即采取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来进行调理和治疗,防止九窍闭塞,让九窍保持申通。

“导引,吐纳,针灸,膏摩”都是古代的养生保健的方法。

“导引”就是像现在的体育治疗一样,体育疗法,就像现在的健身操,八段锦之类,“吐纳”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气功疗法,“针灸”大家都很熟悉,“膏摩”就相当于现在的按摩。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

”只要你不犯法,就不会受刑,不会受刑就不会有那些战伤。

避开禽兽,就不会被禽兽所咬伤,房事不要过度,过度则伤精。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这里有一个关键字“节”,“服食”不是吃饭,"“服”是穿衣服,“食”才是吃饭,“节”就是节制,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

五味饮食,酸苦甘辛咸也不要过度。

很多人喜欢吃那种酸辣汤,辣得不得了,其实这就是有点太过了。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就是不遗留,使身体没有伤害。

如果身体不衰,也就是正气不虚,外来的病邪就不能够侵袭到我们的皮肤腠理。

什么是腠理?在原文里有解释,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治未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治未病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一)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治未病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一节、治未病【原文】问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牌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牌,惟治肝也。

首先讲第一节就是治未病,其实治未病,现在讲的是最火了,全国都在治未病,那么什么叫未病?未病就是没病。

没病那为什么还要治呢,那治什么呢?古人讲的治未病又是?我们看看张仲景讲的什么是治未病。

原文说“上工治未病”到底讲的是什么?什么叫“上工”,所谓“上工”就是指高明的医生,上工很强调治“未病”,“未病”所指的是什么呢?老师回答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就是见肝有病了,就要知道,按五行的生克来讲,木克土,木有病就会影响到土,肝有病就会影响到脾。

所以,见到肝有病的时候就要预知到下一步会影响到脾。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那就应该当先实脾。

那就是先把脾让它不虚了,这叫实脾。

也就是说有了肝病之后,不但要针对肝来治疗,而且还要先来实脾,不让脾虚,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里面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未病”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它所影响到的脏腑还没有生病的脏腑,我们就要提前把它加固,使它强壮,使这个病不传到它,这叫治未病,不是说,这个人没有病去给他治病。

我们知道肝会影响到脾,我们就提前把脾强壮起来,让脾保持健壮,这里只是举了一例子来说明,以此类推,如心有问题去影响到肺,我们就提前把肺强起来,脾有问题,我们提前把肾强壮起来,肺有问题,我们提前把肝强壮起来,肾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提前把心强壮起来,总体来讲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是不是一见肝病就用补脾的药呢?也不是。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肝有病了,可是这脾一直都很好,很健壮,一年四季它都很好,不受邪,不生病,说明脾一点都不虚,这时就不需要补脾。

这就是有治未病的思想,但并不是一见肝有病就补脾,如果脾没事,就不用管它。

金匮要略偶感——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偶感——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偶感——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呼吸急促或者困难的,实证容易治疗,虚证难治,病在中焦好治,病在上焦和下焦不好治疗。

真正的哮喘是虚实夹杂的,虚证越明显,越难治。

而虚证可能体现在肺脾肾三脏,尤其是肺肾明显。

第7条讲的是脉和色、四时相应,“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这句话不仅包含了脉和色相应,脉和季节相应,色和季节也相应,无论哪个不相应都不合适。

这里我想起我有一次去月子中心查房,大部分产妇都是气血亏虚之脉,比如濡脉,细数、弱脉等,也有的因为早期有刀口,可能会出现弦脉甚至紧脉。

但是大部分都是力量不强的。

那次我摸到一个产妇的脉弦滑有力,感觉脉和症不一致。

询问病史是得了急性胰腺炎后行的剖宫产,孩子还在医院呢。

此后每周查房感觉脉象逐渐平和,她自觉症状也在好转,第4周突又觉脉象弦滑加重,她也觉腹部略有不适,没有特别处置,第二天又去急诊,胰腺炎再次复发。

从这里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人,要有什么样的脉,脉症,脉时不一致就可能是病脉。

8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这里说的是天时和气候的相应,对于病情的判断很有帮助。

非其时有其气会得病,尤其是外感病。

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脉浮者在前,为寸脉浮,属于太阳表症,浮者在后,为尺脉浮,这是里虚症,属于少阴里虚。

会出现腰痛背强,肾虚不纳气等少阴里虚症。

这里我们要知道,腰痛很多都是尺脉弦紧,这大多是风寒湿痹。

如果要是腰痛伴气短的,多是肾精不足,可以出现沉脉,也可以出现浮脉。

浮脉者,浮取可得,按之无力,按之无力说明里虚,浮取可得一是有外邪,二是阳气浮于外,可以是阴虚、血虚或者阳气虚极外越,在尺脉可以是肾精不固。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

