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
新批评学派
新批评学派第八章新批评学派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
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
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英)瑞恰兹,是一位语义学家,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理》、《意义的意义》、《科学与诗歌》、《美学基础》、《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修辞哲学》等。
第二代理论家——承上启下者:(英)威廉·燕卜荪,代表作《七种含混形态》、《论几种田园诗》等。
(英)李维斯;(美)兰色姆,代表作《新批评》及他的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被称为“南方集团”。
第三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后期核心:(美)威廉·维姆萨特、韦勒克、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影响最大的是韦勒克,代表作有《康德在英国》、《文学的学问》、《批评的概念》、《捷克文学散论》、《英国文学溯源》、《文学理论》、《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第三代理论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都共事于耶鲁大学,被称为“耶鲁集团”。
三、新批评派崛起的原因:对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强烈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种:1、实证主义批评;2、印象主义批评;3、新人文主义批评;4、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新”,就是对它之前批评方法的反动。
第二节新批评的文学理论一、文学的本质:1、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和封闭的客观实体。
“诗不应该表现,而应该存在。
”2、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因此它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
3、文学的创造就是靠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剪辑加工,改头换面,甚至歪曲夸大,无中生有,还要用暴力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强扭到一起。
新批评
诗“既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并非作 者的(诗一诞生,它就和作者分离了,它 走向世界,作者对它再也不能赋予意图或 施加控制了)。” ——威姆萨特 比尔兹利
感受谬误
作品的效果会因读者的反应不同而呈 现出个别的、主观的、变化的现象,以此 为准绳来评价作品势必产生相对主义的倾 向。因此,效果的根源必须在作品自身寻 找。
新批评的反讽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反讽举例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 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 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红楼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悖论
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 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 效果。 钱钟书《宋诗选注》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
四、对新批评的批评
完全立足文本,没有主体参与和现实参 照的批评是不存在的,语言及其意义都有现 实的参照物。
四、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 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 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 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 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 统一。
“细读法”的步骤 选择作品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选择作品
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 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 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 语义分析。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新批评学派
2、语言的特性决定着文学的特性。
语言的功能分为科学性与情感性两种,科学的语言是单义的透明的,文学的
语言是多义的不透明的。
3、文学语言和结构的根本特性是:“含混”、“张力”、“自否”、“反讽”。
含混: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多重性。(燕卜荪)
第八章新批评学派
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
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
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
(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韦姆塞特认为,语言的描述意思与情感意思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作品的描述内容才可能正确认识它的感情内容。读者的感受则与作品的内容与好坏都无必然联系,不能成为批评对象。
3、对世界的研究:认为文学是自足的,世界没有资格成为文学批评的对象。
4、对作品的研究:把文学批评分为两大类:外在批评和内在批评。内在批
评又称文体批评,把作品视为唯一可靠的依据,是通过分析作品的自身结构去解释和评价它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性只存在于作品之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只能是作品。
二、批评的范研究、对情节、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概括和解释都不是文学批评,它们是“意释邪说”,违背了文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新批评认为只有一种批评是文学性的,即对作品结构的研究。
三、批评的方法:
1、科学性与客观性:
张力:语言的意思是内涵和外延的总和,外延是明意,内涵是暗意。(退特)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布鲁克斯
释义谬误(Heresy of paraphrase):在1947年出 版的《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中指出, 诗就是诗,它不能用散文复述,而传统批评家 正是犯了这种“释义谬误”,导致了诗的错误 解释。布鲁克斯认为诗中释义部分至多只是脚 手架而已,如果以释义作为分析诗的立足点, 不仅误解了诗,而且使诗变得不完全了。威 廉·维姆沙特和蒙罗·比尔兹利分别提出了“意图 谬误”和“感受谬见”两个概念,认为这会影 响诗的阅读,强调文学研究只以作品为中心, 而与作者和读者无关。这是对布鲁克斯“释义 谬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语境(context):旧译上下文, 这是瑞恰兹语义学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自己的语义学本质上就是 一种新修辞学。语境是用来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 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 因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 条件。语境是一组同时再现事件 的名称,这是对语境的一个巨大 的限制。
