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课时 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 秦汉时期教学讲义

合集下载

专题02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和初步发展-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专题02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和初步发展-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教材补遗 2.九卿的特点 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由此可见九卿中大部分机构本 来是为皇帝和皇室服务的。这种设置既体现了“(皇)家” 与“国” 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又体现大一统初期政治制度的 不成熟,之后这些机构逐步演变出新的专业的外朝官系统。
➢评价:(一分为二)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助于维护统一,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 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教材补遗 1.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 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1)皇帝制度
特点
表现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2)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责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考点二
栏目索引
4.影响 (1)积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 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并非自古就有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并不是自古就 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就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重 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
考点二
栏目索引
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发明了用水力作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烧制出成熟的 青瓷。 误区警示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并非完全自给自足 家庭手工业作为家庭种植业的重要补充,其产品用途主要有三个:一是 缴纳赋税;二是供自己消费;三是少量出售,贴补家用。
考点一
栏目索引
三、经营模式
1.集体劳作 (1)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 (2)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⑤ 土地私有
制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 人祸能力差等。 (3)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 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 害。
考点二
栏目索引
归纳总结 影响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等。 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课件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 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先秦至
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项 目
先秦
秦汉 (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 首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制,推广郡县制,初步建 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 (2)汉朝:汉初实行郡国 并行制,引发“七国之 乱”,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建立“中朝”,实 行察举制
来出现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削弱。
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
一种制度。
(2)内容 嫡长子 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 ①周天子以_________ ②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 其地位由嫡长子继承。
③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
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政治形式 (1)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 实体。 (2)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来解 决。
2.西周的分封制
[史论拓展] 分封制的特点、历史遗存影响 1.特点 (1)分封诸侯的种类有王族(子弟)、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同姓王族(子弟)是分封的主体;周天子亲族占据富庶及战
略要地。 (3)周天子对诸侯巡视检查,诸侯则定期朝觐述职。
2.历史遗存影响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 鲁、郑、陈等。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制度产生
春秋战国——萌芽 秦汉——确立 唐宋——成熟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中央 集权制雏形形成(郡县长 官由国君任免),部分诸 侯国开始用家臣管理国事。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
官吏任命取代世卿 出现,使得官僚政治逐渐
世禄制,官僚政治 制度化、决策和选官日益
确立。
科学化、规范化。
明清——极端
公元前202年,大汉帝国建立,
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汉采取一系列 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经济、军事、
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 文化)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 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中外朝制度也削弱了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秦的统一:BC221
(历程;原因;意义)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 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交融,有利于增强中民族凝聚力,推 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 会的发展。
(3)秦朝确立的 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 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基础提升: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基础
政治 需要 思想基础
封建小农经济 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儒法结合
制 政治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度 之
和发展;奠定后世基本政治框架。
经济 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推动封建
经济的发展。
利 文化 有利于推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
拓展研究:秦的道路交通和“弱关东强关中”政策
思维提升:秦朝的道路交通
秦朝的“弱关东强关中”的政策
① 概况:主要有四类即驰道、 (1)表现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课件

(3)史料的其他分类:有意史料(官方和私人有意识记载的 史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 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 记载)。
[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赫鲁晓夫回忆录》 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 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 史料( )
(1)两者都开创了东西方研究人的哲学: ①苏格拉底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身上, 以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 经过后来的继承与发展,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儒家提 出“仁、礼”“克己复礼”等,以研究人为核心,体现朴素 的人本主义思想。
②西方以人为核心的思想逐渐发扬成近代资产阶级的 “自由、民权、平等”等思想。而中国儒家思想则逐渐官方 化,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最终成为官方哲学。
(2)两者都强调教育及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儒家思想的代 表人物孔子及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都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 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典例2]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 知识。”两位先哲都( ) A.强调人之善恶取决于其知识的总量 B.将知识和美德作为挽救时弊的良方 C.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基于理性的认识 D.主张通过教育来完善自身匡扶社会 解析 材料反映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认为知识是实现 “仁”和获得“美德”的基础,故 C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 项不符合题意。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 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 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史料按史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直 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 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 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一、二手史料与(1)中三类史料的关系 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以第二手史 料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ppt课件

