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No.10

合集下载

中国各地抗震设防烈度表

中国各地抗震设防烈度表

中国各地抗震设防烈度表A、0。

14 河南省1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20g:第一组:新乡(4 个市辖区),新乡县,安阳(4 个市辖区),安阳县,鹤壁(3 个市辖区),原阳,延津,汤阴,淇县,卫辉,获嘉,范县,辉县2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第一组:郑州(6 个市辖区),濮阳,濮阳县,长桓,封丘,修武,武陟,内黄,浚县,滑县,台前,南乐,清丰,灵宝,三门峡,陕县,林州*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10g:第一组:洛阳(6 个市辖区),焦作(4 个市辖区),开封(5 个市辖区),南阳(2个市辖区),开封县,许昌县,沁阳,博爱,孟州,孟津,巩义,偃师,济源,新密,新郑,民权,兰考,长葛,温县,荥阳,中牟,杞县*,许昌*4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第一组:商丘(2个市辖区),信阳(2 个市辖区),漯河,平顶山(4 个市辖区),登封,义马,虞城,夏邑,通许,尉氏,宁陵,柘城,新安,宜阳,嵩县,汝阳,伊川,禹州,郏县,宝丰,襄城,郾城,鄢陵,扶沟,太康,鹿邑,郸城,沈丘,项城,淮阳,周口,商水,上蔡,临颍,西华,西平,栾川,内乡,镇平,唐河,邓州,新野,社旗,平舆,新县,驻马店,泌阳,汝南,桐柏,淮滨,息县,正阳,遂平,光山,罗山,潢川,商城,固始,南召,舞阳*第二组:汝州,睢县,永城第三组:卢氏,洛宁,渑池A。

0、15 湖北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竹溪,竹山,房县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

05g:武汉(13 个市辖区),荆州(2 个市辖区),荆门襄樊(2 个市辖区),襄阳,十堰(2 个市辖区),宜昌(4 个市辖区),宜昌县,黄石(4 个市辖区),恩施,咸宁,麻城,团风,罗田,英山,黄冈,鄂州,浠水,蕲春,黄梅,武穴,郧西,郧县,丹江口,谷城,老河口,宜城,南漳,保康,神农架,钟祥,沙洋,远安,兴山,巴东,秭归,当阳,建始,利川,公安,宣恩,咸丰,长阳,宜都,枝江,松滋,江陵,石首,监利,洪湖,孝感,应城,云梦,天门,仙桃,红安,安陆,潜江,嘉鱼,大冶,通山,赤壁,崇阳,通城,五峰*,京山*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某幼儿园抗震安全鉴定报告

某幼儿园抗震安全鉴定报告

YZ2022-x-x 号No:抗震安全鉴定报告委托单位:xx市商业幼儿园工程名称:xx幼儿园教学楼审核人:校对人:编写人:xx市xx设计有限公司xx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2021 年 5月 21日注意事项1、报告无鉴定单位资质章无效。

2、报告无审核、校对、编写人签章无效。

3、报告改动处无审核、校对、编写人签章无效。

4、对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公司提出。

5、未经我公司书面批准,本报告不得复制。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鉴定时间 (2)三.鉴定类别 (2)四.鉴定内容 (2)五.鉴定依据 (2)六.检测鉴定内容 (3)七.现场检测结果 (3)八.安全性评定 (5)九.抗震性鉴定结论 (5)十.适修性鉴定结论 (7)十一.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的分级标准 (8)十二.附件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报告报告编号:HT2021-000492、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报告报告编号:JB2021-0001173、原位轴压法检测砌体抗压强度检测报告报告编号:ZY2021-000014、xx市商业幼儿园档案室安全鉴定表报告编号:xx5、xx市xx幼儿园配电室安全鉴定表报告编号:xx一.工程概况xx幼儿园位于xx号,该建筑建于1991年,幼儿园教学楼主体为四层砖混结构(祥见图1)。

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4.0.3条规定,该建筑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加速值为0.10g,幼儿园属于重点设防类。

该工程建筑面积为1686.45㎡,建筑总高度13.45米,四层;基础为墙下毛石浅基础、柱下独立基础;粘土红砖墙石灰砂浆砌筑,墙转角及承重墙交接处、楼梯间布置240*240标号C20构造柱,承重墙层顶布置标号均为C20的250*3500圈梁,部分房间布置250*600的C25矩形梁,楼梯间为现浇板,教室预制空心楼板,平屋面油毡防水,铝合金推拉窗。

