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记者的特点 敲诈手段和应对办法

合集下载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新闻采访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信任危机、假新闻、人权问题、安全问题以及政治上的干扰等。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些对策。

首先,对于信任危机,新闻媒体需要负责任地发布真实准确的报道。

如果媒体不遵守道德准则,或者认为在追求新闻的同时可以牺牲真相和诚信,那么媒体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媒体需要遵循真实、客观和可信的原则,并采取严格的事实核实措施。

此外,新闻机构应该向公众展示透明的工作方式,维护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

其次,假新闻是近年来媒体面临的一大挑战。

许多假新闻可能是由非法组织、国家主义者、科技愤怒者或其他类别的恶意人士制造的。

新闻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包括了强调事实和证据,精读和查验信息,和专注于尊重所有观点,等等。

另外,新闻机构需要注意应对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教铲子如何辨别假新闻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询问专业媒体质询确实性。

第三,许多国家面临着人权问题,例如新闻工作者的逮捕和实行籍贯制度。

这非常不利于新闻报道的自由和独立性,因为其可能会导致新闻媒体遭受打压或惩罚。

因此,新闻机构需要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合作,共同促进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的独立性。

同时,还需要继续推动舆论监督,揭露人权问题和反对打压新闻自由的现象。

第四,安全问题也是媒体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很多时候,新闻媒体无法避免前往战争、灾难等危险地区采访新闻事件。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准备。

同时,政府和新闻机构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保证新闻工作者的安全和良性工作秩序。

最后,政治干涉也是媒体面临的严峻问题。

许多政府对于批评和质疑他们所做事的报道,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打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闻机构需要保持独立性,维护社会公正和关心社会安全,及时准备法律工具并积极介入政治干涉事件。

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新闻自由,维持社会公正和真相。

如何解决虚假新闻的问题

如何解决虚假新闻的问题

如何解决虚假新闻的问题虚假新闻是当今社会一个严峻的问题,它对于新闻传媒的信誉和社会公信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虚假新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解决虚假新闻的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首先,加强新闻传媒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虚假新闻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闻传媒是一个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新闻传媒从业人员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负责人。

因此,新闻传媒人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把媒体的权利放在服务公众的第一位,不追逐眼球和炒作,不编造虚假的新闻,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同时,新闻传媒人应该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确保新闻传媒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其次,建立健全的新闻传媒监管机制是解决虚假新闻问题的重要手段。

监管机制是维护新闻传媒行业良好秩序和社会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立体化、专业化的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严格审核,在保证新闻传播自由的同时,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

同时,建立健全的权威新闻监督机制,加强对新闻质量的监督,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和处罚,使新闻传媒行业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公众素质教育,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也是解决虚假新闻的重要途径。

公众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和传递者,公众对新闻质量的素质和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加强公众新闻素质教育,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公众应该学习科学的信息获取和理性的信息分析方法,对新闻信息进行仔细的辨别和筛选,增强自身抵抗虚假新闻的能力。

同时,加强对新媒体普及后的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新闻传播规律、新闻真假鉴别等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网络素质和媒介素养,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建立和营造健康的媒体生态。

最后,科技是解决虚假新闻问题的有力后盾。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虚假新闻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记者如何应对虚假新闻和谣言传播

记者如何应对虚假新闻和谣言传播

记者如何应对虚假新闻和谣言传播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给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虚假新闻和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优秀的职场规划师,我将分享一些记者应对虚假新闻和谣言传播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事实核实能力作为记者,事实核实是我们最基本的职责。

在面对虚假新闻和谣言时,我们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收集和核实,确保所报道的消息真实可靠。

可以通过查阅权威媒体、官方发布的信息、采访相关人士等方式来获取可靠的信息来源,并尽量避免单一消息源的报道。

二、培养专业判断力记者在面对虚假新闻和谣言时,应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辨别其中的矛盾之处、逻辑不通之处,判断其可信度。

同时,我们还应该具备对证据的敏感性,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证据,判断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加强沟通与信任建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需要与读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读者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应该积极与读者互动,回应读者的疑问和质疑,解答他们的疑虑。

通过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使读者更加愿意相信我们所报道的新闻。

四、持续提升自身素质为了更好地应对虚假新闻和谣言传播,记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我们应该加强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坚守媒体的职业操守。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虚假新闻和谣言的挑战。