英美新批评
梁思睿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瑞恰兹
非指陈性伪陈述(non-referential psendostatement):瑞恰兹是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入手的。他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虚构 性,其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感情。他进一步指 出,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前者是 “指陈性”的,后者是“感情性”的。他意 在说明文学语言并非真实的陈述,也就是说 与现实无关。诗的语言,“其真理性主要是 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发表真实的陈述不是 是人的事。”他把诗定义为“非指陈性伪陈 述”。然而,他的“伪陈述”并非认为文艺 就是谎言,恰恰相反,他认为艺术必须以真 理为工具。
新批评
B、“新批评”的发展:美国1940年 代
“新批评”虽然起源于英国,但它的发展和传播 发生在美国。 在美国南方的梵得比尔大学,兰色姆教授和他的 学生退特、布鲁克斯和沃伦组成了“逃亡者”诗 社,其宗旨是要保护南方传统的田园社会,反对 北方的工业文明的入侵。 30年代,他们创办了《南方评论》和《斯宛尼评 论》杂志,逐渐从诗歌创作转向诗歌批评,并发 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他们批评观点。 在40-50年代,这些批评观点逐渐形成一个理论 体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派别。1941年,兰色姆出 版了《新批评》一书,阐述了这个派别的基本观 点,“新批评”从此而得名。
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 (1947)
“可以转述的内容”不等于诗歌的意义。诗 歌的逻辑意义受到许多“不协调成分”的 “修饰、修正和发展”,诗歌的结构正是 众多不协调成分的统一。 “一首诗的整体性通常表现为各种态度被 统一在一个结构之中,且服务于一个总体 的和综合性的态度……诗歌的结论往往是 各种张力的统一,不管这些张力是通过什 么手段形成的:陈述、隐喻还是象征都无 所谓……这种统一代表了各种力量的平 衡。”
分析从莎士比亚到艾略特的英国诗歌名篇,揭示 “含混”运用在这些诗歌中所达到的特别的和出 人意料的效果。 批评焦点锁定于诗歌语言意义的不稳定性。词语 的排列组合、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句式结构的 变化在诗歌中形成多个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 矛盾的意义。 但是 “含混”不是诗歌创作的缺陷,而是诗歌内 部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正是这些意义 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给予诗歌以艺术价值。
安德鲁· 马弗尔:《致羞怯的情人》
“时间”和“空间”意象构成了恋人的求爱 演说的逻辑核心。 时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富裕,多得可以随 便蹉跎(时间之车驶过天空)。 空间也有限,没有一个人可能把全世界都 据为己有(墓穴很窄,没有帝国宽广)。 意象反映了对人生的一种基本认识。诗歌 不仅仅是一首宫廷式情歌,宣扬“及时行 乐”;它也是对时间、永恒、生活态度、 来世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新批评四要素
新批评四要素
新批评有四个惹人注目的术语,即“含混”、“张力”、“自否”和“反讽”,其中“反讽”是新批评的战略性概念,是新批评最重视的问题。
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
其二是感受谬误。
文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
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
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品本体论。
第三章新批评
布鲁克斯:“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 布鲁克斯: 结现代诗歌技巧: 结现代诗歌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 运用隐喻” 运用隐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墓志铭 ——北岛 回答》 ——北岛《回答》 北岛《
新批评比喻理论: 新批评比喻理论: 异质远距”原则: “异质远距”原则:喻体和喻指不仅应该 距离越远越好(远距原则), ),而且它们的 距离越远越好(远距原则),而且它们的 联系还应该是不同质的、反逻辑的( 联系还应该是不同质的、反逻辑的(异质 原则)。 原则)。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愈能使不类为 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 新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新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 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国美术学 院出版社 钱钟书《谈艺录》 管锥编》 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编》,中华书 局
第三章 文本细读:英美新批评
第一节、导论
一、新批评的理论特征与发展历程 新批评是20世纪 世纪20~30年代延续到 年代 年代延续到50 新批评是20世纪20~30年代延续到50年代 后期的一个重要批评方法, 后期的一个重要批评方法,由于主要存在 英国和美国两个地区, 英国和美国两个地区,所以通常又叫英美 新批评。 新批评。 韦勒克认为,新批评“ 韦勒克认为,新批评“这群人物远远不是 一路” 一路”, “他们所持的是往往分歧很大甚 至矛盾的理论学说。 至矛盾的理论学说。” 新批评理论家共同点: 新批评理论家共同点:注重对文本的逐字 逐句的细读,从语义的层面研究文学。 逐句的细读,从语义的层面研究文学。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_赵毅衡
点刊物)向低端刊物(即所谓一般刊物)过渡,也就是说该课题的研究已经“大众化”了,不再具有“精英性”。
这些现象都说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思想已经被中国学界广泛接受,其观念、价值对于我们已经有了恒常性,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成为我们自己观念的一部分。
这也正是该理论对我们最深刻的影响。
统观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对俄国形式主义由不知到知之,到研究到为我所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中,有不同思想的交锋,有不同论争的对话,有沟通彼此的努力。
我们的“形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裂变着,但始终存在着两种“形式”观的对立、碰撞,最复杂的是它们交叉、混合,甚至难解难分。
我们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依然存在着问题:一是翻译的不足,包括整个学派的所有成员的论著和单个成员的所有论著。
二是与此相关,对核心成员什克洛夫斯基和雅各布森研究相对较多,对其他成员相对较少且不够系统。
三是人物译名不同,虽不是大问题,但可能造成不便,如同一人物均有多种译法。
四是仍然是翻译问题,但这些翻译会影响到对形式主义理论的理解,如приём一词译为程序、手段、技巧、方法。
