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用典剖析 共19页

合集下载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

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
试谈古诗词 中的“ " 用典
■ 盐 城 市 建 湖 县 实 验 初 中 张 长 友
典 故 以精 炼 的文 字 包 含 着 丰 富 深 刻 的 思 想 内 数 。” 首 词 . 青 春 和 爱 情 的 消 失 . 叹 美好 生 活 这 从 感
容 . 以 古 诗 词 为 达 到 言 约 意 丰 , 使 用 典 故 以 甫 的 不 常 . 所 常 写情 细 腻 含 蓄 。闻 琴 是 用 卓文 君 私 奔 司 马 讽 今 、 化 意 境 或 寄 托 感 情 。 诗 词 中 用 典 的作 用 相 如 的故 事 .解 佩 是 用 郑 交 甫 在 汉 皋 与 仙 女 好 合 深 古
隔 后 ”也 所 办 ? 典 是 一 种 办 法 , 至 是 好 方 法 如 晏 殊 的《 用 甚 木 恨 , 江 犹 唱 《 庭 花 》 , 是 凡 读 书 都 熟 悉 , 以
且 引 兰花》 “ 鸿过 后莺归去 , :燕 细算 浮 生 千 万 绪 。 长于 表 示 兴 亡 事 、 乐 今 朝 的 意 思 , 用 这 两 句 可 以 随
《 事 诗 》 说 : 白 尚 书 姬 人 樊 素 善 歌 , 人 小 蛮 本 中 “ 妓
4用 典 可 以 取 得 青 简 意 丰 的 效 果 如 辛 弃 疾 .
善 舞 。尝 为诗 日 ‘ 桃 樊 素 E , 柳 小 蛮 腰 。’ 既 《 鸪 天 》 “ 簟 溪 堂 冷 欲 秋 , 云 依 来 晚来 收 。红 樱 1杨 年 鹧 :枕 断
柳 . 人 尽 日花 飞雪 。 把 幺弦 拨 , 极 弦 能 说 。 无 莫 怨 天 别 后 书 辞 , 时 针 线 。离 魂 暗逐 郎 行 远 。淮 南 皓 月 别
不 老 , 难 绝 。心 似 双 丝 网 , 有 千 千 结 。夜过 也 . 情 中 东窗 未向凝残月 。”

诗词中的用典

诗词中的用典

诗词中的用典2008年4月24日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

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

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

《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

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

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

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

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欣赏古代诗词,离不开用典。

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典故有两类,一是事典,即援引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言典,即引用或化用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

用典有三种情形:一是明典。

明典,指一望就知是用典。

如:邻水延福寺早行陆游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是暗典。

暗典,指的是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须详加玩味,才能体会。

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的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翻典。

翻典,指反用以前的典故,以产生意外的效果,如林和靖的“自做寿堂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

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唐诗中的用典

唐诗中的用典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在《短
歌行》中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李白在《塞下曲》中化用楼兰王的故事,表达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
琢。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暗含“孺子牛”
典故,表达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李商隐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3.品评历史,借古论今:通过品评历史,借古论今,表达对现实的看法。

例如,
泊秦准的《夜泊秦淮》通过引用《后庭花》歌曲名,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4.抒情言志,表明心迹:通过抒情言志,表明心迹,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
实的无奈。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5.引发联想,创新意境:通过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
辛弃疾的《破阵子》通过运用“八百里”“的卢”等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6.简洁精练,内涵丰富:通过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例如,刘禹
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运用向秀闻笛、王质遇仙等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浅谈古诗鉴赏中的“用典”

浅谈古诗鉴赏中的“用典”

阅读写作新教师教学典故是古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关来历出处的词语,是浓缩的文学语言。

掌握一定的典故,可以使我们开拓思路,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一、认知典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中给“用典”下了这样的定义:“用较少的词语拈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

”只有把典故的含义弄清楚了,联系诗歌,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当然在古诗鉴赏中,还要注意典故的暗用、正用和反用。

同时,还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常见典故的意义,更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创作意图。

二、剖析典故,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可借助典故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如:新沙陆龟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诗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紫芝”。

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切束缚,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空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

诗中化用典故“蓬莱”“紫芝”,并作假设推想,包含着这样一个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通过对典故的辨析,把握了典故的意义,作者对“官家”的态度也就明白了: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府的剥削无处不在,表达了作者对官府厌恶嘲讽的态度。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0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02 03 04
令 ( 严蕊)
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 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思考:(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 (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 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 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 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 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 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 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 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 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A B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 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 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古诗中的用典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所谓用典,指援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或引用、化用、改用别人的诗词名句(用事 和引用诗句),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 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歌的语言 言简意赅,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 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表达思想感情,包 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 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诗词中的用典ppt课件