总结起来,记者应对虚假新闻和谣言传播的关键在于加强事实核实能力、培养专业判断力、加强沟通与信任建立,以及持续提升自身素质。

只有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记者的职责,为社会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

假记者敲诈案例工作总结

假记者敲诈案例工作总结

假记者敲诈案例工作总结2021年4月23日,省林业公安局东京城分局在侦办杨某敲诈勒索案件过程中,发现同案李某涉嫌冒充记者实施敲诈勒索的犯罪线索。

李某到案后,专案组面向社会征集违法犯罪线索,3名被害人先后到公安机关报案。

经查明:2019年6月至7月,李某冒充新闻媒体记者,先后到东京城林业局两个林场,勒索庄某人民币13000元、蒋某奉27000元。

2020年7月,李某再次冒充记者,到东京城林业局某林场进行采访,以林场存在的问题相威胁,勒索蒋某伟人民币5000元。

目前,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

朱某、曹某冒充记者实施新闻敲诈案2019年6月5日,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富拉尔基分局接到报警称:两名自称某新闻单位记者的人携带信访材料前往富区某村委会,针对上访问题向村长李某核实情况,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以平息上访人、发布正面新闻报道为理由,并以持有的其子女照片相威胁,敲诈李某人民币4万元。

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富拉尔基公安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工作,于2019年12月10日将犯罪嫌疑人朱某、曹某抓捕归案。

经查明:犯罪嫌疑人朱某、曹某使用假记者证,以新闻“曝光”手段敲诈勒索李某4万元人民币。

经法院审理,判处朱某有期徒刑4年3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判处曹某有期徒刑2年3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刘某冒充记者实施敲诈勒索案2019年4月29日,大庆市公安局东光分局接到辖区企业报警称:一自称某日报副主编的刘某,采用新闻曝光的形式威胁企业法人拿钱平事。

大庆市公安局东光分局接报后立即成立专案组,于2019年5月7日在大庆市龙凤区某企业将正在实施敲诈勒索的犯罪嫌疑人刘某当场抓获,扣押1.5万元人民币,一部录像机、一部摄像机、假记者证件等相关作案工具。

经查明:2019年4月29日,犯罪嫌疑人刘某伪造某日报记者身份,在大庆市某腐竹厂,以出示环保证、营业执照为名敲诈企业2万元人民币;同年5月7日,冒充某日报副主编的身份,以企业违建为名,敲诈大庆市龙凤区某企业1万元人民币。

关于打击和整治“新闻四假”案件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打击和整治“新闻四假”案件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打击和整治“新闻四假”案件的实践和思考“新闻四假”是指在新闻出版领域出现的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扰乱了新闻出版管理秩序,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必须要除掉的一颗“毒瘤”。

自2007年8月起,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就部署开展了以整治假报假刊为核心的打击“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简称“四假”)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数字报刊等新媒体的兴起,网络出版已成为发展趋势。

非法网络报刊、非法报刊网站随之大量出现,因利益的不当追求和恶性驱动,“新闻四假”也屡打不绝。

2014年3月28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启动“扫黄打非·秋风2014”专项行动,首先从3月中旬起至9月在全国组织大力收缴非法出版物,关闭非法设立的新闻类网站,坚决查处非法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严厉打击以记者或网站新闻采编人员名义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的不法分子,严厉打击幕后策划以及内外勾联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

笔者就近两年来淄博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以下简称支队)查办的有关“新闻四假”案件进行了整理分析,重在探讨打击“新闻四假”工作经验和方法,为深入有效地治理“新闻四假”提供管窥之见。

一、淄博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查办的典型案例简况自2012年以来,支队以整顿内部资料性报刊、网络报刊为重点,开展了非法报刊专项治理行动,着力清除以信息咨询、文化公司名义制作传播的非法报刊和网络报刊,办理相关案件5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非法出版活动和“新闻四假”现象,净化了新闻出版市场。

以下是近年来办理的几个典型案件。

2012年8月,淄博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对群众举报的位于淄川区淄城东路与中街路口交汇处某书店二楼的《鲁中生活》编辑部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鲁中生活》报编辑部是中国轻工报业总社旗下《购物导报》的淄博发行点,负责《购物导报》的订阅、发行和广告征集活动,自2012年5月在无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开始印刷发行《鲁中生活》报,共发行了十三期一万余份。

