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内攘外相关的文献前10条更多文献>>
12集文献纪录片《抗战》解说词全集
【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抗战》解说词全集央视倾力奉献大型文献纪录片《抗战》第一次对14年抗战做客观的全景展现第一次对亲历者真实回忆的大规模汇集第一次对重大历史做最密集的揭示第一次对战争罪恶的全面揭露第一次对抗战做最深刻的反思第一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主持人:历史的长河往往会淹没人们的记忆,然而这一天,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却。
这一天是中国的国耻日,9月18日。
每年这一天,历史的警钟都会在中国人的头上回响。
74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地在中国东北沈阳燃起了侵略的战火,这就是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
解说:3分钟的鸣笛,短暂而又漫长,仿佛浓缩进了70多年的时光。
这一天也是沈阳老人胡广文终生不会忘记的日子。
胡广文沈阳居民就有一声惊天动地的这么一个巨响,把我们家的土房就给炸震了,倒塌了。
当时是家破人亡,我没满周岁的小弟弟,当时就砸在那个土房里,我的母亲砸伤了三根肋骨,我和我的奶奶都埋在土房里的废墟里。
每当我想起这些来,真是声泪俱下,但是现在老了,我没有那么多的眼泪了。
解说: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胡广文和他全家的命运都被改变了,那时他还不知道,整个中国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了。
胡广文的家在沈阳市郊的柳条湖,这是个小村子,距离当时的奉天城,就是现在的沈阳大约有5华里,村里并没有湖,有一条铁路,叫南满铁路,进出奉天城的火车都得经过这里。
1931年9月18日,因为临近中秋节了,这天晚上月光很亮,在如水的月色中,十几个人从高粱地里窜上铁路,他们趴在路基上,看得出这些人身上都背着枪。
这些人刚下来,……位于铁路旁的胡广文老人家的房子就这样震塌了。
紧接着发生的事实证明,这只是日本人占领整个东北的信号。
柳条湖的爆炸,是日本关东军为了堂皇地向沈阳北大营进攻,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
柳条湖铁路爆炸后的10分钟,日本关东军开始用重炮轰击北大营。
北大营的官兵最初发现,日本军人只是不停地炮轰兵营,而并没有看到日军的进攻,这好像是日本人的又一次挑衅,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见多了日本军队变着招的各种挑衅。
《诗.大雅.韩奕》地名考辨
《诗.大雅.韩奕》地名考辨
刘石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1991()2
【摘要】公元前827年,周召共和结束,宣王即位。
他汲取其父厉王残忍无道终致覆亡的教训,安内攘外,富国强家,出现了“中兴”气象。
《韩奕》一诗,正是描写诸侯宾顺天子的作品。
写诸侯的归顺,其旨实在歌颂宣王的英明伟大,而单单突出韩侯的入觐也并非偶然。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15云:“此诗必作于《六月》北伐之后,故为关系中兴之作。
盖自玁狁背叛以来,北方诸侯梗命不朝者亦已多矣,兹值北伐有功,韩侯适以受命入觐,……故宣王因其来朝,特隆以礼,与申伯诸侯同深倚赖,非泛常比也。
”可见韩侯的入觐在当时是一件很给周王朝添光的事,事实上对于方经大乱尚在复苏阶段的周王朝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和鼓舞。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梁山;地名考;韩城;宣王;姬姓;诸侯;周王朝;毛诗;陕西大荔;杜陵
【作者】刘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王维蓝田辋川诗地名释义考辨 [J], 高萍;师长泰
2.《诗·大雅·大明》体式原貌考辨 [J], 张剑
3.杜甫陇右诗两地名考辨 [J], 蔡副全
4.“胡芦河”考——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之一 [J], 柴剑虹
5.“桂林”、“武城”考——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之一 [J], 柴剑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性质
试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性质摘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抗战前夕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奉行的一项反动政策,反映了代表“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①。
多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对“攘外必先安内”的解释与评价存在着分歧。
台湾学者认为此方针的执行造就了中国建设的“黄金”时期,并为八年抗战作了充分准备。
大陆传统观点认为,此方针是“只剿共,不抗日”的妥协、投降方针。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够科学。
为了正确评价“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有必要对此方针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历史攘外安内政策方针一、历史上的攘外必先安内关于攘外与安内,从历史上看,并不是蒋介石的首创。
清末年,外有列强,内有太平天国,清朝选择安内,最后未能攘外,但满清江山还是多延续了几年,最后亡于辛亥革命;明朝,外有建州女真,内有李自成等人。
明朝选择两面出击,结果内剿不灭李自成,外挡不住建州女真,最后亡于李自成。
如果当时对外求和,调集大军围剿李自成等人,也许明朝的江山可以多持续几年;宋,外有辽、金,内有方腊。
宋调集西军围剿了方腊,然后这只精疲力尽的西军被金军全歼,北宋虽然最后亡于金,不过剿灭了方腊却帮助了赵构建立了南宋,最后南宋亡于蒙古;汉,刘邦建汉,屈服于匈奴的武力,执行和亲之策,然后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国力强盛,另外平定七王之乱,推行推恩令,稳定了国内局势,所以才会有汉武逐匈奴于漠北的伟业。
所以有先安内后能攘外,如汉;有先安内未能攘外,如宋;有既未能安内,也无法攘外,如明。