内墙石灰砂浆抹面,外墙水泥砂浆饰面乳胶漆。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剖析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剖析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前言此次修订,共设强制性条文56 条,即:1.0.2、1.0.4、3.1.1、3.3.1、3.3.2、3.4.1、3.5.2、3.7.1、3.7.4、3.9.1、3.9.2、3.9.4、3.9.6、4.1.6、4.1.8、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2.5、5.4.1、5.4.2、5.4.3、6.1.2、6.3.3、6.3.7、6.4.3、7.1.2、7.1.5、7.1.8、7.2.4、7.2.6、7.3.1、7.3.3、7.3.5、7.3.6、7.3.8、7.4.1、7.4.4、7.5.7、7.5.8、8.1.3、8.3.1、8.3.6、8.4.1、8.5.1、10.1.3、10.1.12;10.1.15、12.1.5、12.2.1、12.2.9总则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基本规定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注:本规范中,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3.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小,用震级;衡量一次地震对某地造成的破坏程度,用烈度。

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就是设计的建筑物抗震能力。

设置抗震等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建筑工程中的地震抗震设防要求

建筑工程中的地震抗震设防要求

建筑工程中的地震抗震设防要求地震抗震是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地震抗震设防要求。

本文将从地震的危害性、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危害性地震是地球内部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能量释放现象,会导致地表和建筑物产生振动。

地震振动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建筑物倒塌,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等。

因此,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是用来描述地震振动特征的物理量。

常见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等。

这些参数能够量化地震振动的强度和频率特性,是进行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保持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一般而言,抗震设防目标包括不倒塌、不垮塌、不抛弃使用功能、不危及人身安全等。

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地震区域,抗震设防目标有所不同。

四、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原则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首先,建筑物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抵抗地震振动引起的力和变形。

其次,应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构件,并采取适当的连接方式,以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也应考虑地震影响,如设备、装饰等。

五、地震抗震设防的实施地震抗震设防要求需要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实施。

首先,在规划和设计阶段,要对建筑物的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评估和确定,确定适当的抗震设防目标。

其次,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地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最后,在使用和维护阶段,要进行定期的抗震性能评估和维护工作,确保建筑物长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总结:地震抗震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抗震设防要求包括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原则等,需要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实施。

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

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

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具有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主要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平地面加速度,通常用地震烈度表示。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建筑物抗震等级可分为几个等级,包括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上引起的震动强度,通常用烈度标识。

常见的地震烈度标准包括中国的烈度标准、美国的烈度标准等。

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通常会根据地震烈度进行划分,以确保建筑物在不同烈度地震下具有相应的抗震设计和能力。

二、建筑物抗震等级划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建筑物抗震等级通常被划分为几个等级,包括但不限于一般建筑物、重要建筑物、特殊建筑物等。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抗震要求和设计规范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人员密集、重要用途的建筑物,其抗震等级要求会更高,设计要求也更为严格。

三、建筑物抗震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阶段,根据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和构造形式,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包括建筑结构的选择、构造形式的布置、基础设计等内容,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以保障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建筑物抗震加固对于现有的建筑物,如果其抗震性能不符合最新的抗震等级标准,可以进行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是指在建筑物已建成使用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加固措施包括增加构造柱、加固墙体、加固连接件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更好的抗震能力。

五、总结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建筑行业应当高度重视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积极推动相关工作,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新版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010

新版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010

抗震设计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一般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6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动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作者:不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1.总则1.0.1 为使建筑的抗震设计有明确的设防等级,以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减轻地震灾害,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1.0.3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和本标准未列的行业的建筑抗震设防等级,由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比照本标准做专门规定。

1.0.4 各行业、各部门的建筑抗震设防等级的行业标准,应符合本标准对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标准的原则要求和规定。

2.术语2.0.1 抗震设防等级划分抗震设计中,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对建筑所作的设防等级分类。

2.0.2 直接经济损失建筑及设备、设施本身破坏的损失,以及其停产所受的损失。

2.0.3 间接经济损失建筑及设备、设施破坏,导致停产所减少的社会产值,修复所需费用,救灾费用以及保险补偿费用等。

2.0.4 社会影响主要指建筑破坏导致人身伤亡和居住条件、福利条件、生产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造成的损失。

