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法与综合法,孰优孰劣
《向量与夹角(2)》教案
2.4.3向量与夹角(2)班级:姓名:自我评价:【教学目标】能够运用空间向量解决一些简单的求角的问题.掌握向量解决角这类问题的思路.通过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运用向量方法与综合几何方法,体会综合法和向量法的优势,学会用代数语言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运用代数方法得到结论;给出代数结论合理的几何解释,解决几何问题.并从中抽出方程思想,归纳总结解方程的思路及方法.【教学重点】利用空间向量法求法向量,求二面角..【教学难点】用参数表示法向量及各种线面关系再求解.【学法指导】教师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学科素养】●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教学流程】复习引入-> 新知探索--> 典型剖析-> 练习巩固-> 归纳小结【问题引入】问题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请大家写出这两条公式.问题2:这两条公式都与哪个量有关?求平面与平面的夹角,是否也能利用这个量呢?【新知探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93页回答问题并完成练习3.1.什么是二面角的平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是什么?3.什么是两个平面所成角?4.两个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什么?5.二面角与两个法向量夹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用法向量求两个平面角的公式是什么?7.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公式又是什么?练习课本93页例13,并总结求二面角的基本步骤.【典例剖析】例1.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SD⏊底面ABCD,底面ABCD是矩形,且SD=AD=√2AB,E是SA的中点,分别求平面BED与平面SAB、平面BED与平面SBC所成角的大小.思考:1.用向量法求二面角有什么利弊?2.可否用以前的综合几何法来解决二面角?师生互动:1.由学生独立解题;并展示学生的做题过程,纠正学生答题不规范的地方。
2.让学生自己展示不同的解法.3.学生发表言论,总结向量法求角的利弊,并由老师做总结:(1)优点:可以直接由点坐标求向量坐标,列方程组求法向量,从而避开寻找面的垂线,避开繁琐的证明过程.甚至不知道二面角的交线及图像只要知道点坐标,也可以计算出二面角.缺点:一步算错,满盘皆输.计算不能出错设计意图:1.通过实际演练,让学生熟练掌握用向量法求二面角的基本步骤及方法.2.综合法和向量法各有千秋,不能过渡依赖某一种做法.3.总结利弊,让学生对向量法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向量法的神通广大.4.规范学生的作答过程,是提分关键.【变式练习】.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2√2,E , F分别为BC , BB 1的中点,点D 为线段AB 上一点,AD ⃗⃗⃗⃗⃗ =3DB⃗⃗⃗⃗⃗⃗ . (1)求证:AC 1//平面DEF . (2)若AC 1⏊E F ,求二面角F -DE -B 的余弦值.设计意图:1.此题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建系找点坐标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体验点坐标中含有参数时的向量法的解题过程并渗透方程思想.这是一项高考必备技能.2.一题多解,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避免学生被套路化,同时学会灵活利用向量法.【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点?(使用希沃白板思维导图总结).师生互动:1.用法向量求两个平面所成角cosθ=|cos <n 1⃗⃗⃗⃗ ,n 2⃗⃗⃗⃗ >|2.用参数表达点坐标及向量,再利用等量关系解方程求出参数,是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制胜法宝.3.学会灵活使用向量法和综合几何法一起解决几何问题.【板书设计】大致板书如下:(二面角的定义)(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定义)(用向量法解决二面角的基本步骤)希沃课件投影区域 (完整展示典例中的答题过程)【学而时习之】课本练习题【课后反思】。
几种分析法的优缺点
几种分析法的优缺点主成分分析就是将多项指标转化为少数几项综合指标,用综合指标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 协方差结构。
综合指标即为主成分。
所得出的少数几个主成分,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
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以及如何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依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性或定量的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迚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并且对每一个数据集迚行描述的过程。
其主要依据是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三种分析方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本文力图将三者的异同迚行比较,并举例说明三者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这些高级统计方法为研究所用有所裨益。
二、基本思想的异同(一) 共同点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都是用少数的几个变量(因子) 来综合反映原始变量(因子) 的主要信息,变量虽然较原始变量少,但所包含的信息量却占原始信息的85 %以上,所以即使用少数的几个新变量,可信度也很高,也可以有效地解释问题。
并且新的变量彼此间互不相关,消除了多重共线性。
这两种分析法得出的新变量,并不是原始变量筛选后剩余的变量。
在主成分分析中,最终确定的新变量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如原始变量为x1 ,x2 ,. . . ,x3 ,经过坐标变换,将原有的p个相关变量xi 作线性变换,每个主成分都是由原有p 个变量线性组合得到。
在诸多主成分Zi 中,Z1 在方差中占的比重最大,说明它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最强,越往后主成分在方差中的比重也小,综合原信息的能力越弱。
因子分析是要利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去解释较多个要观测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它不是对原始变量的重新组合,而是对原始变量迚行分解,分解为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两部分。
公共因子是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因子;特殊因子是每个原始变量独自具有的因子。
高中数学—综合法与分析法
高中数学—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与分析法是高中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综合法强调整体把握和综合思考问题,而分析法则注重细致分析和逐步解决问题。
两者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综合法是先整体把握问题,然后思考解决方法的一种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先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
通过对整体的分析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方法。
综合法注重的是整体思考,不仅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还需要将各个条件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高中数学中,综合法常常用于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以及应用题中。
以解决几何问题为例,综合法的思路一般是先整体观察图形的性质和特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的性质或定理,再利用这些性质或定理进行推理和证明。
通过整体把握,可以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忽略一些重要的条件或关键点,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分析法是逐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分析法注重的是从问题中逐步抽象、归纳和推理,通过分解问题,逐步解决问题的各个部分,从而得到最终的解答。
分析法在高中数学中常常用于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和一些特殊的几何问题。
以解决代数问题为例,分析法的思路一般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未知量的表达式或等式。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推理,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步骤,提高解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综合法与分析法通常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综合法注重整体把握,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而分析法则注重细致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逐步解决问题的各个部分。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综合法与分析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综合法和分析法也是培养我们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步提高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水平,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向量法解立体几何及经典例题(上课用)
向量法解立体几何1、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⑴.直线的方向向量: 若A 、B 是直线l 上的任意两点,则AB 为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与AB 平行的任意非零向量也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⑵.平面的法向量: 若向量n 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α,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α,记作n α⊥,如果n α⊥,那么向量n 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⑶.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待定系数法): ①建立适当的坐标系.②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x y z =.③求出平面内两个不共线向量的坐标123123(,,),(,,)a a a a b b b b ==.④根据法向量定义建立方程组0n a n b ⎧⋅=⎪⎨⋅=⎪⎩.⑤解方程组,取其中一组解,即得平面α的法向量.例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3,0,0),(0,4,0)A B ,(0,0,2)C ,试求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2、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中的平行关系⑴线线平行。
设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 b 、,则要证明1l ∥2l ,只需证明a ∥b ,即()a kb k R =∈.例2: 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 PD ⊥底面ABCD ,PD=DC=6, E 是PB的中点,DF:FB=CG:GP=1:2 . 求证:AE//FG.⑵线面平行。
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是a ,平面α的法向量是u ,则要证明l ∥α,只需证明a u ⊥,即0a u ⋅=.例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AB =AC =AA 1=1,延长A 1C 1至点P ,使C 1P =A 1C 1,连接AP 交棱CC 1于D .求证:PB 1∥平面BDA 1;⑶面面平行。
若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平面β的法向量为v ,要证α∥β,只需证u ∥v ,即证u v λ=.例4: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C =90°,BC =2,CC 1=4,点E 在线段BB 1上,且EB 1=1,D ,F ,G 分别为CC 1,C 1B 1,C 1A 1的中点.求证:(1)B 1D ⊥平面ABD ; (2)平面EGF ∥平面ABD .3、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的垂直关系⑴线线垂直。
向量法与综合法解题比较
.