在这么多攘外与安内的选项中,好像有一个没有出现,那就是当内外皆有难的时候,能先攘外而后安内的。
中国的历史,自秦以降,王朝被外敌所灭者为少,而为内敌所灭者为众;被外敌所灭的朝代中,统治者往往还有机会再立朝廷。
晋之后有东晋,宋以后有南宋,明虽然是被大顺所灭,但大顺败亡的太快,所以明也有一个南明。
但被内敌所覆灭的王朝,那些统治者就没有再次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面临内忧与外患时,选择总是很明确,有能力的时候就内外皆战,没有能力的时候就优先安内。
“安内攘外”非“攘内安外”!!
“安内攘外”非“攘内安外”!!“安内攘外”非“攘内安外”!!剑云拨雾卦辞: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算命先生谓“上上卦”。
剑子解易:盛极而衰行将倾覆之象。
圣人观此天象,知内部害民用罔狂妄,骄奢淫逸,专横跋扈,纲常废弛,………种种邪气灵异之风暗中四处泛滥,盘根错节,犹如江河决口,不能堵塞,有倾覆之灾。
若侥幸有圣人明君出现,能果夬独行,摆脱各种羁绊,大刀阔斧地整饬内部,严明法纪,排除隐患,谨慎行事,加强戒备警惕,或能以应对来自内外的各种不测变故。
然此乃千年可遇不可求侥幸之事,不可过于期待!“孚号”,“号”字极妙传神,犹言倾覆之灾已经孵化成形,可谓“翰音登于天,贞凶。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整饬内部拂逆众意,阻力必定很大,不易实行。
必须有坚决的领袖和忠实有力的执行者才可能扭转局势。
“邑”,诸侯的封地、邦国,“告自邑”者,皆内治之事。
“不利即戎”,因为内部孳生骄奢淫逸,自大狂妄,政教废弛,此种情势下,须先整饬内部,不宜对外用兵。
内治不修,焉能对外用兵?昭宗不知此也,故一用师,而邠岐之兵直犯阙下。
此卦隐藏治国秘诀,对后世影响极大。
不幸至腐朽满清王朝,大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篡衍其为“先安内后攘外”之伪。
更兼蒋介石无知,颠倒内外,混淆真伪,乃“先攘内后安外”者也。
“安内”,整饬内部纲纪废弛腐败堕落之意也,假设蒋氏当时不是将精力用于对付来自其体制法统外部的中共,而是集中精力与整饬蒋氏集团内部日益泛滥的纲纪废弛腐败堕落之风,则民怨自消,中共何以发展乎?然蒋氏反其道而行之,故“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国必自伐,而诸侯之难至矣。
”今内部骄奢淫逸,自大狂妄,政教废弛,此诚自伐之象矣。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杜牧)此信史也,其孚昭然,而人反复屡世重蹈其覆辙,何也?更兼彼时日寇铁蹄已经深入本土,国内各党派力量惟有一致对外,此外中之外,“极外”者也。
【文献资料】二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1.原始资料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于强暴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者之称也。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呜呼!欧罗巴铁骑,入汝室矣;将高卧白云何处也?吾愿青年之为孔墨,而不愿其为巢由;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R.Tagore印度隐遁诗人),不若其为哥伦布与安重根!──陈独秀《敬告青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摘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
他的推行对国家的政治和内政建设都造成了重要影响,也暴露了“以党治国”国家结构的缺陷。
关键词:攘外必先安内;以党治国;缺陷“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
蒋介石在1929年10月讨伐冯玉祥的通电中首次提出“讨贼戡乱,安内攘外”,当时攘外指反对苏联,安内的主要对象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攘外的主要对象转化为日本,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此政策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对国家政治、内政建设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一、“攘外必先安内”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建立起五院制国民政府,标志着国民党进入了“以党治国”的训政时期。
此时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虽然完成了北伐,但却是以军事上不完全统一而结束。
国民党地方军事领袖仍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共产党也已创建了大小15个根据地,并在极力扩大各根据地的统治范围。
对内南京国民政府面对着地方实力派的牵制和共产党武装反抗的威胁,对外主要面对日本的侵略扩张。
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下,蒋介石于1931年10月明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的方针,以此来巩固国家统治,完成国家统一。
在一·二八事变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上升为基本国策。
“安内”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武力镇压中国共产党,从而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
其次是清除党内、国内的反对派,削弱地方实力派稳固中央政府统治。
再次是加强物质建设和国防建设,安定社会,增强御侮能力。
攘外主要针对日本侵略。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的关键在于安内和攘外的方法。
安内面临着两种方法采取和平手段和武力镇压,攘外也面临着对日妥协退让和在军事上坚决抵抗,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把“攘外必先安内”的核心概括为对内实行武力统一,“消灭反侧”;对外“寻求与日本较长时间的妥协”。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居安思危”是句军事成语。
意思是说,处在和平安定的环境,要时刻想到战争的危险,并从精神到物质做好允分准备。