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最高 分裂走向统一
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宰
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6
阶段特征 栏目索引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经济 农业在各部门中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飞跃,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商业总体
的主导地位确立, 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 水平还不高。①封建小农经济
形成以中原地区 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 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
考向二 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特点
考向三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考向四 春秋战国至秦汉社会转型的特点
阶段特征• 通史概述
阶段特征 栏目索引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 —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 成就对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
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
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经典再练
考向探究 栏目索引
1.(2015课标Ⅰ,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
考向探究▪考点突破
考向探究 栏目索引
考向一 秦汉对先秦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考向专练 (2017河北衡水二模,25)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 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 政务。这表明秦代 ( )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答案 C 本题考查先秦与秦汉官制的联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在中国官僚政治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这种角色是从分封 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而在秦代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故C项正确; 在秦代已经出现了官僚体系,但不完整,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的本质不是平民 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是文官地位,故D项错误。

专题02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专题02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复习方向: 1.秦汉政治制度和治国方略的创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秦汉经济发展及其措施、影响。 3.治国思想的演变和创新,与政治大一统的关系。 4.两汉的思想文化成就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价值立意: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社会稳定;文化自信、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二、主干知识·阶段特征
汉朝(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 政治上,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巩固(推恩令、州刺史、盐铁官营),君主专制得以强 化(中外朝);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混乱。 经济上,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繁荣,逐渐形成田庄经济(自给 自足的大土地所有制)。对外,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加强中 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政治控制,拓展对外交往。 思想上,由黄老之学到独尊儒学,实现思想统一;西汉末佛教传入;东汉道教形成。 文艺上,汉赋和隶书盛行。 科技,应用型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考向1:传承创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枢机构的创新——皇权强化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增设尚书台
考向1:传承创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集权加强方面的制度创新
历史概念:郡国并行制、州、刺史
削弱地方王国和加强控制
(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 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6.突出特征——皇权至上
7.影响:
积极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 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组织人力、物力和财 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

2.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主要措施 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政治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__郡__县__制__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 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 民众和治安
统一车轨,修___驰__道___、直道 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文化 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
【探究】 (1)据史料一,概括秦人统一六国的原因。
[提示] 民风诚朴;招民耕种,发展生产;奉行法家,奖励耕战。
(2)结合史料二,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
[提示] 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统一货币、度 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5.两汉的文化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 史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 学 裁。
《汉书》,东汉___班__固___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文 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_民__歌__修_改__而成的 学 诗称为乐府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1.知识图示——从封邦建国体制到中央集权体制
2.生活情境——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避讳文化 春节在农历纪年中是一月初一。一月古时又叫“政月”。秦统一六 国以后,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 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思考: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皇位独尊,皇权至上。
9.学术情境——太学清议的启示 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 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上都表现为动荡和不安。群聚 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 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 思考: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梳理

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梳理

(一)政治:


国家大分裂,混战、动荡
(二)经济:
1.北方:
+ 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农耕化
2.南方:南方农业得到开发,
,为经济格局变化奠基
(原因):a.北民南迁-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b.南方相对稳定
c.南方统治者重视
d.南方自然条件
2. 知 识 梳 理
●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二、魏晋南北朝(220-581)——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三)文化:文化发展呈现 倾向,
(2)
:三公九卿制度 + 内朝 + 察举制 + 刺史制度
(3)
:全国郡县制 + 推恩令 + 刺史制度
(4)
:乡里制度(“皇权不下县”)


相结合,开创了一套 的统治
方式和治理模式,以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为主,配之以法治、选官
பைடு நூலகம்
制度和监察制度,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2. 知 识 梳 理
家控制的加强,儒学历经自身的改造,以及与选官、教育制度的结合,
逐渐取得了

的地位。
●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一、秦汉(前221-220)—— 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
(四)民族关系:
兴起和发展
1.战:秦-北击匈奴( ),南征越族( )+ 汉-用兵匈奴、西南夷
(1)秦:
2.和: (2)汉:a.
b. c.
戒奢从简
b.重农抑商,兴修和修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
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白渠、漕渠
耦犁、耧车、赵过、代田法、《氾胜之书》
(2)
:东汉时兴起的一种大农业生产形式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时期教案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时期教案
的进步。
b.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③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
自由发展。
2.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科技方面: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发明纸。东汉时宦官④蔡伦
改进造纸术。
(2)文字方面: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来又出现隶书。
(3)文学方面: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
主义政治体制大体成型。
b.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及“三纲五常”等学说。
B.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②儒家
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汉武帝的尊儒措施:重用儒生;设立太学和地方教育机构,将儒家经典
列为教材。
D.影响
a.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
(3)商业方面: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③管理机构,政府直
接监管。长安、洛阳是当时主要的商业中心。
考点4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统治者利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焚书坑儒”,严密控制百姓
的思想。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A.背景
a.汉武帝时代,中国的“①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
备课组:高二备课组
教学过程
教学礼记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时期
考点2汉代的集权措施
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2.中央官制:汉武帝选派亲信近臣组成“①中朝”,拥有决策权,从
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3.地方制度
(1)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②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