论新闻敲诈的表现、危害、成因及治理

论新闻敲诈的表现、危害、成因及治理
业 内思考。
论 新 闻敲 诈 的表 现 、 危害、 成 因及 治 理
郑 保 卫
( 中 国人 民大 学 新 闻与 社 会 发 展 研 究 中心 , 北京
中图分 类号 : G 2 1 文 献标 志码 : A
1 0 0 8 7 2 )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8 8 8 3 ( 2 0 1 4 ) 0 5 — 0 0 0 4 — 0 2
多次收受 他人提供 的数千 郑保卫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新 闻 与社 会 发 展 研 究 中心 主 任 、 全 国新 闻 学研 究会 会 长 。

专题探 讨
劳 ”, 从 中不难 看 出陈永 洲行 为 中所 蕴 含 的变相 敲诈 因素 。 ( 2 ) 假记 者 冒名 敲诈 。从 近 些 年来 揭露 的一 些 相 关 案 例看, 假记 者 冒名 搞 新 闻敲 诈 的 现 象 十 分 严 重 。最 近 受 到 处理 的 河北 马 雪 鹏 , 就 私 自制 作 “ 调查证” “ 记者证” , 冒充 “ 中 国社 会新 闻调 查 中心 河北 站 ” 站长 、 调查 员 及 河 北 电视 台记 者 , 在石 家庄 等地 对超 市 出售 过 期食 品等 热 点 问题 , 以 采访 曝光 名 义进 行 敲 诈 勒 索 , 获 取赃 款 5万余 元 。类 似 的 案件 还 有不少 , 这说 明社会 上有人 在 冒名 搞新 闻敲 诈 。 ( 3 ) 记者 站违 规 运 作 。记 者 站违 规 运 作 搞 新 闻 敲 诈 也 是一 种多 发现 象 。例 如 , 最 近 揭 露 处 理 的《 中 国特 产 报 》 记 者违 法案 件就 很 典 型 。该 报 内部 管 理 极 其 } 昆 乱, 领 导 班 子 未能 履行 管理 职 责 , 对 部 分 采 编 人 员 不 发 工 资 让 其 自谋 生 计, 还要 求他 们 每 年 上 缴 2 0余 万 元 费 用 。在 这 一 背 景 下 , 该报 一些 记 者 在 采 访 中 以 当 地 涉 嫌 存 在 的 违 规 问 题 相 要 挟, 违法从 事 经 营 活 动并 收取 宣 传 费 。其 中记 者 王 铭 泽 在 陕西省 咸 阳市 等地 多 次 利 用 新 闻 采访 牟 取 不 正 当利 益 , 数 额 巨大 , 影 响极 坏 。还 有 一 些媒 体 , 每年在发行季节, 公 开 下 任务 , 定指标 , 让 记 者 以 舆 论 监督 名 义 , 要 挟 对 方 收 订 报 纸, 刊发 广告 , 或 提供 赞助 。 ( 4 ) 真假 记者联手 敲诈 。还有 一种是 真假 记者 联手 实施 新 闻敲诈行 为 。例 如 , 山西忻州 就 出现 了真 假记 者 联手 敲诈 勒索 , 由真记者 替假记者 收钱 共 同牟利 的情 况 。据相 关 报道 提供 的情况 , 自去年 以来 , 国家新 闻出版 广 电总局 重 拳 出击 , 连续 查办 了多起 媒体 机 构和 新 闻采 编 人 员搞 新 闻敲 诈 的案 例, 其数量 之多 , 问题 之严重 , 性 质之 恶劣 , 让人惊 叹 ! 三、 新 闻敲 诈 的危 害 新 闻敲诈 是 一 种 有 悖 职业 道 德 和 严 重 违 法 乱 纪 的 行 为, 搞 新 闻敲诈 者既 害人 又害 己 , 而 且 遗 祸社 会 , 败 坏 风气 , 危 害极 大 。 ( 1 ) 葬送 个人 前 途 。搞 新 闻敲 诈 的人 尽 管 自己觉 得 很 聪明, 能够 一时蒙 人 , 侥 幸得逞 , 但 最终 都 落 得 身败 名 裂 , 害 人 又害 己 。特 别是 那 些 真 记 者 们 , 原 本 好 好 的 职 业 工 作 被 自己的行 为断送 了 , 到 头来 后 悔莫 及。据 报 道 , 陈永 洲 对 自 己的行 为就悔恨 不 已 , 他表 示 “ 主要 是 贪 图钱 财 和 为 了 出名 才这 样做 的 , 我被 利用 了 ” , “ 我 认 识 到 了 自己的错 误 ” , “ 违 背 了新 闻操 守 ” 。而那 些 冒名 敲诈 触 犯法 律 者 , 当他 们 锒铛 入狱受 到 制裁 时 , 也该 会有 悔不 当初 之感 , 这种 搬 起 石 头砸 自己的脚 的教训 引人 深思 ! ( 2 ) 损 害媒 体 声 誉 。新 闻 敲诈 行 为 给 媒 体 声誉 带来 的 损 害 直接而 明显 。敲 诈行 为一 旦 败 露 , 当事记 者要 受 惩 罚 ,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虚假新闻指的是故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以图谋私利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闻。

