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
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
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劳动经济分析能力,能够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研究机构从事劳动经济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的专门人才。
2. 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劳动统计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选修一些与劳动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3. 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劳动经济调查、劳动经济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4. 创新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一些创新性课程和实践环节,如创新管理、创业学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5. 国际化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一些国际化课程和国际交流活动,如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沟通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互派学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机会。
6. 综合素质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培养方案中应包括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这些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领导力等非专业技能。
总之,劳动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持。
劳动经济学专业考研方向
劳动经济学专业考研方向简介劳动经济学专业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供应和需求、收入分配、职业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专业考研方向是培养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具备从事相关研究、教学、政策分析和咨询工作的能力。
考研科目劳动经济学专业考研方向的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收入决定理论、劳动力资源配置等基本理论知识。
2.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包括劳动力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法、劳动力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劳动力市场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
3.政策与制度分析: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关系协商与冲突处理、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劳动力供求与就业:包括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劳动力市场不平等、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5.收入与福利分配:包括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就业前景劳动经济学专业考研方向的毕业生,可以在以下方面就业:1.高校教师:可以从事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政府部门:可以参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3.研究机构:可以从事劳动经济学相关研究工作,参与政策研究和项目评估。
4.企事业单位:可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协商与冲突解决等工作。
考研准备考研准备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劳动经济学基础理论是考研的重点,要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内容。
2.积累实践经验:参与劳动力市场调查与分析、劳动力经济计量分析等实践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3.提升英语水平: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国际化的学科,英语是必备的工具,要提升英语水平。
4.熟悉考纲要求:了解考研科目的考纲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
总结劳动经济学专业考研方向是一个发展非常广阔的学科,对于分析和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准备考研需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拓展实践能力,并提升英语水平。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关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运动的经济学分支,它以劳动力的供求、工资决定和就业率等为核心内容。
本文将探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供求关系、工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是劳动经济学的基石,它描述了劳动力市场上劳工供给与用工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
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受到劳动力人口规模、劳动者参与就业的意愿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方面,企业的用工需求取决于生产规模、劳动者的生产力及工资水平等。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即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工资水平,反映了劳动市场的稳定状态。
二、工资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工资是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与企业或雇主进行交换的报酬,它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及生活品质。
工资的决定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劳工的供给和需求、技能要求、劳动生产力、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等。
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应量影响了工资水平,供给不足时工资会上升;而供给过剩时工资会下降。
需求方面,企业的用工需求决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需求增加时工资会上升,需求减少则工资会下降。
此外,技能要求和劳动生产力对工资也有重要影响,高技能和高生产力的劳动者通常能获得较高的工资。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市场上工资水平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
例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劳工难以准确了解企业需求和工资水平,从而影响了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劳工组织(如工会)的干预,他们通过谈判和集体协商来维护劳工权益,进一步改变了工资形成的机制和水平。
四、劳动市场的不完全透明性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劳动市场的不完全透明性。
劳工对工资水平和用工机会的了解不充分,限制了供需双方的有效交互。
不完全透明性使得劳动市场的信息流通和调整变得不够灵活,从而可能出现劳工的就业失灵和工资歧视等问题。
总结: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工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全竞争以及劳动市场的不完全透明性。
对社会转型期《劳动经济学》课程内容建设的思考
必修课 , 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相关专业课 程提供劳动经
济理论基础 , 并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利地支持着这个专业
的发展。
当前 , 由于经济社会 的双重转 型, 中国的劳动力市 场形 势正在发生变化 ; 经济学 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深化。反映到 课程 内容 , 就要 坚持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 , 在系统地 阐述西方 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 , 让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劳动经济 学 的学科发展方 向; 在应用上引导学生思考我 国劳动经济领 域 的现实 问题 , 为学 生了解经济发展 的规律和劳动力市场 的
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 口数量 已经呈现下降 的趋势嚼 。我国
1 . 经济结构转型与劳动力市场 的调适问题 。经济转型主
要是指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经济转型必然引起与原 有经济结 构相 配套 的规则与程序不 同程度 的失效 , 而新经济
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行将结束 , 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
( ) 二 从微观层 次来看待劳动经济 问题 1 . 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与输 出结构 的冲突 。随着社会经济
实践服务 。这既是社会转型时代的强烈呼唤 , 也是学科 自 身
发展 的迫切要求 。
一
的发展 , 工荒 ” “ 技 仍大量存在 ; 熟练工人到处都是 , 工厂是 买
方市场的观点现在得 到扭转 。在广东 , 各家工厂不得 不以两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 劳动经济学是理论性 较强的应用经济学 , 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 中劳动的人 的学 问。 自哈尔滨 商业 大学劳动与社会保 障专业 2 0 0 3年招收 本 科生开始 , 劳动经济学就是劳动与社 会保 障专业课 中的专业
济的发展促进 了劳动力 的流动 ,加强 了社会 对劳动力流 动 的关注 ; 和谐社会 的推进提升 了劳动的 自主地位 , 弱化 了劳 动对资本 的依赖 ; 劳动政策对市场 经济的适应 、 支持 与矫 正
劳动经济学 教材
劳动经济学教材
以下是一些劳动经济学教材的推荐:
1. 《劳动经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abor Economics) by George J. Borjas
这本教材是劳动经济学的经典教材之一,以清晰明了的方式介绍了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
2. 《劳动经济学与工工经济学》(Labor Economics and Labor Relations) by Lloyd G. Reynolds, Stanley H. Masters, and Robert L. Moffitt
