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立意为象形著意彰--章法是篆刻的核心

合集下载

书法篆刻创作构思说

书法篆刻创作构思说

书法篆刻创作构思说作者:傅舟来源:《中华书画家》2019年第07期构思在艺术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成功与否。

其重要性在绘画、雕塑等创作中是以自为自在的方式存在的;而在书法创作中则不然或不尽然,大多数书法家在创作中对创作构思环节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篆刻艺术则因其“造型于方寸”的特性,使得“创作构思”成为大多数篆刻家自为自在的创作方式;也就是说,篆刻家们会更加自觉的重视和实施创作构思环节。

书法家这种不重视或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由其作为“国粹”的传承性所决定的,从经典传承到个人创作,从临摹到创作,是一个必由的“自然”过程,在“临摹”“传承”的过程中,书法作品的诸多形式和因素即“天然”地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拿”过来了,可以自然而顺势地进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仿佛无需再进行构思。

第二是在古人那里,大多是写字与书法等同,实用性与艺术性不分,因而使艺术性的书法的创作构思成为无关紧要或可有可无的环节。

古代书法如此,传承古代书法的现代书法亦大多如此。

第三是根本的原因,古典书法的主体内容,是技法、技术性内容因素在载体上在时空中的展开。

古人对此殚精竭虑、不遗余力,而传承、借鉴亦即主要是技法、技术性内容因素的接受,似乎不需兼及其他,从而也使后来的书法家忽略创作构思。

第四是古代书法尺幅形式及构成相对简单,尤其是明清以前,书法作品大多为案头书写、欣赏的小幅式作品,其尺幅形式及构成不够讲究。

因此也使传承、借鉴古代书法为主进行创作的书法家在尺幅形式及构成上未能注重创作构思的功能作用。

艺术素材是创作前收集整理起来未经加工、提炼、主观处理的原始材料。

书法创作前对已经确定的书写内容即文字、尺幅形式及构成,工具材料的选定所进行的主观加工、提炼、处理,是书法艺术创作必须的环节。

这在许多作者的许多即兴创作活动中,尤其是文字的构成形式是被忽略了的。

忽略对素材的主观处理,会减少作品成功的逻辑必然性,增加成功的偶然性。

篆刻艺术教学课件

篆刻艺术教学课件

Step3:刻石
第一种:与执笔法近似,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 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 小指紧贴中指
第二种:用拇指抵住刀柄, 其余四指握柄上端,五指 合力自上而下运刀。
切刀法
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运用腕 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进石内, 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
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使刻出的跳刀痕 迹错综不齐,形同锯齿。应使切刻出的线条 气势连贯,浑然一体。
满文
满文印出现在清代的官印中,有半为 汉文篆书、半为满文的;亦有半为汉 文篆书、半为满文九叠篆的;还有篆 文、满文和篆体化满文三种字体合一 的印章。
押字
押字亦称花押印,是把名字花 写变化成一个类似图案的符号 作为私印的印文。押字印起于 宋代,至元代很为盛行,故亦 有“元押”之称。其形式,有 单一个押字的,也有上刻楷书 姓氏,下端为一花押的,还有 表示吉祥的和各种动物形状的 押印。
3、缪篆
缪篆是出现在汉代私印中的一种印章文字。 其笔画如丝之缠绵、屈曲宛转,系吸取汉 碑额篆字和瓦当文字变化而成,用缪篆作 为印文只局限于私印。它的宇形不同于摹 印篆,同鸟虫篆类似,但却没有鸟虫篆鸟 头虫鱼的形状,是介于摹印篆和鸟虫篆之 间的一种字体。
鸟虫篆
鸟虫篆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 文上,到了汉代被列为汉六书之一。鸟虫 篆是依据篆书的字形,将笔画屈曲盘环, 处理成鸟、虫、鱼等形状,用于印章别具 一格。这种字体仅限于私印和吉语印中使 用。
篆刻的材料
编号
1 2 3 4 5
战国秦汉古印材
铜 玉 象牙 犀角 黄杨木
明清以后印石
寿山石(福州寿山) 青田石(浙江青田) 昌化石(浙江临安昌化) 巴林石(内蒙古赤峰)
..............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艺术简介篆刻是一种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