此语最早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在春秋时期,晋悼公做了中原的盟主,采纳大将魏绛的策略,联合11个盟国去攻打郑国。
郑国请求讲和,并送给晋悼公一大批乐师、乐器、歌女、兵车作为礼物。
事后,晋悼公把一半的歌女、乐器赏赐给功臣魏绛,还得意忘形地说:眼下天下太平,可以享乐一番了。
但魏绛非但不接收馈赏,反而向晋悼公进言:“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敢以此规。
”意思是说,愿君王享受快乐时,要考虑到国家以后的事情,在安定太平的时候,要想到战争的危险,只有这样去想问题,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我斗胆总这些话来规劝您!魏绛的忠告,使晋悼公醒悟,从而保持了多年的戒备。
从此,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就成为人们应付战争和其他不测之事的常用语,而且还作为国防建设、治军原则和战备方针,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继承。
《诸葛孔明传·戒备》一书,记载了三国时的诸葛亮一段话:“若仍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待夕矣。
”就是说,处于和平安定的年代不考虑战争的危险,敌人突然进攻又不知如何抵御,这就像在幕布上筑巢的燕子,在热锅里游泳的鱼儿一样,立刻就会灭亡。
“居安思危”的相近说法是“安不忘危”。
意思是说,太平年代与平安岁月,不可忘记战祸、灾难等危险。
西汉刘向《说苑·君道》称:“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
所以,有战略眼光的历代将帅都把“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有备无患”作为治军的座右铭,牢记心中,落实在行动上。
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样的,你准备不好,敌人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选自《毛泽东传》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4页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情形:第一、太平盛世,安不忘危。
_攘外必先安内_再批判_熊宗仁
“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熊宗仁 内容提要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因应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选择先反蒋后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
“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
历史已证明:“剿共”不是抗日的前提,“反蒋”也不是抗日的前提。
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才是抗日的前提。
关键词 攘外安内 抗日前提 国共合作九一八事变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前,没有一项政策像“攘外必先安内”这样对中国产生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70年来,海内外史学界涉及这一政策的研究较为鲜见,近年来有所增多,虽也逐渐达到某些共识,但总体上内地学者和海外学者的观点依然尖锐对立,基本上否定或基本上肯定的倾向并未消除。
笔者不揣谫陋,抒一孔之见。
一“攘外必先安内”再批判其路线、实现其政治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政府在准备抗战时期的行动准则。
它的出现,因应了救亡图存的国内国际背景。
这一政策提出的时间,并不在九一八事变后,而在之前。
但其追求的目标、内容和矛头指向,却与九一八事变后是基本一致的。
1931年7月23日,在江西督师剿共的蒋介石,针对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发表告国民书,内称:“惟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①这是“攘外必先安内”见诸文字之始。
这一对其后国内军事政治和反对日本侵略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的提出,是鉴于下述的国内国际背景:1931年5月27日,国民党中的粤系反蒋派在广州成立中国国民党执监委员非常会议,目的在推翻蒋介石之独裁,完成国民革命,并决议在广州成立与南京相抗衡的“国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内之我见
“攘外必先安内”观点之我见14307090036黄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民政府出台的处理国内外关系的基本方针,有其必然的合理性。
在当今主流观点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是“反共”“剿匪”的反动政策,但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应该要有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攘外必先安内”从语义分析中可以分为“攘外”和“安内”。
“攘外”的含义较为明确,即针对当时在东亚大肆扩张的日本。
国民政府对待日本的“攘外”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不抵抗主义”到“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到1936年前的“妥协外交”。
三个阶段是国民政府对日本妥协政策的不断继续和深化,其共性都是为了将重心放在“安内”上。
经过查询资料我发现,学术界对于“安内”有许多种说法,有观点认为“安内”的对象不仅仅是“剿共”,也包括势力强大的地方军阀和国民党内的异己分子;还有观点认为“安内”除了清除共产党势力之外还有加强国防建设,试图日军军事对抗的目的。
其次,“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出台不是蒋介石的怒言,而是结合了多方面考虑的具有合理性的政策。
第一,从国内局势来看,共产党势力不断壮大,地方实力派军阀没有完全归顺,通过“攘外必先安内”可以有效地巩固国民党在国内的一党专政。
