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教案1
《饮马长城窟行》课文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课文教案饮马长城窟行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词汇。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意义。
2.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复印好的课文及相关练习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与长城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城的背景和重要性。
2.展示一张长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长城的第一印象,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交流。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将课文分段发放给学生,要求他们自行阅读,并在课文中标出重要的词汇和短语。
2.进行整体理解:提问学生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动作。
第三步:词汇学习(15分钟)1.给学生分发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组,并让他们归纳出与“长城”相关的词汇。
2.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联想和记忆,帮助他们掌握这些词汇。
第四步:音频听力(10分钟)1.播放语音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加强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再讲述一遍课文的故事。
第五步:语言运用与练习(20分钟)1.出示一些与长城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2.教师提供相关的句子结构和模板,引导学生造句,加强对于课文语言的运用。
第六步:文化拓展(10分钟)1.简要介绍关于长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
2.分组让学生用他们了解的长城知识创作一个小节目,并进行展示。
第七步:反思与总结(5分钟)1.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梳理课文的内容和重点。
2.提醒学生将课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深对于长城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关于长城的短文,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与长城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词义,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及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懂得珍惜和平,努力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
3. 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3. 诗歌创作背景对诗歌理解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4.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之涣及《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长城吗?它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理解。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3)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1)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分析讲解。
(2)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5.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文章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文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饮马长城窟行》,使学生掌握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饮马长城窟行》赏析、诗歌形式及意象解读、饮马长城窟行地理背景介绍教学重难点:诗歌形式及意象解读教学准备:电子课件、黑板、粘贴纸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0分钟)在课堂上播放《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然后,教师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创作,描写了长城上的士兵日夜戍边的艰辛生活。
Step 2 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将《饮马长城窟行》的全文呈现在电子课件上,每次展示一句,引导学生审视诗中的字词、句式和韵律。
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并解读出现的意象、修辞手法等,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3 诗歌形式解读(15分钟)结合诗歌的内容,教师介绍《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歌形式。
通过对诗歌的字数、韵律和句式等方面的解读,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
Step 4 意象解读(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饮马长城窟行》中的意象。
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描述的长城、窟窿、月光等形象,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意义。
Step 5 地理背景介绍(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城的地理背景、历史意义及修建目的。
通过了解长城的历史与现实,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饮马长城窟行》中的情感和思想。
Step 6 课堂练习(2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饮马长城窟行》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程度。
Step 7 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重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饮马长城窟行》中的情感及主题。
Step 8 课后作业(无时间限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饮马长城窟行》;(2)引发学生对诗文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交流心得体会;(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理解。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诗文,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感悟;(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诗文主题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四、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饮马长城窟行》;2. 写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读后感;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饮马长城窟行》这首古文诗,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了解《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知识;2. 理解古文诗的意思和表达方式;3. 分析古文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启发学生对于长城的情感和思考;2. 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的古文句子结构;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饮马长城窟行》;2. 多媒体投影仪;3. 黑板或白板;4.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长城的特点和意义。
引起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25分钟)1. 教师讲解《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大意。
2. 教师请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检查发音和语调。
3. 教师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修辞手法。
三、课文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饮马长城窟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例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2. 教师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句子和段落的含义和作用。
四、阅读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交流和思考。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长城的理解和感悟。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想象力描述自己在长城上的经历。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情感和思考。
六、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和经历的情感。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长城导游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长城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悟;3.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长城,亲身体验长城的壮丽和历史文化。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饮马长城窟行》相关的练习;2. 继续写完长城的想象短文,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饮马长城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饮马长城窟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歌鉴赏和写作。
三、教学重点
1.饮马长城窟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
1.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歌鉴赏和写作。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课堂讨论法。
3.课外阅读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饮马长城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讲授
教师讲解饮马长城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饮马长城窟的看法和感受,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课外阅读
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和文章,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诗歌鉴赏和写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歌鉴赏和写作,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深入了解饮马长城窟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
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阅读情况。
2.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成果。
八、教学反思
1.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