2.0.5 动力系统建筑指供电、供热、供水、供气系统的建筑。

3.基本规定3.0.1 建筑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应综合考虑下列原则:社会影响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

城市的大小和地位、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

结构本身的抗震潜力大小、使用功能恢复的难易程度。

建筑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考虑进行局部的等级划分。

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同建筑,由于所处地位及受地震破坏时产生后果及影响的不同,其抗震设防等级可以不同。

3.0.2 建筑应按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及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建筑;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上述各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解读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解读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解读2010版抗震规范是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建筑震害的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吸纳工程抗震领域成熟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对旧版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成,2010年12月01日正式实施。

该规范是有关建筑抗震设防的重要技术法规,是指导防震减灾工作的依据,设计人员应迅速掌握并认真贯彻实施。

现就与变电土建设计密切相关的六个方面内容进行总结,供以后设计参考。

一、抗震概念设计和性能化设计①关于“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抗震措施”包括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以及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不需计算而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构造,如高厚比、轴压比、长细比、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和配筋、纵筋配筋率、箍筋配箍率、钢筋直径、间距等构造和连接要求等。

I类场地及0.15g和0.30g的III、IV类场地,抗震构造措施需做局部调整(3.3.2强条、3.3.3条)。

②关于“抗震建筑的规则性”。

规范把不规则的建筑分为三个级别予以区别对待:一般的不规则建筑按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建筑需经过专门研究和论证后采取高于规范、规程规定的加强措施,高层建筑应严格按照建设部令第111号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严重不规则建筑应要求建筑师予以修改、调整设计方案(3.4.1强条,业主、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必须严格执行)。

③关于“抗震结构对材料与施工的特殊要求”。

施工顺序要保证组合构件的整体性,必须先砌墙后浇构造柱和框架梁柱(3.9.6强条,设计时应写进施工总说明);施工时纵向受力钢筋要等强替换,避免替换后总承载力提高过大,造成薄弱部位转移(3.9.4强条)。

④关于“抗震性能化设计”。

新规范提出了性能化设计的原则规定和参考指标(3.10节),但由于性能化设计的分析方法还有待完善,性能化设计的分析软件还不成熟,且对于变电站工程而言,目前还没有提出统一的性能目标,因此,现阶段仍然采用“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方法,但应及时关注性能化设计的研究进展。

抗震等级规范

抗震等级规范

抗震等级规范篇一:抗震等级对照表注:l 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4 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按框架-抗震墙的要求设计时,应按表中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规定确定其抗震等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3.3.4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

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U3.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 500~600mm设2φ6 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 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9 度时应全长贯通。

4.墙长大于 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 8m 或层高2 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 4m 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5.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关于多层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规定:”7.3.11、楼电梯间的四角2、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3、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4、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5、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6、较大洞口两侧。

构造柱最小截面240×180mm,纵向钢筋4根12,箍筋间距不宜小于250mm,且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马牙槎,并每隔500mm设置2根6的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伸入墙体不小于1m,构造柱下端伸入室外地面以下不小于500mm,或与埋深不小于500mm的地圈梁相连。

”综上可见:如果建筑属于多层的砌块填充墙,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应该设构造柱。

建筑物抗震烈度标准

建筑物抗震烈度标准

建筑物抗震烈度标准
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为了规范建筑物的设计和抗震要求,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烈度标准。

抗震烈度标准主要包括地震烈度、加速度分区、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等内容,通过这些标准,可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力大小的指标,通常用来表示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分为七度,从Ⅰ度到Ⅶ度,分别表示轻微破坏到极重破坏。

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础就是针对不同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加速度分区
为了更加细致地描述地震的影响范围,不同国家根据地震活动情况将地震作用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加速度分区。

不同的加速度分区具有不同的地震烈度标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也应根据所在的加速度分区来确定相应的抗震要求。

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
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是指用来表示地震动作用的特定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等。

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依据之一,通过确定适当的地震动参数,可以有效地评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响应及破坏程度。