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白文印(阴刻、阴文)。

传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

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

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

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

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艺术概述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

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

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

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

篆刻的知识点总结

篆刻的知识点总结

篆刻的知识点总结一、篆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篆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就是一种篆刻的形式。

在这一时期,篆刻主要用于宗族图腾、祭祀卜筮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篆刻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篆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如汉代的关汉卿、唐代的虞世南、宋代的李邕、元代的赵孟頫等,他们都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伟大艺术家,对中国篆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篆刻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并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书法家们的重要工具,更是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

二、篆刻的艺术特点和技法1. 篆刻的艺术特点篆刻是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以简洁、明快、深沉的风格著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表现。

篆刻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在篆刻艺术中,表现的主要是"意境",追求"神韵",通过一种古朴、幽深、含蓄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追求。

由此可见,篆刻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审美追求和文化传承。

2. 篆刻的技法篆刻的技法是篆刻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方法,它是作者表现艺术个性和风格的重要途径。

在篆刻的创作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印材选取、刀法运用、字体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这些技法手段在篆刻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印材选取是篆刻的第一步,印材的选取对于篆刻的质量和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篆刻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宜的印材。

其次,刀法运用是篆刻的关键,它主要涉及到刀法的用力、角度、速度等方面,篆刻家需要借助刻刀的锋利和灵活性来表现出作品的纹理和线条,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篆刻的篆书与章法

篆刻的篆书与章法

篆刻的篆书与章法作者:赵玉金来源:《新课程·中学》2010年第02期摘要:2009年河北省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美术课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传承民族文化,反映学科最新发展,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而开设篆刻的目的是让现代高中生通过篆刻的学习了解祖国这一传统艺术和相关的传统文化,通过篆刻的实践表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想和情感,并恰当使用篆刻术语点评篆刻作品。

中国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篆书结构一般呈长形,上紧下松,下垂的脚略长,左右对称,笔画均匀。

书写时要求中锋用笔,起笔、收笔都呈圆形。

运笔时力量较为平均,笔笔要回锋,做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综合体现在一方印章的章法美、书法美、刀法美,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章法,变化无穷、永无止境。

章法的基本原则是和谐,是对立的统一。

关键词:课改素质篆刻篆字章法正文:新一轮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就在全国部分省份实施,2009年河北省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并在暑期对教师进行了网络的集中培训。

此次课改是对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建,会极大地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在高中美术课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传承民族文化,反映学科最新发展,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而篆刻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它特有的魅力触及着人们的心灵。

开设篆刻模块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目的是让现代高中生通过篆刻的学习了解祖国这一传统艺术和相关的传统文化,通过篆刻的实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恰当使用篆刻术语点评篆刻作品。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提高构思、创意、造型、表现等能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起到调节心理,培养意志,完美人格等作用。

而如何尽快地让学生初步掌握篆字的书写与篆刻的章法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统称。

中国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而得名。

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章法

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章法

学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章法这是一篇基于前两篇文章的系列文章,所以,如果对篆刻技法系统有全面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前两篇,字法和篆法两部分,这里理一下头绪:1、篆刻字法是选定入印文字,并保证文字的正确性;2、篆刻篆法是确定对入印文字单个文字进行调整,使其美化。

今天要说的篆刻章法是保证全部入印文字统一、和谐、美观的结构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给篆刻章法一个定义:篆刻的章法是指入印文字组织结构的方法和原理。

打个比方,字法就像识字,要准确的知道某个字如何写,每一笔的位置等等,篆法就像组词、造句,某个字在某个词里的意思是什么,可以用这个词表达什么样的意思,章法则是要写文章了,我这一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准备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选定主题,何处埋伏笔,何处作照应,段落如何分,行文风格如何……。