2020高考历史轮通史版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20高考历史轮通史版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0
关联主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题干信息中的“孝”“悌”“乐”“礼”都与宗法制的内涵有关,且有 寻找题眼
服务于宗法制的特点
“禅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郡县制”与“伦理道德”无关; 错点诊断
“察举制”具有“孝”的内容,但其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
答案 A
21
命题点3:商汤灭夏与治国思想 3.(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
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图》等艺术珍品。
7
(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1)思想:重用法家思想;
秦朝(公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统一货币、车 实行“焚书坑儒”,使
元前 (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 轨、度量衡等, 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
221—公 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 修驰道,加强 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字。
6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 (1)思想:出现儒家、法家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1)王室衰微、诸侯混
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战,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战国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
遭到破坏,社会动荡;
(东周)(公
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为富国强兵,各国纷
元前207 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 了各地之间的 (2)艺术:小篆和隶书均
年)
形成,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 经济交流。 开始流行,小篆成为官
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方文字。
8
两汉 (公 元前 202— 公元 220 年)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国古代史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高三历史组 2012-03-04专题概述先秦公元前221以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整个整个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紧急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得到很大发展.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考纲解读1、考查重点:中国早期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手工业的形态及冶金方面;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2、考查方式:从题型看,选择题占绝大部分,非选择题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从考查方式看,注重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灵活地把握知识的能力.复习建议1、注意古今联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要从其内涵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角度进行把握.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全面的影响,重点理解小农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3、思想方面,注意区分各家各派的主张,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主干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革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a、中央.b、地方:.c、官吏考核d、法律e、监察:.(2)特点:a、;b、;c、 .(3)影响:.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2)地方:.(3).★思考★: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1、农业(1)先秦:A、土地制度:西周:;春秋战国: .B、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2)秦汉:.2、手工业:(1)先秦:.(2)秦汉:.3、商业:.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a、;b、;C、;d、..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入学的主张:①;②;③.(2)新入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思考★:儒家思想里包含了很多至今我们还能利用的观点主张,试着找出若干观点及其对现在的现实意义..四、中国古代早起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1、科技成就:1数学:;2医学:;3天文学:;4造纸术:.2、汉字的演变:.3、文学成就:1诗经:.;2屈原和楚辞:.;3汉赋:.★思考★: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不同..问题拓展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形成中国与西方不同文明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基础的差异:中国的小农经济是集权政治、集体主义文化倾向的经济基础;希腊的工商业为民主政治、人文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易错点分析易错点1 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例题 2011年安徽联考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易错点分析: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由此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男尊女卑观念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延伸.解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生搬硬套,还要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答案为A.易错点2 儒道两家对于“入世”与“超世”的争论例题 2010年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易错点分析:儒家和道家对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关系上观点相左,差异很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提倡人们征服自然;而道家则主张人们应该消极避世,顺从自然.儒家“积极”,道家“消极”.本题中的B、D两项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体现的都是人类积极进取的一面.A、C两项都属于道家思想,“不以人助天”,人的行为不能妨碍自然,即人应顺应自然,体现了一种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是不仁慈的,对待人就像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故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历史史观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的理论分析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2.文明史观的运用与实践21世纪初期以来,文明史观在中国史学界得到重视,并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逐渐进入中学历史的视野,是对中学历史教学影响较大的几种新史学观点之一.在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中多有体现,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1政治文明史方面:文明史的思想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如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2物质文明史方面:新课标教材以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新课标教材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的是在文明史思想下,史学家的目光特别关注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问题,更突出了文明的成果.3精神文明史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以古希腊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明,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华文明的嬗变更新.随堂练习1、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3、2012.广东.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4、2012.浙江.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2012.浙江.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12.江苏.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着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7、2012.上海.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8、2012.北京.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9、2012.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