古诗词中的用典ppt课件

古诗词中的用典
言典
言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随意春芳歇, 的前人的诗文名句。 王孙自可留。


事典
事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的神话传说、历史故 事、生活故事等。
闲来垂钓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短歌行》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第三,结合诗词的中心思想分析 诗人用典的作用。体会诗人用典的意 图,从而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的感悟。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 ,也叫“用事”,是指诗词中 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神 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使诗 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明用)
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用)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暗用)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 ,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 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 “觅封侯”。
1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9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10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怀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6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8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 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关于古代诗词中的用典

关于古代诗词中的用典

关于古代诗词中的用典关于古代诗词中的"用典"关于古代诗词中的"用典"诗词中提及成语典故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修辞学手段,在修辞学书中,把它列为“提及”修辞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道的“用典”或“用事”。

南朝梁人刘勰在其所撰的《文心雕龙》中,给“用典”下的定义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今天的话说道,就是利用过去的事情去抒发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促进作用,又存有“以古证近”的历史促进作用。

古代诗词中经常“用典”,这就是由诗词的性质和某些特点所同意的。

首先,由于诗词就是文艺创作,它必须具备独特生动的形象,就可以起著艺术的病毒感染促进作用,受读者的钟爱。

而用典常常就是作家塑造形象、衬托气氛、锻造意境很有价值的手段。

其次,诗词贵在含蓄,用语立意必须精细而不浅露,经得住反反复复作诗,字里行间蕴含存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诗词涵盖的意义很多样,可以反反复复吞咽,惹人浮想联翩,而不能一览无余,因此必然可以给诗词减少深邃雄浑、含蓄抑扬顿挫的成分。

第三,古代诗词字数非常有限,律诗和词曲除了更严苛的规定,这建议语言必须提炼而意蕴深邃。

不想诗词用典,就无法经常努力做到在非常有限的天地中抒发丰富多彩、坎坷深沉的思想内容。

既然用典同诗词关系这样紧密,我们就存有必要进一步介绍诗词中就是如何用典的,这必将有利于我们自学和赏析古代诗词。

从“用典”的方式上说道,存有明用和暗用两种。

明用,轻易提及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比如:曹操《短歌行》结尾存有“山神气低,海神气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统领年幼成王一事,说道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掉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抒发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真诚。

暗用,间接提及典故,即为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动人,天然浑成,不饰打磨。

比如:杜甫《成婚别》写下行前新妇引导丈夫:“勿为成婚读,不懈努力事戎行。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2、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1)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2)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A
B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矢”,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也看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诗词用典浅议》

《诗词用典浅议》

《诗词⽤典浅议》《诗词⽤典浅议》曳尾堂弟⼦左震友字诤⾔撰⽂诗⼈常借⽤典来丰富意象、深化内涵、美化⽤辞、创造意境,'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雕龙》)。

以前的⽂⼈普遍于古典⽂化有较深认识,识典⽤典已成习惯。

经过语⾔的发展、历史的变化,许多曾经常⽤的典故已变得陌⽣,有些新的典故也被创造,今⼈对⽤典的认识、对典故的识别和运⽤能⼒,已经和前⼈有了很⼤区别。

识典⽤典不单是对传统⽂化的学习和传承,也是对诗词创作的促进和深化。

⼏点体会,略述如下。

⼀、⼀⾸诗词的好坏,与有没有⽤典⽆关。

⽤典是修辞⼿段。

典故是材料,是⼯具,是装饰。

典故如珠⽟,与锦绣同现,可以增辉,若与⽡砾杂出,则刺⽬。

⽤典是为了表达,⽽不是为了炫艺。

⽤不⽤典并⾮诗词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典只是为了丰富⽂采,深化辞意,和诗歌⽴意、意境的⾼度并⽆直接关系。

⼆、⽤典之利弊。

⽤典的益处⼤略有三:甲:⽂约意丰。

诗词⼒求⽤字简约经济,⽽典故是中华⽂化浓缩之精粹,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意义。

以典故⼊诗⽂,可以减少词语的重复累赘,可以⽤更精炼的⽂字,表达更准确、更丰富、更深⼴的意义,能够让⼈印象更深刻,让⽂采更多姿。

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联,以向秀闻笛之典稍露对旧友受排挤的不满和怀念,以王质遇仙之典抒发贬官多年回来后⼈事全⾮的感慨。