这本教材结合了劳动经济学和劳动关系的内容,在教学中强调了工会、劳资关系等重要主题。
3. 《现代劳动经济学》(Modern Labor Economics) by Ronald G. Ehrenberg and Robert S. Smith
这本教材涵盖了劳动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工资决定、教育与技能、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
4. 《劳动经济学:原理与实证》(Labor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y Kenneth J. McLaughlin and William F. Trebby
这本教材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主题,包括工资、就业、失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
5. 《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 by Pierre Cahuc and AndréZylberberg
这本教材着重于宏观经济学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包括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公共政策等方面。
这些教材可以作为学习劳动经济学的参考书籍,无论是大学课程还是自学,都适合作为入门教材使用。
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四类基本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管理才能;理解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了解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早期的微观经济学、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定与确立、发展和演变。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选择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是将初学者引入经济学的思维范式,理解经济学分析的前提条件。
主要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怎样生产;(2)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5)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决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分别影响需求、供给的因素和均衡价格的决定;理解需求和供给规律、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需求和供给水平的变动、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掌握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掌握利用均衡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供求的含义、供求定理、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难点是各种弹性的概念、分类及计算。
主要教学内容:(1)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2)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3)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4)均衡产量、均衡价格、蛛网理论;(5)价格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消费者偏好、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基数效应、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正常物品、低档物品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和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的关系;掌握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偏好公理的基本原理;理解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掌握收入变化和价格变化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和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学会运用效用与消费者均衡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王云多劳动经济学教案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主讲教师王云多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较为深入的课堂讨论,使学生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的主要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
并为劳动经济学及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源方向的本科论文选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三、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教师就现代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的要点、难点及发展动向、实际政策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教授。
2、课外阅读及网上案例收集:教师将在每章内容讲授后提供课后阅读书目及有关刊物文章目录。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人本学期通过INTERNET或其他媒体或其它方法,收集和整理一个劳动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实证案例(2000字左右)。
3、课堂讨论:每章讲授完后,就每章有关理论和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每次讨论前,指定5人一组中2人作为重点发言者,并提交书面发言材料。
其他同学应积极参加讨论。
四、使用教材及阅读书目:1、使用教材:《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2、阅读书目:《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SIXTH EDITION, RONOLD G.EHENBEG,ROBERT S. SMITH,1997《THE ECONOMICS OF WOMEN,MEN,AND WORK》,THIRD EDITION, FRANCINE D. BLAU, MARIANNE A.FERBER, ANNE E.WINKLER.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年《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10期;《劳动经济》2001年1-2期; 2002年、2003年《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以及相关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
3. 掌握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
4. 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a.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c. 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2.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a.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b. 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c.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 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a. 劳动力价值的理论基础b. 劳动力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c. 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4.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a.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b.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c.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或实验设计,以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核:进行理论知识的答题测试。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4.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堂演讲,评价其表达和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作者:John M. Keynes,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劳动力市场分析与劳动经济学》(第五版),作者:George J. Borjas,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课程介绍和基本概念讲解2. 第二周: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3. 第三周:供给和需求分析4. 第四周: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5. 第五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6. 第六周: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影响因素7. 第七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8. 第八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9. 第九周: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10. 第十周:复习与总结八、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2. 课程PPT和讲义3. 相关案例和实地调研资料4. 论文和学术文章以上便是《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
101计划 经济学 10门课程
101计划经济学 10门课程101计划是指在经济学领域中的10门重要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从经济学原理到应用方法。
本文将对这10门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第一门课程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关注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等。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和调控方法,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第二门课程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机制的运作。