同点是( B )
A.关注理性 C.重视智慧 B.注重修养 D.强调等级
解析: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孟子提出的道德规
范未关注理性,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认为通过传授知识、 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孟子主张遵守仁爱、忠 信、礼仪并勤学以增长见识等伦理规范,可见苏格拉底和孟 子都注重提升人的修养,故B项正确;孟子的道德规范与注
3.思想文化: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 书坑儒”到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 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文学方面,汉 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
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
是主要标志。
B
解析:抓住材料提供信息与“直接原因”分析,生产工具的差 异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 是秦朝能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兴建大型工程,秦朝专制主义
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 本于黄老”。这说 明( A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会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解析:司马迁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子、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 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家和道家不同学派间互相 融会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 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道家学说在汉初最 为流
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兼并战争频繁 社会变革,统治阶级需要 人才 百家争鸣,强调为统治阶 级服务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的基础;法家和儒家先后 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地位
[典题训练] 1.(2016·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模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 识”,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其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考纲要求] 1.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科技成就“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1)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扩大版图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②南方:在岭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③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了“五尺道”,任命官吏。

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3)影响:扩大了秦帝国的版图,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主要内容(1)郡县制①实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和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②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特点: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①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②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3)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③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以备皇帝裁决。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管辖。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演进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2.中央官制:汉武帝选派亲信近臣组成“中朝”,拥有决策权,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3.地方制度(1)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东汉时作为监察机构的州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州之下为郡、县。

4.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任命的制度,推荐的主要标准为德行和才能。

5.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中央百官。

在地方上,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误区警示] 关于郡县制几种错误认识的纠正(1)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

(3)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归纳提升]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

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要求集权体制代替分权体制,郡县制就是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政治制度,与此相联系的是任命制取代世袭制,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图示历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法提示] 凡涉及“兼并四海”“扫六合”“六王毕”等词语的,大多是考查秦国完成全国统一;凡涉及“皇帝制度”“皆出于上”“定为一尊”等词语的,大多是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凡涉及“大一统”“刺史”等词语的,大多是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概念辨析]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

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主题一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要点拓展]1.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2.作用(1)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史料探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解读]史料①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1)史料信息①表明秦统一后设置了皇帝制度之下的中央官职及中枢机构。

②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

——(东汉)班固《汉书》↓(2)史料信息②可以说明秦朝中枢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

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监察、图籍秘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军权属于皇帝。

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

三者参与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

主题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影响、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史料二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问题] 依据史料一指出柳宗元是如何看待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史料二是如何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弊端的?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史论拓展]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反映的趋势及区分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1.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区分(1)概念内涵: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

(2)政治体制:贵族政治与西周分封制相伴而生,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统治的权力;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史学新论]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比较【史界观点】1.宋代以前辩论焦点,围绕着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1)秦统一后的争论虽然秦朝选择了郡县制,但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热衷于分封制。

其中,魏晋时陆机认为分封比郡县更合理。

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

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

郡县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

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

(2)唐朝的争论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几乎一边倒,皆主郡县制。

柳宗元的论述最为著名:“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他列举“有叛人无叛吏”“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

2.宋元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两种制度并没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

李纲提出两制适用于不同的形势,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

”李纲认为两种制度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会有弊端。

这个主张很有特色,超脱了封建和郡县之争。

3.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与其从中选一不如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以取长补短。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而像黄宗羲所说: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

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他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所以他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即“尊令长之职,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就是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

【思考感悟】通常的观点认为,分封制始于西周,至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取代。

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概况,但它把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进人为地截为两段,忽视了分封制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的客观事实。

西汉时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便是这种过渡阶段的典型表现。

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并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

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

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

[对点训练](2015·雅安高三模拟)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即设蜀郡,其下又设县。

不久又设严道、青衣道,其管辖范围与今雅安大体相同。

据此可判断,当时的雅安( ) A.已归属秦朝统治B.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C.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D.是西南经济中心之一解析:选B。

本题考查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材料中已归属有误,故A项错误;设置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材料中有严道、青衣道,故B项正确;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才出现的,且丝绸之路未经过该地区,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雅安是西南经济中心之一,故D项错误。

一、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1.(2013·高考浙江卷)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解析:选A。

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