综上所述,建筑物抗震烈度标准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据。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才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设计者应深入理解抗震烈度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_九_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_九_
粘滞消能器和粘弹性消能器性能检验后仍可用 于主体结构; 但金属消能器和摩擦消能器性能检验 后不能用于主体结构。 123 消能器的极限指标有何要求,为什么?
消能器的极限位移应不小于罕遇地震下消能器 最大位移的 1. 2 倍; 对速度相关型消能器,消能器的 极限速度 应 不 小 于 地 震 作 用 下 消 能 器 最 大 速 度 的 1. 2 倍,且消能 器 应 满 足 在 此 极 限 速 度 下 的 承 载 力 要求。对速度相关 型 消 能 器,受 试 验 机 加 载 速 度 的 限 制 ,可 能 不 能 满 足 结 构 极 限 加 载 速 度 的 要 求 ,对 此
作者简介: 欧进萍,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 理 工大学校长,Email: oujinping@ dlut. edu. cn,lihui@ hit. edu. cn。
第 41 卷 第 10 期 欧进萍,等.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疑问解答( 九)
主 要 有 两 种 方 法 ,一 种 是 采 用 强 行 解 耦 法 ,就 是 把通过振型得到的广义阻尼阵的非对角线元素都设 置为零,只保留对角线上的元素; 另一种是通过消能 器消能和结构与消能器应变能之间的关系求解。 114 消能减振结构的减 振 效 果 若 没 有 达 到 50% ,这 种情况应该按照什么设防水准进行设计?
消 能 减 振 部 件 不 承 受 结 构 的 自 重 ,所 以 ,应 该 在 主体结构建造完成后再安装消能减振部件。 105 消能减振技术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消能减振技术适用于层间或杆件地震变形较大 的建筑物,这样安装在建筑物层间或杆件间的消能部 件才能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或相对速度并消耗地震 输入能量。消能减振技术也适用于相邻两个基本频 率 相 差 较 大 的 建 筑 物 ,这 样 消 能 部 件 安 装 在 两 个 建 筑 物之间并同时消耗两个建筑物的地震输入能量。 106 消能减振部件有哪些类型? 如何选择?

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经受地震力作用,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建筑抗震等级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和重要性等因素而定,下面将介绍建筑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

1.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指为了减小地震引起的破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以保护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进行的设计。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应该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保证其在地震中不倒塌或受损过重。

2. 建筑抗震等级划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建筑抗震等级被分为多个等级,一般包括烈度、一般要求、较重要性、重要性和特别重要性等级。

不同的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或破坏。

3. 抗震设计要求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结构形式:建筑结构的形式和构造方式对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

- 承载力要求:建筑物需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以抵抗地震引起的水平力。

- 地震波作用:考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作用,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不会发生倒塌或破坏。

4. 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筑物在抗震设计时需要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确保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标准中包括了对建筑物结构、材料、连接件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5. 抗震等级评定建筑抗震等级评定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评定的过程,对建筑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其抗震设计等级。

抗震等级评定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将决定其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等级要求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并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保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的严格要求将推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加稳固和安全的建筑环境。

建筑抗震规范(2010)年摘录

建筑抗震规范(2010)年摘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摘录(谢桂文201012)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表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注:g为重力加速度。

3.2.3 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

本规范的设计地震共分为三组,其特征周期应按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采用。

表5.1.4-2 特征周期值(s)3.3 场地和地基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不应建造丙类建筑。

3.3.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3.3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3.4 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3、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他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抗震规范2010

抗震规范2010

抗震规范20101. 引言抗震规范是指规范化建筑、结构和基础抗震设计、施工与验收的技术文件。

抗震规范的制定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中国建筑设计规范《抗震设防规范》(GB50011-2010)的主要内容。

2.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是根据地震破坏机理和结构响应特点确定的。

根据《抗震设防规范》,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布置。

•借助地形。

•结构稳定。

•结构连通。

•具有一定迎震性能。

•综合考虑地震动力和非地震因素。

3.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规定的地震作用,用来界定不同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

中国将国内划分为4个地震烈度区,分别为一至四级,依次递增。

根据抗震规范,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同。

4. 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参数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包括最大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

这些参数的确定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抗震规范中详细规定了这些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取值范围。

5. 抗震设计等级抗震设计等级是指建筑物所需的抗震性能等级。

根据抗震规范,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等级可分为5个等级,从一级到五级,依次递增。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等级。

6.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采取的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规范中详细规定了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建筑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