例 5 在 平行 四边形 J E ; C 中, Z BA D 是钝角, 且A C 2 . BD2 =A B 4 _ + D4 . 求Z BA D. 解法 1 : AC . BD2= AB4 + D4 即f 百 +A 1 9 ) 2. ( A B 一A1 9 ) 2= A B 4 +
△BFM △ EM ,FM = EM ,点 M 是 直
( 1 -t )
于是 t
解 得
.
+( 1
AB -BE
,
=
_1 j
角 △EF D 斜边 EF 中点, 所 以 M E =M D. 例 3 给 定一 圆及 圆上两 点 和 B, 求圆 上 点 , 使得 AC +BC 达 到 最 大值 .
F交 J E ; 于 点 D.求 证 : D = DF.
例2 如图2 △ B 中, 过点 A作
‘ 直
线, 过 点 B 和 点 向该直 线 作 垂 线段 BD 和 C , 点 M 是 B 中点 . 求证 : M E = M D.
C
B
F
D
图2
解法 1 :ME 2= M D2等 价 于 ( M + Cf : ) 2 =f M B+B z ) ) 2 ,
理 证 明. .
要 想 取 得 最 大 值 ,必 须 c o t C 为 非 负 数 ,且 S aA B C 取得 最 大值 .
上述 两种解法都 表明, A B 的垂直平分线 与 圆有两个交 点, 点 是远 离 A B 的那个. 若 线段 A B 恰好是 圆的直径, 那么这样 的点有 两
图1
即
2 +2
.
:
2 +2
.
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
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一、本文概述权重向量在综合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合理设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旨在探讨和比较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以及主客观集成赋权法等。
我们将从各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操作流程、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权重向量确定方法指南。
我们将概述主观赋权法,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主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将介绍客观赋权法,如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主要基于数据的客观特征进行计算,但可能忽视了某些重要的主观信息。
我们将探讨主客观集成赋权法,如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基于最优距离的组合赋权法等,这些方法试图将主观和客观信息相结合,以更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权重向量确定方法,以提高综合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权重向量确定方法概述权重向量的确定是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选择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在众多的方法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权重向量确定方法。
主观赋权法:这类方法主要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例如,德尔菲法(Delphi法)通过邀请多位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经过几轮反馈和修正,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
层次分析法(AHP)则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主观赋权法简单易行,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客观赋权法:这类方法主要基于客观数据和信息来确定权重。
例如,熵值法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反映其离散程度,从而确定权重。
主成分分析法(PCA)则通过降维技术,提取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成分,并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高三数学空间向量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数学空间向量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在直三棱柱中,平面侧面,且(1)求证:;(2)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求锐二面角的大小.【答案】(1)详见解析;(2)【解析】(1)取的中点,连接,要证 ,只要证平面由直三棱柱的性质可知 ,只需证,因此只要证明平面事实上,由已知平面侧面,平面,且所以平面成立,于是结论可证.(2)思路一:连接,可证即为直线与所成的角,则过点A作于点,连,可证即为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在直角中,即二面角的大小为思路二:以点为原点,以所在直线分别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求出这两个法向量的坐标,进而利用法向量的夹角求出锐二面角的大小.试题解析:.解(1)证明:如图,取的中点,连接,因,则由平面侧面,且平面侧面,得,又平面,所以.因为三棱柱是直三棱柱,则,所以.又,从而侧面,又侧面,故.解法一:连接,由(1)可知,则是在内的射影∴即为直线与所成的角,则在等腰直角中,,且点是中点,∴,且,∴过点A作于点,连,由(1)知,则,且∴即为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且直角中:,又,∴,且二面角为锐二面角∴,即二面角的大小为解法二(向量法):由(1)知且,所以以点为原点,以所在直线分别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且设,则,,,,,,,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由,得:令,得,则设直线与所成的角为,则得,解得,即又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同理可得,设锐二面角的大小为,则,且,得∴锐二面角的大小为.【考点】1、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2.如图,平面ABCD⊥平面ADEF,其中ABCD为矩形,ADEF为梯形,AF∥DE,AF⊥FE,AF=AD=2DE=2,M为AD的中点.(1)证明:MF⊥BD;(2)若二面角A-BF-D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求AB的长.【答案】(1)见解析(2)【解析】(1)证明由已知得△ADF为正三角形,所以MF⊥AD,因为平面ABCD⊥平面ADEF,平面ABCD∩平面ADEF=AD,MF⊂平面ADEF,所以MF⊥BD.(2)设AB=x,以F为原点,AF,FE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F(0,0,0),A(-2,0,0),D(-1,,0),B(-2,0,x),所以=(1,-,0),=(2,0,-x).因为EF⊥平面ABF,所以平面ABF的法向量可取n1=(0,1,0).设n2=(x1,y1,z1)为平面BFD的法向量,则可取n2=.因为cos〈n1,n2〉==,得x=,所以AB=.3.平面α经过三点A(-1,0,1),B(1,1,2),C(2,-1,0),则下列向量中与平面α的法向量不垂直的是()A.(,-1,-1)B.(6,-2,-2)C.(4,2,2)D.(-1,1,4)【答案】D【解析】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n,则n⊥,n⊥,n⊥,所有与 (或、)平行的向量或可用与线性表示的向量都与n垂直,故选D.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棱AA1和BB1的中点,则sin〈,〉的值为()A.B.C.D.【答案】B【解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D为坐标原点,DA为x轴,DC为y轴,DD1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可知=(2,-2,1),=(2,2,-1),cos〈,〉=-,sin〈,〉=.5.如图,平面ABCD⊥平面ABE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四边形ABEF是矩形,且AF=AD=a,G是EF的中点,则GB与平面AG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A.B.C.D.