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专题复习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
高中咏物诗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王安石。
(2)诗中“凌寒独自开”中的“凌寒”是什么意思?答:凌寒指的是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依然独自开放。
(3)“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指的是什么?答: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
2.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贺知章。
(2)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比喻的是什么?答:碧玉比喻的是柳树。
(3)“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刀”比喻的是什么?答:剪刀比喻的是春风,形容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剪出柳树的细叶。
3.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郑燮。
(2)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青山”指的是什么?答:青山指的是竹子生长的山岩。
(3)“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尔”是什么意思?答:任尔表示竹子无论遇到哪个方向的风,都能坚韧不拔。
4. 阅读下面这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咏菊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元稹。
(2)诗中“秋丛绕舍似陶家”中的“陶家”指的是什么?答:陶家指的是陶渊明的家,这里用来形容菊花盛开的景象。
(3)“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对菊花坚韧、高洁品质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咏物诗专题复习(一)咏物诗的常见意象【植物】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菊花(隐逸、高洁、脱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兰花(高洁、君子之德)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动物】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蝉(悲凉、高洁)杜鹃(哀怨、凄恻、思归)(二)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四)知人论诗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可以通过知人论世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1、顾况: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
晚年隐居茅山。
况性诙谐,诗名较著,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诗复习专题精品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诗复习专题精品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诗复习专题一、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 (宋)苏轼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咏物诗中考复习
松柏
作者以松柏为喻,迫而改变本性。
岂不罹凝寒,松柏 有本性!
《登飞来峰》
千寻塔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
人生态度。
自缘身在最高层。
《卜算子 咏梅》
梅花
这首诗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矢志不 渝的高尚品质,抒发了自己请缨无路,壮志 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 【 目标】 : 1、把握咏物言志诗,借物咏怀诗的特点。 2、依据“六看”理解诗情,提高鉴赏能力分析诗的表达技巧 。
• 【过程】 一、复习知识 1 定义:咏物诗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 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其中的 一种诗体 。 2 特点: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 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诗类
诗题
意象
所言之志
关键词句
咏物言志 《观沧海》
沧海
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气势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和 阔大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望岳》
泰山
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高达雄伟的气 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登攀极顶,俯视一切 的,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和气 概。
•
用侧面描写,写出了杏花的可爱。通
•
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
•
花、护花的情景。
•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 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
碎,化为污浊的尘土。(2分)表现出自己坚持理想的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2分)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物诗)
“物”:动植物、物品。 “景”:自然风景。 “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情”: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特
点、品性) (2)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 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题示例(一)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3分) ①长于山野、色泽清幽(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 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课堂演练(三)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吕诗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 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 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范诗描写的写的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坚强和 乐观者形象。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艰 辛,却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 “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课堂演练(二)
流莺 李商隐 流莺① 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② 何处有花枝?
【注】①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②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 试结合流莺 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诗
练习2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 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 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 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她在凋谢的 时候紧紧地抱着枝头, 任北风呼啸也不凋落。
《画菊》是宋元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 ,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 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 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 言。
马诗
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 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
李贺 于时、怀才不遇的感慨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愤懑之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李贺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我的马儿戴上金子做的马笼头,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 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
苏轼 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
若言弦上有琴声,
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 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
放在匣中何不鸣。 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
若言声在指头上, 品)。
何不于君指上听。
练习3
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
征唐王朝由强盛到衰落的沧 病柏 桑巨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
杜命甫运时局的忧虑。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诗+课件22张
特点
诗人理想、志向、情怀
托物言志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一概念理解(1)咏物诗:是借描写 的 表达 的诗歌。(2)主要的表达技巧 。
琴与手指的结合才能发出琴声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整体把握物象的特征(外表、内在、环境等),紧扣文本。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知人论世,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4、关注表达技巧。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咏物
写景
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依依惜别图
对故居的依恋难舍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写景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春柳的喜爱赞美
春柳生机勃勃,葱翠袅娜
②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a.志向: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 b.操守:不慕名利、不羡富贵,高洁脱俗,坚贞不屈;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
诗歌
物象
物象特点
诗人情志
表达技巧
石灰
咏物诗专题复习
对菊花的赞美中寄寓作者的什么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追求,是诗人人格的写照。 诗人借菊花坚贞不屈的自 遍绕篱边日渐斜。 然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崇 不是花中偏爱菊, 高理想的追求。
此花开尽更无花。
高考链接参考答案
1、(1)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 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2)后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花比人。
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 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此不遍秋菊 花是绕丛 开花篱绕花 尽中边舍 更偏日似元 稹 无爱渐陶 花菊斜家 。,。,
一、二句采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什 么内容?