7. 抗震设计验收抗震设计验收是指对建筑物抗震设计文件和施工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的过程。

抗震规范规定了抗震设计验收的程序和要求,包括组织验收、验收资料的准备和验收程序等。

通过抗震设计验收的合格,可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8. 抗震设备和装置抗震设备和装置是指在建筑物中安装的具有抗震功能的设备和装置,用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中国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

中国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

中国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中国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是指根据地震破坏特点和人们对地震安全的要求,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抗震等级,以指导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评价。

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1. 抗震等级划分:中国的抗震等级划分分为一至八级,从一级到八级依次递增。

其中,一级为最低抗震能力,主要适用于非危害性地震区域;八级为最高抗震能力,主要适用于高危害性地震区域。

划分等级主要考虑地震烈度、建筑类型及其使用用途等因素。

2. 等级标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要求,一级抗震等级主要适用于非危险性地震区,建筑物遭受一级地震时不发生倒塌;八级抗震等级适用于高危险性地震区,建筑物遭受八级地震时不会发生垮塌。

各级抗震等级的具体要求包括结构的抗震能力、地基基础的抗震能力、建筑物的耐震性能等多个方面。

3. 设计准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是“体系化、等级化、科学化”。

体系化指的是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有统一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标准,遵循统一的工程力学基础和设计方法;等级化意味着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设定不同的抗震性能指标和抗震验收标准;科学化则是要求抗震设计具备科学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4. 建筑类型特定标准: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抗震等级标准还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重要公共建筑等特殊建筑类型,抗震等级标准要求更高,其抗震能力应能满足更严格的要求。

5. 监督与评价:抗震等级标准的实施需要建筑行业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督和评价。

在建筑物设计、施工和验收等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进行抗震等级的审核和验收,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符合相应的抗震等级标准。

总之,中国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建筑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应该熟悉和遵守抗震等级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正常运行和保持稳定。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地震烈度按照地震烈度的分类标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可分为1-10度抗震标准。

其中,1度适用于不受地震影响的区域,10度适用于最高震级的区域。

随着地震烈度等级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也就越高。

因为高烈度地震会给建筑物造成更严重的损坏。

二、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也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一个分类标准。

建筑物的重要性分为三类,分别是安全类、较安全类和一般类。

安全类建筑物包括政府机关、医院、消防、地下建筑等;较安全类建筑物包括学校、停车场、体育馆等;一般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场、办公楼等。

对于不同的建筑重要程度,抗震设防的要求也就不同。

对于安全类建筑物来说,抗震设防的要求最高,能够承受更高烈度的地震;而对于一般类建筑物来说,要求就相对较低。

三、结构形式和高度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高度也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这是因为不同的结构形式和高度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对于地震灾害的抵抗能力也有不同要求。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桥墩结构、板壳结构等。

在同样的设防标准下,剪力墙结构和桥墩结构的抗震性能效果较好。

四、场址状况场址状况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一个重要分类标准。

场址状况包括场地基本特征、地层特征、建筑物周围环境特征等。

不同的场址状况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标准制定。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是多样化的。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设防标准,以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时保持稳定。

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级

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级

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级概述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设防等级。

在地震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级对于规范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高其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近年来,全球地震灾害频发,我国也多次发生地震灾害。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损坏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因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制定标准级的必要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震灾害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但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规范建筑设计和施工:制定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级可以规范建筑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有助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标准级分类及要求甲类建筑:对于甲类建筑,必须进行严格的抗震设计,并满足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此类建筑应具备在预计地震烈度下的抗灾能力,并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使用功能。

乙类建筑:对于乙类建筑,也应进行严格的抗震设计,并满足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此类建筑应具备在预计地震烈度下的抗灾能力,并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维持基本功能。

丙类建筑:对于丙类建筑,应进行必要的抗震设计,并满足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此类建筑应具备在预计地震烈度下的抗灾能力,并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不严重损毁。

丁类建筑:对于丁类建筑,可适当降低抗震设防要求。

此类建筑应具备在预计地震烈度下的抗灾能力,并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人身伤害。

四、设计要求与施工规范设计要求: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设防要求,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此外,还应对建筑物进行变形和振动分析,以评估其抗震性能。