第二,在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时,国民党刚统一全国,在党内也有不满专政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的异己分子,通过“攘外必先安内”可以有效地巩固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独裁统治。
第三,从历史角度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首要原则,而这也备受当时的统治者蒋介石推崇。
第四,从国际局势来看,1930年前后正值世界经济危机,国内民族资本主义正在积累和初步发展阶段,因而经济方面矛盾重重,民众对于国民党的内外政策纷纷不满,因而此政策的出台可以有效地转移国内矛盾,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国民党的执政不力转移到国家的外部矛盾。
除了以上几个原因以外,该政策的提出应该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倘若国民政府当时有实力完成“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或许可以获得一石二鸟乃至三鸟的效果。
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与国民外交运动
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与国民外交运动作者:印少云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1期摘要:国民外交运动对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以民族独立为中心的政治势力的分化组合,并且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使民国政治制度向民主化方向发展;同时,该运动在民国时期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动员力度,极大地唤醒了国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由于外交不力,引发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导致民国政府的合法性危机,使之淹没在轰轰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之中。
关键词:民国;政治发展;国民外交运动中图分类号:K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1-0097-04政治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政治系统内的各种变化。
当代政治学中所说的政治发展,一般是与现代化这一特殊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的。
它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上所发生的变化。
从广义上来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着更高级的形态变迁;从狭义上来讲,政治发展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
而这个狭义的理解,更多是侧重于从殖民地走向独立,从部落分立的传统国家迈向权力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从君主专制、军人统治到民主政治建立的发展过程。
虽然中外政治学家对政治发展的含义做了不同的概括,但关于政治发展的标准基本围绕着这样几个方面:政治民主的扩大,即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政治效率的提高,即以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为中心的国家政治管理效率的提高;政治秩序的强化,即以法制化、制度化为核心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权威的建立;政治文化的适应,即以国民教育为基础的政治参与文化的形成。
虽然关于政治发展的学术探讨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但事实上,自政治产生以后就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尤其是由传统向近代社会的演进的过程中。
在中国由传统向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国民外交运动对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国民外交就是指国民对外交的参与,国民外交运动的产生就是政治由传统向近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政治发展的产物。
小建中汤的临床扩大应用
小建中汤的临床扩大应用
所俊强;孙建平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5(020)003
【摘要】小建中汤为安内攘外,散中寓补之剂。
方中桂、芍、生姜能和营卫以攘外,胶饴、草、枣能补中宫以安内,且因芍药苦平,能舒平肝木之横恣,桂枝辛温,能温运心、胃之虚衰。
所以,此方能使震、坤和德,土木不害,而事强健脾胃之效。
不似理中之专于调理中宫者也。
因为他的组成目的与理中汤不同,虽同为强健中州之剂,而所主治之病证则各异。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所俊强;孙建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261400;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26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4
【相关文献】
1.小建中汤应用于58例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 [J], 周桂玲
2.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应用研究 [J], 李劲亮
3.小建中汤的病机认识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J], 肖丽娟
4.运用文献计量学探讨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用药规律 [J], 欧嘉胤;李颖;张悦;刘友章
