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营山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消除诸子之间的尖锐矛盾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D.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 )
A.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他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他确立了分封制
D.他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3.《元史·刑法志三》“大恶”条明确说:“诸谋反事觉……行省不得擅行诛杀,结案待报。
”另行省处理“刑名公事”,检核法令格例拟定罪名时,较轻的罪犯可以自行断遣,“重刑”则要结案咨请朝廷审查批准……由此可见元朝
A.行省全权处理地方事务
B.中央掌控最高司法权
C.行省是专门的司法机构
D.刑名公事全部上报朝廷
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可能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秦、唐、明
C.秦、元、清
D.汉、宋、明
5.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6.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相对先进
C.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7.司马迁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域,其主要依据是汉代
A.人口稠密程度
B.经济分布特点
C.粮食产量多寡
D.商业发展情况8.唐代诗人元稹《织女词》诗句“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诗歌反映的是
A.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B.封建工艺世袭的残酷性
C.唐朝纺织业发展
D.唐朝纺织工艺落后
9.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11.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
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12.史书记载: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沅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工数百,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
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C.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D.使用中国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13.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大力推行其重工思想,如提倡和保护民间兴办企业,推行奖励制度,对新办企业予以保息,对工业产品及原料调整或减免捐税,设立示范场所以劝导人们兴办实业,开办国货展览会和参加外国博览会等。
这些措施
A.促进了近代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B.合理调整了经济结构
C.有助于洋务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D.激发兴办实业的热潮
14.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
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
1876 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
关于该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
B.由传统手工作坊发展为机器工厂
C.性质上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D.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洗礼的产物
1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6.下列关于晚清时期中国电信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条自办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B.20世纪初始设无线电台
C.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由洋务企业开办
D.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17.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
”以下历史现象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
C.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18.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表,为能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实施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19.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 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由国家管理价格的产品从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确立
20.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21.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说: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
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22.1493年,哥伦布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B.哥伦布彻底解决了亚欧大陆的饥荒问题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23.“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
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24.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25.“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以致公司无法筹集到必需的资金。
……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
”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1500年前后
B.17世纪末18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6.19 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 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这段话表明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27.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
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
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28.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期间,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
”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新政没有使美国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
B.新政使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美国国内在解决危机的选择上有分歧
D.新政使美国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9.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电力革命的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30.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搡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 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32.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 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
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材料三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
……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析形成图一、图二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原因。
两种政体为近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留下的共同的有益借鉴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上述四国的代议制有哪几种类型?若对材料二中造成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
因进行分析,应从哪些角度思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的突出特点。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CBBBA BBBDD BADAA CCBDD CADAD CBCCA
31.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巿交通状况日益复杂或交通拥挤、堵塞。
(2)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 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巿文明程度。
32. (1)原因: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借鉴:重视权力的相互制约。
(2)标志: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德意志:1871年宪法的颁布。
类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角度: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社会发展道路;三是原有历史传统。
(3)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
33.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
思想
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