【答案】C【解析】如图,以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B(0,2a,0),C(0,2a,2a),G(a,a,0),F(a,0,0),=(a,a,0),=(0,2a,2a),=(a,-a,0),=(0,0,2a),设平面AGC的法向量为n1=(x1,y1,1),由⇒⇒⇒n1=(1,-1,1).sinθ===.6.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AB=1,D在棱BB1上,且BD=1,则AD与平面AA1C1C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A.B.-C.D.-【答案】A【解析】取AC中点E,连接BE,则BE⊥AC,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则A(,,0),D(0,0,1),则=(-,-,1).∵平面ABC⊥平面AA1C1C,BE⊥AC,∴BE⊥平面AA1C1 C.∴=(,0,0)为平面AA1C1C的一个法向量,∴cos〈,〉=-,设AD与平面AA1C1C所成的角为α,∴sinα=|cos〈,〉|=,故选A.7.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为上底面A1C1的中心,若=+x+y,则x、y的值分别为()A.x=1,y=1B.x=1,y=C.x=,y=D.x=,y=1【答案】C【解析】如图,=+=+=+ (+).8.若向量a=(1,1,x),b=(1,2,1),c=(1,1,1),满足条件(c-a)·(2b)=-2,则x=________.【答案】2【解析】c-a=(0,0,1-x),2b=(2,4,2),由(c-a)·(2b)=-2,得(0,0,1-x)·(2,4,2)=-2,即2(1-x)=-2,解得x=2.9.已知2a+b=(0,-5,10),c=(1,-2,-2),a·c=4,|b|=12,则以b,c为方向向量的两直线的夹角为________.【答案】60°【解析】由题意得(2a+b)·c=0+10-20=-10. 即2a·c+b·c=-10,又∵a·c=4,∴b·c=-18,∴cos〈b,c〉===-,∴〈b,c〉=120°,∴两直线的夹角为60°.10.如图,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G为△BC1D的重心,(1)求证:A1、G、C三点共线;(2)求证:A1C⊥平面BC1D;(3)求点C到平面BC1D的距离.【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 a.【解析】解:(1)证明:=++=++,可以证明:=(++)=,∴∥,即A1、G、C三点共线.(2)证明:设=a,=b,=c,则|a|=|b|=|c|=a,且a·b=b·c=c·a=0,∵=a+b+c,=c-a,∴·=(a+b+c)·(c-a)=c2-a2=0,∴⊥,即CA1⊥BC1,同理可证:CA1⊥BD,因此A1C⊥平面BC1D.(3)∵=a+b+c,∴2=a2+b2+c2=3a2,即||=a,因此||= a.即C到平面BC1D的距离为 a.11.如图,在四棱锥中,,,,,点为棱的中点.(1)证明:;(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3)若为棱上一点,满足,求二面角的余弦值.【答案】(1)详见试题分析;(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解析】(1)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数量积来证明。
1)充分认识综合法与向量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1)充分认识综合法与向量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如何理解这个“灵活选择”?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综合法与向量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利用向量法,使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之间的代数运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综合法相比有较强的规律可循,并减少构造辅助线的困扰,但向量方法并不总是简洁的,有时会加大运算量,而且可能产生计算错误,难以体现综合法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应有的价值,降低学生的兴趣.(2)向量更多、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认识空间和图形的新的方法.新课程背景下立体几何的教学,是否可以让“综合法”和“向量(坐标法)”两种方法体系齐头并进呢?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实践中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反而降低新课程背景下立体几何的教育价值.然而,综合立体几何的基础公理、概念和定理在引入了空间向量的立体几何方法体系中却又仍然是不可缺失的基础,这似乎是个矛盾.(3)“综合法”和“向量(坐标)法”的互相支持从课程发展的整体观点看,过分强调综合法和向量法谁比谁好,就把它们局限在解题方法的层面上了.如果从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看,建立坐标系、确定相关点的坐标,其思维过程就是几何直观与综合逻辑推理的过程(当然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平行线传递公理结合自由向量的“相等平移”来学习,建系、定点要言之有据,就离不开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性质等定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定理、结论必须成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直觉上的显然”,成为更深刻的“默会知识”,信手拈来,得用就用.在综合法中,这就是目的,可在向量(坐标)法中这只是步骤.总之,灵活选择运用向量方法与综合方法是一种思想.它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另一条重要原则.其涵义是:利用“综合法”和“向量(坐标)法”教学的关键是使前者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成为学生的“默会知识”,来支持后者,使其在代表立体几何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不失几何学的严谨性.“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研究方法1.重点: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理解并掌握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三部曲”).2.难点: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之间的联系,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问题.3.研究方法:类比方法,向量方法.。
《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教学设计
全国名校高中数学优质学案汇编(附详解)《空间向量的应用—距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参照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B版数学选修2-1第三章空间量与立体几何3.2.5距离一节.它是空间向量及其运算之后,将其方法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属于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本课虽篇幅不长,但从学生的角度讲仍占有较高的地位,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和提升,使学生从另一个视角认识空间向量的应用.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可使其深刻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进而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体会综合几何法和向量方法各自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类比思想、化归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学科核心素养.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更让学生深刻体会程序化思想,以及寻找一些问题的通性通法。