实气相抟,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学习要点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学习要点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学习要点本章节了解五邪的致病特点、疾病分类以及养生防病的方法;了解四诊的应用;熟悉推断疾病吉凶的基本规律;掌握治未病的标本先后缓急的救治方法。

【桃花岛陈药师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共有十七条解读《金匮要略》【第一条】问曰:上工①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②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③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注释】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脾王:王音念望(wang),通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③中工:指技术水平一般的医生。

【第二条】夫人禀五常①,因风气②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③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④,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⑤,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⑥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⑦、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⑧、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⑨也)【注释】①五常:指五行;②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③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④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⑤ 千般疢难:疢音念趁(chen),疢难指疾病。

意指所有疾病。

⑥干杵:杵音念五(wu),违逆,抵触的意思。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脏虚治法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脏虚治法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二)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脏虚治法第二节、脏虚治法【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牌。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我们前面讲了脏器实的治法,那么脏器虚该怎么治?我们看上面的原文,历代医家对这一段原文的解释,可以这么说,非常的不一致。

这个分歧很多,所以说,大家看了这段,似乎觉得这一段没什么用,但是,恰恰是这一段是最有用的。

这是一个指导原则。

“夫肝之病”还是举的例子,肝之病,补用酸,补肝的话就用酸味的药,“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高之。

”这一段就讲了一个肝虚的病怎么治疗。

一个就是用酸味的药来补肝,一个就是用焦苦的药帮助它补肝,再一个就是用甘味的药来加强补肝的作用。

这就讲到了脏虚的具体治法。

这第一部分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也就是说酸味的药入肝,也就是我们讲的归经,苦味的药,还多了一个焦,焦苦药是入心的,甘甜的药是入脾的。

这就讲了为什么要这么用?是因为酸味的药直接入肝的,这里“焦苦”,一般讲“苦”是入心的。

那么这个“焦”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焦苦”,“苦”是味,“焦”是气。

“脾能伤肾”说这个实际上就是讲的“土能克水”,“肾气微弱,则水不行”如果是肾气不足,那么五行里面的水就不能发挥作用。

“水不行,则心火气盛。

”因为水是克火的。

水不行,水不能克火了,火气就旺了,当火旺了以后,火就会克到金,所以,火盛了就伤到了肺,肺被伤了以后,也就是金就不足了,金气不足,金气就不行了,金不行,就不能克木,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这一段讲完了,实际上设及到五行,五脏。

一个补肝,居然讲了这么多的理,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一个补肝虚,就是调理其他四脏,通过五行的关系来调。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三条:可以通过观察病人鼻子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病人是何种病情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三条:可以通过观察病人鼻子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病人是何种病情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三条:可以通过观察病人鼻子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病人是何种病情
面部的气色可以反应内部脏腑的情况,把握脏腑的情况有针对的治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中医面诊的一部分,可以说我们人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反应出一个精神状态。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三条: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问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中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色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有人问到:生病的病人会有气色反应在面部,这有什么说法吗?
回答:鼻头颜色是青的,那么表明这个人有肚子痛,如果还有怕冷那就是比较危险了;如果鼻头的颜色是稍微有点黑的,那表明病人有水肿;如果鼻头的颜色是黄色的,那么表明这个病人胸中有寒;如果鼻头的颜色是白色的,那么表明这个病人失血过多;如果鼻头的颜色是稍微赤色的,但不是正当时,则病症就比较厉害;如果病人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大大的,是痉病,不好治疗;如果病人的脸色是青的,那表明病人有痛;如果病人的脸色是黑的,那表明病人有劳症;如果病人的脸色是赤色的,那表明病人有风症;如果病人的脸色是黄色的,那表明病人的大便不正常,如果病人的脸色是鲜明的,那表明病人有水饮。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原创书柏書百遍 11月17日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倪海厦从这段可知,治肝有三个重点--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所以治肝病的经方中有补-酸-乌梅丸;助-焦苦-吴茱萸汤;益-甘-小建中汤。