仅⽤⼗四个字的精严对仗,就表达出深刻复杂的情感,正是⽤典的妙处。

⼄:婉曲典雅。

诗有不宜直⾔的、不便表述的,以典作⽐、作喻,可以⾔辞深婉、容留思索空间;诗有语句直朴单薄的,以典述之,可以丰富意象、美化辞藻、变化声律、增加韵味。

例如,王维《酬张少府》尾联:“君问穷通理,渔歌⼊浦深。

”,诗⼈并未正⾯回答张少府的提问,⽽是借《楚辞·渔⽗》的典故,描绘了⼀幅⾃由豁达的画⾯:“渔⽗莞尔⽽笑,⿎枻⽽去,乃歌⽈:'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

古诗中的用典

古诗中的用典

古诗中的用典
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5、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6、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8、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
11、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1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15、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谈诗词鉴赏中的典故分析

谈诗词鉴赏中的典故分析

谈诗词鉴赏中的典故分析用典,就是使用典故,又叫用事、使事、隶事。

作为修辞的典故,《中国典故大辞典·序》将其定义为:“中国汉语言文学典故是脱胎于古代典籍,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使用,原则上区别于一般成语和一般古词语的古代故事和古代特殊语词。

”用典是古典诗词写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诗词鉴赏中应该重点分析的艺术手法。

中国两千多年尊圣崇经的主流文化,形成了古代文人浓厚的崇古心态,文学作品中的用典同这种崇古心态在文学上的具体折射或反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圣人经典历来被视为是至高无上的,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文心雕龙》)。

古人爱在诗词中用典故,还与典故的作用密切相关。

典故,既是一种特殊“词汇”,从修辞的角度,也是一种特殊的“喻体”。

典故表面叙述的是历史旧事,实际是为作者表达自己意图、情感服务的,有言简意丰的效果。

典故在本质上是来自诗经六义中的“比”。

如《文心雕龙·事类》中所言:“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诗词的句读、字数有限制,尤其近体诗对字数更有严格的要求,想在简短的篇幅中涵盖更多的内容,用典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典故按来源可以分为语典和事典。

语典是指引用古籍或前人诗文中的语句,同时包括谚语、俗语等。

如辛弃疾词《西江月》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用的就是《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事典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四个历史故事来借古讽今。

典故就意义而言可分为正用与反用两种用法。

正用即典故本身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致,这也是用典的一种最自然、最广泛的用法。

反用则是典事的原含义和作者表达义相反相悖,即高琦所谓“引故事,反其意而用之”。

试看陈刚中《阳关词》:“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用唐代王维《渭城曲》诗意,第三句用《论语》中子夏之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 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注: 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子季鹰。《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在秋 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舍:购买田地和房舍。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去看望陈登, 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 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 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 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自学检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伤怀离抱,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 轻丝渺似波。
唐代李贺《金铜仙 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9新课标卷1)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 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 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 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下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 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高考真题回放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 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高考真题回放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 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③酒阑:酒尽。
(2019全国卷II)
颈联化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的一个“烂柯”的典故:晋 朝时人王质到信安郡石室山伐木,一个童子与一个老者在下棋, 于是走进前观棋。童子把一颗状如枣核的东西给王质含在嘴里, 使他觉察不到饥饿。过了不久,童子说道:“你还不走?”王质 一看,自己带来的斧柄已尽烂。回到乡中,发现时光已过去了数 百年,与自己同时代的人都早已不在了。王质回到乡中的感受, 正与诗人被贬离朝廷数年之后的感受相近。诗人离京虽无百年, 然而朝中的人事早已面目全非,不复是当年他离开时的那样了。 此时的欧阳修也早已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用“烂柯”这个典故 轻轻描画,人事变迁的慨叹之感便已甚为深重,却也侧面反映出 诗人对出世隐逸的向往。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 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 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 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 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既是诗歌 的一种修辞手法,又是诗歌的一种间接抒情手法, 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 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 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 ,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 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注: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1]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 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 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 (4)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 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 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6)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 。安:哪里。 (7)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 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云帆:高高的
(2019江西卷)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答:《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讲的是齐人在坟 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 喝酒。
解析:颔联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 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但人生的意义却大不 相同。这既是诗人官场受挫,仕途不顺,对前途的迷茫,对人生 无常的感慨,对人生价值的怀疑,也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鉴赏诗词中的用典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中用典的相关知识; 2、掌握一些常见的典故及寓意。
高考真题回放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 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 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 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