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扰乱了公众的认知和思维,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本文将通过对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来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现状和原因。

一、虚假新闻的特征1. 招摇撞骗虚假新闻往往会夸大其词,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

有的虚假新闻标题会用大量的感叹号和问号,制造出一种紧急、重大的事件感,让人产生一种迫切要了解的心理。

2. 缺乏事实依据虚假新闻的编造离不开对事实的歪曲或完全的杜撰。

很多虚假新闻都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只是凭借作者的主观臆断和想象来编写,往往会与真实的事实相悖。

3. 传播速度快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虚假新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社交媒体的分享转发,使得虚假新闻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人群获取和传播。

4. 缺乏可靠来源虚假新闻往往缺乏可靠的消息来源,常常是通过传言、匿名消息、自媒体或小道消息传播出来的,缺乏权威的证实和核实。

5. 缺乏验证虚假新闻往往会缺乏权威机构的验证和证实,甚至会主动绕开验证程序,以求速效和迅速传播。

二、虚假新闻的成因1. 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媒体或自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广告收入,会编造一些热点新闻,以获取更高的点击率和曝光度,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2. 政治目的政治势力或个别政客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会通过编造虚假新闻来操纵公众舆论,打击对手,达到政治上的利益。

3. 传播平台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虚假新闻更容易传播,网络平台的算法和推送机制会将一些热点、轰动的虚假新闻推向用户,使得其传播速度更快。

4. 公众需求部分公众希望通过新闻获得更多的刺激,以及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对虚假新闻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 编造者动机一些自媒体人或非正规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会编造一些震撼的虚假新闻来吸引眼球,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我价值感。

打击假记者专项行动方案

打击假记者专项行动方案

一、背景近年来,假记者现象日益猖獗,严重扰乱了新闻秩序,损害了媒体形象,影响了社会稳定。

为进一步规范新闻采访活动,打击假记者违法行为,维护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专项行动方案。

二、目标1. 严厉打击假记者违法行为,查处一批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2. 加强新闻采访管理,规范新闻采访秩序,提高新闻采访质量。

3. 提高全社会对假记者违法行为的认识,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三、组织领导成立打击假记者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

四、行动步骤1. 宣传发动阶段(1个月)(1)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打击假记者专项行动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

(2)开展新闻采访培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2. 调查摸底阶段(2个月)(1)收集整理假记者违法线索,包括举报、投诉、媒体报道等。

(2)对线索进行核查,确定涉嫌假记者的线索。

3. 打击整治阶段(3个月)(1)对涉嫌假记者的线索进行深入调查,固定证据。

(2)依法对假记者进行查处,包括警告、罚款、吊销记者证等。

(3)对涉及假记者违法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追责。

4. 总结评估阶段(1个月)(1)对专项行动进行总结,评估行动效果。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新闻采访管理。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专项行动有序开展。

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专项行动顺利实施。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假记者违法行为。

4. 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专项行动。

5. 加强对专项行动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六、预期效果通过开展打击假记者专项行动,有效遏制假记者违法行为,维护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全社会对新闻采访活动的认识,为构建法治新闻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媒体敲诈