教学重点:四种距离的概念,点到平面距离的求法.二、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目标:在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本主题将学习空间向量,并运用空间向量研究立体几何图形中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单元目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基础上,利用类比的方法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运算、基本定理和应用,体会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的共性和差异;运用向量的方法研究空间基本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体会向量方法和综合几何法的共性和差异;运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感悟向量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
课堂目标:通过本小节的教学,是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理解图形F1与图形F2的距离的概念;(2)掌握四种距离的概念,会解决一些简单的距离问题.(3)学生能够独立用向量方法解决四类距离问题(4)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抽象的方法发现生活中的距离问题;利用类比的方法总结并推广向量基本定理;利用化归的方法由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向量解法推广到求直线与它平行平面、两平行平面的距离.三、学生学情分析教学主体——学生是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几何初步以及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基本内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类比、化归、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已经遇到过求图形距离的相关事例,但对于空间向量求距离仍是比较陌生的.通过教师引导可以将学生已学过的空间向量知识应用到求解几何图形的距离上来,这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搭建图形距离与空间向量体系的桥梁。
向量的综合应用——专题培优、能力提升复习讲义
向量的综合应用——专题培优、能力提升
复习讲义
一、向量基础知识回顾
1. 向量的定义:向量是有方向和大小的量,用箭头表示。
2. 向量的表示方法:常见的表示方法有点表示法、坐标表示法和分解表示法。
3. 向量的运算:向量的加法、减法、数量乘法和点乘法。
二、向量的专题培优
1. 向量的模:向量的模是向量的长度,可以用勾股定理计算。
2. 向量的方向角:向量的方向角是与正坐标轴的夹角,可以用三角函数计算。
3. 向量的投影:向量的投影是指向量在某一方向上的分量,可以用点乘法计算。
三、向量的能力提升复
1. 向量的相等性:向量相等的条件是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
2. 向量的平行性:向量平行的条件是方向相同或相反。
3. 向量的垂直性:向量垂直的条件是它们的点乘积为零。
四、综合应用练
1. 通过练题加深对向量基础知识的理解。
2. 进行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相等性、平行性和垂直性的练。
3. 解答练题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和相关公式。
五、总结与归纳
1. 复向量基础知识是理解向量综合应用的前提。
2. 向量的综合应用需要灵活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和相关公式。
3. 通过练题巩固向量的应用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六、附录
1. 相关公式和定理的整理。
2. 常见的向量综合应用题库。
向量法与综合法
解 P , ,,c o 得( 一 1又 ( , ) 争 ) 一 2,, 1 F, ) =, ) (o . (0 . 0, 1, } 0
・ . .
D / G . E / B 平面 D F 平面 Ef
P B・ _ 面 D E G. Dj平 E
・
.
.
(, ) - , 0 , ( 0 0
… ①
P = D l D. A P . A 由题意知 AA C 是 等 边 三 角 形 , B
・ . .
l l + +2 ……② 蔚 /z4 = =
B L D, P ' G是平面 G_A 又 G B
PB的 两条 相交 直线 . G
。
.
.
A D上平面 P B " F/ B G ,E / , . / ' P
m
§
g 攀 嚣 ∞
数量积 、求法 向量 、套公 式 、作答 . 大部分考 生在 但 第一个 环节建 系就被 卡住 了 :没 有现 存 的两两垂 直 的直线 !即使 勉强 建系 了也面 临着 P点 的坐标 不好
P C的中点 . ( )证明 :A 1 D ̄平 面D ()求二面角 P A - 2 _D B
综合法解之如下 :
=
于菌( 是 =, 0
( ,y ) -, )
・ . .
, , (,) 用 争y ( ) ,或
‘
() A 1 取 D的中点 G, 又
1_ 商2 ( 孚
l lJ ml n
一
向量法解之如下 :
( ‘ D- 1. - )" - I/D A AB=, AB=
6 。 B D是 边 长为 1 0, C A 的菱
形 ,. B △C D均为边 .AA D、 B ・
“综合法”还是“向量法”
“综合法”还是“向量法”作者:陈瑶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年第04期摘要: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有“综合法”和“向量法”,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思维的误区进行分析总结,使得对立体几何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综合法;向量法;选择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23-002在高中学习中,立体几何被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安排在高一学习的《必修2》,第二部分安排在高二学习的《选修2-1》。
这两种解决立体几何的方法通常称为“综合法”和“向量法”。
对于一种题型,有了多种解法,无疑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成功率也应该大大提高。
但在实践中,学生并没有因为立体几何解法的多样性而变得轻松。
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考试中,到底是选择传统的“综合法”,还是选择偏重于计算的“向量法”呢?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缩短解题时间,才能取得考试的成功。
下面,本人就最近的一道测试题,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加以分析。
问题如图1,一直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2,△PAB是正三角形,且平面ABCD⊥平面PCD。
(1)若O是CD的中点;证明BO⊥PA;(2)求二面角B-PA-D的余弦值。
上述这道题选自2013广东深圳二模,在本年级理科统一测试中选用了此题,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同学第一问采用的综合法,第二问采用的向量法。
也有部分同学从第一问就开始尝试向量法,但效果不尽人意。
1.综合法“小露锋芒”综合法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构造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剔除无关点、线、面的干扰,透过图形看到所求问题的本质,通过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或者辅助线等方式,很快解决问题。
就本题而言。
第一问:要证明线线垂直,须找到线面垂直,而图形线条较分散,须连接两条辅助线OA,OP,构造平面AOP,然后证明OB⊥平面OAP,进而得到线线垂直。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备考明向 通过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空间向量无论是在空 间中有关线面平行与垂直关系的 论证,还是在空间中角与距离的 探求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问 题以解答题为主,选择,填空题一 般是计算型问题,解答题往往是 多层设问,解决方法大多数既可 使用综合法,又可使用向量法求 解,但选择向量法或坐标法可以 降低题目的难度,因此在立体几 何的解答题中要侧重考虑空间向 量的使用. 2
一、平面的法向量
所谓平面的法向量,就是指所在的直线与平面 垂直 的向量,显然 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 无数 多个,它们是 共线 向量.
