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还是“家奴”----问题儿童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二

合集下载

“孩奴”现象的探究分析

“孩奴”现象的探究分析

“孩奴”现象的探究分析摘要:“孩奴”一个现阶段广为流传的名词,它是一社会现象,按照维基百科中描述:“孩奴”是指因为孩子的生育成本而感到经济压力的父母。

那么这个现象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并给社会、给个人带来了什么效应呢?下面笔者就这个浅显的进行论述。

关键词:孩奴现象经济原因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他们都在为着车子、房子等努力地工作着。

“房奴”、“车奴”是近几年来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为了买房、买车,不惜贷款,导致买过后还要每个月从工资里面抽出一部分还贷款,这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篇《80后准妈妈怕生子后成“孩奴”患上忧郁症》的帖子,使得“孩奴”继“房奴”“车奴”后,成为80后的又一重身份。

按照维基百科中所述:“孩奴”是指因为孩子的生育成本高而感到经济压力的父母。

它是一种新名称,用来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生小孩是从古至今都有的,但是为什么“孩奴”这个现象到现在才被提出来呢?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养四五个孩子都是很普遍的,孩子们也基本上能够顺利地成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抚养不起或不愿抚养更多的孩子(对有的家庭来说,抚养一个孩子都觉得吃力)。

“一家人的生活全部围绕孩子、尽自己的能力花时间挣更多的钱,哪怕未老先衰、行为极端、性格急躁,只有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影响自己的情绪。

不主动和朋友联络出游,不敢生病,不敢娱乐,不敢创业,不敢轻易做工作,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惜倾家荡产购买校区房”,笔者认为这些是不好的现象。

二、“孩奴”现象产生的原因80后本身就带有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印记,他们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年代,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父母看的重,不少孩子都是娇生惯养,自身缺少磨练。

目前,尚有许多家长还不能正确的理解“对孩子的关爱”,比如很多家长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要让孩子吃好的,穿名牌,上名校等等,不让孩子做任何的劳动,也缺少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好孩子怎么来的

好孩子怎么来的
好孩子怎么来的
家长的态度
凡是有子女的家长都无法回避教育孩子的 责任,都会在培养孩子上花费一定的人力 和财力。
问题在于家长教育孩子是采取“例性行公 事”的态度,还是用心地教育,两种态度 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一、好孩子是培养出来的
6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8个月是判断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3~5岁是培养音乐能力的关键期 6~7岁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10~11岁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期
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在家长和老师不 断的欣赏和赞美中成长起来的,善于欣 赏孩子,赞美孩子是成功父母和教师的 经典。
三、好孩子是管出来
所谓的“管”就是适当的批评,一味 的夸奖会使孩子骄傲自满,经不起挫 折。 我们的原则:以赞赏为主批评为辅 家长需要注意两点: (1)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 (2)不要向人格开炮
任重而道远
• 世界上有上百种的工作,但有一种是包罗
万象的、最复杂和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 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 又各自是独特的、不会重复的工作,那就 是对人的养育造就!

小孩的原理是什么呢

小孩的原理是什么呢

小孩的原理是什么呢小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原理。

在以下的回答中,我将主要讨论小孩的生物学原理、遗传学原理以及心理学原理。

首先,小孩的形成是通过生物学的过程来实现的。

女性的生殖系统内部含有两个卵巢,每个卵巢中包含着数百万个卵子。

女性在出生时已经具备了所有的卵子,这些卵子都是先天性的。

而男性则在青春期开始时,睾丸开始产生精子,精子的形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小孩的形成是由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的结合所实现的。

当精子和卵子在女性的体内相遇后,它们会通过受精作用结合成一个新的细胞——受精卵。

受精卵会继续发育,在子宫内形成胚胎。

胚胎在子宫内继续分化和生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婴儿。

接下来,遗传学原理也是小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遗传物质是由DNA 分子构成的。

精子和卵子中都含有一半的DNA,当它们结合成受精卵后,受精卵中就会含有完整的一套遗传信息。

每个人的DNA都是独特的,它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的DNA有一定的相似性。

通过遗传,小孩会从父母那里继承一些特征,包括身高、肤色、眼睛颜色等等。

这些特征可能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决定的,而这些基因则是遗传给小孩的。

此外,心理学也对小孩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和教育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小孩的性格、行为和情绪。

例如,一个温馨、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对小孩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心理学原理还体现在小孩的学习和认知发展上。

小孩通过观察、模仿和探索来学习。

他们在不断地经历着认知的发展阶段,从简单的感知与运动阶段,到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阶段。

家庭和教育环境的质量会对小孩的认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小孩的形成是通过生物学、遗传学和心理学这些方面的原理共同作用而实现的。