篆刻章法就是将已经确定是正确的、美化过了的文字,按照一定的法则在印面提供的有限空间里进行艺术化的安排分布。

通常我们说,设计印稿其实主要工作是指章法。

因为章法就像写一篇文章一样,要表达同一内容的文章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它牵涉审美,所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吴昌硕写的印稿,黄牧甫可能会觉得不美,黄牧甫精心写的印稿,齐白石会不满意,即便他们要表达的内容完全一样。

所以,章法安排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那么,要把章法说清楚,其实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但篆刻教学又绕不过这一节,只能硬头皮写下去。

但是,这并不代表篆刻章法没办法说清,就像写文章没有一定的方法但却有大致遵循的原则一样,篆刻章法总还是要遵循相应的原则的,因此,我们先说这个基本原则:1,要变化;2、要保持和谐。

一、变化我们要表达一方印章的章法目标(其实一方印章在进行章法安排之前一定是有一定的想法的,这个想法我们估且称之为章法目标),就必然要对入印文字的章法进行变化,原因有三:1、如果不加以变化,那么,入印文字的线条形态就相对单纯,结构形式就相对匀称齐整,就等于刻印刷用的活字雕版,艺术性大减,篆刻就谈不上篆刻了(简直就成了“刻篆”);2、如果不加以变化,本来就相对狭小的印面,就不足以表达丰富的内涵,一方印就变得没有味道,不耐读,不耐看了;3、如果不加以变化,篆刻人自己的个性就无法表现,大家都刻字典里的字,难道比谁的雕工更好?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一方战国燕地经典烙马印作:“日庚都萃车马”(有印人专门考证,“日庚”二字合成一字即古“唐”字,即现在的河北唐县,战国时属燕地,所以也有人认为应读作:“唐都萃车马”。

篆刻六要素

篆刻六要素

篆刻六要素作为艺术的构成因素章法、字法、笔法和刀法不是那么能机械的分开的,往往是相互渗化融汇,如笔中有刀,刀中有笔,拙中有巧、巧中有拙。

为了阐述得具体而简明,兹就其表现形态,以方圆、直曲、粗细、残全、藏露、涩滑等六方面为内容作一略述。

(一)方与圆在章法上和字法结体与用笔上,有方有圆。

方者多则拙胜,元代因素多则巧出。

如汉印汉篆多为方形,笔画起止和转角亦多方笔,显得安静、浑朴、饱满、苍拙,故历来治印家多崇尚汉印。

吴昌硕讲“摹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

”秦篆笔致以圆弧为主,衬之以直线为骨架,加之笔画细劲有力。

《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

”故显出巧意多。

在印中以圆朱文一路为代表。

圆朱文承秦篆遗风,明清以来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赵叔孺朱文多属这一格。

在结体与笔法上均采用细劲圆转一路的,如徐三庚等,更是巧出,似有舞女翩跹之感,惜中年以后巧得过份,便成了一种油滑的“习气”了。

印章过方则板滞,过圆则易入油滑,一般多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斯为上乘。

方圆结合而形成以拙为主的篆刻作品,汉印中以铸印为多,以巧为主的以殳篆或鸟虫篆为代表。

近代作家以拙为主的吴昌硕,以汉印方正一路为基础的拙,同时吸取了浙派的刀法,取邓石如以书入印的精神,融汇石鼓钟鼎瓦甓等文字,以迟涩笔意熔于字态的方圆之中,使刀笔中具有巧意,形成浑朴苍拙中有灵巧生动之笔(汉印中以方为主如“邓齐”,方中有圆的如“朔方长印”,方圆结合如“织室令印”,近人以方为主者如吴昌硕的“高邕之”印,圆者为主的赵之谦的“朱氏子泽”)。