1、事物特征:傲骨凌霜,自甘 1.事物特征: 菊花盛开,香透 寂寞,铮铮铁骨, 长安。 坚守节操。 2.所言之志: 抒发了自己的凌 咏菊写人,赞美菊 2、所言之志: 云壮志,不甘为 花傲然不屈,表达 人下的远大抱负。 自己凌然的民族气 节和忠贞爱国的情 怀。
背景: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 背景: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爱读 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 不纳。
咏物诗—概念
• 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 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
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特点: 出山之难、不怕焚烧、
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一生潦倒。
【回顾】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咏物诗专题复习
咏物诗专题复习⾼三语⽂咏物诗专题复习⼴州市协和中学⾼三语⽂备课组▲复习⽬标:1.复习掌握咏物诗特征——借物抒情、托物⾔志2、归纳总结咏物诗的常见考点3、掌握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法,培养独⽴鉴赏的能⼒1)结合诗⽂概括物象的特点2)概括诗歌的主题3)鉴赏咏物诗的主要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思路(《学案》)课内诗歌复习,归纳咏物诗常见主题、常⽤表现⼿法↓咏物诗考点归纳↓复习鉴赏咏物诗的⽅法↓练习巩固↓⾼考真题演练▲教学补充说明:——由于学⽣分了⽂理科、还有重点班,所以学⽣的程度不⼀样,所以年级在统⼀教学内容、教学⽬标,使⽤统⼀学案的基础上,⽼师根据班级的共同特点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附:《学案》及三份各具风格的教学设计古典诗词题材分类复习训练(5)——咏物诗(学案)▲复习⽬标:1.复习掌握咏物诗特征——借物抒情、托物⾔志2、归纳总结咏物诗的常见考点3、掌握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法,培养独⽴鉴赏的能⼒1)结合诗⽂概括物象的特点2)概括诗歌的主题3)鉴赏咏物诗的主要表达技巧⼀、复习整理归纳:——读下⾯的诗歌,按要求归纳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花开时节动京城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
何须浅碧深红⾊,⾃是花中第⼀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可煞⽆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动⼈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著⼦规。
1、咏物诗的基本主题有:2、咏物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有:3、鉴赏咏物诗的⽅法:⼆、练⼀练: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花红紫树⾼低。
始知锁向⾦笼听,不及林间⾃在啼。
(09“⾦鸡蛋”P9_2)(1)“百啭千声随意移”写出了画眉鸟的什么特点?(2)本诗三、四句主要使⽤了哪种表现⼿法,请作简要说明?作者以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房兵曹①胡②马杜甫胡马⼤宛名③,锋棱瘦⾻成。
⽵批④双⽿峻,风⼊四蹄轻。
所向⽆空阔,真堪托死⽣。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咏物诗+指导+课件27张
淡泊、高洁、典雅、爱国、坚贞不渝
• 清郑板桥《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 张学良《咏兰诗》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 明孙克农 《兰花》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戴叔伦《画蝉》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
伤。
——唐 元稹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 高洁的象征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 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 成为悲凉、伤感、哀愁的 代名词了
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依依惜别图
对故居的依恋 难舍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 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 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 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 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 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 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点
1、物之自然属性。 2、物之精神特征。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或抒 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 活的道理 )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 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 的手法。 5、抒情方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诗歌鉴赏复习之咏物诗复习
吕诗【着注重】描①青写女的:是传说逍中遥掌闲管适霜雪,的任女由神 风吹雨打 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 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问是:闲两适首之诗士中木的芙豪蓉迈的与形大象有度什的么形不象同,? 后者 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而今渐觉命出力蓬。蒿
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第7页/共28页
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
两个“凌云”各有何含义?