生物学原理主要涉及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遗传学原理使得小孩能够继承父母的遗传特征,而心理学原理则主要影响小孩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和行为习惯。

怎样把孩子“毁掉”的七条秘诀

怎样把孩子“毁掉”的七条秘诀

怎样把孩子“毁掉”的七条秘诀------------你必须懂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具体方法举例如下: 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

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

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

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

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

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

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当众出孩子的丑.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

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杀手锏。

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 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教育信条100条[1]

教育信条100条[1]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它是“培根教育”。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

一个是后天遗传。

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主要不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鹅蛋而不是鸭蛋。

4.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责任是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好的“后天遗传”。

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5.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

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6.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

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

家庭环境好,孩子好;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成为问题儿童。

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7.不让孩子早产,也不让孩子过早地入学。

孩子不能早产,因为孩子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获得足够的保护,让胎儿有了足够的抵抗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

孩子不能过早地入学,因为孩子需要在家庭获得足够的保护,让孩子有了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

8.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

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9.性格好的标准是“文明其精神”,身体好的标准是“野蛮其身体”,学习好的标准是“自学自得”。

10.有效的学习是边缘学习,无效的学习是焦点学习。

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

父母直接指令孩子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孩奴”现象

“孩奴”现象
再 是 固定 支 出 。等 孩 子 再 大 些 , 要 加 什 元 , 三 四个 孩 子 照 生 不 误 , 受 各 种 多 6点 半 , 回到 家几 乎 要 7点 多 。 还 但 享
中 国的 年 轻 人 中迅 速 蔓延 , 不敢 生 、 不 该不是很 困难的事情 。” 黄说 。 小
想 生 已经 成 为 一种 社 会 现 象 。
夫虽然收人算得上 中产 阶级 , 和妻子 但
每年 1 多英 万 在小 黄看 来 , 养孩子 的主要 费用在 离婚后一个人抚养女儿 ,
买 东 西 上 ,而 在 美 国人 萨宾 纳 看 来 , 请 镑的学费还是让他感到压力不小 。在英 人 照顾 孩 子 是 最 费钱 的 。 宾 纳 说 , 4 格兰的肯特郡居住的有两户华人移 民 , 萨 她
当爸 下午要 6点才 能下 班 , 有时 小 黄 的孩 子 早 产 , 了提 高 抵 抗 力 和 体 姆 、 为 送托 儿所 , 每个 月就 要增加 10 00到 实施 ,
再 质 ,要给孩子喝牛初乳 ,一罐就要 5 0 10 元 的 一 大笔 开支 。 记 者 所 存 的 候单 位有 事 情 还要 拖 一 些 时 间 , 去 接 0 50美 存 聚集 了许 多 打 零 1 的墨 西 当当回家 , 儿园正 常 5点 l 二 幼 刻就散学 块 钱 左 右 。小 女 儿 的幼 儿 园 学 前 班 , 每 城 市圣 迭 戈 , 而 月 托 费 10 2 0元 , 班 车 , 费 另 算 , 哥 移 民 ,他 们 每 年 的 收 入 是 一 两 万 美 了 , 当爸 到 幼 儿 园接 当 当 的 时 候 差 不 含 餐 这
0 养 。 当感 觉腰 一 天 比一 天 粗 , 部 一 天 钱 , 大 约 占她 家 税 前 年 收 入 的 2 %左 们之所 以下定决心为孩 子而辛苦奔波 , 腹 在 是 比一天 “ 骄傲 ”精力 却一 天 比一天差 , 右 。 萨 宾 纳 告 诉 记 者 , 美 国抚 养 孩 子 放弃原有稳定 的工作 , 因为身边 老外 , 他 是普 通 的 . 薪 阶层 可 以 负 朋 友 的 推 荐 。他 们 说 , 们 周 围 的英 国 I 二 病 痛 一 天 比一 天 多 时 ,我 们 才 有 些 醒 的 基 本 费 用 ,

“孩奴”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

“孩奴”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

“孩奴”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育儿花费如同一片浓重的乌云,罩在了已届生育年龄的80后身上,生依旧不生,要不要做“孩奴”,年轻一代正在生育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家门户网站专门开创了辩论区来讨论“孩奴”问题,参加投票和辩论的已有37000多名网友,目前反方占绝对优势,主张不要小孩的有23000多人,主张要小孩的只有13000多人。

专门多网友留言说:“养活自己都难,再养个小孩,第一遭罪;第二对不起下一代;第三忒没社会责任感。

”“自己觉得负担不了那么重的责任,给不了小孩一个温馨欢乐经济实力充足的生活,因此不要小孩。

”“成本太高生活太累。

”“生小孩就给套牢,股票能够解套,这只股永久也解不了!”“假如没有专门好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自身素养,没能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孩,就不要生。