(二)直与曲印章中直的线条,显得稳健、刚强、雄朴、壮美;曲的线条有变化、柔和、有动感,显得优美。

甲骨文结体与用笔多为直线,细而挺劲,其转弯处亦为折笔,有秀劲挺拔之美。

汉印中朱白文亦多横平竖直线条,故显得刚毅、朴拙。

明潘梦泓《印章法》中说:“汉篆玉箸端庄”、“壮健如铁枪铁棒。

”但若过直则少变化少情味,明杨士修说:“纵之流弊则直,直者,经而少情。

中国的篆刻艺术与印章文化

中国的篆刻艺术与印章文化

中国的篆刻艺术与印章文化中国篆刻艺术和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精彩的一部分。

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印章作为篆刻艺术的产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中国篆刻艺术和印章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影响。

一、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篆刻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时期。

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刻写文字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艺术逐渐发展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经历了殷商、周、秦、汉、唐、宋等各个时代的不同风貌。

二、篆刻艺术的艺术特点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在艺术界备受赞誉。

它以刻划文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篆刻作品以印章和印文为主,主要分为章法、字法和刀法三个方面。

章法是指印章的形式构成,包括印章的整体布局和组合关系;字法是指印文的字体和书写规范,包括篆书、隶书、行书等不同字体的运用;刀法是指刻划印章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用刀和刻刀的运用技巧。

三、印章文化的象征意义印章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权力、身份和尊严。

在古代,印章是权力机关的象征,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

只有拥有特定身份和权力的人才能使用印章,它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在现代社会,印章仍然被广泛使用,不仅用于公文、文件的盖章,还用于合同、证书和个人名片等。

印章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四、篆刻艺术与印章文化的影响篆刻艺术和印章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通过文字的刻写和传播,使得中国人民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其次,篆刻艺术和印章文化对于提升人们审美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欣赏篆刻作品和使用印章,人们更加关注艺术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

最后,篆刻艺术和印章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窗口和见证。

【布丁说篆刻】之29篆刻技法:关于篆法

【布丁说篆刻】之29篆刻技法:关于篆法

【布丁说篆刻】之29篆刻技法:关于篆法篆刻初入门,一般会被告知,篆刻需要主力研究篆法、章法、刀法三大知识体系,大致上世纪80年代时,篆刻图书如果讲到篆刻技法时,其知识体系还大致是分这三类知识进行解析,但到了本世纪初,大致2005年前后,这中间有一个问题突然被提了出来,就是在过去的篆刻理论里,把篆刻字法与篆刻篆法混为一谈了,而其实,字法与篆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面我们专门写过字法的文章叫《细说字法》,今天我们再来说说篆法。

(邓石如刻“意与古会”)篆刻的篆法是指以字法(不了解字法的,有兴趣可以回读前面的关于字法的文章认真了解)为基础,参照篆书的艺术特点,按照篆刻的表现需要,对入印文字进行艺术处理的技巧和方法。

篆刻显然是由篆与刻两部分组成的,篆法当然是“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是讲字法,而不讲篆法,篆刻就停留在工匠的完成印章实用层面了,只有有了篆法概念,才真正成为篆刻。

我们通过字法选择选择出来的正确的、统一的、典雅的字之后,还要对这些字进行艺术处理,这跟我们后面要提的另一个概念章法又有区别,如果用一句话把这三个概念的区别说清楚的话,就是:字法是保证入印文字的可与不可,而篆法保证入印文字的美与不美(是每个单字的),章法则保证整方印章的美与不美。

对于现代印人来说,字法问题因为各种篆刻工具书的出现以及相应篆刻资料更加丰富,使我们不像旧时代文人一样素材稀缺,因此字法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我们要做的就是多查字典,多翻字书,但无论如何,篆法都是篆刻学习的重中之重。