时人不识凌云木
时人忽略 了小松。
未长成的小松 必将凌驾云端。
直待凌云始道高。
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长成后的松树高高 凌驾云端的姿态。
第8页/共28页
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 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 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 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第9页/共28页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 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第10页/共28页
意象特征
埋没于深草 有凌云之志 时人不识
第23页/共28页
答题技巧总结: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 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 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 剖析所托之情。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咏物抒怀诗专题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咏物抒怀诗专题一、李绅《忆放鹤》忆放鹤李绅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
闲整素仪三岛①近,回飘清唳九霄闻。
好风顺举应摩②日,逸翮③将成莫恋群。
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④。
【注释】①三岛: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②摩:接近。
③逸翮:强健善飞的鸟的翅膀。
④濆:水边,岸边。
1.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鹤的羽毛如雪一样洁白无瑕,白鹤在池水里与白云的倒影共舞,顾影自怜,自在逍遥。
B.颔联从仪态和鸣声两方面直接写白鹤,并借仙境和云天来烘托出白鹤的俊逸神采,不同凡俗。
C.诗人认为白鹤应乘风展翅高飞,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不应贪恋安逸的群居生活。
D.本诗回忆当初放鹤的情形,前两联凸显了白鹤的超凡脱俗,后两联表达对白鹤的期许和喜爱。
【答案】1.①以翱翔碧空的白鹤与老死江边的凫鹭对比,表达了对志存高远的白鹤的喜爱和赞美,对贪图安逸(没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
②以展翅凌云的白鹤来托物言志,寄寓诗人高远的志向(不甘平庸)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解析】 “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作者以白鹤与凫鹭进行对比,一个翱翔碧空,一个老死江边,“凌励”“坐看”,表明作者白鹤的喜爱和赞美,“更怜”“老”,表现了作者对对贪图安逸(没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
“凌励坐看空碧外”,白鹤乘风展翅高飞,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志存高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C【解析】C.“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分析错误,应是“展现自己的高远志向,奋勇向上”。
二、郑觉斋《扬州慢·琼花》扬州慢·琼花郑觉斋弄玉①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
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
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
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②。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
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
高三语文古典诗词题材分类复习——咏物诗
古典诗词题材分类复习——咏物诗执教:晏丽萍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特点。
2、掌握解读咏物诗的方法。
3、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1、咏物诗的解读方法。
2、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解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请阅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思考为什么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的《红梅》诗。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白莲诗。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理由: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故赞扬;石曼卿《红梅》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具体分析:“疏影”句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句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句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咏物诗的特点“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咏物”→“体物肖形”个中有我——“不沾不脱,不即不离”“咏怀”→“传神写意”三、咏物诗的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例:王冕(元)《墨梅》杜甫《房兵曹胡马》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例:辛弃疾《巨石》杜荀鹤《小松》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例:唐·曹邺《官仓鼠》曾巩《咏柳》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例:苏轼《琴诗》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例:贺知章《咏柳》苏轼《海棠》四、咏物诗解读三步曲例: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景物特点: 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 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 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 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 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 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白梅 王冕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 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 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 污的铮铮傲骨。
பைடு நூலகம்
竹石 郑燮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蜂 罗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 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 本性!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 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 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赠从弟 刘桢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紫薇花 杜牧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沦落天 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 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 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 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咏柳 曾巩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 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 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 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该诗 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 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贵为宰相的博爱无私的仁者情 怀。
卜算子 咏梅——陆游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 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 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 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 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 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 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 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借物抒怀,借梅自喻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 列传》,意谓桃花李花开得鲜艳靓丽,引得人人们纷 纷前来观赏,以致树下踩出了小路。杜牧在这首中用 此典故,却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 和开花时间之长,极有新意。诗人虽写紫薇但在此诗 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 美丽的质感。充分感觉到紫薇不与群花争春,淡雅高 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格。
石灰吟 于谦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 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 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菊花 元稹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 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 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 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 以两解。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 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 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 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 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 乱舞。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 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 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 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 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 令人深思。
病牛 李纲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诗人深爱这春天里的花朵。正是由于深爱,才会 珍惜花的开放,希望它们开得时间长。这里借花 的开放,表达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从诗人所处 的时代,以及对花开花落的感触,可以体会到诗 人年迈而不能报国的惆怅心情。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咏物诗专题复习
2017中考专项复习之诗歌赏析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 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 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 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 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 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梅花绝句 其一 陆游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 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 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 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小松 杜荀鹤
墨梅 作者: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 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 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这首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 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这笔墨梅更是孑孓独立,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 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 鸣。
早梅 张谓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诗人以奇思妙想与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梅花的挚爱。首句写梅 花在清晨凛洌的寒风中傲然绽放。次句写诗人放眼四顾,树树 梅花开遍山野,犹如山中落满了皑皑的白雪,极为壮观,显示 出梅花不畏严寒、果敢独立的气势,语句干净利落,耐人寻味。 接着诗人以物喻人,悔花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诗人自身的 情怀和节操的写照。诗人以梅花形容自己,自问何时才可化身 千亿,立于每一株梅树前,仔细地欣赏着梅花的容颜呢?全诗 来用一字抒写自己对梅花如何如何,仅在三四两句中,用“身 千亿”和“一放翁”既表现了对梅花的依恋、爱护,又流露出 自己孤高的性格情操。
虞世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主旨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景语 情语 “独自”呼应 “寂寞”
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 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 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 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 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咏物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蝉
形体、习性、声音——显耀的身份,高洁的 品格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 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 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 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 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 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寄语
咏竹 白居易
《竹》 清·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 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 人处世的方式。
咏物诗歌赏析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 可谓“三看”;必须找出诗中意象,此所谓一必 找。 诗中意象总有我们熟悉诗歌的影子,联系知识经 验,定能找到解题思路。
菊花 唐寅
咏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本文揭示出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情趣追求及 处世态度。中国传统文人常常把“竹”作为儒家文人 人格的化身,通过“比德”思维方式赋予了“竹”近 乎完美的人格特质,在对竹的描写中融入了诗人的价 值观和美学追求。南朝谢庄的《竹赞》“贞而不介, 弱而不亏”也赋予竹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