那样将会让自己一生辛劳劳累连心理安慰也没有一丝,也误了小孩。

”这场网上辩论事实上也正是专门多80后真实心态的反映,因不愿当“孩奴”而自愿丁克以及因为错过最佳生育机会等缘故“被丁克”的80后正在递增。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妇女平均的生育水平连续保持在1.5以下,也确实是说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小孩的总数不到1.5个,有专家指出,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数字。

这意味着,假如中国生育率连续保持在这一水平,在并不专门遥远的以后,中国人口会以平均每30年减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

孩奴,到底当依旧不当?这真成了一个问题,只是,也有许多网友撰文发帖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孩奴”的产生有专门大缘故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他们“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小孩”的观点动身并不断膨胀,为了小孩爆发出自己全然无法承担的消费热情,并尽自己的能力去花时刻挣更多的钱。

他们因为对小孩寄予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因此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而失去了自我价值,这种“奴性”不值得提倡。

而心理专家则针对80后的“孩奴惧怕症”给出了如此的建议:事实上养育子女,一定要做好预备,不管是生理上的,依旧心理上的。

孩子的坏习惯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的坏习惯是从哪里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孩子的坏习惯是从哪里来的
导语:你知道你家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坏习惯吗?他们的坏习惯是怎样来的呢?怎样才能让他们改掉身上的坏习惯呢?
好习惯很难培养,而坏习惯却很容易缠绕上身,这是我们人人皆知的道理,对于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

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

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人格,那么孩子的坏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调皮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常被吓唬、斥责的孩子或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好,对孩子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会成为孩子自闭症和孤独症的隐患。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然而对孩子娇生惯养并不是对孩子好,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做,过于依赖父母,会使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低下。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

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

因为如。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一、区别㈠、问题儿童1、概念: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

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

2、形成原因:主要是后天环境或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环境影响包括:A、家庭缺损,教育能力的薄弱或丧失;B、教育方法的不当(溺爱、娇惯、强制与粗暴、歧视)。

C、不良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不当,传媒中的消极因素(如暴力或反社会行为的渲染)等也将影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

㈡、问题行为1、概念: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妨碍个性良性发展、智能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一系列行为。

简而言之,问题行为是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儿童也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问题行为,不能把出现问题行为的儿童叫做问题儿童,只有问题行为严重,而且很难改变的儿童才叫做问题儿童。

因此,问题儿童是个别的,问题行为则具有普遍性。

正常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暂时性、可治性。

问题行为从其严重性上来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①不良行为习惯。

②社会适应不良。

③反社会性。

㈢、界限: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是教育工作对象;而违法犯罪行为是司法工作对象;变态行为是医学心理学认定的,属医疗工作对象。

二、联系问题行为较易引起违法犯罪行为。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会根源,而且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孩子偶尔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武断地把他们当作问题儿童,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家长和教师应深人了解儿童的心理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及早发现问题儿童,使儿童健康成长。

如果不及时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就很可能使“问题行为”的积累就会使儿童变成“问题儿童”。

这种由量到质的转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问题行为的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②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出现了新的诱因,使问题行为升级;③在一段思想潜伏期以后,行为上有了质的突破;④由于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使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群体中成为“公害”;⑤某些行为的隐蔽性,对他人几乎不产生损害(例如退缩型行为),但由于问题行为对行为人自身的经常性、习惯性影响所造成的损害,终究破坏了群体的气氛、结构与整体的利益,进而成为“问题儿童”。

儿童教育孩子是怎么来的

儿童教育孩子是怎么来的

儿童教育孩子是怎么来的儿童教育是指为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开发。

孩子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教师和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儿童教育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最初的老师。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他们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德、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育儿能力,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里,孩子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能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在学校,孩子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培养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校也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舞台,教师们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三、社会教育的力量社会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环境。

社会教育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让孩子学习社会规则、实践社会技能和价值观。

社会教育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区服务、社会交往等。

通过在社会中的互动,孩子能够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媒体与网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媒体和互联网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

媒体包括电视、电影、杂志等,互联网则是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和在线学习的主要形式。

这些新媒体为孩子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渠道,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体和网络资源,培养他们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

总结:儿童教育是父母、学校、社会和媒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石,学校教育为孩子提供系统的知识和学习环境,社会教育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媒体与网络则扩展了孩子的信息渠道。

全面而有效的儿童教育需要各方的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你成为“孩奴”了吗

你成为“孩奴”了吗

你成为“孩奴”了吗“孩奴”是近段时间以来在网上流行的一个新名词,用来形容那些一生都在为孩子打拼、忙碌而失去了自我价值的父母。

成为了“孩奴”的人,害怕生病,不敢高消费,更不敢轻易换工作。

如今,无论是在60后、70后,还是80后当中,都有不少家长成为了“孩奴”。

据神尔科技早教小编了解,一项针对年轻父母的调查显示,在受访对象中,有65%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孩奴”。