这是治疗肝虚的三个法则,肝实不用。

肝实则下利,有时呕吐,肝实热发炎,则肝肿,热进入大肠,则便脓血便-白头翁汤证。

所以实热症用凉药。

肝出现问题,应该先实脾,这是基本法则。

就是为了不让肝病不进入脾脏,不让他传经。

肠胃吸收食物以后“肝胆之液,渗入胃”,故胃中含有肝的酸,胆的苦,脾的甜和胰脏的黏液。

肝受寒后,就会吐酸,故用燥止呕。

呕酸是肝液外出-吴茱萸汤。

如果肝热,则吐胆汁,口苦-小柴胡汤证。

如果苦味严重,重用黄芩、半夏。

肝气郁久以后,会造成食物残毒停留,囤积久了,就会生湿,病人容易恶心。

其实胃本身没有问题,而是肝脏湿气郁结积聚于此,压迫胃,致使恶心,甚至呕吐。

“湿胜则肝胆不调,故多呕。

”湿胜则易生虫-乌梅丸。

苦药多寒凉,主泄,主向下走,温能化湿。

乌梅丸苦温。

“以乌梅之酸;细辛、干姜、蜀椒、桂枝、附子之温;及黄连、黄柏之苦燥。

而后胃湿温化,肝胆之郁方得调达。

”这个是治疗肝胆湿热很好的处方。

中医的湿分为两种情况,蛔虫病和久痢,但是下痢便脓血时不要吃。

第二个就是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甘草、人参,是专治胃下垂的处方。

在中医的观念里,下垂就是胃功能不好,胃寒。

为什么会寒呢?因为肝脏功能不好,肝压迫胃,胃没办法动,只好下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十九)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疾病
分类
下面我们开始学有关张仲景对疾病的分类,这《金匮要略》讲的是内伤病,外感病是在《伤寒论》里面,这是内伤病的分类。

我们对这部分,只需要读懂,理解就可以。

第十二节、疾病分类
【原文】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原文】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原文】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阳病十八,何谓也?”就是说阳病有十八种,说的是什么呢?老师回答说:阳病十作种,是指头痛,项,腰脊,臂,脚这六个部位的病,这六个部位的病怎么就来了一个十八呢?
其实就是这六个部位,每一个部位有内因,有外因,有不内不外因这三种类型的病,那么,六个部位再乘以三个病因,那就是十八种。

也就是六个病位,三种病因,合起来就是十八类病因。

指的体表的病,我们常说的四肢百骸。

阴病十八,指的都是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共九项,这九项都是从嘴一直到肠道,指的都是里面的病。

是以腑为主。

这九项,每一项有两类病因,就是内所因和皮肤所中因,不内不外因,不在这里面,所以,一共就有十八类病因
以脏腑为主的叫阴病,以四肢百骸为主叫阳病
人有五脏,五脏病各有十八类病,所以,共有九十类病,人又有六腑,六腑各有十八类病,那么算起来共有一百零八类病。

以上讲了这么多类病还不包括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

1、阳病十八:6 (头+项+腰+脊+臂+脚) *3 (内所因+皮肤所中因+亦内亦外因) =18 类疾病。

2、阴病十八:9 (咳+上气+曙+哆+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x2(内所因+皮肤所中因)=18类病
3、五脏病18脏病[(咳+上气+嘴+哕+咽+肠呜+胀满+心痛+拘急)x2 (内所因+皮肤所中固)] x5=90 类病。

4、六微病18腑病[(咳+上气+瑞+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x2 (内所因+皮肤所中因) x6=108 类病,
5、五劳: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6、七伤:喜、怒、忧、思、悲、恐、惊。

7、六极:极端六淫所致疾病。

风、寒、暑、湿、燥、火
8、妇人三十六病,孙真人日三十六疾者,谓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是也。

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

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

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寒。

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窍小不通。

“产乳”不是奶水,是指生育,绝产乳,就是指不能生育。

【要点延伸】
1、阳病十八→“气立"阳病,人体外胚层器官疾病 (皮肤、神经) ;
2、阴病十八→“气立”阴病,人体内胚层器官疾病(呼吸上皮、消化道上皮)↓
3、五脏病→“神机”脏病,同一纬脉之中胚层部分(心、血管、
肌肉、筋骨、筋膜),
阳病十八,指的是“气立”阳病,按照他的本意,就是人体外胚层器官的疾病,也就是皮肤,神经的疾病。

阴病十八,指的就是“气立”阴病,常指人体内胚层器官的疾病,也就是呼吸上皮,消化道额上皮的疾病。

什么是“气立”?那就是因气而立。

内经里面讲,“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
五脏病讲的就是“神机”疾病,也就是要和内经结合起来,也和现代结合起来。

我们讲的“神机”,是人体内部统一协调全身的叫神机,从五脏来讲,心是神机,心主血脉,是管全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