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4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doc

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doc

2、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

2、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养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注意比较结构安排和《祝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课时,师生共同研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关于契诃夫。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2)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3)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开端:准备结婚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高潮:交锋结局:婚事告吹3、作者为什么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婚事之前,要花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4、请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的特点?二、总结与引申别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三、作业布置思考:课后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四、板书设计套子具体表现:衣、住、行思想(语言)象征意义:保守、腐朽——专制、禁锢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以下问题:(1)、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

为什么?(2)、分小组比较华连卡和别里科夫的性格(3)、分析故事的结局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新自由主义”概念及其影响2. 学生能够分析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影响3. 学生能够阐述自由与安全的关系二、教学重点1. 新自由主义的概念2. 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 自由与安全的关系2. 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让学生再次认识到自由与安全的关系。

2. 学习新知(1) 引入通过观看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对于这段视频,学生们需要写下自己的听后感,这些感受将会在课后分享给同学们。

(2) 练习通过讨论,让学生彻底理解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分析新自由主义政策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学生需要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生活中出现的案例,从中进一步了解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3. 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将会被分到不同的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从中找到与新自由主义相关的内容。

讨论结束后,学生需要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分享给同学们。

(2) 剧场表演英雄凯文通过思想改变和职业转型,从商界巨头变成了环保主义者。

学生们将会在小组内进行剧场表演,为凯文这个角色设计一条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

四、作业布置1. 完成本次课在班级中的分享2.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并写出自己的听后感3. 通过写作或者角色扮演,把凯文的职业历程进行描述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让学生在关注“大事”的同时,也能够关注个体经验,理解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创意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我们让学生学习了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理解了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剧场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并激发了他们的创意意识和创业精神。

人教版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教案
单元(章节)课题
必修五第一单元 小说
本节课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运用 。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提炼的课题
人物 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运用。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手段运用
5、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6、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
交流展示
总结
别里科夫的性格
1、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2、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资源选择
PPT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导入
检查预习
回顾旧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自学
回顾
目标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分析第一部分
1、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这使他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么一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全城的人是不是都不怕他呢?为什么?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3、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学生思考讨论
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分析第二部分
1、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2、这件婚事成了吗?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3、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神态、语言、心理)?体现出他的什么性格?

《装在套子里的人》师用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师用导学案
(“才”字突出了人们对别里科夫的憎恶,对他的死感到大快人心。)
B.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通过夸张的细节,写出外表特点。“最”字夸张地突出了他的特征之怪。).
C.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千万”一词,说尽了别里科夫对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选自《中外文学名作欣赏》,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我的疑问】
【预习自测】
1.字音基础积累【完成相关资料字音字形题】
契诃()夫削()铅笔战战兢()兢胆怯()陶()冶
辖()制:吃荤()撮()合衙()门
怂()恿搓()手祈祷()降服滑稽()
谗()言无恙()怔()住
管束;相比管制范围大些。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但生活中的
“别里科夫”还有许多。
2.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为什么要把自己藏在套子里?【害怕改变现状害怕新生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有形的套子;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穿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胆小孤僻】
2.分析总结别里科夫的形象?
1、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猥陋、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2、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3、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
3.理解其性格的双重性?造成别里科夫的悲剧是什么?
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
又是牺牲品。
2、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
三、别里科夫的形象(何祖健)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小说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小说的背景知识。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领悟作者通过小说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

2. 教学难点:(1)别里科夫形象的分析。

(2)作者批判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2)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分享学习心得。

4. 主题探究: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探讨作者批判精神的表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2. 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小说主题的批判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理解小说的批判精神。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是如何反映现实社会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学生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学生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抓住别里科夫身上的特征,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2.结合背景,探究小说主题。

3.欣赏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重点及难点】1.重点: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探究小说主题。

2.难点:欣赏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学法指导】抓住小说三要素,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主题。

【学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教师导入二、学:自主学习(务实基础,我们争取做到最好!)【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

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

”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

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做好笔记)2.写作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导学案

编制人:第一审核人:第二审核人:第三审核人:修订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目标】1.抓住“套子”,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课前自读案(1页)【学法指导】《装在套子里的人》及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

能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情节的发展,把握小说独特的构思;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状,从而把握作品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能鉴赏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认真完成“自读导学”。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2.读课文至少两遍,勾画出描写别里科夫的句子,初步感知课文;3.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出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自读导学】(三步预习法)第一步搜集信息能力(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

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苦恼》《万卡》等。

剧本《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樱桃园》等。

(俄)契诃夫与(美)()、(法)()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2014年高中语文《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2014年高中语文《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2014年高中语《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一、【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新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第二课,一篇精读文章。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作用。

此外,针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教材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对小说的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准确的找到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对于主题的把握有一定的理解力,但是不够熟练,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分析人物的方法和对小说主题把握的方法。

二、【三维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五、【教学策略】研读课文,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