“孩奴”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错误育儿观念导致孩奴假象的产生此前曾有一篇《80后父母晒孩奴清单》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作者晒出的“养孩到六年级花费45万”令人咋舌。

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晒自己的“孩奴”清单,这位网友除了孩子的奶粉、玩具、服饰这些日常开支以外,每年要为女儿花费万余元的保姆开支、近万元的幼儿园托保费,以及万余元的早教课费用,这么大一笔开销,每年都需要父母支援三、四万元。

可是,这些花费真的有必要吗?这种育儿观念真的正确吗?盲目攀比跟风心理造成孩奴恐慌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对于孩奴的恐慌其实是因为盲目攀比跟风心理造成的,例如,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早教机构学习钢琴、舞蹈,就不管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不管孩子适不适合,也将孩子送去早教机构接受“艺术熏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ipad,就也给孩子买……诸如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上,这种盲目攀比跟风,不但会在无形中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也不一定是良好的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下,很容易形成喜欢攀比、跟风的不良心理,甚至迷失自我。

神尔科技教育专家提醒各位家长,养育孩子应该付出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更要有感情方面的,比如陪伴、沟通。

事实上,“孩奴”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成为“孩奴”的家长大多秉持着错误的育儿观念。

家长们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进而从“孩奴”的恐慌中走出来,轻松享受亲子之情带来的快乐。

【家庭教育】家长是宝宝不爱学习的始作俑者

【家庭教育】家长是宝宝不爱学习的始作俑者

【家庭教育】家长是宝宝不爱学习的始作俑者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不爱学习的,因为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长大的孩子有很
多不再爱学习了,家长便是始作俑者。

不爱学习首先是家长没给宝宝提供足够的机会。

比如欢欢,当他自己能够抬起头时,
就特别喜欢被竖着抱起来,以便更好的欣赏漂亮的家饰,但家长因为怕会伤到孩子而不敢
竖着抱,结果不仅限制了能力的发展,还打击了欢欢求知的冲动。

不爱学习还可能是家长磨灭了宝宝探究的冲动。

小小孩儿能够专注游戏的时间是很短
暂的,以后随着各方面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延长,家长如果能够恰当地进行
引导,会大大提高宝宝的学习能力,而欢欢的家长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道理,他们频繁地变
换玩具,本想延长游戏时间哄宝宝高兴,但实际上却涣散了他的专注力,让欢欢感到疲惫
和无能,渐渐的失去了探究的信心和冲动。

家长最常见的问题是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令他感到学习是一件烦恼的事。

过于
追求教育的成功,没有足够方法和技巧的家长,在孩子眼里是一个笨拙而乏味的老师,不
仅难以学到本领,连学习的兴趣都大大减退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人生启蒙的老师,我们不必花更多的精力灌输甲乙丙丁,而应该认真研究如何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宝宝不断学习的基本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说说问题儿童是怎样养成的,叛逆不是天生的

说说问题儿童是怎样养成的,叛逆不是天生的

说说问题儿童是怎样养成的,叛逆不是天生的展开全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至少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造物主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可是,真正面对孩子成长的时候,很多家长几乎是堕入了持久战的坑!问题孩子太难对付了,家中的几个大人围绕着旋转都会疲惫不堪,本文就说说问题儿童是怎样养成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用错方法的家长,当然这句话太过绝对化了!可是,家长没有选择的权力,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社会和家庭如果不在教育中投入成本,以后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我们要关注家庭养成教育的技术问题。

首先,要明白。

家长认为孩子叛逆,才养成了孩子叛逆的性格。

本文建议:家长对待叛逆的孩子,对策是不放弃,不放纵!有句老话,爱哭的孩子多吃奶。

你不要认为,孩子一开始就是叛逆的,叛逆性格也不是短期内形成的。

其实,一开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只要他哭或者做出微小的对抗,家长会做出让步,他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在他的心理上形成了条件反射。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做出一些小的过分举动:哭泣,生气,说不!一开始,家长会做出一定的让步!这是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如果小的问题不妥协,孩子就不会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如果,这种让步成为习惯,问题就出现了,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个体的独立。

家长慢慢会发现,孩子软硬不吃了!怎么办?家长开始认为孩子叛逆了!体罚成了必然而且普遍的选择,从功效上讲,体罚是有用的,不过持续的体罚将会造成极大的恶果。

要么灭杀了孩子的自信和独立的愿望,要么把孩子变成了问题学生。

其实,在这个时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处罚即使是恰当的,合理的!孩子也会对抗,比如顶嘴!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态度坚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特别要说明,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相信改正这个错误的好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文摘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文摘录