2.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4)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担当;(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2. 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有关长城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词汇的理解;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3. 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2. 学生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2)展示长城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饮马”、“长城窟”等;(2)教授诗歌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
5. 拓展延伸(1)介绍有关长城的历史文化知识;(2)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在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诗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文;8. 板书设计《饮马长城窟行》王之涣饮马长城窟,__(意象)__思乡怀人,__(情感)__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的流利程度;2. 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3. 对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4. 对有关长城的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5. 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饮马长城窟行教(学)案
人之作而被收入《楚辞》,影响深远;但更起作用的还在于草本身的特征“一年一度春草绿”,鲜明地表现时序之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再则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乐府“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C)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不知道该回家了吗?(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提示: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它的表达效果是使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便于记诵的作用。
4、“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提示:对比手法、虚实结合。
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
这里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5、“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提示:对比手法別家亲人欢聚相亲相爱,而自己是门前冷落,衬托出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悽涼。
6、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提示:借代与比喻。
双鲤鱼,借代书信;烹鲤鱼,比喻打开木盒。
利用借代和比喻的表现手法,描写客送夫信,表现主人公收信的欣喜和读信的急不可待。
7、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提示:语言平淡质朴中见真情。
说到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饮马长城窟行-粤教版必修1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粤教版必修1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骑马穿越长城的历史背景。
•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并接纳其他文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长城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穿越长城的民俗故事。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民俗的理解和把握。
•如何积极主动地尊重和接纳其他文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长城历史和文化底蕴。
•结合图文展示,带领学生体验穿越长城的感受。
2.阅读理解•学生认真阅读古代传说《饮马长城窟行》这篇文化故事,并配合文中的插图和生动的文字,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体验。
3.多元文化交流•在教室中设置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活动。
•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各自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并展示给全班。
4.合作小结•探讨本次活动中所体现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它们对民俗文化的表现和体现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以长城为主题,做一个小小的文化展览,请精心设计和布置好展览品,并在展览期间进行口头介绍。
五、教学反思•融合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元性和文化的普遍性,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化的接纳和理解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及文化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感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语文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饮马长城窟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 掌握汉乐府诗的基本特点及艺术风格。
-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 感受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征戍之客与思妇的真挚情感。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 教学重点1. 《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 教学难点1. 如何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 如何引导学生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参、多媒体课件。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诗歌朗读音频。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 播放《青青河边草》等与思念相关的歌曲,引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 简述《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品分析(30分钟)1. 作者介绍:介绍汉乐府及作者生平,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 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长城、泉窟、青草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对比、烘托等,感受其情感表达。
三、课堂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征戍之客与思妇的真挚情感。
- 分析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如以青草比喻思妇的思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0分钟)-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二、拓展阅读(20分钟)- 介绍与《饮马长城窟行》相关的其他汉乐府诗歌,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 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汉乐府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诗歌朗诵(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教学方案设计
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教学方案设计一、引言《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古代文学名篇,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本教学方案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意和艺术特点;2. 学习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长城和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老师朗读诗歌《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学生跟读诗歌,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讨论分析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诗歌的题材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4. 背景知识讲解老师通过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对于古代人民的重要性以及长城文化的影响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 创作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绘画、写作或演讲等作品。
6. 朗诵比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比赛,通过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艺术表达能力。
7. 讨论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朗诵表演,引导他们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与讨论,增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在诗歌理解和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2. 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重点评价他们对诗歌主题的表达和艺术性的体现;3. 对学生的朗诵进行评价,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情感的传达。
五、教学延伸1. 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2. 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欣赏和分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3. 组织学生参观与长城相关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加深他们对长城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中职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中职1. 这个教案是关于《饮马长城窟行》这首古诗的学习。
2.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
4.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个人感悟和集体探讨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教案设计了相关的课堂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6.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入诗歌描绘的境界。
7. 教案中还包括了相关的课外阅读和文学背景知识的补充材料。
8. 学生对教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9. 教案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互动。
10. 学生通过教案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11. 教案结合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的内容。
12. 通过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13. 教案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14. 学生可以通过教案学习不同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15. 教案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注重情感的体验。