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媒体敲诈

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媒体敲诈随着媒体的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型媒体的日益壮大,我们面临的世界已经和10年前的不同。

10年之前,基层政府可能一年都等不到一个记者来基层采访,可10年过后,基层政府要面对的媒体连珠炮一样的质问。

媒体的监督作用的发挥,对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了媒体的监督,可以让原来不被人关注的区域的问题更多地被人关注,透明产生巨大的关注。

一:为什么榆林的假记者这么多?在新媒体大潮席卷全国各地的时候,有一些无良媒体也开始活跃在基层政府,动辄以负面监督为名,借机实现敲诈的目的。

榆林作为一个资源性城市,部分基层政府为了GDP的增长,行政过程中急于求成,未能做到依法行政,因而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行政行为。

在唯GDP时代。

这样的行为似乎是被默许的,可是媒体的介入,让这些不规范的行政行为无以遁形。

在媒体揭露曝光之后,基层政府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是自己在行政过程中未能依法行政,而是试图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来掩盖事实。

新闻敲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这样的。

10年前,基层政府可能通过收买记者,走宣传部路线可以压掉稿子,让这些事情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圈,各种论坛都可以让不规范行政行为曝光。

面对这样的媒体生态,部分基层政府仍然执迷不悟,试图通过删帖和请喝茶这样简单粗暴的行为试图遮盖事实。

到事情爆发之后,基层政府仍然不愿意面对自己不规范的行政行为,试图通过非常不科学的各种“合理解释”掩盖真相,一错再错,到最后被媒体揭穿之后,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和主管领导的智商往往被广大网友质疑。

而不良媒体的跟进,让基层政府更加紧张,往往希望息事宁人,这样就让更多的无良媒体喜欢来榆林。

比如说府谷瑞丰煤矿冒顶之后,蜂拥而至的媒体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得到实惠,就在榆林的城建、绿化、公交车上挨个寻找突破口,得手之后满意离开。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样一来,基层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就变成了地主和恶棍的关系,农民求恶棍出头帮忙解决问题,地主买通恶棍。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新媒体时代以其高效的传播能力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随之而来的虚假新闻问题也愈发突出。

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判断,更对社会秩序和民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虚假新闻的特征虚假新闻是指故意编造、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目的是误导公众或获取其他利益。

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真实性虚假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缺乏真实性,内容与事实严重脱节,甚至是完全捏造的。

这类新闻常常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吸引读者关注,但在事实核实后往往是空谈一场,让读者产生误解和偏见。

2. 混淆信息和评论虚假新闻往往混淆事实报道和主观评论,将作者的观点误导为客观事实,造成读者对信息的混淆和判断偏差。

3. 不负责任的传播虚假新闻的传播往往不负责任,作者不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甚至故意编造新闻来吸引眼球,加重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影响。

二、虚假新闻形成的原因虚假新闻的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和社会现实紧密相关。

以下几个方面是导致虚假新闻问题的主要原因。

1. 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消息一出即得到了全球范围的传播,这种高速传播使得假消息很容易扩散,形成舆论场上的风暴。

2. 缺乏审查机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渠道众多,很难对每一条信息都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更是难以监管,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

3. 利益驱动一些发布虚假新闻的个人或组织往往是出于谋取私利的目的,他们编造假新闻来吸引流量,获取利益,这种利益驱动是虚假新闻的重要成因之一。

4. 缺乏足够的新闻素养部分受众缺乏对新闻的审核能力和辨别能力,缺乏足够的新闻素养,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进而形成一种传播的恶性循环。

三、应对虚假新闻的对策针对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

虚假新闻照片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摄影论文-艺术论文

虚假新闻照片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摄影论文-艺术论文

虚假新闻照片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摄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相比文字的新闻报道,我们一般认为图片报道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更具说服力。

事实上在接触新闻摄影之后了解到,近年来,媒体上出现的虚假照片不断,大量虚假照片被曝光。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陕西的华南虎和中央电视台获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曝造假。

促使我们反思虚假照片的泛滥原因,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加强对虚假新闻照片的防范。

1虚假新闻照片概述《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照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而新闻学界认为,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鉴于此,笔者认为,虚假新闻照片就是照片所展示的画面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摄影报道。