1. P15-16: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 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2. P70:对这一点,马克思补充说"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奴隶制,而且也包含着农奴制,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同田野耕作的劳役有关的。

它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

"3.P78:"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

"现在我可以补充几句: 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的进步,但同时它同奴隶制和私有制一起,却开辟了一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因为在这种进步中,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

个体婚制是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根据这种形态,我们就可以研究文明社会内部充分发展着的对立和矛盾的本质。

4.P177氏族在蒙昧时代中级阶段发生,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就我们现有的资料来判断,到了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它便达到了全盛时代.P178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在氏族制度内部,还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分别。

部落和氏族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不可能的.部落和氏族的经济基础: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

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是家里的主人。

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育儿知识)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育儿知识)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
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养成儿童不良习惯的3个原因

养成儿童不良习惯的3个原因
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养成儿童不良习惯的3个原因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使之在未及形成之前便胎死腹中.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家长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现代的叛逆期是被家长的、社会和学校直接塑造出来的副产物

现代的叛逆期是被家长的、社会和学校直接塑造出来的副产物

现代的叛逆期是被家长的、社会和学校直接塑造出来
的副产物
简单讲就是学校倡导与家长配合输入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与自
己切实感受到的现实事实经常发生冲突,且得不到及时合理解释的时候,孩子们只好相信自己和同伴的解决方式了。

于是在平时言行举止上会做出一些不合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叛),甚至经常反其道而行之(逆)。

首先,这个问题在任何朝代和国度都普遍存在,是非常正常的青少年成长现象,说明孩子身体智力情感发育正常,思维能力更在水平线以上,果敢毅力行动力方面则优于其他孩子。

其次,这个问题的解决肯定不是某几个现有科学领域能够胜任的,不存在所谓科学化解的方法。

比如至少离不开信息的充分开放(严重不足)、教育者和长辈的悉心关爱与直面冲突的勇气和智慧(非常缺乏)以及相关制度规则的广而告之与有效落实(远远不够)。

倒是有无数科学手段引诱青少年更早更广泛地尝试叛逆期的各种快感。

在社会大潮面前,家庭的力量微乎其微。

只能寄托于今后那些决定做家长的人,在孩子出生之前为他们挣得一个尽可能正常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们的叛逆行为不至于导致特别悲惨的后果。

青少年叛逆期总归是要来的,或早或晚或强或弱或久或暂,家长不必杞人忧天。

已经有孩子的家长,只要不过早失去生存的动力,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好了。

对已经进入叛逆期的孩子的家长,记住疏永远比堵好。

比如严格
限制孩子每周玩游戏不超过三小时就是非常愚蠢的做法,不论其实现技术多么精准有效无差别覆盖一切游戏界面。

但适用于自己孩子的疏浚渠道和操控技术只能靠家长自己摸索。

前提是要有自主学习、观察体恤、分辨思考、谨言慎行、和颜悦色的能力,而不是听别人讲故事说道理判黑白,更不可以任何外部名义强行阻止。

问题孩子背后的原因

问题孩子背后的原因

问题孩子背后的原因发布时间:2021-05-26T08:17:55.40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作者:侯庆红[导读]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阶段有约35%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厌学、失眠、焦虑、抑郁、网络成瘾、强迫、自伤自残、各种精神障碍等问题困扰着我们的家长和孩子。

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冲击着家庭、学校和社会。

社会矛盾、成人的心理冲突、人际关系等又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侯庆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阶段有约35%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厌学、失眠、焦虑、抑郁、网络成瘾、强迫、自伤自残、各种精神障碍等问题困扰着我们的家长和孩子。

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冲击着家庭、学校和社会。

社会矛盾、成人的心理冲突、人际关系等又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我在心理治疗门诊工作的这些年接待了上百例所谓的问题孩子。

可以这样总结,每一个来访者背后的家庭关系都可以作为心理学案例中原生家庭养育失败的典型案例。

每一个来访者的童年都遭遇了具体经历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到强烈的不自由和不快乐。

孩子感觉不到爱,但是大多数家长自我感觉上是爱孩子的。

家长认为给予了孩子极大的物质满足就是爱,对孩子严格的要求和管理就是爱。

其实是否是爱是需要我们听听孩子自己是怎样的感受。

父母之间的关系、单亲家庭、寄养的经历、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的情绪模式正深刻的塑造了这些孩子。

他们感到被虐待、被忽视、陷入无人可以信赖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之中,以至于孩子常常在梦中被惊醒。

在学校中处理不好各种关系,过于敏感,过于在意别人,有的孩子甚至活在自己的思维里。

实际上到医院来治疗的孩子已经是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了,家长已经没有办法按照他们的设想去管教孩子。