5.经方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J], 孙宁宁;张松江;武鑫;苏少华;王冬慧;高剑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鼓吹法西斯到攘外在先_九_一八_事变后张学良的思想演变
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摘要:由于东北沦陷,张学良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游历欧洲后,张学良极力鼓吹独裁统治,希望蒋介石尽早抗日。
但是,张学良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换来的结果,却与他所希望出现的局面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安内攘外”和“攘外安内”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西安事变”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张学良的思想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其一颗拳拳爱国赤子之心却未发生丝毫改变。
关键词:张学良;法西斯;攘外在先;思想演变中图分类号:K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36(2006)04-0060-02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张学良的抗日思想和抗日行动,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
“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学良是反日的,但却忍辱退让,不愿或者说不敢与之彻底决裂,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平解决。
“九・一八”事变之后,虽然随着沈阳沦陷,热河易手,张学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非议,“不抵抗将军”的黑锅越背越沉,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但并未下抗日的决心。
至其下台,游历欧洲后,张学良思想发生重大转折,极力鼓吹独裁统治,无条件地服从蒋介石,再不轻易奢言抗日,几乎把“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责任完全揽在自己身上,并且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自认为最为艰巨的“剿共”“重任”,这种变化在张学良这一时期的言论中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
张学良之所以如此,就是希望蒋介石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统一中国,并且尽早地抵抗日本的侵略。
张学良认为当下的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领袖,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形势太危险,只有强权人物才能领导中国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不致翻船。
在意大利期间,墨索里尼对张学良说,中国的领袖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正因为领袖太多,“猜忌争斗,阻人成功,而成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之亡国病症,宁受外侮,而不许自己兄弟来统治”[1](p.670)。
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混战,导致国家内乱,中国遂成为“一个不统一,无组织的国家,永久在内乱之中”[1](p.719)。
延安时期何干之对鲁迅思想的研究
司法实习小结【三篇】司法实践概要[3] [1]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如果你想做好事,首先必须磨砺自己的锋芒。
”“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知识构成任何人做好工作的空话和废话。
当然,仅仅有一个好的理论水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超人的勇气和信心、说服他人的口才、良好的适应性和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司法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而成为一名好工作者的要求、关键。
实习地点:市司法局通过在司法局暑期实习,巩固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检验了多年学习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能力和素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市司法局属于行政部门,办公室、公证处、政治处、法律宣传处、法律援助处、律师处、主任办公室和副主任办公室。
我实习的司法局的主要工作是接收和发送文件,接听其他部门的电话,并向领导汇报。
我在司法局暑期实习的第一个月主要是整理文件和通知各部门领导发布通知。
实习期间,我要求熟练掌握司法局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应用,这对刚开始实习的大学生来说并不特别困难。
我想把文件以文件夹中的文本形式输入电脑,这样便于领导查看政府文件。
内容相对不正确,相对简单,相对较少。
我打字很快,所以做的时候没有任何压力。
当然,我不敢大意。
工作态度严谨,精神状态认真负责。
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司法局的一些活动来帮助助理。
实习期间的表现得到了司法局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在司法局实习期间,我接触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在实习期间亲自参与的一系列司法相关活动。
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含义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这次实习中获得的社会经验不是我在学校学到的。