在汉语中可不可以互通,可不可以通到俄语词的所指,这都会带来相应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是,不同成员对相同内涵概念的不同命名或不同内涵概念的相同命名给我们造成混乱,我们对此还研究不够。
五是对俄国形式主义内部的一些问题及本文叙述过程中所提到的一些其他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和拓展,尽管接受的程度已经相当普及化,但正是普及化使我们不再对一些理论细节问题穷追不舍。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赵毅衡,姜 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收稿日期:2009-06-01作者简介:赵毅衡(194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新批评(T h e N e wC r i t i c i s m )是20世纪前半期英美一些学者———从瑞恰慈(I .A .R i c h a r d s )、艾略特(T .S .E l i o t )到布鲁克斯(C .B r o o k s )、韦勒克(R .W e l l e k )等———关于文学理解和文学批评的观念、方法的总和,是他们的文论思想的交集。
第六讲 英美新批评
约翰·克罗·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 1974),20世纪著名文艺 批评家,诗人,文学理论 “新批评”派领军人物,生 前曾长期担任美国梵德比尔 大学文学教授。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 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 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 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 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 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 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诗和批 评的用诗》(1930),
二、瑞恰兹:
瑞恰兹:(1893-1980)英国人。就学、任教于剑桥 大学,1903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燕朴荪的老师。 1.误读的原因: 瑞恰兹的阅读试验 他认为,他的学生(普通读者也一样)在评论这些隐 去作者名字的诗篇时之所以会发生偏差,是由于一系列 障碍造成的。他把这些障碍归纳为十类: (1)难以辨别出诗的明白含义。 (2)缺乏感受诗意和诗形的能力.只注意语词系列, 忽略了诗的形式和展开 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 (3)不能形成有效的想象或者干脆胡思乱想而干扰了 对诗的阅读。 (4)不相干的记忆插入。
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 1903年8月22日—1995年11月1 日),出生于维也纳,文学批评家, 比较文学家。1946年任教于耶鲁 大学。在耶鲁大学,创办比较文学 系并任系主任。他与沃伦合著《文 学理论》,系统化研究文学理论的 一批著作之一。代表作为八卷本 《现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 年。
陈述、正话反说、语体的模仿。
五:燕朴逊
1.复义七型: 燕卜荪对“复义” 下了一个不很严格的 定义:“能在一个直 接陈述上添加细腻意 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 效果。”后来他对该 定义加以修改,成为: “任何语义上的差别, 不论如何细微,只要 它能使同一句话有可 能引起不同的反应。” 他经过细致归纳,把 文学中的复义分为七 种类型。
新批评方法
钱锺书细读批评举例:语义分析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 是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 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称说它们“ 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 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 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 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无语 ”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 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
退特(1888-1979),兰色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
布鲁克斯(1906-1994),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和“反讽”理论。
第三代批评家
维姆萨特(1907-1975), 提出两个“谬误”论(意图 谬误和情感谬误)。
韦勒克(1903-1995)出生 于维也纳,生前任教于耶鲁 大学,是新批评理论的集大 成者。倡导“内部研究”, 并将新批评方法成功运用于 文学史批评。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钱锺书细读批评举例:典故析义
这两句是王安石的修辞技巧的有名的例子。“护田” 和“排闼”都是从《汉书》里来,所谓“史对史”, “汉人语对汉人语”;整个句法脱胎换骨”。
可是不知道这些字眼和句法的“来历”,并不妨碍我 们了解这两句的意义和欣赏描写的生动;我们只认为 “护田”和“排闼”是两个比喻,并不觉得是用典。 所以这是个比较健康的“用事”的例子,读者不必依 赖笺注的外来援助,也能领会,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 对于“用事”最高的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 语也。”
3 、 “细读”与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是新批评追求的目标。瑞 恰兹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应用科学”; 燕卜逊也表示要做“分析性的批评家”,而 反对“欣赏性的批评家”。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新批评"讲稿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 )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派
当新批评出现并传入中国之初,正当中国社会充满高度压抑与剧烈反抗的“红色三十年代”,来得不是时候。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外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危险,内有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左翼运动的重新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注社会功利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新批评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文学理论新批评的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新批评的名词解释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日趋深入,其中新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么,什么是新批评呢?本文将对这一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以期读者对于新批评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新批评(New Criticism),又称纯文学派,是文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美国。
