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导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导学案 苏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6f6ed18b4daa58da1114a09.png)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第一标设置目标【课堂目标】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堂准备】作者常建、杜甫的生平资料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第二标我的任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当,意境幽邃。
以动显静首联虚实交错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第三标反馈目标【自我检测】(时间10分钟 )1.背默《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感悟总结】(时间2分钟)课题: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第1课时编制人:李芳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学成情况:第一标设置目标【课堂目标】1.学习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2.虚实结合的写法。
3.大量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抒写感情。
【课堂准备】周总理的生平资料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第二标我的任务。
冶美的情操。
指导朗诵全诗。
第三标反馈目标【自我检测】(时间10分钟 )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轰鸣()谷穗()沉甸甸()篝火()松涛()心脏()2.选词填空。
(1)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__。
(停息、休息、停留)(2)你可知道,我们_______你,——你的人民______你!(想念、思念)(3)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_______(呼喊、呼唤)3.阅读理解。
(一)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呵,总理|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1)“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诗中列举了哪些地方?(2)全诗如何描述周总理“深深的足迹”的?(二)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广场回音:|“呵,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3)文中的破折号有何作用?(4)诗中在整个世界逡巡一遍,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回到了哪里?为什么要写这个地方?【感悟总结】(时间2分钟)。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案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85584f74b35eefdc9d33353.png)
教研活动
记录
板书
设计天坛圜丘: 帝王祭天。来自古罗马斗技场: 娱乐的场所,也是奴隶角斗士流血牺牲的地方。
昆明的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花潮”。
苏州小巷:整洁幽深,曲折多变,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教学反思
2、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诗句:
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
“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
(4)特点:整洁幽深,曲折多变,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①从触觉上感知“整洁”:
“春天没有灰沙,夏月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
②从视觉上感知幽深:
“高高的院墙”,“爬满了长春藤,紫藤”。
(4)、《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一特点的?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
(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1):天坛圜丘。
相对独立而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天坛遥遥对峙,建筑奇特古怪”。
③借助听觉描绘景观:
“这里,那里传出织机的响声……”。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七年级下苏教版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第1课时-A4版本
![七年级下苏教版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第1课时-A4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735e098d02d276a200292e7c.png)
主备人:课型: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话须形象才动人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事物。
学习重难点
1.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事物。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学生选择一处景物描绘或一个情境来设计;
2.学习小组内轮流交流:一生讲其余听,然后围绕要求评价修改;
3.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4.组织评价,肯定鼓励。
三、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仿照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一段描述事情、描述景物或描述感受的话。
长久以来,一颗流浪的心忽然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歇的去处。坐在窗前,我在试问我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这蓝蓝的天,闻一闻这芬芳的花香,听一听那鸟儿的鸣唱?有多久没有回家看看,听听家人的倾诉?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听听那年老的欢笑?有多久没与他们谈心,听听他门的烦恼、他们的心声呢?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不要因为生命过于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
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呢?
二、课堂探究:
(一)小组合作。
听一段描述春雨的文字,谈谈获得的美的感受。
(二)自学文中给我们出示的短文,明确生动形象的具体要求。
(在交际中,当需要向听话者介绍人或事物,特别是自然景物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或物的特征进行描述,可使描述更具感染力,有助于提升人与人的交际能力。)
也许坎坷,让我看到互相搀扶的身影;
也许失败,我才体会的一句鼓励的真诚;
也许不幸,我才更懂得珍惜幸福。
诵读欣赏 导学案
![诵读欣赏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19d0ddb14e852458fb57d0.png)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5月日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主备:徐耀祖审核:吉留锋
备课时间:5月5日上课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朗诵的基本技巧:句调、重读、停顿、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3.通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能说出浸渍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深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自主学习】
1.小序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七子的诗章按怎样的顺序?
【合作探究】
你觉得《澳门》这一章朗读体现了这种情感吗?——你可以抓住具体的语句作一些评点!