施工规范: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

同时,还应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

10 如何判断房屋抗震能力

10 如何判断房屋抗震能力
3 是否设防 设防烈度
震级和烈度
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什么地方烈度最大?
烈度和那些因素有关? 设防针对烈度还是震级?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高烈度紧靠发震断层,短轴方向衰减很快
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极震区紧靠发震断层,成带状分布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基本上成椭圆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异常区很多,受场地影响
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那些具有延性的材料比脆 性的材料更能抗震。
按抗震性能排列
钢结构 框筒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 砖混结构 木结构 石砌房屋 生土房屋 土块等
结构类型
砖 毛石、碎石 石 土坯、土块
简易条石或块石 大型条石或块石 未加筋的砖砌体或混凝土块砌体 未加筋砌体,楼板现浇 加筋或有约束的砖石砌体
作业1:估计地震人员伤亡数量的 方法 (至少两种)
作业2:现场鉴定1号楼、6号楼, 图书馆、教工1号楼的结构类型, 教工1号楼的变形缝的位置。
怎样判断房屋 的抗震能力
如何初步判断房屋抗震性能
1 结构类型
从材料受力上来说: 钢材>混凝土>砖>土坯
因此,钢结构抗震效果最好,钢筋混凝土结构比 砖混结构的抗震效果要好很多。通常,钢结构抗 震能力在10度左右,框架结构的建筑抗震能力在 9度左右,混合结构在8度左右。
“证件”齐全保平安,开发商是否能提供商品住宅楼的《住宅质 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等相关文件。在这些文件中, 对于包括防震抗震性在内的房屋安全性能都会有较具体的说明。 另外查验开发建设单位的相关验收手续,也是购房者对房屋的防 震抗性能进行考察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初步判断房屋抗震性能
1 结构类型 2 场地是否有利 3 是否设防 4 施工质量 5 房屋现状 6 设计与施工单位的资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
深水:h/L≥1/8 减水:h/L< 1/8
c
c
3、TLCD
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
T = 2π L 2节流孔调节(A1/A)来调整TLCD周期 TMD、TLD、TLCD减震效果通常需要将其周期调整跟结构的周期基本 相同,这并不难。但由于主体结构的振动周期在不同的激励下会发生 变化。在大震或大风时,希望测出结构的周期 调整TMD、TLD、 TLCD的周期 半主动控制 TMD的刚度 TLCD的A1/A的比值 TLD的隔板
不直接加力,调整结构的刚度、 、阻尼系数 1、变刚度(控制)系统 通过调整结构刚度。地震过程中实 地震过程中实时分析和优化计算,启 计算 动控制系统调整
2、可控油阻尼器(控制)系统 常用:导油孔径可控油阻尼器、可控 可控TLD、TLCD、电流变、磁流变阻尼器
可变孔径阀门,易出故障 易出故障(机械)
3、电流变和磁流变阻尼器 Electroheological (ER)、Magnetorheological (MR) 随外加电场或磁场强度变化,阻尼器内部流体能在自由流动、粘滞 流动和半固态蠕动三种状态随意转换 状态随意转换从而改变阻尼力的大小,且改 变时间只需几毫秒 需要应用很高的电压,对环境温度适应性差 ER:电流变液:需要应用 MR:磁流变液:具有结构简单、出力大、响应快、顺逆可调、对 环境适应性好、可 可使用低压电源。 ER最早开始使用,最近MR为主 Carlson Spencer Dyke 拉索减震、海洋平台、高层建筑
TMD要求:1、TMD应设在摆动最大的地方 2、TMD的自振频率设计成与主题结构的主要自振频率接近 或一致,减震 减震效果最好 3、TMD的质量和阻尼系数需要通过分析计算和优化设计合 理选取,一般为主题结构重量的1/20-1/200 TMD应用说明:1、原理简单,实 实际使用需做精细分析与计算,减 计算 振效果 一般为20%~25%,可达50%。 2、适用范围广,高层建筑和其它低频长周期结构。 3、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隔震措施混合使用,混合使 用时,TMD的周期应与隔振结构的基本周期接近。 4、TMD可用来减少结构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振动。 5、同样的TMD对不同地震波的减震效果会有所差别,由 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性能会发生改变,使TMD 减振效果降低。