与传统批评不同,新批评主张将文本独立于其作者、读者和历史背景,将重点聚焦于文本本身的内在结构和内涵。
新批评反对过度依赖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主观感受,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被视为一个自成体系的艺术品。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意像(Imagery)”,指的是文字中所描写的形象、物象或感知。
新批评认为意像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通过对作品中意像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
同时,新批评还强调作品的“紧密结构(Close Reading)”,即对文本中每个元素的细致刨析和解读。
通过仔细分析作品的语言、诗段、句子结构等要素,新批评试图找到作品内部的和谐与紧张的关系,以及作品内部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共鸣。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隐喻(Metaphor)”。
新批评认为作品中的隐喻并非单纯的比喻或象征,而是通过隐喻将语言和意义进行转化的一种方式。
在新批评中,作品中的隐喻被视为一种形式上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隐喻,作品展现出语言的美感和文学的深度。
隐喻的运用和解读是新批评分析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新批评也强调“疑问(Ambiguity)”的重要性。
新批评主张作品中的意义不应该是单一的和确定的,而是多义的、模糊的,需要读者通过对疑问的思考和推理来获取。
新批评认为作品中的疑问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使作品具有更广阔的意义和表现力。
最后,新批评还强调作品的“整体性(Unity)”。
新批评认为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作品中,各个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意向、形式、语言等方面,新批评试图找到作品内部的整体性,并揭示出作品内部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摘要:
一、新批评的概述
二、新批评的主要特点
三、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四、新批评的局限性与前景
正文:
新批评是一种客观的文学批评方法,它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修辞技巧等方面,主张通过分析这些元素来解读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新批评起源于20 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后来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
新批评的主要特点有三个:第一,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主张通过对作品的文字、结构、形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艺术魅力。
第二,新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要有精美的形式结构。
第三,新批评倡导客观、科学的批评方法,主张摆脱主观情感和个人偏好的影响,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文学批评。
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
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文学研究开始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新批评便是其中之一。
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我国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然而,新批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过于强调文学的形式和技
巧,有时会忽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背景。
其次,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较为繁琐,有时过于追求细节,导致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不够准确。
最后,新批评容易陷入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困境,使得文学批评变得冷漠和疏离。
尽管如此,新批评仍然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价值的文学批评方法。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文本中心论:新批评认为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客体,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
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该受到作者意图、读者感受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应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来揭示。
2. 意图谬误:这是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那种根据作者的意图去解释和评价作品的错误做法。
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意图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意义,因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并不能完全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超越作者的意图,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3. 感受谬误:这是新批评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那种根据读者的感受去评价作品的错误做法。
新批评认为,读者的感受并不能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因为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依据,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反讽:这是新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言不由衷、反话正说的修辞手法。
在新批评的文本分析中,反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反讽的揭示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5. 悖论:悖论是指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却蕴含深意的语言现象。
在新批评中,悖论是重要的文本分析对象,通过对悖论的揭示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形式、意义和主题。
综上所述,新批评的核心概念包括文本中心论、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反讽和悖论等。
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新批评名词解释