体会情感:阅读《澳门》
例——“太久了”:1553年,澳门就实际上被葡萄牙占领,是“七子”中离开母亲最久的,说“太久了”符合历史;但仅仅如此吗?还有深沉的孤苦和悲怆!还有刻骨的恨!把婴儿从母亲的襁褓里抢走,这下手的人是何等的凶残!——因此,“太久了”宜读得徐缓沉郁一些。
诗人把七个地方比作七个孩子,你满意你的同伴用朗读为我们再现的这个“台湾”的形象吗?——“台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说说《台湾》形象
【拓展延伸】
七子之中只有台湾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你的心情如何?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副对联、一首诗表达你的心情吗?
【当堂检测】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呢?
2.《七子之歌》由七首独立的短章组成,它的总的主题体现是什么?
3.闻一多在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这篇《七子之歌》,传达了他怎样的心声?
反思:。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a0a599cf84b9d529ea7a8f.png)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课题:《诵读欣赏》课型:新授主备:审批:使用时间:1.熟读成诵,积累诗词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2.体会诗中的诗情画意。
:同学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引言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一年四季的美景真是让人说不完道不尽,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描写四季景物的课文之后,再来领略一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四季风情。
课前准备你学过哪些描写四季的诗句,请与大家一同分享。
(写出两三句来。
)诗词欣赏一、让我们一起走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与作者交朋友。
(请学生介绍作者)2.带着感情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3.诗中亮点:①本诗描写了 (地) (时)的风景,前两句,后两句,以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②“如酥”一词采用了(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4.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再读诗歌。
二、品读《西江月》1.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2.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
上阙宜读得轻松愉悦,下阙宜读得活泼而惊喜。
3.全词上阙写晴,下阙写雨,表达了作者热爱的思想感情。
写晴描写了农村夜景的特点,由、、和构成的画面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
词中从和两个角度来捕捉景物特征。
三、《秋词》赏析1.读教材,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2.自由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3.指名学生读诗,给学生以指导。
提示:这首诗是作者被贬郎州时所作,诗人一反前人悲秋感慨之作,唱出昂扬立志之歌,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全诗议论、抒情、写景相结合,以白鹤自况,借鹤的豪情表现他的傲然向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诵读拓展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三首诗词。
2.小组交流1)小组代表分别诵读三首诗(词),其他同学点评,评比最优者2)小组交流讨论结果,说明小组意见以及组内不同的观点。
3.欣赏文笔精华1)结合对诗词的赏析,仍按照春夏秋冬四组,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心中的四季景色。
2)文笔精华中的文章相互比较,各自有什么特色,优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74fd7beefdc8d376ee329a.png)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教案学习目标1.能识记文言文中常用古汉语字、词、句的解释,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2.通过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我们来听听两个小孩和孔子的看法。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为”“知”的读音),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2.导入语:大家读得很认真,下面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组织学生以同桌相互合作形式各自朗读课文给对方听,让对方给自己当老师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3.过渡语:我们现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2~3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组织全班学生就字音、停顿、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师生互相答疑,弄清字、词、句的意思导入语:刚才同学们很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质疑,解答,把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等会儿问其他小组的同学,问老师。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
加点字的意思提示:1.孔子东游(游:游历,与游览的意思比较接近。
)2.问其故(其:他们。
)3.则如盘盂(盂:盛饮食的器皿。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为:是。
)5.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日中:中午时太阳似在天空中央,所以说“日中”。
)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导入语:文章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
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提示: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全面。
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面,因而温度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二教案 诵读2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二教案 诵读21](https://img.taocdn.com/s3/m/db339248fad6195f302ba61f.png)
主备人:授课时间:
时间
地点
七年级办公室
召集人
课题
诵读欣赏2:两小儿辨日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一:
1、自由读课文,尽量读准句子,不读破句。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翻译课文,弄懂大意,复述课文。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辩斗盘盂沧沧
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2、读准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C、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
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
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难点: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教案全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7886784a26925c52dc5bf34.png)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制定学习目标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
课前准备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
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收集周恩来故事一则。
教学制定一导入新课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
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者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
让我们用朗诵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
二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1、自由朗诵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参照: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教师范读,同学打出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登岳阳楼》,浮、流。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掩映,又浓又深。