★平面法向量的求法
设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n=( x, y, z ), 利用其与该平面内的两个 不共线向量垂直,即数量积为0, 列出方程组, 两个方程, 三个未 知数, 此时给其中一个变量恰当赋值, 求出该方程组的一个非 零解,即得到这个法向量的坐标.注意, 赋值不同得到法向量 的坐标也不同, 法向量的坐标不唯一.
3
二、法向量主要可以解决以下几类问题:
①空间中的距离:⑴两点之间的距离;⑵点到直线的距 离;⑶点到平面的距离;⑷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⑸两 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⑹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 距离;⑺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②空间中的角:⑴异面直线间的夹角;⑵线面角;⑶二面 角; ③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关系:⑴线线平行;⑵线面平行;⑶ 面面平行。
4
三、求空间距离
1.两点间距离的求法 : 若A( x1 , y1 , z1 ), B ( x2 , y2 , z2 ), 2 2 2 ( x x ) ( y y ) ( z z ) 则 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1 2 1 2 2.点面距的求法 : 设n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 点 A在平面内, AB n 点B在平面 外, 则B到平面的距离为 _______ n
综合法PK向量法:用而优则选
Z j _ BC, P CnBC = C, 则 Z 上平 面 P BC。 由Z _ L 平面 P BC, B F C平面 P B C, 得 Z 上 BF。
种 方法孰 优 孰劣 ?我 们在 下 笔 之前 该 如 何做 出合 理
的选择 呢 ?现 以 2 0 1 3年 和 2 0 1 4年 高 考 湖北 理 科 试
E 为 AD 的 中点 , 0为 侧 面 A A B B 的 中心 , F 为棱
鲨鱼 , 系一 群 鳃 裂 位 于 侧 面 的 板 鳃 鱼 类 的 通 称 。
侧 , ( 2 o 1 3年 高考湖 北理 ) 如图 1 , AB是 圆 0
的直径 , 点 C是 圆 0 上异 于A 、 B的点 , 直 线 PC 上 平
面 ABC, E、 F分别 是 P A、 P C的 中点 。
( 1 ) 记平面 B EF 与 平 面 AB C 的交 线 为 Z , 试 判
的角 , 即 C DF: = = 。
由B D上 B F, 得 BDF 为 锐 角 。
断 直线 z 与平面 P AC 的位 置关 系 , 并 加 以证 明 。 ( 2 ) 设( 1 ) 中的直线 z 与 圆 0 的另 一个交 点 为 D,
由B D/ /E F, DF/ /PQ, 得 BDF 为 异 面 直 线
器・ 一 _ S i n 0 , i n = s i n n 。
再 用 向量法 求解 。
如图3 ,连接 BD。 由( 1 ) 可知 交线 £ 即为直 线 B D。 以点 C 为 原 点 , 向 量
、
由( 1 ) 可知交 线 z 即为直 线 B D, 且z / / AC。
四 利 用三垂 线定 理
感悟 : 若 两条异 面直线 中, 有一 A
综合法和分析法 课件
1.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两种直接证明方 法,也是不等式证明中的基本方法.由于两者在证明思路 上存在着明显的互逆性,这里将其放在一起加以认识、学 习,以便于对比研究两种思路方法的特点.
2.所谓综合法,即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不等式的 性质或已知的不等式,逐步推导出要证的不等式.综合法 是“由因及果”.
分析:注意不等式左、右两端的差异,思考 如何脱去左端根号或如何去掉右端的分母
a= b1c<121b+1c,而1a=bc.
证明:法一:因为 a,b,c 是不等正数,且 abc=1,
所以 a+ b+ c=
b1c+
a1c+
1 ab
<121b+1c+121a+1c+121a+1b=1a+1b+1c.
法二:a,b,c 是不等正数,且 abc=1,
设 x,y∈(0,+∞).求证: 12(x+y)2+14(x+y)≥x y+y x.
证明:原不等式⇔2(x+y)2+(x+y)≥4x y+4y x ⇔(x+y)[2(x+y)+1]≥2 xy(2 x+2 y). ∵x+y≥2 xy>0, ∴只需证 2(x+y)+1≥2 x+2 y. 即证(x+14)+(y+14)≥ x+ y.
2
只需证 2ab+ma+b < c , 即证 1+2abm+2m-aab+b<1+mc , 只需证 m2c-abc<2mab+m2(a+b)成立, 只需证 m2[c-(a+b)]<ab(2m+c)成立, ∵a,b,c 分别是△ABC 的三边长,∴a+b>c. 即 c-(a+b)<0,而 m2>0, ∴m2[c-(a+b)]<0. 而 ab(2m+c)>0, ∴m2[c-(a+b)]<ab(2m+c)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当且仅当 a=b=c=13时,等式成立)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由一道题看“综合法”和“向量法”
,犛→犃=
3 2,-1,-槡23 ,犛→犆=
-1 2,1,-槡23 .
设 犿 是平面犛犃犅 的法向量,
烄3 则烅2狓
方法3:令犛犗 ⊥ 平面犃犅犆犇,犛犗=槡23,犗 为坐标
( ) 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犛 0,0,槡23 .