在司法实践中,我意识到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知识和质量,我们才能立足于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吸收新知识,全面提高我们的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攘外与安内
攘外与安内
孙清
【期刊名称】《科技风》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攘外安内政策更为突出,而当时即后来很长时间里社会上普遍认为国民政府的攘外政策就是对日本,安内政策就是针对共产党,这有点失之偏颇。
没有全面反映当时的国内国际真实情况,当然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理解就不全面。
【总页数】1页(P154-154)
【作者】孙清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
【相关文献】
1.“安内攘外”说 [J], 乐朋
2."安内"路线中的"攘外"——对1927年南京事件的认识与思考 [J], 王莹莹
3.探析餐饮服务业的管理哲学:攘外必先安内 [J], 夏斌; 张倩茹
4.探析餐饮服务业的管理哲学:攘外必先安内 [J], 夏斌; 张倩茹
5.简论张学良与“攘外安内”政策 [J], 李晓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日与统一和安内攘外──与贺新城商榷
抗日与统一和安内攘外──与贺新城商榷
刘庭华;岳思平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1994()6
【摘要】抗日与统一和安内攘外──与贺新城商榷刘庭华,岳思平《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发表了贺新城同志的《论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统一问题》一文,文章提出"统一"是抗日的前提的观点,不顾"攘外必先安内"的特定含义,认为"国民党蒋介石将安内(统一)视为攘外(抗...
【总页数】5页(P74-78)
【关键词】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安内攘外;中国共产;九一八事
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毛泽东;抗日前提
【作者】刘庭华;岳思平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深情回眸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那面耀眼的旗帜旁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战
争胜利学术研讨会杞记 [J],
2.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J], 易化;
3.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差异性比较 [J], 李尚达;
4.“安内攘外”与“反蒋抗日” [J], 刘培平
5.试论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论——兼与胡华同志商榷 [J], 蔡德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蒋介石与抗战前国民政府的训政
蒋介石与抗战前国民政府的训政.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
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
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
蒋介石与抗战前国民政府的训政点击数: 2140 作者: 郑则民来源:南京大学学报特辑发布时间: 2007-04-19【作者简介】郑则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6)【正文】在蒋介石和国民党统治中国22年的历史中,“训政”时期延续了20年之久。
抗战前国民政府训政是其奠基和初期实施阶段,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沿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民党“党治”的强化,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实际确立,以及五权分立的五院制的形成,具有显著的特点。
本文着重探讨蒋介石与抗战前国民党训政的关系,这种体制形成的进程和实质,以及其主要政策的演变。
一国民党训政的纲领、基本法和体制的形成,主要体现蒋介石及其拥护者的意志,是拥蒋派和反蒋派多次较量后逐渐确立和完善起来的。
蒋介石等人认为,他们建立起来的这种体制是遵行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遗愿,其实在根本上是貌似而神离的。
蒋介石自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共事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既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镇压,又同国民党内各派系进行激烈的角逐。
他在争斗中有过顺利进展,也有过挫折和起落。
1928年1月,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继而,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当年6月国民革命军打败奉系军阀,占领北京后,蒋介石声称“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他的所谓“训政”,说是要由国民党来训练人民行使政权,实际上就是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之制”(注:《蒋介石呈请中央召集国民会议电》(1930年10月3日))。
他以贯彻孙中山《建国大纲》的名义,鼓吹“统一军政”、“实施训政”,挟中央之令向各地方实力派开刀,引起了冯玉祥、阎锡山和桂系等的不满。
8月间,蒋介石利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通过他提出的《军事整理案》,但受到消极抵制。
这次会议决定实行“训政”,宣称“依照总理建国大纲,建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逐渐实施,并决定迅速起草约法,预植五权宪法之基础”(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言》,《革命文献》第21辑总第1689-1699页。