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2、质疑:①为什么“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参照:表面看来,“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
假如四周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
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本诗正是他向径佛门清静的心理的写照。
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品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
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幽隐的追求,情、韵、味十足。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黄纱巾》(第1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黄纱巾》(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c191d1851e79b89680226f5.png)
自学提纲一:
1、自由读课文,尽量读准句子,不读破句。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翻译课文,弄懂大意,复述课文。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辩斗盘盂沧沧
凉凉 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2、读准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诵读欣赏两小儿辨日
课题
诵读欣赏2:两小儿辨日
课时
第1 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 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难点: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 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如车盖(大—近) 如盘盂(小—远)
沧沧凉凉(凉—远) 如探汤(热—近)
孔子不能决
教 学 反 思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b4cb4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d.png)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美育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而七年级的学生们也应该进行诗词的学习。
本次的“诵读欣赏”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基础,以“理解古典文化,培养综合素养”为主线,通过模仿创作、背诵朗读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中国古典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背诵、模仿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从而塑造“人文”育人主旨。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初秋》(一)讲解课文:《初秋》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描写初秋景象的诗歌。
其表现了作者对于秋天的赞美之情,描绘了秋天的独特之美。
(二)欣赏诗词:课堂上播放诗词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初秋》这首诗歌。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背诵、朗读、填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秋》这首古典诗歌。
(三)讲解用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用词的方法,具体表现《初秋》中的精彩词汇,比如“清辉”、“萧瑟”、“桂花”等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
(四)创作秋天诗句:以《初秋》为参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秋天的景象,再以个人的语言方式来演绎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四、教学方法1、引入法:通过影像、音乐、环境、话题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3397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e.png)
-古诗的鉴赏不仅仅是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形式的欣赏。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专业角度评价古诗。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古典音乐、山水画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古诗相匹配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古诗中意象的把握和体会。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意象并体会其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深入到古诗的内部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和文化底蕴。
3.学生在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时,可能缺乏条理性和深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5.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诗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个别示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黄纱巾》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黄纱巾》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f04ca5f121dd36a32d82ea.png)
黄纱巾学习目标:1、体味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2、学习特写镜头组接构成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味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特写镜头组接构成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并搜集相关主题的文章。
2、以小组为单位,以课文的内容为蓝本排练课本剧。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自读文本1、自学字词。
如:恋恋不舍、绝妙、惋惜、毫不犹豫、愣lèng、累lèi2、提出初读要求: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它将两颗美好的心灵进行了无声的展现。
阅读时要通过语调、语速的控制,让人感受到两个爱美的人的心灵,并产生共鸣。
二、理解文本: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姑娘你会怎么做?为什么?2、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中年人的美好心灵?如果你文中的中年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4、你觉得从这篇文章中还懂得了哪些人生哲理?如: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既然得不到,不妨离开它;接受施舍比不能得到更令人痛苦……(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挖掘文章的内涵,对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理解。
)三、仿写文本1、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这篇短小的速写式微型作品,充分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的组接,构成了它的情节。
2、你能仿照这种手法来写臆断你与同学、老师或者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吗?学生进行片断仿写练习。
教学反思:1。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黄纱巾》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黄纱巾》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a4a817dd88d0d233d46ad6.png)
《黄纱巾》日期:____ __ 班级___ __ 姓名:___________ 组名:__ ____【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理解主要内容。
2.精读文章,体会人物心灵之美,初学文章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体会人物心灵之美,学习写作技法。
【知识链接】微型小说:写作上追求的特点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一、微。
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
因此,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凝炼,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
二、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