大收藏家陈介琪说:“凡作印,篆居其六七,刻居其三四,篆佳而刻无力则篆之神不出,刻有力而篆不佳则野矣。

”,他的观点是:刻不好只是出“神”不出“神”的问题,而篆不佳这方印就没有欣赏价值了。

相比之下,刀法更侧重于手工技巧,而篆法则体现了篆刻的文化性,一方篆刻作品的篆法是创作者文化修养的综合体现。

我们同时也要注意,篆刻技法中的七大块(前面讲过)是技法的整体,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七大块,他们互相依托,他们是并重的,并列的,相互支撑的,字法支撑篆法的学术性,章法的安排赖篆法的基础,篆法的神采又必须依靠刀法来传达,刀法与章法反过来又对篆法的选择、变化、应用有着参与性,几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看篆刻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看篆刻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看篆刻习俗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看篆刻习俗一、篆刻的起源与发展1. 篆刻的定义与分类2. 篆刻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的影响3. 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4. 汉代篆刻艺术的发展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篆刻特点6. 唐宋时期的篆刻艺术7. 元明清时期的篆刻高峰二、篆刻的艺术特点1. 篆刻的审美原则2. 篆刻的构图方法3. 篆刻的刀法技巧4. 篆刻的字体风格5. 篆刻的章法布局三、篆刻的材质与工具1. 印材的种类与特点2. 刻刀的种类与选用3. 砚台、印泥的作用与选用四、篆刻的题材与寓意1. 吉祥寓意:如鱼跃龙门、吉祥如意等2. 历史故事:如二十四孝、岳飞抗金等3. 诗词佳句:如唐诗、宋词等4. 名言警句:如儒家经典、道家思想等5. 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象五、篆刻的流派与代表人物1. 汉印流派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篆刻家3. 唐宋时期的篆刻家4. 元明清时期的篆刻家:如文彭、何震、丁敬等5. 近现代篆刻家:如齐白石、赵之谦等六、篆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 篆刻与书法的关系2. 篆刻与绘画的关系3. 篆刻与文学的关系4. 篆刻与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的关系5. 篆刻与民间艺术的关系七、篆刻的学习与鉴赏1. 篆刻的基本功训练2. 篆刻的临摹与创作3. 篆刻的鉴赏方法与要点4. 篆刻作品的保存与养护八、篆刻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 篆刻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价值2. 篆刻教育的普及与推广3. 篆刻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4. 篆刻与现代审美观的融合与创新习题及方法: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的篆刻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答案:秦代解题思路:通过对篆刻艺术发展历史的了解,知道秦代篆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2. 篆刻艺术中的“汉印”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印章?答案:汉代解题思路:了解汉印是汉代篆刻艺术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判断题3. 篆刻与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答案:正确解题思路:了解篆刻与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人教新课标高中美术必修四《篆刻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中美术必修四《篆刻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

篆刻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点画线条、结构章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

将篆刻艺术引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 既可以通过活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
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有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的人材,能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材,具有开拓型、前瞻性的人材……”这些对人才思维方式和处世能力的要求,恰恰是包括篆刻在内的艺术教育的优势所在。

为了发扬和光大篆刻艺术,我校从1997年起开始篆刻艺术教育实践。

我们采取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在三、四年级的各个班级,每周开设一节篆刻课,使每个学生都有体验篆刻艺术的机会,这是普及;从得到艺术熏陶的学生中发现有潜力的篆刻人才,选送到学校的篆绦巳ば∽楹妥桃帐醢嘧髦氐闩嘌饩褪翘岣吡恕T诶鲜屯堑呐ο拢
淖套髌吩谇小谋热驼估乐腥〉昧擞乓斐杉ā?lt;b r /> 编写适合于小学拓展型课程兴趣活动使用的篆刻教材,旨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篆刻艺术教育,使学校的篆刻特色能不断地发展。

在这里,我要特别对为学校的篆刻艺术教育辛勤耕耘和精心指导的刘纪国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对促成了本书编写的闸北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吴伟国老师以及一直支持、关心、帮助学校发展的上级、同仁和家长表示感谢。

我想,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和厚爱,在“培养全面素质,孕育幸福学生”的办学宗旨指引下,将学校的艺术教育以及各项改革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闸北区幸福小学校长汪延甫。

篆刻的这三方面:篆法、刀法、章法,学篆刻,您必须知道!