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进而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最终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4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把握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学习次要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别里科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2、把握重点句子含义。

学习难点通过重点词语、句子把握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 1、学习次要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2、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词语、句子含义。

知识链接:1、小说中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某种观念的载体,应该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他们代表了一种怎样的社会势力,代表了一种怎样的观念。

(1)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2)次要人物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理解词句含义,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文章这个整体,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考虑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联系文章的创作背景或中心思想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②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③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⑤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研习小说第二、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2.“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把握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学习次要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别里科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2、把握重点句子含义。

学习难点通过重点词语、句子把握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 1、学习次要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2《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2《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目标1、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2、会分析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学习重点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会分析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小说分类:就流派来分,有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新新闻主义小说、“垮掉的一代”小说等等。

就表现的方法分,有叙述体小说、散文体小说、诗体小说、生活意识流小说、纪实体小说等等。

就题材分,有儿童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等。

就雅俗分,有通俗小说、严肃小说等。

就篇幅长短分,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四大类。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他们和马克•吐温一起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短篇小说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篇小说有《第六病室》,戏剧有《樱桃园》《万尼亚舅舅》《海鸥》。

三、写作背景: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19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预习检测1.字音。

暖和( ) 胆怯( ) 憎恶( ) 降服( )辖制( ) 撮合( ) 怂恿( ) 歹毒( )讥诮( ) 谗言( ) 滑稽( ) 安然无恙( )2.字形。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二课时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二课时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导学案班别:姓名:座号:课前预习案自习预习一基础知识1.熟语积累(1)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2)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3)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4)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5)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6)六神不安:六神,道教指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

形容惊慌或着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该新闻事件,媒体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行”与网友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没有改变,在一段时期内相对安全,但美国不要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仍必须解决其巨额财政赤字问题。

C.虽然赢了球,但没有完成教练交付的再进一球的任务,大家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球场。

D.方星海周一表示,针对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中央政府将很快出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督。

对持币待购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教育完全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展开教育教学。

B.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耗资达25亿美元的“好奇”号核动力火星车将用于探索火星过去或现在是否有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C.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减少灾害损失,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灾害的防控和预测作用,加大投入,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

D.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辅书需要承担起服务于教学改革、服务于学生减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播科学知识等。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种所谓幽默的态度,真正的幽默恰恰是从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

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制作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小说创作的背景。

2.掌握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 赏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认识其时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2、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作者】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写作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掌握字音字形契诃夫()削铅笔()憎恶()()祈祷()降服()辖制()周济()撮合()游说()促狭()怂恿()()讥诮()孤僻()怔住()怔忡:()滑稽()稽首()战战兢兢()车péng()消qiǎn() biàn( )护吃hūn()通xiāo()è()梦āi()声叹气兴高cǎi()烈二、感知整体,梳理情节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37)→→→→婚事失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第三部分(38——40)三、研读文本幽思探究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思想性格?生活习惯、衣着打扮(有形的套子):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2、读课文第二部分,填写下面的表格。

《装在套子里的人》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第二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标分析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应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因此,高中语文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中的第二篇。

这个单元学习小说,重点是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和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把握小说主题和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也常常表现主题。

通过小说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表现力,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即通过阅读小说这本“小书”,来翻阅人生这部“大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即可以借助语文课学习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又可以了解世态人情和立身处世之道。

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以大部分谈话节选内容,塑造了“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时导学案2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时导学案2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二、引导学习:
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三、反馈训练:
师生研讨: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讨论后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舞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作夸大夸张,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老师骑自行车学生就头朝下走路等。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编制人赵相学宋训鸿领导签字第一单元2、装在套子里的人 4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及成就。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时代意义。

3.把握小说主题4.领会作品中的幽默讽刺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认真研读这篇小说,积累重要字词。

2. 在研读小说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规范书写。

3. 时间:30分钟【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 契诃夫于1860年1月29日(当时俄国仍使用儒略历,为1月17日)诞生于俄国罗斯托夫州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列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

”列夫·托尔斯泰也给契诃夫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更为高明!” 二.写作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4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导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学习次要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别里科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2、把握重点句子含义。

学习难点通过重点词语、句子把握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 1、学习次要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2、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词语、句子含义。

知识链接:
1、小说中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
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某种观念的载体,应该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他们代表了一种怎样的社会势力,代表了一种怎样的观念。

(1)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2)次要人物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
理解词句含义,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文章这个整体,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考虑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联系文章的创作背景或中心思想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②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③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⑤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
研习小说第二、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2.“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学习次要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别里科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2、把握重点句子含义。

学习难点通过重点词语、句子把握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 1、学习次要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2、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词语、句子含义。

知识链接:
1、小说中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
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某种观念的载体,应该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他们代表了一种怎样的社会势力,代表了一种怎样的观念。

(1)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2)次要人物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
理解词句含义,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文章这个整体,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考虑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联系文章的创作背景或中心思想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②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③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⑤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
研习小说第二、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2.“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