虚假新闻照片的呈现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1 摆拍摆拍在新闻摄影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又叫做干涉对象摄影,是指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主题思想表达、人物情态表现、主体与陪体关系处理、摄影画面构图形式、摄影用光等因素的考虑),采用设计、调度、整理、改变等手法,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或全部干预的一种摄影手段。

可见,在新闻摄影中,摆拍是摄影记者处于某种需要,干涉被摄对象并使被摄对象发生一定程度改变的拍摄方法。

如2012 年11 月17 日出版的浙江《今日早报》头版刊一张登题为《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新闻照片,根据实拍照片,经证实女兵们看的是14 日《》封底是第4 版、15 日《台州日报》封底是12 版,这两版内容与报道内容学习十八大精神毫无关系。

1.2 杜撰即虚构情景,没有根据的编造。

如华南虎,2007 年10 月3日陕西省的一个村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同时拍到了华南虎的照片。

在照片广为流传后,得到的更多的是网友们的质疑。

后经多方专家认证华南虎的原型实际上是一张年画虎。

媒体行业应对虚假新闻的防范措施

媒体行业应对虚假新闻的防范措施

媒体行业应对虚假新闻的防范措施一、引言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虚假新闻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破坏了真实信息的传播,还会导致社会动荡、破坏信任关系,甚至危及民主和社会稳定。

因此,媒体行业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对抗虚假新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

二、认清虚假新闻的威胁虚假新闻的出现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和分享消息。

虚假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往往采用夸大、歪曲和错误的手段来吸引眼球,进而达到一定目的,例如获取点击率、干扰公众舆论或诋毁他人形象。

虚假新闻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迅速传播并造成极大的影响力,因此,虚假新闻对于媒体行业、社会和公众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媒体行业应当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根本上减少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首先,新闻机构应当遵循严谨的新闻采编流程,确保新闻稿件经过多重审核和核实后才发布。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涉及复杂的事件和社会问题,应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确保事实真实可信。

此外,媒体应当加强与权威专家和学者的联系,获取专业意见和观点,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同时,增加信源的可靠性审查以及事实核实的过程,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

四、加强媒体道德建设和自律媒体行业应加强道德建设和自律,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形象。

媒体从业人员应遵循职业道德,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虚构新闻、不散布谣言,不捏造事实、不损害他人利益。

媒体机构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另外,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对媒体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

只有在道德和自律的指导下,媒体才能有效地抗击虚假新闻的威胁。

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沟通媒体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增加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形成对虚假新闻的共识。

新闻敲诈工作总结

新闻敲诈工作总结

新闻敲诈工作总结
近年来,新闻敲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
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新闻敲诈来谋取私利。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打击新闻敲诈行为。

首先,新闻敲诈的手段多样。

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编造虚假新闻、散布不实信息,甚至利用网络攻击手段来实施新闻敲诈。

这些手段往往能够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恐慌,从而达到其敲诈目的。

其次,新闻敲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不法分子往往通过敲诈勒索、虚假报道等手段来获取金钱或其他利益。

他们往往会针对一些知名的新闻机构或公众人物进行敲诈,以期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

针对新闻敲诈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新闻机构和公众人物需
要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新闻敲诈的警惕性。

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新闻敲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新闻报道和信息发布行为。

同时,公众也需要增强对新闻真实性的辨别能力,不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总的来说,新闻敲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加以防范和
打击。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遏制新闻敲诈行为的蔓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一、应对媒体应遵循的四个原则1、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这也是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媒体形象的公信基础。

领导干部如果对记者问及的情况不甚了解,或者没有把握,就宁可少说或者不说,绝不可以说假话,不可以胡编滥造。

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坦诚对待,不回避,不隐瞒。

对媒体的任何隐瞒和欺骗,一旦被媒体识破,经媒体曝光,都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2、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

发表对特定事件的看法时,首先要对该事件有完整的了解,经过成熟的思考,作出准确的定性,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无论是对所陈述的特定事件的内容,还是对事件所发表的看法、所持的态度,都要前后一致,切不可自相矛盾,否则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严重损害领导干部个人的媒体形象。

3、遵循主动的原则。

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好事先有所准备,要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绝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接受采访之前,最好能提前了解来访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来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问题和个别记者可能提到的尖锐问题,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好应对的办法。