篆刻的这三方面:篆法、刀法、章法,学篆刻,您必须知道!

篆刻的这三方面:篆法、刀法、章法,学篆刻,您必须知道!通过篆刻临摹阶段,就可以进行篆刻艺术创作的训练。

临摹和创作的关系是:篆刻临摹掌握了一定技巧后,可进行创作,创作是对临摹理解与传统技巧掌握程度的验证。

在创作后常常会反复地进行一些临摹,临摹与创作交替进行是提高创作水平的一种方法。

创作分为模仿型创作与独创型创作两类。

所谓“模仿型”,就是指开始进行创作,或创作还未完全成熟时,摹学各家,其创作实际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别人的影子。

所谓“独创型”,就是指创作者完全成熟后其创作能表现个人艺术观念与风格,如赵之谦、吴昌硕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们早期作品也还是“模仿型”的。

所以说篆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从“模仿”逐渐过渡到“独创”的过程。

进行篆刻创作当然也必须从篆法、刀法、章法这三方面来谈。

一、篆法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问题,比如“暮鼓晨钟”、“花雨云涛”,选择什么篆体?怎样写法?选择什么字样更易入印,而且四字又协调?如无合适的字,如何进行加工?另外,如果某种书体中查不到某字怎么办?首先要学习文字学。

掌握了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和原理后,还要学会查字书、字典。

主要的字典如下。

甲骨文:《甲骨文编》(中华书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学习文字学外,还需要有写篆书的基础,只有提高篆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篆刻中“篆法”的艺术水平。

因为不会写篆书的人,只能将字书上的篆书字形摹描在印上,而会写篆书的人,不搬字形也可将其字的神采摹拟在印上,而且奏刀时也心中有数,可以手心相应而游刃有余。

二、刀法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

刀法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厚重感。

是指用刀不单薄轻浮,有力量,有生气。

二是笔意刀味。

是指篆刻线条既含毛笔情趣又有刀刻趣味,这是篆刻线条的丰富性。

笔与刀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似是而非。

用刀如用笔一样,一定要有感觉,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用刀头太滑直,或用刀不果断挺拔,修饰太多,均不可取。

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的直接表达之外,还要通过线组合成的这些文字的结体、造型等其它因素来加以衬托、加以补充,使之意味生动、情趣盎然。

篆刻结体造型的这些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表现化的一种形式,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意”韵的客观反映。

篆刻艺术所追求的目标或是写主观之情感,或是传客观对象之精神,都是通过追求“意象”而达到追求“意境”。

意象也好,意境也好,都是以“意”为主导,而不是以客观的象为主导,意是主观的,意象和意境是经过主观意识加工、提炼、概括以后的客观的象,明显地带上了创作者的意志。

这就是以线结体造型的魅力之所在。

篆刻创作的“意象”造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美,是“似与不似”、“得意忘形”。

刘江先生说:“意的表达不可太露,使人感到笔、刀、形有尽而意无穷。

若直陈其事,便不是好的作品。

”姜白石说:“语重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如有人学齐白石,大刀阔斧,笔锋、刀锋太露,原想表现“气魄”、“雄健”,实则“剑拔弩张”。

有人刻肖形印,形象逼真,毫发皆具,缺乏“掩其部分而微露点滴之美”。

若微露其意,反而使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感,增加了观赏者回味与想象的余地。

意象型的造型,往往看上去并不完美,但其艺术张力都是浑厚的,而篆刻艺术精神追求的并非面面俱到、完美无缺,而是给人一种启示、一种联想。

这种“似与不似”的含蓄美是篆刻艺术创作所追寻的一条艺术准则,它给篆刻艺术家们提供可以随“意”雕琢的空间。

表现客观物象,只有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意趣,才能获得某种原有事物所不具备的生机和意味,才能真正使印面“活”起来且富有表现力,达到“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