( ) 又因 为 犗犕
=
3 2,犗犇
=
1,所 2
以
犅
3 2
,1,0
,
( ) ( ) ( 犃 32,-1,0 ,犆 - 1 2,1,0 , 所 以犛→犅 =
3,1, 2
) ( ) ( ) 槡3
复习 备考 解法探究 2021年4月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 由一道题看“综合法”和“向量法”
?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王 丽
一、问题提出
解决立体几何的方法通常称为“综合法”和“向量 法”.以前江苏对于综合法是比较弱化的,但是如今改 革明确了将综 合 法 求 空 间 角 与 距 离 列 入 江 苏 省 2021 年高 考 的 内 容.在 选 择 性 必 修 主 题 二 “空 间 向 量 与 立 体几何”中,这样阐述:运用向量的方法研究空间基本 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体会向量方法和综合几 何方法的共性和差异,运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 问题和实际问题,感悟向量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有效工 具.鉴于综合法和坐标法在考查学生能力上侧重点不 同,命题人在出题时肯定会考虑:是偏向综合法,还是 偏向坐标 法,或 两 者 兼 顾.江 苏 新 高 考 到 底 会 采 用 哪 种风格,从现在(2021年4月)收到的信息看,还未可 知.因此,需要熟练掌握这两种解法.但是对于一种题 型,提 供 了 多 种 解 法,无 疑 使 学 生 在 做 题 的 过 程 中 有 了更多的 选 择,按 理 说 成 功 率 也 应 该 大 大 提 高.但 在 通过实践教学与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对立体几何的 学习并没有因为解法的多样性而变得轻松.
高中理科数学空间向量方法总结(家教专用)
平面法向量与立体几何引言:平面的法向量在课本上有定义,考试大纲中有“理解”要求,但在课本和多数的教辅材料中都没有提及它的应用,其实平面的法向量是中学数学中的一颗明珠,是解立体几何题的锐利武器。
本文介绍平面法向量的二种求法,并对平面法向量在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应用作归纳和总结。
开发平面法向量的解题功能,可以解决不少立体几何中有关角和距离的难题,使高考立体几何中求空间角、求空间距离、证明垂直、证明平行等问题的解答变得快速而准确,那么每年高考中那道12分的立体几何题将会变得更加轻松。
2、平面法向量的求法方法一(内积法):在给定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设平面α的法向量(,,1)n x y=[或(,1,)n x z=,或(1,,)n y z=],在平面α内任找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b。
由nα⊥,得0n a⋅=且0n b⋅=,由此得到关于,x y的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即可得到n。
二、平面法向量的应用1、求空间角(1)、求线面角:如图4-1,设→n是平面α的法向量,AB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α∈A,则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41,arccos.22||||sin|cos,||||| 41,arccos22||||n ABn ABn ABn ABn ABn ABn ABn ABn ABππθθππθ→→→→→→→→→→→→→→→→⎫⋅⎪-=-<>=-⋅⎪⋅⎪⇒=<>=⎬⎪⋅⋅-=<>-=-⎪⎪⋅⎭如图中:如图中:例3、在例2中,求直线1AA与平面1ACD所成的角。
解析:由例2知,(1,1,1)n=,1(0,0,1)AA=,∴11sin3AA nAA nθ⋅===⋅,即a r c s i n3θ=(2)、求面面角:设向量→m,→n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βα--l的平面角为:||||arccos,→→→→→→⋅⋅>==<nmnmnmθ(图5-1);||||arccos,→→→→→→⋅⋅->==<nmnmnmπθ(图5-2)图 7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方向选取合适,可使法向量夹角就等于二面角的平面角。
4《空间向量的应用》课时3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空间向量的应用》课时3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空间向量的应用》教学设计课时3 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高考考向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向量表示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概括理解说明论证应用实践能力分析计算推测解释简单问题解决迁移创新能力综合问题解决猜想探究发现创新直观想象逻辑推理【考查内容】运用空间向量研究立体几何中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主要是用空间向量描述空间直线、平面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距离、夹角问题等,同时结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分析解决问题【考查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平行关系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问题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用空间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综合问题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一、本节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学习空间向量的应用,在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坐标表示的基础之上,运用空间向量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问题,解决计算空间距离、空间角问题等.在位置关系部分主要是平行和垂直关系,将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转化为向量语言,进而运用向量的坐标表示,实现运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在求距离、求空间角部分,主要是解决空间中点到线、点到面、两条平行线及两平行平面的距离问题,以及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中线线角、线面角及二面角问题,首先转化为向量语言,进而运用向量的坐标表示.本节学习内容为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观点,为培养学生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侧重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核心知识1.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向量表示2.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平行关系3.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4.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问题5.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6.用空间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综合问题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二、学情整体分析学生普遍具有立体几何相关证明定理的基础,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向量的理解基础也是有的,但是对于利用空间向量证明、求解立体几何问题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以及综合问题解决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立体几何问题中,体会向量方法在解决立体几何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利用空间向量解题步骤.学情补充: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教学活动准备【任务专题设计】1.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向量表示2.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平行关系3.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4.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问题5.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6.用空间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综合问题【教学目标设计】1.能用向量语言描述直线和平面,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2.能表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能用向量方法证明必修内容中有关直线、平面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能用向量方法证明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关系.3.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能用向量方法证明必修内容中有关直线、平面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能用向量方法证明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4.能用向量语言表示并解决点到直线、点到平面、互相平行的直线、互相平行的平面的距离问题.5.理解两异面直线所成角与它们的方向向量之间的关系,会用向量方法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与直线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夹角之间的关系,会用向量方法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理解二面角大小与两个面法向量夹角之间的关系,会用向量方法求二面角的大小.6.熟悉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步骤;会用综合法、向量法、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题.【教学策略设计】本节主要是利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为了使学生掌握向量方法,要注意以典型的立体几何问题为例,让学生体会向量方法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向量法、综合法与坐标法的特点,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注意关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间的联系,突出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少教精教、先学后教,做到以学生的理解为中心,重点发展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还有___ ______【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用向量语言表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2.理解运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距离的原理.3.理解运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的原理.难点1.用向量方法证明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2.掌握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的方法.3.掌握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的方法.【教学材料准备】1.常规材料:多媒体课件、______2.其他材料:______ _四、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导入师:同学们,类似于空间中直线、平面平行的向量表示,在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中,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教师多媒体展示】【少教精教】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立体几何垂直关系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查看阅读教材,少教精教,由学生自主体会空间向量在垂直关系证明中的应用.教学精讲【要点知识】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线线垂直:设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为,则,如图(1).线面垂直:设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为,则,使如图(2).面面垂直:设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则,如图(3).师:上述概念就是我们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的方法,接下来我们练习用空间向量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典型例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例4 如图,在平行六面体中,,,求证:直线平面.【情境学习】通过证明线面垂直的具体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应用的认识.