16. 教案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呈现相关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
17. 教案设计了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讨论。
18. 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小组演讲和分享环节,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19. 教案对于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20. 学生在教案中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1. 教案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以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22. 教案中融入了一些艺术欣赏和表演环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23. 教案中引导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24. 教案中还设计了一些跨学科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将诗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25. 学生在教案中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6. 教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
27. 教案中引导学生去真实的饮马长城窟行地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8. 教案中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通过野外写生等方式深入了解诗歌背后意境的活动。
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教案设计
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历史故事;2. 掌握《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铺垫1. 教师介绍《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作者;2. 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长城的壮丽景色,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好奇和想象;3. 教师给学生播放《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第二步:理解诗歌内容1. 教师逐句解读《塞下曲饮马长城窟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教师分组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讨论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3. 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记忆能力,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诗歌鉴赏与创作1. 教师选择其他与长城相关的诗歌,与学生一同鉴赏和解读;2. 学生自主创作一首与长城有关的诗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3. 学生相互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共同欣赏和评价。
第四步:语言运用与扩展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段诗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改编和表达,比如微电影、音乐短片等;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全班共同欣赏和讨论。
第五步:反思与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体会;2.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学习心得或读后感;3. 学生自主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读后感,与同学分享。
教学评价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语言的表达能力等;2. 学生的诗歌创作、改编作品和学习心得等书面材料评价;3.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交流。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进行更多的研究和讨论;2. 学生可以组织参观长城的活动,亲身感受长城的壮丽和历史厚重;3. 学生可以阅读更多与长城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阅读领域和文化视野。
《游马长城窟行》教案
《游马长城窟行》教案
游马长城窟行教案
概述
本教案旨在介绍《游马长城窟行》这篇课文的内容和背景,并提供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课文内容
《游马长城窟行》是一篇由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参观马长城窟时,思考并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故事。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周围环境的描绘,鲁迅展示了主人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的挣扎和追寻。
课前准备
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老师可以预先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鲁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 马长城窟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教学活动
1. 小组讨论:请学生们分成小组,共同思考以下问题:
- 主人公为什么会选择去马长城窟旅行?
- 马长城窟对主人公的生活和人生观有什么影响?
- 本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有哪些?它们给读者传递了什么信息?
2. 朗读和解释:请学生轮流朗读课文的关键段落,并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和形象,向同学们解释其中的意义和象征。
3. 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选择一个角色,通过扮演他们来理解和感受他们在故事中的情感和心情。
4. 写作练:请学生们以《游马长城窟行》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课文中主人公经历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游马长城窟行》这篇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培养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思考能力。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饮马长城窟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诗文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中提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句解析:(1)教师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感悟诗文的意境。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2. 写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窟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的意境。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饮马长城窟行》与其他古诗的异同。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诗中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3)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3)对诗文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讨论诗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心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3. 调查了解其他描写长城的诗词,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汉乐府民歌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饮马长城窟行》这首汉乐府民歌的背景和作者。
2. 领悟这首民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性、口语化、抒情性等。
3. 分析民歌中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以及他们命运的可能性。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作者。
2. 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及其命运的可能性。
2. 深入理解民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时代背景。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饮马长城窟行》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等。
2. 课堂讨论材料:关于女子丈夫远行原因和命运的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汉乐府民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乐府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代女子丈夫要远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学习《饮马长城窟行》1. 阅读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叙事、抒情和口语化特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叙事技巧。
3. 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这首民歌的背景。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
2. 探讨女子与丈夫的命运,让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线索。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饮马长城窟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性、口语化、抒情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3. 拓展:欣赏其他汉乐府民歌,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加深对汉乐府民歌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搜集关于汉乐府民歌的资料,了解汉乐府民歌在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汉乐府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古代民歌的鉴赏能力。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和命运有了自己的见解。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粤教版语文必修1《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还处在没有丈夫讯息的悲伤中,却突然又收到丈夫的来信,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可以感受到,她的欣喜若狂。
7“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无限悲痛)
得到丈夫的来信,应该一件喜事,但书信的内容却带来更大的悲痛。不言归期,明明暗示着归家无期。而是写信人不忍说,看信人也不敢想的。
(情感变化数轴)
(思念)(理性)(欣喜)(悲伤)(更加痛苦)(欣喜)(无限悲痛)
作业布置
将本诗与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比较异同,
从这节课分析讨论的这几个角度:手法、音韵、语言、情感入手,
也可以补充其他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
教后反思
4情感多变:语言是简洁质朴的,那情感也是简单明了的么?有学者评价本诗“情真词切,千回百转”,
1)“全诗有多少出转折变化?