二、“朱”、“白”视觉空间的写意性前人在篆刻艺术章法构成过程中有句名言叫“计白当朱”。

“白”者,印章之虚空也;“朱”者,印章之实迹也。

“计白当朱”是篆刻艺术章法构成之法则,与“疏能走马,密不容针”同为篆刻创作构图的基本手法之一。

第四课 画理书意 佳构天成-湘美版篆刻教案

第四课 画理书意 佳构天成-湘美版篆刻教案

第四课画理书意佳构天成-湘美版篆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书法和篆刻的基本区别和联系;2.了解印章制作的基本步骤和篆刻技法;3.学习欣赏湘美篆刻佳作,并分析其画理书意;4.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印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欣赏湘美篆刻佳作,并掌握其书法特色;–学习印章制作的基本步骤和篆刻技法。

2.教学难点:–分析篆刻作品的画理书意;–印章制作中刀法的应用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确立篆刻的概念和书法的区别与联系;2.分析欣赏湘美篆刻佳作,掌握其画理书意;3.学习印章制作的基本步骤和篆刻技法;4.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印章。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件、教材等介绍篆刻基本概念、欣赏实例等;2.辅导:老师针对学生的篆刻作品进行实时辅导和评估;3.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印章,掌握印章制作基本技巧。

四、教学步骤与心得体会1. 教学步骤1.确立篆刻的概念和书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实例讲解;2.分析欣赏湘美篆刻佳作,掌握其画理书意;3.讲解印章制作的基本步骤和篆刻技法;4.带领学生亲手制作印章,掌握刀法的基本技巧;5.针对学生的篆刻作品进行实时辅导和评估。

2. 心得体会在本次课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书法和篆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书法更注重意境和笔墨的流畅性,而篆刻则更关注刀法和印章效果。

学习欣赏湘美篆刻佳作,让我深深体会到篆刻作品不仅要美观,更应该具有画理书意,寓意深刻。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印章制作的基本步骤和篆刻技法,比如刀法的轻重和刀口的正确运用,这些实践经验将对我今后的篆刻创作起到极大的帮助。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欣赏实例和实际操作,全面掌握了篆刻的基本概念、印章制作的基本步骤和篆刻技法,并能分析欣赏湘美篆刻佳作的画理书意。

教学方法多样化,配合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引导学生接受和借鉴其他篆刻作品中的经验和技巧。

总之,本节课未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篆刻艺术小结

篆刻艺术小结

篆刻艺术小结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篆刻艺术是指以篆书文字为主题,在石材、砖瓦、玺印等硬质材料上进行刻刻画的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刻艺术最早起源于中国商代的甲骨文时期,逐渐发展至今。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而《周礼·名称》中记载的盛世舜帝更是开启了篆刻的黄金时代。

篆刻文字的形态独具一格,笔画结构严谨,线条刚劲有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严谨性和精致性。

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印章、石刻、烙铁、纸墨等。

其中,篆刻印章是篆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篆刻印章可以用于签名、盖章等各种场合,还可以作为礼品赠送他人,展现个人品位和修养。

同时,篆刻艺术的石刻形式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庄重和厚重,烙铁则展现了篆刻艺术的纹理和触感,纸墨则注重墨的精细与纸的质感。

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篆刻艺术的主题多为诗词、祝福、名文佳句等,这些主题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体现了中国人勤劳、朴素、豁达的情感和精神风貌。

篆刻艺术的文字内容也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让观者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篆刻艺术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也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现代篆刻艺术中,艺术家创新了篆刻的语言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使篆刻艺术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貌。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篆刻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纸质作品外,还出现了数字篆刻、网络篆刻等新兴形式,使篆刻艺术更加丰富多样,容易被更多人了解和接触。