师分析:根据条件,可以为基底,并用基向量表示和平面,再通过向量运算证明是平面的法向量即可.【整体设计分步落实】教师降低题目难度,逐级深入,由浅入深,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通过分析计算,最终证得线面垂直的结果.我们可以设空间中这组基底向量为,则为空间的一个基底,那么可以用基向量来表示,怎么表示生:.师:正确,非常好!要想证明直线平面,即证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所以我们可以用共面向量定理,表示出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的向量: 在平面上,取为基向量,则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使得.所以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同学们具体计算一下,看看得到的结果是多少生:等于0,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是平面的法向量.所以平面.【分析计算能力】学生通过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分析计算,由计算得到的结果判定线面垂直的结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分析计算能力.师:正确!其实这道题目解法很多,还可以用基向量表示出平面的法向量,通过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得出与法向量平行,从而证明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结论.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怎样证明.【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练习证明,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讲解】【猜想探究能力】教师提供另一种思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猜想探究,加深对法向量的应用和理解,培养猜想探究能力.师:还是设空间中这组基底向量为,则为空间的一个基底,则,怎样用基底向量设出平面的法向量呢生:可以设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师:又因为.所以可列得:又由题意可得,∴取,,∴平面.同学们,大家看这样我们也可以证得所证,所以要熟练掌握相关定理证明,用好空间向量.因为这道例题是研究线面垂直,接下来,我们利用空间向量试着证明一下这个定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深度学习】学生通过“向量法”,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得到多种解法,扩宽思路,有助于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应用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巩固练习】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已知:.求证:.【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并展示证明过程】【巩固练习】证明:如图,取直线的方向向量.∵.设为平面内任意一点,∵,∴是平面的法向量,∴.【推测解释能力】利用空间向量对之前学过的立体几何判定定理进行证明,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在证明过程中,强化提高推测解释能力.师:好了,同学们,刚刚的练习是证明线面垂直,那怎样证明面面垂直呢【典型例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面面垂直例5 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已知:如图,,求证:.【少教精教】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题目的习惯,通过学生的回答,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推理分析能力,教师少教达到精教的目的.【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生证明:取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因为,所以是平面的法向量.因为,而是平面的法向量,所以.所以.师:也就是说,要想证明两个平面垂直,只需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即可.通过以上学习,大家要注意到我们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直线、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依据还是直线、平面垂直那一部分的判定定理,所以我们现在总结回顾一下相关定理:【要点知识】立体几何中垂直位置的判定定理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2.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3.两个重要结论(1)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2)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它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证明线线垂直的一个方法).【深度学习】在学习空间向量证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同时,补充复习相关立体几何相关判定定理的知识,学生会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加强对向量方法和几何方法的区别与应用.师:好的,同学们,熟记定理,熟练运用,接下来,关于空间向量解决垂直关系的证明问题,我们再多来练习几道题目.【巩固练习】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1.已知是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平面的法向量.(1)若,求的关系式;(2)若,求的值.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以为原点,为单位正交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证:.3.如图,在长方体中,是的中点,是的中点.求证:平面平面.【学生积极练习,独立完成,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生1:1.(1)∵,∴的关系式为.(2)∵,.生.如图,由题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又.生.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取.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取.又∴平面平面.【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题目,根据利用空间向量解决垂直位置关系的方法,结合具体题目条件分析计算,增强自主探究意识.【分析计算能力】运用空间向量解决直线、平行的垂直关系问题,是证明问题,也是计算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解题需要大量的计算,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对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的学习,利用了少教精教、整体设计分布落实的教学策略和深度学习、自主学习、情境学习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推测解释能力、分析计算能力、猜想探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师:一起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课堂小结】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体会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相关知识方法的生成、发展、完善的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演练,锻炼学生学科能力,提高素养.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学习空间向量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包括用空间向量描述空间直线、平面间的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距离、夹角问题等,学会用综合法、向量法、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各题:1.在直三棱柱中,为的中点,为的中点.(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析:(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直线的一个单位方向向量为,故点到直线的距离.(2)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即取,得,故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因为,所以,故到平面的距离.【意义学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距离公式的运用程度,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正确代入数值并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体现意义学习.【简单问题解决能力】在求点到平面距离过程中,需要用到平面的法向量,利用已知的直线向量的坐标表示,求解出平面法向量,培养学生的简单问题解决能力.2.在四棱锥中,底面,点为棱的中点.(1)证明:平面;(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3)若为棱上一点,满足,求二面角的余弦值.解析:(1)如图,取中点,连接分别为的中点,∴,且,又由已知,可得,且,∴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平面平面,∴平面.(2)∵底面,以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点为棱的中点.∴.∵,设平面的法向量,由得令,则,则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满足:,故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分析计算能力】求空间中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如果用坐标法解决问题,需要首先建立合适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表示出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套用公式分析计算求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3)∵,由点在棱上,设,故,由,得,解得,即,设平面的法向量为,由得令,则,取平面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平面角满足:,故二面角的余弦值为.【发现创新能力】本题求解二面角的余弦值,根据题意,求解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再由求夹角余弦值公式求出数值,但是注意求解二面角时,还需回到图形,观察所求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从而确定最终得数,这个观察判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以学定教】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立体几何问题中的空间向量解法及解题思路,会根据题目条件选定合适的方法,如空间向量中的基向量法、坐标法或是立体几何方法,并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分为6课时,是空间向量的核心应用部分,教学中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现实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方法,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突出类比学习,让学生类比向量解决平行问题,进而学习运用空间向量解决垂直问题,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三是进一步突出运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程序,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四是典例解析,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决,帮助学生建立运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以学论教】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课堂效果总结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对公式的理解能力,要与前者学过的平面向量、立体几何相关知识做类比学习,在比较中加深对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还需加强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以及公式运用能力.1 / 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量法与综合法,孰优孰劣
作者:陈名树
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1年第08期
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于新课改地区的立体几何解答题一般都可以选择两种方法:一种综合法;一种是向量法(主要是指坐标向量法).基于目前大部分学生计算能力不强,根据快速、不易错的标准,到底这两种方法孰优孰劣?我们在下笔之前该如何做出合理的选择?现以2011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第18题为例分析如下,供参考与研讨.