2)结合文本分析,情感如何转折变化的?
3)用数轴画出本首诗的情感变化轨迹。
(小组讨论,学生主讲,老师做补充。)
给出第一次转折示范
结合文本:
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由草色的绵绵→想起河堤上那条通向天涯的道路→想起那个踏着这道路远去的心上人。
不用典故,不假雕琢,语言清新活泼,运用了多种手法,
好像才摘下来的熟透了的鲜桃,一口下去满口香甜。
这些,充分显示了民歌的特点,
一个文,一个情,情以驭文,文以表情。
以一分文表达十分情,好比一个小杯子盛满了酒,满得都
要溢出来,必是好诗。正是我们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当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吾手写吾口”不仅要有感而发,还要有真情实意,把握
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生活艰苦,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成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的思念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提示: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示例:(1)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节选自舒婷的《致橡树》
更多爱情名言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
(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八、拓展阅读
想一想,你接触过的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有关爱情的诗句?为何如此有感触?
例:《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
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五、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1分钟)
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
授课教师:谢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它的表达效果是使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便于记诵的作用。
4、“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提示:对比手法、虚实结合。
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这里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板书)(2分钟)
示例:思念的悲伤→独居的寂寞→获信的欣喜
六、品味鉴赏,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教师点拨引导)
1、“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文章中内容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
A、艺术手法:比兴。比,比喻。这里的“绵绵”既是指草的绵绵,也是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是先言草的“青青”来引起后面的思念绵绵。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
B、表达效果:开头用比兴的手法,既写眼前景:春草绵延不绝,也喻含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两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从那以后,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青青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唐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南唐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于写草何以常与离别羁旅相联系,这固然是因为淮南小山《招隐士》开其先例,虽是汉人之作而被收入《楚辞》,影响深远;但更起作用的还在于草本身的特征“一年一度春草绿”,鲜明地表现时序之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再则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二、文学知识积累(1分钟)
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习检查(1分钟)
1、字音:
饮yìn马夙sù昔自媚mèi遗wèi烹pēng鲤鱼
四、释题(3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饮马长城窟行》)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教学反思
这节公开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预设的任务。考虑到的教学方法也有用到。教学课件也有声有色,环节清晰明朗。但是不足之处也有很多:一是教学环节显得有些紧凑,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不够积极,准备得不充分。从教师我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平时没有注意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没有了解学生的学情。三是本节课的特色之处是注重的是学生自由思考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应该有更多的多元化的答案,但是从回答问题情况来看,讨论不热烈,回答得基本是资料书的答案,学生自己个性化独立的思考比较少。也是平时老师对学生不敢放,怕一放课程进度赶不上,于是老师就急于给答案,于是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也不想思考了。四是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不免有点虎头蛇尾。五是本节课后面讨论的是对于爱情的看法,学生有点害怕发言,估计还是中学生的大环境所限不许谈恋爱怎么敢妄言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呢?对于比较同一单元几首爱情诗的异同也更是无处着手,说明学生还是处于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模式中不能自拔。这是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值得引以为鉴的地方。
(2)、比较《饮马长城窟行》与第四单元中的《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与爱情有关的诗中女主人公形象有何异同?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全诗写思妇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的欣喜,再到看信后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將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內心世界,作
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中结束,留下不尽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去思索。全诗纡回曲折,缠绵殷切,情切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素朴的语言表现里,情味无限,感人至深。从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真谛。
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播放琼瑶编曲的《青青河边草》,问同学们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同学说相思。那么是借什么表达相思的呢?青草。草一直是古人表达思念的物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相思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5、“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提示:对比手法
別家亲人欢聚相亲相爱,而自己是门前冷落,衬托出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悽涼。
双鲤鱼,借代书信;烹鲤鱼,比喻打开木盒。利用借代和比喻的表现手法,描写客送夫信,表现主人公收信的欣喜和读信的急不可待。
7、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卓文君《白头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九、作业
二选一,用单行本。
1、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想。
2、你欣赏哪一种爱情表现方式?举例说明
十、【板书设计】
饮马长城窟行
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
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
(3)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