新批评名词解释新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以及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新批评强调解构文本,通过分析文本的内部结构和语言技巧,揭示作品的多重意义和文化价值。
新批评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并在当时的美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家们反对传统的主观文学批评方法,认为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作者的意图或读者的解读,而是由文本本身所构建的。
他们提倡将文本视为一种独立的实体,通过对其语言、象征和结构的分析,来揭示其中的内涵和艺术性。
在新批评中,文本本身的形式和结构是重点研究对象。
新批评家认为文本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工具,更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和纷繁的符号系统。
他们强调文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内在规则,通过探索作品的意象、隐喻、节奏以及原声性等方面,来解读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新批评强调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其意义和效果的影响。
新批评家们认为作品不仅仅反映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更是一种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限制的艺术形式。
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作品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新批评的方法在文学批评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方面,新批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拓宽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另一方面,一些批评家认为新批评过于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了作者和读者的角色,缺乏对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注。
因此,新批评方法也面临一些批评和质疑。
总的来说,新批评是一种重视文本分析和文本内在结构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对其意义和效果的影响。
通过解构文本和探索作品的多重意义,新批评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二)
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二)【摘要】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二)已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焦点。
本文从新批评的发展历程、影响、面临的挑战、未来发展和对中国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新批评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其从无名小辈到引领思潮的过程。
新批评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发挥,更在社会思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批评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如政治审查、学术封锁等。
但无疑,新批评在中国社会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在本文对新批评在中国的前景、地位和对知识分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新批评虽面临风险,但其前景依旧光明,且已成为中国思想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新批评、中国、命运、发展历程、影响、挑战、未来发展、社会意义、前景、地位、知识分子、影响。
1. 引言1.1 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二)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新批评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新批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想运动,其目的是挑战传统权威和思维定式,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新批评的出现意味着思想的革新和传统的破除。
新批评在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阻碍。
传统的保守力量往往对新思想持怀疑态度,试图打压和遏制新批评的发展。
新批评者之间也存在着种种分歧和纷争,导致了运动的内部分裂和不团结。
尽管如此,新批评在中国的前景依然是光明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人们对于新思想的需求也在增加。
新批评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不容忽视,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支持和引导。
新批评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也正在逐渐提升,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只有在持续的努力和探索中,新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开放和进步的方向。
2. 正文2.1 新批评的发展历程新批评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界。
那时候,中国的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反传统、反权威的思潮,这种思潮被称为“新感性派”,代表人物有莫言、余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批评的理论体系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文学本体论这一观念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
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
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
其二是感受谬误。
文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
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
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品本体论。
结构—肌质论这一主张由兰色姆提出。
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
诗始终把握着具体事物的形象,这些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
诗的结构—肌质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正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一样,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语境理论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这一理论由瑞恰兹提出,后来得到新批评派的赞同和运用。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