如图5,在椎体P-ABCD中,ABCD是边长为1的棱形,且∠DAB=60°,PA=PD=■,
PB=2,E,F分别是BC,PC的中点,
(1)证明:AD⊥平面DEF;
(2)求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
综合法解之如下:
(1)取AD的中点G,又PA=PD,∴PG⊥AD,由题意知△ABC是等边三角形,
∴BG⊥AD,又PG, BG是平面PGB的两条相交直线,∴AD⊥平面PGB,∵EF∥PB,
DE∥GB,∴平面DEF∥平面PGB∴AD⊥平面DEF.
(2) 由(1)知∠PGB为二面角P-AD-B的平面角,在Rt△PGA中,PG2=■2-(■)2=■;在Rt△BGA中,BG2=12-(■)2=■;在△PGB中,cos∠PGB=■=-■.
向量法解之如下:
(1)∵AD=AB=1,∠DAB=60°,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ABD、△CBD均为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E为BC的中点,∴BC⊥DE.又∵AD//BC,∴AD⊥DE.
以D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的正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有D(0,0,0),C(-■,■,0),A(1,0,0),取AD的中点G,连PG,GB.由GB// DE,AD⊥BG,可得B(■,■,0),G(■,0,0).
∵PA=PD,∴PG⊥AD,∴可设P(■,y,x).
于是■=(0,■-y,-z),■(■,y,z)(或用■=(■,-y,-z))
∴|■|2=(■-y)2+z2=4……①
|■|2=■+y2+z2=4……②
解得P(■,-■,1),又C(-■,■,0),
∴ F(0,0,■).■=(1,0,0).
∴ ■=(0,0,■),■=(0,■,0). ∵■·■=0,■·■=0 ,∴■·■,■⊥■,∴AD⊥平面DEF.
(2)由(1)得■=(■,-■,1),■=(1,0,0),设面PAD的法向量为■=(x,y,z),由于■·■=■x-■y+z=0,且■·■=x=0,所以取■=(0,-1,-■).又∵面ABD的法向量■=(0,0,1),∴cos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空间中线面关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坐标方法的运用等基础知识,考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
若选综合法证明(1),证AD⊥DE比较容易,但要证AD⊥DF或证AD⊥EF却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先选择做第二问求二面角,由于找中点用定义法找二面角平时训练比较多,比较容易入题,找到二面角之后再回过来看第一问,那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若选用向量法,固定的程序:建系、写坐标、数量积、求法向量、套公式、作答.但大部分考生在第一个环节建系就被卡住了:没有现存的两两垂直的直线!即使勉强建系了也面临着P点的坐标不好确定.
两种方法相比之下,综合方法优势明显.后者尽管思路人尽皆知,但由于解答程序多,出错可能性自然就大.笔者曾在高二理科班做过实验,分别找了A、B两组各10人数学水平相当的考生限定15分钟内完成此题,要求A组用向量法,B组用综合法.实验结果:A组全对2人,B组5人;做错的同学大都是计算问题,A组错法几乎分布在各个环节:写点的坐标、向量坐标、法向量、套公式.
高考立体几何解答方法的选择策略
高考立体几何题所占分值在20分左右,倾向于“一大一小”或“两小一大”,题目难度适中,命题形式比较稳定.因此,立体几何题向来是兵来必争之地.但近几年高考考生在立体几何这个知识点上答题情况却不是很理想,比如今年广东的这个题全省得分只有5.85分(总分13分).面对立体几何题特别是解答题,要想在这个题上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稳定的分数,审题之后,如何迅速决策采用综合法还是向量法或兼而用之就成为了一个关键.
通过前面这道例题,我们发现:用向量法(本质是代数法)来解决中学几何问题,克服了综合法(本质是几何法)常常需要添置若干辅助线而显得思路曲折的缺点,以算代证,数形结合,因而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简捷,解法顺理成章.尤其是求立体几何的空间角和距离问题、证线面平行与垂直以及解决立体几何的探索性试题提供了简便、快速的解法.但是,我们
也注意到:向量法尽管易操作但过程多,一个坐标写错就会导致“满盘皆输”,综合方法,有时只需用一个定理、作一条辅助线就可搞定.基于此,作为一个策略,笔者建议:
1.题设背景不容易建系或者非坐标向量法亦不好用,没有考虑的余地应用传统的综合法解之.
2.题设背景在以正方体、长方体、直棱柱、正棱锥为背景或是具备两两垂直(有时需要通过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出)的问题中,这时往往两种方法均可运用但不可急于建系解决,先要看看是否较容易证(平行、垂直)、较容易找(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较容易求(距离、体积、面积),如果综合法不可以或不方便再用向量法亦不迟.
练习:
1.(2011年全国新课标理)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
∠DAB=60°,AB=2AD,PD⊥底面ABCD.
(Ⅰ)证明:PA⊥BD;
(Ⅱ)若PD=AD,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思路点拨:本题第(I)问可以直接证明,也可建系证明.
(II)用综合法“作-证-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在此有一定难度,用向量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计算把求角的问题转化为数值计算问题,思路清晰思维量小.答案:-■.
2.(2011年陕西卷理科)如图,在△ABC中,∠ABC=60°,∠BAC=90°,AD是BC上的高,沿AD把△ABD折起,使∠BDC=90°.
(1)证明:平面ADB⊥平面BDC;
(2)设E为BC的中点,求■与■夹角的余弦值.
思路点拨:(1)确定图形在折起前后的不变性质,如角的大小不变,线段长度不变,线线关系不变,再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证明;(2)在(1)的基础上确定出三线两两垂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标和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求解.答案:■.
(作者单位:东莞市塘厦中学)
责任编校徐国坚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