他们不上学,整天躺在床上玩游戏,甚至割腕自杀自残威胁父母,封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极度厌恶甚至憎恨父母。

其实在治疗中家长的认知是孩子治愈的决定因素。

教育教学名言警句_范文

教育教学名言警句_范文

教育教学名言警句本文是关于范文的教育教学名言警句,感谢您的阅读!教育教学名言警句1、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2、懦夫不是天生的,懦夫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不劳动的孩子,害怕重量和重负,他猥琐、畏惧,遇到困难完全没有主意和力量,只有慌乱和恐惧。

3、不能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4、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5、孩子的祖父母可能只有一些有限的教育经验,而这些有限的教育经验又因为祖父母的溺爱和放纵而派不上用场。

6、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7、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和完成的方法。

9、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10、成功的教育是“虎父无犬子”,失败的教育是“母强子弱”。

有修养的父母总是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11、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12、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13、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4、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15、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16、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7、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20、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21、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22、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23、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24、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25、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26、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27、父亲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影响我,熏陶我,使我的言谈举止带上一副绅士的派头。

父母与孩子是血缘关系还是雇佣关系辩论赛

父母与孩子是血缘关系还是雇佣关系辩论赛

父母与孩子是血缘关系还是雇佣关系辩论赛(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不同观点2.血缘关系:阐述父母与孩子的血缘关系3.雇佣关系:阐述父母与孩子的雇佣关系4.辩论观点:介绍正反两方的观点5.结论:总结辩论结果正文在当今社会,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父母与孩子是血缘关系,他们通过生育将基因传承给下一代。

而另一些人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像是雇佣关系,父母负责抚养孩子,而孩子长大后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首先,我们来探讨父母与孩子的血缘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无法改变。

父母通过生育将基因传承给下一代,孩子与父母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

从法律角度来看,父母与子女属于直系血亲,他们是家庭关系中最亲密的成员。

因此,在血缘关系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无可争议的。

然而,有些人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像是雇佣关系。

父母负责抚养孩子,提供生活所需,教育孩子成长。

而孩子长大后,需要承担起回报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确实有一定的雇佣关系成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依靠父母的支持,才能顺利成长。

而成长后的孩子,也需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辩论赛中,正反两方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正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是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无法改变,是最亲近的关系。

反方则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像是雇佣关系,父母负责抚养孩子,而孩子长大后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双方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辩论的结果更倾向于血缘关系。

因为血缘关系是天生的,无法改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基本的联系。

而雇佣关系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总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既包含血缘关系,也包含雇佣关系。

血缘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而雇佣关系则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还是“家奴”----问题儿童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二道家“阴阳互恋互动”原理的行为心理学解读----小D的案例分析续集(附对照版小雯)接续自文章:问题孩子是怎样炼成的?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道家的阴阳观----处事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一般人都觉得很神秘。

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装神弄鬼的目的,也把道家的阴阳说得玄而又玄,除了拜他信他(迷信)外别无办法。

这就是操纵人的办法---剥夺你的思维和理性能力。

实际上,道家的思想并不难,而且真道家是特别强调理性的。

【老子】说过:吾道甚易知,甚易行。

也就是说道家的思想特别容易理解,也特别容易实施在日常生活中。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不懂道家?(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原因,在于天下人本身不愿意去思考和理解,也不愿意按道家的方法去做事。

因为道家的想法做法,往往与人们的日常习惯相反。

但人们往往更习惯坚持自己的一套,不愿吸收新的,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东西,即使吃亏也不肯改。

这里我就用小D和小文的案例,来解释道家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智慧-----阴阳相生相克,互恋互变的理论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实际用在生活中。

真正掌握这个理论后,很多复杂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什么是“阴阳”,什么是“采阴补阳”?这两个词汇用现在的语言来讲一点都不神秘,只是有点罗嗦:阴----就是“看不见,不起眼或隐蔽起来的因素”。

阳----就是“看的见,张扬主动或很明显的因素”。

“阴”代表“静”“柔”“退让”“守御”这些状态。

“阳”代表“动”“刚强”“进取”“攻击”这些状况。

而男人和女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行为模式,分别与上面的状态相应,所以有时也会把男称为阳,女称为阴。

不过大多数时候,道家的“阴阳”不是指男女。

一看到“阴阳”之类的字眼,就去想男女之事,是很浅薄的表现,不是真懂道家。

在道家看来,“看不见”的“阴”,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关键的作用,所以“阴”放在“阳”的前面。