闭环控制效果是修改结构参数( (刚度和阻尼) 开环控制效果是修改(减小)外部 外部激励 主动可调刚度控制:K1 X
& C1 X 主动可调阻尼控制:
根据速度反应
控制力
AMD:主动质量阻尼器 1989年日本鹿马公司 东京京桥成和大厦 在TMD基础上增加主动控制方法( 加主动控制方法 又称ATMD)
(二)半主动控制
开—闭环控制:控制力 控制力由外部激励和结构内部反应同时决定
& + Cx & + Kx = Du (t ) + Ef (t ) M& x
施加控制力 外部地震力
假设方法为开—闭环控制,控制力u ( t )是
& 、 f ( t ) 的线性函数 X 、X
& + E f (t ) u (t ) = K 1 X + C1 X 1 && + (C − DC ) X & + ( K − DK ) X = ( E + DE ) f (t ) MX 1 1 1
2、调谐液体阻尼器(TLD) Tuned Liquid Damper
原理:水箱在振动激励下箱中液体产生晃动( 动 波浪)来耗能,使波浪 达到最大时的激振频率就是水箱中液体的基本频率
2 π gh 1πh ω0 ≈ 1 − L 6 L
分析表明:容器中液体的晃动
第十课
一、概念
l 主 动 控 制:结构反应 l 半主动控制:结构反应
信号处理
振动控制
控制信号
信号处理
从外部施加控制力 调整结构的刚度、 阻尼、质量
控制信号
前者:需要动力能源直接施加控制力 需要动力能源直接施加控制力 l 两 者 区 别: 后者:仅需控制所需 仅需控制所需小能源调节结构的性能
自适应控制:控制器的参数可以把控制器或其传感器插入内部 机构的办法加以调整,以适应外荷载的变化或减 少耗用能源
MR damper:Lord-R1005
(三)混合控制
在原被动控制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较小的自动调节系统, 系统 使之具备更好的性能指标、适应 适应能力或适用范围。 例如AMD混合质量阻尼器,与主动型相比,在相同阻尼效果下, 仅需1/5的动力;与被动型相比,效果大约是两倍
二、其它减震措施
1、调谐质量阻尼器(TMD) Tuned Mass Dempper 1947年 美国 邓▪哈托 控制结构的地震和抗振) TMD(吸振器)原理:通过合理设置附加物,把输入结构的 能量吸引到这个附加体中来,用以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 TMD组成:质量块,弹簧,阻尼,自复位功能。 机器减振和降低噪声(最近才应用于
主 动 控 制
鲁 棒 控 制: 控制方法不会因为被控制结构性能参数的变化而 (Robust) 降低控制效果
智 能 控 制: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混 合 控 制: 主动与被动控制同时使用
(一)主动控制
组成:测量方法、控制方法、加力方法 加力方法 开环控制:控制力由外部激励决定 激励 控 制 形 式 闭环控制:控制力由结构内部反应决定
产生电压
正效应
+ -
+ M -
+ M
有效质量、刚度和阻尼的二次系统
频率一致
抗摇晃水箱
减小船体晃动 航天
轮船
章动(旋转轴微动)阻尼器 应用 20世纪80年代 土木工程
高层建筑:带隔板的水箱
可调节
高塔
日本横滨海上灯塔:30个直径60cm,高 度45cm的TLD,总重为 0.3% shiu Yoko home Prince :30个TLD,直径2m 珠海金山大厦顶部: 部 100个TLD,长1.0m, 宽0.6m,高0.52m(分10层)加速度减少一 半
4、机敏材料 形状记忆合金, 压电感应元件,磁 磁致伸缩元件 1)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
原理:马氏相、奥氏相的变化过程 已在汽车行业、机器人、航空航天应用较多 土木: 刚开始研究,用于抗震和抗风
c
2)压电效应晶体片 压力 有些晶体材料 电压 压力或拉力 反效应
+ -
应用: 优 化 方 法 位置 参数 个数 车速 1、桥梁结构的横向振动( 振动 铁路)与车速有关—共振—效果好 2、桥梁结构的竖向振动( 振动 铁路)-加固 3、斜拉桥的桥塔 4、高层建筑 5、电视塔(上海、 广州)
TMD类型 1、 应用橡胶支座的TMD 2、 悬吊式TMD(悬摆式) 3、 滚轴式TMD(TRD) 滚球式TMD 双向TMD 4、 可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