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巧用反衬态度鲜明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第1课《消息二则》◇单元目标◇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2.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3.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
4.进行新闻写作,并加以整理,制成报纸或新闻网页。
任务一:新闻阅读【任务解读】“任务一”是阅读新闻作品,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单元任务群中的一环,要为后面的采访、写作任务提供知识、技能储备;另一方面,它要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包括阅读具体新闻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新闻类报刊、网站的能力。
它既有从属性(从属于单元任务群),又具有独立性(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并不仅限于单元活动所需);既有实用性,又有超越性(能比较“得法”地阅读新闻,是当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教学策略◇1.指导学生掌握新闻基础知识,特别是要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2.提示学生阅读新闻作品应当关注的重点,指导他们从“新闻的角度”阅读新闻作品。
3.指导学生熟悉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理解新闻作品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4.配合教材内容,引入多种教学资源。
适当提供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1消息二则◇教材分析◇毛泽东的《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胜利,巧妙的结构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两则新闻结构清晰,事实准确,行文精粹,言简意丰,同时又恰当地体现出作者的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
消息二则
.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1
勇善战的赞美。
坚
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
肥乡区常耳寨中学
课题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之间的距离,
的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
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
时间:
层意。
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
详细报道,
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
3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3.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点)4.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1.默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持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3.文体知识(1)新闻的定义: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要求:①内容真实准确;②报道迅速及时;③立场观点鲜明;④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4.字词积累芜.湖(wú)溃.退(kuì)泄.气(xiè)歼.灭(jiān) 要塞.(sài) 督.战(dū)锐不可当.(dāng)业已:已经。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 2课题消息二则第一课时课型精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用具教学环节二次备课新课导入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课程讲授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
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全套下载(共35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套)课文 同步讲解
(共35套)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同步讲解巧用反衬态度鲜明——《消息二则》中作者观点的表达技巧一般来说,报道新闻要客观,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要把观点态度用比较含蓄的方法间接地表达出来。
《消息二则》就运用了反衬的方法,色彩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例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例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上述两例,表面上是写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实际上是用国民党反动派的仓皇溃败,反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饱含着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肯定和称赞。
例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段话从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行动,及其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的判断失算,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同时也把作者对敌人无能和愚蠢的讽刺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4: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话阐述了国民党军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也是用国民党广大官兵对反动政权的失望和泄气,反衬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不得人心。
《消息二则》正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同时也体现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因此,这二则新闻能够成为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对话,析形象,明事理【课文回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课件新人教版 (6)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随堂测试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
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 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可以。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 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 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 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 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 军?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 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 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 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东路军后写。另外,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 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新闻事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 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人 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鲜明、准确,富 有感情色彩 。通过学习这两则新闻,我们学会了新 闻的基本写作知识,大家还要通过写作训练达到熟 练运用。
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
参考答案: 1.(1)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 攻势凌厉,不可阻 挡。 (2)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2.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 “不含”指不包括, “均”指“全”,体现战线 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体现语言确凿 无误的特点。
第01课消息二则(教师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01课 消息二则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把握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内容。
2.了解消息结构。
3.把握消息的语言特点,了解消息的写作手法。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知识点01 新闻文体知识1.概念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特点基本特点:(1)内容真实;(2)反应迅速;(3)语言简洁明确。
最主要特点: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故)、How(如何)。
4.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即学即练1】说说下面加点词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大约”两个字体现了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2.不到..突破敌阵。
..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知识点02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诗人、书法家。
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
2、文题解读“我三十万大军”点明了人物,“南渡长江”点明了事件,“胜利”点明了事件的结局。
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概括性强。
3、主旨点睛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大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说课稿新人教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
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仅用了两百多字便对渡江战役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文体,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作者;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学习重难点: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文体知识分析消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学者顾宪成有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天下事?二、预习检测(学生课前完成,课上口头检查,对重点知识予以梳理强化)1、结合提示介绍作者。
2、识记生字词。
3、新闻常识填空。
三、实战演练:学习分析消息(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完成,不许讨论)1、找出本文所含的“五W一H”。
设题意图:学习分析新闻的五要素。
2、分析本文的结构,找出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设题意图:了解消息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会分析。
3、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设题意图: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4、指名播报新闻。
设题意图:通过播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会新闻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四、趁热打铁1、选择题。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输入标题文本
情境导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第一部分
输入标题文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写作背景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输的入伟标大题胜文利本,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由于反动派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2时,在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新华社播发 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报道了中路军的战况。
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
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正文
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
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品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要求: 1.理解重点词语,语音准确; 2.思考从标题得到哪些信息; 3.知晓消息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清消息的结构。 4.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语言魅力
浅谈从标题获得哪些信息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 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 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 含义,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 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结语
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 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反衬态度鲜明
——《消息二则》中作者观点的表达技巧
一般来说,报道新闻要客观,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要把观点态度用比较含蓄的方法间接地表达出来。
《消息二则》就运用了反衬的方法,色彩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例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例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上述两例,表面上是写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实际上是用国民党反动派的仓皇溃败,反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饱含着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肯定和称赞。
例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段话从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行动,及其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的判断失算,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同时也把作者对敌人无能和愚蠢的讽刺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4: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话阐述了国民党军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也是用国民党广大官兵对反动政权的失望和泄气,反衬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不得人心。
《消息二则》正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同时也体现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因此,这二则新闻能够成为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