另外“阳”代表“主”,代表“领导”和“控制”。

“阴”代表“客”,代表“服从”和“跟随”,“宾主相洽”,则诸事顺利。

“主客易位”,就意味阴阳倒转,天地翻覆,要坏事的。

作为家长,是“阳”的力量,要有权威和领导力,是家庭的舵手。

如果一个家庭被孩子“领导”了,家长变成“家奴”了,老师变成“师仆”了,教育当然有问题----阴阳倒转了。

不过在方法上,作为“主”的阳,要通过关注“阴”来施加影响,而不是我行我素。

因此“阳”要随时关注“阴”的变化并甘于居“客”的地位来换位思维,与对方良好互动,以避免冲突和不良事故产生。

【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的两面,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问题。

片面强调阴阳的任何一面,都是愚蠢的,死板僵化的思想,做事情一定失败。

这就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合一”,就是阴阳的全然和谐和融合平衡。

出了问题怎样来解决问题?就是“阴阳互补”,互补的方式就是“采阴补阳”----“阳”不足的时候,不是直接加“阳”,直接施加“阳”的结果只会压制“阳”的生成,变得阳气更不足了。

所以必须用性质完全不同的“阴”来补充配合,培植阳气。

同样,“阴”不足,就要用“阳”来补,叫做“采阳补阴”。

总结起来,这一套高明和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行为原则,就叫做“采补之术”。

这是道家极为高明的行为心理学。

比如,一个男子有点女性化,阳刚不足,柔和体贴,细心有余。

根据人的这种心理本性的吸引,他会本能地倾向喜欢一个活泼大方,开朗大气,偏于男性化倾向的强势女子,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是这样来搭配的。

不过,这样的结合并不好,没有做到“采补”,所以会让双方的缺点更突出,优点无法表现。

家庭中这种结构,会让男子的女性化更加突出,阳气受到压制;同时,女子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也会强化保持,继续“阳亢”。

最终的结果是“角色易位”,长期下来男的会觉得压抑,女的也会不满意。

因为这种婚姻结构违反了他们内心的生物本性,迟早会出问题。

不仅家庭不和谐(出轨的原因往往就是双方阴阳不协调),事业也不太会很顺利,同时很容易造成子女的教育问题。

因此要婚姻幸福,必须“采补”。

偏于女性化的男子,他必须娶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女子,柔情似水型的典型女性。

也就是说要娶“阴”的特征特别明显强化的女子,才能通过“采阴补阳”,来补充自己不足的阳气。

跟这样的女子在一起,该男子身上的阳气会越来越强,阴气慢慢退减,这样家庭事业都会很兴旺。

而且,特别阴性的女子(阴气过旺型),也需要与阳气不是太强的男子结合才好。

但是这种女子又容易特别喜欢超级强势的男子。

但是这样一来,也会更加突出自己的弱势地位,也会造成阴阳两级对立,难以沟通调和。

同样这对于男子来说也不利,强势男子也得不到阴阳融合的机会,会更加“阳亢”(阳过了头),最终双方也不会太幸福。

同样,如果是强势的女子,要想生活幸福快乐,也必须“采阳补阴”,就是必须嫁给比自己强势的多的典型的男人。

这样就会压抑自己原有的强势心理,通过“采阳”来“补阴”,补足自己的女性魅力。

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像女人,女强人变柔情女子也自然,人生和家庭也会很幸福。

同时,强势男人得到次强势女人的协助,也会极大地弥补自己的个性缺陷,在生活事业方面更成功,这就是强强联合,阴阳绝配。

理论上每一种类型的男女,都有“绝配”。

但是人往往都不会去找最幸福最搭配的组合,一般来说喜欢自讨苦吃。

比如强势女子更容易顺着自己的个性,嫁一个阴柔型的老公,满足自己的“支配欲”。

但是由于与自己的生物本性相反,婚后很不满足,会常常抱怨自己的老公“没本事”,老公也觉得很压抑,最终造成失败的婚姻。

这也是因为他们不懂也不愿意用“阴阳采补”的方法来弥补自我缺陷而导致必然的痛苦和失落。

冰上加冰,火上加火固然不是太好,需要慢慢调整。

可是如果双方差异太大,如同冰与火一样,太对立了,在一起固然“互补”,但是双方也都容易受伤,沟通难度很大。

所以,阴和阳之间,又要互补互恋,又不能过激过头。

它们是相生相克的一对。

道家就是用这种非常形象,而又非常简洁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高深的道理和处理事物的原则。

按照道家提供的方法来做,人生事业都会很成功的。

不过,现代人根本不懂这些,也不学习这些道理,更谈不上照做,所以造成了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