主要内容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企业生产与成本等。
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为企业决策和市场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门课程是《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以掌握经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为经济政策评估和经济预测提供依据。
第四门课程是《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跨国经济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国际货币体系等。
通过学习国际经济学,可以了解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第五门课程是《金融学》。
金融学研究资金的配置和运用,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机构的角色。
主要内容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风险管理等。
通过学习金融学,可以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金融工具的特点,为投资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第六门课程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贫困和不平等、发展政策等。
通过学习发展经济学,可以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问题,为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第七门课程是《劳动经济学》。
自考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00164 劳动经济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旨在介绍和讨论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市场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劳动经济政策和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劳动市场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3. 理解劳动供求关系和薪酬决定的基本原理;4. 分析和评估劳动市场政策和实践;5. 培养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人口、教育、技能等3. 薪酬决定与劳动市场效率- 边际生产力理论:薪酬与边际生产力的关系- 薪酬差距与劳动市场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市场失灵4. 劳动经济学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政策:最低工资、劳动合同、福利制度等- 培训与技能提升: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和效果评估-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流动和迁徙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2. 小组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3. 个案分析:通过分析真实世界的劳动市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应用;4. 学生演讲:学生独立选择并准备一个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并进行演讲。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小组讨论参与度、个案分析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测试;3. 学生演讲:对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进行评估;4.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测试。
六、参考教材1.《劳动经济学导论》,作者:斯潘德·凯恩斯、伍兹·凯恩斯2.《劳动经济学原理》,作者:乔治·布朗3.《劳动经济学概论》,作者:沃特·考托尔七、参考文献1. Acemoglu, D., & Autor, D. (2011). Skills, tasks and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4, 1043-1171.2. Lazear, E. P. (1999).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team-m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S6), S333-S352.3. Borjas, G. J. (2013). Labor economics. McGraw-Hill Education.4. Card, D., & Krueger, A. B. (1994). 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772-793.八、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1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1.2 学时安排: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
1.3 课程性质:必修课
1.4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
1.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运作机制,具备分析和解决劳动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
- 劳动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2.2 工资决定理论
-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
- 边际生产力理论和供需理论
- 协商集体谈判理论
- 人力资本理论
-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关系2.3 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失业
-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 隐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 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 劳动市场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2.4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与年龄差异
- 性别差异对工资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等问题。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及其政策影响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2.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特点;3. 熟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4. 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和收入分配问题;5. 了解劳动市场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劳动经济学导论1.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1.3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2.1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2.2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2.3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分析3.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和收入分配3.1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3.2 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和实践3.3 政府干预与收入再分配4. 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劳工权益保护4.1 最低工资政策与劳动力市场4.2 劳动合同与劳工权益保护4.3 劳动争议解决与劳动仲裁制度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学生将通过课堂讲解和学术文献阅读来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与讨论(占比30%):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观点。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比40%):包括理论性作业、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报告。
3. 期末考试(占比30%):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七、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四版),作者:**,出版社:**2. 《劳动经济学研究》(第三版),作者:**,出版社:**八、教学资源及参考资料1. 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2. 劳动经济学相关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3. 劳动力市场政策法规文件九、教学团队与助教安排本课程将由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负责,其中助教将协助主讲教师进行课程组织、讲义整理和学生问题答疑等工作。
00164劳动经济学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代码:0016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是劳动力市场运行原理的体系。
它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习者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和现象。
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为基础,是本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该课程的先期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学习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就业理论与政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与纠纷处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制度与文化、国际劳工标准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特点5、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劳动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八版课程设计