小说强调一个‘新’字,给读者以新题材、新知识,甚至让他们感到惊讶!”当然,微型小说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说作品一样,有时并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时主题并非一个,是多元化的,这都是可以的。
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三、密。
指的是结构严密。
微型小说的作者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
因此,特别要在选材、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
四、奇。
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
中外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
【自主学习】1.读完本文,我觉得文章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2.我觉得,文中女孩的形象是这样的:3.中年人(摊主)的形象是这样的:【课中交流】1.小说必须有矛盾,然后矛盾还必须被解决。
那么本文的矛盾是什么?又是如何得到解决的?▲2.小说必须要有主题,此为小说创作之根由。
不管小说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总为表达主题服务。
结合自主学习部分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我觉得文章的主题是:★3.下面,我将从微、新、密、奇(具体见知识链接部分的材料)中任意一点出发,欣赏本文的妙处。
评价一【目标检测】★文章虽难,然而我不畏山高路远,巉岩难攀,决定也写一篇微型小说。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63bffbe684254b35eefd34ed.png)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教案(新版)苏
教版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案2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0057763caeaad1f347933f53.png)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后的点评,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能谈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吗?二、检查预习(1)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文字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4.《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5.《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家乡的小巷有什么不同?四、欣赏指导1、天坛天坛,原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现在已成为人民游览的处所。
它那神秘的气氛常常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究其中的奥秘。
秦牧这段文字正给人们这种满足,他把知识、哲理、感情、和文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揭示的帷幕。
2、古罗马斗技场这段说明性的文字,对古罗马斗技场的各个主要部分的形状、用途作了细致、准确、有序说明。
3、昆明花街写花节的盛况,先描绘花的繁多,用树木挽不住游人来对比,用古人的诗句来烘托,呈现出一个花天花地的花的世界,然后笔锋一转,用花潮来比拟花街热闹的景况,写出花的花势,花的动态,使人形象地感受到花的生命力在不断扩张,从静态写动态,真是跌宕有致,绚丽金彩。
4、苏州小巷写苏州不写中外闻名的园林景色,而却写恬静的小巷,这是作者选材上的一个独创。
苏州的小巷是那样的整洁幽深,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最新精选】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doc
![【最新精选】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35d0b38ddccda38376bafd3.png)
诵读欣赏目标锁定1、学会利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提高鉴赏水平。
沙场点兵1、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能读出节奏和感情。
课堂在线一、诵读1、自读、质疑自己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自我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地方摘录在“个人质疑卡”上。
2、互读、释疑小组内互相朗读,并提出点评、修改,同时讨论前面“个人质疑卡”上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摘录在“小组质疑卡”上。
3、引读、答疑将各“小组质疑卡”汇总,投影后,班内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二、欣赏1、欣赏对话[情景] 你能根据短文的故事情节,抓住对话细节,加入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文续写一段对话文字,丰满人物形象吗?试试看。
[活动] ①个人写②小组交流、评选③各组对话表演④点评、引导2、欣赏人物①为文中人物写一段评语。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人物的认识。
3、欣赏主题从田子及其母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你对当今为官者的某些行为有怎样的认识?4、欣赏其他本文放在“诵读欣赏”栏目下,自然有它的道理,你认为本文还有哪些可欣赏之处?三、附录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
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智能储备学了本文后,你认为如何去欣赏一篇小说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识记文言文中常用古汉语字、词、句的解释,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2.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3.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重点: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通过特写镜头组成故事。
预习导学
1.作者和作品介绍。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2.给加点字注音。
辩斗.(dòu) 沧.沧凉凉(cāng) 探汤.(tāng) 孰.为(shú)
知.乎(zhì) 呆呆.(dāi) 愣.(lèng)神累赘(zhuì)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及其日中如探汤
..
把手伸进热水里。
汤,热水。
(2)孔子不能决.也
判定。
(3)女孩恋恋不舍
....地离开了
形容舍不得离开。
4.整体感知。
(1)《两小儿辩日》
文章叙述了两个小儿议论太阳的远近,因为各自都根据单方的理由,最后得出相反的结论。
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孔子也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因此受到他们的嘲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2)《黄纱巾》
这篇速写式的微型小说,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把每个镜头相连接,构成小说的情节。
小说着重表现两个人物对一条黄纱巾态度和感情,写出两颗美好之心,为人间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合作探究
问题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孔子东游.(游:游历)
2.问其.故(其:他们)
3.则如盘盂.(盂:盛饮食的器皿)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为:是)
5.及其日中
..则如探汤(日中:中午时太阳似在天空中央)
问题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太阳刚升起时看上去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问题三:《两小儿辩日》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
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原因探究: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全面。
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
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有理,但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都是片面的观点。
“孔子不能决”,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因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还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道理启发: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人,知名度极高的人,但还是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学无止境,我们要勇于探索。
问题四:《黄纱巾》一文,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心理变化: 开始女孩想买黄纱巾,但没有钱。
中年人想卖黄纱巾,因为他是做生意的。
后来,女孩决定不买黄纱巾了,中年人准备把黄纱巾送给女孩,女孩拒绝。
最后,中年人把黄纱巾永远留在那里。
揭示主题:作者通过描写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
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