4、遵循“度”的原则。

一要掌握说话的“度”。

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对于突发的事件,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事件的性质和真相,就只能描述性地介绍事件现场的客观情况,绝不可以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

二是把握职责的“度”。

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

三是掌握时间和内容的“度”。

对于某些敏感事件,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可以说;什么内容可以讲,什么内容不可以讲,都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大局的需要认真思考,掌握合适的“度”。

四是把握与媒体距离上的“度”。

作为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体相处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走得太近,也不能过于疏远。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一、应对媒体应遵循的四个原则1、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这也是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媒体形象的公信基础。

领导干部如果对记者问及的情况不甚了解,或者没有把握,就宁可少说或者不说,绝不可以说假话,不可以胡编滥造。

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坦诚对待,不回避,不隐瞒。

对媒体的任何隐瞒和欺骗,一旦被媒体识破,经媒体曝光,都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2、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

发表对特定事件的看法时,首先要对该事件有完整的了解,经过成熟的思考,作出准确的定性,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无论是对所陈述的特定事件的内容,还是对事件所发表的看法、所持的态度,都要前后一致,切不可自相矛盾,否则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严重损害领导干部个人的媒体形象。

3、遵循主动的原则。

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好事先有所准备,要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绝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接受采访之前,最好能提前了解来访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来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问题和个别记者可能提到的尖锐问题,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好应对的办法。

4、遵循“度”的原则。

一要掌握说话的“度”。

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对于突发的事件,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事件的性质和真相,就只能描述性地介绍事件现场的客观情况,绝不可以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

二是把握职责的“度”。

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

三是掌握时间和内容的“度”。

对于某些敏感事件,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可以说;什么内容可以讲,什么内容不可以讲,都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大局的需要认真思考,掌握合适的“度”。

四是把握与媒体距离上的“度”。

作为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体相处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走得太近,也不能过于疏远。

记者违法典型案例

记者违法典型案例

记者违法典型案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方式也日新月异,但是在新闻
传播过程中,记者要时刻谨记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记者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以下是一些典
型案例。

一、非法采访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未经被采访人同意就进行拍摄、录音、录像等行为,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

例如,一些媒体曾经在采访中偷偷拍摄死者家
属的哭泣,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死者家属的个人隐私,也伤害了家属
的情感。

二、捏造事实
记者在报道中编造虚假信息,夸大或缩小事实,欺骗读者,属于舞弊
行为。

例如,2018年某媒体在报道一起火灾事件时夸大了事实,把火
场面积从实际的50平方米扩大到了500平方米,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了
不良影响。

三、敲诈勒索
记者利用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向被采访人敲诈勒索钱财,属于贪污行为。

例如,某媒体的一名记者在采访某企业董事长时,敲诈勒索了100
万元的好处费。

四、侵犯著作权
记者在报道中剽窃他人的著作成果,侵犯了著作权,属于侵权行为。

例如,某媒体曾经在报道中直接引用了另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未经授权就直接剽窃成果。

五、假新闻
记者编造虚假消息,并以新闻方式发布,属于虚假宣传行为。

例如,2019年有媒体发布了“3000名中国游客在丨朝旅游”这则假新闻,对于国家形象和公众信任产生了极大的伤害。

综上所述,记者是新闻宣传的重要角色,要时刻铭记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遵守新闻从业规范,守住灵魂底线,不偏离正道,为社会健康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预防卧底记者

如何预防卧底记者

如何预防卧底记者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媒体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利用媒体的力量来进行违法活动。

其中,卧底记者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这些卧底记者往往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获取非法的信息或参与非法活动。

为了确保媒体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卧底记者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立严格的聘用程序首先,媒体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聘用程序。

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应通过背景调查、面试和参考人员的推荐等方式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审查。

仔细查看其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以确保招聘的员工没有不良记录或潜在的可疑行为。

2.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媒体机构应该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在媒体伦理和专业道德方面。

员工应该清楚了解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以及他们在报道过程中应遵守的准则。

此外,为员工提供与卧底记者有关的案例分析和培训,帮助他们识别和防范潜在的卧底记者。

3.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这包括设立举报渠道,供员工匿名举报可疑行为。

此外,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提高卧底记者被揭露的概率。

4. 保护记者的身份为了保护记者的身份,媒体机构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员工的个人信息应被妥善管理,不得随意外泄。