总之,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独特的形态和语言表达,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魅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篆刻艺术在创新与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文化独立的艺术形式,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独特魅力。

治印要知道篆刻是有章法的

治印要知道篆刻是有章法的

治印要知道篆刻是有章法的治印要知道篆刻是有章法的制印要知道篆刻是有章法的章法,篆刻学的术语也叫“分朱布白”。

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中也有章法的问题,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置,或是文章的脉络、分章节段落等方面的构想。

好象工匠造屋,必先审视地势,合计材料,然后才能动手施工,这个构想设计就是章法。

篆刻的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

它们不但左右着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的美感,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

一、布排印文布排印文,是章法中一种根据印的形状,将印文有机组合成整体的方法.印文的字体很多,从它们的形状结构来看,一般只分为两大类。

其一为“就形”,印文为了适应布局的需要,内外形结构大幅变形,迁就在布局中可占范围的形状,一般成几何形,具有浓郁的装饰味。

其二为“非就形”,印文的结构不迁就可占范围的形状,有的直接采用长规的书写法,笔势较舒展,有的稍作变形,以便笔画整齐。

两类形状结构的不同的印文,在组合布排时,因各自的特点,可作不同的利用,产生不同的效果。

1.平整规矩平整规矩,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一般都整齐而不参差。

2.错杂放纵错杂放纵,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的排列自由而不拘束,往往位置错综,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情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

二、经营虚实虚实,在印章中是指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前人论印中常提到的“分朱布白”,就是指经营虚实。

经营虚实,是处理印文笔画与笔画间隙二者关系的方法,它可使繁简不一的印文经过一定的调节和组合后,全局的疏密产生舒适的节奏感,在朱与白的分布方面给人不同的美的快感。

1.匀称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现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

2.对比对比,是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用之恰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

走进篆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走进篆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走进篆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章测试1.篆刻,自起源至今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曾出现过二次辉煌的艺术高峰一个是战国至两汉时期,一个是()。

答案:明清2.战国时期印材以()为主。

答案:铜3.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实物是现在遗址的最古的印章。

()答案:对4.明清时期印材主要以石材为主。

()答案:对5.战国古玺的入印文字多为楷书。

()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为什么要磨平印面()。

答案:印章表面不平正2.印稿上石的方法有两大类()。

答案:反书上石;渡稿3.印稿上石的方法只有洗甲水上石法。

()答案:错4.水印上石法,在用水上石的环节中,用水量不宜过大。

()答案:对5.执笔式执刀法就像拿铅笔一样,三个手指握住刀,毛笔式执刀法就像拿毛笔一样。

()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书写篆书的工具,不外乎笔、墨、纸、砚,我们也称之为文房四宝,而尤以笔为主要。

()答案:对2.写篆书宜选用羊毫长毫。

这里要注意是长毫,而不是长锋。

()答案:错3.墨以胶轻为上品,胶重为下品。

()答案:对4.甲骨文主要是指夏代的文字,因其刻在龟甲或兽甲骨上而被称为甲骨文。

()答案:错5.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一般认为,初学篆刻,是以什么时代为宗?()答案:秦汉印2.关于印文的格式,以下正确的有。

()答案:一字印;三字印;二字印;四字印3.以下关于章法的说法正确的有()答案:方圆结合;平正匀称;粘连和破残4.一方好的篆刻作品,可以给人庄重厚实、典雅秀美,或雄浑苍茫、空灵飘逸的美感。

这些意境,都是篆法、章法、刀法的协调统一。

()答案:对5.四个字的印章是最常见的格式,章法布局常常是是四个字均等分布,每个字占1/3面积。

()答案:错第五章测试1.初学者选择印章,印面边长为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一般选择()答案:2.5-3厘米中等大小的印2.刻印好坏,与印稿精密与否有密切关系,所以印稿要进行精细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