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八版课程设计1. 简介本文档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八版》课程的设计。
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介绍公共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本课程涵盖了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话题,包括: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社会保障、最低工资、工会、移民和贸易政策等。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1.介绍现代劳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在现实世界的应用。
2.深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式,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特征。
3.理解公共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政策和制度在劳动力市场调节中所扮演的角色。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和解决实际世界中的问题。
3. 课程结构本课程包括14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一个教学单元和一个作业。
主题包括:1.劳动市场不平等:理论和证据2.工资的决定因素:教育、经验和性别3.劳动力市场中的种族和性别歧视4.分校和反垄断法对工资的影响5.工会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6.最低工资的经济学分析和实践7.无保障工作的增长和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8.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和实践9.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0.内部劳动市场:公司内工资的差异11.就业和失业:宏观经济学分析12.从长期来看的不平等问题13.公共政策的评估: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 方法14.劳动力市场的政策问题课程设计中的每个主题都包含读物、作业和讨论。
3.1 读物本课程的读物将与主题共同提供,其中包括学术文章、报告和新闻报导。
每个主题的读物将覆盖主题的核心概念。
学生将在教学单元之前阅读相应的读物。
3.2 作业每个主题都配有一个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并测试他们的能力。
作业将涵盖主题的阅读材料和教学单元。
作业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文。
3.3 讨论在每个主题结束之前,我们将进行一次小组讨论。
讨论是学生理解和思考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讨论将集中在主题的核心问题上,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见解和想法。
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
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和收益,以及劳动力的投资和获得等问题。
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传授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需要我们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人才观。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种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劳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市场收益上,更体现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道德层面上。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经济学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劳动经济学也需要我们关注就业政策和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和改进。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劳动保障政策,关注各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使他们有能力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力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工作是劳动经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既要传授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就业政策和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劳动经济学—需求
(三)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法则 ◆在生产过程中用其他投入代替劳动的 容易程度 ◆其他投入的供给弹性 ◆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 ◆在总生产成本中劳动成本的比重
39
四、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比较
W DS2
DS1
W1 W0
c
b a DL
O
L2
L1 L0
L
40
小结:
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与短期相比,劳 动力需求下降得更多;反之,工资率下降时, 长期与短期相比,劳动力需求增加得越多。即 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大。
27
(二)成本最小化与劳动力需求
等产量线
等成本线
最佳生产方法
28
为 什 么 不 换 一 种 思 路 ?
成本最9
特别提示:
技术系数是指企业 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 需要的要素投入的组合 比例;技术系数分为可 变与固定两类。 当资本和劳动力的 搭配系数固定时,企业 的劳动力需求根本上取 决于产出水平,如右图所 示。
※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边际生产力是指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的投 入所增加的产量)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原价格-供给量×价格降低的部分
(2)边际成本
指每单位产量增加时的总成本的增加部分(Δ C/Δ X) 例题
★技术进步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 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 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 产品需求。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 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 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 动力需求量增加。 在单个企业中或范围较小的经济体中,技术的进步有可能导 致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但在范围较大的经济体中,技术进步则很 有可能通过收入的增加,带来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从而创造 出为提供新增消费而产生的劳动力需求。
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
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以及与劳动力相关的问题,如工资、职业选择、劳动力市场歧视等。
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经济学原理和理论,更需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首先,劳动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我们应该强调劳动的社会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财富、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和现实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其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不平等和歧视现象。
在课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问题,让学生了解到不平等和歧视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同时也要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劳动经济学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护政策,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劳动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价值观和规范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劳动经济学概述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走向和趋势。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
三、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均衡的基本含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内部劳动力市场
五、劳动时间
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
六、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生命周期的变化,就业与就学的决策,结婚、育儿决策,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退休决策
七、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
八、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微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工资水平控制,工资差别
九、就业与失业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就业理论综述,就业结构分析,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十、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概述,教育投资分析,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劳动力的流动十一、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歧视的概念及类型,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收入歧视的测定,中国的就业歧视现象,消除歧视的对策
十二、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十三、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概述,劳动关系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