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
由此可见,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新认识。
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词语在其中纵横捭阖,产生了丰富的言外之意。
新批评派在诗歌批评当中的常用术语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换句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
意义含混以往被视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丰富”、“巧智”的意思。
意义含混这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
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
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张力。
张力原为物理名词,由退特引入文学批评中,成为新批评的重要概念。
所谓张力就是指诗歌当中由词的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所产生的相互牵制、相互依托的关系,诗歌的张力便来自于词的全部外延与内涵所表现的各种意义的统一。
诗歌应该是其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的平衡,字面意思与隐喻意义这两种因素要同时存在并处于张力的状态。
若过分偏重于字典意义,诗便少了诗味,过分偏重于隐喻意义,又常造成晦涩难懂。
只有在两者的相互约束、相互限制中,使隐喻意义在尽可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使字面意思在尽可能暗示的范围内保持其意义的一致性,才能使诗内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隐喻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是新批评诗歌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
在此,它已不只是修辞学上的术语,而成为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
布鲁克斯曾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
”瑞恰兹把比喻分为两个部分,喻体与喻旨,前者是一种具体的形象,后者则是从形象中引申的抽象意义。
一般来讲比喻中的明喻是喻体对喻旨的直接说明,而隐喻则要求喻体与喻旨“远距离”、“异质”。
新批评的“细读法”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
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
新批评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衰败,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法中留下无法消除的痕迹。
有人讲如果说新批评已经死去,那它是像一个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的。
新批评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和概念。
文本细读英美新批评的术语。
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
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
所以布鲁克斯说:燕卜荪式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
在布鲁可斯看来,燕卜荪的批评是要告诉人们:诗歌的隐喻承担着“功能性”、而不是“修饰性”的作用(functional not decorative role),诗歌的韵律和词句“也都成为诗歌展示意义的积极力量”。
细读法“细读法”是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close reading )美国的文森特·B·雷奇对“细读法”作了绝妙概括,他说:在进行细读时,新批评派的批评家一般要做的是:1.挑选短的文本,常常是超验主义的诗或现代诗。
2.排除“生成”批评的方式。
3.排除“接受主义”的探索。
4.设想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非历史的、处于空间的客体。
5.预设文本是复杂的、综合的,又是有效的和统一的。
6.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
7.想象每个文本都是由冲突力量构成的戏剧。
8.连续不断地集中于文本及其在语义和修辞上的多重相互关系。
9.坚持基本上是隐喻也是奇妙的文学语言的力量。
10.避免释义和概括,或明确陈述不等于诗的意义。
11.寻求一种完全平衡或统一的,由和谐文本组成的综合结构。
把不一致和矛盾冲突置于次要位置。
12.把悖论、含混和反讽看成是对不一致的抑制。
13.把意义视为结构的一个因素。
14.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本的认识和经验方面。
15.力图成为理想的读者并创造出唯一真正的阅读,把多种阅读归类的阅读。
从上述概述中,我们大致可以对新批评的细读法进行总结。
其一,选择篇幅短小的,意蕴丰富的文本,如玄学派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也包括含蓄蕴藉的中国古典诗歌,这些含义模糊,充满歧义的文本适合新批评的语义分析。
其二,排除文本生成研究和读者情绪反应研究,将目标集中于本文,对本文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寻找其中语词的隐微含义,如词句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想意义;仔细分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
其三,想像本文具有戏剧冲突性,将本文视为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有机统一体,分析语言的含混、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要素,以及由于这些要素的作用所形成的诗歌的复杂意义和阐释空间;研究诗歌的诸多要素如何在矛盾冲突形成了诗歌的和谐统一的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
(1)认为文艺作品是“独立于外界的有机体”,它本身是自主的,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的。
在研究、评论一部作品时,只注目于这部作品的本文,一般不考虑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反应,不研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联系、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2)把文学作为语言的特殊形式,认为它能激起感情反应是由于它所使用的语言本身特点造成的。
要在使用的文学语言中寻求文学的“特异性”;(3)把文艺批评的程序作为一种“理解”(或叫“直接阅读”),即分析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含混”现象(多重含义),寻求作品的结构和含义的“有机统一性”;(4)认为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成分是语词、形象比喻和象征。
语词、形象比喻和象征这些语言学成分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组织起来,以描述作品结构中的“张力”、“反讽”和“反论”。
作品的结构是“各种对立冲动之间的和谐”、“各种相反力量的平衡”。
新批评方法重视作品本体的内在研究,对作品的意象、隐喻能体察入微,有助于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把握文本的内涵,有利于提高文艺批评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但它忽视、摒弃和反对对作品的“外在研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