更可恨的是:后世一些不肖之徒,打着“道家学问”的旗号,把这些名词用来为自己的不堪行为做掩护,用这种词汇来迷惑人心,骗财骗色。

最终使得这些高明的思想和方法,变成了庸俗淫秽的男女房中术,使得“采补”变成一个恶劣行为的代称。

实在令人感叹:难道中国人除了“食”之外,就只知道“色”了吗?下面用“阴阳采补”的理论分析一下问题孩子是如何制造和如何矫正的。

二:问题孩子一定是问题家长制造出来的。

问题家长有两种。

道家说“一动分阴阳”,同样的结果,会因为完全不同的原因而导致。

同样是问题孩子,会因为两个完全对立立场上的家长培养出来。

一种家长是对孩子很不负责,不闻不问,把孩子当做负担,只顾自己开心的家长。

这种家长的表现是“阳”的,他们造成的结果是很容易“看得见”的,正因为看得见,所以他们的危害并不是很大,他们的人数也不多。

另外一种就是爱心泛滥,对孩子过多关注和照顾的“超级负责”家长。

他们的危害很具有隐蔽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因此更危险。

第一种家长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真正危害最大,最善于制造问题孩子,也是在事实上制造了最多问题孩子的,是第二种家长。

最不可思议的是:第二种家长制造出大批问题孩子之后,社会不但没有谴责他们,反而很“同情”他们,往往把板子打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上面。

或者认为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因为他们“太不听话”。

问题家长们这时候也总是很“无辜”地作为一个“牺牲者”的形象,很“值得同情”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其实问题就是他们制造的。

所以,第二种家长最可怕,最应该小心。

孩子们不幸到了第二种父母的家里,实在是上辈子没有修好福,这辈子来自找倒霉的:吃了亏还没处说。

为什么会这样?用道家思想来说,阴阳两极必须调和。

无论你偏向于那一边,都会出问题。

而且,阴阳两边都是同等重要的。

“阴虚”是病,“阳亢”也是病,只有阴阳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

如果把“赏识”和“惩罚”看做是教育方法的阴阳两级,这两者都是同等错误和愚痴的。

绝对没有“赏识教育”比“惩罚教育”更好的说法,而是根据对象,分别实施不同的方式。

所以,“赏识”只适合自我认定不强的“阴性”学生。

周弘的孩子当然可以,也必须要“赏识教育”。

但是把他的成功经验全国推广,尊他为教育专家,就是大笑话,是中国根本不懂教育,缺乏真正教育家的表现。

如果一个自我中心的强势阳性孩子,你也不断去“赏识”,我看就是雪上加霜。

所以,只有中道的教育,才是最合理的教育。

孔子也说:叩其两端而执其中。

“中”的意思,就是阴阳调和平衡的状态。

可是我们的家长大多数都不太爱学习,也不爱思考,不懂这一套。

他们只管按照自己写的剧本扮演自己的人身角色。

所以他们会在爱心泛滥的时候,对孩子表演“无限的爱和宽容”的喜剧,或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凶狠地骂和揍孩子一顿,还说“黄金棍下出好人”。

说实话,这些反复无常的情绪化家长,看起来就像是个疯子。

如果家长们把自己对孩子的各种非理性行为都录像下来自己看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像个疯子。

其实疯子的特征,就是没有理性和思考就乱做事,不考虑做事的结果,也不接受自己做出来的结果。

情绪化的家长,心情一下在天上,感觉特别良好。

另一下又在地下,好像世界都崩溃了。

做事情很随性,不考虑结果(只会“期待”结果,就像幻想症一样,种下西瓜子,天天盼望长苹果树),这不是疯子是什么?三:家长的形象和责任应该是什么?既然是“长”,也就是领导,当然得有“尊”,有威严,否则怎么当领导?下属不把你当回事,怎么可能完成你的工作安排和计划任务?“家长”就是“一家之领导”,是家庭的主导者,是“阳”的因素。

孩子是学习者,后进者,被引导者,是“阴”的因素。

阳动阴随,配合良好,就是阴阳和谐,家庭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如果阴克阳,主客易位,阴动阳随,就要出问题,孩子一定教不好。

所以家长一定要自尊,得把自己当“领导”来看,当做“主导者”来承担责任。

而不是自个儿甘当配角,心甘情愿去献爱心,献忠心,当奴仆,满足于当好饲养员。

“家长”不仅要“自尊”,也要“被尊”,必须获得家庭成员的内心尊重和认同,否则就不是“家长”,而只是“家庭成员”。

如果不但不能获得家庭成员的尊重,反而被轻视和贬低,成为其他家庭成员的“服务生”的话,就不是“家长”,而是“家仆”和“家奴”了。

在现在的很多家庭里,孩子们都轻易取得了“主动”的地位,家长们甘心被孩子们驱使,成为服从孩子的意愿而行动的工具,就是典型的主客易位,就是从“家长”变成了“家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