其次,员工的工作环境应提供安全保障,确保他们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不受到威胁。

同时,媒体机构应设置安全措施,如加密通讯和安全服务器,以防止记者的通信和文件被窃取。

5. 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合作媒体机构应与执法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打击卧底记者的活动。

定期与执法部门沟通,分享有关卧底记者的情报和信息,以帮助执法部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威胁。

同时,媒体机构可以与执法部门合作,举办培训和讲座,提高对卧底记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6. 提高对卧底记者的识别能力最后,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应提高对卧底记者的识别能力。

学习卧底记者常用的手段和策略,如伪装身份、虚构故事、制造谣言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记者的特点敲诈手段和应对办法
假记者的特点敲诈手段和应对办法
假记者的特点.敲诈手段和应对办法
一、假记者的几个共同特点
1、采访时不肯出示记者证,或出示的记者证是假的。

你请他出示证件,他以种种理
由为借口拒不出示。

2、假记者的口气都比较小。

假记者通常都说道自己的本事小,比如说表示自己就是
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记者;假记者通常都说道自己职务低,就是主任记者、
主编、副主编等等;假记者通常都说道与被专访对象所在地的头面人物闲聊,有的的确重
新认识当地的个别领导。

3、假记者和真记者混在一起。

过去是真记者但单位被撤了、整顿掉了、注销了,但
过去建立的关系还在,还有一帮新闻界的朋友,有打记者旗号的资本和条件;粘附在新闻
单位的人,比如临时或长期聘用的、借调的、帮忙的人,经常和新闻单位记者混在一起,
下去采访,与一些领导相识,便打着所在单位记者的旗号下去采访。

4、真单位假记者。

通常就是新闻单位的广告经营人员、发售人员,且多数就是雇用
身份的这类人员,以积极开展工作便利为借口,打著记者的牌子,或是被招待单位为了取
悦其心理、压低其身价,急于给其堵上记者的高帽子。

5、打着香港、澳门等地新闻单位的旗号。

一些期刊杂志在香港、澳门等地注册,在
内地设立记者站。

这种现象近几年特别多。

原因是内地注册管理严格、比较规范,而港、
澳等地注册比较容易。

6、假记者真侵吞的目的很显著。

通常以揪问题、官方曝光、写下内参去要胁,被专
访单位或个人在消财免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下,往往实行拿钱消磨的方式去化解。

二、假记者的一些敲诈手段
1、以专访问题二者要胁。

听见某地发生问题例如煤矿出现安全事故,某人贪污受贿等,打电话或轻易找上,建议专访。

2、以曝光相要挟。

他们预先掌握到一些情况,随后向当事人发出曝光的要挟。

3、以向领导部门充分反映情况二者要胁。

他们预先介绍你的不能明知之后,齐卡向
上级领导充分反映情况展开要胁。

4、以帮助解决问题为手段。

打着帮助你伸冤、贷款、升学、晋升、疏通关系等旗号。

5、与国家有关工作人员合谋,以稽查、检查等名义敲诈勒索。

6、授予某种称号、发给某个牌匾,收取钱财。

三、对付假记者的一些办法
1、告诉宣传主管部门,让他们帮助识别假冒伪劣记者。

2、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记者协会创立的中国记者网,把记者证上的编号输进去就可以立即揭发其真假。

3、向记者所说的单位核实,问单位有没有这样的记者、有没有这个人。

假记者有三种情况,一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真的,但记者的身份是假的;二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真的,但该单位没有其人;三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假的,记者当然更是假的。

4、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运用司法手段压制假冒伪劣记者。

5、发现敲诈勒索的记者,要坚决拒绝。

不管是假记者还是真记者,对其敲诈勒索行为都要坚决拒绝。

6、对于搞出有偿新闻的劣记者必须实行拖拉战术,并使其目的无法就范。

比如说可以说道:“你说道的事我们考量考量。

”“这一段我们特别忙碌,过一段再说吧。

”“这件事现在不好办,以后存有机会再说吧。

”这样搞既不触怒他,又可以把他的无理要求推脱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