外来人员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
该文旨在介绍外来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该系统是针对地方管理机构开发是, 旨在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该系统适用于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也可 以用于关口登记处,还可以服务于地方的治安工作。通过使用该系统对外来人员信息的存储, 查询,相关部门就能更好的掌握信息,从而更好的规划、管理城市。Teachers HuangSh NhomakorabeaZhuan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external personne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concept, the system is aimed at a loc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related department to work efficiency, reduce the management cost. This system is suitable for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lso can be used to pass registry, still can serve the local police work. Through the use of the system of nonnative personnel information store, retrieve, relevant departments can better to grasp the information, thereby better planning, managing city. This system is using Visual Basic 6.0 and SQL Server 2000 database joint exploration, to provide users with convenient data manipulation function, the convenient user processes the information. Keywords: nonnative personne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QL Server 2000, Visual Basic 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安内攘外相关的文献前10条更多文献>>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近80年之久。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新一轮侵华战争的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上涂上了屈辱而悲惨的一笔。
从
...
详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02期
?
九·一八;
安内攘外;
攘外必先安内;
蒋介石;
下载下载
2.
“九一八”事变后,“安内攘外”作为蒋介石处理内外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历来被学者们所关注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政策的不同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讨,但对该政策的成因探讨不多
...
详情>>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年02期
?
安内攘外;
蒋介石;
原因;
下载下载
3.
正"安内攘外",以往的所有成语词典,只有一个含义,即:安定国内,抵御外患。
其源出自刘洁修先生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引明·林聪《议赐也先敕书称名疏》:"其为安内攘外虑也,至矣
...
详情>>
语文月刊
?
1999年04期
?
下载下载
4.
正《党史研究资料》第5期发表了张文和、李艳译的《国民党政府的“安内攘外”政策及其破产》一文,把“安内攘外”政策分为形成期,确立、发展期,变化、破产期,阐明各阶段的特点。
193
...
详情>>
福建党史月刊
?
1988年10期
?
下载下载
5.
蒋介石“安内攘外”理论的两个层次及其关系李云峰,叶扬兵对于蒋介石的"安内攘外",亦即"攘外必先安内",国内外史学界长期以来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仍存在某种不足之处,实有进一步研
...
详情>>
史学月刊
?
1996年03期
?
下载下载
6.
正有关“安内攘外”多在教科书和有关文章中略有涉猎,但大都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只讲“安内”,对外卖国。
本文认为,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应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做具体分析。
(一)“
...
详情>>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
1987年04期
?
下载下载
7.
正九一八事变引起的民族危难,激起了中华大地上的巨大波澜。
对此,究竟是团结一致,以抗日救亡的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还是“先安内后攘外”才是切合中国实情的救国良方?一直是我国海峡两岸
...
详情>>
中共党史研究
?
1993年03期
?
下载下载
8.
详情>>建材工业信息
?
2003年09期
?
下载下载
9.
详情>>史学月刊
?
2000年05期
?
下载下载
10.
正改革进行了20年,剩下的“骨头”都是难啃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攻坚战。
国家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看
...
详情>>
IT经理世界
?
1999年16期
?
下载下载
更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